第015集 如来藏是依止藏、摄持藏(二)

分享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4-22  浏览次数:1612
正龄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收看“三乘菩提之胜鬘经讲记”节目,今天我们继续来谈“如来藏是依止藏、摄持藏”。上一次节目中我们说明了如来藏有“依止藏”的道理,因为如来藏是三界一切法的根本心,由于有如来藏,才能有三界众生及器世间存在与运作;如来藏具有能让人修行成就佛道的体性。如来藏也有“隐覆藏”的意思,这是因为如来藏心行极为微细难知,故说隐覆;又如来藏含藏的种子也难以了知而说隐覆;如来藏不在六尘了别,这又是众生难以了知的,所以说如来藏是隐覆藏。
最后还说到如来藏能摄持一切种子,我们所作所为一切善恶业——有记无记、有漏无漏法种——全部由如来藏中现行,又熏回如来藏中,由如来藏完好地记持着;我们所有业行的种子都收藏在如来藏中不会遗失,未来世缘熟时,就会受可爱或不可爱的异熟果报。这是因为众生的六识,一直都只在如来藏所变现的内相分中存在与运作;众生一直以来,从来没有接触过外面的世界,所见、所闻、所嗅、所尝、所触乃至所了知的一切法,都是如来藏藉由眼、耳等五个色根接触外境五尘后所变现出来。如来藏变现内相分六尘,接着才有六识的出现而可以了知六尘相分;而六识所触、所知的,都只在内相分六尘中,从来不曾超出内相分六尘,因此六识心行及所造种种业全部都在如来藏中完成,所完成业种也就不会出于如来藏之外。
由于如来藏收藏所有七转识熏习、造作的种子,所以叫作藏——宝藏的“藏”。而如来藏有依止藏、隐覆藏、摄持藏这三个功能:万法的依止、行相微细未证者不知、以及收藏一切种子的功能,这些显然都不是意识所能为的。所以如果有人否定如来藏而建立意识细心或细意识取代如来藏,来规避亲证如来藏这件事,真的非有智之人。
上一次节目中,我们曾提到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中说:一心二门有八识;很明确地指出众生就是八个识,其中有真、有妄,有生灭、不生灭,然真妄体性不同,八识包含识阴六识、意根以及本识如来藏。识阴——眼、耳、鼻、舌、身、意识——六个识,大家都没有意见,都不否认。第七识与第八识则常常有人会否定其存在。佛在经中常常会说到“意”,这个意有时是指意根、有时则是说意识、有时则是兼指意识与意根。至于如来藏“阿赖耶识、异熟识、无垢识”,《阿含经》中常看到的“识”不离身,“识”不至东西南北、上下等十方,入胎识、名色缘识、识缘名色等;这些都明白指出,有一个不同于六识,尤其是意识的“识”存在;这个识,也不是意根,因为意根摄属六根之一,这样子就是八识的全部,不多也不少。多了,阿赖耶识、异熟识、无垢识就不是去后来先的根本识、最终心;少了,就同于断灭论所说“没有因,只要众缘就可以有三界一切法的出现”,这就违背了因缘法、缘起法,与 佛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世间灭”的教说不符。因此八识心王中的第八识如来藏,因地又名阿赖耶识,至八地改名异熟识,乃至佛地的无垢识,这才是唯一不变,从无始劫来一直都存在,未来无量劫后依其不生不灭本性,仍然存在的法界一切法的根源;这是不会改变的事实,不论信或不信祂的存在。
所以说,我们一切作为都不离这八识,而前六识依第七识意根的意旨,在六尘上的造作,都在如来藏的范围内。如来藏的摄持藏、依止藏的功能,无法由别的法取代;意识心无法取代,更不用说是非心的造物主、大梵天、冥性、自然、时节等;外于本识而说的种种想象法或物质法,更不可能取代。如来藏真实存在,只要亲证祂就好了,不必另外去建立别的法来取代,祂是无可取代的。其实八识各有其体性与功能,我们该作的是分辨清楚八识各有什么功能与差别,去证明清楚就好了,但是不要为了求悟而被误导,被以不实的法所蒙蔽。如上面说的意识细心或细意识,都是意识;意识就是藉意根、法尘为缘而生的法,体性与功能完全异于如来藏,这点千万要小心。
接下来,上次说的那位法师又说:“如即如如,无二无别的谛理,真谛是法法如是的。如如,本没有什么来不来。如宝珠,本来明净,即无所谓来不来,然约琢磨宝珠的尘垢,使宝珠的明净,能具体的显露出来,所以名来。”(《胜鬘经讲记》,正闻出版社,2003年4月新版二刷,页209~210。)这位法师把如来和如如拿来作解释:如来,好像来,其实没有来。
而如如在说什么?在《杂阿含经》卷16中: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真实持我所说四圣谛,如如、不离如、不异如,真、实、审谛、不颠倒,是名比丘真实持我四圣谛。”

这里意思是说,比丘真实受持 佛陀所说四圣谛,四圣谛就如真如的谛理,不离真如而有四圣谛、四圣谛也不异于真如;毕竟是真如法性的一部分、是真实存在、可以详细审视的真谛、是不颠倒非虚妄的法。
又在《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卷3 佛陀告诉胜天王:
大王!所言如者,名为不异、无变、不生、无诤、真实;以无诤故,说名如如。如实知见诸法不生,诸法虽生,如如不动;如如虽生一切诸法,如如不生,是名法身;清净不变,犹如虚空无等等,一切三界无有一法所能及者,遍众生身,无与似者;清净离垢本来不染,自性明净、自性不生、自性不起。在心意识,非心意识性,即是空、无相、无愿,遍虚空界诸众生处,一切平等,无边无量不异不别;非色,不离色;非受想行识,不离受想行识;非地大、水火风大,不离地大、水火风大。无生离生,虽逆生死、不顺涅槃;眼不能见,耳不能闻,鼻不能嗅,舌不能甞,身不能觉,意不能知,不在心意识,不离心意识。

这经文大意是说,所谓的“如”就是不异、无变、不生、无诤、真实,由于无诤叫作“如如”;这很分明就是在讲真如这个心体与真如的如如法性,真如无坏、无变、不生、真实存在,真如没有诤竞而说如如。又如实了知,看见诸法都由这个真如心而生,而真如心于一切诸法却是如如不动;真如虽然出生一切诸法,真如本身却是不生的法,故名法身;自性清净不变,犹如虚空,因此没有与真如相等的法;三界一切法,没有任何一法与真如有同样的体性,真如遍众生身中,却不是众生五阴十八界之法,真如在六根、六尘乃至六识中运作、显现,却不属于六根、六尘与六识,乃至不属于意根。总而言之,真如非五阴十八界,又不离五阴十八界而有真如心存在,有真如性可以显现出来。
由这两段经文可以知道,如或如如是在讲真如心或真如心运作时的真实;而不动其心的如如法性,讲的是自心真如的清净法性,与“如来” 来或不来是不相干的。而实际上“如”是讲诸法皆如,“诸法如”的如字,不是讲“如来”的如,因为如来的如字,是说好像的意思,与如如不动的自在道理,二者是不相同的。如果将诸法如,当作如来,根本就是牛头逗马嘴。
为什么叫作“诸法如”?因为如来所证的是如来藏,到佛地名为无垢识;这个“识”在因地就已经是自在,也就是说已经是如如自在,不必等到修行以后才自在、才如;甚至二乘菩提中,阿罗汉灭尽了蕴处界入涅槃时也是如。原始佛法的阿含期中就已经是这么说的:阿罗汉灭尽蕴处界以后是如。所以说“法不离如、法不异如”。佛陀有时又说阿罗汉的证境是真实、审谛、究尽,也就是究竟灭尽。这表示阿罗汉灭尽蕴处界以后,并不是断灭空,正因为不是断灭空,还有本际无垢识如如不动的独存,所以叫作“如”。也因为菩萨所证的这个本识,在三界中一向是如,在喧闹的六尘中也都一向是如,所以叫作“如如”。
举例来说,譬如有人造了恶业下了地狱,即使是到无间地狱,当他的地狱身心受苦无量、烦恼无量,求死不得;好不容易死了,但是业风一吹,马上又活过来,又继续去受苦,真是受苦无间,他很苦恼;可是正当他受苦无间而惊恐苦恼时,他的如来藏却是仍然如如不动,这才是真正的如。又譬如说,另一个人持五戒又行十善业,上生欲界天有种种享乐,他的觉知心好快乐。如经中说的:有一位阿罗汉的弟子生到忉利天去,驾着马车飞驰,阿罗汉在路旁看见了就向他挥手,他却不理他的师父,继续前进而没有停车向阿罗汉师父打招呼,因为他忙着享乐;这位阿罗汉觉得这个徒弟真无礼,于是以神通超前拦住他来质问,徒弟却说:“师父啊!我在天上享乐,其实很忙,没时间停下来向您问候。”因为忉利天中的天人都很快乐,他没时间休息,也舍不得休息;可是当这个人如此不断享乐时,他的如来藏还是没有任何的贪,还是如如不动。必须是这样的心,才能叫作全然的如;所以这个“如”字,是说如来藏的“如如”不动,不是说如来的“如”的意思。
接下来说,如——如来,即法空性。因为诸法都从自心如来而来,所以一切法都是空性,一切法全都附属于如来藏空性,而自心如来这个法本来就是空性,所以如来也就是法空性。因此,如果有人说“法空性就是一切法缘起性空”,这意思就不一样了;缘起性空是说,一切法都是藉着种种缘而生起的,没有真实的自性,所以说其性是空。这与如来藏“空性”的意思是完全不一样的,如来藏犹如虚空,无形、无色、无相,然而这个空性如来藏,有能生万法的真实自性,一切法都由空性如来藏而来,所以说一切法空性。
接着这位法师又说:“如《金刚经》说:‘如来者,即诸法如义’。约所证说,但名如如,约能证说,即如如智。”(《胜鬘经讲记》,正闻出版社,2003年4月新版二刷,页210。)诸法如就是自心如来。可是如果所说的如,不是自心如来而是另有他义,那就错了;这位法师却是以诸法灭尽的灭相为“如”,诸法灭尽了的灭相,灭相于一切法还有“如”可说吗?请问各位菩萨:一个法如果灭坏了、不存在了,这个不存在的法,灭失了的相貌,可以说这个灭相不会灭失而永远存在吗?当然不能,灭了的法就是没有了、不存在了,怎么还可以说灭相永远不会失去,而叫作“灭相不灭”?这就成了无法了。
譬如说,有一个人本来有一本书,后来因为不小心被火烧了,这时候书已经不存在了;也就是说,现在这本书的状态是灭失的,书不存在的状态叫作“灭相”,但说它是“灭相不灭”,这有何意义?有什么作用?没看过这本书原先存在的样子的人,他无从体会这个不存在的灭相与原来存在的书之间有何关联;不能从这个灭相来连结到原来那本书,更无法体会这个灭相与诸法有何关联?所以说这个灭相在一切法中是“如”,这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于诸法中如,一定是有一个大前提,也就是有一个法,这个法在诸法中一向都如如不动,这才能说是于诸法中如。存而复失、不存在的法,有如如不动的道理可说吗?所以,如果于诸法中并没有那个常住而如如不动的法,而诸法断灭后的断灭空,怎么能说是于诸法如呢?这么说是没有意义的。
接着来看“约所证说,但名如如,约能证说,即如如智”。如果单从“能证”讲解为如如智,表面上似乎是对,但问题是:智与识到底是一个法或是两个法?我们来看看“智”与“识”,是两个或是一个?譬如我们说某人很有智慧,意思是这个人的意识的功能很好,显然有智慧是因为意识功能好,因此智是识显现所拥有的,所以是二;但智其实不离识,离识就无智可说,所以也是一;然而说一、或二,都将出现问题,因为事实上是不一亦不异。
也许有人又会讲:“那都是从大乘法里面弄出来随便讲的。”真是这样吗?其实在阿含部经典中,就记载着两位大阿罗汉间的问答如下:
复问曰:“贤者拘絺罗!智慧及识,此二法,为合为别?此二法可得别施设耶?”尊者大拘絺罗答曰:“此二法合,不别;此二法,不可别施设。所以者何?智慧所知,即是识所识,是故此二法合,不别;此二法不可别施设。” (《中阿含经》卷58《大拘絺罗经》)

这是说有一天,舍利子尊者问大拘絺罗尊者:“智与识是可以分开的吗?或者是不可以分开?”大拘絺罗尊者说:“不可以分开,因为识是心体,智是心体所得的法;表面上看来虽然是两个法,可是这两个法不可分开,因为离开识就没有智。‘识与智’不一也不异,智是识的所证,是识所有,离开识就没有智。”
回头再来看这位法师这一句话:“约能证说,即如如智。”由上面阿含经文,大家已经知道,如如智是意识所得,意识悟了以后拥有如如智;因此能证的识不是智,但离识无智,所以说意识所拥有的如如智,并不就是意识本身。如果意识所拥有的如如智就是意识自己,那么同样的逻辑:灯泡发出来的光也就是灯泡,所以把灯光关掉时,灯泡应该同时就坏掉了。那么就可以说:“约能发光的灯泡说,即是灯泡的光。”如果把灯关掉了,灯泡的光不见了,那时灯泡也应该灭失了;但事实上,每次开关电灯的结果并不是这样。
所以如如智是意识的所证,当意识找到如来藏了,由此能现观如来藏的如如不动自性而有如如智。这是意识有了如如智,是意识证得如如智,意识与如如智是相待的两个法,可是这位法师说:“能证就是智,智就是识。”如果像这位法师所说的“能证”是意识,而能证的意识就是所证的智,那么意识所证得的如如智就是意识本身,因为识就是智;那就应该所有人一出生时,有了意识就一定有智,因为识就是智,智不是后来修学才证的,识与智就不是两个法。所以这位法师说:“约能证说,即如如智。”他这个意思是说:如如智就是能证的意识觉知心。然而这是违背常理的说法,这是通不过世俗逻辑的考验,更不要说实相智慧的考验了。
从世间法上来看,我们从小就开始不断地让意识学习,意识经过学习才能生起世间法的智慧;佛法智慧也如是,不论是听闻的智慧,或是又经过思惟的智慧,都是因为先有识,才有智。所以“智”是因为“识”对某一法的无明、无知去除了,才显现出有这方面的“明”,也就是智慧;因此,智是依识而有,不是先有智才有识。所以不能像这位法师所说的:智是能证,即如如智。而真正的如如智是亲证如来藏,能现观如来藏于诸法如如不动,有了这个对如来藏观察所产生的智慧,才能说有如如智;二者虽然是不一不异,但是“能得”与“所得”还是有所不同,不能含糊笼统地说“所证的智就是能证的识”,这样就是体用不分了。
时间的关系,说明到这里,感谢您的收看。
敬祝各位菩萨:色身康泰、一切无碍、福慧增长、早证菩提。
阿弥陀佛!
 
标签: 佛法影音

本文标题: 第015集 如来藏是依止藏、摄持藏(二)

本文链接: http://www.4fo.cn/yingyin/1/2619.html (转载时请保留)

 
[ 佛法影音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佛医网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网站、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学习。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第015集 如来藏是依止藏、摄持藏(二)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内容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佛医网",获得佛法精华好文,佛教正法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