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4集 佛国品(一)

分享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2-24  浏览次数:1818
正雯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收看“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门——空性中道真实义”。我们主要以 平实导师的《维摩诘经讲记》为主,来为大家演述,希望与您结下良善殊胜的正法因缘。
  我们先来谈《维摩诘经》的翻译者是谁呢?是姚秦时代的三藏鸠摩罗什法师,这个“三藏法师”不是随随便便可以称呼的,必须通达经、律、论才可以称为三藏法师。鸠摩罗什法师其实是以居士身来翻译经典,他为了要完成广弘佛法的志愿,最后不得不屈就于势力的压迫而还俗,但是他的心是出家的,是不现声闻相的菩萨,他翻译的经典特别注重典雅,所以他的译文非常的优美。因此,就有很多人批评他说:“你这么注重典雅,是不是会失掉佛意呢?”他就立下一个志愿说:“今天我所翻译的经典,如果没有违背原意的地方,那么我死后荼毘,舌头不烂。”果然他死后火化,舌头并没有烂坏。其实那些批评他的人,背后真正的原因,是因为他翻译的经典是大乘了义经,那些俱舍宗的大师们觉得太深奥又读不懂,心里又只崇信俱舍宗的缘起性空六识论,不相信八识论的真常唯心妙义,所以故意诽谤他的翻译不准确;背后的目的,其实是在反对大乘法,并不是以他作为批评的主要目标。
  那么相较于鸠摩罗什法师,玄奘菩萨译经的时候就有一点不同了,除了顾及典雅以外,玄奘菩萨他还要顾及的,是要求译文完全没有错误,所以有时候会有一些直译的部分;因为他不想有一丝一毫的错误来负担因果,他很注重因果。但是鸠摩罗什法师的翻译就比较注重典雅。所以综合下来,我们必须知道译经有三个要点,就是:信、达、雅。“信”就是译出来的经典要让人能够完全相信,也就是说,要有十足的公信力,不能以自己的意思来译。
  第二个条件要“达”,达的意思是说,译经的人一定要通达佛法,最好是有初地的证量,不然至少也要已经证悟,才能够把诸经加以贯通,译出来才会通达;如果是还没有悟的人译经,有一些地方就不免会译错。所以,一部经有很多的译本,我们都是很欢迎的;因为当证悟了以后,可以从很多的译本里面去观察哪一些地方被什么人译错了!经过比对不同的译本以后,就可以求出最正确的法义。所以,平实导师注解《楞伽经》时,每一段都是以三个译本去对照,然后才作注解;编辑《三乘唯识》时的断句,也是对照不同的译本来断句或修正错别字,是很注重参考不同译本的。所以,第二个译经的条件是要通达。
  第三个是要典雅,“雅”都是在翻译之后,通常译主本身是直译的,然后最后选一些比较有文学素养的人,一一来把经文润色;譬如译出来时好像前后段太生硬,就加上起承转合;哪个文句太直接,就换一些高雅的字句;最后再交由译主,也就是主持译经的人再来看有没有违背原意,这样虽然文字比较典雅了,但是仍旧都不能违背信、达二字,这是译经时最重要的三个条件。
  《维摩诘所说经》,有时候又称为《维摩诘经》或是《维摩经》,玄奘菩萨翻译的译本又称为《无垢称所说不可思议解脱经》。维摩诘是音译,它的本意是清净的名称;清净就是“无垢”,名称就叫作“称”,所以合名“无垢称”;因此古来很多人注解此经时,不写作《维摩诘经》”也不写作《无垢称经》,就直接叫作《净名经》,净名二字指的就是 维摩诘大士。
  接著我们就进入〈佛国品〉第1来说,每一部经它都会有个缘起,这部经的缘起就是从〈佛国品〉开始的。因为 佛陀弘法时有个现象,就是二乘人都说这个世界污秽、不清净!但事实上这个世界是全然污秽不净吗?也并不尽然!那是二乘人所见,但菩萨们所见这个不净的世界同时也是清净的世界。比方正觉同修会:法也清净、人也清净。外面有一些人是暗中在修双身法的,在修学藏密的乐空双运,已失去比丘戒体以及菩萨戒体,但是在正觉同修会绝对不允许修双身法。也没有人这样修,那是严重违犯菩萨戒的。此外,除了声闻相的亲教师以外,示现菩萨相的所有亲教师也都不可以受钱财供养;平实导师也不收受钱财供养。我们希望维持佛教界一股不贪钱财与修学清净法的清流。
  为什么缘起的部分会讲这个〈佛国品〉呢?因为 佛陀就是要转变二乘人,让他们看见这个五浊恶世清净的另一面,并且这个清净面绝对不输给极乐世界,所以就有〈佛国品〉作为这部经的缘起。从 佛把这个世界的庄严相、清净相显示给二乘圣人看,就从这里开始,所以第一品就称为〈佛国品〉,显示娑婆世界清净佛土。这是因缘品,表显此经演说出来的因缘。
  这部经还有一个特性,就是“外现贬小,内实护小”,它表面上看起来是在贬抑二乘法,但其实是在护持二乘法。因为,二乘法如果没有大乘法来加以支持、护持,二乘法就会被断见外道所混淆,也会被常见外道所破,因为将会变成断灭法。如果您是刚从二乘法中转来修学大乘法的人,当您听见这部经中那些阿罗汉们,甚至是俱解脱,乃至三明六通的大阿罗汉们,被 维摩诘居士一一破斥时,请问您会感到难过吗?这时您千万别难过!因为,如果能够忍耐把这部经听完了,一定能够把菩萨性发起。在大乘法中学法,悟不了、产生障碍的原因,都是因为菩萨性不够,心性不符合菩萨的心性;明心就已经是这样,见性这一关更是如此。
  如果菩萨性不具足,那是绝对无法眼见佛性的,那就得要在习种性里面修上好几劫;一旦具足了,能够眼见佛性分明时,就进入初行位,成为十行位的第一行了,所以学大乘法一定要先把菩萨性发起。这一部经讲的是纯大乘的法,并且是大乘中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请您一定要能安忍听完,忍不住也要忍;假使还忍不住,回家后跑到学校操场去对著天空大骂一番;骂完后就把它忘掉,一定要把这部经听完;能够听完,您这一世证得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缘就会具足,并且同时也会通达二乘法,剩下的就是时间迟早的问题而已。这话叫作语重心长,希望您能接受。
  接下来,我们来谈经文的内容。“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毘耶离庵罗树园,与丘众八千人俱。菩萨三万二千,众所知识”:这个“如是我闻”,还有“一时”,在外面已经很多人作了科判,还有很多的解释,我们就略过不谈,我们主要在谈以实证的内容,主要来谈这个经文的内容。“在某一个时间,佛在毘耶离的庵罗树林”,毘耶离是音译,有时候翻作吠舍厘,或是离车城,它的意思就是广严,所以毘耶离城就是广大庄严之城。这个毘耶离城住的都是离车,离车是刹帝力中的一个种姓,是统治阶级的人;维摩诘居士示现在我们娑婆世界时,是示现在统治阶级人士之中。佛法将灭的时候,也是由一位菩萨来示现统治阶级的身分,来护持最后阶段的佛法,那位菩萨的名称就叫作一切世间乐见离车童子。
  在《大法鼓经》中记载,佛曾经点名诸大阿罗汉、诸大菩萨们说:我入灭以后,你们谁要来护持我的正法到最末世啊!这样一个一个问过去,没有人敢答应,为什么呢?因为这个世界的众生太恶劣了,大家都不敢应承。一切世间乐见离车童子就这样答应下来,他将来不会结婚,保持单身,以童子身来护持末法时最后正法弘扬的艰难重任。大迦叶尊者,他是把 佛的袈裟穿著,在鸡足山中入了灭尽定,要等到 弥勒菩萨降生示现成佛,然后来打开他的山洞,他就负责把那件佛衣交给 弥勒菩萨,然后就入无余涅槃了!他可以作这件事,但是要他生生世世在这里弘扬佛法,却作不到,因为这里的众生太污浊了,太难以度化了。但其实所有的菩萨们都知道,佛陀这个任务是属意一切世间乐见离车童子来作的,所以各个都推辞,来成就他的护法大因缘。因此,离车并不是一个不好的名称,离车只是刹帝力种姓里面的一个分支。
  庵罗树园是由一个很有名气的大妓女捐出来的,就以这个妓女的名字来作为园名。
  “丘众八千人俱,菩萨三万二千,众所知识”:丘是指已经证得解脱果的俱解脱者,如果广义一点来说,可以包括慧解脱的阿罗汉比丘以及菩萨比丘。丘众八千人,与 佛同在毘耶离庵罗树园;菩萨三万两千虽然是众所知识,却排在长老比丘的后面;为什么大乘经中的菩萨们,一定都排在比丘僧后面呢?比丘和菩萨之间究竟有什么关联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比丘”又称为“破烦恼”,主要是指断除见惑与思惑两种烦恼,不包括上烦恼的尘沙惑。比丘另外又叫作“净乞食”,也就是以清净心来乞食;这有两个意思:一个是以清净的身口意行来乞求维持欲界人身生命的团食,不以下口食、仰口食,方口食、维口食等不如法的方法来维持生命,所以称为净乞食。所以,乞丐不是比丘,因为他们是不净乞食。
  在印度,出家众都不建立炉灶的,意思是说,不要为三餐而自己种菜、切菜、捡菜、炒菜,不为这些事情忙碌,这都是下口食;仰口食是以观天象之学来谋生;方口食是通使四方,巴结豪贵来谋生;维口食是说为人算命、看相,看风水、卜卦等等来维持生命。比丘维持生命以供修道,是由信徒们来供养的,所以叫作净乞食。另外一个乞食的意思是说以法为食,比丘以什么法为食呢?以解脱道法义为食,菩萨比丘则是兼以佛菩提道法义为食,这叫作法食;都是要向 佛陀或上位圣者求乞,这叫作净乞食的意思。
  比丘另一个意思叫作净持戒,换句话说,戒如果没有持好,戒体就会丧失,就不能再称为比丘。不管是显教或密教中的法师或喇嘛,只要修了双身法,早已失去比丘戒体以及菩萨戒体了;就不是净持戒者,那就不是比丘,不是佛门中的出家人了。比丘的另一个意思叫作“怖魔”,这是因为受了比丘、比丘尼戒以后,纵使见惑未断、我执未断也没有关系,因为终究有一天会获得解脱果,就会出离欲界,乃至出离三界生死,这就超过魔的境界。天魔波旬的境界主要是以欲界为主,所以不管什么人受具足戒时,一定魔宫震动:因为魔的眷属欲很强,人间又将有人要脱离他的掌控范围了,他心中有恐怖,怕魔众越来越少,所以比丘又名怖魔。
  那么,为什么大乘经的菩萨们一定都排在比丘僧后面,在法会中就座时,菩萨也坐在长老比丘后,这是为了崇隆世间表相僧宝的缘故,因为佛教住持在人间,主要的象征就是声闻相的比丘众。还有另一个原因,比丘、比丘尼一向都要依佛座下而住,不能离佛而住,所以一定要住在寺院中;菩萨多数是不依佛座而住的,而且大部分的在家菩萨多数不住在寺院中,大部分散布在人间各行各业当中,因此菩萨排在后面。菩萨主要是以在家相者为多,声闻相者为少,即使出家的菩萨们,多数也是现在家相的,譬如童子 文殊师利、童子 普贤菩萨,即是现成的事例;假使示现在家相的菩萨们与声闻出家众一起坐在佛前,就会有一些混乱了。
  而且菩萨们从贤位到圣位,他们的证德高低层次相差很大,有许多菩萨甚至能于十方世界来去自如,所以他们都是远行地的圣者,因此也都不依佛座而住,所以不管他证量多高,乃至等觉菩萨们被提到时,也是排序在声闻丘众后面来一起列名。这个状况,一直到 佛陀晚年大乘佛教兴盛以后才有所改变。正觉同修会经过讨论以后,认为同修会中的僧众都非二乘声闻僧,平实导师也不是佛位;所有会员与法师们,全都是贤圣菩萨或凡夫菩萨,并无声闻众,故已改依古天竺 佛陀晚年时,大乘菩萨僧团纯依证德排序之精神,将亲教师等菩萨排列在前。
  “大智本行皆悉成就,诸佛威神之所建立,为护法城、受持正法,能师子吼、名闻十方;众人不请,友而安之”,小智慧是指二乘法的证量,但菩萨们的修证是包含二乘解脱道证量的,并且还要有般若以及一切种智的修证,所以叫作大智;菩萨从因地发心以来,他的修证一直是以菩萨的法道为主,所以叫作大智本行。这三万两千位大菩萨们,对于大智本行已经成就了,并且有诸佛的威神力所建立,所以他们为了守护法城、护持正法,都能狮子吼、破邪显正。菩萨就像动物之王一样,是众生之王,能以正法的威德力,加上佛所建立护念的威神力,来作狮子吼;也就是破斥外道法,使得外道法不得不远离佛门,没有人敢来跟他挑战,以免身败名裂。菩萨正因为能够狮子吼的缘故,接著就名闻十方。
  诸位不一定知道,如果你挺身而出作狮子吼,破除种种外道邪说,能将佛法中的一切外道见驱出佛门,你早已名闻十方,虽然你自己不知道;因为十方菩萨都很关心正法是否久住,一定会很快传出去,因为他们不用电话就可以传出去了。“众人不请,友而安之”的意思是说:众人往往不向菩萨作任何请求,但菩萨把众人当作朋友,设法帮助,让这些人可以安住于正法之中,甚至于你需要正法的时候,他就把正法书写在书中,寄到你的手上,让你不用出门就能获得法乐。
  “绍隆三宝能使不绝,降伏魔怨制诸外道”,绍隆三宝一定要有一个前提,就是他自己以及所度的人,将来即使断了思惑以后,也会故意再起一分思惑继续行菩萨道,永远不入无余涅槃;才能够在未来世中有人可以次第成佛,这样佛宝才能相继不绝。不然的话,度了人,个个都成为阿罗汉而入涅槃,就不可能再有佛宝相继出现于人间,最多只能绍隆二宝,只有声闻僧宝与解脱道法宝而已;所以三宝的绍隆以及兴隆,都要靠菩萨,不能靠声闻人。
  菩萨还能够降伏魔怨、制诸外道。诸魔最怨恨、最厌恶的成佛之道的法,就是众生出离三界,从此不在他的掌控中。可是诸魔找到菩萨理论时,菩萨会说:“我不度众生出三界,我也不出三界;我也不度众生成佛,我自己也不成佛。”天魔听了以后就很欢喜回去了,但其实他误会了菩萨的意思。菩萨说的是:“我不度众生出三界,是因为众生根本不可能出三界;即使阿罗汉入涅槃也不是出三界,只是阿罗汉把自己灭尽了,剩下他的异熟识独自存在,阿罗汉五阴并没有出离三界,反而是他在三界中消失了,何曾有出呢?”并且成佛是五阴成佛,而菩萨转依了第八识以后,第八识没有佛可成,所以“我永远不成佛,我所度的众生将来成佛了,也没有成佛”。菩萨其实是这个意思,但是天魔听不懂而误以为是自己所想的字面上的意思。他就安心了,他的怨恨也就消失了,所以菩萨能够这样降伏魔怨。
  “制诸外道”,阿罗汉只能作到一小部分。制伏执著于我见、执著于五阴我的众生,是阿罗汉所能对治的。但是有很多外道,他们是在探究法界实相的,虽然他们探究时不免都会发生偏差,即使有偏差,阿罗汉们因为不懂法界实相,所以也无从制伏外道,也只有菩萨才能够作得到。
  时间的关系,我们今天为大家解说到这里。
  敬祝大家:身心康泰、学法无碍、福慧增长、早证菩提!
  阿弥陀佛!
 
标签: 佛法影音

本文标题: 第004集 佛国品(一)

本文链接: http://www.4fo.cn/yingyin/1/2224.html (转载时请保留)

 
[ 佛法影音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佛医网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网站、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学习。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第004集 佛国品(一)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内容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佛医网",获得佛法精华好文,佛教正法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