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融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您收看正觉教团电视弘法节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之阿含正义”单元。
这一套《阿含正义》是以《唯识学探源》作为副书名;那是因为在《阿含正义――唯识学探源》的这一套书当中,都是援引初转的四阿含经典当中的原文所谈到的“唯识学”的种种法相,所以就以《唯识学探源》作为这一套《阿含正义》的副书名。也藉此来证明,在阿含部的经典当中有许多的法义,其实是二乘圣人以及凡夫学人他们在 佛陀开示大乘法的当时,确实都是有亲闻到大乘法的法义而集结成为四部《阿含经》,所以在四部阿含的经典当中,处处都可以看到有第三转诸经当中所讲的唯识增上慧学的影子。只是声闻僧众在集结阿含经典的时候,他们并没有邀请在家菩萨以及出家菩萨们来共同参与。因此在第一结集的时候,他们本来就已经定位这是声闻人的经典结集,主要是以《长阿含》以及《中阿含》为主。而 佛陀在进入第二转以及第三转的时期,声闻人他们也有一起听闻 佛开示般若诸经以及唯识诸经,所以当他们在结集声闻经典的时候,必定会有人陆续地诵出他们曾经听闻到的大乘法义当中和解脱道有关的部分,因为这个缘故,在僧众们纷纷杂诵出来的情况之下,结集成为《杂阿含经》。但是《杂阿含经》在原本预定的篇幅完成之后,仍然还有一些声闻人把他们所曾经听闻到有关于大乘经典的部分口诵出来,当然他们只能记住的是和解脱道有关的部分。就这样子,不断的有人陆陆续续的杂诵出来,因此一增再一增,增加到十,仍然还没有诵完,所以十又增一,一增再增,就成为这一部《增壹阿含经》。
事实上《杂阿含经》以及《增壹阿含经》本来就是大乘的经典,只是声闻人他们并没有亲证般若,他们并没有亲证种智,所以他们对于大乘经典的忆持,就只能记住和解脱道有关的部分,而没有办法记住般若以及种智的部分,因此这些大乘经典就被声闻人结集成为声闻解脱道的经典。
由上面的所说就可以知道:唯识学的根源是大乘的经典,而不是阿含部的经典,因为四阿含经当中唯识学的内容本来就是属于大乘的法教,而不是四阿含经典所讲的声闻法的法义。阿罗汉与 佛在智慧上的差别,正是没有实相般若智慧与有实相般若智慧的差别,以及没有唯识种智增上慧学与有唯识种智增上慧学的差别。因为这样的缘故,如果有人主张说唯识学的根源是四阿含的声闻法教,而不是大乘法教,那就和事实不相符合。而在参与结集《阿含经》的二乘圣人以及凡夫们,他们虽然没有办法听得懂三转当中大乘种智唯识的正理,但是其中和解脱道有关的部分,他们是具有念心所的,所以在四阿含部的经文中,就有大乘唯识正理的出现,这就可以证明《阿含经》其实本来就是大乘的经典,只是被声闻人结集成为解脱道的经典。
在《杂阿含经》卷8第213经记载: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为汝等演说二法,谛听!善思!何等为二?眼、色为二,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为二,是名二法。”
这是说,识阴六识都必须藉由根与尘这二法才能够生起。眼识祂是眼根和色尘这二法相触为缘而生起的生灭法,耳识则是耳根和声尘这二法相触为缘而生起的生灭法,乃至于意识是意根与法尘这二法相触为缘而生起的生灭法,所以说六识都是生灭之法。而六识生灭之法也并不是无因、无缘就能够自己生起来,而是必须要有本识、要有外缘。就譬如意识心的生起,就必须要有本识还要有外缘,才能够有意根、法尘这二法;有了这二法,才会有识阴的生起。但是众生往往都是堕在识阴之中,却以为意识是常住不灭的,因此就生起了我见和我执,这是唯识学所讲的真实义理。从这里我们就可以证明说,解脱道其实只是唯识增上慧学当中的一个极小极小的部分。而唯识学的内涵就是成佛之道当中一切种智的内容,一切种智那是非常深妙的法,绝对不是专修解脱道的二乘圣人他们所能了知的。
我们从四阿含经文当中的法义就可以知道,四阿含经所结集的内容都只是意识、识阴六识的内容,讲的都是如何藉缘生起、为什么祂是生灭法的道理?以及在了知识阴是生灭法之后应该要如何解脱等等,这一些都是和解脱道相关的法,而这一些法都是没有涉及到佛菩提道所应该亲证的本识心的部分。同时这一些法也完全没有涉及到大乘,以及阿含所讲的本识常住不变妙法的安隐观要如何的去实证?如果修学者想要亲证佛菩提道,他必定是对于本识如来藏的亲证有所爱乐;而如果是想要亲证声闻解脱道,无论是断我见或者是断我执,他也必须要对于本识如来藏的实有,以及对于本识如来藏的常住要有绝对的信受,否则他一定会因为恐惧、害怕堕于断灭空而没有办法确实的断除我见;如果对于如来藏妙义存有排斥的心态,那么就应该要来探究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而有会排斥如来藏本识妙义这样的心态。概括的来说,会因为听闻到本识如来藏妙义的了义究竟正法,而会生起烦恼,而无法断除我见,大约有四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就像阿含诸经所记载的,是因为不知道无为法的本识是不生、不住、不异、不灭的,因此就会于内有恐怖而无法断除我见;假使能够知道有为法的蕴处界全部都是生住异灭的生灭法,而在蕴处界完全灭掉之后仍然是有无为法的本识是不会生、住、异、灭的,对于这一个部分如果能够确实的了知,那么才会于内无有恐怖,我见才能够断除掉而成就因缘观。这就是十因缘法当中,所讲的“名色缘识生”,而“名色本”,就是本识。在《杂阿含经》卷12第293经,经文中记载说:
尔时世尊告异比丘:“我已度疑,离于犹豫,拔邪见刺,不复退转;心无所著故,何处有我?”为彼比丘说法,为彼比丘说贤圣出世空相应缘起随顺法。所谓:“有是故是事有,是事有故是事起;所谓缘无明(则有)行,缘行(则有)识,缘识(则有)名色,缘名色(则有)六入处,缘六入处(则有)触,缘触(则有)受,缘受(则有)爱,缘爱(则有)取,缘取(则有)有,缘有(则有)生,缘生(则有)老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乃至如是纯大苦聚灭。”如是说法,而彼比丘犹有疑惑犹豫,先不得、得想,不获、获想,不证、证想;今闻法已,心生忧苦、悔恨、蒙没、障碍。“所以者何?此甚深处,所谓缘起;倍复甚深难见,所谓一切取离、爱尽、无欲、寂灭、涅槃。如此二法,谓有为、无为;有为者若生、若住、若异、若灭;无为者不生、不住、不异、不灭,是名比丘:诸行苦、寂灭、涅槃。因集故苦集,因灭故苦灭;断诸径路,灭于相续;相续灭灭,是名苦边。比丘!彼何所灭?谓有余苦;彼若灭止,清凉、息没,所谓一切取灭、爱尽、无欲、寂灭、涅槃。”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这是在讲一切法相续的真实道理,也就是这十二种缘起法相续的缘故,就会使得众生流转三界之中生死,而永无尽期。但是流转门的这十二因缘法,都是依于“本识”而有流转,所以必须要先知道本识是常住的法,本识不曾有生、不曾住于世间法、不曾变异、也不曾刹那断灭过,也要知道本识是无为性、是常住性、是不变异性的,这样子才能够确实的去断除我见,否则一定会有恐怖而不能够断我见。如果否定了本识,而说自己能够断我见、断我执,在解脱道中是绝对没有这种事情存在的。
如果是“先不得”而心中作“得想”,先“不获”而心中作“获想”,先“不证”而心中作“证想”的人,那就是未证谓证、未得言得的人。就像是经文中所说的“今闻法已,心生忧苦、悔恨、蒙没、障碍”,对于真实而能够令人断除我见的圣妙法义,却在心中生起了犹豫以及怀疑。这都是因为自己曾经误会了解脱道的义理,因此“不得得想,不获获想,不证证想”,却又去向别人自称说自己已经实证了二乘菩提、已经证得了初果,乃至于证得了四果等等;或者自称说自己在大乘法中已经实证了真实心、已经是开悟的圣人了。结果一定会被已经实证佛法的菩萨所勘验,证实那是没有断我见、没有证得初果、更没有实证真实心、没有开悟。就因为这样的缘故,他在心里面就生起了忧苦、悔恨;但是又为了顾虑到面子的问题,以及自己名闻利养的问题,因此始终不肯公开忏悔来灭除掉过失,反而是一心一意去遮掩之前“未证谓证、未得言得”的过失,而不肯断除掉邪见,那么就一定会使得解脱道的智慧、般若实相的智慧继续被蒙没、继续被障碍,当然就没有办法断除我见、没有办法证得初果解脱的功德,更没有办法证悟大乘般若。
所以说,凡是抗拒解脱道正理而又继续认定意识心是常住法的人,都是属于这一类的。而有智慧的人,当他一听闻到真正解脱道所阐述的蕴处界无我的正理,以及灭尽蕴处界之后并不是断灭空,而是有本识独存的非断灭的境界,那么有智慧的人,一旦听闻到这样的佛法正理的时候,莫不欢喜自己现在真的是有幸得以值遇正法,而可以得解脱果的亲证。当他能够现观离念灵知心的虚妄与缘生缘灭,那么我见就可以断除掉,能够亲证初果的解脱分;既然已经发起了解脱道的见地,三缚结也已断除了,那怎么可能再会以私心而去诽谤真正解脱道的法义呢?所以如果遇到了正法以后而仍然继续在妄加诽谤的人,那就可以非常的确定他是没有断我见,没有分证解脱果功德的凡夫。而这一些没有断我见、没有证得解脱功德的凡夫,却自称说能够传授别人断我见的正法,那是绝对不可能成立的事,这是一切有世间智慧的学人都能够体认到的道理。
因为时间的关系,这个单元就为您说到这里,非常谢谢您的收看。
祝福您:色身康泰,学法无碍,早证菩提!
阿弥陀佛!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您收看正觉教团电视弘法节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之阿含正义”单元。
这一套《阿含正义》是以《唯识学探源》作为副书名;那是因为在《阿含正义――唯识学探源》的这一套书当中,都是援引初转的四阿含经典当中的原文所谈到的“唯识学”的种种法相,所以就以《唯识学探源》作为这一套《阿含正义》的副书名。也藉此来证明,在阿含部的经典当中有许多的法义,其实是二乘圣人以及凡夫学人他们在 佛陀开示大乘法的当时,确实都是有亲闻到大乘法的法义而集结成为四部《阿含经》,所以在四部阿含的经典当中,处处都可以看到有第三转诸经当中所讲的唯识增上慧学的影子。只是声闻僧众在集结阿含经典的时候,他们并没有邀请在家菩萨以及出家菩萨们来共同参与。因此在第一结集的时候,他们本来就已经定位这是声闻人的经典结集,主要是以《长阿含》以及《中阿含》为主。而 佛陀在进入第二转以及第三转的时期,声闻人他们也有一起听闻 佛开示般若诸经以及唯识诸经,所以当他们在结集声闻经典的时候,必定会有人陆续地诵出他们曾经听闻到的大乘法义当中和解脱道有关的部分,因为这个缘故,在僧众们纷纷杂诵出来的情况之下,结集成为《杂阿含经》。但是《杂阿含经》在原本预定的篇幅完成之后,仍然还有一些声闻人把他们所曾经听闻到有关于大乘经典的部分口诵出来,当然他们只能记住的是和解脱道有关的部分。就这样子,不断的有人陆陆续续的杂诵出来,因此一增再一增,增加到十,仍然还没有诵完,所以十又增一,一增再增,就成为这一部《增壹阿含经》。
事实上《杂阿含经》以及《增壹阿含经》本来就是大乘的经典,只是声闻人他们并没有亲证般若,他们并没有亲证种智,所以他们对于大乘经典的忆持,就只能记住和解脱道有关的部分,而没有办法记住般若以及种智的部分,因此这些大乘经典就被声闻人结集成为声闻解脱道的经典。
由上面的所说就可以知道:唯识学的根源是大乘的经典,而不是阿含部的经典,因为四阿含经当中唯识学的内容本来就是属于大乘的法教,而不是四阿含经典所讲的声闻法的法义。阿罗汉与 佛在智慧上的差别,正是没有实相般若智慧与有实相般若智慧的差别,以及没有唯识种智增上慧学与有唯识种智增上慧学的差别。因为这样的缘故,如果有人主张说唯识学的根源是四阿含的声闻法教,而不是大乘法教,那就和事实不相符合。而在参与结集《阿含经》的二乘圣人以及凡夫们,他们虽然没有办法听得懂三转当中大乘种智唯识的正理,但是其中和解脱道有关的部分,他们是具有念心所的,所以在四阿含部的经文中,就有大乘唯识正理的出现,这就可以证明《阿含经》其实本来就是大乘的经典,只是被声闻人结集成为解脱道的经典。
在《杂阿含经》卷8第213经记载: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为汝等演说二法,谛听!善思!何等为二?眼、色为二,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为二,是名二法。”
这是说,识阴六识都必须藉由根与尘这二法才能够生起。眼识祂是眼根和色尘这二法相触为缘而生起的生灭法,耳识则是耳根和声尘这二法相触为缘而生起的生灭法,乃至于意识是意根与法尘这二法相触为缘而生起的生灭法,所以说六识都是生灭之法。而六识生灭之法也并不是无因、无缘就能够自己生起来,而是必须要有本识、要有外缘。就譬如意识心的生起,就必须要有本识还要有外缘,才能够有意根、法尘这二法;有了这二法,才会有识阴的生起。但是众生往往都是堕在识阴之中,却以为意识是常住不灭的,因此就生起了我见和我执,这是唯识学所讲的真实义理。从这里我们就可以证明说,解脱道其实只是唯识增上慧学当中的一个极小极小的部分。而唯识学的内涵就是成佛之道当中一切种智的内容,一切种智那是非常深妙的法,绝对不是专修解脱道的二乘圣人他们所能了知的。
我们从四阿含经文当中的法义就可以知道,四阿含经所结集的内容都只是意识、识阴六识的内容,讲的都是如何藉缘生起、为什么祂是生灭法的道理?以及在了知识阴是生灭法之后应该要如何解脱等等,这一些都是和解脱道相关的法,而这一些法都是没有涉及到佛菩提道所应该亲证的本识心的部分。同时这一些法也完全没有涉及到大乘,以及阿含所讲的本识常住不变妙法的安隐观要如何的去实证?如果修学者想要亲证佛菩提道,他必定是对于本识如来藏的亲证有所爱乐;而如果是想要亲证声闻解脱道,无论是断我见或者是断我执,他也必须要对于本识如来藏的实有,以及对于本识如来藏的常住要有绝对的信受,否则他一定会因为恐惧、害怕堕于断灭空而没有办法确实的断除我见;如果对于如来藏妙义存有排斥的心态,那么就应该要来探究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而有会排斥如来藏本识妙义这样的心态。概括的来说,会因为听闻到本识如来藏妙义的了义究竟正法,而会生起烦恼,而无法断除我见,大约有四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就像阿含诸经所记载的,是因为不知道无为法的本识是不生、不住、不异、不灭的,因此就会于内有恐怖而无法断除我见;假使能够知道有为法的蕴处界全部都是生住异灭的生灭法,而在蕴处界完全灭掉之后仍然是有无为法的本识是不会生、住、异、灭的,对于这一个部分如果能够确实的了知,那么才会于内无有恐怖,我见才能够断除掉而成就因缘观。这就是十因缘法当中,所讲的“名色缘识生”,而“名色本”,就是本识。在《杂阿含经》卷12第293经,经文中记载说:
尔时世尊告异比丘:“我已度疑,离于犹豫,拔邪见刺,不复退转;心无所著故,何处有我?”为彼比丘说法,为彼比丘说贤圣出世空相应缘起随顺法。所谓:“有是故是事有,是事有故是事起;所谓缘无明(则有)行,缘行(则有)识,缘识(则有)名色,缘名色(则有)六入处,缘六入处(则有)触,缘触(则有)受,缘受(则有)爱,缘爱(则有)取,缘取(则有)有,缘有(则有)生,缘生(则有)老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乃至如是纯大苦聚灭。”如是说法,而彼比丘犹有疑惑犹豫,先不得、得想,不获、获想,不证、证想;今闻法已,心生忧苦、悔恨、蒙没、障碍。“所以者何?此甚深处,所谓缘起;倍复甚深难见,所谓一切取离、爱尽、无欲、寂灭、涅槃。如此二法,谓有为、无为;有为者若生、若住、若异、若灭;无为者不生、不住、不异、不灭,是名比丘:诸行苦、寂灭、涅槃。因集故苦集,因灭故苦灭;断诸径路,灭于相续;相续灭灭,是名苦边。比丘!彼何所灭?谓有余苦;彼若灭止,清凉、息没,所谓一切取灭、爱尽、无欲、寂灭、涅槃。”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这是在讲一切法相续的真实道理,也就是这十二种缘起法相续的缘故,就会使得众生流转三界之中生死,而永无尽期。但是流转门的这十二因缘法,都是依于“本识”而有流转,所以必须要先知道本识是常住的法,本识不曾有生、不曾住于世间法、不曾变异、也不曾刹那断灭过,也要知道本识是无为性、是常住性、是不变异性的,这样子才能够确实的去断除我见,否则一定会有恐怖而不能够断我见。如果否定了本识,而说自己能够断我见、断我执,在解脱道中是绝对没有这种事情存在的。
如果是“先不得”而心中作“得想”,先“不获”而心中作“获想”,先“不证”而心中作“证想”的人,那就是未证谓证、未得言得的人。就像是经文中所说的“今闻法已,心生忧苦、悔恨、蒙没、障碍”,对于真实而能够令人断除我见的圣妙法义,却在心中生起了犹豫以及怀疑。这都是因为自己曾经误会了解脱道的义理,因此“不得得想,不获获想,不证证想”,却又去向别人自称说自己已经实证了二乘菩提、已经证得了初果,乃至于证得了四果等等;或者自称说自己在大乘法中已经实证了真实心、已经是开悟的圣人了。结果一定会被已经实证佛法的菩萨所勘验,证实那是没有断我见、没有证得初果、更没有实证真实心、没有开悟。就因为这样的缘故,他在心里面就生起了忧苦、悔恨;但是又为了顾虑到面子的问题,以及自己名闻利养的问题,因此始终不肯公开忏悔来灭除掉过失,反而是一心一意去遮掩之前“未证谓证、未得言得”的过失,而不肯断除掉邪见,那么就一定会使得解脱道的智慧、般若实相的智慧继续被蒙没、继续被障碍,当然就没有办法断除我见、没有办法证得初果解脱的功德,更没有办法证悟大乘般若。
所以说,凡是抗拒解脱道正理而又继续认定意识心是常住法的人,都是属于这一类的。而有智慧的人,当他一听闻到真正解脱道所阐述的蕴处界无我的正理,以及灭尽蕴处界之后并不是断灭空,而是有本识独存的非断灭的境界,那么有智慧的人,一旦听闻到这样的佛法正理的时候,莫不欢喜自己现在真的是有幸得以值遇正法,而可以得解脱果的亲证。当他能够现观离念灵知心的虚妄与缘生缘灭,那么我见就可以断除掉,能够亲证初果的解脱分;既然已经发起了解脱道的见地,三缚结也已断除了,那怎么可能再会以私心而去诽谤真正解脱道的法义呢?所以如果遇到了正法以后而仍然继续在妄加诽谤的人,那就可以非常的确定他是没有断我见,没有分证解脱果功德的凡夫。而这一些没有断我见、没有证得解脱功德的凡夫,却自称说能够传授别人断我见的正法,那是绝对不可能成立的事,这是一切有世间智慧的学人都能够体认到的道理。
因为时间的关系,这个单元就为您说到这里,非常谢谢您的收看。
祝福您:色身康泰,学法无碍,早证菩提!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