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集 世俗名言(二)

分享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7-16  浏览次数:41153
正娴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您正在收看正觉教团电视弘法节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之《常见外道法——广论》单元。透过本会亲教师的解说法义内容,传达正法、闻熏正见、思惟正理,可以种下学习正法的因缘,欢迎您收看。
我们再继续对《广论》内容的解说,评议如下:《广论》内容441页说:
【谓于世俗破实事师所许诸法,须以正理观察而破,然自于世俗许生灭等。】(《菩提道次第广论》卷19)
宗喀巴既然同意世俗有生灭法,这不就是表示世俗是有法了吗?但是另一方面又要以世俗无法来破有,这不是很颠倒吗?而且还说以正理来破,他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正理?随正理行者,只有已证得胜义谛阿赖耶识的菩萨,才能转依阿赖耶识而作观察,才能说为正理观察。菩萨观察世俗诸法的缘起性空,是依于蕴处界诸法的关系才有缘起性空的现象,而蕴处界诸法是由阿赖耶识所生所显,菩萨如是现前观察蕴处界诸法依因缘而生,缘灭则法亦灭,灭后成无,没有真实自性,故诸菩萨如是现前观察世俗谛:蕴处界诸法虚妄无实,都是依于阿赖耶识而有,即能破毗婆沙诸师的世俗实有,更破除了宗喀巴等应成派中观无因却能生世俗诸法的邪见。菩萨转依阿赖耶识作正理观察,不必等待即已获得中观真实,因为圣 龙树菩萨著名的八不中道道理,所指的即是阿赖耶识的法性,阿赖耶识无始以来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阿赖耶识才是真正的中观真实。
《广论》441到442页宗喀巴接著说:
又有随顺如此误解,住无所取,便为修习清净正见尤为众多。诸如此类,非是智者所爱正论,由未了知如前所说正理所破,遂以破除自性正理破坏一切名言建立。是执正见与诸邪见,错则俱错,不错则俱不错,大邪见故。故如此类虽长时修,非但不能略近正见返渐遥远,由与自宗缘起正道,可许一切生死涅槃缘起建立,极相违故。(《菩提道次第广论》卷19)
像这样如能随顺住无所取者,才是真正学佛的人,阿赖耶识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于一切境界不取不舍,是为智者所爱正论;依于阿赖耶识正论,能破除应成派中观无因论的大邪见;又由阿赖耶识所建立的一切世俗法及名言,依于阿赖耶识的种种体性,说为无自性,却有变异有作用,因此众生依阿赖耶识才有身口意造业的行为,造业后又有种种习气种子执藏于阿赖耶识中,因而建立有情业果的道理;又有情透过修行,消除执藏于阿赖耶识中的我见、我执烦恼种,而使阿赖耶识中之习气种子清净,回归阿赖耶识本来自性清净性,因而建立有情的生死涅槃法。如果按照宗喀巴的邪说,没有阿赖耶识为因而诸法可以出生的无因论,是不可能建立诸法缘起有,因为诸法之能生起必须要有不生不灭的真实法为根本因。如此宗喀巴的邪见,非但不能略近正见,反而渐行遥远,因为宗喀巴的邪见,不可能建立世俗缘起有,也不可能建立生死涅槃缘故。
《广论》442页说:
【入中论云:“无知睡扰诸外道,如其徧计妄计我,幻阳焰等诸徧计,此于世间亦非有。”此说外道不共欲乐及如前引自部实事诸师不共欲乐诸徧计执,于自世俗亦说非有,此义当释。】(《菩提道次第广论》卷19)
月称、宗喀巴等讥笑连牧童、妇女都知道诸法是生灭的,而外道凡夫被无明、睡眠所覆盖,认为世间真实;然宗喀巴自己被无明所覆、睡眠所盖而不自知,于生灭法尚不能正知,而欲超出世间之上,正如《入中论》自说,谓:【如攀树者,未握后枝,已放前枝,定当堕落恶见山涧之中。】已堕恶见深坑之中而无所觉,因为不如理作意的邪思惟,而误认觉知心为常不坏我,执著这个恶见,住于这种错误的见解之中,在这个境界中安住,名为见一处住地。
我们再看《广论》442到443页接著说:
此于名言许有许无,为从何门而安立耶?谓若有一于名言识是所共许,如所许义,余名言量无能违害,及能如理观察真实或有无自性,以此正理亦无违害,则于名言许彼为有,与此相违,即许为无。其名言识,……则违名言之义。(《菩提道次第广论》卷19)
其内所谈是一般凡夫众生之意识心,由于烦恼习气之牵引,不断于六尘攀缘妄想而无法止息,时时刻刻皆是念念挟带著烦恼与妄想,一念刹那生起灭了又续另一念,往往后念不觉前念,更别说要安住于念之前头。而意识心之心行,却一向于了知六尘后即现语言相,细者乃是显境名言,粗者就是表义名言,未经修炼者皆是落于粗者表义名言之语言相,而自心如来之心行连最细之显境名言语言相也没有,是故经云:
“能取义者即是可取义,是名知能取可取义。”(《深密解脱经》卷3)
如是能取、所取的法,皆如幻翳,皆是自心赖耶如来藏所辗转变现之幻相,皆是名言妄想之假名而无实义。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49:【舍利子!是为菩萨摩诃萨为欲利乐诸有情故乘于大乘。若菩萨摩诃萨,以应一切智智心,大悲为上首,用无所得而为方便,如实观察真如但有假名施设言说,真如不可得故。】
是故真如不可得,真如只是假名言说,因为真如只是第八识心体所显示的第八识自性而已,既然如此,当然不可能出生第八识心体,因为第八识心体是真如所依之理体故。
宗喀巴接著又解释《广论》442页的世俗名言,因文长略不抄录,其大意是:世俗名言有如何安立?谓:一、不思择真实义识,即是不观察真实义,唯心如实显现,为大家所认同的。二、不违背名言量,譬如幻觉、阳焰等有害真实是违背名言量。三、无自性。具备此三就是名言建立有;反之即是名言无。他这种说法,只是在无因而有果上安立名言,不是真正的佛法。安立名言有无,必须依于阿赖耶识有否含藏名言种子而建立,譬如有北方人从来没有见过香蕉,初次见到了,不知道这个东西叫作什么名字?有什么用途?这是因为阿赖耶识中尚未建立香蕉的名言种子故,等到有人向他解释说这是香蕉可以吃,他才知道这种东西叫作香蕉,不但可以吃,还有其他等等用途。此名称、用途等等,于阿赖耶识中就建立了香蕉的名言种子,以后再度看见、听见了,则香蕉的名字及作用等名言就显现,故而说有世俗名言量。
名称、语言、文句、音声等,世俗法谓之名言,乃是众生为了生存,而熏习于世俗诸法,才以语言、音声等假名安立诸法名言,以便众生作分别、沟通等故。名言是虚妄无实的施设假立之法,是依于现象界中种种法相而存在,是从真实无虚的阿赖耶识所出生的法相辗转而有。世俗名言的建立,是由于含藏在阿赖耶识中的文身、句身等名言种子的显现,才有世俗名言,因此世俗名言也是阿赖耶识的部分体性,与阿赖耶识不一不异,所以世俗名言不能脱离阿赖耶识单独存在,必须有阿赖耶识才能说有世俗名言。
世俗名言又可分为表义名言与显境名言,有情与有情之间的沟通,以各种语文图像、音声、肢体动作、有表色、无表色等等,作为相互传递讯息,称之为表义名言;有情七转识能见、能闻、能觉知,于六尘境能取相了知,称作显境名言。宗喀巴所说的名言识是指七转识能取相了知的显境名言,就是专门于六尘境界分别了知,既然能分别了知,则必定属于七转识的见闻觉知性;因此宗喀巴将名言识拆解成有思择、无思择两种,把无思择的名言识判为无自性,认定有思择的名言识有真实自性,其实是没有道理的;因为不论有思择、无思择,都是属于虚妄不实的七转识体性。又菩萨跟随善知识听闻正法、思惟正法、修习正法,都必须透过显境名言,乃至由显境名言来寻找真实,并且悟入真实;然而宗喀巴却认为不思择真实意识是名言有,但是若不思择则永远证不得真实。
又依阿赖耶识来说,一切名言都是假名安立,虚妄不实,所以《般若经》才会如是说“如幻如化、如露亦如电、如梦幻泡影”等,故说一切世俗名言都没有真实正量;而宗喀巴却说要有真实量,才是名言有,那完全是错误的外道说法。以睡眠来说,譬如一切人眠熟之后,意根不灭,故能由于意根之触法尘故,于次晨了知色身的功能恢复正常,已离疲倦,故而唤起意识心而觉醒,现起显境名言,复能了知六尘。若无意根存在,意识于眠熟后已经灭失,阿赖耶识的体性又是于一切位中皆离六尘之见闻觉知性,又是从来不作主之体性,从来不在六尘中起思与作意等心所法,怎么能令意识再度现起?则一切人皆应眠熟之后永不能醒。然而现见一切人眠熟之后,次晨皆又自然而醒,可证眠熟位中,必定仍有一心能触五尘上之法尘,又具有作意与思心所法,方能使意识种子自阿赖耶识中流注而出,方能使人离开眠熟位而觉醒。
《广论》443页说:
故无妄执理智无害与彼所成二事为一,说于名言,从诸善恶感生苦乐与自在自性造生苦乐,是则俱是,非则俱非,邪分别处。自在自性造生苦乐与善不善感生苦乐,二虽俱非观察有无自性正理之所成立,然以正理违不违害,于一切种不相等故。(《菩提道次第广论》卷19)
宗喀巴说:“无妄执理智无害与彼所成二事为一。”此乃乱说,正理观察无自性与成就业果感生苦乐,是两码子的事;必须是从现象界诸法以名言而说,诸法有其各别功能体性,有变异有作用,才能成就业果感生苦乐。宗喀巴又说:“从诸善恶感生苦乐与自在自性造生苦乐,是则俱是,非则俱非,邪分别处。”宗喀巴不知善恶感生苦乐与自在自性造生苦乐,是同样的道理,自在自性是阿赖耶识的体性,阿赖耶识的体性不生不灭,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悠游自在,不受任何境界影响,故说为自在;又众生造业而生业习气种子,含藏在阿赖耶识中,待因缘成熟时,即感生异熟等果,让众生承受苦乐,故说阿赖耶识有自在自性,而含藏各种善恶业种能感生苦乐果报,如是说自在自性造生苦乐与善恶业果感生苦乐,是非一非异。
宗喀巴把有自性生苦乐说为与正理相违背,自在无自性业果生苦乐与正理不相违背,正是落于邪分别处。因为自在自性的阿赖耶识无我无人,无造业可说,哪来感生苦乐果报之理?可以去证验您这个能知能觉的心—就是这个能取六尘的心—在取六尘,也就是取自心第八识如来藏所现的六尘境相。您这个能取六尘的自心,其实就像是镜子映现出这些外面的影像的时候,其实是要靠光影来照射才会显现出镜中的影像。您所以能够摄取这六尘,其实要靠您的这个能取的心,就是您的前七识(也就是前六识加上意根)-见闻觉知的心加上处处思量作主的心-在镜像里面运作,才显现出六尘万法。所以七识心的这种体性,在唯识增上慧学中,称之为显境名言。然而这七识心其实根本就没有在外面的六尘法中运作,都在内相分的六尘法中运作。诸位听起来可能觉得很玄,但是有一天您若走到这个地步,您会觉得一点儿都不玄,确实是这样,因为事实本来就是这样。
再者,十方虚空并非法界,虚空无法,纯是名言施设,唯名而无法,依于色法之边际无物处,施设其名为虚空。既是依物之无在,而施设虚空一名,当知虚空一名其实乃因色法之边际而施设,依色法而有,故《俱舍论》中说,虚空名为色边色,唯是名相而无实法。无法唯名之虚空,一法尚无,云何而可名为法界?必须有三界中可由圣凡有情亲自领受的法,而此法有其功能差别,然于他法不能所及,局限于此法的功能差别内,故名为界,这样名为法界。
再次提醒各位:密宗里的道次第颠倒,可能有很多人来到这里以前曾在很多道场学过,宗喀巴所著的《菩提道次第广论》有些地方讲略论,没有讲那么详细;可是宗喀巴他们把道次第弄错了,他们认为二乘法修完后就要修唯识学,最后才是般若中观。因为他们认为唯识是不了义法,他们不晓得唯识是一切种智,他们认为应该在学过唯识以后才修学中观,中观是最究竟的法。然后黄教又说应成中观比自续中观更究竟,超胜于一切显密宗派。他们的佛道次第其实是错误,般若中观只是第一义谛的总相智与别相智,唯识是通达了别相智与总相智之后,才能修学的种智,修学种智才能让你成佛。显教的般若经所说的中观无法让您成佛,只能让您入见道位得总相智与别相智。
可是密宗不晓得第一义谛内涵,颠倒了次第,这也是他们的一种邪见。此外,宗喀巴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所说的般若,并非佛法中的般若,是他们自己妄想的无因论的般若,不是佛法,大家不可信受。
因为时间关系,留待下集再继续解说。
在此祝愿各位:福慧增长,道业精进,学法无碍!
阿弥陀佛!

(原标题:第94集 世俗名言(二))
 

本文标题: 第94集 世俗名言(二)

本文链接: http://www.4fo.cn/yingyin/1/1786.html (转载时请保留)

 
[ 佛法影音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佛医网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网站、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学习。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第94集 世俗名言(二)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内容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佛医网",获得佛法精华好文,佛教正法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