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持五戒的人有大福德
【善男子!后世众生身长八丈,寿命满足八万四千岁;是时受戒,复有于今恶世受戒,是二所得果报正等。何以故?三善根平等故。或有说言:可断命处,乃得戒者。是义不然,何以故?夫禁戒者,悉于一切可杀不可杀中得;一切可杀、不可杀者无量无边,戒之果报亦复如是无量无边。善男子!一切施中,施无怖畏最为第一。是故我说五大施者,即是五戒。如是五戒,能令众生离五怖畏。是五种施易可修行,自在无碍,不失财物,然得无量无边福德。离是五施,不能获得须陀洹果,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男子!若受戒已,当知是人,为诸天人恭敬守护,得大名称。虽遭恶对,心无愁恼;众生亲附,乐来依止。阿那邠坻长者之子,虽为八千金钱受戒,亦得无量功德果报;善男子!为财受戒尚得利益,况有至心为于解脱而当不得?】
——恭录自《菩萨优婆塞戒经》(五戒品)第二十二
语译:【善男子!后世众生身长八丈,寿命满足八万四千岁;是时受戒,复有于今恶世受戒,是二所得果报正等。何以故?三善根平等故。】
持五戒一定可以保住后世再得人身,因为持五戒的人有大福德。为什么持五戒会有福德呢? 佛在这里说明这个道理:持戒也是一种布施,持戒就叫做无畏布施。 佛说未来世娑婆世界南阎浮提洲的人们,寿命可以活到八万四千岁,身长可以高大到八丈。为什么众生可以身长八丈?当然得要有许多福德才能身长八丈,并且寿命满足八万四千岁。现在如果有人活到一百多岁,就说是人瑞了;彭祖活了七八百岁,大家欣羡的不得了!可是人寿八万四千岁,比彭祖活更久的神仙,还是不足道哉!不值得一提。这表示那时的人们心性都很善良,大家都修行十善,都不侵犯他人,所以都能长寿。有人在那时受持佛戒一世不犯,另外一人在此时受持佛戒一世不犯;就是说,此时受戒一百年不犯,那时受戒八万四千年不犯,两人的功德果报并没有差别。
这里面当然有道理,是因为三善根(无贪、无嗔、无痴)平等的缘故;也就是说身、口、意这三善根是平等的,同样是不杀。他们持八万四千岁的不杀生,我们持五十年、六十年或一百年的不杀生,同样是三善根,是平等无异的,所以舍报后的未来世果报是相同而没有差别的。因为那时的人都是善人,没有恶人,大家没有恐惧心,所以持戒的功德小;我们现在众生恶劣,大家心中都有恐惧,所以持戒的功德大,所以持戒不犯的果报比那时持戒的果报大,所以百年中不犯戒,可以等同那时的八万四千岁持戒不犯。这就好像净土三经说的:我们在这里持斋戒一日一夜,胜过在极乐世界持斋戒一劫;因为那里都是善人,所以持戒功德小。又譬如现在持戒一日一夜,胜过 弥勒菩萨成佛时在 弥勒佛座下受戒百年。所以我们受戒后还真不是开玩笑的,要正眼看待戒律。
【或有说言:可断命处,乃得戒者。是义不然,何以故?夫禁戒者,悉于一切可杀不可杀中得;一切可杀、不可杀者无量无边,戒之果报亦复如是无量无边。】
另有人说:不杀戒,要在可断命之处才得戒。他的意思是说,有人落在你手里,你可以杀他而不杀他,这样持不杀戒才算成就。这个道理不对, 佛解释说:所谓禁戒,是于一切可杀和不可杀的境界中都可以得戒的。换句话说,有能力、有权力把某一个有情杀害,而你不杀他,就有持戒的功德;但是对其他的人,即使你没有权力也没有能力杀他,当时你也没办法杀他,但是你持不杀戒,心中立定主意决不杀害他,也同样得到不杀的功德。所以不杀的禁戒一旦受持了,就从一切可杀和不可杀的众生身上,都同样得到不杀戒的功德及福德,又因为一切可杀和不可杀的众生,他们的数量无量无边,所以不杀戒的功德果报同样也是无量无边的。所以,不是因为你能杀他而不杀他,才有不杀戒的功德,而是持戒后面对一切众生时都可以得到不杀戒的功德。既然可杀和不可杀的众生无量无边,当然我们坚持不杀戒时的功德、福德也无量无边。
【善男子!一切施中,施无怖畏最为第一。是故我说五大施者,即是五戒。如是五戒,能令众生离五怖畏。是五种施易可修行,自在无碍,不失财物,然得无量无边福德。离是五施,不能获得须陀洹果,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又说:在一切世间法的布施中,能布施给众生没有恐惧、没有怖畏,是第一布施,因为众生最重视的是生命,其次才是财物。假使有众生或怨家仇人落到你手里,你有权或有机会可以杀他,但是你说:我不杀你,以后也不会杀你;我布施给你无恐惧、无怖畏,你可以回家了。那么双方的所有怨仇就一笔勾销了,他还会感恩戴德一辈子啊!所以施无怖畏是世间布施中最为第一。施无怖畏,最主要的是救护众生性命,如果要广义来说,比如保护众生财物,让他没有失财的怖畏;保护众生的眷属、名誉,让他们没有恐惧,这也是施无畏。譬如有人喜欢到处张扬别人的过失,如果有人得罪了他,心中一定会恐怖畏惧,害怕被他四处张扬、编造是非!其余没有得罪他的人也会恐怖畏惧:我对这个人还是少得罪为妙,最好远离他,不与他往来;万一不小心一句话得罪他,以后可就倒楣了。大家对他都有恐怖畏惧。
如果另外一人一向不在背后讲是非,善于保护一切朋友、亲戚、眷属的名誉,大家对他就不会有恐惧心,所以都喜欢亲近他,他就成就施无畏的功德了。所以菩萨应该嘴巴紧一点,少讲是非,这也是成就自己施无畏的功德与福德。这就是说,施无畏有广义、狭义的不同,那你要怎么去做呢?可以思惟一下:如果大家都知道你善于保护他们的名誉、眷属、财物等,大家就会认定你是施无畏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四戒,都正好是无畏的布施,功德、福德果报都无量无边。
不饮酒戒也一样,如果能受持不杀盗淫妄四种戒,而又不酗酒,永远都不会烂醉如泥而导致误犯戒律,众生对他会更放心,因为他一定不会喝酒乱性以后破了戒,因此使众生对他安心。所以说五种最大的无畏布施就是持五戒,所以不饮酒也是对众生的无畏布施。往往一个好好的人,大家公认的大善人,喝醉了酒以后却侵犯别人乃至妄杀了别人,这是世间常常看见的事,所以不饮酒也是施无畏。由于这五戒能让众生远离五种的恐惧怖畏,又不必施舍钱财,没有钱财也可以布施给众生无畏,所以 佛说这五种布施易可修行,自在无碍,不失财物,而且是随时都在布施无畏,乃至你在睡觉时也在布施,因为你睡觉时仍然有五戒的戒体在,大众不必恐惧说:把他吵醒了就没命了!所以睡眠时也是在布施无畏。所以说这五种无畏布施是随时随地都在布施的,所以叫做自在无碍,而且也不必失掉财物,但是却一样可以得到无量无边的福德。如果佛离开了这五种无畏布施,就不可能获得须陀洹果,当然更不可能获得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果,更不可能获得佛菩提果。
【善男子!若受戒已,当知是人,为诸天人恭敬守护,得大名称。虽遭恶对,心无愁恼;众生亲附,乐来依止。】
所以,若能受持这五个重戒,我们就知道这个人一定是被诸天天人所恭敬守护的人。为什么诸天天人要来恭敬守护呢?因为诸天都希望人类个个都受持五戒。他们不是为你,是为他们自己;诸天天人守护你,让你容易持戒,不会因为持戒而产生许多遮障,希望你来世生到天界去。因为诸天天人常常与阿修罗征战,人众势力小,就会被打败,就很凄惨,所以他们希望天人越来越多、势力越来越壮大。那就要人类多多的持戒不犯,所以希望大家都持戒,所以就会来拥护持善戒者。假使人类有很多人持戒而做五种无畏布施,将来生天,天众就越来越多了!所以他们也是为自己想,另一半才是为了护持佛法。人同此心,天也如此。
比如说台海情势紧张了,美国就派第七舰队来,他们是为了的利益吗?不完全是!其实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同样的,天法界与人间也是一样的,所以你发愿心坚持五戒不犯,诸天天人当然就来守护你,不让你被恶魔干扰、引诱而犯戒。所以一个人受持五戒时,每一戒都有五位善神来护持;他们希望你将来能生往欲界天,天众越来越多就可以对抗阿修罗,他们就不必受苦。阿修罗希望大家都不要持五戒,魔波旬也希望大家不要持五戒,让修罗道有情越来越多,他们就可以打赢诸天天人。所以天与魔都各有各的盘算,所以你持五戒时诸天天人当然恭敬守护,因为你将会是他们天人的眷属。所以你持了五戒名声远扬,不但人间有好名声,也传到天上去,因为天上早就准备好迎接你了!
持戒者在人间虽然遭受恶人相对,以种种恶事来面对你,可是你受持五戒后心想:算了!我持了戒又不能回骂他,又不能杀他,我干嘛与他赌气?什么都不能做,倒不如就把恶事都丢了,忘了就没事。所以如果有人受了戒还在那边气、恨、恼啊!那叫作愚痴!你既然不能报复,就不要去记挂他,忘掉就好了嘛!所以想通道理的人,虽遭恶对,心无愁恼;这个道理是迟早都会想通的,也就没有愁恼了。因为心无愁恼,所以和颜悦色,既不记恨,也不伤害人,所以众生亲附,乐来依止。众生乐来依止,你不就更有势力了吗?这就是戒德的势力:戒帮你建立势力,让你在人间好过,未来生天享福,何乐不为?有这么多好处,为什么不受戒呢?不要看一时间的表相好像很不利,什么都不能做;要能从深远、广面来考量,就会发觉持戒者才是聪明人。
【阿那邠坻长者之子,虽为八千金钱受戒,亦得无量功德果报;善男子!为财受戒尚得利益,况有至心为于解脱而当不得?】
又譬如阿那邠坻长者(就是给孤独长者),他为了让儿子持戒,也是费尽了心思:佛法这么好,持戒的果报这么好,我儿子却不乐于受戒。所以给孤独长者就用金钱来他,作为交换条件。古时有铁钱、铜钱、银钱、金钱,铜钱就已经算是很有价值了,如果是银钱就更有价值,可是比起金钱来,银钱可又差多了。古时金与银的兑换比例是差很多倍的,不像现在,现在金与银的比例已经拉很近了。古时金与银的比例是相差很多倍的,那时金钱是很有价值的。阿那邠坻长者就用八千个金钱做条件,才能换取他的儿子去受戒;这儿子真是有福报,为自己有好处而去受戒,还有八千个金币可以得。他也是为了八千个金币而去受戒的,虽然不是自己主动,是受引诱而受戒,即使如此,仍然得到了无量的功德果报。所以 佛交代说:善男子啊!为钱财而去受戒尚且可以得到利益,何况佛以至诚心为了求取解脱而受戒,怎么可能得不到解脱呢?所以为了解脱而至心受戒,一定可以得到解脱的。
诸位现在心中生起一个问号:可是明明现在有很多人受了戒却无法得解脱,连我见都断不了。现在全球佛教不都是这样吗?从北传佛法到南传佛法,从东半球到西半球,五大洲都一样,那是因为他们受戒时不是正受佛戒,因为传戒者本身并没有戒体。别看许多红祖衣披着,高高在座传起戒法来,你怎么晓得他没有毁破重戒呢?特别是修了双身法以后还在传声闻比丘戒呢!那你去受他的戒,你有得到戒体吗?没有啊!因为他自己的戒体都失去了,哪有能力传你的戒呢?所以那种受戒只是在演练戒仪而已!只是互相安慰,上面传戒的人欺蒙众生说:你们已经正受戒法,已经得戒了。下面受戒者欢喜的想:我已经得戒了。其实都没有得戒。
《楞严经》中 佛早就讲过了:传戒者本身若没有戒体,或是持戒不清净,如此受戒者是无法得须陀洹果的,因为是不得戒体的无效传戒,那么修过双身法的大法师们还能为人传什么戒呢?但若传戒者清净自守,也都没有犯过戒律,你就能从他那边得戒;如果真的有得戒,未来一定可以得解脱的。如果有真的得戒,他所传的法绝不会妄传,最多只是依文解义,绝对不会未悟谓悟而误导你:离念灵知就是真如。否则他本身已经犯了大妄语业,还会有声闻戒体、菩萨戒体存在吗?当然没有啊!那他再传你戒法,不是传着好玩的吗?当然我这段话免不了得罪人,不过实际上确实是这样的。所以你若求戒时,真的要有得到戒体的确认以后再求戒才好,并且要以至诚心来持戒,未来一定可以得解脱。为财受戒尚得戒法的利益,若至诚心来受戒,也是为了求取解脱而受戒,怎么可能不得解脱?
由于往世清净持戒的缘故,所以你们今天可以断我见,乃至不入涅槃就已经证涅槃,这都是由于往世清净持戒的功德而得到的清净果报。凡是至诚心持戒,没有不得解脱的;所以还没有悟的人,应当发愿尽未来际受持菩萨戒;已经悟了更应当持菩萨戒,因为菩萨戒可以帮助我们过度四魔,不被烦恼魔、生死魔、鬼神魔、五阴魔所拘系,并且可以提前三劫成佛。一劫是几百亿年?我也不会算;据说地球存在到现在已经有一百多亿年或五、六十亿年了,但现在还只是在成劫后的住劫中。你想:受戒可以提前三劫,三劫是提前几亿年呢?你们就自己算算看。有这么好的果报,为什么不持?所以应当要发愿受持菩萨戒。而且长远来看,戒是对我们有广大利益的;从这一世来看,好像处处不便,但是正因为这样把自己约束的好好的,到后来变成习惯了,心性自然清净了,怎么可能不得解脱呢?怎么可能不证佛菩提呢?所以应当要受戒。
可是受戒以后,到底它有什么立即可得的利益呢? 佛接着开示说:
(二)受五戒后现世可得利益
【“善男子!有五善法围绕是戒,常得增长,如恒河水。何等为五?一者慈、二者悲、三者喜、四者忍、五者信。若人能破殷重邪见,心无疑网,则具正念;庄严清净,根本清净,离恶觉观。善男子!若人能远五恶事者,是名受戒,远离一切身口意恶。若有说言‘离五戒已,度生死’者,无有是处。善男子!若人欲度生死大海,应当至心受持五戒。是五戒中,四于后世成无作戒。唯爱难断故不得成,以是因缘淫欲缠绵;应当至心,慎无放逸。若有说言:‘更有无量极重之法,过去诸佛何缘不制,而制于酒?’善男子!因于饮酒,惭愧心坏,于三恶道不生怖畏,以是因缘则不能受其余四戒;是故过去诸佛如来,制不听饮。若有说言:‘如来已说酒多过失,何故不在五戒初说?’是义不然;何以故?如是酒戒,名为遮重,不为性重。如来先制性重之戒,后制遮重。善男子!如来先说白、黑月中各有三斋,随外道故;诸外道辈,常以此日供养诸天,是故如来说有三斋。善男子!如因帐窗、帐勒故不堕;三斋之法,亦复如是,众生若有发心受持,终不堕于三恶道中。”】
——恭录自《菩萨优婆塞戒经》(五戒品)第二十二
语译【:善男子!有五善法围绕是戒,常得增长,如恒河水。何等为五?一者慈、二者悲、三者喜、四者忍、五者信。】
受戒后现世可得利益。 佛说有五个善法围绕着五戒,能让善法常得增长,而且犹如恒河水一样恒流不断:第一、有慈心,第二、有悲心,第三、有喜心,第四、有忍心,第五、有信心。怎么说有慈心呢?持不杀戒,就是给众生安乐,就是慈心;不窃盗众生的财物,就是悲心;众生在世间会有痛苦,就是因为财物遗失。这两天电视新闻报导:有个妇人,葡萄园被水冲走了,痛苦的在地上打滚痛哭。也有人被窃盗了几十万,一样趴在地上痛哭;如果人人都有悲心而不窃盗,就是有悲心的人;又如有人准备下手窃盗时,有人把他遮止,那就是有悲心的人。第三、有喜心,以欢喜心来看待:当我们看见众生眷属都不被侵害,我们就有欢喜心,这就是不邪淫戒能善护众生的眷属。第四是忍:能安忍己心而住于不妄语中。讲话随便讲或欺瞒众生已经习惯了的人,你叫他不打诳语是很困难的,他已经习惯性的变成自然会打妄语了;他觉得夸大一件事情是没什么的,因为不伤害人,所以每一件事情到他嘴里都被夸大了。譬如对人家做一件好事,他会特别夸大;这种人,在电视新闻上常常可以看见,太多了!你教他不要妄语是很困难的,他已经成为习惯了。如果有一天,大大小小的事,他讲出来时都不妄语,都是如实说,那你就说他已经有了忍法:能安忍于如实语。妄语确实不容易忍,必须要费很大的功夫长久约束自己以后才能生忍的。且不说妄语,单说一个简单的、很小的绮语好了:比如乡下有些人,开口就先三字经骂人,但他不是恶意的;如果那三个字没有先出口,他就讲不出话来,后来人家说:“你这习惯不好,要改掉。”所以两三个好朋友就约定:“我们从今天开始改,不讲那三个鄙俗字了。如果谁讲了那三个字,讲一次就罚五百块。”接下来是连续好几周都不会讲话了:不许他先讲出那三个字,讲话就结结巴巴的了!这就是习惯性,很难改。犹如习惯于讲文言文的人,他开口就是“夫善法者”,他先要讲一个“夫”,那个“夫”字没有先讲出来就不太会讲话了。又如有人开口讲话前先要“阿”长声,然后才能讲一样,所以单是改掉三字经,就改好久,也被罚了好几千块钱,痛苦了好几周才算改过来。单是一个小小的绮语就这么难改了,何况平常就随意妄语的人,你要他改,真的很难。如果有一天他改掉了,就表示他已经成功不绮语、不妄语的忍法了。所以说,如果能真实的不妄语,“忍”这个善法就围绕着他了。
能遵循 佛所说的不饮酒戒,当然不饮酒戒也有重、轻差别,重就是开酒厂酿酒,开酒坊、酒廊、酒店卖酒,都是重罪;轻罪是自己每天要喝一大杯,贪着酒味,这就是轻垢罪。如果喝得烂醉,就是犯重戒,所以其中也有轻重差别。如果能真的不饮酒,一定不会烂醉如泥,就不会因为饮酒而犯了其余四个重戒;这表示你对 佛所说的话都有具足信心,连无关佛法的遮戒都能具足信心而受持,表示你对三宝已具足了信心,所以就有“信”这个善法围绕着你,你就有慈悲喜忍信五法围绕着。
【若人能破殷重邪见,心无疑网,则具正念;庄严清净,根本清净,离恶觉观。善男子!若人能远五恶事者,是名受戒,远离一切身口意恶。】
如果有人能破除极为严重的邪见,对三宝、对五戒的因果都没有怀疑。疑网,是说主要的疑以外,又另外引生许许多多的疑,好像一张网子一样缠绕着。假使心中都无疑网了,就是大疑小疑都消失了,他就具备正念了;有了如理作意的思维,就是正念。有了正念就会如理作意,他对戒法的庄严也一定是清净的,对于戒的原理也一定是正确的,所以也有根本清净,也可以离开恶觉观了。杀戒没有持好的人,就会产生不好的觉观;譬如他去爬山,路途中也许看见了一只野生动物,就会想像说:“这只野生动物,如果杀了、烤了以后味道一定很鲜美!一定很香。”恶觉观已经出来了!凡是喜欢吃众生肉的人,当他见到众生时,最先想到的是杀了、煮了、烤了以后会变成什么味道?这不就是恶觉观吗?同样的,杀戒如此,不淫、妄、盗、饮酒等戒都是一样的。如果能依正念而持好五戒,当然可以离开恶觉观。如果有人能远离杀盗淫妄酒等五件事,他就叫作受戒了,就能因此远离一切身、口、意行的恶业。
【若有说言‘离五戒已,度生死’者,无有是处。善男子!若人欲度生死大海,应当至心受持五戒。是五戒中,四于后世成无作戒。唯爱难断故不得成,以是因缘淫欲缠绵;应当至心,慎无放逸。】
佛说:“如果有人这么说:‘离五戒之后照样可以度过生死大海。’这样的说法没有一点正确的地方。善男子!如果有人想要度过生死大海,他就应该以至诚心来受持五戒。这五戒中的前四戒,会在后世成为无作戒。”酒戒不会成为无作戒,因为它是遮戒;不杀盗淫妄等四个戒会成为无作戒,因为它们是性戒。所谓无作戒,是说后世不必特地生起不犯的作意而起心勒戒自己,自然不会违犯这四戒,有这四个戒法的作用继续存在,就称为无作戒。这就是说:这一世受了不杀盗淫妄四戒以后都不违犯,使自己的心态变清净了!转变清净了以后就变成习惯了!习惯了以后,下辈子就自然不会违犯不杀盗淫妄四个戒律。所以有人生来就是手软,不会杀害众生。有人生来严守礼法而不犯邪淫戒,绝不会去勾搭人家的眷属;若有人主动勾搭,他反而拔腿就跑;他这一世又没有受戒,自然就会这样,这就是无作戒;是由上一世受五戒而守持不犯,使他这一世自然会这样持戒,这就称为无作戒。换句话说,这一世虽然没有受戒,照样不犯四种恶行;不犯恶破戒即是成就善法戒,所以说前世的善法戒会在未来世成就无作戒。虽然不犯邪淫罪,有了无作戒,但是会随俗去讨老婆、嫁丈夫,因为“唯爱难断故不得成”。戒只是遮止不犯,但是合乎世间礼法的事情还是会去做;所以窈窕淑女,当然就会君子好逑,“以是因缘淫欲缠绵”,难证解脱与实相,不得般若智慧;所以应当至诚心来受持戒法,还要谨慎的不要放逸自己的心。
【若有说言:‘更有无量极重之法,过去诸佛何缘不制,而制于酒?’善男子!因于饮酒,惭愧心坏,于三恶道不生怖畏,以是因缘则不能受其余四戒;是故过去诸佛如来,制不听饮。若有说言:‘如来已说酒多过失,何故不在五戒初说?’是义不然;何以故?如是酒戒,名为遮重,不为性重。如来先制性重之戒,后制遮重。】
“如果有人这么说:‘还有很多种非常严重的不正当事情,是应该都要制止的;是什么缘故过去诸佛乃至现在佛不制止,却反而要制止喝酒、卖酒小事呢?’”喝酒又不伤害他人,卖酒也不伤害他人,可是有许多会伤害众生的事情,为何诸佛都不制止,反而去制止卖酒、饮酒呢? 佛开示说:“善男子啊!因为饮酒的关系,会坏掉一个人的惭愧心。”这是显而易见的:一个好好的人,你平常教他说:“你把上衣脱掉,打赤膊吧!”他打死也不敢做。可是当他喝到大醉时,不但主动把上衣脱掉,连长裤内裤都脱光了在路上跑,警察来了他还发酒疯,这正是惭愧心坏。电视新闻上不是也常常报导出来了吗?可是平常时要他在大庭广众脱掉上衣,他是打死也不从的,却因为酒的缘故而没有惭愧心了。爱饮酒的人,也会对三恶道不生怖畏;当他喝了酒,俗话说喝酒壮胆;酒喝到半醉时,恶向胆边生,所有恶事都敢做了!这时你对他说:“你做这个事情会堕落三恶道的。”他根本不听,也不畏惧堕落三恶道;要等他酒退了以后才会恐惧。“由于酒的缘故就无法受持不杀等四重戒,所以过去诸佛因为这个缘故而制止弟子们饮酒。”
如果有人说:“如来既然已经说了很多喝酒的过失,为什么这个酒戒不放在五戒的最前面来说呢?为什么要摆在第五戒,而不是摆在第一戒呢?”但是 佛说:“他的说法不对,因为酒戒是遮重而不是性重、罪重。因为是遮止的戒,而不是心性上应该制止的重戒,所以要放在性重后面;如来都是先制定性重的戒,后面才制定遮重的酒戒。
【善男子!如来先说白、黑月中各有三斋,随外道故;诸外道辈,常以此日供养诸天,是故如来说有三斋。善男子!如因帐窗、帐勒故不堕;三斋之法,亦复如是,众生若有发心受持,终不堕于三恶道中。】
又譬如持菩萨戒的人,要于六斋日持八戒斋,所以如来说白月、黑月中各有三斋应该受持”,也就是白月、黑月中的第八天和最后两天都要受持八戒斋,“这也是方便随着外道的说法来讲的,无关性重;因为外道们常以六斋日来供养诸天,既然世间有这样的法,如来就随顺外道法而施设三斋。”虽然施设白月、黑月各有三斋,一个月中总共有六个斋日,但佛法中却不依外道所说的礼拜上下等六个方位的观念来施设六斋,而是以六度及八种戒法来施设六斋。“就好像一个蚊帐,因为有帐窗和帐勒的关系,才不会散落到床面上来,才能成就蚊帐的作用。”蚊帐收起来时不是有一个挂起来的地方吗?那个挂起来的地方就叫做帐勒,从帐勒绑住房顶,蚊帐就不会掉下来了;但这样还是不好用,要再于帐顶弄个框框,好像平放的窗框一样,从蚊帐里面的上方撑开,蚊帐才能方便使用,那个框框就叫做帐窗,蚊帐就因为帐勒与帐窗,所以不会掉落,也不会碍手碍脚的。“每一个白月和黑月都各设有三斋,也是同样的道理,常常提醒佛弟子记得自己是受持戒法的人;如果有众生发心受持八关戒斋于六斋日,就不会堕落于三恶道中。”
(原标题:持五戒的人有大福德)
(二)受五戒后现世可得利益
【“善男子!有五善法围绕是戒,常得增长,如恒河水。何等为五?一者慈、二者悲、三者喜、四者忍、五者信。若人能破殷重邪见,心无疑网,则具正念;庄严清净,根本清净,离恶觉观。善男子!若人能远五恶事者,是名受戒,远离一切身口意恶。若有说言‘离五戒已,度生死’者,无有是处。善男子!若人欲度生死大海,应当至心受持五戒。是五戒中,四于后世成无作戒。唯爱难断故不得成,以是因缘淫欲缠绵;应当至心,慎无放逸。若有说言:‘更有无量极重之法,过去诸佛何缘不制,而制于酒?’善男子!因于饮酒,惭愧心坏,于三恶道不生怖畏,以是因缘则不能受其余四戒;是故过去诸佛如来,制不听饮。若有说言:‘如来已说酒多过失,何故不在五戒初说?’是义不然;何以故?如是酒戒,名为遮重,不为性重。如来先制性重之戒,后制遮重。善男子!如来先说白、黑月中各有三斋,随外道故;诸外道辈,常以此日供养诸天,是故如来说有三斋。善男子!如因帐窗、帐勒故不堕;三斋之法,亦复如是,众生若有发心受持,终不堕于三恶道中。”】
——恭录自《菩萨优婆塞戒经》(五戒品)第二十二
语译【:善男子!有五善法围绕是戒,常得增长,如恒河水。何等为五?一者慈、二者悲、三者喜、四者忍、五者信。】
受戒后现世可得利益。 佛说有五个善法围绕着五戒,能让善法常得增长,而且犹如恒河水一样恒流不断:第一、有慈心,第二、有悲心,第三、有喜心,第四、有忍心,第五、有信心。怎么说有慈心呢?持不杀戒,就是给众生安乐,就是慈心;不窃盗众生的财物,就是悲心;众生在世间会有痛苦,就是因为财物遗失。这两天电视新闻报导:有个妇人,葡萄园被水冲走了,痛苦的在地上打滚痛哭。也有人被窃盗了几十万,一样趴在地上痛哭;如果人人都有悲心而不窃盗,就是有悲心的人;又如有人准备下手窃盗时,有人把他遮止,那就是有悲心的人。第三、有喜心,以欢喜心来看待:当我们看见众生眷属都不被侵害,我们就有欢喜心,这就是不邪淫戒能善护众生的眷属。第四是忍:能安忍己心而住于不妄语中。讲话随便讲或欺瞒众生已经习惯了的人,你叫他不打诳语是很困难的,他已经习惯性的变成自然会打妄语了;他觉得夸大一件事情是没什么的,因为不伤害人,所以每一件事情到他嘴里都被夸大了。譬如对人家做一件好事,他会特别夸大;这种人,在电视新闻上常常可以看见,太多了!你教他不要妄语是很困难的,他已经成为习惯了。如果有一天,大大小小的事,他讲出来时都不妄语,都是如实说,那你就说他已经有了忍法:能安忍于如实语。妄语确实不容易忍,必须要费很大的功夫长久约束自己以后才能生忍的。且不说妄语,单说一个简单的、很小的绮语好了:比如乡下有些人,开口就先三字经骂人,但他不是恶意的;如果那三个字没有先出口,他就讲不出话来,后来人家说:“你这习惯不好,要改掉。”所以两三个好朋友就约定:“我们从今天开始改,不讲那三个鄙俗字了。如果谁讲了那三个字,讲一次就罚五百块。”接下来是连续好几周都不会讲话了:不许他先讲出那三个字,讲话就结结巴巴的了!这就是习惯性,很难改。犹如习惯于讲文言文的人,他开口就是“夫善法者”,他先要讲一个“夫”,那个“夫”字没有先讲出来就不太会讲话了。又如有人开口讲话前先要“阿”长声,然后才能讲一样,所以单是改掉三字经,就改好久,也被罚了好几千块钱,痛苦了好几周才算改过来。单是一个小小的绮语就这么难改了,何况平常就随意妄语的人,你要他改,真的很难。如果有一天他改掉了,就表示他已经成功不绮语、不妄语的忍法了。所以说,如果能真实的不妄语,“忍”这个善法就围绕着他了。
能遵循 佛所说的不饮酒戒,当然不饮酒戒也有重、轻差别,重就是开酒厂酿酒,开酒坊、酒廊、酒店卖酒,都是重罪;轻罪是自己每天要喝一大杯,贪着酒味,这就是轻垢罪。如果喝得烂醉,就是犯重戒,所以其中也有轻重差别。如果能真的不饮酒,一定不会烂醉如泥,就不会因为饮酒而犯了其余四个重戒;这表示你对 佛所说的话都有具足信心,连无关佛法的遮戒都能具足信心而受持,表示你对三宝已具足了信心,所以就有“信”这个善法围绕着你,你就有慈悲喜忍信五法围绕着。
【若人能破殷重邪见,心无疑网,则具正念;庄严清净,根本清净,离恶觉观。善男子!若人能远五恶事者,是名受戒,远离一切身口意恶。】
如果有人能破除极为严重的邪见,对三宝、对五戒的因果都没有怀疑。疑网,是说主要的疑以外,又另外引生许许多多的疑,好像一张网子一样缠绕着。假使心中都无疑网了,就是大疑小疑都消失了,他就具备正念了;有了如理作意的思维,就是正念。有了正念就会如理作意,他对戒法的庄严也一定是清净的,对于戒的原理也一定是正确的,所以也有根本清净,也可以离开恶觉观了。杀戒没有持好的人,就会产生不好的觉观;譬如他去爬山,路途中也许看见了一只野生动物,就会想像说:“这只野生动物,如果杀了、烤了以后味道一定很鲜美!一定很香。”恶觉观已经出来了!凡是喜欢吃众生肉的人,当他见到众生时,最先想到的是杀了、煮了、烤了以后会变成什么味道?这不就是恶觉观吗?同样的,杀戒如此,不淫、妄、盗、饮酒等戒都是一样的。如果能依正念而持好五戒,当然可以离开恶觉观。如果有人能远离杀盗淫妄酒等五件事,他就叫作受戒了,就能因此远离一切身、口、意行的恶业。
【若有说言‘离五戒已,度生死’者,无有是处。善男子!若人欲度生死大海,应当至心受持五戒。是五戒中,四于后世成无作戒。唯爱难断故不得成,以是因缘淫欲缠绵;应当至心,慎无放逸。】
佛说:“如果有人这么说:‘离五戒之后照样可以度过生死大海。’这样的说法没有一点正确的地方。善男子!如果有人想要度过生死大海,他就应该以至诚心来受持五戒。这五戒中的前四戒,会在后世成为无作戒。”酒戒不会成为无作戒,因为它是遮戒;不杀盗淫妄等四个戒会成为无作戒,因为它们是性戒。所谓无作戒,是说后世不必特地生起不犯的作意而起心勒戒自己,自然不会违犯这四戒,有这四个戒法的作用继续存在,就称为无作戒。这就是说:这一世受了不杀盗淫妄四戒以后都不违犯,使自己的心态变清净了!转变清净了以后就变成习惯了!习惯了以后,下辈子就自然不会违犯不杀盗淫妄四个戒律。所以有人生来就是手软,不会杀害众生。有人生来严守礼法而不犯邪淫戒,绝不会去勾搭人家的眷属;若有人主动勾搭,他反而拔腿就跑;他这一世又没有受戒,自然就会这样,这就是无作戒;是由上一世受五戒而守持不犯,使他这一世自然会这样持戒,这就称为无作戒。换句话说,这一世虽然没有受戒,照样不犯四种恶行;不犯恶破戒即是成就善法戒,所以说前世的善法戒会在未来世成就无作戒。虽然不犯邪淫罪,有了无作戒,但是会随俗去讨老婆、嫁丈夫,因为“唯爱难断故不得成”。戒只是遮止不犯,但是合乎世间礼法的事情还是会去做;所以窈窕淑女,当然就会君子好逑,“以是因缘淫欲缠绵”,难证解脱与实相,不得般若智慧;所以应当至诚心来受持戒法,还要谨慎的不要放逸自己的心。
【若有说言:‘更有无量极重之法,过去诸佛何缘不制,而制于酒?’善男子!因于饮酒,惭愧心坏,于三恶道不生怖畏,以是因缘则不能受其余四戒;是故过去诸佛如来,制不听饮。若有说言:‘如来已说酒多过失,何故不在五戒初说?’是义不然;何以故?如是酒戒,名为遮重,不为性重。如来先制性重之戒,后制遮重。】
“如果有人这么说:‘还有很多种非常严重的不正当事情,是应该都要制止的;是什么缘故过去诸佛乃至现在佛不制止,却反而要制止喝酒、卖酒小事呢?’”喝酒又不伤害他人,卖酒也不伤害他人,可是有许多会伤害众生的事情,为何诸佛都不制止,反而去制止卖酒、饮酒呢? 佛开示说:“善男子啊!因为饮酒的关系,会坏掉一个人的惭愧心。”这是显而易见的:一个好好的人,你平常教他说:“你把上衣脱掉,打赤膊吧!”他打死也不敢做。可是当他喝到大醉时,不但主动把上衣脱掉,连长裤内裤都脱光了在路上跑,警察来了他还发酒疯,这正是惭愧心坏。电视新闻上不是也常常报导出来了吗?可是平常时要他在大庭广众脱掉上衣,他是打死也不从的,却因为酒的缘故而没有惭愧心了。爱饮酒的人,也会对三恶道不生怖畏;当他喝了酒,俗话说喝酒壮胆;酒喝到半醉时,恶向胆边生,所有恶事都敢做了!这时你对他说:“你做这个事情会堕落三恶道的。”他根本不听,也不畏惧堕落三恶道;要等他酒退了以后才会恐惧。“由于酒的缘故就无法受持不杀等四重戒,所以过去诸佛因为这个缘故而制止弟子们饮酒。”
如果有人说:“如来既然已经说了很多喝酒的过失,为什么这个酒戒不放在五戒的最前面来说呢?为什么要摆在第五戒,而不是摆在第一戒呢?”但是 佛说:“他的说法不对,因为酒戒是遮重而不是性重、罪重。因为是遮止的戒,而不是心性上应该制止的重戒,所以要放在性重后面;如来都是先制定性重的戒,后面才制定遮重的酒戒。
【善男子!如来先说白、黑月中各有三斋,随外道故;诸外道辈,常以此日供养诸天,是故如来说有三斋。善男子!如因帐窗、帐勒故不堕;三斋之法,亦复如是,众生若有发心受持,终不堕于三恶道中。】
又譬如持菩萨戒的人,要于六斋日持八戒斋,所以如来说白月、黑月中各有三斋应该受持”,也就是白月、黑月中的第八天和最后两天都要受持八戒斋,“这也是方便随着外道的说法来讲的,无关性重;因为外道们常以六斋日来供养诸天,既然世间有这样的法,如来就随顺外道法而施设三斋。”虽然施设白月、黑月各有三斋,一个月中总共有六个斋日,但佛法中却不依外道所说的礼拜上下等六个方位的观念来施设六斋,而是以六度及八种戒法来施设六斋。“就好像一个蚊帐,因为有帐窗和帐勒的关系,才不会散落到床面上来,才能成就蚊帐的作用。”蚊帐收起来时不是有一个挂起来的地方吗?那个挂起来的地方就叫做帐勒,从帐勒绑住房顶,蚊帐就不会掉下来了;但这样还是不好用,要再于帐顶弄个框框,好像平放的窗框一样,从蚊帐里面的上方撑开,蚊帐才能方便使用,那个框框就叫做帐窗,蚊帐就因为帐勒与帐窗,所以不会掉落,也不会碍手碍脚的。“每一个白月和黑月都各设有三斋,也是同样的道理,常常提醒佛弟子记得自己是受持戒法的人;如果有众生发心受持八关戒斋于六斋日,就不会堕落于三恶道中。”
(原标题:持五戒的人有大福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