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四果的修证

分享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7-23  浏览次数:774
 
第一目 菩萨初果——须陀洹
一个人参禅,悟明真如,能够时时体验觉知真如的空与不空,时时体验真如的真实存在、不生不灭的缘故,所以我见身见同时断除,那么当下就离开了四相。声闻初果向断身见以后,还有受、想、行、识的我在。有受、想、行、识存在,就有果可证。有受、想、行、识存在,就有我、有人、有众生、有寿者等四相。必须再转入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观行,才能断尽我见,才入初果;而仍不明中道实相。
但菩萨初果,明心悟得真,不是解悟,不是以一念不生的灵明觉了为我,悟得真如的时候,不但断身见,同时也断我见。因为真如离见闻觉知而不作主,虽然真实存在,但祂真实是无我空性。从真如来比对,便知常寂常照而能知能觉的心是妄。能知能觉常寂常照的心,仍在受、想、行、识之中,那是虚幻暂有的,所以无我可说,没有真实的我在,因此身见断了,我见也断。我见断了便离四相,却又不堕二乘空相中,已证法界实相故。
我见断的缘故,疑见随后就断;疑见断了的缘故,就灭除掉心中六十二种外道邪见随眠。从此不怀疑世间有佛,不怀疑世间有佛法,不怀疑世间有出家、在家的四向五果十地菩萨。也不怀疑一切众生能修佛法,也不怀疑一切众生能成就佛道,永离断常二见,因此戒禁取见随后跟着也断了。
从此这位菩萨初果,依道共戒而住,他从此不会受到世尊以及世间所施设的各种有相的戒所束缚。他的见地,也不受世间的各种人为的施设所束缚,也不随世间所施设的法则来进行他的心行。但是他的身行,也不会去干犯世间的法则,这个境界名为见地,亦名须陀洹、入圣道流、七来、沟港。因为三缚结已经断了的缘故,无论他身穿白衣黑衣都称为出家。
《大宝积经》卷85云:此出家者唯形像耳,非真出家。若诸菩萨真出家者,谓离诸相、处于三界成熟众生,方可名为真出家也。这个意思是说,我们一般人所说的出家,其实只是个形像;把头发剃掉,换了出家人的衣服,出世俗的家,住进如来之家而已,不是真的出家。如果菩萨真的出家,那是指:这个人离开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而常住于三界之中,来度化众生明心见性,这样才可称之为真出家。
这菩萨初果,相当于五十二个阶位的那个阶位呢?菩萨初果就是明心,断三缚结,这叫做正观现前。什么正观现前呢?般若波罗蜜的正观现前。也就是菩萨七住位——不退转住。菩萨初果的解脱境界,相似于初地菩萨,但是仍然不能称之为初地菩萨。为什么这样?我们留到后面第六目之中再来说明。
第二目 菩萨二果——斯陀含
菩萨二果,因为三缚结已经断的缘故,所以他很清楚的知道,菩提不是从各种的缘聚合而产生的。什么叫做菩提?菩提称之为觉,称之为真如。但是有人这么听了就问:为什么我们这觉不是!你的觉就是?有的人悟了说:能觉的就是我。但是这个能觉不是一般人讲的觉,一般人讲的觉都落在见闻觉知的妄觉里面。那么真正的觉称为菩提、本觉,这个菩提具足了性、相、体、用,称为真如佛性。
这真如佛性不是因缘和合而产生的,它是本然存在的。因为他这样一念相应的缘故,所以亲眼看见佛性遍满于十八界。不但眼见自己的佛性,也眼见一切有情众生的佛性。这就是观经里面所讲的见十方一切诸佛。当他眼见佛性真实不灭的空性时,他便亲证了一切都无所得的境界。因为真如佛性虽是本然不生,永远不灭,但是在三界六道之中,一向没有任何所得,因为他是空性。所以对于时间、空间、色身以及能知能觉的这个心、处处作主的这个妄心的真实感,就顿然消失掉了。
因此菩萨二果虽然并未离开世间一切有相的假,也未离开真如佛性的无相空,而住于中道。但是他很清楚中道只是一个假名的施设,并没有一个所谓的中道可住;没有任何境界可住,但是却时时有真如的作用。清楚的照见这个状况,他就明白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实际的证入那个境界了。
从此就精进的去除世间五阴所生贪、瞋的各种习气,所以贪欲越来越少,烦恼也越来越少。因为不离中道的缘故,空、假、中,都在他一念之中,所以他能够随顺世间的众生所施设的各种法则去生活。因此他的贪、瞋、痴(无明)非常淡薄,在解脱道上称之为薄地。
在这个境界里面他具备了初地菩萨的解脱功德,但仍不是初地菩萨、称之为灌顶十住位,也就是斯陀含、再来、一来。为什么?因为明心而见性以后,贪、瞋、痴淡薄的缘故,所以今生舍报后生于欲界天,在那边继续修行,于欲界天舍报之后,再回到人间来、一来人间究竟解脱。但是菩萨再来,没有再来;菩萨一来,也不是一来。因从真如佛性来看,没有来去,这就是菩萨二果。
第三目 菩萨三果——阿那含
接着说菩萨三果。明心的人断了三缚结,见性以后,殷勤的舍除贪、瞋、痴以后再配合悟后的思惟修,以及见性的体验,然后继续修学后得智——差别智,而得到牢关的解悟,在因缘具足以后,体验牢关境界,称之为破牢关。那么这个破牢关的人,或者进入三果向,或者还在二果之中,又或者断五下分结进入三果位乃至四果,并不一定。
为什么会不一定?因为破牢关,配合他本身过去的习性,配合他今生断除贪、瞋、痴的习性的深浅,以及配合他所修证的禅定功夫的深浅而产生了过牢关之后所证的境界有所不同。
一个人悟了之后,从见地到薄地,可能很快,也可能拖很久,完全要看这个人他过去在修除习气方面有没有真实下工夫。薄贪、瞋、痴的境界完成之后,要进入菩萨三果时,除了智慧增进之外,也要除习气,也要修学定力,互相配合,然后才能进入三果或四果境界。
要进入三果断五下分结的时候,有他的次第在。断五下分结是说断三缚结后继续再断贪欲,后断瞋恚,连同前面三缚结,总共是五个结。三缚结断了之后,再断贪欲、瞋恚,就是三果人。
断贪欲而不断瞋恚,或者断瞋恚而不断贪欲就不是三果人,只能称为三果向,这两个结是贪欲先断,瞋恚后断。不是说他没有了欲的行为,而是他心里面绝不想念淫欲和世间的财富、眷属、名声、权力的。
贪欲的断除,在菩萨来讲,和声闻不同。声闻断贪欲,是不行欲的行,菩萨断贪欲,是在欲而断欲。所以菩萨行比声闻行困难,在欲而不染,称为火中生红莲。在欲而行禅,不同于声闻人的离欲而行禅。声闻人断一切的淫欲行为,断绝一切世间诸有的贪着行为,山林间,树下坐而修学禅定。菩萨修学禅定不离淫欲行为而照样可以进步,但是非常困难。所以在欲行禅,必须要先见道,如果没有见道、见地,性障不除,就会被贪欲所转。
菩萨之所以能够在欲行禅,就是因为他已经见道,已经亲见真谛。即使在一切的五欲之中,仍然清楚照见真如佛性的空与运作。所以履行义务之时行淫欲,义务履行完了再也不去思念、憧憬、不去回忆,能够深入的观照到欲的过患。
在悟后起修的过程里面,菩萨终究有一天会亲自照见五欲,包括淫欲在内,根本就像一条毒蛇。那么到这个地步,我们说他的贪欲就断了。虽然断了贪欲,因缘须要他去做的时候,还是照做不误,只是心中丝毫没有那贪心,如此而已。
但是贪欲心断除之后,要进入到三果,还要断瞋。瞋恚心比贪欲心更难断。我们俗语说:泥人尚且还有三分土性,何况是人?正是!阿罗汉尚且还有瞋恚的余习,何况我们还未断五上分结。
我们说菩萨三果断了欲之后,仍然还有贪欲的余习在。比如说钱财、珠宝,每一个人都不嫌少,那么菩萨三果说贪欲断了,他还会有余习。比如说走过珠宝店,如果说有一颗祖母绿特别大、又漂亮。他看到了就会赞叹:好漂亮!真稀有!这就是余习。
比如说淫欲,我们曾说过,经典里面也这么讲过——要证验你现在所证的境界。那么让你到那个境界里面去;比如说断淫欲,让你处在淫欲境界之中,故意叫你去看,看了之后有无起喜乐——想要去做那件事的?有没有?如果无,那是真的断了;但是还有余习存在。那么这个余习不必明说,结过婚的人都知道,我就不再详谈了。
那么断瞋恚是什么?在贪欲先断之后,接下来轮到瞋恚的习气要断,因瞋恚的习气比贪欲更难断。瞋恚的断除,比如说有一天遇到个很要好的同修,跟他介绍我们这个法有多好,可以明心见性;可能这个人当面就骂你: 现在是什么时候了?你还敢说你能够明心见性?你是大妄语。当众就骂了,这个时候你有无生气的念头?如果无,那就是你真的瞋恚断了。
可是瞋恚断了还会有余习,比如说你当下笑不出来了,这就是瞋的余习。有时又觉得他好可怜:明明是真的,你不相信。你觉得他好可怜,你的眼眶就湿润了,这就是瞋恚的余习还未断尽。但是很清楚知道自己没生气,这就表示你的瞋恚断了。
还有给诸位建议一个断瞋恚的最好方法,那就是见性之后,出去当老师,这样最容易断瞋。因为你在当老师时觉得自己很热忱地,一心一意帮别人建立知见、功夫,累积一些福德。可是对方却不领情,在背后还说你的是非。当你辗转听到这些话时,有无动怒?有无不高兴?如果无,那你就知道我大概瞋恚断了 ,但是这个不严重。
还有更严重的是:当你正在上课讲经时,这个学生在你座下得到法益开悟了,可是他居然跟你争执,当面给你下不了台,这时你当下就要反观我有无生气?如果无,那么恭喜你,你的瞋恚结断了,我们就说你是菩萨三果了。
但是这样的勘验法,不是一次就算数。贪欲的断除这一节,这一次事过了,还不算数,因为你现在刚刚悟嘛!在禅悦之中根本不会起贪欲心,这个不算。等以后过一段长时间再来试验一下,有没有真的断了?瞋恚也是一样,须多经历几次的逆境,经过很多次逆境下来,真的没有动怒才算数。什么叫真没有动怒?必须在当下没想到要生气,事情过了根本就忘记它了,才是真正的无动怒。
人家当面褒奖你:你真厉害!你境界怎么那么高?此时要观察你的心里有无欢喜?如果心里欢喜,洋洋得意,那就是瞋恚未尽,因为这个欢喜跟瞋恚粘在一起,是一体之两面。我个人遇到褒奖的很多,诽谤的更多,如今习惯了,无动于衷。
那么诸位就是要试着出去当老师,去让人家夸奖,看看心里有无欢喜?去让人家背后诽谤,当面泼冷水羞辱,看你有无动怒?如果这两者都没有,那才可以说:我的瞋恚断了。贪欲断了,瞋恚断了,再加上前面的三缚结,总共是五个结断了,这五个结相对于更难断的五上分结,称之为断五下分结。
断贪欲,还有一点自己可以去检查:睡觉到天亮时,去检查有无漏失不净?去检查有无形起?因为诸位迟早要走这段路,所以要把过程告诉诸位。男众漏失不净有二种:一是不行淫欲,久之精满则溢,若非因绮梦遗精,仍是离欲人。二是断身行,不断心行,因绮梦而遗精,此非离欲人。
形起男女都有,只是女众不容易发觉。那么经典讲有五个原因导致形起: 一、小便盛。二、大便盛。三、虫啮(感染细菌叫虫啮)。四、风盛。五、欲盛。总共五种原因。当你修证到了这个阶段的时候,可能仍有形起的现象。这种现象女众不容易觉察到,容易误会自己已断贪欲。遇到形起时,你自己要检查,有没有因欲而产生形起?如果不是因欲而产生形起,那么你可以说余习已断。因火气大,细菌感染或一个晚上憋尿,以及大便积聚也会产生这个现象。所以凡是有形起的现象,应随时检查,是不是有欲在?如果完全没有,那就是贪欲已经断了,纯粹的只是余习,那么这个是断贪欲。
在声闻行来讲,断贪欲、断瞋恚、则身心皆永远不行凡夫之法,从此远离淫欲的行为,远离瞋恚的行为。因为永远不再还入世间的凡夫行为的缘故,所以称之为不还——不再来人间了。舍报之后,就上升到五不还天。但是菩萨虽然名为不还——不行凡夫法,但是他的身行还是随因缘义务继续在作,只是心中无贪、无瞋而已。菩萨不还,菩萨舍报不生五不还天,不到色究竟天去,照样生于人间,这个就是愿力。至于舍报之后要怎样走?我们这里不谈,留到后面再说。
到了菩萨三果时,不再执着四种食物——团食、触食、意思食、和识食。为什么?因为他已经具足证得了真如佛性的涅槃本性,他已经远离了世间烦恼,他没有去来之相,可以安住于菩提,安住于真如。永离贪欲、瞋恚的缘故,心里面从此不再被瞋恚所左右,心里面从此不再起淫欲的贪念及世间财物的贪念,所以称为菩萨阿那含,菩萨不还、菩萨不来。
这样的解脱境界类似于第五地菩萨的解脱境界。但是因为禅定功夫的深浅不同和以往贪瞋习气轻重的不同,导致过牢关的人,他的证果有所不同,所以有人过牢关以后还在二果,有人过牢关之后还在初果,有人过牢关之后到了四果,不一定。那么已经到了二果之后,贪、瞋、痴很淡薄以后,过了牢关,他必定可以离开十住而进入十行位的初欢喜行。如果他进入三果向,那就是十行位的第二饶益行。如果他进入到菩萨三果的话,那么他相当于十行位的第三无瞋恨行或第四无尽行。可是解脱境界虽然类似于第五地的菩萨,但是菩萨三果仍然不是菩萨五地。

(原标题:菩萨四果的修证)
 

本文标题: 菩萨四果的修证

本文链接: http://www.4fo.cn/xin/1/181.html (转载时请保留)

 
[ 佛法治心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佛医网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网站、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学习。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菩萨四果的修证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内容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佛医网",获得佛法精华好文,佛教正法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