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4集 有关第七识意根问题的辨正(上)

分享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9-12  浏览次数:1235
正才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各位菩萨继续收看“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重蹈灯下黑之琅琊阁”。
我们接下来两集是要针对琅琊阁网站上几篇有关第七识意根的文章来辨正说明,有几篇是署名张志成先生。内容主要有几个部分,首先张先生认为正觉“根与识分不清”;再来,他主张第七识不是作决定的识,意识才是;并且说意根不能遍缘一切境,在同一个时间点,意根只能触一种法尘。此外,也有文章说因地的阿赖耶识不能了知七转识的心行。
我们就来辨正说明其中淆讹。首先,张先生认为:末那与意根不可随意混淆,第七末那识作为意根时是没有“识”的了别功能的,所以不可以用意根来取代第七末那识,正觉却常混用,因此他说正觉是“另类的愚者难分识与根”。若照他的说法,应该第七末那识的名称也不能拿来作意根用,因为识就是指有了别的功能才能称作识,而他说意根没有了别的功能。可是张先生却同意第七识可以称为意根——很奇怪的逻辑!然而,不论是叫第七识、末那识或意根,本质是同一个心法,是同一个法依不同的层面或功能而有不同的名称。就像第八识一样,虽然也有种种不同的名称,但本质就是在指同一个法。世间法不也是常有这样的情况吗?第七识也是一样,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中甚至说祂有业识等五个不同名称。此外,这个心比较特别,不像前六识都没有根的功能,这个识可以同时作为根与识之用。
而且,末那与意根这两个名词,经论有时也是互用的,不是像张先生所说“意根就是意根,不能拿来取代末那识”。譬如,无著菩萨的《显扬圣教论》卷17中就说:【由此意根恒与我见我慢等相应,……又此意根,恒缘阿赖耶识为其境界,执我及慢高举行相而起。】窥基大师的《成唯识论述记》在引用这一段论文时,也一样是用意根来称呼末那识。可是 无著与窥基菩萨的论文,若照张先生的说法:意根作为根,只有缘法尘而生起意识的作用而已,而能缘阿赖耶识、能与我见、我慢等法相应的,是“识”才有的功能,所以这段论文里的意根只能叫作末那识,不能称作意根;但是 无著与窥基菩萨都是用意根来表示第七识,因此若依张先生的看法,显然 无著、窥基菩萨也都是他所指责的“另类愚者难分识与根”了。换句话说,末那既是根,也同时是识,一个法同时有两种角色,不能切割开来;离开末那就没有意根,离开意根也就没有末那。而张先生在看待第八识,也有同样的问题,而且问题更严重,因为无法融会贯通,因此而让本来一个完整整体的佛法变得支离破碎。
接下来,因为 平实导师说意根才是处处作主的识,是真正作决定的识,他不能认同。他主张:第七识不是作决定的识,作决定的是意识的思心所。他的理由之一是因为【第七识是“有覆无记性”,如果它是作决定的识,就会造作善、恶业,变成“有覆有记性”。】(〈正觉法义辨正:张志成——第七识不是作决定的识,不能“遍缘一切境”〉, 张志成。)此外,他认为:【意识造业的范围可通善、不善(恶)、无记三性,所以会造作善、恶业的是意识。……(因此)整个“决定”的过程,从头到尾全都是来自意识的“思心所”。】张先生也引用了《大乘成业论》等的论文,想要证明他的推论;但是所引用的论文都只在说明造业的过程、思心所的运作过程,无法依此证明造业的就是意识,不是末那。其实在正常情况下,不论所造作的业是善、恶或无记,都是八个识和合运作共同完成,不可能离开第七、第八识而有业的造作;而第七、第八识的无记性,是在说这两个识不会记别善、恶等性,或与善、恶等性不相应,但不是不参与造业的过程。而即使造了善、恶等业,第七、第八识仍然不知道所造业是善或是恶;知道所造业是善、是恶的主要是意识,所以说意识有善、恶性,能了别善、恶。
八个识都有五遍行心所法,所以也都有思心所,所以也都会造作,只是各有不同。八个识也都各有偏重,《成唯识论》卷5说:【谓薄伽梵处处经中说心、意、识三种别义,集起名心,思量名意,了别名识,是三别义。如是三义虽通八识,而随胜显。】另外在卷4也提到第七识“圣教别名末那,恒审思量胜余识故”。这一段张先生自己也引用,只是他不知道所引的论文正是在否定他自己的说法。也就是说,八个识都有祂们各自的特性,意识的特性是了别性胜其他识,末那的特性就是思量性超过其他识,而思量就是造作、决定。如果照张先生所说意识才是真正作决定的识,那《成唯识论》及其他经论就不会这么说了,显然张先生的主张是自己的臆想。
意识当然也有思心所,所以也会作决定,而且因为意识的行相是比较粗而明显易知的,所以祂的决定一般人也容易了知。但是末那识的行相就比较细而隐晦、不易了知,即使是已在正法中的久学修行人都不容易了解,更何况一般人,所以有时会因为意识的粗显特质偏重而说。然而,平实导师所讲的却是真正作决定的识,也就是末那识。即使是意识决定做某件事,最后也成就了,表面上好像是意识作的决定,但这背后仍然是因为末那的决定才能完成,所以并没有违背 平实导师的说法。此外,我们每个人也都有这样的经验:有时候虽然意识决定要做某件事,可是身、口却不由自主地不听使唤,或甚至作出来的行为是与意识的决定完全背道而驰的。显然,真正最后作决定的并不是意识的思心所,而是末那的思心所。
此外,意识又是常间断的心,眠熟无梦等无心位,意识就断了;当意识不在时,难道就不用作决定了吗?像这样常间断的心,能处处作主、时时作主吗?显然是不可能的。那么张先生为了避免别人的质疑,自问自答而说眠熟时是如何醒来的?他说:只要睡饱、有充足的亮光、声响等等四缘具足,第八识流注意识种子而生起意识就醒了,与第七识思心所的作意或决定无关。照他的说法,如果没有亮光或声响,譬如处于非常安静没有任何干扰的屋内,即使睡饱了,也是不会醒来的;或者,如果没有睡饱,譬如刚睡着,此时如果有很亮的亮光或很大的声响,也是不能让人醒过来的,因为四缘不具足。可是这些都是违反大家共同都有的经验。另外,我们也常见有老人家看电视看到睡着;可是电视一旦关掉,却能马上醒来;为什么没了声音,反而醒过来了?所以正确的道理,仍然应该是末那触法尘的变动而作的决定,才能让第八识流注种子而使意识、眼识、耳识现起而醒来。灭尽定出定的情况也是一样,需要末那触到预先设定的法尘后,由末那的思心所决定才能出定。因此,还是 平实导师说的才对,在在需要末那作决定。
此外,如果意识可以完全作决定,那么一旦意识思惟过,知道起贪不好,譬如知道不可以贪著沉迷于网路〔网络〕游戏,因此决定要戒除这个不好的恶习,可是面对境界现前时,却还是常常忍不住;意识不是决定了吗?为什么做不到?又比如,修学无相念佛的人,一旦意识决定这一拜不要生起任何妄念,就可以如愿吗?修定的人一上座,意识决定一念不生,可以做得到吗?如果意识可以完全作决定,那一上床决定马上入睡,一定就可以立刻入眠,也就一定不会有失眠的人;也不会有意识突然想起某个人或某件事的情况发生,因为这不是意识所能事先预期而决定的。再比如,晚上作梦是意识可以决定的吗?不但梦境开始的时间意识无法决定,因为意识已经断了,如何能决定何时开始作梦?乃至梦境的内容意识也无法决定,意识能在梦中决定要做什么、不做什么吗?意识甚至被梦境牵着走都还不知道呢,能作决定吗?乃至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微细身、口、意行,譬如眨眼、起念等等,在在处处都不是意识所能决定;这些微细身、口、意行也常常不是意识所能了知,更何况能于当中决定?这些都不是没有实际观察体验的人所能知道的,也不是透过研究佛法或单凭思惟想像就能了解的。这些例子也都告诉我们,背后一定还有一个有别于意识的心识在作决定,祂才是真正作主的识,也就是恒审思量的末那识。
再回过头来说,也正因为末那是无记性,不记别善、恶等性,所以才能处处作主。如果像张先生所说,意识是真正作主的识,那意识又是有记性的识,那么对修行人来说,意识知道造恶会下堕三恶道,就一定不可能再决定造恶;一旦意识决定了,就从此不再造恶了,可是现见并非如此。也就是说,意识虽然知道道理——不能造恶,可是偏偏却又常常身不由己造下恶业,原因无他,就是因为真正作主的不是意识,而是无记的末那。另外,对一个常造恶业的人,他一旦知道舍报后将有不可爱的异熟果报等着他,由于害怕来世的恶果,他的意识便决定下一世要往生到欲界天享乐,意识的决定能成就吗?能如他所愿吗?显然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意识虽然可以作决定,但背后都还得经过末那的决定才能确定实行。可是末那因为没有善、恶性,所以即使造了业,祂自己也不知道所造业是善、是恶,这样因果才能成立,道理也才能说得通。末那所造的业,依意识来看才有善、恶可说,对末那本身来说是没有善、恶可说的;对如来藏也是如此,没有善、恶可说的。如果末那能了别善、恶,又能处处作主,那祂也不会造恶了;因此,能处处作主的识一定不会是有记性的识。所以 平实导师所说跟《成唯识论》所说完全符合而没有任何违背之处。
此外,《成唯识论》中说末那相应的根本烦恼有四个:我痴、我见、我慢、我爱,与瞋不相应。那么张先生的另一个理由是:常见在遇到不喜欢的境界时,会有因瞋而作发怒、排斥的决定,那表示末那有瞋,这样就违背《成唯识论》的说法,所以作决定的不是末那。可是对我们来说,末那没有瞋心所而能作决定,并不违背《成唯识论》的说法,反而才能符合,否则《成唯识论》又为何说祂“恒审思量”呢?这是因为末那攀缘种种法,因此对祂来说不会有所谓不喜欢的境界,所以也就不会有张先生所说末那因瞋而作发怒、排斥的决定。张先生所说的瞋,其实是指意识的瞋,意识对违逆的境界会起瞋,这是众所皆知的,但末那没有这样的心所;而且祂对意识起瞋之事并不排斥,也不会排斥因此而造业,因为祂对善、恶并不了知;因此对意识起瞋,末那仍然是攀缘的,仍然凭习气决定让意识起瞋。末那决定让意识起瞋这件事,跟末那本身没有瞋并不相妨碍。末那如果会与瞋相应,对境界就会排拒,就不可能遍缘诸法了;也正因为祂遍缘诸法,又没有善、恶等性,所以才能处处作主。
说到这六根本烦恼,除了瞋之外,还有另一个“疑”心所,张先生却避而不谈。这个疑,末那也没有,正因为不跟疑相应,所以才能处处作主。意识则是会跟疑相应的心识,这也是众所皆知的;论中说疑是以犹豫不决为体,祂对正确的道理、种种的法,常会犹豫不决,无法下决定,这样的心识如何会是真正作决定的心识?没这个道理!可是当意识面对境界而犹豫,无法决定该这样或该那样时,末那仍然攀缘于意识的犹豫不决,仍然时时决定,让意识一下子这样、一下子那样,意识的犹豫不决背后仍是末那在作决定。所以,只有恒审思量、无善恶性、不与瞋和疑相应的末那识,才是真正作决定的识,才符合《成唯识论》所说。张先生不了解其中的道理,所举出来的理由反倒是在证明 平实导师的主张才是正确的,可是他自己却不知道,所以我们这个单元才叫“灯下黑”。
时间的关系,这一集就先讲到这里。谢谢您的收看!
祝福您:色身康泰、学法无碍、早成佛道!
阿弥陀佛!
 
标签: 佛法mp3

本文标题: 第054集 有关第七识意根问题的辨正(上)

本文链接: http://www.4fo.cn/mp3/1/2850.html (转载时请保留)

 
[ 佛法mp3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佛医网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网站、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学习。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第054集 有关第七识意根问题的辨正(上)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内容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佛医网",获得佛法精华好文,佛教正法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