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9集 略说三归依(四)

分享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9-12  浏览次数:1296
正钧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问候大家身体健康、精神愉快!
“三乘菩提之法与次法”,今天要和大家谈谈“略说三归依”第四集。
上一集之中说到,如来从因位的庄严地到果位的解脱地的概况,今天继续往下说。菩萨从七住位所证的三三昧开始,这里的三昧主要是在说智慧:空、无相、无愿,又称空三摩地。二乘人也证空三昧,但却是依于蕴处界的缘生缘灭,其相是空无,因此不再起愿取蕴处界的种种;而菩萨所证的空三昧,却是依于所证的如来藏之“空性”而有,见到如来藏本有的“空性”之后,知道祂是本来就是“空”,所以不生不灭、不来不去……,蕴处界的自己虽然是幻生幻灭,却是由祂所直接、间接、辗转所生,都是祂的一部分,只是无始以来有情为无明所笼罩的缘故,续诸生死。因为如来藏本然清净,所以没有三界中的一切相;而祂之能生万法,却不是祂有生万法的种种愿,祂一向只是随缘应物,所以不会因“愿”而生种种法,同时也不会禁制三界中一切法的生起。
因为亲证如来藏以后,菩萨终于知道可以不在生死之中,却也不离生死的示现而利乐有情的道理,继续转依而修空三昧,也要分证四禅八定,并配合观练熏修的修证,才能于万法得自在,这些都是因为为了要利乐众生,进而达到究竟的“如来”。而因地虽证“自心如来”的如来藏,却与究竟位的修证,当然是有其差距的;因为,已经究竟亲证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增不减……,所以说法都是从究竟清净的自心流露,有时候因为摄受不同根器的众生的缘故,就以权巧方便而说,看起来好像前后说法是有矛盾,但其实是“发言无二”而唯一真实。
《优婆塞戒经》卷3之中继续说到:【如往先佛从庄严地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名如来。具足获得微妙正法,名阿罗呵。能受一切人天供养,名阿罗呵。】阿罗呵就是阿罗汉。声闻乘的极果亦称为阿罗汉,能证出世间的缘故,堪为一切人天供养,又名“应供”;佛的十号之一也有阿罗汉,但是声闻乘的阿罗汉却不可以称为佛,因为远远不如佛所证之究竟、具足、圆满。阿罗汉所得微妙正法,有尽智乃至无生智,但却只限于断烦恼障的现行,也就是断我见与我执、我所执,所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不受后有,能断分段生死而出三界矣,可是烦恼障的随眠却不是阿罗汉之所能断的。而菩萨在第一大阿僧祇劫中,明心乃至见性,世世在三界中继续受生而利乐有情,最后已能断最后一分思惑而断分段生死,却故意保留最后一分思惑,为佛道的缘故而发受生愿。第二大阿僧祇劫中,依于所证的法无我,其增上慧学等,阿罗汉已无法推度想像,而其所断的烦恼障随眠,也不是阿罗汉所能断的;这样子进入菩萨八地,开始第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证。
此时菩萨不但已断我见与我执,乃至其所证的微妙正法,早就不是七住位菩萨所能思议了,而七住位菩萨所得的般若智慧,却也不是不回心大阿罗汉所能思议了;然而,此时菩萨进一步断恒河沙数的上烦恼,将成佛所应断的所知障一一断除,最后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得究竟微妙正法。其所证之法,上于欲界、色界、无色界,故名无上;具足最胜福田的缘故,所以堪为一切人天以彼世间所有的衣服、饮食、卧具、汤药、幢幡、宝盖、香花、灯果等供养于佛;供养于佛之后,反而是自己因此而获得了最上富贵吉祥之福,所以如来名为“阿罗呵”。
《优婆塞戒经》卷第3之中继续说到:【觉了二谛:世谛、真谛,名三藐三佛陀。】“谛”就是真实理。二乘人所证之佛法名为“世谛”,虽也为无漏法,但却是在蕴处界上的现观而证法,现观蕴处界无常、苦、空、无我;因为是依蕴处界而建立,而蕴处界为世间法,现见此世间法中的正理,故而说为世谛、俗谛;然而只依四圣谛、十二因缘而证世谛,能入无余依涅槃,却仍然不知涅槃的本际。真谛又称为第一义谛,是说有一个法是第一的,是万法的本母,常住而不灭,就是如来藏。菩萨证得这个法界实相就叫作证“真谛”,也就是说,这一位菩萨亲证了万法所依的真实义理,因为是三界万法之所依,不能再有一法出于其上,故立名“第一义谛”,祂虽是“三界外”之法,却不能够离开三界而修证之。
阿罗汉证世谛能出三界,却不知本际的内涵;菩萨七住能证本际而不究竟,亦不知断我执的境界相,继续在三大阿僧祇劫的过程,也修证四念处、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四谛法、十二因缘……,一直继续转依于如来藏的清净性,并于最后一大阿僧祇劫之中,进一步断除恒河沙数的上烦恼,完全弄清楚如来藏中一一的功能差别,于一切种究竟证知,得一切种智而成佛。所以,只有如来于世谛、真谛究竟觉了,故名“正等正觉”。
但是佛宝只能略说到此,接下来就总结“归依佛法僧”。为什么要归依?一者,要在世间法中寻求所受用五欲的依止或者是庇护;二者,在佛法中是为了来世能够分证二主要道而依止。所以,就从这两个方面来略说归依三宝的意涵。有三句话是学人所耳熟能详的,因为绝大部分的法会都会唱诵这三句话,哪三句话呢?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那么,就先依此从外相上,并且依于出世间三宝、世间住持三宝、同体三宝的相貌,来说说归依三宝。
归依佛,从两千五百多年前示现的应身佛而言,因为 佛是无上正等正觉,众生得以熏习乃至是修证佛菩提道,都是由此开始,所以感恩戴德的缘故,希望自己这一个众生开始,也能够发愿可以体会了解成佛的大道,因而也发起了想要成佛的心愿;成佛名为证无上正等正觉,故而才说“发无上心”。因为菩萨在因地看见诸佛在世间,所示现的形貌端严、圆满,又因为多劫利乐有情的福德,所以感得人所乐见,于是菩萨在深心之中,生起了难可值遇之念,然后又看到诸佛所示现的种种神足,或者是听见诸佛为大菩萨们的授记,或者是听闻诸佛为有情宣说种种深妙之法,也或者是看见众生所承受的种种苦难,也想要像诸佛一样可以拔济众生的种种苦难,所以发起了菩提心,也想要成为一切智者,这些都是菩萨在因地发无上心的缘由。
然而,因地虽已“发无上心”,但因为福德、智慧的差别之故,因而导致发心有退有进,有决定与否。因此,或者是说发菩提心不得决定,而始终在十信位的因地;或者发菩提心心得决定的缘故,所以进入初住位,开始三大阿僧祇劫的佛菩提道。这是缘于应身佛的示现而言,菩萨们见了诸佛的示现,因而发菩提心。而两千五百多年前,释迦牟尼佛亦复如此示现,所以才有今日我们所知道的“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然而,两千五百多年过去了,末法时期还没有达到最后一刻,菩萨们因为感恩戴德的缘故,也发起了悲愿而继续在人间受生,所以 世尊的形像才以木雕等的各种方式,在人间流传下来,成为一般初机的学佛人作为归依的表相。
再者,因为 佛为众生所开示的深妙法,总是引人入胜,为了也能够亲证这一些法,所以菩萨不忘归依佛的本怀,当然也由于这个缘故,才有了“归依法”。“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因为见闻 佛所开示的深妙法,从菩萨的自利利他的心性而言,不但为了自己能够亲证这一些法,也发愿希望说众生也能够亲证 佛所开示的这一些法,所以才说“当愿众生”,前面所说的归依佛之中,也是有这一层的意涵。同时,不只是分证 佛所开示的这一些法,还希望能够深入经藏。既然佛法是甚深、极甚深的,当然诸佛是不可能为所有的众生一时地就宣说究竟的深妙法,这是因为佛法的修证,是必须要福德资粮的次第具足,才有办法修证更上一层的智慧,所以才说“智慧如海”。诸佛的“智慧如海”是我们所深不可测的,而 释迦牟尼佛示现的四十九年之中,所宣说的佛法,对于此一时空的众生而言,已经具足圆满了;所以,佛示现在世间之时,为众生所宣讲的种种法等,就有二乘人乃至是菩萨摩诃萨因此而亲证,顺理成章地就“归依法:深入经藏,智慧如海”。然而时值末法,面对集结而流传下来的三藏十二部,虽说 佛是感应此处众生的机缘而说,却已经有很多学人都在感叹:“唉呀!佛法的浩如烟海啊!”因此所发希望自己能够“深入经藏”,也能够帮助其他的有缘众生也“深入经藏”的愿,那就真的是广大愿了。
既然这“深入经藏”之事,不是在一世两世、一劫两劫之中,就能够立刻成就的,所以在久远的三大阿僧祇劫之中,就应该发愿:能够世世有缘得以值遇佛法中的善知识,并随着善知识的教导而继续修学佛法,因此就有“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善知识不但是有救护众生的悲愿,乃至也是分证解脱道、佛菩提道的僧;看到善知识种种的善巧方便,调伏并教导众生,所以也愿意追随善知识的脚步,以期在未来世也得以达成理事无碍的境界。而就在生生世世归依僧的时候,随着僧所教导的法而修学,自己也一世一世地加重悲愿,后来也得以分证解脱道、佛菩提道,而也能够是僧的一分子。毕竟,实际上要达到“一切无碍”的境界,只能悬为未来世的标的了。
那么,前两种的出世三宝、世间住持三宝的三归依已经略说,接下来就说依于“同体三宝”的三归依。此处既然说的是“同体三宝”,表示这三宝是同在一体的,是在每一个有情的身上本然就已经有的,所以才又说是“自性三宝”。而众生或者是不知,或者是不证,但依于前两种的三宝而归依;菩萨虽然证知,但不究竟,就依于“自性三宝”,并且配合前两种的三宝而归依。因为归依于自性三宝,所以前面所说的三归依的偈颂,就有些许的变更,而成为了“自归依佛、自归依法、自归依僧”了,有时候也说:“归依自性佛、归依自性法、归依自性僧。”
先来说“归依自性佛”。“大道”是什么?或者法的本身就是大道,或者说是成就法的种种法门;然而,这个法指的就是“自性佛”,每一个有情的身上,本然就已经有的一尊佛,叫作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或者是说理即佛。然而,要能够相信自己的身上本然就有一尊佛,那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啊!那都是要经过多劫在佛法中的熏修,以及福德资粮的修集,才能够有这样子的转依,这正是前面所说两种的三归依,一世又一世转依的过程。问题来了,若是不知道自己的“自性佛”在哪里,如何能够已经“体解大道、发无上心”呢?如何能够说可以“归依自性佛”呢?无有是处!那么,经过这一个转依的过程,有一世终于在善知识的教导下,看到了自己的这一个众生中的大道;对啊!“当愿众生,体解大道”,是自己这个众生,体解自己的身上就有大道啊,所以才“发无上心”嘛!发现明白那个才是无上之心嘛,因为是本然不生灭的。由于这样子,开始有了第一分的“归依自性佛”,也舍弃了以往对生灭法的错误执取,而依止了这个无上心。
今天就说到这里。
祝愿大家:幸福、健康、道业猛进!
阿弥陀佛!
 
标签: 佛法mp3

本文标题: 第099集 略说三归依(四)

本文链接: http://www.4fo.cn/mp3/1/2675.html (转载时请保留)

 
[ 佛法mp3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佛医网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网站、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学习。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第099集 略说三归依(四)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内容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佛医网",获得佛法精华好文,佛教正法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