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2集 顿悟与渐修

分享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4-22  浏览次数:1333
正旭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继续收看正觉教团电视弘法节目。这一集我们要继续讲解〈无边圣谛章〉,今天所要讲的主题是“顿悟与渐修”。诸位也许都听说过,禅宗有一个很有名的十牛图,现在我们用胜鬘夫人的这几句经文来检查看看十牛图所说的究竟有没有道理。胜鬘夫人说:“无有出世间上上智,四智渐至及四缘渐至;无渐至法,是出世间上上智。”(《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换句话说,般若的证悟这个真见道是一剎那间就解决的。亲证这个实相心,也就是亲证无余涅槃的本际的时候,同时就是亲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是在证悟的当下就都证得的。所以当你找到如来藏的时候,不可能像十牛图所说的:先找到如来藏的脚迹,然后找到如来藏的尾巴,然后再找到如来藏的脚,再找祂的肚子,找祂的脖子、头以及头上的角或者祂的鼻子。根本没有这回事!所以禅宗的开悟明心只有顿悟,没有渐悟这回事!
这种出世间的上上智,是一悟之间,就全体亲证本识如来藏的;如来藏心体是开悟的当下就全体亲证的,没有分证如来藏的。如果要讲渐悟,那是只有禅宗的明心顿悟以后才有渐悟,但是那个渐悟是慢慢地修学而次第了知如来藏的一切自性跟功能,而不是证得如来藏心体。当你找到如来藏的当下,就找到祂的全部,就是如来藏心体完全显露在你的眼前,没有哪一分还遮掩着不让你瞧见,这样见道所生的般若实相智慧才是出世间的上上智。见道之后,将来修学到最后身菩萨位,人间众生得度的因缘熟了,这时候来到人间示现成佛也是一样,一悟就起了大圆镜智,眼见佛性时一悟就生起了成所作智。这不是渐渐累积上来的,所以胜鬘夫人说:“没有一个渐至法,是出世间上上智。”反观阿含所讲的二乘解脱道都属于次第禅观,都是藉缘渐修之法;除非是四禅八定具足的人,如果不假借蕴处界的生住异灭为助缘而作次第禅观,就不可能证得解脱果;所以都是四智渐至之法,是断除四住地烦恼而获得的出世间智,所以是四缘渐至之法。第一义谛却不是四智渐至、四缘渐至之法,而是顿悟如来藏所生的法界实相智慧,不是世俗法蕴处界有关的生住异灭的智慧。
那么前面胜鬘夫人所说的“出世间上上智”,我们来看某一位有名的法师的注解,这一位法师说:“大乘以平等法性为第一义谛,所以也是理必顿悟的。本经以渐属声闻缘觉法,以顿属如来法。顿渐的歧异,就是大乘与小乘的不同。” (《胜鬘经讲记》,正闻出版社,2003年4月新版二刷,页204。)我们来看看他这一段的注解到底有没有过失,或者哪些是正确的。其实如来法有顿悟的部分,也有渐修的部分,因此这一位法师说“顿属如来法”,这样的说法是有过失的。这位法师又说:“顿渐的歧异,就是大乘与小乘的不同。”这样的说法也有过失。
关于顿跟渐,十几年前有一位法师在她的《弘誓双月刊》曾经谈到一点说:大乘禅宗所谓的开悟,是自由心证。她的大意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她的言外之意其实是说:禅宗的开悟没有一个标准,师父说你开悟了就是开悟了,说你没悟那就没悟了。她还提出另一个观点说:为什么大乘禅宗的开悟是属于自由心证而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因为禅宗讲开悟都是一念之间的事,如果没有办法顿悟,就永远没有开悟的机会,那就不如次第禅观。次第禅观有一个顺序,让你一步一步走到所要悟的境界来,可是禅宗讲的都是一剎那之间就解决,一句话之间就解决了,那怎么可以叫作开悟呢?这样的开悟都是自由心证,有什么凭藉?她的意思大概就是如此。但问题是:凡是属于次第禅观,永远都是属于世间法的范围,不曾涉及法界的实相。
般若的证悟并不是禅定,虽然也被称为禅观,但它只是静虑而非禅定,是明白法界的真相而不是修定。禅宗的禅观是实相智慧的证悟,不属于世间禅定的定境。既然不属于定境,怎么可能是次第渐进的呢?譬如修定,当然是欲界定、未到地定,然后证得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乃至四空定,这样修上去,这是次第禅观。又譬如五停心观这些法,也都有次第性。但如果是次第性的,一定是世间法,不是法界实相。然而大乘的开悟是悟得实相心,只是把祂找出来而已;这个实相心是本来就存在的,不是一分努力修习之后才出现一分,而是在悟的当下就全体分明显现在你眼前,问题是有没有那个智慧去找到祂。想要找到祂,所需要的是正知正见等等方法的智慧,那就要依靠善知识来教导,也就是禅宗的禅法。所以禅法不是禅,禅法只是帮助你找到实相心的方法。跟随禅师身边十几年、二十几年的目的,就只是要经由他的开示来建立一个寻找实相心的正确知见跟方法,禅法都是知见、方法。可是当你找到实相心的时候,那只是一念之间,所以没有次第性。
譬如有一个东西是在你眼前,却一直都被你忽略掉,你只曾经听到它的名字,却不知那个东西就是人家叫你寻找的对象。长辈吩咐你说:“你去把某一个东西找来给我。”于是你就去寻找,可是要找的那个东西,却一直被你忽略掉,不知道它的存在,所以不晓得这个长辈到底要去找哪一个东西,所以长辈就告诉你:“就在仓库里面,你去找啊!”可是你把仓库翻遍了,从来不会想到是它!因为它很平常,它一点都不显眼,所以才会忽略它,明明在眼前,却始终没办法找到它。只好又回来向长辈说:“我找不到啊!到底它长个什么模样?放在哪一个位置?”长辈就告诉你:它长得什么模样、什么颜色、什么形状,大约多大、多小,放在仓库的某一个位置。那你就依长辈告诉你的那些讯息,去仓库里面那个位置去找,那不就很容易找到了吗?当你找到的时候却突然发现:喔!原来是这个!一天到晚看见它却忽略它,从来都没想到就是它。
但是当你找到它的时候,一剎那间就全体看见了,不是先看到那个东西的十分之一,然后看到那个东西的十分之二,乃至十分之三,乃至十分;而是一见的时候就已经是全体看见了。所以中国禅宗—大乘般若禅—的开悟,不是定境的修行,是找到生命的实相如来藏,怎么会是次第禅观呢?胜鬘夫人也说:凡是次第禅观,也就是四智渐至、四缘渐至的禅观境界,都是属于世间法的观行。因为二乘人所证的菩提都是从世间法来观行而证得,都是在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等世间法上面作观行,所以要一步一步地去证,要渐次断我见、我执,那当然是属于出离世间法的智慧。可是出世间上上智,却是剎那之间悟入的,所以说“无渐至法,是出世间上上智”。
但这不代表大乘法中就没有次第修,因为证悟实相是剎那间的事,可是剎那间证悟之后却要次第进修,顿悟后是将近三大阿僧祇劫的进修,所以大乘法并不是某些人所想象的一悟就能成佛。可是顿悟入道都是只有一剎那间的事,当你经由自己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中,找到如来藏的时候,以祂作为根本而继续探讨下去以后就会发现:原来万法都从祂来,但祂却是平实得很。所以次第禅观不会是大乘圣者出世间的上上智,只是二乘圣人的出世间智。这一位法师在这一段注解中,倒是对顿跟渐有一点正确的认知,所以才会这么说。
但是顿固然属于如来法,也就是菩萨法,但这个顿不代表一顿就成佛了,因为这一顿只是开悟明心而已。就像广钦老和尚以前在随众念佛,他那么一顿也是悟了,那也是顿悟,而且是标准的顿悟。而这个标准的顿悟只是一剎那间的事,没有次第性可说;可是这一悟之后,才知道有好多成佛的法都必须要次第修学、次第亲证。所以不能单纯地说“顿就是如来法”,因为如来法的顿悟只是入道而已;入道之后,还是要渐修别相智跟一切种智,并不是一顿悟就成佛了!所以这一位法师说“顿就是如来法”,还是有过失的。
而这一位法师说“渐属声闻、缘觉法”。这倒也可以说得通,因为声闻、缘觉法的观行是有次第性的,所以施设了四果的名目。即使是善来比丘,乍看之下似乎是顿成阿罗汉,但其实也仍然是渐修得来。因为顿成阿罗汉,譬如说两种人,第一种慧解脱,是本来就已经离开欲界爱,已经证得禅定,最少是证得初禅了,这时候只要断我见,并且有佛详细开示我慢的内容而断除了,当下可以成为慧解脱的阿罗汉。如果是已经四禅、四空定都具足了,只要断我见,就能当场取证灭尽定,也可以当场成为进入无余涅槃的示现者,那也是属于顿。可是这种慧解脱或者是俱解脱的比丘,在闻佛说法的当下,顿成慧解脱、俱解脱以前,却是先已经次第渐修四禅八定,降伏了无色界爱跟色界爱,或是已降伏了欲界爱,所以在断我见的时候顿成慧解脱、俱解脱阿罗汉,这也是在见道之前,先经过前面一段的实证禅定而降伏三界爱的修行过程才能够成就的。所以,以渐法属于声闻、缘觉,他这一句话基本上是没有过失的。
但是顿渐之间的歧异,就是大乘与小乘法的所有不同所在吗?这一句话可就大有过失了,因为不论是顿或渐,都与三乘菩提法义及修证的内容不相干;顿或渐,只是一种现象而不是过程跟内容。在二乘菩提当中,只要断尽我见、我执,就可以出离三界生死,获得解脱道的究竟果,也就是阿罗汉,可是都不需要去求证菩萨所修的实相法。菩萨固然也同时拥有解脱道的证量,但菩萨在解脱道上是不用功修行的,只是把解脱道当作佛菩提道中的副产品而已。菩萨在佛菩提道所修的是明心、眼见佛性、修证一切种智,这三个法都不是二乘人所能修,也不是他们所需要修的法。所以大、小乘的歧异,不是在顿与渐来作区别的,而是在观行的对象不同,也是在亲证的内涵不同来区别的,而顿与渐只是现象,因此不是单从顿渐就可以作出区别的。
这一位法师以顿和渐来区别大、小乘的不同,其实他的意思是说:大乘是一悟就成阿罗汉,小乘是从初果、二果到三果、四果这样子渐渐成就的,但所修的内容同样是解脱道,他的意思就是这样。可是假使真的是这个样子,就不该有《胜鬘经》,也不该有《维摩诘经》的演述了。《胜鬘经》《维摩诘经》中,没有一位声闻人敢开口说法,佛的十大声闻弟子全都受到 维摩诘大士的教训或训诲,而都不敢开口抵触 维摩诘大士;从这个现象就已经显示了是修证法义的内容不相同,所以亲证的内容也不相同,才会有这种现象的存在;而顿跟渐,只是不同修证内容在过程中显示出来的一种现象。否则应该是菩萨们的所证与所断,都与阿罗汉们相同,那就应该法同一味,为什么阿罗汉已经是解脱道的究竟果了,竟然还无法跟菩萨们对谈呢?
由此可以知道大乘跟小乘的不同,不是因为顿与渐的差别而作区分的;而是因为所修证及所修断的内涵不同,因此才会有大、小乘的差异,所以他的说法是有过失的。大乘法不能只从表相来看,这一位法师却是只从表相来看三乘法,所以他所看到的是:释迦牟尼佛是一悟就成佛的,有许多阿罗汉也是一悟就成为阿罗汉。可是他没有看到的是:阿罗汉悟得声闻菩提以后都不能成佛。他也没有看到:许多菩萨都开悟大乘菩提了,可是也都还没成佛。
他为什么要说顿悟就是成佛呢?因为他不承认大乘佛菩提,只承认二乘法声闻、缘觉菩提,所以他刻意把佛菩提的法义排除掉;只因为佛菩提的法义是他所不知道的,是他无法实证的,所以要加以排斥。都是因为佛菩提的内容他无法亲证,譬如顿悟明心是要证如来藏,还要进而眼见佛性,还要进修一切种智。而佛性是如来藏在六尘外的某一种作用,一切种子都含藏在如来藏中,都是要从实证如来藏着手的;但他不能亲证,又要如何眼见佛性跟证得一切种子的智慧呢?所以他不得不加以否定。
否定成功以后,就没有人可以质疑他是一个大乘法中还没有见道的凡夫。如果要讲声闻道、缘觉道,凭着意识思惟,跟一般凡夫们一样,可以讲得头头是道;一般学佛人既然还没有断我见、证初果,所知所见绝对不会超过他,那么他想要怎么说,谁都无法挑战他。所以他把大乘佛菩提的内涵排除掉,用二乘的解脱道和因缘观来取代佛菩提而说为大乘佛教,因此大乘佛法就开始被他通俗化、学术化了,因此就有人专门从事佛学学问的研究,以读经研究作为佛法的实证,佛法的层次当然随着开始降低而不尊贵了。所以,三乘菩提并不是以顿渐来区分的,而是以修证的内涵来作区分的;而大乘佛菩提并不是靠着意识思惟来证悟的,这个证悟是要有因缘的。
各位菩萨!今天因为时间已经到了,我们的“顿悟与渐修”的主题就讲到这里。谢谢各位的收看。
阿弥陀佛!
 
标签: 佛法mp3

本文标题: 第002集 顿悟与渐修

本文链接: http://www.4fo.cn/mp3/1/2638.html (转载时请保留)

 
[ 佛法mp3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佛医网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网站、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学习。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第002集 顿悟与渐修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内容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佛医网",获得佛法精华好文,佛教正法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