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2集 第一义谛相诸佛如来藏心

分享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4-22  浏览次数:965
正彝老师


各位观众朋友以及菩萨们:阿弥陀佛!
今天我们继续来探讨《三乘菩提之胜鬘经讲记》(二)这个单元。针对这个主题,我们是依据 平实导师所著《胜鬘经讲记》第五辑的内容来为大家说明。
上一集我们为大家说明了:从菩萨实证第一义谛的境界,来看二乘圣者所证的四圣谛并非究竟;也为大家说明了〈一依章〉里面的真实道理。
今天我们从《入楞伽经》卷3的这段开示来谈起:【大慧!何者第一义谛法体相?谓诸佛如来离名字相、境界相、事相相,圣智修行境界行处,大慧!是名第一义谛相诸佛如来藏心。】这是 佛陀向大慧菩萨开示:“如何是第一义谛法体相?”第一义的真实义是以什么为法体?而这个法体显现出什么样的法相?佛说:“诸佛如来离名字相、境界相、事相相。”也就是说,第一义谛讲的是诸佛的境界相,可是诸佛的境界相离名字相;为什么离名字相呢?譬如我们常常说,开悟明心是悟得如来藏心、亲证了如来藏心,证了如来藏以后般若智慧开始显现了;可是那个心,你怎么能叫祂如来藏?你所说的如来藏三个字其实已经不是那个心了,因为如来藏三个字只是名字,并不是那个心体。既然祂是离名字的,又要如何为众生说法显示?无法用语言文字告诉大家说哪一个心就是如来藏,但是说法时却一定要有个名相去代表祂。而实际上在语言文字上说如来藏时就已经不是如来藏了,因为祂无名无相,怎么可以给祂一个名字叫如来藏呢?祂也不会接受说:“从今天开始,我就叫作如来藏。”祂从来不曾这样,也永远都不会这样!可是为众生说法时,特别是为已经证悟的人说法,却必须要有个名相,以这个名相来指称所悟的那个实相心,如此也才能够为人宣说这个实相心的法。
用最简单的例子来讲好了,譬如我们世间人,某甲叫张三、某乙叫李四、某丙叫王五,我们一定要给他们以张三、李四、王五的名字来代表,否则他们三个人之中有一件事情,要怎么说呢?当他们没有名字时,要怎么说明应做的事情呢?想想看,能怎么说明?当张三交代李四一件事情给王五去做时,为了叙述他们三人间的这件事情时,要怎么讲呢?即使能用代名词来叙述,也无法分辨到底是要指涉哪个人、哪件事,例如若他交代给他一件事,要他去做那件事。如果这三个人都不在场,就不能用手指来指着三个各别的人来说,那就无法叙述他们三人间的那件事情。所以一定要有各别的名字相,来代表不同的事物,那些名字相的本身并不是那些事物的本身。
譬如说,我们刚出来弘法时,所说的都是大众闻所未闻之法,大家不了解所闻法义的内容,所以常常有人用语言文字来诋毁我们。可是我们听了也不需生气,因为他们讲到这些字时,其实这些字早就已经跟我们无关了,更何况这些人是因为我们所说的法,是他们闻所未闻的法,无法正确理解我们所讲法义的缘故,而有了这些诋毁的语言文字产生;因此,我们应当更加努力地将正确的法义阐述出来,让更多的人可以了解这胜妙的第一义谛法,怎需要生气呢?
举另一个例子,例如若张三骂道:“李四是无赖!”对李四而言,这个李四只是个名称或声音而已;而那个名称或声音不是真正的李四,所以张三所骂的只是骂了那个名称,也跟李四无关。若李四懂得佛法,那李四就会知道:张三所骂的只是骂这个五阴,但五阴不是我,所以不需要生气。可是实际上在人间,还是要有代名词来代表各别的事物,否则就无法叙述这种种的世间相。所以为了向大众宣说这个胜妙的第八识心法,只好施设一个第八识心的名相,或者其他的名相,来代表这个离语言文字的第八识心。除了称为第八识心以外,也施设了如来藏心这个名称,有时候也叫作自心如来或是单名如来。可是万法所依的这个第八识心,其实从来没有名相,因为所说的那个如来藏名相并不是如来藏自身,如来藏自己的境界中也是从来都离名字相,如来藏与名字相从来都不曾相应,所以说言语道断。
例如,若参禅时心里很努力地想着:“我是张三,我的如来藏,你在哪里?”如来藏也不会答覆说:“我在这里。”在如来藏的境界里,没有语言、没有六尘的境界相,是永远离语言相、离名字相的;诸佛究竟归依的就是这个心,这个心才是诸佛的究竟归依处,所以说诸佛离名字相。我们说出来的名相指称这个如来藏心为如来藏,但如来藏这个名相的声音、名词只是代表如来藏心;其实如来藏心本身没有名字,只是为了向大众宣说如来藏心的法义,因此需要安立一个名称,称这个如来藏心为如来藏,所以法界的实际是从来都离名字相的。
如来藏也离境界相。如先前我们说过的,如来藏心是离六尘的。大家可以想想看,若是离开了六尘的境界能有什么世间的境界呢?当然就都不存在任何世间的境界了!在没有境界之中,如来藏心却有祂自己的境界,但是祂是住在离世间法的境界相中,不住在世间法的境界相中,所以说祂离境界相;因为世间法所有境界都是要靠六尘,如果没有六尘,有情众生就领受不到任何的境界相,所以众生一定得要有境界相,才能在世间生活;除非意识灭了,这就已经不是一般人能够了知的了。所以说一般世间人都落在六尘境界相中,而我们所说的这个真实如来是离一切三界的境界相的。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如来藏的“离事相相”。我们举以下的例子来说明,例如当有人问:“张三呀!你昨天参加世界围棋大赛得到冠军,有没有觉得非常光荣与开心呢?”张三说了:“当然!辛苦努力了那么久,终于获得冠军,非常开心。”其实这就是事相。当张三去参加围棋大赛并获得冠军时,张三的如来藏并没有去参加围棋大赛,更加不会因为张三获得冠军而觉得开心。那是因为如来藏永远于三界法离见闻觉知,祂不在事相里面,也与事相不相应。或是有人对王五说:“王五呀!你去正觉两年半,禅三共修下来,听说你悟了如来藏。这是真的吗?”王五就回答说:“是呀!真的悟了。”但接着又补充说:“悟是悟了,可是这悟呢,却仅仅是我的意识觉知心的事,我的如来藏其实没有开悟这件事。”这样的回答,一定会让问王五的人听了,顿时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但是王五其实说的是实话,因为自心如来——也就是如来藏——祂不会跟着王五开悟,因为祂是王五证悟的标的,是因为王五找到了王五的如来藏,而说王五证悟了;如来藏既不参禅,也不开悟,如来藏不必来证悟自己,所以祂离一切的事相相。所以说,祂没有名字相,没有境界相、也没有事相相,永远离开这三相。
因此说,离开这三相的祂所住的无境界的境界相,才是圣智修行境界的所行处。换句话说,当菩萨悟了,有了圣智了(这个圣智不是世间智,也不是二乘人所有的智慧。这个圣智是只有大乘圣人才有,二乘人是没有的,除非这个二乘人回小向大,然后也证悟了,一般的世间人当然就更不必说了),但是这个圣智是在菩萨的觉知心中存在,存在之后,菩萨就有了般若智慧的作意存在,那个智慧随时在菩萨心中,因此证悟的菩萨,从此以后的身口意行就开始转变;开始转变的这一些事相,包括言说、为人说法、待人处事等等都开始转变,这些也都属于圣智修行境界的行处,因为菩萨所住的心境已经与一般世间人不一样了。虽然表面上看来还是同样那个人,但其实心境已经不同于以前了;因为智慧不同了,观念也不一样了。所以禅宗悟者才会说开悟了以后:“还是旧时人,不是旧行履。”这就是说证悟之后,证悟之人还是原来的那个人,但是这个证悟之人,在悟后的所想、所说、所作,却已经与证悟之前不同了!这就是说,其实还是同一个人,还是原来的八识心王,还是旧的臭皮囊,只是心地与智慧转变了。转变以后所作的身口意行,就是圣智修行境界的行处。
但是即使是经过如此的解说之后,多数人可能还是无法真的了解这其中的真正道理,所以一定要再画龙点睛,所以 佛陀又说:“大慧啊!这就是我所说的第一义谛相,诸佛的如来藏心。”所以依据 佛陀的开示,第一义谛的亲证,除了亲证如来藏以外,别无他法可入。假使有人说他在大乘法中开悟了,所悟的却不是证如来藏,那这个人的开悟一定不是事实,而是真的误会了!因为大乘法中所悟的永远是实相,实相就是万法的根源,就是如来藏所行境界:证悟的菩萨的智慧,就是证得了如来藏的所行境界,所以菩萨的意识境界就有了实相般若智慧。所以,只有亲证如来藏才能说是大乘法中的证悟,才能说有了般若智慧;除此以外别无他法可以说是证悟,因此只有证悟如来藏才是真正的般若开悟。
有的人是很有智慧的,譬如云林老人,他读过六遍《大藏经》。后来他把 平实导师的著作读过,了解了原来 平实导师所讲的禅是般若禅。这真的很不简单,读了书就能知道禅是般若。所以,证悟的标的只有一种,就是如来藏心;八万四千法门只是方法,用这些方法所证悟的标的,都是同一个如来藏心;因为证悟之标的是万法的根源,而万法的根源就只有一个——也就是如来藏心。《胜鬘经》所说的正是如来藏心,不但《胜鬘经》,六百卷的《大般若经》或《小品般若》《金刚经》《心经》等等,也都同样是在说这个心;离此如来藏心以外,别无一法可悟,这样亲证如来藏心才能发起实相般若,这样才是大乘法的开悟。二乘法的证悟不用亲证这个心,只要现前观察到自己蕴处界全部虚妄,把我执断除了,舍寿时把自己灭掉,就是出三界了,不必证如来藏心。可是如果要修大乘法,我们在这里所说的大乘法,不是大乘通教,也不是通二乘法的通教,而是别于二乘法的不共道的别教、圆教的法,而这个大乘法一定要依如来藏来修,必须以亲证如来藏心作为证悟的标的。即使是二乘法,仍然是因为有如来藏而能建立,离了如来藏也没有二乘法可以修学,所以必须依如来藏来修大乘法。因为如来藏是万法的根源,也是三乘菩提的根源,一切诸佛莫不依如来藏心而成佛;所以,依这个如来藏妙法来说,才能说祂是最究竟的归依,这才是“一依”的真谛。祂是究竟佛道的唯一所依,再也没有别的法可以是佛道的究竟所依了。
可是有人在解释〈一依章〉时,所讲的唯一所依却是缘生性空、性空唯名的戏论,这是属于无因论:因为认为依万法为缘就能够生起万法,这就是认为单靠众缘而不必有根本因,就可以生起万法——摒除了能出生万法的根本因,认为只需要众缘就能够出生万法。如此的说法,违背了 世尊所说的【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的道理(《杂阿含经》卷2),而成为了“无因有缘世间起,无因有缘世间灭”的外道见了。
今天因为时间到了,我们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谢谢大家!
也祝福大家:烦恼远离、安乐自在!
阿弥陀佛!
 
标签: 佛法mp3

本文标题: 第052集 第一义谛相诸佛如来藏心

本文链接: http://www.4fo.cn/mp3/1/2588.html (转载时请保留)

 
[ 佛法mp3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佛医网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网站、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学习。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第052集 第一义谛相诸佛如来藏心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内容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佛医网",获得佛法精华好文,佛教正法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