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才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各位菩萨继续收看《三乘菩提之胜鬘经讲记》。
我们这一次的内容是依据 平实导师所写的《胜鬘经讲记》来作说明,并辨正某位号称佛教界导师的法师的错误说法。
前几集我们讲到了《胜鬘经》的这一段经文:【凡夫识者二见颠倒,一切阿罗汉、辟支佛智者则是清净。边见者,凡夫于五受阴我见妄想计著,生二见,是名边见,所谓常见、断见:……。】(《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关于《胜鬘经》这一段在〈颠倒真实章〉的经文,主要是在讲常见与断见,是说凡夫众生都落在这两种边见中:要不就落在断见一边,误以为五受阴坏灭以后就是断灭空;要不就落在常见一边,误以为五阴——尤其是识阴——是常住不坏的法,所以产生执著。阿罗汉、辟支佛则是智慧清净,不会落在常见或断见的边见中;但是二乘圣者虽然没有边见,可以解脱三界生死轮回,但是对于大乘灭谛仍然无所知、仍然无法思议,因为他们没有实证无余涅槃的本际,也就是没有实证真实不坏的实相心。
以前,常常有南传佛法的法师说:“讨论无余涅槃中是不是空无所有,讨论阿罗汉入无余涅槃以后是不是断灭,这个问题是无记。”但是问题来了,你尽管一直倡导说这个问题是无记,可是当别人问他:“涅槃是不是灭尽十八界全部?”他可是不能不答:“是呀!”当然要答“是”。答“是”以后人家就走了,不必再追问下一句了;这是因为他一直说这个问题是无记,所以人家就不问了。可是到了晚上夜阑人静之时,他心中会想:“今天那个居士、那个法师来问我说:‘入了涅槃是不是灭尽十八界?’我答‘是’,但这样灭尽十八界以后岂不是成为断灭境界?”这下他可伤脑筋了!对于这个问题他一定放不下,会一直放在心中。那个问的人早就走了,可是涅槃到底是不是断灭,这个问题会一直缠绕在他心中舍不掉,因为这是很严重的问题。
一心想要断尽思惑,可是思惑断尽以后舍报时,却是要灭掉自己全部:“那时到底是不是断灭?如果是断灭,那我出来弘法干啥?我出家以及修学佛法又为了什么?”他心里面不断地想着,可是明天白天他照样装作无事人一般,但这个问题已经在他脑中钉死他了。如果又有别人来问,他还是会说:“这是无记。”可是心中同时会有一个念头浮出来:“涅槃是不是断灭空?”又会想起这个问题。你说他这样痛苦不痛苦?可是,这就是 平实导师还没出来弘法以前,佛教界的写照。
那么,要了解 佛世尊为什么有时说无记——也就是对这样的事情不加以记说。佛陀为什么不加以记说?那是因为问问题的人还没有到探讨这个问题的阶段,还在门外,对这样的人,断我见才是最重要的,所以 世尊就不为他记说这个问题。可是弘法的人被问到这个问题时,他既是弘法师,就不能不答了。若是勉强答了,譬如说如果答:“涅槃中实有本际。”那人家可就要问:“请问本际是什么?在哪里?”那该怎么办?如果答说不知道,人家可要说:“那你算什么证道者?”真的怕被人家看轻了。可是如果不答说不知道,老是答“无记”这两个字,人家会认为你是在搪塞,会说:“是因为你根本没智慧,所以答不出来!”后来终于去四阿含中一直探讨,把所有的无记都搜寻出来阅读,才发觉:原来是因为对于那些刚学声闻道四圣谛的人,才跟他说是无记;因为像这样的人,连我见都断不了,讨论无余涅槃是否断灭空,那是没有意义的。
这就好像一个刚要念幼儿园的小朋友,已经学会数一到十的数目字,但是就只会很简单的加法,连减法都还不一定会。像这样的小朋友如果来问你:“微积分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你真的要为他讲解微积分吗?你当然会说:“你问这个问题,没有意义。”你一定不可能为他讲解微积分嘛!刚入佛门的人也是一样,连我见都断不了,他的首要之务就是断我见,而不是去探讨人家成为四果阿罗汉,将来入无余涅槃中是不是断灭的问题。那个问题离他太远了,所以就告诉他说:“我不记说这个事情。”因为跟他谈了也没有用,只会成为玄论而不是义学。
所以,如果看见《大藏经》中有谁注解的文章,取名为玄论,那就不用读了!因为玄论就是黑之又黑,所以才叫作玄。不可知、无力探讨、只能臆测,连他自己也不懂,才叫作玄论。如果他自己真的懂了写出来,就会写出真义来,那才是真的懂。所以 平实导师的《识蕴真义》如果改名为《识蕴玄论》,那各位就不用读了,而 平实导师也不用写了!因为那不是要给人读懂的,而是连写的人自己都不懂的,才会叫作玄论。
话说回来,经文中说“边见是阿罗汉所无”,所以说他们清净、有解脱道的智慧;但阿罗汉对中道其实是不太懂的,因为中道是无边宽广的。从零到一百,中间有多少呢?零是断见,一百是常见,譬如有人说:“识阴百分之百是常住不灭的。”所以一百是常见,零是断见,在这中间却是仍有九十九,如果每个一又分成十分之一,会变成多少呢?再把每一个十分之一再分成十分之一,那又有多少呢?所以中道是非常广泛的。阿罗汉只知道常见、断见的过失,而中道远离两边;可是中间的无量无边法——也就是那些属于中道的法——他们都不知道。这一小段经文的意思就是说,凡是会落到边见里面的人,都是属于凡夫,才会落到常见或者断见一边去;阿罗汉、辟支佛虽然已经远离边见,但对中道的理解却很少。凡夫为什么总是不离边见?都是因为误认五阴为真实法,或误认为没有三世而成为断灭空。
可是,凡夫为什么会误认五阴为真实法?因为五阴能领受诸法,所以叫作五受阴。凡夫们每天醒来就想:“我这觉知心可以见色、闻声,等一下早餐有吐司、果酱可以吃,哇!好好吃。”由于他觉得五阴很真实,因为能真实的领受,对五受阴心生贪爱,所以就成为五盛阴。从五受阴变成五盛阴,就是五阴炽盛;全心认定五阴是真实法,对五阴起贪爱时,在必要时什么都可以丢,但五阴却是任何一阴都不可以丢弃。所以,如果有一阴丢了,他就觉得很难过,希望死掉重新再来。譬如有人身行、口行或意行出了问题,不能运作了,他一定希望赶快死掉,要投胎再来。
如果身行坏了而不能动转,医学上说他是植物人,他心中必然觉得生不如死。如果口行坏了,虽然还有身行;可是口行坏了,譬如说车祸撞击以后,掌管嘴巴运作的神经坏掉了,或者头脑中掌管口行的胜义根坏掉了,没办法说话了,他就从此都不愿见人,常常把自己关在房子里面。这时如果是五阴炽盛的人,对色阴执著很强,他可能就会寻短见。如果是意行坏了(其实意行坏的情形是不存在的,多多少少都会有意行,我们现在是方便说如果意行坏了),那他连觉知心都不存在了,连表示意思的能力都丧失了,一定也不想再活下去了。
有意行永远坏掉的状况吗?没有!所谓的植物人,其实都是还有意行的,他们只是不能表示意思而已,那才是真的苦。想想看,背上长了褥疮,又痒又痛,可是都没有办法表示出来,怎么办?各位可以体会看看。不必那么严重,光说你背上有个地方很痒,叫你不要去抓就好了!各位想想看就好。而这只是最轻微的苦,当他全身既痛又痒时,却又无法表示心中的意思,你说他会不会觉得生不如死?所以,都因为五受阴觉得自己很行、真实存在,才会变成五阴炽盛,否则就没有五盛阴了,所以我见、我执往往是从有受而来,因此称为五受阴。可是凡夫不知道五受阴的虚妄,因此在五受阴中把能领受诸法的五阴全部、或局部或者少分,认定为真实常住的不坏我,或者全然否定而说死后断灭,都因为这种妄想计著,才会产生落入边见的两个见解——断见与常见。
那么,接下来下一句经文是“见诸行无常,是断见,非正见;”(《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请问,诸行无常,这几十年来是哪些人最常说?当然是某位号称佛教界导师的法师以及他的徒众们。他们一天到晚在讲:诸行无常,缘起性空。缘起性空当然是讲诸行无常。但是否定了如来藏心以后而讲诸行无常,就是断见;因为他们认定一切法空,不承认最后还有一法真实不空。当他们在讲一切法空的时候,就应该要反省:这是不是断灭见?这位号称佛教界导师的法师一定曾作过这个反省,所以他才不得不创立意识细心常住说。他一定要建立这个创说,否则就无法与别人应对了。人家一定会说:“那你这样入涅槃以后,是不是要全部灭尽?”他不能说“不”,一定要说“是”,因为四阿含中明明白白写着入涅槃是要灭尽五蕴十八界的。
可是灭尽十八界以后,佛说灭尽以后是真实、清凉、寂静、常住不变。这位法师既然否定了如来藏,当然要另外抓一个法来作依靠,从哪里抓呢?抓如来藏来依靠吗?他可不能抓如来藏来作依靠,因为他由于证不到而把祂否定了。否定了以后当然不能再拿如来藏作依靠,而且他也怕别人质问他有没有证得如来藏,所以就只能从识阴中的意识加以细分而建立一个比较细的法,作为常住不变的心——叫作意识细心;这样就逃避了断见的攻击,人家就不会攻击他是断见。假使真的有人攻击他,他会这样说:“我不是断见,因为还有个意识细心常住。”
他主张意识细心常住,是可以堵住别人的质疑,却堵不住菩萨的质疑,因为菩萨早就知道那个粗浅的境界。那种很粗浅的法是在二乘法中就应该证的,他拿这个东西来堵菩萨的嘴,是没有机会成功的,菩萨会告诉他:“圣教中说‘意、法为缘生意识’,请问你的意识细心是不是意识?”他不能说“不是”,因为他已经说是“意识的细心”了,怎能说不是意识?人家再问:“既然你说是意识的细心,仍然属于意识所摄,请问意识是不是由意根、法尘为缘而出生的?”他也只能答“是”,只是不情愿答;既不情愿答,就只好回避了:“我不屑于跟你谈话,你太浅了,你不懂!”只好这样。如果有人说:“意识细心一定会被人堵住的,我们就说意识极细心。”那么请问:“意识极细心算不算意识?”还是逃不出这个范围的。
意识就像孙悟空一样,最会攀缘思惟。可是不管孙悟空怎么样攀缘,一个筋斗云可以跑十万八千里,翻了好几个筋斗后,还是在如来佛的手掌心里面;在五指山下撒了一泡尿,又写了“齐天大圣到此一游”,结果一游回来以后,如来出掌给他看:“你只是游到这里而已!”也就是说,意识再怎么会混,始终都混不出如来藏心以外,永远都在如来藏之中。平实导师说,如果会读《西游记》,就用八识心王去读它,倒是很有趣的一场游戏。那孙悟空不就是意识吗?还有一位,人家叫他作事,他就作;叫他挑担,他就挑;从来没有意见,那就是沙悟净,他代表意根——不善分别而只负责执行,并且把行李与唐三藏抓得紧紧地。唐三藏则是言听计从,猪八戒最喜欢起贪乱搞,猪八戒就是意识的贪心所,靠着这五识到处去贪,见了什么都要贪。唐三藏都说:“没关系,就让他去贪。”他都没有意见,如来藏正好是这样;但是,最笨的唐三藏才是最伶俐、最厉害的,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中进行着。唐三藏如果出门,就骑着白马走,那不就是色蕴吗?可是意识的极细心,不论怎么弄来弄去,永远都是孙悟空——永远是那个意识。
时间的关系,今天就先为各位说明到这里。谢谢您的收看!
祝福您:色身康泰、学法无碍、早证菩提!
阿弥陀佛!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各位菩萨继续收看《三乘菩提之胜鬘经讲记》。
我们这一次的内容是依据 平实导师所写的《胜鬘经讲记》来作说明,并辨正某位号称佛教界导师的法师的错误说法。
前几集我们讲到了《胜鬘经》的这一段经文:【凡夫识者二见颠倒,一切阿罗汉、辟支佛智者则是清净。边见者,凡夫于五受阴我见妄想计著,生二见,是名边见,所谓常见、断见:……。】(《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关于《胜鬘经》这一段在〈颠倒真实章〉的经文,主要是在讲常见与断见,是说凡夫众生都落在这两种边见中:要不就落在断见一边,误以为五受阴坏灭以后就是断灭空;要不就落在常见一边,误以为五阴——尤其是识阴——是常住不坏的法,所以产生执著。阿罗汉、辟支佛则是智慧清净,不会落在常见或断见的边见中;但是二乘圣者虽然没有边见,可以解脱三界生死轮回,但是对于大乘灭谛仍然无所知、仍然无法思议,因为他们没有实证无余涅槃的本际,也就是没有实证真实不坏的实相心。
以前,常常有南传佛法的法师说:“讨论无余涅槃中是不是空无所有,讨论阿罗汉入无余涅槃以后是不是断灭,这个问题是无记。”但是问题来了,你尽管一直倡导说这个问题是无记,可是当别人问他:“涅槃是不是灭尽十八界全部?”他可是不能不答:“是呀!”当然要答“是”。答“是”以后人家就走了,不必再追问下一句了;这是因为他一直说这个问题是无记,所以人家就不问了。可是到了晚上夜阑人静之时,他心中会想:“今天那个居士、那个法师来问我说:‘入了涅槃是不是灭尽十八界?’我答‘是’,但这样灭尽十八界以后岂不是成为断灭境界?”这下他可伤脑筋了!对于这个问题他一定放不下,会一直放在心中。那个问的人早就走了,可是涅槃到底是不是断灭,这个问题会一直缠绕在他心中舍不掉,因为这是很严重的问题。
一心想要断尽思惑,可是思惑断尽以后舍报时,却是要灭掉自己全部:“那时到底是不是断灭?如果是断灭,那我出来弘法干啥?我出家以及修学佛法又为了什么?”他心里面不断地想着,可是明天白天他照样装作无事人一般,但这个问题已经在他脑中钉死他了。如果又有别人来问,他还是会说:“这是无记。”可是心中同时会有一个念头浮出来:“涅槃是不是断灭空?”又会想起这个问题。你说他这样痛苦不痛苦?可是,这就是 平实导师还没出来弘法以前,佛教界的写照。
那么,要了解 佛世尊为什么有时说无记——也就是对这样的事情不加以记说。佛陀为什么不加以记说?那是因为问问题的人还没有到探讨这个问题的阶段,还在门外,对这样的人,断我见才是最重要的,所以 世尊就不为他记说这个问题。可是弘法的人被问到这个问题时,他既是弘法师,就不能不答了。若是勉强答了,譬如说如果答:“涅槃中实有本际。”那人家可就要问:“请问本际是什么?在哪里?”那该怎么办?如果答说不知道,人家可要说:“那你算什么证道者?”真的怕被人家看轻了。可是如果不答说不知道,老是答“无记”这两个字,人家会认为你是在搪塞,会说:“是因为你根本没智慧,所以答不出来!”后来终于去四阿含中一直探讨,把所有的无记都搜寻出来阅读,才发觉:原来是因为对于那些刚学声闻道四圣谛的人,才跟他说是无记;因为像这样的人,连我见都断不了,讨论无余涅槃是否断灭空,那是没有意义的。
这就好像一个刚要念幼儿园的小朋友,已经学会数一到十的数目字,但是就只会很简单的加法,连减法都还不一定会。像这样的小朋友如果来问你:“微积分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你真的要为他讲解微积分吗?你当然会说:“你问这个问题,没有意义。”你一定不可能为他讲解微积分嘛!刚入佛门的人也是一样,连我见都断不了,他的首要之务就是断我见,而不是去探讨人家成为四果阿罗汉,将来入无余涅槃中是不是断灭的问题。那个问题离他太远了,所以就告诉他说:“我不记说这个事情。”因为跟他谈了也没有用,只会成为玄论而不是义学。
所以,如果看见《大藏经》中有谁注解的文章,取名为玄论,那就不用读了!因为玄论就是黑之又黑,所以才叫作玄。不可知、无力探讨、只能臆测,连他自己也不懂,才叫作玄论。如果他自己真的懂了写出来,就会写出真义来,那才是真的懂。所以 平实导师的《识蕴真义》如果改名为《识蕴玄论》,那各位就不用读了,而 平实导师也不用写了!因为那不是要给人读懂的,而是连写的人自己都不懂的,才会叫作玄论。
话说回来,经文中说“边见是阿罗汉所无”,所以说他们清净、有解脱道的智慧;但阿罗汉对中道其实是不太懂的,因为中道是无边宽广的。从零到一百,中间有多少呢?零是断见,一百是常见,譬如有人说:“识阴百分之百是常住不灭的。”所以一百是常见,零是断见,在这中间却是仍有九十九,如果每个一又分成十分之一,会变成多少呢?再把每一个十分之一再分成十分之一,那又有多少呢?所以中道是非常广泛的。阿罗汉只知道常见、断见的过失,而中道远离两边;可是中间的无量无边法——也就是那些属于中道的法——他们都不知道。这一小段经文的意思就是说,凡是会落到边见里面的人,都是属于凡夫,才会落到常见或者断见一边去;阿罗汉、辟支佛虽然已经远离边见,但对中道的理解却很少。凡夫为什么总是不离边见?都是因为误认五阴为真实法,或误认为没有三世而成为断灭空。
可是,凡夫为什么会误认五阴为真实法?因为五阴能领受诸法,所以叫作五受阴。凡夫们每天醒来就想:“我这觉知心可以见色、闻声,等一下早餐有吐司、果酱可以吃,哇!好好吃。”由于他觉得五阴很真实,因为能真实的领受,对五受阴心生贪爱,所以就成为五盛阴。从五受阴变成五盛阴,就是五阴炽盛;全心认定五阴是真实法,对五阴起贪爱时,在必要时什么都可以丢,但五阴却是任何一阴都不可以丢弃。所以,如果有一阴丢了,他就觉得很难过,希望死掉重新再来。譬如有人身行、口行或意行出了问题,不能运作了,他一定希望赶快死掉,要投胎再来。
如果身行坏了而不能动转,医学上说他是植物人,他心中必然觉得生不如死。如果口行坏了,虽然还有身行;可是口行坏了,譬如说车祸撞击以后,掌管嘴巴运作的神经坏掉了,或者头脑中掌管口行的胜义根坏掉了,没办法说话了,他就从此都不愿见人,常常把自己关在房子里面。这时如果是五阴炽盛的人,对色阴执著很强,他可能就会寻短见。如果是意行坏了(其实意行坏的情形是不存在的,多多少少都会有意行,我们现在是方便说如果意行坏了),那他连觉知心都不存在了,连表示意思的能力都丧失了,一定也不想再活下去了。
有意行永远坏掉的状况吗?没有!所谓的植物人,其实都是还有意行的,他们只是不能表示意思而已,那才是真的苦。想想看,背上长了褥疮,又痒又痛,可是都没有办法表示出来,怎么办?各位可以体会看看。不必那么严重,光说你背上有个地方很痒,叫你不要去抓就好了!各位想想看就好。而这只是最轻微的苦,当他全身既痛又痒时,却又无法表示心中的意思,你说他会不会觉得生不如死?所以,都因为五受阴觉得自己很行、真实存在,才会变成五阴炽盛,否则就没有五盛阴了,所以我见、我执往往是从有受而来,因此称为五受阴。可是凡夫不知道五受阴的虚妄,因此在五受阴中把能领受诸法的五阴全部、或局部或者少分,认定为真实常住的不坏我,或者全然否定而说死后断灭,都因为这种妄想计著,才会产生落入边见的两个见解——断见与常见。
那么,接下来下一句经文是“见诸行无常,是断见,非正见;”(《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请问,诸行无常,这几十年来是哪些人最常说?当然是某位号称佛教界导师的法师以及他的徒众们。他们一天到晚在讲:诸行无常,缘起性空。缘起性空当然是讲诸行无常。但是否定了如来藏心以后而讲诸行无常,就是断见;因为他们认定一切法空,不承认最后还有一法真实不空。当他们在讲一切法空的时候,就应该要反省:这是不是断灭见?这位号称佛教界导师的法师一定曾作过这个反省,所以他才不得不创立意识细心常住说。他一定要建立这个创说,否则就无法与别人应对了。人家一定会说:“那你这样入涅槃以后,是不是要全部灭尽?”他不能说“不”,一定要说“是”,因为四阿含中明明白白写着入涅槃是要灭尽五蕴十八界的。
可是灭尽十八界以后,佛说灭尽以后是真实、清凉、寂静、常住不变。这位法师既然否定了如来藏,当然要另外抓一个法来作依靠,从哪里抓呢?抓如来藏来依靠吗?他可不能抓如来藏来作依靠,因为他由于证不到而把祂否定了。否定了以后当然不能再拿如来藏作依靠,而且他也怕别人质问他有没有证得如来藏,所以就只能从识阴中的意识加以细分而建立一个比较细的法,作为常住不变的心——叫作意识细心;这样就逃避了断见的攻击,人家就不会攻击他是断见。假使真的有人攻击他,他会这样说:“我不是断见,因为还有个意识细心常住。”
他主张意识细心常住,是可以堵住别人的质疑,却堵不住菩萨的质疑,因为菩萨早就知道那个粗浅的境界。那种很粗浅的法是在二乘法中就应该证的,他拿这个东西来堵菩萨的嘴,是没有机会成功的,菩萨会告诉他:“圣教中说‘意、法为缘生意识’,请问你的意识细心是不是意识?”他不能说“不是”,因为他已经说是“意识的细心”了,怎能说不是意识?人家再问:“既然你说是意识的细心,仍然属于意识所摄,请问意识是不是由意根、法尘为缘而出生的?”他也只能答“是”,只是不情愿答;既不情愿答,就只好回避了:“我不屑于跟你谈话,你太浅了,你不懂!”只好这样。如果有人说:“意识细心一定会被人堵住的,我们就说意识极细心。”那么请问:“意识极细心算不算意识?”还是逃不出这个范围的。
意识就像孙悟空一样,最会攀缘思惟。可是不管孙悟空怎么样攀缘,一个筋斗云可以跑十万八千里,翻了好几个筋斗后,还是在如来佛的手掌心里面;在五指山下撒了一泡尿,又写了“齐天大圣到此一游”,结果一游回来以后,如来出掌给他看:“你只是游到这里而已!”也就是说,意识再怎么会混,始终都混不出如来藏心以外,永远都在如来藏之中。平实导师说,如果会读《西游记》,就用八识心王去读它,倒是很有趣的一场游戏。那孙悟空不就是意识吗?还有一位,人家叫他作事,他就作;叫他挑担,他就挑;从来没有意见,那就是沙悟净,他代表意根——不善分别而只负责执行,并且把行李与唐三藏抓得紧紧地。唐三藏则是言听计从,猪八戒最喜欢起贪乱搞,猪八戒就是意识的贪心所,靠着这五识到处去贪,见了什么都要贪。唐三藏都说:“没关系,就让他去贪。”他都没有意见,如来藏正好是这样;但是,最笨的唐三藏才是最伶俐、最厉害的,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中进行着。唐三藏如果出门,就骑着白马走,那不就是色蕴吗?可是意识的极细心,不论怎么弄来弄去,永远都是孙悟空——永远是那个意识。
时间的关系,今天就先为各位说明到这里。谢谢您的收看!
祝福您:色身康泰、学法无碍、早证菩提!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