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7集 义同义 味同味(二)

分享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4-22  浏览次数:1366
正子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您收看正觉教团电视弘法节目,目前演述的主题,是以 平实导师著作《胜鬘经讲记》为蓝本,依胜鬘夫人与 世尊的对答内涵,证明法界实相——真实如来藏——是 如来示现降生人间,引领众生开示悟入佛法的标的。
我们续说上一集引用《金刚经》的四句偈,让我们看看有修、有实证的真善知识 平实导师在他的《金刚经宗通》著作中,阐释《金刚经》这四句偈的真实义理,是说要建立在四句偈的前置词上,那就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是重点!让我们先恭读经文:
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经文意思是说:为什么为人演说此经的时候,能够不取种种世间相而可以如如不动?为什么要在受持此经,为人演说时,不取诸相而且如如不动呢?这是说一切有为之法,都如同梦境,如同幻化;又如同水泡,也如同影像一样;又如早上的露水,太阳才刚升起来,露水一会儿就消失了;又如同雷雨的时候,短暂出现的闪电,几个剎那就过去了;应该要像这样子来观察,安住于这样的正观之中。也就是说,经文中前置词先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是画龙点睛的核心,强调如来藏如如不动的自性,完全不相应于世间六尘,自然也不取万相。真正证悟金刚法界,而发起实相般若的菩萨,当他悟了真实心如来藏,祂的本质是无始以来就不取相的心,而且未来也一样是永远不取相的心;转依于这样的心以后,这位善知识为人演说这个如来藏法的时候,一定也不取相。同时,转依了“此经”以后,他现前看见所有的有为法,都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亦如电;然而,如来藏因于祂本自恒存、真实常住,永远显现真如的法性,却是真实存在。依于祂而出生万法,来显现三界一切的有为法有生有灭、短暂变异;并且经文中最后特地交代,应以这样的了解来作观察——应作如是观。
也就是说,真正修证金刚法界而发起实相般若智慧的菩萨,都应该作这样的观察;为人说法时,要转依于不取相的、如如不动的此经——如来藏;为人说法,不应该离开此经而纯粹口说一切有为法,都是生生灭灭,终归于空,那就成为“无因唯缘”论的缘起性空。换言之,世间一切有为法的缘起性空,都要依于此经——如来藏——来说,而使佛法从解脱道、佛菩提道成为有因有缘论的真实佛法,不该成为无因唯缘的外道邪说。我们要强调的是:如果没有善知识的阐述,我们无法懂得《金刚经》这几句“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前置词的核心意旨。念过、背过了,都是轻易放过,以为意解为 佛陀要众生看破放下,因为一切都属于虚幻、归于空;那么佛法的智慧,与一般绝望心死、不得不放下的世俗情绪有何差别呢?所以说,“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
有关佛法所说“空”的意旨,确实很难理解。世尊于第二转,以六百卷般若经从各个层面交叉主说“般若空”的法要。而初转,主说五阴十八界是因缘所生的有为法,都是生、住、异、灭的,是应该灭尽,也是可以灭尽的,讲的正是蕴处界以及所有心所法终归于空,先铺陈现象界万法的短暂有;接着,进入第二转主说般若空。其实在初转的经典,已经有记载 世尊以“鹿子母舍”的譬喻,解释佛法中空的意涵。是说鹿野苑鹿子母舍中,空尽牛马等诸法之后而说为空,但是这个空之中,其实有不空的,就是比丘众不空,鹿野苑仍然有比丘众人住于其内;然而,说那个鹿子母舍空,并不是没有鹿子母舍,也不是说鹿子母舍的作用不存在,也不是说没有比丘众人住于其中。这就是佛法中,最基本“空”的定义,是指空尽三界万法而实际有真识的自体性存在。
让我们恭读一段《中阿含经》的经文:
如此鹿子母堂,空无象、马、牛、羊、财物、谷米、奴婢,然有不空:唯比丘众。(《中阿含经》卷49)

经文中 佛陀接着说:
若此中无者,以此故,我见是空;若此有余者,我见真实有,阿难!是谓行真实空,不颠倒也。(《中阿含经》卷49)

经文中意思是说:“就像这样子,鹿野苑鹿子母堂中,空尽了象、马、牛、羊等诸法之后,以这样的缘故,是我所见到的空;若这些以外还有余留的,是我见得的真实有。阿难!这才是行于真实空的义理,而不是颠倒错解空啊!”这意思是说:在所设定的鹿子母堂范围内,空尽鹿子母堂内所举说的这些物件之后而说为空,其余还有剩下的不空,就是比丘众人,这是 佛陀以譬喻来解说真实有的主旨。
同样的道理,空尽了 佛陀所施设的蕴处界以及心所法以后,虽说二乘解脱道证空了,但是却有真实不空的法仍然存在——就是如来藏仍然存在。如此的了解,才能称为运行在真实空的义理之中,而不是颠倒见。所以 佛陀才会说,灭尽蕴处界而无一法存在时,说之为空;但是蕴处界灭尽之后,实有不空的如来存。因为祂有自己的体性,就说之为真实有、说为不空,所以不是断灭空无,这就是《金刚经》四句偈重要的前置词“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依于此如如不动的如来藏金刚体性而观三界法生灭变异,如同梦幻泡影。佛陀的法是前后呼应,意旨连贯,法同一味。然而,若没有善知识解说般若真实空的道理,我们还真会落入颠倒见中,所以正确的佛法知见无比重要!
想当初儒家的至圣先师孔子,他能指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世间至理,却曾经慨叹而言:“朝闻道,夕死可矣!”至圣孔子不敢奢求,只要能“闻道”即死而无憾。可是闻道仅仅是佛法中的起步,始于闻,才能成就闻所成慧;再而思,内摄思惟之后,才能获得思所成慧;然后踩着贤圣的脚步,付诸实行,踏入见道位,继而发起般若智慧。然而,能够维系闻思修证,得以全部贯通,都是依于一个法——如来藏——才能贯通世间、出世间、世出世间万法,三界内没有任何一法可以离开如来藏而独存。
有关闻思修的论述,在《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有更详细的阐释,论中有说:
问:“闻慧、正见、正智有何差别?”答:“闻谓闻所成慧,思谓思所成慧;正见正智,谓修所成慧。因名正见,果名正智。”(《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49)

论中以问答方式先提问:“所谓的闻慧、正见、正智这些定义有什么差别?”回答是:“所谓的闻,就是代表经由听闻佛法而获得的智慧;接着还要思惟,就是听闻佛法之后,依着所听闻的义理思惟而获得的智慧;所谓的正见以及正智,就是指经由修行之后所成就的智慧。正见可以称为是因,而正智就是最后的果德。”从论中可以得知佛法修行确实得依照次第进行:先得听闻善知识的开示,从 佛陀年代就是称为“声闻”,从音声得闻佛法,得知佛法的内容,这属于听闻的智慧;接着还得再三思惟所听闻的内涵,直到熟悉,经过消化,才能称为思惟之后所产生的智慧,否则只停留在知识听闻的层面,不能发挥作用力;而称作正见、正智,是指经由听闻、思惟的过程而产生的正法智慧,再依照法理的教导,落实于身口意行,随着所教导的法,如实履践,法随法行,依此而产生的智慧称作修所成慧,方能有修行的真正功德。这也就是说,必须有正见作为播种之因,未来才能产生解脱与无上佛菩提的智慧之果,称为正智。论中再三强调“正”见、“正”智,就是提醒修行人千万不可落入邪见歧路,以免将来自食毒果。由此可知,未来是否能够成就正智的关键,得要先获得正见。
善知识的重要性,佛陀在经典中也再三举述,我们再恭读《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经文如是说:
菩提妙果不难成,真善知识实难遇。一切菩萨修胜道,四种法要应当知:亲近善友为第一,听闻正法为第二,如理思量为第三,如法修证为第四。十方一切大圣主,修是四法证菩提。(《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3)

经文中的意思很容易懂,是说:“佛弟子若希望成就佛菩提的殊胜果德并不难,然而要值遇能够指导修证的真善知识,是很难遇得到。所有修行殊胜菩提道的菩萨们,请务必注意四种修行的要点:第一,就是要亲近善友;第二,得要能听闻正确的佛法;第三,听闻正法之后要能如理地思惟法义;第四,要能依照所教导的法理如实修证。十方一切能够成就圣法的如来世尊,都是依照这四种佛法的修行次第而成就菩提果。”也就是说,要能亲近善知识以及善友,是决定有情提升道业的关键,因此我们要能广结善法缘,是保证未来世还能再正确地行菩萨道的资粮。
同时,《杂阿含经》中记载着:有一位犊子外道,分别拜访大目犍连尊者、大迦旃延尊者,向他们提出相同的问题。他问说:究竟是什么缘故,如果有人询问关于 如来入灭以后是有、还是无,是非有、还是非无,还是非有亦非无的相关问题,其他的沙门、婆罗门修行人都会随顺着来人的问题给予答覆:会说某某人于此舍报以后,会出生到哪儿,或者不出生到哪儿等等;然而,独独你们的沙门瞿昙,对人家这样的提问,都不给予记说呢?于是目犍连尊者、迦旃延尊者都先后答覆犊子外道的提问,回覆说:其他那些沙门、婆罗门,他们全然不懂三界存有的根本因,以及修行解脱是要从了解五蕴为基础;他们不懂色身五蕴的结构内涵,不懂五蕴能够在三界出生的根本因,对五蕴聚集的缘由,对五蕴的爱味、五蕴的过失,以及众缘和合的内容完全不知;也不懂如何灭除五蕴,不懂解脱,不懂出离于五蕴的法要;所以全部执取五蕴,落入五蕴的爱味之中,贪著于舍报之后未来的有,或者无,或者非有非无,对解脱之道都是在颠倒的意解之中。
由于不懂根本因的缘故,乃至不懂出离之道,如何还能够再谈灭尽之法呢?连最基本的五蕴有的内容都不知悉,如何还能再谈寂灭之理,再谈论 如来灭后是有是无,还是非有非无等等?然而,如来世尊对于五蕴生起的根本因如实知晓,通达生死的来龙去脉,通达灭尽之法,这里面是非常复杂,不能用算术所能计算的。如果 如来给予答覆,所有这些来提问的人,无论如何还是听不懂,所以 如来都不给予答覆,搁置。今天我们说明到此,下一集再继续分享。
敬祝各位菩萨:色身康泰、福慧增长!
阿弥陀佛!
 
标签: 佛法mp3

本文标题: 第087集 义同义 味同味(二)

本文链接: http://www.4fo.cn/mp3/1/2553.html (转载时请保留)

 
[ 佛法mp3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佛医网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网站、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学习。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第087集 义同义 味同味(二)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内容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佛医网",获得佛法精华好文,佛教正法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