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8集 无所得则无取舍

分享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7-06  浏览次数:1072
正国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大家收看“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门”节目,今天我们要跟诸位菩萨一起来探讨有关“无所得则无取舍”这个题目,这个议题是大家所熟悉的,今天探讨的内容主要是在说明“有所得与无所得”的基本知见,以及厘清它们与不二法门的关系。
  我们先来看在《维摩诘所说经》卷2里面的一段开示:
  德藏菩萨曰:“有所得相为二;若无所得则无取舍,无取舍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首先我们先来介绍“有所得”与“无所得”的意思。
  那第一个“有所得”:有所得就是说它是属于相待的法,也就是说存在著相对的关系;譬如说眼识了别色尘境的青黄赤白,那在这里面眼识是有所得的,得到什么呢?眼识得到了色尘相;所以说这里面就落入“能得”与“所得”之中,这个也就是刚才经教中所开示的“有所得相为二”,如果落入“能取”“所取”,或者“能得”“所得”之中,就是属于二法,也就是相待法,所以这样的一个关系,七转识都是一样的。
  我们来看在《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9中的开示:
  然诸有者,……有说三种:一、相待有:谓如是事,待此故有,待彼故无。二、和合有:谓如是事,在此处有,在彼处无。三、时分有:谓如是事,此时分有,彼时分无。
  这里面是从三个面向来说明:
  第一个“相待有”:譬如说眼识跟色尘是相待而有,意思就是说,眼根触色尘而出生眼识,眼识出生是必须要依靠色尘这个缘;色尘境也需要眼识,才能够显现在有情的心中;或者因为能够了别色尘,所以称为眼识;譬如说老师与学生的称呼,也是互相依待的。
  第二个部分是称为“和合有”:意思就是说,譬如眼识跟色尘,都是需要因缘和合才能够存在,它是“相待法”不是“本住法”;譬如说如果没有灯光,那物体是不能显现出青黄赤白,除非它自己是会发光的。这里面也只有如来藏才是本住法,才是绝待法;这个绝待法就是说祂不是因缘所出生的,祂是无生之法。
  第三个称为“时分有”:也就是说眼识跟色尘都是生灭法,不能一直存在;譬如说入了二禅的等至位,那是没有前五识的,或者众生处于梦中的独头意识,也是没有前五识,所以说在因缘具足的条件之下,眼识才能够分别色尘境,所以从这个道理我们就知道说有为法是不能一直存在的,这个称为时分有。
  而事实上有为法都是刹那生灭变异的,这里我们就可以作一个简单的结论,譬如眼识跟色尘,眼识能够了别色尘,这个眼识就是有所得,既然有所得,那就是相待的二法,所以经教中说:“有所得相为二”。这个“得”,事实上,它是属于“心不相应行法”,这个是假施设有的,这个得只是形容说譬如眼识它分别了色尘境,这件事情的成就就称为“得”,得是属于百法里面,它是由心王、心所、跟色法三位差别,所显现出来的心不相应行法,也就是说眼识分别了色尘境,这个状况的完成称为“得”,离开这个状况,不是说有另外一个“得”的这个法存在。
  第二个、 “无所得”,这个我们可以从几个面向来作说明。
  第一个从如来藏的角度,因为如来藏不缘六尘诸法,所以当然是无所得的;我们附带说明的是,意识如果亲证了如来藏在六尘中没有分别的体性,那这个称为意识证得了“根本无分别智”,而不是说意识变得没有分别的能力了,这个是附带一提的。
  第二个从意识心转依如来藏的无分别体性来说,如果能够这样,那就能够逐渐离开对于有为法的执著;譬如说悟后的菩萨,在修“三品心”中的第一个,就是“内遣‘有情假缘智’”。这个就是属于悟后进一步的转依,譬如在《涅槃》一书中,平实导师的开示:
  今依真如心重新加以深入观察,转依心真如而住时,心真如的境界中连这种智慧也不复存在,就遣除了“有情假”这种缘于五蕴的观察而有的智慧,转依心真如而住于无智亦无得的境界中。(《涅槃》正觉电子报第121期,正智出版社,页10。)
  也就是说,离开对于现阶段有情实有与非实有的智慧之执著,这样子才能够让菩萨的智慧更上一层,以及断除更细的烦恼。(三品心中的其他两个,也是一样的道理。)
  第三个是说,事实上众生对于种种法的了知分别,它是透过“想心所”来达成的。意思就是说,自己所了知的境界,事实上都是“自心内境”;譬如说在《瑜伽师地论》,卷55中的开示:
  想云何?谓三和合故,施设所缘,假合而取。此复二种:一、随觉想,二、言说随眠想。随觉想者,谓善言说人天等想。言说随眠想者,谓不善言说婴儿等类,乃至禽兽等想。
  这里所说的“三和合”,就是说根、尘、识三者和合,那就能够了别种种的境界,这个最主要要依靠想心所法来达成,这里面所开示的“施设所缘、假合而取”,它的意思就是说,我们众生的了知,它会透过种种的概念、知见、经验,或者名相、语言文字等等来对于这个境界作了知。
  在某些论中它是用“构了相是想相”来说明这个想蕴,这个也是一样的道理,所以说众生的“了知相”都是自己所构画出来的,包括了知的角度、范围以及层次等等,这个了知也同时会受能取心本身的差异等等的因缘所影响,而会产生不同的了知结果,甚至说当时了知的时候的心情也会改变这个了知的结果,所以我们从这里就可以了解说,这一些了知相都只是自心所现而已,它会依不同的众生跟因缘而会有所差异,所以说终归还是自心取自心。而且能取所取事实上都是自心真如所现,那这里面无论是说跟言说相应的“随觉想”,譬如说一般成年人,他会利用语言文字作沟通,在了知的过程,就会跟语言文字有密切的关联;或者跟语言不相应的“言说随眠想”,譬如说婴儿或者畜生道,他是不能应用文字,但是仍然能够了知境界。所以从这里我们就可以了解,这些了知相都是自心所现。
  这里我们要稍微留意就是说,配合语言文字的了知或者法义思惟,它并不是不好的,因为比较深的法义,通常是需要配合语言文字的。因此众生所了知的境界其实都是自心所现,那每个众生会随著他自己的因缘而会有所差异。所以说真正还是无所得,而所得的只是自心所现而已,那这个自心所现就是说众生并没有得到他们所认为能够直接了别的外境的真实相貌。
  第四个是,我们可以从五蕴的刹那生灭来看,包括五蕴本身,它是相似相续的存在,意思就是说,即使现在是有所得,可是下一个刹那这个五蕴已经产生了变异;譬如说这个色身,下一个刹那已经转变了,所以说从这个角度来看,究竟还是无所得,因为能得的五蕴,它不是不变异的主体,所以不能说它是有所得。譬如在《显扬圣教论》卷14中的开示:
  不如理作意,忆念前际等;相似相续转,于无常计常。
  意思就是说,众生凭借著自己的记忆,将前后的事物连贯起来,那就会产生“无常计常”的错误知见,相同的六识都是念念生灭,只是前后相似而已,凡夫他就会误认为六识是常,误解说有一个“六识我”是有所得,而实际上是:没有一个“不变的六识我”有所得。这个是从无主体性来看,所以我们就了知说,从这个角度来看确实是无所得,因为前后的六识已经有所变异了。
  因此“有所得”与“无所得”,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说,这个是我们在理解的时候,所必须要留意的。这里我们就要注意,既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那就有不同的说法存在,所以我们就不可以随意批判经教本身有矛盾,或者说经教的说法不一致。我们必须要留意的是说,这个经教它是从哪个角度来说。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有取舍”跟“无取舍”。
  第一个就是“有取舍”。这个是跟能取的七转识,还有所取的六尘诸法是有关的,而这个有取就会有舍;就是说众生都会取想要的,舍掉不要的。这里我们稍微要留意就是说,取舍不一定是错的,而重点是要依智慧来取舍,所以说我们应该要注意:要远离错误的执取。菩萨因为有正确的知见,所以他就能够作正确的抉择;而一般众生因为缺乏正知见,通常会落入四种执取之中,包括欲取、见取、戒禁取,还有我语取,有关这一部分的法义,诸位观众可以收看先前有关节目的说明。
  不同的众生,他们的取舍就会有差异,这是因为能取的不同就会造成所取有差异。而即使是同一个众生,他的取舍也会有所变化。譬如说小时候跟长大的时候,他的取舍是不同的、学佛的前后也会有所不同,包括菩萨修证的层次,也会影响到他的取舍。所以从这里我们就可以了解取舍会随著因缘而变化。所以当然是相待的二法,虽然在我们修学过程中是可以有取舍,但是不应该执著,否则就不能够提升到另外一个更高的层次。
  第二个我们来说明这个“无取舍”的部分,无取舍可以从几个面向来说明。
  第一个,从如来藏的境界来说,如来藏当然是无取舍,譬如在《金刚三昧经》卷55中的开示:
  如无生行,性相空寂,无见无闻,无得无失,无言无说,无知无相,无取无舍。
  这里面开示无生法如来藏,祂是离六尘的见闻觉知,所以当然是无言无说,是离开语言文字相,如来藏在六尘中是不了知,所以没有任何的了知相,因此当然也是无得无失、无取无舍。
  第二种角度我们可以看,就是说从转依如来藏的境界来说,因为如来藏不缘六尘境界,所以说意识心对于六尘诸法,因为转依的关系,就能够逐渐离开对于六尘诸法的取舍以及取舍上的执著。
  第三个是从菩萨的智慧来说,因为一切法都摄归于如来藏,所以是平等平等的。因为这样的缘故,菩萨就能够逐渐远离诸法的执著相,菩萨在利乐众生的过程中,因为法义能够逐渐通达,而且能够逐渐具备方便善巧,能够克服种种事相上的障碍,能够超脱这一些障碍,譬如圣教里面开示说:“阇那者名为破相。”
  它的意思就是说,因为菩萨能够具备方便善巧的智慧,而能够破除在利乐众生的过程之中的种种障碍,以及种种事相上的束缚,所以能够随顺因缘而利乐众生,能够离开种种的执取相,这种智慧就称为“阇那”。意思就是说,这位菩萨他就能够超脱一般人的取舍。
  这里我们要留意的就是说:在开示有取舍或者无取舍,他的目的是让菩萨在修行的过程中能够作正确的简择,能够离开种种的执著,让菩萨的智慧与福德能够逐渐地增上。譬如说要取善净法而舍离染污不善法,这样才能够在修学道上往前进展,也要如同前述转依如来藏无取舍的体性,这样才能够更上一层楼。并不是说菩萨在转依之后,对于一切法都不取舍,都不去分辨对错,所以菩萨在转依如来藏不取不舍之中,事实上还是有取舍的——要舍掉染污的不善法,舍掉对于诸法的执著性,而要取这个善净法,而且要取未来生生世世的五蕴——这样子福德、智慧才能够不断地增上,才能够在三界中利乐无量无边的众生。
  虽然如此,可是从自心真如或者转依“不取不舍”的体性来看,终究还是无取舍的,因此实证后才能够真正进入不二之门,能够这样,那才是上述经教中所说的德藏菩萨,因为智慧功德已经收藏在他的心中了。
  上述我们略为说明“有所得”、“无所得”,“有取舍”还有“无取舍”。这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或者层面来说,因为无所得所以就无取舍,因为如果没有得过什么法就不必舍什么法。所以说“若无所得则无取舍”,当菩萨证悟之后能够真实转依—从 如来藏或者意识的转依来说—就能够作到真正无取舍而入不二之门,因为已经实证而与“不二法门”相应了。所以无论是“空性”、“有性”,都是这个“不二法”如来藏的体性——因为真实存在而无形无色、无种种烦恼,所以称为“空性”;因为有真实体性能生万法,所以称为“有性”——所以说这一些法是不能单独切割,这样子才能够不落两边,这才是绝待法,才是不二之法。
  另外今天的题目因为跟“舍”及“得”有关,这合起来就是舍得,为了加深大家的印象,我们引一段 平实导师的《维摩诘经讲记》第五辑中的开示跟诸位分享:
  所以中国话讲得真好,舍得、舍得。问你:“舍得吗?”你要说:“舍得。”因为当你说:“我舍得!”你舍了就表示未来世一定有得,所以中国话真妙:舍得、舍得。你没有那个舍,就没有那个得。(《维摩诘经讲记》第五辑,正智出版社,页186。)
  也就是说有失去的,相对就有获得;所以说不用太去计较个人的利害得失,因为众生皆有如来藏,因此因果昭昭不爽,该获得的绝对跑不掉。因此我们在利乐众生的时候,可以转依如来藏的无所得,这样就能够跟解脱受用相应,因此就可以同时有福德跟功德。
  从最近几个节目,诸位观众可以发现,在解释入不二法门这个法义,必须要依靠八识论来解释及理解,因为无论从绝待之不二法如来藏本身来说,或者从意识心的转依来说,才可以说无所得与无取舍。而意识心的存在绝对是有法尘的,一定有了知法尘,所以有“得”这个法尘相,所以说是“有得”,那也一定“有取”,因为有取法尘相,所以说一定有取,有取就有舍,因为意识一定会转换境界,包括说意识一定有入定跟出定。所以说从这里我们就可以了解:如果是六识论,他们就只能注定落在相待法上面。这个相待法它一定是生灭性,因为它依因缘才能够存在,所以说六识论他们所证的是生灭法,所以不能成为究竟的依靠,这将会造成修学唐捐其功。这是因为六识论缺乏核心的绝待的本住法,就一定会引生出错误的“法住法位”。不仅无法入“不二之门”,而且学得越多,这个错误的邪见会越多,这真的是值得怜悯的。
  所以从今天的讨论中,让我们可以了解如何正确的看待“得”与“取舍”。这跟我们平常的身口意行都有密切的关系,这其中最怕落入空无的邪见,以为一直要保持“无所得”跟“无取舍”,那就什么事都不能做了,而实际上是误解了佛菩萨的意思。所以我们一定不能犯这样的过失。
  对于上述法义之能够逐渐的了解,在修学上就能够非常有效率的前进,当然最基本的还是要以八识论的正知见为基础来修学,也才能够有机会入不二法门。
  祝愿诸位观众都能够把握现今有大善知识住世,以及因为科学进步而经教极容易取得的环境,因为如果能够配合正知见善加利用以及在善知识的摄受之下,是有条件能够超劫精进的。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这一集就谈到这里。
  祝您身体健康 道业增上!
  阿弥陀佛!
 
标签: 佛法mp3

本文标题: 第098集 无所得则无取舍

本文链接: http://www.4fo.cn/mp3/1/2150.html (转载时请保留)

 
[ 佛法mp3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佛医网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网站、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学习。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第098集 无所得则无取舍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内容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佛医网",获得佛法精华好文,佛教正法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