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集 佛法中之两大甘露法门(下)

分享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7-12  浏览次数:99666

张正圜老师 主讲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在上一集中,我们说到解脱道与佛菩提道的第二个不同的部分,也就是说“智慧浅深不同”。我们说过了有关解脱的智慧,也就是一切智的十智具足,就是解脱的极果,而解脱道是三乘的共道,也就是三乘菩提都要求证解脱果。今天,我们要接着说明有关佛菩提的另一种智慧,那是属于一切种智的部分。
  什么叫做“一切种智”呢?所谓一切种智就是指八识心王一切种子----界的智慧。也就是说,从触证如来藏为基础,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的修学,然后历经三贤位的般若总相智和别相智,以及初地开始所修般若别相智之种智,也就是八识心王一切种子智慧:百法----唯识百法明门、千法明门乃至千万法明门等。一切种的智慧进修圆满了,就可以断尽变易生死而成就佛道。成佛以后由于所有的种子已经究竟清净、究竟圆满了,所以就名为“一切种智具足圆满”;而初地乃至于等觉位的菩萨,由于一切种智还没有具足圆满,所以称为“道种智”。在道种智位的菩萨只有下品、中品的妙观察智与平等性智;而佛地则是由于一切种智具足了,所以具足了上品的妙观察智、平等性智以及大圆镜智和成所作智,四智圆满,成究竟佛道。当一切种智具足圆满的时候,就可以成就佛菩提果,也就是可以成就大菩提果。
  这大菩提果的修证,只有大乘别教才有,不共二乘定性行者。大乘菩萨除了依前面所说通教的解脱果的修证位次,分为四向、四果之外,另外可以依佛菩提果的修证,别于通教之外,而建立菩萨五十二阶位、六种菩萨性的修证。
  六种菩萨性
  十 信→凡夫性   十 地→圣种性
  十 住→习种性
  十 行→性种性   等 觉  等觉性
  十回向→道种性   妙 觉  妙觉性
  也就是十信位的凡夫性、十住位的习种性、十行位的性种性、十回向位的道种性、十地的圣种性以及等觉性与妙觉性,总共六种菩萨性的修证过程。这样的菩萨道修证位次,乃是依佛菩提果,也就是依增上慧学的修证次第而来建立,它是不共二乘的,所以才称之为“别教”。
  各位菩萨,我们知道,佛法长久以来普遍受到很大的误解。譬如有许多的人,他们以为只要不断的行善布施,不断地去慈济众生、利乐有情,甚至于办学校,或者是举办各种的学术研究和讨论,乃至于也有人认为修学种种神通有为诸法等等,都是“在作佛法的修行”;甚至于也有许多人会误以为,要修学禅定只要打坐、不停的打坐,这样就可以获得解脱,可以出离三界的生死。但是事实上,声闻菩提和缘觉菩提的解脱道,都是由于声闻的菩提慧、缘觉的菩提慧,在断尽我见和我执以后,才能因此而出离三界,并不是由于禅定功夫而可以出离三界。也就是说,声闻菩提和缘觉菩提都是要靠智慧来断除烦恼,由于烦恼断尽了,才能出离三界的生死轮回,而不是因为打坐修定,把烦恼给暂时降伏了,可以说是已经得解脱了。
  况且,二乘人即使修得可以出离三界的生死轮回了,但是他们却仍然不晓得佛菩提是什么,仍然不晓得大乘菩提所证的法界实相,也就是不晓得真如与佛性是什么,而菩萨们却一样可以证得声闻、缘觉菩提的解脱道而出离三界。所以说,解脱道是三乘的共道,而佛菩提则是不共二乘,是大乘菩萨所独有的修行法门。佛菩提果所修证的,全部都是属于有情自身的八识心王、五十一个心所法以及十一个色法、二十四个心不相应行法、六个无为法等。在这些法当中,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就是第八阿赖耶识!这个阿赖耶识又称为“如来藏”,由于祂含藏着未来可以使我们成就究竟佛道的功能,所以就叫做“如来藏”。所谓“功能”又名为“界”,也称为“种子”。也就是说,这个第八识心体祂含藏着未来可以使我们成佛的种子,所以才称为“如来藏”。怪不得有些祖师才会说“如来藏中藏如来”,指的正是这个意思。
  各位菩萨,以上所介绍的是解脱道与佛菩提道两者所证智慧差别之不同。也就是说,声闻缘觉所证的解脱智慧,唯能使人断尽分段生死,解脱于三界生死轮回之苦,而无法使人成佛;而大乘佛菩提道的修证,则不唯可以证得解脱,如果循序渐进的修行,也可以使人到达究竟成佛的果位。两者所得智慧之深浅,相差何止千倍万倍!所以说,在解脱上的修证,即使成为阿罗汉了仍然无法成佛,因为还有佛菩提广大胜妙的法义,是阿罗汉所不知也不证者,因此说“阿罗汉不是佛”。但是,佛却也是阿罗汉,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佛除了福慧具足,一切种智究竟圆满之外,佛对于解脱道的修证,也是究竟的断尽烦恼无余,甚至于佛还可以断尽阿罗汉所无法断尽的烦恼障习气种子随眠,所以说“佛也是阿罗汉”。
  有了以上的知见,各位菩萨就能渐渐的具备择法的能力,不会随便相信别人说“谁是阿罗汉,谁也是阿罗汉”了,也不会错以为阿罗汉就等同于佛,这两者之间有什么样的差别,都可以具足了知。因此,这些学法的无明遮障当然也就可以渐渐的消除,可以开始渐次地迈向正确的“成佛之道”修证之路。
  各位菩萨,接下来我们继续介绍这两大甘露法门,第四个部分的差别,也就是“所修行门内涵的不同”。声闻菩提的修行,是佛弟子们随从 佛陀闻法,而知道四圣谛、八正道的道理,然后能够现观五蕴、十二处、十八界都是苦、空、无常、无我,因而断尽我见与我执,而得以出离三界的分段生死。而缘觉菩提则是从缘起性空、十因缘、十二因缘的现观,而断除对三界法的贪爱,因此而断尽我见、我执,而出离三界的生死轮回。由以上声闻菩提、缘觉菩提的简单说明,我们就可以知道:二乘菩提所观行的对象,乃是诸法无我。也就是都是在三界世俗法的蕴处界诸法当中,去现观这当中并没有常住不坏的我存在,因此而证得“人无我”的现观。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知道,二乘菩提所观察的对象都是有为生灭的蕴处界诸法,而不能及于法界实相心的第八识,也不知道这蕴处界诸法都是从第八阿赖耶识所出生的道理。所以说,二乘菩提的行门都是属于“世俗谛”所含摄。
  各位菩萨,我们来看看这些蕴处界诸法,它们全部都是属于三界中的有为法,也都是世俗法,都是缘起性空之法,在这些世俗法当中,绝对没有真实的我可得,所以说都是无常、苦、空、无我。二乘行者由于这样的观行,所以成就了人无我的现观。但是因为不能亲证常住不灭而且极寂静的真如我,所以仅能名为“证得生空真如”,而不能名为“已证法空真如”。这个蕴处界无我的正义,乃是世间道理极成,所以名之为“谛”。而二乘菩提,则是合蕴处界的“世俗性”与这个“道理极成真谛”,所以就称之为“世俗谛”。
  相较于世俗谛的二乘法,而大乘法的修行内容,则是属于“胜义谛”。然而什么叫做“胜义谛”呢?意思是说,大乘法的见道,不只是能够现观蕴处界的无常、苦、空、无我而已,更需要进一步去现观世俗谛当中,万法缘起缘灭之因的如来藏,这个如来藏是世俗谛的真正根源,也是万法生起的根本。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胜义谛的如来藏,就没有世俗谛可说,所以说世俗谛是以胜义谛为体。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世俗谛所观行的五阴、十二处、十八界等法,以及依附于蕴处界才有的世俗谛,譬如说四圣谛、八正道、缘起性空、十因缘、十二因缘等法,都是从第八识如来藏中生起。如果没有如来藏作为缘起法之体,就没有蕴处界等法的现行;如果没有蕴处界等法,也就没有世俗谛所摄的二乘菩提等万法缘灭的正理了。所以说,世俗谛是依于蕴处界而有,蕴处界则是依于如来藏而有。因此说:一切法即是如来藏,如来藏即是一切法。譬如禅门中所说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说,世俗谛的二乘菩提,是以大乘的胜义谛为理体,离开胜义谛如来藏,也就没有蕴处界可得,何况是能修证解脱果呢?所以说,世俗谛以胜义谛为体,二乘菩提仍须依于如来藏,才有解脱道之可修可证。
  各位菩萨,以上所说是解脱道与佛菩提道“所修行门内涵不同”之处。也就是说,声闻缘觉的二乘菩提,是以现观蕴处界无我,现观缘起性空,因而断除我见与我执,而得以出离三界之分段生死。由于所观行的对象都是属于三界世俗法的蕴处界等法,所以二乘菩提就称为“世俗谛”。而大乘菩提的修证,则是从亲证第八识如来藏开始,亲证万法都是从第八识如来藏中出生,如果没有如来藏出生了蕴处界,那么就没有世间万法的出生,当然也就没有世间万法以及众生我可得了。因此说,如来藏是万法的根源,如来藏也是一切法界的实相,如来藏是一切世间出世间道理之最究竟义,所以称之为“胜义谛”。而二乘菩提的世俗谛,则必须依于大乘胜义谛为理体才能够出生,所以说,二乘菩提摄归佛菩提,二乘菩提仅是佛菩提修证的局部内涵而已。一切佛子对于这一些都应该要如实的了知,才不会误以为修证解脱道就是在修学成佛之道,也才不会误以为断尽分段生死了就可以成佛,而误以为阿罗汉的证量等同于佛。
  各位菩萨,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知道,佛法的修证歧路很多,能够如实的了知这两大甘露法门实际的修证内涵,对修行者而言是何等的重要!希望诸位菩萨:尽未来际都能不被错误的知见所扰乱,并且能够生生世世亲近、追随真正的善知识,永不为邪见所转,永不为邪师所惑。
  各位菩萨,在说明过解脱道与佛菩提道“所修行门内涵不同”之后,接下来,我们要从第五个部分“所修行门道次第不同”的角度来介绍这两大甘露法门不同的修证次第。
  一切有情众生如果想要成就佛道,就必须实证佛菩提道与解脱道,而不是像某些宗教中所以为的,可以在修学“观想成佛之法”以后,就可以成就佛道。这是为什么呢?意思是说,观想所成的成佛之道纯粹是自己的“内相分境界”,与成佛之道完全无关。譬如说,解脱道的修证,在于断尽我见和我执等烦恼,才可以取证解脱果。而佛菩提道的修证,则是要在亲证第八识如来藏以后,发起般若总相智;再由般若总相智为基础,继续进修般若别相智;由于通达般若别相智的缘故,就可以继续进修一切种智;一切种智还没有具足圆满之前,也就是诸地菩萨的般若智慧,就称为“道种智”;如果一切种智圆满具足了,就可以成就究竟的佛道。这样依次第进修而能够三身具足的圆满法道,才是真正的成佛之道。
  而声闻禅的修证,是由现观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虚妄入手,也就是从蕴处界的空相观行来着手,由此而可以分证声闻的初果、二果,乃至断尽我见、我执成为四果而入无余涅槃。大乘通教菩萨也有初果到四果的分证,别教菩萨则是用参禅的方法找到第八识如来藏,是从触证如来藏着手,再以证得如来藏空性的体性来反观自他有情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都是虚妄。也就是说,在找到如来藏之后,来反观如来藏所出生的一切法都是缘起性空,都是虚妄不实,由此而断我见与我执,而证得声闻教或通教的初果到四果的解脱圣果。从以上说明我们就可以知道,声闻、缘觉和菩萨,都同样要断除我见和我执,都同样要修学解脱道,因此说解脱道是三乘与共,三乘都必须修学解脱道。
  各位菩萨,接下来我们再来从“无我观”的角度来看看大乘和二乘的修行有什么差别。大乘的无我观,是以法界实相修证所得的“人无我观”、“法无我观”为基础,再回头来观察我们的五阴、十二处、十八界都是无常、无我、缘起性空;而二乘人只能从五阴、十二处、十八界去观察缘起性空与无我,他们无法观察法界实相的无我观,也就无法在蕴处界上面的“法无我观”上作深细的观行。所以说,大乘的无我观是具足“人无我”与“法无我”的现观。也就是说,大乘的无我观是兼含世俗谛与法界实相的胜义谛;而二乘的无我观则是在现象界上的五阴、十二处、十八界上面作观行,也就是作“人无我”的观行,或者作蕴处界“法无我”粗相的观行,永远都无法触及法界实相心如来藏,也就是永远不能知道第一义谛,所以说永远都只能依世俗谛而作观行。
  各位菩萨,以上所说的是大乘法与二乘法所作无我观行的差异之处。总合而说,佛法概略的分成解脱道和佛菩提道。希望这一段时间来,您对于我们所宣说的法义,对于三乘的差别能够有所了知。
  非常谢谢大家的收看!我们下次再会。
  阿弥陀佛!
  
  
(原标题:第16集 佛法中之两大甘露法门(下))
 

本文标题: 第16集 佛法中之两大甘露法门(下)

本文链接: http://www.4fo.cn/mp3/1/172.html (转载时请保留)

 
[ 佛法mp3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佛医网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网站、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学习。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第16集 佛法中之两大甘露法门(下)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内容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佛医网",获得佛法精华好文,佛教正法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