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1集 一心二门(三)

分享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7-12  浏览次数:21534

余正伟老师
  各位电视机前的菩萨们:阿弥陀佛!
  先问候大家:少病少恼否?色身康泰否?游步轻利否?众生易度否?
  各位现在所收看的节目,是由佛教正觉同修会为各位准备的“三乘菩提之入门起信”的节目,也就是本会 平实导师的著作《起信论讲记》的导读课程。
  在上一次的课程中,我们说到了心真如门与心生灭门,讲到了诸法皆是妙真如心所出生,是如来藏阿赖耶识的功德性,然而这样的五蕴万法,它的法相却是有生有灭的,就是轮回三界的相貌,因果昭然不爽,是三界轮回所集成,是无常、是苦、是空,是非身、是无我。所以不能够像是狂禅和子,偏执一边说:“我懂了!原来轮回的色法就是真如,享受诸法就是真如。”忽略了己身三障、五毒具足,性障深厚、恶业缠身,却一昧地说:“我知道了!一切都是心真如的道理,所以无可修行了!”这样子只会让自己速往三恶道。所以天童宏智禅师虽然说“森罗万象许峥嵘”,但是先决条件则是已经“透脱无方碍眼睛”。(《宏智禅师广录》卷2)
  同样的情况,大慧宗杲祖师也是多所斥责。他说:“各位同修啊!各位难道不知道,释迦老子曾经在般若会上问文殊师利菩萨说:‘你证入不思议三昧吗?’文殊菩萨回答说:‘不也,世尊!我文殊师利就是不思议,不见有心能思议。如何叫作入不思议三昧呢?我文殊师利初发心,是想著要入此定,而现在思惟,实无有心相而入此三昧。’什么叫作证入不思议三昧呢?初发心的人想要证入不思议三昧定,如今思惟:必须是真实无心,方能入此三昧。好像一个人学射箭,长久修习则能善巧于射箭,后来虽然无作意于射箭,但因为长久修习缘故,此后箭发皆中,我亦如是。初学此不思议三昧的人,得要系心一缘,若长久修习,而终于成就了这个不思议三昧,则更上一层,入了无心想三昧,此三昧恒常与定相俱,要证得到这个田地,方始可说‘大龙常在定,无有不定时’那样的话语。但是现在所说的无心,不是如同世间的土木瓦石那样的顽然无知的无心,这两者可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不可不谨慎。”
  在这里,大慧祖师严正地警告了我们:即使是知道了心真如门不思议三昧道理的人,也还得长久修习,未来才有一日、才有机会,真正的证悟这个不思议三昧,届时才能真的知道“大龙常在定,无有不定时”的道理。尚且不是佛门中外道所说,只需一切无修而任运即是真如;也不是狂禅和子说梦话,一悟即至佛地。若尚未真实证悟此不思议三昧,乃至未了澈此三昧,也就是心生灭门染垢未净,都尚有应证未证、应得未得者,除非是成就圆满佛果的 世尊,才能说是“大龙常在定,无有不定时”。这一点,未成佛的菩萨不能够僭越,否则名不符实,成就增上慢的重罪。
  简单地说,在菩萨道修行,第一次明心开悟真见道时,只是下品的转识成智初分之转而已,必须是相见道完成,见道位满足的初地心,方可谓下品转识成智;而至七地满心断尽一念无明,进入第八地,也只是中品的转识成智,第八阿赖耶识可名为异熟识;必得是最后圆满成佛时,方才成满于上品的转识成智,此时第八识才能圆满地成就真如心。
  所以佛门中常说“理则顿悟,事则渐修”。例如 窥基祖师在讲到五怖畏:【不活畏、恶名畏、死畏、恶趣畏、处众怯畏。……于五境颠倒……于受生忘前生事……于所受持法久作久说……菩提虽已发趣而复退舍。或时舍戒。】(《成唯识论述记》卷9)种种菩提退堕的相貌。也说到这一些退分的相貌,在初地未满足之前,皆有可能出现上、中、下品三种法相,而行退分之事。也就是心生灭门尚未满足者,心真如门的部分也不可能圆满,因为二门皆由此一心所开、所演、所显示,二者是一体的两面。
  世尊在《百喻经》中,也有同样的譬喻告诉我们:“从前有一个国家,每到节日时有一种风俗,凡是妇女在那一天,都要在头上戴优钵罗花,也就是青莲花作为装饰庄严。有一个穷人,他的妻子对他说:‘这一次你如果能弄到优钵罗花给我戴,我就继续做你的老婆;如果弄不到,我就要离开你。’这位穷人平时擅长摹仿鸳鸯的叫声,于是他想了一想,就偷偷地进入了国王后宫花园的池子里面,发出了鸳鸯叫的声音,想骗过守卫,乘机会入池偷优钵罗花。这时看管池子的人,觉得有动静,随口就问:‘池子里是谁在发出声音啊?’这个穷人不知不觉就回答说:‘是鸳鸯在叫啦!’于是看管池子的守卫就把他抓起来,把他押送到国王那里去。在半路上,他闲著无聊,就和旁边的鸳鸯一唱一和地叫了起来。守卫说:‘你先前就应该要这样子叫,就不会被我发现了,当时不这样叫,现在这样叫还有什么用呢?’”
  佛法中的愚人也是这样,听善知识开示了甘露之法,愚人就偏颇地自以为自己和善知识相同,已经证悟了此法,自己与善知识相同证境了。善知识说:“自心即真如,万法皆一心。”说:“大龙常在定,无有不定时。”这一些心真如门的道理;但是听闻者心怀无明、三毒诸慢,多所杀生害命、偷盗邪妄等等,造作了各种的恶业,不修心行协调向善,未断无明结使,甚至连持守清净佛戒都作不到,却会自己欺瞒自己、欺瞒他人说:“万法莫非真如,一切任运即是佛,老衲本来就是佛。”这就是愚人在学鸳鸯鸣叫。不求取菩萨道上的地地增进,时得腊月三十到来,三恶道业种成就,鬼卒兵将、阎王老子尚且饶他不得,到时想要回头也来不及了。
  比方说《起信论》中讲到:“一切邪执莫不皆依我见而起,若离我见则无邪执。”(《大乘起信论》卷2)如果我们说,这句话的意思我懂啦!所以我们的修证就与 马鸣菩萨相同了吗?若是一位初果须陀洹人,他已经断了我见三缚结,听到这一句话,他能说我懂这句话的意思;但是一位二果人听到这句话,二果人所懂这句话的意涵,又超过了初果人;四果阿罗汉听到这句话,他的理解又比前三果之人更为透澈;但是比起大乘见道菩萨对于这句话的所证所知,阿罗汉的所知又相形见绌了。仰望地上菩萨、大力菩萨所知所证,这可不是下地菩萨所能思议的;即使是等觉大士,对于佛地又有所未知不证的。也因此,《起信论》中将菩萨的修行阶段,分为资粮位、见道位、通达位、修道位以及圆满位,也就是佛菩提道它的次第重重。所以在这儿要建请大家,千万不要把自己的知见当作是智慧,更不要以自己的所证而去妄比上地菩萨,以为说上地菩萨大概也跟我差不多了,这样子就是退堕了。
  无论是解脱道上的四向四果,或者是完整的大乘佛菩提道的五十二个阶位,都必须由我们一项一项顺序去亲自证得。世间人说,凡走过的路必留下痕迹;那如果没有痕迹呢?就代表我们没有走过。比方说,我这儿有一个黑色的袋子,我说里面有五个苹果,请你拿去分给那边五个小朋友。当然你相信我,知道说这个袋子里有五个苹果,可是走到小朋友面前的时候,还是忍不住用手去称量一下,摸摸看,里面真的有五个苹果,然后才能放心地把袋子打开,把苹果拿出来分给这些小孩。也就是心中高度地相信与亲自验证无误,这是完全不同的。
  在佛法上面,我们也常说闻、思、修、证,次第证得。一个只有闻慧的菩萨,他所说出来的法,可能字面上与已证慧的菩萨说出来好像相同,甚至再来一位更为上地的菩萨,三个人所说的文字几乎是相同的,但是仔细地前后文一一检验,后面的两位菩萨就会知道不一样。现在很多各地的同修,由于熟读了 平实导师的著作,就误以为,把导师著作中所说的智慧境界当成是自己已经亲自证得的智慧境界了;然后就自以为自己已经断我见、自己已经明心,乃至于已经入初地等等。但实际上都停留在闻、思二慧的程度之中,所以并不是说知道心真如的道理就算是证果。
  因此经文这儿开始就要进一步地,由如来藏心生灭门而去悟入真如妙有的心真如。所以 平实导师在这一边为我们开示,也就是教材的第133页,我们来看一下:【到这里就开始拆破五蕴实有的假相了,就是宣示五蕴的空相。上面那一段论文是说色法与心法不二,但是这一段就要讲色法与心法不一啦!前面的法说过以后,众生往往产生误会,误以为色法果然就是心,却不知道非异却又非一的道理,所以这里就解释非一的道理。马鸣菩萨为什么要补充宣讲五蕴的空相?为何要说五蕴与真实心非一?也就是想要让众生从心的生灭门而转入心的真如门。】(《起信论讲记》第四辑,正智出版社,页133。)要能够由心生灭门去证入心真如的妙真如心,顺序得有二个阶段要完成。那就是依善知识的圣教授,去现观五阴、十八界空相而成就声闻须陀洹,以及依持善知识的帮助,去证悟五蕴、十八界中所显示出的阿赖耶识如来藏心。
  在课本的第134页 平实导师为我们开示:【心真如自体本非生灭门,但是也不能离开生灭门而独自存在于三界中;而佛地真如境界也必须依靠生灭门的修行,来变易真如心中的种子才能成功,所以离开生灭门的种子变易性,佛地真如是不可能修成功的。反过来说,如果祂一开始就是佛地真如的话,那众生根本就不必修行了,应该都本来就是究竟佛了,又何必归依三宝及修行佛法?经上讲的“本来是佛”,是说你这个心体本来是佛地的心体,不是在第八阿赖耶识心体之外另有一个真实心体,所以众生现在身中的第八识如来藏就是未来成佛时的真心无垢识——佛地真如。但这是在理上说的,在事相上,你却要透过修行,把你的所知障随眠等无始无明所摄的上烦恼(尘沙惑)断尽,还要把烦恼障中的分段生死的现行断尽,还要把能导致阿罗汉回心以后继续在三界中受分段生死的习气种子随眠断尽,已经都没有异熟性了,心真如里面变易生死的种子才断尽了;这样才叫作佛地的真如,才能改名为无垢识。】(《起信论讲记》第四辑,正智出版社,页134-135。)
  众生虽然本有妙真如心,但是被自己的无明所遮障,所以叫作“一念不觉”,障遮真心。此无明可分为一念无明与无始无明,由于有第一个部分一念无明,在众生的一念之间便已经伴有这个无明的烦恼现行。所以只要是凡夫众生的一念之中,就绝对离不开此无明,就必得流转三界境界之中。此一念无明又分为四种住地烦恼,因此又称为烦恼障,包括了见一处住地烦恼、欲界爱、色界爱、有爱住地烦恼。见一处住地又叫作见惑,后三种合起来叫作思惑。见惑在断我见,也就是证初果断三缚结时可以断除,三果断五下分结,而四果断五上分结,所以说众生断见、思二惑,也就是断尽四住地烦恼,则称为阿罗汉。
  今天由于时间的关系,就先为各位介绍到这一边。谢谢大家!
  阿弥陀佛!
(原标题:第011集 一心二门(三))
 

本文标题: 第011集 一心二门(三)

本文链接: http://www.4fo.cn/mp3/1/1480.html (转载时请保留)

 
[ 佛法mp3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佛医网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网站、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学习。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第011集 一心二门(三)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内容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佛医网",获得佛法精华好文,佛教正法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