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苦

分享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5-05  浏览次数:61
佛家认为人之一生中有八种苦如影随形;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五蕴帜盛苦。
(一)为生苦,大意有两种;一种是说你来到这个世界上就要承受种种痛苦,从一开始你在妈妈的肚子里三个月后刚刚对外部环境有了知觉,就不得不忍受种种苦受;一会儿热(妈妈穿多了),一会儿冷(妈妈喜欢吹空调),一会儿饱一会儿饥,一会儿被挤压(妈妈睡眠时翻身),万一再遇到妈妈生病吃药,那就更惨了,住胎十月如同被关在黑暗中的地狱一般备受煎熬。有数不清的凶险在等着你;走路摔跤,交通意外、堕胎,食物中毒,遭受毒打。。。。,哪一个都能要你的小命,好不容易熬到妈妈要生了,还不知道最后等着你的是什么,一个六七斤重的婴儿,必须通过狭窄的产门才能来到人间,逼迫挤压之苦难以形容。脱离母体后冷风扑面,犹如刀割,被陌生人抓来提去,对婴儿细嫩的肌肤而言,其痛苦犹如皮鞭抽体。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是无一例外哭着喊着来到这个世界上,如果有一天一位妈妈看到自己刚生下的孩子眉开眼笑,她一定会被吓跑。你对这一切都没有选择,只能默默忍受。第二种是说有了生身后,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老、病、死﹑求不得苦又接蹬而至.生苦不仅是说生的自体是苦,由生为因而印生种种身心的苦受,皆名为苦。
(二)为老苦,一是增长的意思;由少至壮,由壮至衰,岁月不饶人,气力渐渐赢弱,发落齿松,肌肉松弛,五官失灵,,步履颟跚,眼看着这个曾经生龙活虎的身体如今却是一天不如一天,就连一点生活琐事都要仰仗他人,虽说是一百个不情愿却也无可奈何,人出生之后历经婴孩位、幼童位、少年位、中年位、老年位、耄熟位,五根渐渐毁坏,色泽也变的丑陋;昔日少年今何在?唯见长江天际流,不由使人悲从心生。对于女人则更为残酷,除了生理的痛苦,更有着青春一去不复返的悲伤,分明前不久还是明眉皓齿的窈窕淑女,怎么一转眼就高堂明镜悲白发,一副鸡皮鹤发,老态龙钟的模样,实在使人难以接受,可普天之下又有谁又能例外?
二是坏灭的意思;盛去衰来,生命日促,渐至毁坏,黄泉路上无老少,只不过是早与晚;此时不但这个身体承受老的痛苦,觉知心也同时领受老的痛苦,色身和心理全面感受而升起强烈的热恼。
中国已经进入老年社会, 六十岁以上的人口超过总人口百分之十,如何树立正确地人生观、老年观,平静坦然而有意义地走完最后一段人生之旅,关系到上亿人的精神生活。
也许有人会说;我年轻,有文化,婚姻美满,还能挣钱,所以我感觉不到苦的存在;那么问问自己;我能永远这样吗?能永远不生病吗?能永远没烦恼吗?能永远年轻吗?
(三)为病苦,分为两种;一者身病――我们这个色身由地、水、火、风四大种组织而成,如果四大不调就会生病,地大不调,身体感到僵硬沉重;水大不调,身体虚浮肿胖;火大不调,遍身蒸热高烧,或全身发冷少温;风大不调,举身气喘颤抖。
二者心病――由于四大变异而产生各种身体上的疾病引起心理苦恼,悲哀沉重;英雄最怕病来磨,我们每个人自从呱呱堕地之日起,就与各种各样的病结下不解之缘。小孩子最常见的如天花麻疹肺炎等,中年积劳成疾,什么胃溃疡关节炎肺结核,老了以后什么高血压心脏病,一年三百六十日,平安自在有几时? 报上说心血管病几乎达成年人的三分之一。由感官触觉而产生苦触,这种苦触与心理感受同俱,于人身之中感觉痛苦称之为病,所谓病苦,是说我们生病时身体触到苦受,由于身体痛苦的缘故导致心也感到苦受,因为身心都在领受苦受,所以身心共同烦躁,这就是所谓病的痛苦。
当今之日人人感觉生存压力增大,再加上环境、空气、水源、食品不能尽如人意,稍一不留神疾病就会找上门来,病来如山倒,或者是有病乱投医,或不知所措怨天尤人;我又没干缺德事,凭什么让我得病?老天不公!《地藏菩萨本愿经》中就有关于挣扎在生死边缘的重症病人的描述:若未来世,有男子、女人,久处床枕,求生求死了不可得;或夜梦恶鬼、乃及家亲;或游险道;或多魇寐、共鬼神游,日月岁深,转复瘵,眠中叫苦,惨不乐者;此皆是业道论对、未定轻重,或难舍寿,或不得愈,男女俗眼,不辨是事遗憾的是世人只顾眼前不顾将来,宁愿关键时刻喊爹喊妈,也不愿静下心来把病因想个明白,然后决定如何去做.
按说生活富裕了,吃的更有营养了,身体应当越来越健康才是,可偏偏不是这样,如今三高成了流行时尚,要想不得还真不容易,就拿广东来说吧(因为比较熟悉的缘故),三十年前广东省的心血管发病率多少?现在的发病率多少?
也许有人说,科学进步,新药日出,只要有钱,还愁治不好病?其实不然,新药固然层出不穷,而新的疾病和病毒也与日俱新,什么沙斯,禽流感,爱滋病,从前谁听说过?还没等你研究出疫苗,新一轮的病毒又出现了,它永远在人类智慧的前头等着你,这的确很让人不爽,但却是无法改变的事实.美国科学家说随着人类遗传基因的破译,一切疾病最终都能治愈,真的如此吗?如果真是这样,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律岂不等于失效作废?
(四)为死苦,死分两种;一是病死――因为疾病而寿尽命终;二者因为外缘――由于外在因素导致,如遭受水、火、风、地震等自然灾害,或汽车、飞机、船舶意外失事,乃至战争中被杀害、、药物中毒等死亡,《瑜伽师地论》弥勒菩萨云;云何死?谓由寿量极故便致死,此复三种;谓寿尽故、福尽故、不避不平故,当知亦是时非时死。意思是死有三种;一种是寿命满尽而死,称为时死;另一种是福报尽而死,如缺吃少船没钱治病等;第三种是不能避开死亡的原因而死。死的痛苦,是指众生死的时候,身心同时全面地感觉到了苦受,身与心共同升起大烦恼。
人一断气,呼吸心跳停止,这时头脑中的今世记忆将瞬间移至第八识如来藏,因而导致业境现前,一生中的所作所为,善业,恶业,无记业一格一格迅速闪过脑海,一瞬间就全部播放完,接着息脉渐渐停止。这时自己所做每一件或是善业或是恶业意识心都能清楚知道,开始进入真正死亡,此时第八识如来藏渐渐离开身体移至中阴身,然后去寻找有缘父母而重新投胎。中阴身有小五通,你看不见他,他(她)却能看到你,看见痛哭流涕的送别亲友,确认自己真的死了,顿时心如刀割,却也无可奈何,孤苦伶仃,无依无靠,心中充满说不出的痛苦; 《地藏菩萨本愿经》做了详尽的描述;无常大鬼,不期而到,冥冥游神,未知罪福,七七日内,如痴如聋,或在诸司,辩论业果,审定之后,据业受生,未测之间,千万愁苦,何况堕于诸恶趣等.
此时一切人间吊丧或追悼仪式全没用,唯一应当做的事就是为亡者念诵佛经令其明白所因为何,所至何处,上焉往生西天净土,持五戒十善者升入天界,中品至少保住来世能够脱生人身,作奸犯科者堕三恶道. 一失人身再想回来就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如愿,所以中国传统丧葬文化历来有七日度亡的习俗, 常言说;生有所养,死有所归,是人一生的大造化,善导大师说:世之大事,莫过生死,一息不来,乃属后生,一念若错,便堕轮回. 死生大事,不可不查. 可中国人偏偏不习惯谈论’死亡这个话题,一说就说你是乌鸦嘴,这种大众化的集体无意识在自我麻醉的同时,会让我们慢慢成为鸵鸟,满足于自己营造出的世界,醉生梦死,无视根本。天天看着电视上那些青春靓丽的面孔,假装忘记还有死亡这回事,自己骗自己,昏昏庸庸的活着,直到有一天大限将至方才如梦初醒,悔之已晚,看着眼前温存贤淑的妻子和一双疼爱的儿女,还有那一辈子辛辛苦苦挣下的万贯家产,无限留恋人生,眼看就要离开这一切而心如刀割,怎不让人痛苦万分?这时候才明白过来原来佛经说的真是一点没错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业种被完整保存在一切有情生命皆有的如来藏中,将来依缘而显现。我们依本自具有的真心如来藏,而有无量的过去生,也会有无量的未来世,没有终止的时候。所以 佛曾说:若以生生世世所留下的白骨,堆起来比一座须弥山还高。如来藏会依着我们今生今世所造的善业、恶业而有未来世的业果,于是轮回就这样不断的产生。
几千年来,人类在所有未知领域中,最想知道的莫过于人类自身之谜:人从哪里来?生命渊源于何处?人死如灯灭,还是有来生后世?这关系到每个人最切身、最根本的利益,对它的解答,是决定每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和人生目标,是建立人生观、价值观、伦理观的基石。正如《中国哲学发展史》所说:人死后,是否还有某种‘生活’?如果没有,那么人生前的善恶还有多少意义?如果有,那么人生前的行为对死后有什么影响?人类群体对这一问题的普遍解答,其实就是整个人类文明创立的出发点和建立和谐社会的奠基石,比衣食住行条件的改善更为现实和重要。
(五)为怨憎会苦,一者从事相上说;俗话说;冤家路窄,不是冤家不聚头,怨恨仇家、憎恶之人、丑陋之人、无缘之人、无赖借贷者。。。。你越是不喜欢的人就越是让你偏偏遇上,遇上不说还要让你相处几十年,天天抬头不见低头见,前世如果伤害了谁,这辈子人家就自然会来讨还,茫茫人海中让你们不期而遇,然后让你生出种种烦恼,想躲都躲不掉。心中希望远离,但因缘所致,正巧遇上,让你引起心理上种种苦受;二者从理上说;众生不可爱的内六处,不可爱的眼、耳、鼻、舌、身、意根,这些不可爱的六根在一个身体中和合相聚为一体,便会使众生流转生死不得出离,成就怨憎会的痛苦,乃至有情生命对于身外六尘的触、觉受、了知、思量、贪爱,也是一样道理。
著名歌手韦唯曾几何时成了幸福家庭的同义词,有如她的音乐一样被国内外人们津津乐道。她的瑞典丈夫迈克尔还把跟韦唯的感情经历写成《我的中国妻子———韦唯》一书,对韦唯大加赞誉并自豪宣称,在这个世界上,至少有四个男人深爱着韦唯,那就是他和他的三个儿子。结果没过多久就双双走上离婚法庭,不仅如此 而且在离婚过程中韦唯的生命多次受到威胁, 最惊险的一次是她的汽车被做了手脚,如果不是及时发现就会车毁人亡。在最艰难的日子里,她甚至连家门都进不去,因为里面住着她前夫的保镖,手持长枪,虎视眈眈。尽管那些天有生命危险,但韦唯又不能出逃,否则法律会判她弃子。前夫甚至要求韦唯在抚养3个孩子的同时赡养他。理由是他到了退休年龄,没有收入。坚强挺过来的韦唯,从此对婚姻有了脱胎换骨的认识,这些是韦唯在杨澜主持的天下女人栏目中亲口说的.
(六)为爱别离苦,也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是从事相上――又分为生离与死别两种。生离的意思是自己亲爱的人希望能长相守,但却因为谋生、战乱、灾害、冤狱等原因天各一方而引起心理上的种种苦受。儿时丧母,中年丧妻,老年丧子,好不容易做大的企业在金融危机到来轰然垮台;眼巴巴的看着相爱多年的女友投入别人的怀抱,还要假装开开心心地提着贺礼去参加人家婚礼,那心里是什么滋味?死别则是指临死之时,不得不离开自己的色身,离开子女家人,离开贪爱的世间财物,所以心中升起强烈的爱别离的痛苦。撒手人寰之际,相亲相爱几十年的亲朋好友最后一起来到床前话永别,有谁还能笑得出来?
《红楼梦》中把骨肉离别之苦描写得淋漓尽致;"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二者是从理上说――是指众生由地、水、火、风、空、识六界和合而成,而一旦这六界成为互不相干,不能在聚合为一体,四大分离,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能相应而互相分离,不能再象从前一样和合运作,乃至对于外六尘的触、觉受、了知、思量、贪爱,对这一切的别离,身体领衲到强烈的苦受,心中也专注而强烈地领受别离的痛苦。这就是所谓的爱别离苦。
(七)为所求不得苦;分为事与理两方面来说;一是事相上所求不得,包括人、事、物三类,人;求子女、求配偶、求长寿等;事;求官求职求名,求官司胜诉,求冤狱平反等;物;求钱财、求住宅、求文物珠宝等;人皆有求,求而不得,自然为苦,人的无穷,不可能一一实现,因此而升起诸多痛苦,所谓欲壑难填说的就是这个理。二者是从理上说;众生都不能离开出生这个法,想让这个我不要出生,是不可能的,同理,想要不老不死,同样是做不到的,心中想要做的事却无法实现,心想而事不成,这就是 佛说所求不得的道理。
人的痛苦其实不在自己拥有的太少,而是欲求的太多,宝贵的一生就在一刻不停地追求满足中度过; 佛说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佛说四十二章经》,房子、票子、乌纱帽、车子、事业、功名、婚姻、子女、健康。。。样样都要绞尽脑汁拼命去求,能求得来吗?求来又如何?能保永久吗?能带到来世继续享用吗?
仔细观察一下身边的人就会得知,大凡世人皆有所好;贪财的是财迷,贪色的是色迷,爱听歌的是歌迷,的是官迷,爱钓鱼的是钓鱼迷,在池塘边整整坐了一天也没见到一条鱼,心里是啥滋味?爱看足球赛的是球迷,中国男足一场惨败,就能让全国的千百万球迷郁闷好多天. 我们拥有了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却感受不到一份真实的快乐,为实现心中的梦想拼死拼活半辈子,该有的全有了,唯独没有幸福,我们成了彻底的唯物主义者,眼睛里只看到自己房子不如别人大,乌纱帽比别人小,太太没有人家靓,票子还比别人少……,既看不到我们已经拥有并且弥足珍贵的何在,也不知道自己真正缺少的是什么? 一位名叫梭罗的西方哲学家说大多数所谓豪华和舒适的生活不仅不是必不可少的,反而是人类进步的障碍,对此有识之士更愿意选择简单和粗陋的生活,简单单纯的生活有助于消除生命本质与物质世界之间的隔阂.--------我们也许应当在夜静人深之时扪心自问;我们到底想求什么?
(八)为五阴帜盛苦;五阴又称为五蕴,阴是遮盖之意,真心被色、受、想、行、识所遮盖,所以称为五阴,蕴是聚集,积聚后有的种子,称为蕴,五蕴就是众生的身心,是指构成人的五种要素:色、受、想、行、识。"色"在此处指人的肉体,包括地、水、火、风"四大"。皮肉筋骨属地大、精血口沫属水大、体温暖气属火大,呼吸运动属风大。四大和合,组成人的肉身。受、想、行、识是精神,众苦聚集,"受",指感官受外物的刺激所生起的苦、乐、喜、忧等感觉。"想",是指人类的理性思维活动。"行",专指人的意志活动;"识",是指统一前几种活动的意识。
简而言之,色是物质现象,受、想、行、识是精神现象,人是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综合体,色阴帜盛,四大不调,而有疾病之苦,受阴帜盛,领衲分别,使得痛苦变本加厉愈加分明。想阴帜盛,想象追求而有怨憎会、爱别离、所求不得诸苦。行阴帜盛,起惑造业,又种下未来苦果之因。识阴帜盛,流转生死,永无出离。
五蕴与"取"联结在一起,就会产生万般贪欲,由此产生一切痛苦。由于有五蕴炽盛而有生、老、病、死的变化。这种生长、衰老、到病痛以至于死亡的变化过程,对众生来说是难以回避的痛苦。
综合而言,以上所说八苦,生老病死属于身苦,怨憎会、爱别离、所求不得属心苦,前七种苦乃过去所感之果,后一种五阴帜盛则总括身心诸苦而说,乃现在起心造作,为未来受苦之因,因果互连,相续不断,生命无涯,痛苦亦无涯,一切智者当思之。
--------《人生八苦》
 
 
标签: 佛教名词

本文标题: 八苦

本文链接: http://www.4fo.cn/mingci/1/46.html (转载时请保留)

 
[ 佛教名词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佛医网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网站、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学习。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八苦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内容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佛医网",获得佛法精华好文,佛教正法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