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念处

分享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5-05  浏览次数:59
然而想要实证三果、四果出离三界者,应该有下手观行的方法;所以已断我见者,若想要取证更高层次的解脱果,应当修四念处观。但是佛陀对四念处观的内容开示,有一些却是常常被学人忽略的内容。今举经文供养读者,《中阿含经》卷二十四记载如下: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拘楼瘦,在剑磨瑟昙拘楼都邑。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一道,净众生,度忧畏,灭苦恼,断啼哭,得正法,谓四念处。若有过去诸如来、无所着、等正觉,悉断五盖、心秽、慧羸,立心正住于四念处,修七觉支,得觉无上正尽之觉。若有未来诸如来、无所着、等正觉,悉断五盖、心秽、慧羸,立心正住于四念处,修七觉支,得觉无上正尽之觉。我今现在如来、无所着、等正觉,我亦断五盖、心秽、慧羸,立心正住于四念处,修七觉支,得觉无上正尽之觉。
云何为四?观身如身念处,如是观觉、心、法,如法念处。云何观身如身念处?比丘者,行则知行,住则知住,坐则知坐,卧则知卧,眠则知眠,寤则知寤,眠寤则知眠寤;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正知出入,善观分别;屈伸低昂,仪容庠序,善着僧伽梨及诸衣钵;行住坐卧,眠寤语默皆正知之,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生恶不善念,以善法念、治断灭止。犹木工师、木工弟子,彼持墨绳,用絣于木,则以利斧斫治令直;如是比丘生恶不善念,以善法念、治断灭止;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齿齿相着,舌逼上腭,以心治心,治断灭止。犹二力士捉一羸人,处处捉旋,自在打锻;如是比丘齿齿相着,舌逼上腭,以心治心,治断灭止,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念入息即知念入息,念出息即知念出息;入息长即知入息长,出息长即知出息长;入息短即知入息短,出息短即知出息短;学一切身息入,学一切身息出,学止身行息入,学止口行息出。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离生喜乐(得初禅),渍身润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离生喜乐无处不遍。犹工浴人,器盛澡豆,水和成抟,水渍润泽,普遍充满无处不周;如是比丘离生喜乐,渍身润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离生喜乐无处不遍。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见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定生喜乐(得二禅),渍身润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定生喜乐无处不遍。犹如山泉,清净不浊,充满流溢;四方水来,无缘得入;即彼泉底,水自涌出,流溢于外,渍山润泽,普遍充满无处不周;如是比丘定生喜乐,渍身润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定生喜乐无处不遍。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无喜、生乐(得三禅),渍身润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无喜、生乐,无处不遍。犹青莲华,红、赤、白莲,水生水长,在于水底;彼根茎华叶悉渍润泽,普遍充满无处不周;如是比丘无喜生乐,渍身润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无喜生乐无处不遍。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于此身中,以清净心意解遍满成就游(得四禅),于此身中,以清净心无处不遍。犹有一人,被七肘衣或八肘衣,从头至足,于其身体无处不覆;如是比丘于此身中,以清净心无处不遍。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念光明想,善受善持,善忆所念;如前,后亦然;如后,前亦然;如昼,夜亦然;如夜,昼亦然;如下,上亦然;如上,下亦然;如是不颠倒,心无有缠,修光明心,心终不为闇之所覆。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善受观相,善忆所念。犹如有人坐观卧人,卧观坐人;如是比丘善受观相,善忆所念,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此身随住,随其好恶,从头至足观见种种不净充满:‘我此身中有发、髦、爪、齿、粗细薄肤、皮、肉、筋、骨、心、肾、肝、肺、大肠、小肠、脾、胃、抟粪、脑及脑根、泪、汗、涕、唾、脓、血、肪、髓、涎、胆、小便。’犹如器盛若干种子,有目之士悉见分明,谓稻、粟种、蔓菁、芥子;如是比丘此身随住,随其好恶,从头至足观见种种不净充满:‘我此身中有发、髦、爪、齿、粗细薄肤、皮、肉、筋、骨、心、肾、肝、肺、大肠、小肠、脾、胃、抟粪、脑及脑根、泪、汗、涕、唾、脓、血、肪、髓、涎、胆、小便。’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观身诸界:‘我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犹如屠儿杀牛,剥皮布于地上,分作六段;如是,比丘观身诸界:‘我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观彼死尸,或一、二日,至六、七日;乌鸦所啄,豺狼所食,火烧埋地,悉腐烂坏。见已自比:‘今我此身,亦复如是;俱有此法,终不得离。’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如本见息道,骸骨青色,烂腐、食半,骨璅在地;见已自比:‘今我此身,亦复如是;俱有此法,终不得离。’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如本见息道,离皮肉血,唯筋相连;见已自比:‘今我此身,亦复如是;俱有此法,终不得离。’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如本见息道,骨节解散,散在诸方:足骨、膞骨、髀骨、髋骨、脊骨、肩骨、颈骨、髑髅骨,各在异处。见已自比:‘今我此身,亦复如是;俱有此法,终不得离。’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如本见息道,骨白如螺,青犹鸽色,赤若血涂,腐坏碎粖;见已自比:‘今我此身,亦复如是;俱有此法,终不得离。’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若比丘、比丘尼,如是少少观身如身者,是谓观身如身念处。
云何观觉、如觉念处?比丘者,觉乐觉时,便知觉乐觉;觉苦觉时,便知觉苦觉;觉不苦不乐觉时,便知觉不苦不乐觉。觉乐身、苦身、不苦不乐身,乐心、苦心、不苦不乐心,乐食、苦食、不苦不乐食,乐无食、苦无食、不苦不乐无食,乐欲、苦欲、不苦不乐欲,乐无欲觉、苦无欲觉、不苦不乐无欲觉时,便知觉不苦不乐无欲觉;如是比丘观内觉如觉,观外觉如觉,立念在觉;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觉如觉。若比丘、比丘尼如是少少观觉如觉者,是谓观觉、如觉念处。
云何观心、如心念处?比丘者,有欲心,知有欲心如真;无欲心,知无欲心如真;有恚无恚、有痴无痴、有秽污无秽污、有合有散、有下有高、有小有大、修不修、定不定,有不解脱心,知不解脱心如真;有解脱心,知解脱心如真;如是比丘观内心如心,观外心如心;立念在心,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心如心。若有比丘、比丘尼如是少少观心如心者,是谓观心、如心念处。
云何观法、如法念处?眼缘色,生内结;比丘者,内实有结,知内有结如真;内实无结,知内无结如真。若未生内结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内结灭不复生者,知如真。如是,耳、鼻、舌、身,意缘法,生内结,比丘者,内实有结,知内有结如真;内实无结,知内无结如真。若未生内结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内结,灭不复生者,知如真。如是比丘观内法如法,观外法如法,立念在法,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法如法,谓内六处。复次,比丘观法如法:比丘者,内实有欲,知有欲如真;内实无欲,知无欲如真。若未生欲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欲,灭不复生者,知如真。如是,瞋恚、睡眠、调悔,内实有疑,知有疑如真;内实无疑,知无疑如真。若未生疑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疑,灭不复生者,知如真。如是比丘观内法如法,观外法如法,立念在法,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法如法,谓五盖也。复次,比丘观法如法:比丘者,内实有念觉支,知有念觉支如真;内实无念觉支,知无念觉支如真。若未生念觉支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念觉支,便住不忘而不衰退,转修增广者,知如真。如是法、精进、喜、息、定,比丘者,内实有舍觉支,知有舍觉支如真;内实无舍觉支,知无舍觉支如真;若未生舍觉支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舍觉支,便住不忘而不衰退,转修增广者,知如真。如是比丘观内法如法,观外法如法,立念在法,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法如法,谓七觉支。若有比丘、比丘尼,如是少少观法如法者,是谓观法如法念处。
若有比丘、比丘尼,七年立心正住四念处者,彼必得二果,或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得阿那含。置七年、六五四三二一年,若有比丘、比丘尼,七月立心正住四念处者,彼必得二果,或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得阿那含。置七月、六五四三二一月,若有比丘、比丘尼,七日七夜立心正住四念处者,彼必得二果,或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得阿那含。置七日七夜、六五四三二,置一日一夜,若有比丘、比丘尼,少少须臾顷,立心正住四念处者,彼朝行如是,暮必得升进;暮行如是,朝必得升进。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中阿含卷24因品《念处经》、大正藏1-582下至584中)
在前面数章中已细说种种法义以后,您若已多次细读、详加思惟及观行以后,对于这段经文中的义理,应该已经很清楚的了解佛意了;为节省篇幅故,此处不再加以语译。但大前提是必须对前面的章节所说法义已有如实的理解及观行了,所修也是正确的四念处观,而不是依文解义之后专在表相上而作的不如实的四念处观。这段经文中的身念处观,包括不净观、白骨观、初禅至四禅的修行,这却是大师们很少说明出来的法要。四念处观,本是南传佛法解脱道中极为重要的行门,是确实可以因此修得解脱果及发起禅定的好行门;可惜的是如今已经没有人实证之后加以发扬起来,导致学者虽多而无一实证者,乃至初果、初禅都不可得。然而佛陀说:这种行门,努力修学七年,必得四果、下至初果;甚至说,七月精修下至七日精修,也可以实证初果乃至三果;甚至于一日一夜、一夜一日的精修,下至分分秒秒、时时刻刻不断的在这四法上用功观行,也可以不断的上进,所以说:朝行如是,暮必得升进;暮行如是,朝必得升进。
假使读者真的已经下定决心实证解脱道,剩下的问题只是有无真善知识的正确教授与正确引导罢了!而上面所说的这些四念处观,原则上多属证初果以后取证二果乃至三、四果的修行法门;若是用在初机修学解脱道的人,未必能证初果。因此,想要实证初果的人,必须先针对前面各章节所说五阴十八界六入的生灭性与虚妄性有所理解、有所现观,然后依于四圣谛实修苦圣谛而断三缚结,再进修此四念处观,即能证得二果乃至阿罗汉果。若没有明师细加说明,误将证得初果以后所修学的四念处观当作凡夫地想要证初果的观行法门,往往落入识阴中的意识心境界中,常常想要保持觉知心意识处于正知不昧之中,于是永远断不了我见而执着意识觉知心为常住心,于是三缚结永远存在不灭,取证初果就遥遥无期了。末法时期的解脱道学人们,对此是必须加以理解的,然后才能于解脱道中有所实证。末法时期在原始佛法中修行解脱道的人,想要取证初果是极为困难的,人人都不敢想像、不敢仰望;但是若有真善知识的教导,取证初果其实并无困难,是故读者应深入此书中详细阅读理解以及如理作意的思惟。
 
法界中的解脱道真实理,是不可能被推翻的;已证真实理者,只能认同;未证真实理者若想推翻之,则属于无智慧者的妄想。若有真善知识的摄受、教诫、引导,一日一夜或一夜一日便得取证初果,现前观察自己是否真的已断我见、已断三缚结;自此而后,对于诸方大师是否已断我见、三缚结,都已了然于心,绝无疑惑,是名断疑见;佛陀于四阿含诸经中,说断疑见者对于人类是否能证得解脱果,心中已经无疑;于大乘法的《楞伽经》中,则谓之为于诸方大师不疑:大慧!疑相者,谓得法善见相故,及先二种身见妄想断故,疑法不生;不于余处起大师见,为净不净,是名疑相须陀洹断。(《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2〈一切佛语心品〉)然后现观诸方大师施设之戒禁,其戒禁之施设与履行,是否符合解脱道的正理,亦皆可以如实判断而无错误,是名已断戒禁取见;如是修习亲证,自我检查而现前确定以后,名之为已断三缚结之初果人,绝不为过。
至于修四念处观之目的,其实是了知五阴自我生灭而虚妄以后,用于断除对五阴自己之执着;若现观五阴之一一阴悉皆非常、是苦、无我,亦现观一一阴之功能:色阴能致寒热饥渴,受阴能致苦、乐、不苦不乐三觉,想阴能具了知六尘境界之知,行阴能造善、恶、无记业行,识阴能产生六尘境界韵味领受之知;而此了知心意识、以及意识的了知性,都应该永远灭除,才是真正的无余涅槃境界,所以涅槃解脱是无知、无见的,实证解脱的三果人与四果人都应如是知、如是见。不应如诸常见外道们,想要以觉知心意识入住无余涅槃中而解脱生死。如是正见正知,如实现观而了知无知解脱以后,则能了知五阴及六识心、六识自性的虚幻无常、缘生缘灭,则能灭除自我执着,乃至最后我慢亦灭,舍寿时即得取证无余涅槃。
如上说法,亦有经文佛语圣教为证:【彼云何名为色?所谓色者:寒亦是色、热亦是色、饥亦是色、渴亦是色。云何名为痛?所谓痛者:痛者名觉;为觉何物?觉苦、觉乐、觉不苦不乐,故名为觉也。云何名为想?所谓想者:想亦是知,知青、黄、白、黑,知苦、乐,故名为知。云何名为行?所谓行者:能有所成,故名为行;为成何等?或成恶行,或成善行,故名为行。云何名为识?所谓识:识别是非,亦识诸味,此名为识也。诸天子!当知此五盛阴,知三恶道、天道、人道;此五盛阴灭,便知有涅槃之道。尔时说此法时,有六万天、人,得法眼净。】(《增一阿含经》卷28)
所以,真实解脱是灭尽色阴,也灭尽见闻觉知之自我执着,如是方属真实解脱于三界生死者。若不能灭除对意识之执着、对识阴自性之见闻觉知性执着,即是堕于识阴自我执着中,即不得解脱果。由是缘故,不应对离念灵知心自己有所执着,离念灵知是可灭法故,离念灵知是不能出离三界之法故,只能存在三界中故,由是说离念灵知心不是涅槃心。亦须灭尽离念灵知心的六种自性,所谓眼见性、耳闻性、鼻嗅性、舌尝性、身觉性、意识了知性,都只是内我所,都属于识阴六识的心所法,应该现观其生灭无常故非我,否则终必坠入常见见或自性见等外道法中。此乃因六识存在之时,则必有六识自性运行;有六识自性运行之时,即是已有四食境界,即是我执。若能详细了知五盛阴的全部内容,若能详细了知五盛阴的虚妄性,若能了知五盛阴就是生死众苦的根源,若能了知五盛阴灭尽即是无余涅槃、解脱,就一定能证解脱果;所以佛陀详细解说如是法时,当场即有六万人及天人获得法眼清净而同证初果。
由此缘故,说唯有厌恶六识自性及六识自身,方有取证解脱的可能;但是,说到此处时,却必须重新回到真实法本识,来说解脱;若离真实法而说有解脱果可证者,都是离如而成为断灭空的邪见,都是妄言。此亦有阿含部经文为证:
【舍利弗!何等为学?何等为法数?时尊者舍利弗默然不答。第二、第三亦复默然。佛言:真实!舍利弗!舍利弗白佛言:真实、世尊。世尊!比丘真实者,厌、离欲、灭尽向;食集生,彼比丘以食故,生厌、离欲、灭尽,向彼食灭。是真实,灭觉知已,彼比丘厌、离欲、灭尽向,是名为学。复次,真实,舍利弗!舍利弗白佛言:真实,世尊。世尊!若比丘真实者,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善解脱;彼从食集生,若真实,即是灭尽。觉知此已,比丘于灭,生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善解脱,是数法。】(《杂阿含经》卷十四)
语译如下:【舍利弗!什么是有学位?什么是法数?当时尊者舍利弗不解世尊所问,默然不答。世尊又第二次、第三次询问,舍利弗尊者依旧默然而不能回答。世尊随即引发而说:真实!舍利弗!舍利弗终于听懂了世尊引发之问,就向佛禀白说:真实,世尊。世尊!比丘若能懂得真实的意思,就能厌恶生死、远离五欲贪爱、趣向五阴的灭尽;在四食的集正在出生时,那位比丘由于发现到自己处于四食集之中的缘故,就对四食的集,生起厌恶心,远离五欲的贪爱,将五阴觉知性的领纳诸法加以灭尽,趣向那个四食灭除的境界。这就是懂得有一个真实法常住,而在灭除了觉知性常住的邪见以后,那位比丘厌恶觉知性,远离了五欲贪爱,向着灭尽五阴、灭尽觉知及灭除四食的境界前进,这就是有学圣人。佛又对舍利弗再作引发:另外,还有真实,舍利弗!舍利弗白佛言:有真实法,世尊。世尊!如果比丘们知道有真实法,他们由于厌恶觉知,远离五欲贪爱,灭尽五阴、觉知性、四食,不再生起种种有漏法,心中就能善知解脱而证得涅槃;当他们知道生死苦恼都是因为有四食的集而出生的,如果是知道有真实法常住的人,就能灭尽五阴及觉知性而灭除一切四食的集,对五阴与四食生起非常厌恶的心态、远离欲界法的贪爱(发起初禅而证三果)、灭尽五阴及其觉知性而灭尽自我,不再生起种种有漏法了,心中善知解脱(证得慧解脱),这些都是修道过程中一一应灭、应证,而可以用数目说明出来的法相,所以名为可数之法。】
在这一段经文中,佛陀一再提示真实;若不是有真实常住而不可坏灭的本识存在,比丘们将会如同末法时代的学人们一样,都无法趣向五阴、四食、觉知性的灭尽;因为都将认为阴界入灭尽以后会成为断灭空,不是不离如,因此而恐惧断灭的缘故,导致我见与我执都不能断除,所以佛陀一再向舍利弗尊者提示真实。当佛陀向舍利弗问:何等为学?何等为法数?舍利弗不懂佛陀的意思,三问之后仍不能答复;后来佛陀提示有真实法,然后再问如何是法数时,舍利弗终于懂得了:若离真实常住法,凡夫们一定会恐惧灭尽自我以后坠入断灭空中,无法如佛所说的不离于如。真实法本识不在解脱道的所有法数中,解脱道的所有法都是可以计数而可以用来明确的自我检查修证的层次,所以说解脱道的修证层次与内容都属于法数;但真实法不属于法数,不在法数之中,而是法数的根源。这就是说,若不知道五阴万法都从真实法本识中出生的,若不知道本识是常住不坏的,若不知道真实法入胎识是在法数以外,是出生一切法数的常住法,就不敢认同五阴全都虚妄的现观,即使有了正确的现观也无法断除我见与我执,因为他的所知已经成为断灭空,已非佛陀所说的不离于如了。由此缘故,本书中多处提示:灭尽五阴、十八界、六入以后,确实仍有本住法入胎识常住不灭;灭尽五阴十八界自我而成为无余涅槃以后,并不是断灭空,而是不离于如。您若能笃信佛语不离于如,就不会害怕否定五阴十八界全部以后成为断灭空,那么您在如实观行以后,不久就可以实证解脱道中的初果智慧了。
 
 
标签: 佛教名词

本文标题: 四念处

本文链接: http://www.4fo.cn/mingci/1/145.html (转载时请保留)

 
[ 佛教名词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佛医网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网站、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学习。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四念处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内容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佛医网",获得佛法精华好文,佛教正法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