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弥陀法会》初探 追荐亡者往生极乐之仪轨法事 - 兼略述《悲增法会》(上)
目录
一、前言
二、佛法方便融摄华夏文化的敬天法祖、人伦孝道思想
三、《弥陀法会》几个面向之讨论
(一)《弥陀法会》的主尊
(二) 主法菩萨法师的角色
(三)〈香赞〉礼赞十方诸佛
(四) 洒布甘露–摄众与结界洒淨之别
1.变食仪轨与清淨供食
2.由洒淨结界到安隐会众
(五)主法菩萨法师之开示
(六)〈往生淨土神咒〉
(七) 绕棺念佛与开示劝愿往生
(八)《慈云忏主淨土文》十念之义理
(九)三自归之方便摄众
(十)法会收摄流程
四、相关细节
(一) 法场佈置
1.牌位
2.遗照
(二) 提示作意
(三) 《弥陀法会》与家奠、公奠之先后
(四) 法会时间被压缩之因应措施
五、结语:《弥陀法会》在现代化社会的意义
六、新版《弥陀法会》之实施例 (谨供参考)
七、留此悲愿在人间——略述《悲增法会》
(一) 释迦佛成就娑婆唯心淨土,更别住佛土清淨庄严
1.释迦如来宿世所修之上方一灯明佛土
2.释迦如来住持的西方无胜佛土
3.释迦如来以异名字住持之东方庄严佛土
4.众生有罪,不见如来佛国严淨,娑婆实是淨土
5.报身卢舍那佛住持此世界海,释迦如来为其应化之身
6.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淨土
(二) 鸠摩罗什选译的经典,宣示大心菩萨护法心志
(三) 玄奘菩萨及至平实导师世世护法直至法灭
(四)《悲增法会》若干调整之简要说明
八、新版《悲增法会》之实施例 (谨供参考)
本文
一、前言
目前佛教界运用密咒的情形非常广泛,举凡佛前大供、追荐法会、早课晚课,都可见诸多密咒。密咒来源已知许多都是来自密续,以四归依、男女双修为宗旨,不符合佛法的清淨意旨,因此需要教界重新检视处理。[1]本文针对“弥陀法会”与“悲增法会”二种摄受亡者的追荐法会[2]作一检视与疏理,期能上契佛法度世的本意,下开当代佛子所需要的如理仪轨。
自从佛法来到中国,智慧正理遍及、利益了震旦神州;在众生面对失去至亲的生死离别场合中,又能善巧地因应华夏文化的风土人情,以种种慈悲方便来摄受亡者及亲眷,抚慰了中土佛子的心灵。这历史事实告诉了我们,应当仰体佛意:如来慈悲无尽,永远等待机缘摄受有情走入真实法界。因此我们不但需要熏习深切的智慧正理,也需要学习无量的慈悲方便来摄受众生;而追荐法会如“弥陀法会”与“悲增法会”,便该是正真法要与慈悲方便的具足实现。
本文便从华夏人文世界来作世间缘起的说明,并陈述佛法精神是如何体现在法会仪轨中,又如何善巧融合此地的人文风俗。盼能帮助佛弟子更得贴近仪轨中的佛法精神,并帮助亡者及其家属得入佛法大海。
唐朝义淨法师为求法之故,西行天竺,并将西天足资参考的仪轨行持录入《南海寄归内法传》,展现了当时天竺寺院近于佛世之规法,时至今日,仍可作为回归佛世精神或法式的重要参考;下文在探讨“弥陀法会”回归佛法旨意时,也如是自许。愿以献曝之心,以为教界参酌;望诸贤达斧正疵谬,令诸仪轨更得完善,于摄众方便中,更契入真实义。
二、佛法方便融摄华夏文化的敬天法祖、人伦孝道思想
追荐往生法会如“弥陀法会”在剔除密咒变食仪轨及手印之后,法会的结构实际上又涉及了华人的殡葬礼仪与文化思想,所以在此略述华人的敬天、法祖思想,从中发展出的鬼神崇拜、殡葬制度、宗教仪轨,以及佛法所阐述的法界原理如何融摄了华人本有的文化。
古代中国人相信上天会垂示各种徵象,可透过卜卦、卜筮得知吉凶祸福,当时人们对上天充满了敬畏,相信上帝是上天之主,而过世的祖先则左右著子孙的祸福,因此分别祭祀天神、人鬼,形成了中国古来的敬天、法祖思想。[3]佛法来到中国,就告诉我们:众生的吉凶祸福都是受到往世业因、今世诸缘感召所致,并不只是祖先为鬼来降福或作祟,也不是祈求禳祭上天、天主就可获得赐福;天界的天人乃至天主、上帝都是未离轮迴的有情众生,一样无法逃脱生死的束缚。华人的敬天思想,在受到佛法薰陶之后,开始有了很大的转变,华夏的佛弟子,多将敬天的祝文改成向佛菩萨禀白的疏文,施作佛事;为趋吉避凶的祷告,改成赞叹 如来圣德,劝勉自己修学佛法、求得真实解脱。虚无飘渺的天、上帝,不再是华人唯一的依靠。且佛法阐述的因果业报轮迴,与中国善有善报的文化思想相应,于是除了本有的“敬天”信仰,礼敬佛菩萨的善根也慢慢地在华夏文化中生长、开花、结果。
佛法也以方便善巧,融摄华人的“法祖”思想、祭祖仪轨。先秦时代的生命观是人死为“鬼”[4],天子、贵族有祭祀先祖的庙[5],庶民则在宗祠、自宅供奉先人,製作牌位(虞主,即神主牌)以令亡者 (后世民间所谓的神魂) 有所依凭(此即民间习俗所说的“公妈”),藉由奠礼(葬前)、祭礼(葬后),死者归为家中所供奉的祖先之一,永享香火。佛法东传中国之后,阐明了众生轮迴六道的正理,匡正了华人误会“人死皆为鬼”的臆想。为了顺应中国人对先人、亲情的眷念,在供奉佛像的佛桌侧边可方便安立祖先牌位,完成人子的追思孝道,此是佛法对华人孝道之尊重。此外,祖先、宗亲牌位也可安置在寺院,而超荐法会上亦可安立与会大众的先祖牌位。凡此种种,皆是佛法东入震旦以后,其内本于佛法功德迴向之正理,其外顺应中华以神主孝亲的淳厚风俗,为摄受众生而建立的如理施设。
中国人原本就有生死事大的观念,在亲人临终时,会移入正寝室,换上新衣,家属随侍在侧,祷求家中神明护佑亲人。佛法的淨土法门传入中国之后,人们才意识到,临终者虽不能省事,耳根犹能觉知声尘,在此尚未完全捨报之际,周遭亲友乃至善知识、法师,可开导他万缘放下、专心一意忆念 如来,求生极乐淨土。由于淨土法门在中国很早就开展,契合了生民的需求,也由于淨土经典于中国渐次完备,所以 阿弥陀佛的信仰在中国形成了风尚,时有“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之盛;佛法流传之广,乃及亲人亡故时,有“三时繫念”、“蒙山施食”、超荐法会,不但安顿了孝子对亡者的思慕之情,也以真实功德利益了亡者与阳上子孙。
中国民间习俗,若亲人过世,先行“招魂”,以亡者衣裳三呼其名招请[6];再“淨尸”,为遗体清洗淨身、换穿寿衣(小殓)、移入棺木 (大殓、入殓);等待下葬期间(停殡),早晚设馔奉饭;下葬当日的启殡奠礼,再依先后分为家奠礼、公奠礼;送丧者穿著白色素衣,执牵柩车绳索,最后将灵柩入葬圹穴中。佛法来到中国,对这些礼仪大都予以尊重,然为了摄受利益此土的人们,就开解说明:人死后不是转为魂魄,而且除非有很殊胜或重大的业报而直接往趣下一世外,都会有“中阴身”,此身以嗅闻食物的气味为食,七天为一期生死,最多七期必定往生。可以见得,中国人发展出来的繁複丧期、乃至三年守丧,是基于自身爱亲重孝的文化传统,与 佛开示的法界实相未必一一相应,因为生前所造最重的善业或恶业,会牵引中阴身继续受生轮迴六道,不必然仅生于鬼道;而华夏葬仪的“繁礼”、“久丧”、“事死如事生”等等原则,都是建立于“人死为鬼”的预设上。
佛法正理的传入,令华夏子民在面对生死时有了全新的智慧,也吸引了其他民间信仰、宗教师的援用与学习,至今犹然。人们有了轮迴、地狱、中阴身等知见后,进而为亡者作头七、二七等等中阴身阶段的法事,乃至大型水陆等超度活动;甚至国家请宗教界主持超度、超荐,民间也有了鬼月、鬼门开、中元普渡、水陆大法会等仪式来摄受孤魂野鬼,这都是受到佛法的影响。后世在大殓盖棺前,会举行宗教仪式;有的是宗教师绕棺诵经,为亡者超度;佛经的威神力也受到诸宗教师援引,应用于各种法会中。
至于华夏的葬式,先秦以来是以入土为安,如《孟子》说上古时,亲人目睹狐狸分食亡者尸身、蝇蚋争食,于是心生不忍,便有了掩埋尸体的行为[7]。后来更有“事死如事生、祭如在”的孝思,施行土葬;到了后世,发展出捡骨的风水习俗,以免树木穿破棺材、虫蚁滋生为穴,导致死者作祟于子孙。“捡骨”这个文化传统其实与佛法正理相符合,但一般人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捡骨能令阴阳两安的原因实与佛法主张火葬的原因一致─依佛法正理,人人有八识,尚未解脱生死的人,会由于第七识意根的遍计执性,影响了阿赖耶识的不可知执受,执取过去世的遗体,而影响到他自身乃至他人(包括前世子孙);当遗体火烧殆尽之后,不可知执受对遗体的连结消失,意根对遗体再无所缘,便无可执著,如是,则亡者与生者便能都无所害。
火葬到了南宋广为流传,下自贫穷无地的升斗小民,上至富有人家、皇族成员,都有人採行。然而火葬毕竟衝击到传统的殡葬礼制,明朝于是动用国家力量恢复土葬,杜绝火葬[8]。到了现代化的今日社会,环保意识抬头,以及人口稠密使得葬地减少,而且人们也已经知道能够永续存在的并不是先人的遗骸,因此现代人多数採用火化;更有发愿以荼毗后的骨灰与众生结缘者,以花葬、树葬、海葬行之。而这样的心愿,正与当年唐朝圣 玄奘菩萨之悲心相应;因 奘师悲心深重,本有遗愿,欲将荼毗后之骨灰洒入水中,与水族众生结缘。
本节以葬礼为中心,简要说明了华夏文化的风俗与思惟,以及佛法对中国文化层面的影响。佛法正理的传入与广弘,开启了中国佛子对生死的真确智慧,在华夏本有的敬天思想之外,中国人开始对佛法贤圣真诚地礼敬、尊崇、祈祷,也将葬礼中法祖祭祖的观念与作法,转成信念佛菩萨,并祈求佛菩萨威神力加持,摄受亡者往生淨土。于既有的家宅祭祖以外,别有诵经、行善功德迴向祖先的行持,更有将祭祖习俗与供养礼拜佛菩萨两相结合者。诸佛妙法的东来震旦,与华夏文化本身的善良淳厚,乃令今日中华的生命礼仪有如此风貌。
这就是《弥陀法会》缘起的时代背景说明。
三、《弥陀法会》几个面向之讨论
时至今日,传承了几千年的殡葬礼俗受到现代化大幅压缩,治丧时程从数月缩短成数天;而都会化的住宅亦大多为公寓、大厦,故殡葬地点从自宅移到殡仪馆,重要的丧事仪节(入殓、奠礼、出殡、安葬)、佛事仪轨,大多在数天之内完成。而且不只礼仪时程有所精简,与丧葬用地紧密相关的葬法也发生了改变;用地俭约的火葬,在宋朝以后渐渐普及,时至今日,已经成为现代人主要的葬式。
佛事仪轨如《弥陀法会》,不属于葬日当天的家奠、公奠的一环。它是家属为了利益亡者而安排的超荐法会,以佛法义理开导示谕亡者:只要有信、愿、行,必定往生 弥陀淨土,从此脱离生死大苦。因此是不同于民间的殡丧习俗。然而诸佛如来的悲心是如此无限深广,亡者的家属亲朋、有缘众生也要一体摄受,于是就有种种方便法,将人们习以为常的丧葬礼俗融摄到法会仪轨之中。
所以法事仪轨除了佛法义理、仪轨精神,也包含了摄众方便。现就从仪轨流程的大面向︰一、法会主尊,二、主法菩萨法师之角色,三、〈香赞〉礼赞十方诸佛,四、洒布甘露摄众与结界洒淨之别,五、主法菩萨法师提示之开示以摄受大众,六、〈往生淨土神咒〉,七、绕棺念佛与开示,八、《慈云忏主淨土文》十念之义理,九、三自归之方便摄众,十、法会收摄流程,如是十个面向来作讨论。其中为方便说明,将现行的《弥陀法会》称为原版《弥陀法会》,依此而作解析说明。
(一)《弥陀法会》的主尊
菩萨在成佛之前,为了摄受佛土所发的愿,有共同的通愿,也有个别的别愿。基本上,诸佛的根本愿都跟成佛的原理相契合,但也必须配合每个菩萨摄受佛土的有情特性,例如 药师琉璃光王佛为了解除众生疾苦、饥渴等而发的十二别愿,观世音菩萨(正法明如来倒驾慈航)的循声救苦、慈洒甘露的十二别愿,又如 阿弥陀佛于因地法藏比丘所发的十念必生、临终接引等四十八大愿,与娑婆世间众生的关系都极为深切。
佛法本来没有此佛彼佛之别,佛佛道同故。在此世界的佛法道场中,大多以本师 释迦牟尼佛为主尊,故各种法会中多以 释迦牟尼佛为主尊来启建法会。原版《弥陀法会》即是以 释迦牟尼佛的圣号为起始,主法禀佛的对象也是 释迦牟尼佛。
只是顾名思义,《弥陀法会》是以 阿弥陀佛大愿为依,因此以 阿弥陀佛以及弥陀愿力作为法会的依止,亦是名实相符。是故准此,法会一开始可调整为“恭迎西方三圣 请降现场”,以 阿弥陀佛圣号来开启整个法会仪式。如此依 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以及左右胁士(胁侍)—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的广大悲心,劝请亡者及法会上有缘鬼神众生皆能念佛,相应于佛菩萨的愿力而往生西方淨土。是故《弥陀法会》的主尊调整为 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允为适当。
(二)主法菩萨法师的角色
主法菩萨法师肩负代行主持、尤其是开示亡者的任务,因此在法会开始之初,先接受家属礼请,是合乎法度的。
佛法僧自性三宝本自一体,一切众生同诸如来,无二无别;然,事上众生尚未成佛,兼考量到亡者之所以能够往生西方淨土乃是仰仗 阿弥陀佛愿力,故主法菩萨法师宜以“代行主持”为作意,在家属恳请启建法会时,对家属颔首并回覆“阿弥陀佛”(取代回覆“可!”),再到佛前禀白启法,帮助亡者发愿往生。
从法会流程来看,由维那口宣“恭请法师”,有助法会之进行。然法会主尊是西方三圣,佛弟子理应对诸佛菩萨执“恭迎、恭送”之礼,然主法菩萨法师虽是代佛主持但毕竟仍在有学地,故建议可由维那口宣“礼请、礼送”代替“恭迎、恭送”,以示有别,并尽法众应有之礼数。
(三)〈香赞〉礼赞十方诸佛
原版《弥陀法会》未设〈香赞〉一节,直接以本师 释迦牟尼佛圣号起腔,进入法会流程。这般施设,可能是出于配合殡仪馆作业时间或是迎请主法菩萨法师的节奏等原因。
不论如何,〈香赞〉应是每一个法会必要的仪式。唐朝义淨法师《南海寄归内法传》〈受斋轨则〉述及天竺请僧受供时,必须先赞佛;〈赞咏之礼〉更叙述了天竺寺众“敬拜佛塔”(Caitya-Vandana,音译为制底畔睇)及一般礼敬时,都遵行一定的轨范,每在午后或黄昏,出寺行至佛塔,绕塔三匝后,供呈香花,由擅长音律的人高声咏赞佛德,十颂、二十颂之后,大众井然有序地还入寺中诵经听经。[9]从上可知,以偈颂赞叹佛德,是西天以来,佛弟子常行的本分事。同理推之,举行法会时,以赞佛为始,乃是佛弟子应有的行仪。
又,〈香赞〉赞佛,以炉香为信恭请十方诸佛,是有典故的。在《贤愚经》中,放鉢国的富那奇阿罗汉和他的兄长准备了供养,各持香炉,燃香归命 释迦如来及圣僧,祈请次日屈驾放鉢国,摄受教化大众;这燃起的香烟就随著他们兄弟的心愿,乘著虚空来到 释迦如来顶上,形成香盖;他们又遥遥供水以洗 世尊足,这水也不可思议地如他们的心愿来到 世尊足上。这就是以香、水为信使,遥请 世尊。[10]同理,举行法会时,应上香供养,如是遥尊十方诸佛菩萨,恭迎礼敬驾临现场。
又,《金光明经》说,上香供养经典的功德不可思议,香气不只遍覆这三千大千世界,更遍及十方无量无边恆河沙等百千万亿诸佛世界,在诸佛道场上方的虚空,形成香盖,放射金光普照道场。[11]以香供养经典已有这么大的功德,何况是大众虔诚赞佛、恭诵经典这样摄受众生往生淨土的法会呢?
因此之故,建议原版《弥陀法会》增加〈香赞〉。可参考《三时繫念佛事全集》第二支香赞—〈炉香乍爇赞〉,加入法会流程。(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云来集菩萨摩诃萨[三称]。)
以下将探讨“云来集菩萨摩诃萨”、“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之所指。
迎请十方诸佛同来会场时,以佛有菩萨眷属,亦有诸菩萨来集、瞻仰 如来之故,是等大菩萨众无量无边,因此一同归敬如是大菩萨。此〈香赞〉的“南无云来集菩萨摩诃萨”即是形容来集的菩萨摩诃萨无量无边,有如菩萨云,是“群会来集世尊法会处,有如云朵密布无量无边的大菩萨众”的总称。即《大方广佛华严经》说的“无尽菩萨云,来诣于佛所,无量亿佛刹尘数菩萨集,围遶于如来”[12](有无量佛刹微尘数那么多的菩萨摩诃萨来到 如来说法现场,云集围绕如来,听闻佛法)。如此依“云、来、集”之意,礼敬称颂为“南无云来集菩萨摩诃萨”。而超荐法会仰仗诸佛威神力,如《弥陀法会》西方三圣依愿接引众生时,有云朵般绵延不尽的广大菩萨众随从于后,场面庄严殊胜,如是敬称“南无云来集菩萨摩诃萨”,实为允当。
相对于“云来集菩萨摩诃萨”,一般较为熟悉的是“香云盖菩萨摩诃萨”。〈香赞〉在称谓菩萨摩诃萨时,依法会之启建是否以供佛为名而有所差别。如〈佛前大供〉(午供),诸大菩萨来会时,带著许多香气的供养一起供佛,因此可称为“香云盖菩萨摩诃萨”;其他法会时,来集的诸大菩萨如同云朵般密集满布会场虚空,故称为“云来集菩萨摩诃萨”,这是二者之别。因此,“云来集菩萨摩诃萨”、“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不当误会为某位菩萨的称号,而是对所有现身的大菩萨众之总称。
如上所说,“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是指特别供养诸佛的法会,如〈佛前大供〉主体是供养十方诸佛,当法会启建时,十方法界大菩萨即以神通,兴涌各种供养云,来到法会现场供养诸佛,详如《大方广佛华严经》[13]。菩萨摩诃萨兴起供养云,以无数香盖、香幢、香幡等香气馥郁之供养具,来到道场供养 如来;乃至以各种光明、摩尼宝所造的一切宝具,遍覆道场虚空,供养 如来。[14]由是简以“香云盖”来总称大菩萨们诸香云供养具一切供养,道场虚空充满了如是庄严不可思议的诸多供养云,犹如“众香云盖”布满遍覆法会现场。
承上可知,以偈颂赞叹佛德、以燃香供养迎请十方诸佛,功德非常大,同时也是佛弟子事奉诸佛应持的礼节。是故《弥陀法会》应持诵〈香赞〉以信请、遥礼十方诸佛菩萨,于此同时,主法菩萨法师出位拈香,代表法众向十方诸佛菩萨恳祈启建法会。[15]
至于原版《弥陀法会》以〈杨枝淨水赞〉代替〈香赞〉,应是与 观世音菩萨的悲心殊胜愿力以及“洒淨”的仪轨流程有关。从“弥陀法会”本身来看,法会是依 阿弥陀佛摄受大众之本愿为契机,与 观世音菩萨以杨枝淨水摄受法众有所不同;因此,若以〈杨枝淨水赞〉来迎请诸佛,便有主从不分的违和感,以及对十方诸佛如来有失礼数之虑。
(四)洒布甘露–摄众与结界洒淨之别
1.变食仪轨与清淨供食
弥陀法会中,在佛菩萨圣像及亡者灵位前,为恭敬故,都上供了食物,因此意欲藉由变食仪轨来利益亡者,这是原版《弥陀法会》设立变食仪轨的缘由。
《从〈佛前大供〉到佛法供佛、变食、施食之探析》已阐述此变食密咒是密续的双身咒,并不是佛法的清淨总持。而且,依 阿弥陀佛的愿力,只要至心信乐且愿意往生,称念佛号就能得生淨土[16];因此变食仪轨并不是《弥陀法会》的要点。亡者以及在“弥陀法会”现场的诸多鬼神众,只要信受 阿弥陀佛殊胜愿力而转变心念,自能受用诸供食;再蒙佛力加被,立时往趣莲邦。基于上述考量,因此删除原版法会的变食仪轨。
然考虑到有些鬼神众生可能内心浮动、难以安住,为了安定这些无形众生,以及护念会场内体质敏感者不受其骚动而内心不安,可方便以甘露水洒于供食上。如此亦是符合唐朝义淨法师《南海寄归内法传》所述的天竺施食法式—施食众生时,以叶片沾淨水洒在食物上[17];这样依 如来神力变食,无形有情既受用了施食,也在心理上感受到被祝愿及护念的安定感。至于执行淨食的细节,请见下文“主法菩萨法师‘洒布甘露’”一节。
2.由洒淨结界到安隐会众
一般法会仪轨,通常有“洒淨”仪式,由主法、法众唱诵〈杨枝淨水赞〉、〈白水文〉、〈大悲咒〉,加上戒指、剑指等外道手势,完成仪式。这已成为佛教界一定的法会模式。
从前述的先秦礼制殡葬文献,并未见到类似洒淨仪式的记载。复以关键字“洒淨”查阅CBETA中华电子佛典,经部仅有《正法华经》[18]、《大乘宝云经》[19]等少数经典出现“挹洒、淨扫”、“扫洒淨洁”、“扫洒淨处”之词,而且经文意思都是指将道场打扫清淨—佛弟子水洒打扫、除诸尘垢、窗明几淨。在法会(说法之会)之前,尤应打扫清洁以庄严道场,乃至安置经典以崇隆三宝,作为迎请诸佛菩萨之前应有的礼仪,以示恭敬。如唐朝圣 玄奘菩萨所译《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法会要开演经典之前,应事先供养香花等,洒水打扫、清淨道场,敷设法师上台的高座,以示对三宝的渴仰与恭敬[20]。
相对的,目前普行的“洒淨”观念、内容,则相应于现有中华电子佛典的密续部,诸多密续触目可见“洒淨”词,包括“洒淨真言”[21]、“洒水作淨”[22]、“洒淨印”[23]、“结界洒淨”[24]、“四方洒淨及发遣魔障”[25]、“作法洒淨”[26]、“洒淨供物”[27]等,不一而足。比对经典及文献资料之后,显见先秦华夏无此仪式,佛经经文也无直接之经证,由此可以推知今日众所常知的“洒淨”仪式,实际上是偏向密教与密续的。而密教之绕场、洒淨,本意在于“结界”[28],也就是驱摈本来的在地鬼神,只容允密教安置迎请的鬼神可以出入,是用来召唤其相应的鬼神并互相利用,本意并不在摄受众生。这跟佛法一体摄受(一切有缘来此法会的人、天、鬼神众属)的广大悲心,有著南辕北辙的差别。
然诸佛大慈大悲,常欲令一切众生感佛恩光、得安谧法。佛法为了安隐众生之故,本有、别有严淨道场的洒淨之法,此法不同于密教密续之驱逐在地鬼神、召唤自宗鬼神的作意,而是依佛威神,加持淨水,令与会的鬼神众生,从热渴中得到歇息,从烦恼中获得安慰,从而静心听受佛法,得霑真实法益。并使与会的人间大众,普因可见之淨水遍洒,生起庄严摄心之清淨想,并依霑点之身受,起“如来眷顾加持于我”的欢喜心。体会此一方便法的作意,乃是因为鬼神与亡者家眷,以未满十信位者为多,而信位未满之行者,特需三宝有相之摄受;否则既然身在庄严胜会,佛光本自加被一切大众,唯众难见而已。故用甘露水霑点大众,乃是依 如来神力加持,令与会大众与鬼神众生心得清凉、作意清淨;并因此一可见可触的仪轨,心生欢喜,与法相应,令法会之进行吉祥庄严;此是随顺众生心而作的方便施设,以摄受现场有形、无形众生,安隐听法。
以此洒淨真实义作为方便摄众的根本,可有随顺或微调固有仪式的弹性:
(1)“洒淨”一词,在佛经本是很好的意思,被密教取用之后,变成如今普遍认为的“结界洒淨”。若是为了区别掺入密教的洒淨法,或可直接称为“洒布甘露”:洒甘露水、清淨摄心,也就是以佛法甘露,滋润安隐大众身心。
(2) 主法菩萨法师“洒布甘露”时,作意“摄受、安隐会场内外一切有情”,口宣〈白水文〉(菩萨柳头甘露水,能令一滴遍十方,腥羶垢秽尽蠲除,令此道场悉清淨)提示法众清淨摄心,并在大众唱诵〈大悲咒〉时,绕佛一匝、开示(“仰祈 阿弥陀佛佛力加持此甘露法水,清淨有情,随类饮食皆充满”),并朝饮食洒甘露水。
(3)《弥陀法会》以 阿弥陀佛的接引大愿为主,帮助亡者相应、信愿往生,故与《大悲忏》的应机是不同的;为呈现《弥陀法会》信愿的主体性,将原版法会的〈杨枝淨水赞〉、〈大悲咒〉回归《大悲忏》法会仪轨,应属允当。然而如上所说,若是为了方便衔接流程、照顾法众行之有年的习惯,则《弥陀法会》维持〈杨枝淨水赞〉、〈大悲咒〉亦属摄众方便,无有不可。
(五)主法菩萨法师之开示
《弥陀法会》中,凡主法法师开示,一般是为了劝请亡者起信愿行。针对这个目的,原版法会备有制式的开示文,依亡者的不同身分,分为未受戒、已受戒等差别。实际执行面上,有时亡者本身是以明心不退的功德求生极乐,或是本来就是信愿坚固的念佛人,临终时早已蒙 佛接引,不待后时举行《弥陀法会》方生,是以需要更有弹性的开示文,转为劝慰家属、勉励法会大众。
因此,目前先行将开示文制定为“未受菩萨戒”、“已受菩萨戒”两种(请参酌后文“六、实施例”)。前者主要劝请亡者忆持此生善事,念佛迴向往生;后者可再依亡者身分、特殊善业、弥陀大愿、往生需要具备的愿行、如何清淨作意心得决定直往无碍等,作为内容;然若无特别之缘起,则可依后文“已受菩萨戒”的开示文来为亡者开示。
如此的开示文,期更能圆满法会,令一般亡者心开意解,念佛往生;但若亡者是三乘菩提的佛法实证者,则必随愿往生;主法得以亡者的生前行仪等等来为大众开示,更能契应大众乃及亡者家属的情感,一体摄受。
至于密教行者所受的四归依、三昧耶戒、无上瑜伽(双身灌顶)已不是世间清淨法,更不是佛法,无法与佛菩萨感应道交,因此佛菩萨不会降临法会现场。所以为密教行者举办“弥陀法会”并无实质意义,除非他在临终之前已经自知过失、虔诚忏悔而远离密教。
(六)〈往生淨土神咒〉
〈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淨土陀罗尼〉(简称〈往生淨土神咒〉),经查《佛说阿弥陀经注释会要》有中文翻译[29], 从中译词义看来应是正真的如法咒语,赞叹 阿弥陀佛及极乐淨土。
放眼今日广弘大乘佛法的善知识既是华人,实可直接以中文直白句来赞叹,更有助大众易于领解、契入 阿弥陀佛的大愿。是故可从经典偈句或是参考中峰明本法师编纂的《三时繫念佛事全集》[30],截取文句以符合《弥陀法会》劝请往生之目的,如新製之〈起信极乐赞〉:“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九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西方三圣境,分明现目前,一切诸福德,至心用迴向。我今大归依,合掌称佛名,愿同念佛人,同生极乐国。”
然若是一般大众已经习惯唱诵〈往生淨土神咒〉,就没有一定更动之必要,这是因为此咒本身契合淨土摄受众生的精神,与时下广用而未察之密续双身邪咒全然不同。
(七)绕棺念佛与开示劝愿往生
先秦时代的传世文献,未见旋棺(逆时针绕棺三匝)或打棺礼制,佛教亦无此法,所以应是后世发展出来的地域风俗。原版《弥陀法会》也方便随俗,安排主法菩萨法师带领家属绕棺念佛,抚慰亡者家属,也令亡者与家亲作最终辞别。主法可更依佛法教化世间的本意,进一步开示亡者:捨弃生前一切身分,无须于遗体多所留恋,应随 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如是不但实际利益亡者,亲眷亦可透过这开示知道亲人可到极乐淨土、一切平安吉祥,除遣思念之执取,得到莫大的安慰。
如此,主法菩萨法师带领家属绕棺念佛之后,于主法位前依佛力加持摄受,一句一唸祝愿亡者往生淨土(细节请参酌后文“六、实施例”)。此“绕棺念佛与开示往生”仪式,可安排在〈正觉正法公奠文〉(本会公奠礼)之后,作为最后的辞别及叮咛;不过若为了摄众方便,亦可移到〈三自归〉、〈迴向偈〉之前。
又,由于时代进步之故,有些亡者在《弥陀法会》之前已经火化,或是有人对棺木怀有恐惧或忧虑,或是不清楚佛法仪式并不同于民间绕棺习俗,所以也可视实际状况与家属沟通之后,方予施行。
(八)《慈云忏主淨土文》十念之义理
《慈云忏主淨土文》的运用很广,内容也能起信及劝请。唯慈云忏主本身修行很好,淨土文中“若临命终,自知时至,心不贪恋,意不颠倒,如入禅定”的劝勉,对法会大众(场外鬼神或从未亲近佛法的有情)可能陈义过高,较难相应。
如是可依义淨法师《南海寄归内法传》〈赞咏之礼〉所示的原则—具体陈述佛德,称扬赞叹,以利大众体会佛德之广大、深远[31],另以偈句总结 阿弥陀佛功德、极乐淨土殊胜、往生的信愿行。底下是取慈云忏主的十念之义并参考《三时繫念佛事全集》文句所造的示范例,谨供参考:“阿弥陀佛金色光,巍巍常照极乐国;观音势至慈颜开,感应十方悦有情。阿弥陀佛大导师,四十八愿度众生;十念必生广大愿,愿海摄尽念佛人。金沙为地功德水,天乐妙音共命鸟;我愿速往安乐刹,花开见佛归慈怀。”(可名为〈阿弥陀佛淨土总赞〉)
如是总结赞叹 阿弥陀佛及极乐世界清淨佛土功德,希冀亡者及有缘众生都能满心欢喜,信愿往生。然从摄众的方便权巧来说,若是大众比较习惯沿用原来的《慈云忏主淨土文》,则亦是甚佳。
(九)三自归之方便摄众
佛前〈三归依〉唱诵“自归依佛,自归依法,自归依僧”之内容,当是勉励佛弟子归依自身的自性三宝,学法修行。考量《弥陀法会》既著重在起信往生,且多数亡者眷属不一定清楚“自性三宝”的真实义,甚至可能许多人还不是佛弟子,原本可以不需三自归;但为了长远摄受娑婆众生之计,期待法众都能种下未来真正归依的种子,则法会上亦可方便唱诵三自归,以行摄受;此可置于“绕棺念佛与开示往生”之后,圆满法会。
(十)法会收摄流程
原版《弥陀法会》结束前是以恭送主法菩萨法师为主,恐有主从不分之失,因为整个法会都是依 阿弥陀佛的大愿力而建立的。在这收摄法会阶段,仍宜以礼敬西方三圣为主:
1.维那为整个法会作整体迴向并再次提示信愿行。
2.法会圆满,大众礼敬西方三圣:
维那领唱〈弥陀小赞〉(阿弥陀佛无上医王,巍巍金相放毫光,苦海作舟航,九品莲邦,同愿往西方),大众顶礼西方三圣(家属三拜,会众三问讯)。
3.家属感谢:
(1) 当众礼谢主法菩萨法师主持此追荐法会。
(2) 感谢与会大众。
4.维那祝愿大众一切顺利。
5.在大众唱诵“阿弥陀佛”圣号中,结束法会。
如此主从分明、主客有序、上尊下卑、规矩合仪的法式,一一圆满所有与会者的礼谢及尊敬,收摄法会。然若是为了摄众方便或考量法会时间,而将流程另作合理调整,亦可理解。
四、相关细节
(一)法场佈置
1.牌位
《弥陀法会》本来是庄严殊胜的超荐法会,并非启殡奠礼之一环;兼行正觉同修会〈公奠文〉,乃是为了摄受亡者及家亲。以此顺应华人习俗之故,法会也方便设立亡者牌位,并安置在佛桌的正中央。
然若亡者本身是笃信三宝的佛弟子,且生前已向亲眷表示《弥陀法会》不需牌位,或是希望牌位偏于一侧以示对西方三圣的恭敬心,则可依其遗愿不设牌位或将牌位安置于佛桌上香炉的左侧。
2.遗照
现行《弥陀法会》是将亡者照片置于佛像的正下方。《弥陀法会》当日是以亡者为主体,为了摄受、劝慰信愿往生,遗照设在佛座的正下方,亡者有顶戴佛足的功德,必定蒙佛接引。惟如果遗照高度太高,遮住佛足及莲座,亡者就损减了顶戴佛足的功德;因此,现场佈置时,宜留意遗照摆设的高度。
若亡者生前敬顺佛法、全然信受 阿弥陀佛大愿,已向家属表达无需遗照,因为他启建法会的目的是希望摄受家属学佛,不欲子孙缅怀追思,而欲其专一心思于法会内涵;或希望遗照可放在佛像下方偏左侧,以示恭敬于 佛,且已事先晓谕亲属同意;如是,《弥陀法会》都可尊重并实现这遗愿。
(二)提示作意
参加法会的大众,大多容易落在唱诵音律上,忽略了法会的真实义,所以主法或维那在重要段落(唱诵)之前提示作意,可帮助大众契入 弥陀悲愿;若再搭配大众版的仪轨本列出各单元标题,应是亦能帮助大众领解法会要义(阿弥陀佛大愿、往生的信愿行)。
(三)《弥陀法会》与家奠、公奠之先后
《弥陀法会》与家奠、公奠之流程,理想上应以《弥陀法会》为先,次接家奠、公奠,令大众皆获得利益,也令亡者及有缘众生得到大众念佛相送的祝福。然若为了配合亲眷及弔唁者的行程,而将《弥陀法会》安排在家奠之后,亦可以理解。
(四)法会时间被压缩之因应措施
《弥陀法会》一般预计是90分钟。然实际执行面上,虽然事前跟家属及葬仪社沟通好时间,但仍经常必须因应家奠、公奠逾时之状况,或有时不免遇到严重突发事件(例如车子误点),则《弥陀法会》的表定时间被迫压缩,就必须有弹性应变措施。以下容供参酌:
1.时间被缩减了10—20分钟:可将〈三自归〉、〈迴向偈〉、〈阿弥陀佛赞〉从慢板改为快板,〈弥陀小赞〉从维那领唱改由主法菩萨法师口宣。
2.时间被缩减了20—30分钟:可将《佛说阿弥陀经》改为《心经》,这是由于法会不论如何仍应唱诵佛经,以利益家属及现场有情。《心经》短而易诵,且经句广为大众所熟悉,因此即使法会时间被压缩,亡者及有缘众生仍能从唱诵佛经之功德,得到往生淨土等大利益。
3.时间被缩减了60分钟以上:当遇到重大突发状况,法会时间只有30分钟或更少时,可将梵呗改为口宣,此变通方式著眼在口宣最能简约时间,且速度可更弹性;亦可将《佛说阿弥陀经》改为《心经》,以建立大众功德如上所说。
五、结语:《弥陀法会》在现代化社会的意义
《弥陀法会》结合了佛法摄受众生的悲愿,让这个苦难世界的人们有了无穷的希望。本师 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这个不可思议的淨土法门,中国人很早就相应于淨土法门,也很早就齐全了淨土的经典,又从慧远庐山结社以来,形成了近两千年的中国佛法文化,长久不坠。“家家观世音,户户阿弥陀”,这法门在中国遍地开花,许许多多地方都有求生淨土的念佛人,乃至扩及整个东亚,形成了大乘文化不可磨灭的一环。人们从佛法得到心灵的安慰,对于能跟往生者在美丽新世界重逢,充满了希望与嚮往,从而挥别这世界的烦恼忧愁,得到无量的智慧、永恆的生命。
随著现代社会的开发、文明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有了长足的改善与便利,然而文明并没有减少人们心地的污浊及烦恼,生死的难题依然困扰著华夏民族。我们相信藉由《弥陀法会》的提倡,以及将法会仪轨正本清源,回归 佛陀摄受众生的大愿,必能护佑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得到解脱自在。以此为祷。阿弥陀佛!
六、新版《弥陀法会》之实施例(谨供参考)
《弥陀法会》结构:前置作业、法会本体、正觉公奠礼、法会收摄。[32]
【A.前置作业】
法会前,香灯引领家属上香,劝请亡者与会。
【B.法会本体】
维那:大众请起立。台北市佛教正觉同修会,弥陀法会,法会开始。
(一) 恭迎西方三圣 请降现场
1.请师启法
(1) 家属礼请主法菩萨法师主持法会
维那:“大众相对排班,一心恭唸 阿弥陀佛圣号!”[33]
(维那起腔“南无阿弥陀佛”)
[香灯引领家属代表到主法菩萨法师前,礼请法师]
家属 [胡跪]:“礼请法师主持法会。”
主法:“阿弥陀佛!”
维那:“礼请者顶礼主法菩萨法师三拜。”
主法:“礼佛一拜!”
家属:“阿弥陀佛!”
[待主法就定位后刹板]
维那:“大众转身向上,问讯。”
“礼佛三拜,家属三拜,会众三问讯。”
(2)〈香赞〉
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云来集菩萨摩诃萨(三称)
[主法依《仪轨本》的标示上香,同时作意礼敬十方诸佛、西方三圣][34]
(3) 主法菩萨法师禀白西方三圣 启建法会
“仰祈西方极乐世界 阿弥陀佛、大悲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垂悯降临法会。佛弟子○○○恳祈佛菩萨慈悲允可启建法会,佛教正觉同修会代表及与会大众一心恳请!”[35]
(4) 洒布甘露
维那起腔: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三称)
主法口宣:“菩萨柳头甘露水,能令一滴遍十方,腥羶垢秽尽蠲除,令此道场悉清淨。”
〈大悲咒〉:南无喝囉怛那哆囉夜耶……跋陀耶 娑婆诃[诵〈大悲咒〉一遍。主法绕佛一匝,遍洒大悲水,回至案前。]
(5) 淨食
主法口宣:“仰祈 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佛力加持此甘露法水,清淨有情,随类饮食皆充满。”[主法洒淨水于饮食,中右左各一次,转身回主法位。刹板]
2.主法开示 摄受法众[36]
维那:“家属请长跪合掌。”
◎开示文—未受菩萨戒者:
○○○居士[37](主法呼请三称[38])!阿弥陀佛!今天是您这一生中,最圆满、最殊胜、最庄严的日子,阿弥陀佛亲自来迎接您登上这美丽庄严的莲花台,前往西方淨土极乐世界。
○○○居士!您当晓得这短暂的一生已经过去了,跟亲友眷属的缘分,今生已经尽了,阿弥陀佛期勉您不要再回顾留恋。您这一生所作的种种善事,以及您无私为您的家人、朋友、大众的种种付出,才是您这一生最珍贵的宝藏,请您忆念您的善行,相信自己这一生所作的善行可以帮助您往生极乐世界,请您一心发愿求生极乐世界。
○○○居士!阿弥陀佛慈悲、怜悯我们没有力量挣脱生死轮迴的枷锁,所以为我们打造了清淨美丽庄严的极乐淨土。在这个新世界,我们可以学习到无量无边的智慧,无始以来的痛苦和烦恼都会消逝无踪,身心清凉、解脱自在。此时,阿弥陀佛的金色佛光,正温暖地普照著我们,摄受著我们;愿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共成无上佛道。
○○○居士!您的家属以及佛教正觉同修会大众一起虔敬为您念佛,愿您一心念佛,乘著 阿弥陀佛的大愿,决定往生。阿—弥—陀—佛![39]
◎开示文—已受菩萨戒者:
○○○菩萨 (主法呼请三称)!阿弥陀佛!今天是您这一生中,最圆满、最殊胜、最庄严的日子,阿弥陀佛亲自来迎接您登上这美丽庄严的莲花台,前往西方淨土极乐世界。
○○○菩萨!您当晓得这短暂的一生已经过去了,跟亲友眷属的缘分,今生已经尽了,阿弥陀佛期勉您不要再回顾留恋。您这一生行菩萨道,勤修布施、持戒、六度万行,以及破斥外道、护持正法、复兴佛教,所成就的种种福德与智慧资粮,有著不可思议的广大殊胜功德。这是您这一生最珍贵的回忆,请您忆念您的修学功德,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往生极乐世界,请您一心发愿求生极乐世界。
○○○菩萨!您的家属以及佛教正觉同修会大众一起虔敬为您念佛,请您一心忆佛、念佛,乘著 阿弥陀佛的大愿,于刹那间,上品往生极乐淨土,花开见佛,悟无生法忍,于十方世界摄受有缘众生,一起成就无上佛道。阿—弥—陀—佛!
维那:“家属就地一拜,一心劝请!”
“请起立。问讯!”
(二) 起信求愿 佛力接引
1.起信[40]
(1) 法会主尊功德
〈阿弥陀佛赞〉:
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
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
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
(2) 劝请发愿 求生极乐
〈起信极乐赞〉:
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九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西方三圣境,分明现目前,一切诸福德,至心用迴向。
我今大归依,合掌称佛名,愿同念佛人,同生极乐国。
2.愿行[41](建立往生资粮)
主法云:“《佛说阿弥陀经》是十方诸佛如来共同赞叹的经典。阿弥陀佛为我们铺设了一条很容易行走的康庄大道,帮助我们快速离开这个痛苦的世界。请大众收摄心念,虔诚恭诵《佛说阿弥陀经》[42]!”
《佛说阿弥陀经》: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
〈往生淨土陀罗尼〉(三遍):南无阿弥多婆夜…… [刹板]
3.总结:〈阿弥陀佛淨土总赞〉
维那:“总赞西方三圣以及极乐淨土!”
〈阿弥陀佛淨土总赞〉(可依〈清淨法身佛.弥陀小赞〉唱法):
阿弥陀佛金色光,巍巍常照极乐国;
观音势至慈颜开,感应十方悦有情。
阿弥陀佛大导师,四十八愿度众生;
十念必生广大愿,愿海摄尽念佛人。
金沙为地功德水,天乐妙音共命鸟;
我愿速往安乐刹,花开见佛归慈怀。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 (三称)”)[43]
(三) 绕棺念佛 开示往生[44]
(维那起腔:南无阿弥陀佛) [六字佛号,绕佛一匝,主法回到主法位,转六音四字佛号数声,刹板][45]
《弥陀法会决定往生开示文》
主法菩萨法师云:
○○○菩萨(居士),阿弥陀佛!您这一生已经圆满,请您回忆这一生所作的善事,即使是微薄的功德,也当迴向往生极乐世界。我等家亲眷属今日也以殊胜的《弥陀法会》功德,迴向您往生极乐。阿弥陀佛大慈大悲,请您心得决定,不眷恋色身、棺宅,一心归向 阿弥陀佛,随 佛接引往生,成为三宝弟子,以如此归依 阿弥陀佛,也归依您的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的功德,未来必定成佛;当知自性三宝与 阿弥陀佛无二无别,您必将成佛,广度有缘众生。阿—弥—陀—佛!
(四) 三自归、迴向偈
1.〈三自归〉[主法率家属礼佛三拜。大众三问讯]:
自归依佛 当愿众生 体解大道 发无上心
自归依法 当愿众生 深入经藏 智慧如海
自归依僧 当愿众生 统理大众 一切无碍
2.〈迴向偈〉:
愿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莲华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C.正觉公奠礼】
维那:“恭请主法菩萨法师恭读〈正觉正法公奠文〉”
“家属请长跪合掌”
〈正觉正法公奠文〉
维中华民国年月日 佛教正觉同修会代表
致奠于○○○菩萨灵前曰:
释迦佛陀住世说法四十九年,普为众生开示悟入第一义谛
第一义谛真如佛性清淨圆满,三界六道皆因执幻轮转生死
佛子证悟无觉无观阿赖耶识,无余涅槃实相无相唯是此心
十方世界三世诸佛共说此心,而此真如阿赖耶识离诸觉观
应物现行如镜照烛而离觉知,无量劫来离诸分别表意言说
恆处三界对现六尘内相分境,于六尘境不起善染厌憎觉观
自不作主亦不起于见闻觉知,唯对意根意识所思言听计从
如是安住本来自性清淨涅槃,是即般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恆处三界六道轮转不受苦乐,能生世世五蕴受用喜怒哀乐
开悟圣者证此真如清淨体性,转捨意识意根人我贪瞋分别
转依真如无我离染清淨自性,遂离蕴处界我诸法分别执著
捨身之后意根意识种子不现,唯余真如空性不受后世蕴有
离觉离知万法悉灭不生中阴,是即二乘无学所证无余涅槃
今○○○菩萨多劫善根功德,临终亲属诸方佛友念佛相送
真如意根捨身捨报转入中阴,此时复现见闻觉知于其中阴
敬请忆佛念佛功德求生佛国,即见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自见其身乘紫金台上品往生,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即生极乐
见佛闻法亲证无生了脱生死,发受生愿大菩提愿不取涅槃
修证初地无生法忍进至十地,迴入娑婆广度有情共证正觉
兹以此正法殊胜功德 迴向○○○菩萨
愿生西方安乐国,九品莲华为父母
见佛闻法证法忍,圆成佛道度群萌
佛教正觉同修会奠礼
(维那:家属就地一拜,请起立,问讯)
【D.法会收摄】
1.维那代大众迴向
“佛教正觉同修会谨以《弥陀法会》念佛功德,迴向○○○菩萨(居士)仰仗 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慈悲愿力,以清淨愿行,往生佛刹,闻熏佛法,发菩提心。
亦以法会念佛、信愿功德,迴向○○○菩萨(居士)历代祖先、累劫冤亲债主、此处地基神祇以及有缘众生,仰仗西方三圣慈悲愿力,以清淨愿行,往生极乐。”
2.大众礼敬西方三圣[46]
维那:“礼敬西方三圣!”
〈弥陀小赞〉:
阿弥陀佛无上医王,巍巍金相放毫光,
苦海作舟航,九品莲邦,同愿往西方。
维那:“法会圆满!大众顶礼西方三圣,礼佛三拜。家属三拜,大众三问讯。”
3.家属礼谢主法菩萨法师
维那:“家属礼谢主法菩萨法师,顶礼三拜。”[47]
主法:“礼佛一拜!”
(“阿弥陀佛!”)
4.家属感谢会众
维那:“家属感谢与会大众,一起向上一问讯。”
5.维那祝愿
维那:“谨此祝愿与会大众及○○○菩萨(居士)之众亲友,色身康泰,福慧增长,早证菩提。”
6.大众礼送主法菩萨法师[48]
维那:“大众相对排班,请合掌。”
(起腔 南无阿弥陀佛圣号)
[家属左右排班,礼送主法]
[主法法师于维那起腔后,问讯、回法师席]
[家属代表出位,礼送主法回法师席。待主法坐定,香灯:“家属至诚礼谢主法菩萨法师,一问讯!”之后,引导家属代表回到会场复位。]
维那:“今日《弥陀法会》到此圆满,大众相互一问讯。阿弥陀佛!”
[1]在《从〈佛前大供〉到佛法供佛、变食、施食之探析》一文中,已追溯了目前教界普遍使用的〈变食真言〉、〈普供养真言〉等,都来自怛特罗时期新兴的密教、密续,严重违背了佛法的清淨宗旨与意涵。为使佛弟子回到清淨法,是故删除〈佛前大供〉仪轨中的密咒,回复如理如法的佛前午供附带施食仪轨。这应是符合佛世时的供佛及施食精神。
[2]本会追荐法会尚有以持志再来人间护法的“悲增法会”,这是正法实证团体为延续 释迦如来法脉至最后末法,以此大志向为依止所施设的法会。诸大心菩萨怀抱志愿继续留此人间,护持本师 释迦牟尼佛的末法最后万年,以悲愿增上故,名为“悲增法会”。其简要说明及实施例,请详本文第七点、第八点。
[3]《礼记》〈郊特牲〉:“别事天神与人鬼也。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也。郊之祭也,大报本反始也。”
[4]《礼记》〈祭法〉:“大凡生于天地之间者,皆曰命;其万物死,皆曰折;人死,曰鬼。”“庶士庶人无庙,死曰鬼。”
[5]庶民只有祠堂,只有尊贵的天子到士大夫等知识分子才有庙堂。天子可供奉七世祖先牌位,以中央为最尊。请见《礼记》〈王制〉。
[6]请参阅《仪礼》〈既夕礼〉、〈士丧礼〉。
[7]请参阅《孟子》〈滕文公上〉。
[8]“除了严惩违犯者,也推出配套措施:命令各地方官府,拨出空闲之地,设立义塚,供贫穷无地的人死后埋葬;出游远方死后无力归葬的,也不准火化,由官府酌量供给钱财,帮助归葬故里。”请详参:张捷夫,《丧葬史话》,国家出版社(台北),2003年,页158。
[9]《南海寄归内法传》卷4:“即如西方,制底畔睇及常途礼敬,每于晡后、或曛黄时,大众出门绕塔三匝。香花具设并悉蹲踞,令其能者作哀雅声,明彻雄朗赞大师德,或十颂、或二十颂,次第还入寺中至常集处。既其坐定,令一经师昇师子座读诵少经。”《大正藏》册54,页227,上6-12。
[10]《贤愚经》卷6〈富那奇缘品 第29〉:“时,富那奇教化其兄,令为世尊立一小堂,覆堂村木纯以栴檀。其堂已成,教化其兄请佛。羡那答曰:‘请佛之宜,以何等物能屈世尊?’时,富那奇俱与其兄,办足供养,各持香炉,共登高楼,遥向祇洹,烧香归命佛及圣僧:‘唯愿明日,临顾鄙国,开悟愚朦盲冥众生。’作愿已讫,香烟如意,乘虚往至世尊顶上,相结合聚作一烟盖。后遥以水,洗世尊足,水亦从虚,犹如钗股,如意径到世尊足上。尔时阿难,覩见是事,怪而问佛:‘谁放烟、水?’佛告阿难:‘是富那奇罗汉比丘,于放鉢国劝兄羡那请佛及僧,故放烟、水,以为信请。’”《大正藏》册4,页395,上19-中2。
[11]《金光明经》卷2〈四天王品 第6〉:“是诸人王手擎香炉供养经时种种香气,不但遍此三千大千世界,于一念顷亦遍十方无量无边恒河沙等百千万亿诸佛世界,于诸佛上虚空之中,亦成香盖,金光普照,亦复如是。”《大正藏》册16,页342,下29-页343,上4。
[12]《大方广佛华严经》卷45〈入法界品 第34〉:“无尽菩萨云,来诣于佛所,无量亿佛刹尘数菩萨集,围遶于如来,为说诸法界。”《大正藏》册9,页683,下15-17。
[13]《大方广佛华严经》卷2〈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如是十方一切菩萨各以种种神通,兴种种供养云,来会道场普周法界。”《大正藏》册10,页665,下12-13。
[14]《大方广佛华严经》卷24〈十迴向品 第25〉:“佛子!菩萨摩诃萨以其所种一切善根愿,于如是诸如来所,以众妙华,及众妙香、鬘盖、幢幡、衣服、灯烛,及余一切诸庄严具以为供养;若佛形像,若佛塔庙,悉亦如是。以此善根如是迴向,所谓:不乱迴向、一心迴向……寂静心迴向。复作是念:‘尽法界、虚空界,去、来、现在一切劫中,诸佛世尊得一切智、成菩提道,无量名字各各差别,于种种时现成正觉,悉皆住寿尽未来际,一一各以法界庄严而严其身,道场众会周遍法界,一切国土随时出兴而作佛事。如是一切诸佛如来,我以善根普皆迴向,愿以无数香盖、无数香幢、无数香幡、无数香帐、无数香网……摩尼宝宫殿,皆不可说不可说。如是一一诸境界中,各有无数栏楯、无数宫殿、无数楼阁、无数门闼、无数半月、无数却敌、无数窓牖、无数清淨宝、无数庄严具,以如是等诸供养物,恭敬供养如上所说诸佛世尊。’”《大正藏》册10,页131,中8-下16。
《大乘宝云经》卷1〈序品 第1〉:“复为释迦如来化作种种供养之具:有化宝树,华果庄严,相好圆满;有化毘琉璃树、有化玻梨宝树、有化金银之树,及如意树华果之树;又化衣云,及庄严云、香云、鬘云、盖云并伎乐云,如是变化合成一云。是诸菩萨与降伏一切障碍菩萨俱而往娑诃世界。”《大正藏》册16,页242,下11-16。
[15]主法法师拈香、上香皆不宜假手他人,虔敬十方诸佛、西方三圣之故。
另,由于此是佛法之会,理应由主法向诸佛遥尊礼敬,亦为法会庄严故,因此家属不须随主法法师之后上香。然,为了同理、慰藉家属,可请家属于法会开始之前,自行向亡者牌位上香。
[16]《佛说无量寿经》卷1:“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大正藏》册12,页268,上26-28。
[17]《南海寄归内法传》卷1:“可将其食向上座前跪,上座乃以片水洒,而呪愿曰……。”《大正藏》册54,页210,上17-18。
[18]《正法华经》卷1:“若以挹洒,淨扫塔寺,用柔软水,蜜浆饮施,杂香垩涂。”《大正藏》册9,页71,中29-下2。
[19]《大乘宝云经》卷1:“高座四面一切地界变为金刚,七宝所成,悦众人意,平坦如掌,扫洒淨洁,烧诸杂香,无量天华皆散其上。”《大正藏》册16,页241,中29-下2。
[20]《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世尊!若于此经受持读诵,或复为他演说开示;若自书,若教人书;恭敬尊重,以种种花香、涂香、末香、烧香、花鬘、璎珞、幡盖、伎乐,而为供养;以五色綵,作囊盛之;扫洒淨处,敷设高座,而用安处。”《大正藏》册14,页406,中25-下1。
[21]《吽迦陀野仪轨》卷1:“洒淨真言曰:唵第誐增伽(二合引)野吽(一)索缚伽(引佉)”《大正藏》册21,页234,下12-13。
[22]《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卷4:“洒水作淨。”《大正藏》册18,页252,下23。
[23]《金刚顶瑜伽护摩仪轨》:“洒淨印,禅捻檀甲,余三度磔开竪,如三股杵形,以洒水真言曰:‘唵阿蜜哩(二合)谛吽发吒’。”《大正藏》册18,页917,下8-10。
[24]《佛说持明藏瑜伽大教尊那菩萨大明成就仪轨经》卷1:“又复行人依法作曼拏罗,及结界洒淨已,行人于曼拏罗前,端坐正念,作于观想。”《大正藏》册20,页678,中20-21。
[25]《佛说持明藏瑜伽大教尊那菩萨大明成就仪轨经》卷4:“诵此《明》已,取洁淨鉢满盛香水。复用《甘露军茶利大明》加持七遍,于道场东北隅起首,四方洒淨及发遣魔障。”《大正藏》册20,页688,中8-10。
[26]《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卷7:“于寂静之地用白檀恭俱摩香水作法洒淨。”《大正藏》册20,页860,中3-4。
[27]《大黑天神法》:“次涂香涂手,次加持香水(用办事印明),次洒淨供物。” 《大正藏》册21,页357,上5-6。
[28]经查CBETA,“结界”一词也跟“洒淨”一样,大量出现在密续部,如《佛说最上根本大乐金刚不空三昧大教王经》、《大毘卢遮那佛说要略念诵经》等。
至于经部,也是仅见于少数佛经,如 玄奘菩萨所译的《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425〈第二分帝释品第25之1〉:“诸有已入声闻、独觉正性离生,不复能发大菩提心。何以故?憍尸迦!彼于生死已结界故。”《大正藏》册7,页134,中8-10。
此处《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所说的“结界”,是说二乘人“已经终结生死的界功能差别,唯有无余涅槃界,不再受生于三界”,故称“生死已结界”,相较于密续之结界犹在欲界,以仪轨施法驱动鬼神,划出密教坛城边界,以限制其他鬼神有情出入,是完全不同的。
[29]《佛说阿弥陀经注释会要》:“〔清续法阿弥陀经略注〕‘南无’,此云归命,亦云归依。‘阿弥多婆夜’,此云‘无量’,极乐教主名。‘哆他伽哆(珂谨按:原作‘多’)夜’,此云如来,乘如实道来度众生也,十号之一。‘哆地夜他’,此云‘即说咒曰’,或云‘所谓’。次下皆咒,从古不翻,如‘薄伽梵、般若、菩提’;准诸密部,亦可义释。‘阿弥利都’,无量也;‘婆毗’,或钵囉鞞,‘光明’也;合云‘无量光’,智慧身佛也。‘阿弥利哆’,同上‘无量’;‘悉耽’,或‘悉达’,‘一切义利成’也;‘婆毗’,同上‘光明’,合云‘无量义利成就光’,功德身佛也。‘阿弥唎(珂谨按:原作‘利’)哆’,同‘无量’;‘毗迦兰’,或毗诃隶,翻‘无碍行’;又,‘毗佛略’,翻普‘方广’;‘帝’者,羯帝,此云‘度去’;又‘戌提’,云‘清淨’;又‘卢吉低’,云‘世间’;合云‘无量广大寿,度去清淨世间’,应化身佛也。‘阿弥唎哆毗迦兰’,同上可知;‘多’者,哆他,真如不退动也;又,‘䭾摩’,法性不改转也;合云‘无量广大寿,真如法性不动不转’,如如身佛也。‘伽弥腻’,即须摩提,此云‘极乐’、安养、清泰、妙意也;‘伽伽那’,或‘誐誐曩’,此云‘虚空’,西方虚空天也;合云‘极乐天界’。上四,佛名,正报也;此一,土名,依报也。‘枳多’,具云‘宿婆耻帝’,此云‘谤往’;‘迦隶’,或‘迦逻’,此云‘作者’;又,‘伽车提’,此云‘愿去’,合上:‘我所作愿欲去’,行之决定往生也;此约信愿行三资粮说。‘莎婆诃’,速疾圆成也。”《大藏经补编》册7,页797,上25-中19。
[30]中峰明本国师(原著),平实导师(修正),《三时繫念佛事全集》,佛教正觉同修会(台北市),2017年6月,页65。
[31]《南海寄归内法传》卷4:“神州之地自古相传,但知礼佛题名,多不称扬赞德。何者?闻名但听其名,罔识智之高下;赞叹具陈其德,故乃体德之弘深。”《大正藏》册54,页227,上4-6。
[32]《弥陀法会》表定时间被突发状况压缩时,请参酌上文“四、相关细节”之“(四) 法会时间被压缩之因应措施”。
[33]本来法会皆依尊、卑礼请,须先恭请十方诸佛菩萨,然因为此时主法菩萨法师尚未就定位,故由家属礼请;此时大众亦表示对主法之恭敬,故相对排班。待法师一就定位,全体转身向上,恭对佛像,再一起恭请十方诸佛菩萨降临法会。至于法会结束时,原则上大众唸诵法会主尊圣号以示恭送十方诸佛菩萨。
[34]基本上,主法菩萨法师拈香、上香不宜假手他人,以示对十方诸佛、西方三圣的虔敬。(法会开始后,原则上家属无需上香;若上香,不是上香于亡者,而是祈愿诸佛菩萨慈悲摄受亡者往生。)
主法上香时:问讯 ─ 从左侧出位 ─ 行至佛前 ─ 问讯 ─ 举香、上香 、拈香、问讯 ─ 复位。
细节如下:主法上立香一支,香灯接香,至主炉中央上香。主法拈香三支,放入香炉,回主法位。二位家属代表上立香,香灯接香,上香,左右各一支。
主法上香之后,理想上大众应称诵“南无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各一称一拜),以示恭敬礼请;但为配合法会时间及仪轨流畅性,故将此礼拜移到〈阿弥陀佛淨土总赞〉之后。然此处主法上香时,仍宜作意,代表所有与会大众礼敬西方三圣。
[35]依原版“禀佛文”调整为禀白西方三圣,以及较简洁庄严的表达法。
又,主法菩萨法师禀佛启法之后,理应率家属礼佛三拜,作为恭敬礼请。然若基于法会流畅性或其他因素而略过,亦可理解。
[36]依原版“已受戒、未受戒开示文”调整文字内容。
[37]未受菩萨戒之往生者,称呼“居士”。已受菩萨戒者,称呼“菩萨”。
[38]未受菩萨戒、已受菩萨戒,均在开示之始,三称其名,作为呼请;之后每一段开头都再呼名一次,提醒亡者聆听。
未受菩萨戒的亡者,容易堕入欲情、眷属贪爱,乃至外我所(名声、财富),所以需要一直呼其名,提醒他集中心念,聆听淨土法义。已受菩萨戒的亡者,若于三乘菩提尚未实证,则如是呼名以帮助他、提醒他忆念淨土法要,将心想转向清淨、不取著世间有;以他生前修福修慧的功德及与淨愿,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淨土随愿往生。
“情”与“想”的轻重不同,得有恶趣、善趣生死相续之异,详如《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8。
[39]主法菩萨法师开示之后,理想上大众应唱诵 阿弥陀佛圣号(四音六字洪名三次、四音四字洪名一次);然为配合梵呗整体流畅性而略过,亦可理解。
[40]起信内涵,理想上应为〈阿弥陀佛赞〉、〈莲池赞〉、〈起信极乐赞〉。其中,〈莲池赞〉略述法众清淨,并以其清淨功德,帮助亡者生起信乐。惟此处为配合法会时间,故略过〈莲池赞〉。
[41]“愿行”一节,起于主法提示摄心,承以《佛说阿弥陀经》,结束以〈迴向偈〉。惟此处流程为随顺法众及仪轨流畅性,故维持〈往生淨土神咒〉以之作结,并将〈迴向偈〉移到〈三自归〉之后。
[42]法会表定时间因故被压缩20分钟以上时,改诵《心经》,以诸亡者及有缘众生仍得以诵经之莫大功德,往生淨土。
改诵《心经》时,主法云:“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是十方诸佛如来共同赞叹的淨土世界,往生极乐淨土之后,就走上 阿弥陀佛为我们铺设的康庄大道,永远脱离六道轮迴的生死大苦。我们的心也会相应于我们的自性弥陀,必定成佛!佛经是佛菩萨对我们的教诲,诵经有无量功德。请大众收摄心念,虔诚恭诵《心经》!”
[43]三称时,主法率家属礼佛三拜,以示礼敬。然考量家属未必是佛教徒,不习惯在法会90分钟内如此多次礼拜,故予随顺;并将此处三拜移到【D.法会收摄】的“大众礼敬西方三圣”之处。
[44]“绕棺念佛与开示往生”,原本应接在〈正觉正法公奠文〉(正觉公奠礼)之后,因法会进行到〈正觉正法公奠文〉之前的“三自归、迴向偈”,梵呗层面的法会已经结束;〈正觉正法公奠文〉是正觉公奠礼,礼成之后的绕棺念佛,乃为让家属作最后辞别;再之后的维那迴向及礼敬三圣,是收摄法会。
但若从法会本体来看,将“绕棺念佛与开示往生”移到“三自归、迴向偈”之前,亦是合宜;亦即法会本体至此结束。接著是正觉公奠礼,最后是法会收摄,圆满完成。
[45]此是由于各地场地条件不一,北部民众多在殡仪馆治丧,中南部则有在自宅旁搭棚者,因此空间有限、或是气候炎热易生异味等;为了一体适用于各种场地条件,故 (1) 绕棺念佛三圈改为一圈;(2) 主法的棺前开示改在佛前,依 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开示往生者、家亲眷属放捨情执,决定往生并发心三归依。
[46]唱诵〈弥陀小赞〉时,主法本应同时率家属礼佛三拜,以示礼敬西方三圣;然考虑到唱诵同时礼佛,较难配合,故改为唱诵之后礼佛三拜。又,〈弥陀小赞〉之后,为礼敬故,本应接著唱诵 阿弥陀佛圣号(四音节一次,六字洪名一次);然考虑到法会时间,以及梵呗层面的法会事实上在〈阿弥陀佛淨土总赞〉之后即已结束,故略过唱诵圣号。
[47]《弥陀法会》的启建,家属是缘起者,会众是庄严众(帮助法会圆满进行)。整个法会既是以家属(及亡者)为主体,故由家属礼请主法,也由家属礼谢及礼送主法,此合乎世间情理,也合乎佛法规矩。
家属礼谢、礼送主法,另有一层含意:主法代行执事(主持法会),是故本应先由家属礼谢主法今日的主持,再由主法带领家属恭礼佛菩萨,以完成礼数。不过一般仍习惯先礼敬佛菩萨、再礼主法,故予随顺。
原标题:从《弥陀法会》初探 追荐亡者往生极乐之仪轨法事 - 兼略述《悲增法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