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婆塞戒的受持 三、优婆塞戒之“六重二十八轻”
三、优婆塞戒之“六重二十八轻”
六重
〖“既授戒已,复作是言:‘优婆塞者,有六重法。善男子!优婆塞受持戒已,虽为天女乃至蚁子,悉不应杀;若受戒已,若口教杀、若身自杀,是人即失优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臭优婆塞、旃陀罗优婆塞、垢优婆塞、结优婆塞,是名初重。’”〗
语译:戒子对于五戒已经少分、多分、满分而受持了,接着再为他开示:“这优婆塞戒有六种重大的事情是不许做的。”优婆塞受了优婆塞戒以后,因为前面是受五戒,还没有正式受优婆塞戒,五戒受了以后,有的人心里会觉得松了一口气啊!我终于可以受三个戒,受了以后他自己心量会稍微大一点,胆子也壮一点,就比较敢受优婆塞戒。这就是有次第性的传戒。好比发愿,在没有明心之前,发愿时总是心里虚虚的,有点胆怯:“我发了这个愿,日后到底做不做得到?”等到明心以后,发觉大师们都没有断我见,也没有证得实相心,原来自己的修证超过他们,心中觉得比较有把握了,愿就敢再发大一点;所以愿是随着修证的层次提高而会改变的。同理,戒子先受了五戒中的几个戒以后,觉得比较有自信了,接着就告诉他:“优婆塞戒有六重法。”这六个状况很严重,不许违犯的:第一、受了优婆塞戒以后,面对天女乃至下贱如蚂蚁,都不许杀害。如果受了优婆塞戒以后,亲口指示别人当场杀生,或指派别人去他处杀生,或者亲自去杀,就失去优婆塞戒的戒体了。假使受了优婆塞戒以后而犯杀戒,如此失去优婆塞戒以后,尚且得不到暖法的证量,更不要说须陀洹乃至阿那含果位的证得了!
暖法是四加行中的第一个果证,四加行中说暖法、顶法、忍法、世第一法,是从断我见的四加行来说的,不同于大乘法见道的四加行。暖就好像钻木取火时,钻木的尖头还没有生烟之前,木头已经有一点温度了,摸起来似乎有一点会烫手,就是暖。钻木取火有四个阶段的过程:先是温暖,然后有一点点烟,然后才起火,最后才能把火壮大起来,烧到一切木头。大乘解脱果的见道断我见也有四个阶段,暖是说在观行身见、我见上面,已经开始有一点入手了,有些进入状况了,也愿意断我见了。顶,接下来终于可以对色身非我、觉知心非我,渐渐有些观察而了解了;了解到自我的虚妄,不会再堕入识阴中了,就是三界凡夫中知见最高的人了,名为顶法。假使心中确定而可以确实接受无我了,终于能依无我的现观而安忍下来,不再认定自我是真实的,这就是忍。譬如木头的小火快要生出来了,已确定能生起火了,就是顶法;木头上的小火已出生了,譬如接受自我的虚妄,能安忍时就是忍法生起了!如今接受觉知心确实是依众缘和合而生起的,能取六尘万法的觉知心自己是虚妄的,已证得能取空,就是忍法。可是我见仍然没有究竟断尽,因为所取的六尘仍然误认为是真实法,所取仍未空尽;如同木头上的小火尚未开始大烧起来,还要进一步观行:觉知心中虽然还没有生起语言文字,但在了知六尘的当下,就是已经取六尘相了!如果不是取六尘相,怎能当下了知六尘相?所以了知时已经是有取了;这个观行还是很粗糙,后来终于微细到连觉知心的了知都确认是虚妄的,不管是长时间、短时间、或剎那间的了知,其实都是已经是取,都是虚妄的;进而观察所取的六尘相——所了知的六尘——都是由六根为缘才能出生的,所以觉知心所取的六尘也都是虚妄法,都证实而不想再取了,那么能取与所取真实的邪见就都断了:原来能取六尘的觉知心与被了知的六尘都是假的,不再误认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离念灵知为不分别心,我见终于确实断尽无遗了。如同木头上已经生起能一能一大火了,虽然我执——木头——还存在,但已经断尽我见了,是三界世间法中至高无上的第一法。
这是说,如果破了戒,连四加行的第一个层次都无法实证,何况能证初果乃至四果?因为都在所取的六尘法中杀生,误以为众生真实而杀生,怎能断我见?连所取都断不了,能取还能断吗?当然连暖法都得不到,更何况是得到初果的见地或二果的薄地、三果离地?既然杀害了众生,他就叫作破戒的优婆塞。破戒优婆塞就是不清净,所以是臭优婆塞。对于修行人来说,戒德很重要,所以说戒德香。佛说有五种香可以飘散很远,譬如最好的沈香,一炉沈香烧起来四十里外都闻得见,可是即使这最好的香也只能顺风而飘,无法逆风而飘;但是有一种香可以逆风而飘,叫作戒德香,因为它是藉人嘴传出去的。既然戒德香可以远扬,破了戒而被传扬时当然就臭名远扬了,所以叫作臭优婆塞。也说此人叫作旃陀罗优婆塞,旃陀罗心性暴力的人,或如屠狗、屠羊、屠猪的刽子手,都叫作旃陀罗;因为他们心性不慈柔,常常杀生;假使持戒的优婆塞把杀戒都犯了,就如同刽子手一般,所以叫作旃陀罗优婆塞。若是受戒以后不肯好好受持,那就是污垢优婆塞。因为五欲总是放不下而犯贪,就是结使深重,所以叫做结优婆塞。杀害众生就是犯第一种重戒。
〖“‘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不得偷盗乃至一钱;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臭、旃陀罗、垢、结优婆塞,是名二重。’”〗
语译:第二个重戒说,受了优婆塞戒以后,如果有人来威胁:“你如果不帮我去偷盗那件古董,我就剁掉你的手。”若是因为被威胁就去偷盗,就是犯盗戒。有时会遭受到凶狠的威胁:“你如果不肯帮我把那家公司的营业机密偷来给我,我一定会把你杀掉。”即使是受到性命的威胁,也不许去偷盗。甚至于有人威胁说:“偷盗古董你既然不愿意做,不然就去帮我偷盗十块钱来吧!”目的只是要逼你做偷盗的行为,但即使只是十块钱也不应当偷。“不得偷盗乃至一钱”,古时一钱算是很多了,古时的一钱是十文钱,十文的价值依现在来看,大概是几百元或一二千元吧!即使是少至这种数目的钱财也不该偷盗。恶人故意要人偷窃的目的,只是要你去犯戒而已,犯了戒以后就可以成为他的眷属。但即使是少至一文、一钱,也不许偷;如果破了这个戒,就失掉优婆塞戒的戒体,这一世不要说得到四加行的暖法,所有的佛法也都不用谈了!更别说须陀洹果乃至阿那含果的修证了,这个人就叫作臭优婆塞、旃陀罗优婆塞、垢优婆塞、结优婆塞,这是优婆塞应该受持的第二个重戒。
〖‘“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不得虚说:我得不净观至阿那含。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臭、旃陀罗、垢、结优婆塞,是名三重。””
语译:第三个重戒就是不可以未证言证,因为这是大妄语。受了优婆塞戒以后,如果有人要杀我,我因为那个人信因果,为了保命就骗他说:“我现在是初果圣人。”或者骗说是二果、三果人,对方听了,因为我是圣人,也许就不杀我了!但其实我还没有证果,这就是大妄语业。或者为了保全身命而虚说:“我已经证得不净观。”证得不净观的人或者已入初果,或者即将要入初果;这是属于断除“身我见”,还没有断“心我见”,所以是即将入初果的人。乃至往上夸大的说:“我已证得阿那含果。”其实五下分结仍然没有断。这些都是虚说果证的大妄语。可是受戒者即使是为了保全身命,也不允许虚说。譬如某个恶王或强盗,准备杀害一群人,但他恐怕错杀到圣人,就会先问:“有没有谁证得初果乃至阿那含果?”可是有人明明是凡夫,他想:“我如果说是初果、二果、三果,就可以免死了。”就骗恶王或恶人。他受优婆塞戒在先,如今却骗人,妄说是初果、二果、三果,这样就是破优婆塞戒;破了戒,失掉了戒体,连暖法都得不到,更别说是证得须陀洹至阿那含果,这个人就叫作破戒优婆塞、臭优婆塞、旃陀罗优婆塞、垢优婆塞、结优婆塞,他已经犯了第三个重戒。
〖“‘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不得邪淫。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臭、旃陀罗、垢、结优婆塞,是名四重。”〗
语译:第四个重戒是不可以邪淫,这里不是指不淫;因为这是在家戒,所不是不淫戒。即使是身命有危险的状况下,也不可以被逼而邪淫,更何况是不受威胁的情况下而邪淫?譬如古时大官的官夫人,看上了年轻俊俏的男下属,想要共行非梵行,你说:“我受了优婆塞戒,若我跟妳行非梵行,那我破戒后拾寿时就得要下地狱。”所以就不接受。可是那个官夫人威胁说:“你不接受,我就诬构罪名而杀掉你。”这时可要衡量一下了:接受了,保住一时之命,未来却有很多世要沦落三途,还是宁可被杀算了!因为被杀了,也只是这世没命而已,反而因为持戒清净而使得下辈子更容易修行,因为戒德更好了。如果为了苟存一世性命,下辈子就不在人间了,将会落入三恶道中,那还得了?所以要权衡利弊得失。如果想过了以后还会接受非梵行,就表示这个人不信因果,他根本连当佛弟子的条件都不够!所以真实佛弟子在受威胁的情形下,都不愿意行非梵行。
若是古时,还有一个方便法:“如果妳那么喜欢我的话,那就当我的小老婆,先与妳的大官老公离婚吧!”她若接受了,问题就解决了! “可是现在还不行,等妳嫁给我当小老婆以后再来吧!”因为古时男人可以三妻四妾的,印度古时也是如此的。如果她不接受,“那妳就杀掉我吧!”这是方便法,就是开缘。但是戒法遮止当时不正当的男女关系,假使妄作了,死后就得下地狱,然后再回到饿鬼道,再回到畜生道,最后才能再回来当人,那就不晓得是几劫后的事了,可真是苦痛难当呢!所以千万要小心:虽为身命,都不允许邪淫。如果破了这个不邪淫戒,就会失掉优婆塞戒,更不要说证果了,连四加行的暖法都无法获得。
〖“‘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不得宣说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所有过罪。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臭、旃陀罗、垢、结优婆塞,是名五重。’”〗
语译:受了优婆塞戒以后,不可以宣扬佛门四众的过失;凡是已经归依三宝的人,他们的过失都不应该加以宣扬。譬如对佛弟子作人身攻击:批评佛弟子的身口意业过失,宣事佛弟子以前所造的恶业。凡是三宝弟子,都不可以宣说。但是这件事也有开缘,许多遮止的戒法都有开缘:譬如这个心性不好的佛弟子,正好某个大道场有件重要事情要委托他去做,有人觉得这件事只有他适合做,所以想要派任他担任重要的职务,这时你虽不可公开说那个佛弟子的品性过失,可是你要先向准备派遣他职务的人说明:“某某住持!这人有些问题,你派任他担任这个职事,将来可能会使寺院中乱七八糟,你要先有心理准备。”就把他的事情在私下详细说明,这是就事论事,预防某道场将来出问题,这就是开缘,不在遮止之限。但是你如果公开大庭广众去讲:“某某住持、某某监院想要派谁担任某职事,但这人很坏,不应当派他。”这样就犯了说四众过的过失。换句话说,只能针对这件事情而私下处理,不可以为了把它宣扬出来而公开去讲,这才是处理事情而不是说四众过;所以说四众过是有开缘的,不在遮止之列。
关于说四众过,还有一个定义要先讲清楚,也就是说:只单纯针对个人的身口意行为加以传说,而不是在法义上来辨正,这样就是人身攻击,凡是人身攻击——传说个人的身口意行为——都属于说四众过;譬如宣说某比丘、某优婆塞邪淫,即是说四众过;但若是破斥某比丘、某优婆塞与他人合修双身法,将其邪谬举证而以法义辨正之,则是破邪显正、法义辨正。第二种说四众过,是捏造莫须有的事实,根本没那一回事就捏造一个假事件去传说,这也是说四众过;又如有人做了某一件事情,本来不是恶事,或本是小事;但有人去传述他所做的事情时,加以掐头去尾,只说中间一段的过程,让人误会他是很恶劣的人。譬如有时菩萨现金刚相,以刀杖威逼某人:“你必须接受三归依,否则下地狱后很难出离。若不三归,我不如现在先杀了你。”目是要救他。某人明知事情的来龙去脉是好意的,但却只说他拿着刀杖逼人家,听起来的印象是完全相反的,这叫做掐头去尾而成为说四众过;或者叙述事情时只说前半段或后半段,都是说四众过,都是破第五重戒。
但是,说四众过也是有开缘的!譬如破法者,他的身口意行很恶劣,你为了摄受众生,可以把他公布,减少跟随他破法的众生数目;犹如经中佛常宣说提婆达多的恶劣,藉以摄受众生,让跟随他造业的人渐渐远离他,这是允许开缘的;对于戒法的开缘与遮止,其中意涵也应弄清楚。如果有人说了佛门四众的过失时,是说某人有身口意行上的过失,不是在法义上讲他的法有错误;但若讲了以后,一定会使跟随他的人回归正法,或者不回归正法但是能离开恶法,那你就是抱着“我不入狱,谁入地狱”的心态,虽然不值得称许,却也可以接受;因为他在法上没有能力取证,所以从有根据的身口意行过失来讲他,抱着“我宁可下地狱、也要救那些人离开恶法”的心态,当他下定下地狱的决心时,舍寿时下不了地狱,反而成就了功德。就像《大般涅槃经》讲的:如果有优婆塞护持说正法的觉德比丘,拿着刀剑与正要杀害说正法比丘的人厮杀,这位护持正法的有德国王,因此而体无完肤的被破坏正法恶人杀死了,往生以后去到某佛世界时,当上了不动佛的第一弟子;那位被护持的觉德比丘身命得全,弘扬正法到死,后来也往生去了,成为不动佛的第二弟子;那位国王杀人护法却反而成为大弟子,道理就在这里。
戒法是戒止恶行而不是戒止善行的,是戒止私心而不是戒止大心的;当你的所作所为是护持正法时,它就有开缘;若不是为了护持正法而说四众过,就被遮止。在种种戒法的遮止与开缘中,都应有所了解,不要被戒法表相所拘束,但也不许浮滥的开缘,要能把握正确的分寸;只要懂得戒的因果,就不被表相所系缚而懂得开遮,那么戒法就不会束缚你,反而能成就你的道业。但是有很人被戒相绑死了,就成为颟顸持戒、笼统守戒,当他出面据“理”力争的结果,本质反而变成破戒、破法,因为善知识破邪显正、救护众生时,他却说是诽谤僧宝,反而变成护助破法者,这就是不懂开缘和遮止。但是这种情形往往是明知故作,背后的因素则是善知识的法义辨正其实已经显示他悟错了!显示他的弘法本质是误导众生,所以他就假藉戒法来指责善知识为诽谤僧宝;这在以后舍寿时,将会使他获得严重的后果。这意思是:持戒当然要严持,但是要有智慧的受持而不可颟顸笼统。
虽为身命,假使有人家构陷某比丘或优婆塞,譬如他出家前或受三归五戒前,曾经犯了某种过失,是他学佛之前的事;但因为你知道那件事的详情,有人为了打击他,就故意逼迫你当众大力宣扬,你如果不作,他就要杀害你;即使是这样,你也宁可被杀害,不要宣说四众过。因为保得这一世的色身,可是后面的无量世却得要轮转于三恶道中,苦痛无量,千万别作。这是第五个重戒。
〖“‘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不得酟酒。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臭、旃陀罗、垢、结优婆塞,是名六重。”〗
语译:第六个重戒是不许经营酒店、酒廊、酒坊、酿酒厂;以前若是做这些事业的话,今后就不要再作了。酤酒就是卖酒、开酒廊,受戒后就不要再开酒廊了,即使不卖酒就不能活命,你也得要改变,要停止卖酒。若是受了优婆塞戒以后,还继续开酒店、经营酒业而使众生饮酒迷醉,就是毁破了优婆塞戒。破了这个戒,失掉戒体,别说初果乃至三果的证境,连四加行的暖法都不可能证得,所以也是破戒的优婆塞、臭的、暴戾的、不精进的、有结使的优婆塞,这就是犯了第六个重戒。饮酒会使众生心性沈沦,也会使众生修定时产生障碍,所以菩萨不该做这种会妨碍众生修道的事情,否则就是严重犯戒。
〖“‘善男子!若受如是优婆塞戒,能至心持,不令毁犯,则能获得如是戒果。善男子!优婆塞戒名为璎珞,名为庄严,其香微妙,熏无边界,遮不善法,为善法律,即是无上妙宝之藏、上族种姓、大寂静处;是甘露味,生善法地;直发是心,尚得如是无量利益,况复一心受持不毁?’”〗
语译:佛又开示:优婆塞戒就是菩萨所戴的璎珞。大菩萨们的画像或者经上说的大菩萨身像,总是在胸前佩戴璎珞,那些璎珞每一颗都是价值百千万两金;人间的璎珞难得值百千万两金,就只有大菩萨戴的璎珞值得;因为祂们的璎珞是一种表征,从表面上看来只是在庄严色身,但其实是表征菩萨身口意的无量清净行,所以《菩萨璎珞本业经》说的菩萨璎珞本业,是说菩萨身上每一颗璎珞都是无量清净的身口意行成就的,所以把成佛的资粮叫作璎珞本业。一切大菩萨都以清净的无量身口意行和清净本愿作为璎珞,所以菩萨生在天界时,自然而有无价的璎珞来庄严色身,不必伸手向别人募化,所以诸地菩萨若是生在天界时,都自然会有无价的璎珞作庄严,这是因为已有清净的无量身口意作为本业而出生的庄严相。人间的诸地菩萨,如果剃头着染衣而出家了,或是维持在家身,都不会胸佩璎珞作为庄严,因为这不是他们的可爱异熟果报;但是生到色界天或欲界天的诸地菩萨都自然而然会有璎珞庄严,这也是衪们的可爱异熟果报。因此说,璎珞其实是戒行清净、定法亲证、慧学亲证的表征,这就是菩萨的璎珞。
戒行既是菩萨优婆塞的璎珞,显然璎珞只是表征,所以不应特地去买璎珞在身上佩戴。守持优婆塞戒不坏而有的庄严璎珞,有熏香之味而且其香微妙,没有边界遮止,将会流香于无量无边世界中;因为菩萨优婆塞持戒清净,或者比丘、比丘尼戒或菩萨戒持得清净,护法善神与戒神们都会互相讨论:“我护持的这位佛弟子,戒法持得很清净,将来修道一定会有大成就。”护法善神与戒神们,也会互相炫耀:“我护持的菩萨戒弟子持戒最清净。”他们也会互相比较,与人间是一样的。这样传来传去、一传十、十传百,你在这边持戒清净,极乐世界的众菩萨们都知道。因为你念佛发愿要生极乐,你的莲花已经生在那里,人家只看你专属的那一朵莲花就知道你在娑婆持戒清净或不清净了!只看莲花就知道你在娑婆时的慧学好不好、定学好不好?连你性障重不重都看得出来的。因为极乐世界的莲花共有九品,九品就已经不一样了,就代表你往生去极乐世界时是下品下生的,或是中品上生、上品上生的,都不一样。单只是上品上生与上品中生的莲花光色就差很远了,上品中生的莲花有紫磨金色的光芒散发出来,但是死后将会上品上生的人,即使是刚出生的一朵小莲苞,它的光明都远胜上品中生的紫金莲即将要开敷时的大朵莲花光明;因为智慧光明不同,性障的修除或降伏也不同,自然就会有很大的不同。假使让你见过一次上品莲花的光明,你一定会很喜欢;那种光明,如经中所说:黄色黄光、青色青光……等。金光、黄光四射照耀,但是其中夹杂着宝蓝色光明,太漂亮了!想想看:金黄色和很强烈的白光中,夹杂着宝蓝色的光明放射出来,那是怎样的光明?想一想,漂亮死了!所以上品上生的莲花光色与中生是大不一样的,何况是上品与中品下品的差别呢?因此你持戒持得好不好?修行修得好不好?在极乐世界的菩萨们都看得清清楚楚,瞒不了别人的。同样的,在鬼神道法界、天道法界的众生中,他们也都会传开来,所以你的戒德香(如果你持戒很清净,戒德香就很微妙),就会到处宣流而普熏无边界。
菩萨优婆塞戒可以遮止不善法,如果持了菩萨优婆塞戒,它就成为你的善法戒律。律就是用这个善法来约束你,使你不会去犯恶业,具足了成就慧学所需的资粮。所以说优婆塞戒是无上妙宝之藏,换句话说,当你持了这个戒律,才可能在佛法三乘菩提之中有所修证,所以戒法中含藏着无上妙宝,因此使你从受戒的那一剎那开始,身心转变为上族种姓。因为你受了戒以后,与世间凡夫就大不相同了;世间凡夫是一天到晚都在贪瞋痴中,杀盗淫妄或是每天喝得醉熏熏的,你却是六重戒不犯,身心转变,已经与他们产生很大的距离,所以从受戒的一剎那间就开始不同了,转变为上族种姓了。安住于六重戒中都不犯过,当然心地就开始不再攀缘世间法了,自然就常住于大寂静处了!
而且菩萨优婆塞戒也是佛法中的甘露味,因为它促使在家的初学菩萨离开了染污法,就可以和清净法相应;心地常与清净法相应时,就会渐渐的可出生在善法的境界中。以直心来发起优婆塞戒的清净心,尚且还可以得到无量的利益;也就是说,一发心就可以得到无量的利益,何况是终身一心的受持而不毁坏?当然得利就更多了!
二十八轻
〖“‘善男子!如佛说言:若优婆塞受持戒已,不能供养父母师长,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耽乐饮酒,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若优婆塞受持戒已,污恶不能瞻视病苦,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见有乞者,不能多少随宜分与、空遣还者,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见比丘、比丘尼、长老、先宿、诸优婆塞、优婆夷等,不起承迎礼拜问讯,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见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毁所受戒,心生憍慢言我胜彼,彼不如我,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语译:接着开始讲微细戒,属于轻戒。前面讲的是六个重戒,接着有二十八个轻戒,也是优婆塞戒中应该受持的。那你们优婆夷说:“那是优婆塞要持的,跟我们无关。”事实妳们还是要受持;因为妳们若准备要受菩萨戒,这二十八个轻戒也函盖在我们即将传授的菩萨戒中。我们即将传授的菩萨戒中有四十几个轻戒乃至五十一个轻戒,重戒也多了四个,所以这二十八个轻戒也和大家有关。
有智慧的戒师,还要继续向戒子开示:譬如佛曾说过:“如果优婆塞受持了菩萨优婆塞戒以后,却不能供养父母、师父、长辈,这个优婆塞就获得失意罪了。”换句话说,受持优婆塞戒以后,必需念兹在兹:要常常记得供养家中二老。有人学佛以后说:“师父叫我要布施。”他嫌自己布施不够多,就把每月供养父母的五千块钱或五万减掉一半,说父母在家里食衣住都不用钱,每个月供养他五千元、五万元,他们每天闲着无聊就把我给他的钱拿去坐出租车,花了二千块钱坐出租车去买一罐八百块钱的花生油回来,真浪费!就把原来的供养减下来,那就不对了!假使有能力,你仍然要依旧供养,因为他们可能也会常常买米去佛寺供养,或是把余钱供养三宝;我们如果减了金额,他们可能就不再供养三宝了,那就不好。不该这样想:“如果我把这些钱直接拿来供养三宝,得到很大的功德、福德,所以供养父母的部分就减一些吧!”错了!供养父母的福德不会比供养三宝少,这在后面经文中佛会说到;所以受持了优婆塞戒以后却不能供养父母、师父、家中的长辈,就是忘掉优婆塞的本分了,这就是失意罪:遗失了“自己是优婆塞戒受持者”的作意了,这就是失意罪。忘了优婆塞戒受持者的本分,戒体不能时时现起,将来就会堕落三恶道,也是不清净的心行,是有为有作的心态。
优婆塞受了这个戒法以后,忘了自己已是受戒的在家菩萨,常常耽乐饮酒而喜欢品尝酒味,就获得失意罪;因为持戒的目的是不要饮酒,不要卖酒,想要远离酒味而离开暗沉无明。喝了酒就会增长无明,常常住于暗沉境界中,可是优婆塞受了在家菩萨戒以后,却仍然每天得要暍一些小酒,这就是耽乐饮酒,就得了失意罪:忘失了自己已经是在家菩萨戒的受持者了。所以受戒后可别这样想:“我只要不酗酒就好,每天喝一小杯好酒品味、品味,有什么关系?”这仍然是失意罪,因为耽乐酒味而忘失自己已是受戒的菩萨了,所以得失意罪。因此缘故而使戒体暂时不能生起,这就是堕落之罪,心行不清净,也是有为有作的心态。
如果受了优婆塞戒以后,因为心中讨厌脏污的事物,所以当他家中老父母或是寺院中的老师父、老长辈有病苦时,他就不愿意去看顾他们,这也是得到失意罪。在前面已经开示很多了,说菩萨从大悲中生,既要当菩萨,却没有悲心,连家中的老父母、寺院中的老师父,都只因为厌恶污垢而不愿瞻视,那还说什么大悲心呢?根本就忘失了自己曾受菩萨戒的作意了!这就是得到失意罪。既然忘了菩萨的戒心,戒体就起不来,未来是会堕落的,这就是不清净心,是有为有作的心。
受持优婆塞戒以后,看见有人来乞讨,虽然身边刚好不方便,也应该多少布施一些。若是不愿意随分多少给他,让他空手回去,这样也得失意罪:忘了所受的菩萨戒精神了。菩萨戒的戒体就是没有现起,自心现在就已经堕落了,将来舍寿后当然会堕落三恶道;这是不清净心,是有为有作的心。若是有人来乞讨:“我没有饭吃,你布施给我一碗饭。”你若刚好只有一碗饭,就分一半给他,这就是随分多少施与,不要空手遣返他,就不会得到失意罪,否则也是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受优婆塞戒以后,如果看见比丘、比丘尼、长老、先宿,或看见优婆塞、优婆夷来,要依情况接待:起、承、迎、礼、拜、问讯。读经时不可含糊笼统:看见优婆夷来时,当然不用向她礼拜?而是要起、承、迎,不可仍然大刺刺地坐着不动。如果看见比丘、比丘尼或长老来了,不但要起身、承接、礼拜,礼拜完了还要问讯:“师父啊!近来众生好不好度?您身心轻安吗?”礼拜完了还要如此问讯。问讯是问候讯息的意思,不是作一个手势就叫作问讯,那是不如法的。如果是长老来了,还是一样要起身、相迎、承接、礼拜、问讯他。若是先宿,他也许不是长老,也不是出家人,而是在家人;先宿就是先辈的在家修行人,你就起、承、候、迎,接着问讯就可以了,不必礼拜;你若礼拜,他也是觉得困扰,他年纪大了也不方便回礼。如果是诸优婆塞、优婆夷来了,那你就起、承,欢迎他来,并且问候他近来好不好?就不必礼拜了。这些事情要因时、因人、因事、因地制宜,应当合乎礼节。你如果不能这样作,也是失意罪,因为你受持优婆塞戒以后,身为菩萨就应有菩萨的威仪,人家来了,你不可以大刺刺坐在那边说:“你要干啥?”或者连问都不问,都不开口,只是定定的看着他,这样也是失意罪。菩萨要有菩萨的威仪,别人来见你,总得站起身来承接,这是基本的礼节。
所以有人找我说话时,若是平辈,我总是会离开椅子站起来;特别是长辈,绝对不许继续坐着。当长辈说:“坐!坐!”我们再坐,这是一般的礼节。除非你是上辈对下辈,可以继续坐着。有人来了,你应该问问他有什么事情,可是先得问候他,再看他来找你的是有什么事?若来者是平辈或上辈、你的师父,你就得要站起来,不可以继续大刺剌地坐着。其实有很多人都不是大刺刺地坐着,只是不懂,因为没有人教导他礼节。今天我教了,将来你师父来到面前找你,得要赶快站起来,可别还是坐在那边说:“师父!你要作什么?”如果不懂这个威仪,就是犯了律仪戒,也是失意罪。一样是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如果受了在家优婆塞菩萨戒,看见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也就是看见佛弟子四众有人毁戒了,他在心中就比较说:“他犯了戒,我没有犯戒,所以我是胜过他。”因此心中起了骄慢,这也是得失意罪。因为受戒以后,别人持戒是否清净,那是各人的事,不可拿来互相比较;不论是在心中自己比较或是说出来比较,这都是得了失意罪不净菩萨,也是不起、堕落,不净、有作。但是在布萨时例外,若有人犯戒而在布萨前没有如法忏悔,就该在布萨时当众举发,若是明知有人犯戒而参加布萨,你却不举发,也是犯戒的。但这不是比较持戒的高下,而是维持声闻僧团或菩萨僧团的清净,不在此限。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月月之中不能六日受持八戒、供养三宝,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若优婆塞受持戒已,四十里中有讲法处,不能往听,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若优婆塞受持戒已,受招提僧卧具床座,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若优婆塞受持戒已,疑水有虫故便饮之,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若优婆塞受持戒已,崄难之处无伴独行,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若优婆塞受持戒已,独宿尼寺,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语译:如果受持菩萨优婆塞戒以后,已经准修出家了,却不能每月于六斋日受持八戒斋,不能于月月受八戒斋时供养三宝,这位优婆塞就得到失意罪。意思是说,受持菩萨优婆塞戒,每月至少要有六天,通常是选在六斋日受持八戒而且过午不食,供养三宝,否则就是得失意罪。八戒在这里暂时省略不讲,以免占掉太多时问;受八戒就是近住男所受的八戒,六斋日要受八戒而且过午不食,日已过中就不许再吃食物了,这就是受持八戒斋。一天之中不许违犯八戒,这叫受持八戒斋。受八戒斋时要早上到寺院去受,在那边打坐、经行、打理杂务、出坡;在寺院中受八戒斋时,当天一定要随分供养三宝,总不能去那边吃了三宝早餐、午餐,却不供养三宝;占用了三宝的财物,可是不好消受的,所以应当供养三宝。若在六斋日不能持八戒斋而且供养三宝,就是得失意罪。
受八戒斋的目的,在前面已经讲过,是说菩萨优婆塞戒是为将来兼受比丘戒及大乘菩萨戒作准备的;既然将来想要求受比丘戒,就是想要求证解脱道,就是为将来出家而作准备的;那当然每个月要有六天受八戒斋,这个八关斋戒一定要受。受八关斋戒而在寺院中度过清净的一天,就顺便供养三宝;若不这样作就是得失意罪,若不能每月六日受八戒斋,将来想要受比丘戒也就无法成就了。因为比丘戒规定是日中一食的,每天只在中午吃一餐;在二乘法中,最多是早上过堂以后中午再过堂受食,午后就不许受食了;你若做不到这一项,将来如何出家修行呢?
但在大乘法中则有开缘,所以晚上还可以再吃一餐,这是因为大乘比丘、比丘尼与二乘出家众不同;二乘人出家之后,不为众生做很多事情,不必熬夜为众生做事,所以不需要晚上再吃一餐。他们出家后是以托钵而得到食物的,不必自己辛苦煮饭、炒菜,也不种稻、种菜,什么都不作,就只是课诵、讲经;讲经完了中午受供养,然后就经行、打坐,这样轻松的过一天。可是大乘菩萨不一样,有时甚至为众生忙到晚上十一点、十二点钟了还在作事,早上四点打板时又得起床做事了,所以不能过午不食。如果有人在大乘法中同时兼受比丘戒与菩萨戒,每日为众生忙个没完,却坚持每日都过午不食,我告诉你:他在出家一、二年后就会得胃病,然后身体每天都是病歪歪的,假使寺中分配了职事给他: “某某法师!这件事情请您来做。”他可能只剩下微弱的力气回答说: “对不起!我的身体没办法做这件事。”胃被饿病了,还能为众生作事吗?所以大乘法中的菩萨们就有开缘:晚餐照样吃,但不称为饮食,而是叫作药石——名为吃药——要把这一顿晚餐如同吃药一样看待,才能长期为众生做事。
你们在寺院中晚斋时不可大声呼唤:“某某法师!吃晚饭了!”否则鬼神听了会说:“你们出家人吃晚饭时也不顺便供养我,竟然都不施食给我。”他们心里就不高兴了!所以该说是“吃药了”。这就是“为治疗形枯”:那一餐饭菜就是药石。为众生的缘故而必需照顾色身,如果饿病了,还能为众生作什么大事呢?所以大乘中的出家人和二乘中的出家是不同的,依声闻法,受供以后,钵洗过了就经行,然后洗脚打坐去了,他没什么事情了;愈打坐,精神愈好,晚上不必睡多久,精神体力都好得很,所以每日中午一食就够了;但是大乘法不同,菩萨们为众生忙碌死了,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当然晚餐就不能少,不然胃会坏掉,胃坏了就更难吸收营养,五脏六腑也跟着渐渐萎缩,整个人都没精神了还能修行吗?还能利乐众生吗?所以出家人日中一食的规定,在大乘法中是有开缘的;持八戒斋也依个人身体情况来作决定。因此不可以指责说:“受出家的声闻戒后,过午应该不食的,某某法师!您怎么还吃晚餐?”俗话说:饭可以乱吃,话不能乱讲,免得出纰漏。
但若是菩萨优婆塞戒,那就没得通融了!每月一定要有六天受持八关斋戒,在这六天一定过午不食、供养三宝;若是财物不多,就随分供养;财物多,你就多供养一些。若不这样做,这优婆塞就得到失意罪;同样是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如果受了菩萨优婆塞戒以后,从你所住的地方走路所及的四十里地 (大约十几公里)内,若有菩萨在说法,你知道了却不去听,那也是得失意罪,也是不起、堕落,不净、有作。为什么这样规定呢?古时的生活型态与现在不一样,古时想要听到菩萨说法的机会很少,所以公开说法的人不多;现在可不一样了,到处有人在说法,懂佛法的人出来说法,不懂佛法的人也自称懂得佛法,也是一大堆人在说法,你怎么办?是否每天都要排满听法的行程?都没时问自修,家庭也只好放着不管了!这还能算是正修行吗?所以,古今时空背景不同,大家都应该因时因地制宜,自己要有智慧。譬如十几公里之内,有人正在误导众生,说的是似是而非的邪法,你还要去听吗?去听邪法就等于拥护邪法而成就破法共业,所以对于戒律的精神,要有智慧分判。
受了菩萨优婆塞戒以后,不可接受招提僧的卧具床座。招提就是寺院,招提僧就是寺院的常住僧。如果他不是常住僧,而是云游僧,有时给你物品,你可以接受,因为他带不走,太重或太庞大了!譬如有人布施了一大块沈香木给他,是很名贵的香木,也是宝物;如果一尺长而有五公斤重,可以雕出很名贵的佛像,雕好可能卖到上佰万;像这么大一块沈香木送给你,你接不接受?有人摇头表示不接受,有人不知道。但其实你可以接受,但要先作请问:“我可不可以转施?”他说:“可以。”那你就接受了再转施。因为云游僧无法带很多物品,他也不看重这些宝贝;他若送给你,你就接受,但是要供养他容易携带的财物,让他方便使用,然后你就把它转施出去。他若是常住僧,你就不能接受,因为寺院的常住僧没有云游难携的问题,他也不一定有权赠送与你,而且寺院中随处都有地方放置,你若接受了,那就是受招提僧物,得失意罪。
若是寺院里的常住僧送给你任何东西,你都不要接受;有时寺院中的常住法师,因为寺里的竹园有好多竹笋,你刚好去供养他,他就回送你二斤、五斤竹笋,你还是少收为妙:“师父可以留下来,星期天大家来共修时可以用来作斋菜,大家一起用。”你若收了那五斤竹笋,可就麻烦了:得到失意罪了!同理,招提僧赠送的卧具床座绝对不能接受,其它的物品也都是少收为妙。这里讲的是床座就是坐禅用的器具,卧具是铺垫。假使有人供养了法师一个特别的床垫,譬如远红外线的床垫,一床要几万块钱,但他的体质不适合,睡不惯就送给你,你千万别收,收了就是受招提僧物。也有人没脑筋,供养大法师黑檀木的仿古床,一床要一佰多万、二佰多万;大法师也没智慧的收了,后来发现不如法,所以不喜欢,不要了!想要赶快布施出去,有一天你刚好去供养三宝,他就送给你,你若就收了,可就犯了失意罪。因此招提僧(常住僧)不论是送你什么,你都别收。如果是送经典或他的著作,那他是做法布施,你就可以受施,但是要记得供养三宝;至于其它一切的财物、食物,都绝对不要收,收了就是失意罪。
如果受了戒以后,喝水时一定要先用滤水囊过泸才可以喝。古人喝水不像现代人这么讲究,现代人还得要自来水再者一沸过,若是喝了一般河流的生水一定会生病、拉肚子。古人吃了水虫也算是营养,反而更有力气了;古人想要得到动物性蛋白质很困难,所以有人故意喝有虫的水,因为肠胃很好,所以喝下去就吸收消化了!假使古时的菩萨优婆塞受戒以后,心中怀疑水里有虫,可是心想那是动物性蛋白质的营养,就装作不知有虫,故意直接喝掉,这也是犯了失意罪,所以戒律中规定必须先用滤水囊过滤了才可以喝。现代人看到水中有虫就会怕死了,一定不会喝,连自来水的生水都不愿意喝,所以时空背景已经不一样了!换成现代的时空背景,应该是禁止喝肉类制造的蛋白质饮料;若是喝了,就是得失意罪。仍然是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若是受了菩萨优婆塞戒,有一天必须经过崄难之处,譬如有野兽或地形很危险,需要有人陪同互相照顾,或是必须有专家帮忙才过得去;但是你无伴独行,自己冒险过去,也是得失意罪,意思是你应该照顾道器——身体。若是有人在厮杀,你可不要过去劝架;如果他们是一般未习拳术的平常人打架,无妨当和佬,顶多是挨几拳;如果他们是拿刀子杀来杀去,你可别去劝架,那都是危险之处,可能使你保不住修道的工具——身体。又譬如某地有战争,互相在打仗,是很危险的地方,你故意去闯:“我不怕死,根本不怕死,为了求法,这边的路比较近,那边的路太远了!”冒险强行通过,就得失意罪,也是犯戒,这就是菩萨的不故入难处戒。也就是说,你的身体既然已是真正修道的道器,就应该要爱惜保护,不应该随随便便拿自己身命冒险,否则也是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受了菩萨优婆塞戒以后,还有一个规矩得要注意:不可单独一人住在尼寺中。若时间很晚了,应该留宿在寺院中,可是那个寺院只有比丘尼居住,没有比丘居住,就不可以留下来过夜。如果那个尼寺有几个在奉持供养的两人以上男众同住在那边,那你可以留下来和那些男众过夜。假使尼寺中只有一位男众住在里面,那是不如法的;但是遇到这种情形,你却可以留宿而与男众过夜一晚。因为寺中至少有一位男众与你共同过夜,你就不会让人家讲闲话,也不会使尼寺的比丘尼众令人起疑。同理,女众菩萨们若是去比丘众的寺院,可不要一人独自留宿在比丘寺院中;万一天候很晚了,路又很远,没办法走了,至少要有二位、三位女众共同留住过夜,否则会使比丘众的寺院让人起疑,这是护持表相三宝时都应该要注意的。否则就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为于财命,打骂奴婢、僮仆、外人,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以残食施于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畜猫狸,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若优婆塞受持戒已,畜养象马牛羊驼驴一切畜兽,不作净施未受戒者,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语译:佛说:戒师还得要再开示说,如果优婆塞受持了菩萨戒以后,为了财物或为保全自己的性命而打、骂他的手下人乃至外人,这个优婆塞就得到了失意罪,失掉了身为菩萨应该有的慈悲律仪,也是失掉了菩萨戒的戒体,所以说他是不清净的优婆塞,他的戒体已经不能生起了,未来世将要堕落,是不清净的心行,是有为有作的心行。
如果优婆塞受持这个戒法以后,当他施食时以残食来供养佛弟子四众,也是得失意罪,也是不会生起戒体,将来要堕落,是不清净心,落在有为有作的心行中。残食,顾名思义就是吃剩的食物。有人家中有供奉佛像,当他买了食品回来,不经意的拆开,吃了一部分就收起来不吃了;到了明天早上,他就把剩下的食物拿去供佛,这就是以残食供佛。假使想要先吃,一定得先分成二个部分,将明天要供佛的部分收起来放到柜子、冰箱里,剩下的部分再取来吃;不可以先吃一部分,剩下的再放到柜子里等到明天供佛,那就成为以残食供佛了。有人想:“反正食物那么多,我先吃几口,剩下的又没有沾到口水,用来供佛、供僧,又有什么关系?”但是意义不同,因为已经成为残食了,成为不净施。身为在家菩萨,不得以残食施于比丘等四众,否则就则得失意罪,戒体也就失去了。
如果优婆塞因为家里鼠患成灾,所以他就养了猫或狸(狸是比狐小一点的犬科动物)来抓老鼠,就是与猫狸共业,成为杀生的罪;虽然老鼠不是道器,又是小生命,但也是失意罪,一样是不起、堕落,不净、有作。若是家中没有老鼠,养猫只是作为宠物,不会让牠咬老鼠,这就有开缘了:你必需把牠关在房子里面,不能让牠到室外去。房子里面保证没有老鼠,那就没事。这意思是说,我们受戒、学戒要懂得如何受持,持戒是想要净化身心而增益道业,不要使受持的戒法障碍了道业。对于理解持戒道理的人,持戒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对某些人来讲,持戒很痛苦,所以愈是持戒就烦恼愈多,无法增长道业。戒律的精神在哪里?戒的主旨是什么?你们都要清楚的把握住,持戒就容易了。
如果受持了菩萨优婆塞戒以后,他原来畜养的大象、马、牛、羊、骆驼、驴子、一切畜兽,是营生所需的;譬如在家菩萨以耕田为生,必需养牛,有的地方则是养马来牵犁、拉车,所以必须养这些动物;但使用这些动物实际上是在剥削牠们的劳力,而人间的动物其实又各有牠们的业报,在这一世应该由你来获得牠们的劳力,藉以成就人间的种种事物,这是不得不如此的;所以有个开缘,在受戒之后仍可以继续豢养,但是要先作净施:把这些象、牛、马……等,先布施给未曾受戒的俗人,然后再借过来使用;在所有权上来说,牠们不是你的,只是借来用;但是借来用之后,还是由你养、由你用,这是开缘的法。这种布施之后再借来用,就叫作净施。若没有先作净施,或者净施的对象是已受戒的人,就得到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菩萨戒体不会生起,菩萨的法道也无法亲证;犯了菩萨戒,来世就得堕落;这是不清净心,也是有为有作的染心。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不储畜僧伽梨衣、钵盂、锡杖,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为身命须田作者,不求净水及陆稼处,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若优婆塞受持戒已,为于身命,若作市易斗秤卖物,一说价已不得前却,舍贱趣贵;斗秤量物任前平用,如其不平,应语令平;若不如是,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语译:受了菩萨优婆塞戒以后,家里得要储备僧伽梨衣,就是出家法师所穿的三衣,你得要随时准备一套在家中;如果有比丘、比丘尼来,你就以这一套三衣供养。供养出去了,日后得要再去备办一套储备着。另外还要准备钵盂和锡杖,盂是比钵小一点的容器。古时身分比较高的比丘,可以拥有一钵一盂,盂是有时被拿来作吐痰用的。一般出家人也有用新盂来托钵的,所以只是容量小一些的钵。锡杖上往往挂着圈圈的锡环,是用来吓唬驱逐虎狼用的;古时依照佛制出家了,是走到哪儿就睡在哪儿,没有固定的处所;到后来有人供养了精舍、林园,才有常住。虽然如此,因为每日要托钵,或者有时远行走过山林时,在路上也有可能遇见虎狼,就用锡杖来抵御虎狼,通常是先在地上顿几顿,匡啷匡啷震天价响,虎狼被大声吓着就离开了!若再不走,就用锡杖戳牠们或顶住牠们,不让他们伤害比丘,因此出家人需要这三样物品。在家菩萨要随分预备着,对来求的比丘整套供养,或者随他们所缺而随分供养;如果不预备着,万一哪天有法师托钵来到你家,向你要一套僧伽梨衣,你就无法供养了,那就得到失意罪。好在梵网、瑜珈、地持、璎珞等菩萨戒没有这一条规定,你若不受这种戒,就不会有这个问题。
又说,优婆塞受了这个戒法以后,为了维持色身性命而必需耕田引水时,如果不求净水和陆稼处,也是得失意罪。换句话说,引水灌溉时所引用的水,不可以用水池里的水来灌溉,因为池子里可能有许多生命,引来灌溉之后可能会杀生害命;因为印度的稻田大多是旱田,池中有许多小鱼及生物,引过来灌溉以后牠们就会死在田里;所以只能引入河水、溪水来使用,就不会伤害生命,所以限定用流动的净水。种植时要陆稼处,即使某些水处也可以种植,但你也不该去种,因为那是某些生物的家,你种了水稼,牠们就没命了!并且不要把山坡上的树木砍掉,用来种菜,这样会使动物没了家,生命难保。看起来佛法也是很有环保概念的:环境保护的目的,无非是维持生态的平衡,所以环境保护的目的也是在保护动物。我们佛法中本来就规定要在陆稼处,而且灌溉的水得要是流动的水,不可以把池里的水拿来灌溉,否则就是犯戒了。
如果是做生意,古时若不是农稼,当然就是贸易嘛!为了维持色身性命,在市场交易,交易时斗秤卖物;这当然只是概说,实际上当然也有算数目…等,但是一般而言是算容积、重量来卖物品;譬如卖米粮用斗来计算,把斗装满了,拿一支圆棍刮过去,与边缘满平,算是一斗;我们小时是这样买米的。现在粮行卖米都是一包一包的,好像不容易看见斗了;现在想要看米斗,只有一个场合,就是有人家里死了老人,孝子披麻戴孝时由长子或长孙抱个斗,里面放个神主牌,只有这时才看得到了。秤是量重量的工具,但是这个秤是作动词,也是拿来衡量那个斗是否合乎规格;所以斗、秤已经是代表衡量的意思了!菩萨交易时不可轻秤小斗欺骗别人。若是贩卖其它物品,一日一谈好价钱,不可再对眼前谈好的价钱推说不卖;一说出口就得要卖,不可因为旁边有人另出高价就反悔。不单如此,古时的印度,话不能乱讲的,比如有人中意你的祖母绿,他说:“二十万卖给我吧!”你说:“你出三十万元我都不卖。”对方若愿意三十万元向你买,他就凭这一句话去找仲裁者,你就必须以三十万元卖给他。给孤独长者就是以这种方式向祇陀太子买了给孤独园来供养世尊的,祇陀太子只因不小心讲了一句话:“就算是你把黄金铺满了我这块园林,我也不卖。”给孤独长者就拿这句话去找仲裁者,裁定的结果是:“如果把黄金铺满了,你祇陀太子就得卖这块地。”后来祇太子知道佛陀的功德了,就说:“剩下出入门这一小块地,你不用再铺黄金了,这一小块地就由我来供佛;至于这个园林中所有的树林,我还没有卖给你,这些树林就向我来供佛。”所以才变成祇树给孤独园嘛!当祇陀太子说:“纵使你把黄金铺满了,我也不卖你。”就一定得卖,何况刚才已经和某甲说好了价钱,纵使有第二个人再添个高价来,也不许舍贱价、趋贵价,否则就失掉了佛弟子的律仪,人家会批评:“学佛人竟然讲话没信用。”佛法的弘传就被遮障了!一旦价钱开出去,对方承诺要买了,即使他身上刚好没钱,说要回家拿钱来,在他还没有声称不买之前,你就不许以更高价钱转卖别人,这就是持戒的菩萨该有的行仪。如果是用斗来秤杂粮等等,一定要任前平用,要把圆棍拿来刮平作准;有的店员往往会偏心照顾老板,就故意把圆棍用力压,斗的中閰就凹下去了,这就是不平;如果有这种状况,应该告诉你的店员把它弄平,不然就是侵吞人家应有的权益。也有人心怀不轨,故意用较轻的秤、较小的斗来欺骗人,都有违菩萨慈悲的心肠。如果受戒以后,不能依佛吩咐如法交易,也是得失意罪,同样是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于非处、非时行欲,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若优婆塞受持戒已,商估贩卖不输官税,盗弃去者,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犯国制,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得新谷果蓏菜茹,不先奉献供养三宝,先自受者,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语译:受持优婆塞戒以后,不可以非时、非处行欲。非处是说:不该行欲的处所。在家人有配偶,行欲是实行人伦常理的义务,但是行欲应该在房间,不许在客厅、厨房、屋外、山野之处,否则即是违犯菩萨律仪戒。又如行欲之时,若在谷道、口处行欲,也是非处,同样是违犯菩萨律仪戒。非时,我们不以最严格的标准来讲,毕竟现在已是末法时期,要求太严格的话,若不是夫妻都在修学佛法,很可能会闹家庭革命;这不是危言耸听,因为末法时连出家人都有一部分人公然为自己的邪淫辩护了(譬如西藏密宗喇嘛公然与异性徒弟合修双身法而师徒乱伦,亦如藏密的在家信徒同修之间乱伦,也有极少数信徒的父女、母子乱伦),在这种环境上,何况能要求夫妻并未同修佛法的在家人太严格的戒法?所以对非时只讲较为宽松的原则:白天不许做,诸佛菩萨圣诞日及六斋日不许做,比较微细部分就不作要求了。这是比较注重根本戒的要求,微细之处就不要求了!如果于非处、非时行欲,就是邪淫,也是得失意罪;但这与另一种邪淫不同:不是婚姻关系以外的邪淫,只是配偶之间非处和非时行欲,罪比较轻,所以是得失意罪,不是重戒的邪淫。
若是出家受戒以后与异性或同性徒弟合修密宗双身法,不论是藏密的喇嘛或显教中信受藏密的出家人,包括藏密喇嘛已得生起次第圆满而能在射精后再吸回膀胱,仍然绝对是邪淫,都是无间地狱罪;无间地狱受罪完了,还要转入其它地狱,常常被猛火烧燃男女根,痛苦无量;然后才渐次转入其它地狱,一一受毕长期的苦痛以后,才转入饿鬼道多劫,再转入畜生道多劫,然后才能回到人间,但是最初五百世总是盲聋瘖哑、五根不具,所以千万不可修双身法。若是在家人犯了刚才所说夫妻问的非时非处行淫,则是不起、堕落,不净、有作,但不是重戒大罪。
受优婆塞戒以后,经商买卖获利而不肯捐输官府应收的税,等于强盗行为,所以弃舍国法所规定的缴税义务,也是得失意罪;经商而有公司组织,却作假帐,譬如会计师往往会好意建议你:多报几人薪水,拉几个亲戚朋友当人头来浮报薪水支出,使账面上的开支增加,缴的税就可以减少;会计师是好意,不该责怪他,但我们要打定主意,不作这种事情。这类事情在税务员来讲,他们认为是平常事,只要没抓到证据就算了,但我们是菩萨,既然学佛了,千万别作这种事。譬如我们正智出版社,作者是免费提供著作给我们出版的,没有著作权费,会计师认为我们的盈余比别家出版社高出很多,盈余比例太高了,与所有出版社的盈余比例相较,看来是有违常情的,税务员会觉得怪怪的,可能会误以为是有什么违法的隐情,可能会常常查帐;以前由陈慧文掌管出版社的会计工作,她曾提出多报职员人数来降低盈余比例的建议,但我们没有接受,因为这样作与偷盗没什么差别,所以我们宁可多缴税、结帐之后如果税缴多了,捐给同修会的钱少了,那就少一些,不要计较这些钱,所以我当埸就婉转回绝她的建议。好在我回绝了,不然这一回可能会让她拿来当题目,可就死定了!这就是说,正直就有正直的好处。若受了菩萨戒,但是不肯捐输税金,也是犯菩萨戒的,一样是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绝无可能证得解脱果。
如果受戒以后,犯了国法,也是得失意罪。学佛人先要遵守国法,才能谈到修行;但是因为国法常常会变,不可泥古,所以佛舍寿时,对戒法有开示:我捨寿后,将来佛弟子在戒律上,要因时因地制宜。我所已制戒,于他方所不应行者,则不应行;我所未制戒,于他方认为应行者,则亦应行。大意是如此。因为每一个国家法律规定不尽相同,在舍卫国制定这个戒律,到了别的国家不见得合用;因此所没有制定的戒律,如果在某国是一定要遵行的话,你就得要遵守,不可以说佛没有规定这个戒律,所以国王纵使规定了这个办法,我仍然不遵守。这就是说,除了根本戒以外,其余的小小戒都可以比照这个精神来受持。如果你说:佛规定必需要缴税,可是你若去到一个不用缴税的国家,偏要他们的官员为你课税,就成为强人所难了。所以小小戒要因事、因时、因地制宜,不硬性规定;但是六大、十大根本戒则是绝对不可以违犯。对于小小戒,原则上要把握“公正不轻欺他人”的原则,在小小戒的受持上就不会有过失,原则上就是不要伤害菩萨的律仪。
如果受戒之后,你有农耕收成,比如新割的稻子收成晒好了,这是新谷;要把自己半年要吃的新谷留下来,其余的都卖掉;留下来的半年份新谷,不可先取来食用,要先供佛:挑到佛前先供佛。然后才撒下来储存备用。水果、菜、瓜……等蔬果也都一样,凡是收成了就先供佛,供佛之后,分一部分供养僧宝,再拨一部分卖了钱,用来护持正法,就是供养法宝。若是田地极广大,收成极多,就自己斟酌收成情况来供养三宝。若是收成以后,不先奉献供养三宝,自己先用,还是得失意罪,也是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僧若不听说法、赞叹,辄自作者,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若优婆塞受持戒已,道路若在诸比丘前、沙弥前行,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若优婆塞受持戒已,僧中赋食,若偏为师选择美好、过分与之,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养宽者,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行路之时遇见病者,不住瞻视、为作方便付嘱所在,而舍去者,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语译:受菩萨优婆塞戒以后,如果去到寺院中,法师不允许你上座说法,或者不许你当众赞叹他,你就别说法、也别赞叹他。意思是:你归依三宝又受戒以后,去到你师父的寺院时,他若不让你说法,你就只做护持的事情,千万不要自己就上座说法,或是私下为人说法,这也是中国禅宗道场的丛林规矩。但是有一个情况除外,你师父若是误导众生,纵使他不允许你说法,你不但要说法,还要请他改正原来错误的说法,救护佛弟子四众;护持正法与这个戒相的分际要认清楚,千万别跟世俗人一样和稀泥。如果你公开赞叹师父的果位,要大家供养。他会马上制止你:“不要再讲了!”当你师父不允许你这样赞叹时,你就别再赞叹了。因为他不好处理:如果承认了果位,就违背佛的告诫;如果不承认,又成了大妄语。若是承认较低的果位却与事实不符,也是大妄语;凡是虚说果证,都是大妄语。那就让他很为难了!可是多数人对这一点都没有正确的认知,他们想:“我是护持正法,我把您高推了,正法就巩固了。”本意也许是好的,但是却不如法,师徒都有大过失,都是大妄语罪;若从宽解释,至少也是方便大妄语。所以你师父不允许你作,就不要作,作了也是得失意罪,照样是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受菩萨戒以后,走在路上时,在家人别走在法师前面;只有一个情况例外:那位法师是你的学生,除此以外,没有其它的开缘。如果他不是你的学生,你还是避免走在他的前头;但你若只是前行引路,就不在此限了。因为佛所施设的戒法,有很多道理都不是我们所能全部知道的。所以自古以来常有大菩萨说:“佛意难知。”原因就在这里。假使你是在师父座下悟入的,不论你的证量后来超越了师父多远,仍然应该让你师父走前头,你走在后头,这样你会得到实质利益,不会障碍你此世后世的道业。佛施设这个戒法,最简单的用意就是崇隆表相三宝。众生不知道胜义三宝、住持三宝的义理,他们都是看表相而引发学佛的善根,所以你得要把表相三宝的尊严维持着;不是因为出家人的德行或证量有多么高,而是因为佛的正法要靠表相三宝来护持,所以我们就应当如此维持表相三宝的尊严。
以前,我破参后,有一次与我这一世的师父在路上走,我故意走在左后方而且退后半步;刚开始,他想拉我跟他平行,我不好拂逆,所以就平肩走个一、两步,又退下半步来,这就是为了崇隆表相三宝。后来他知道我不乐于平肩而行,就接受了。这一切都是以佛的正法流传作为考虑的最高原则,不必看重是否已经破参的表相,不可这样认知:“我破参了,他还没有破参。”请问你:破参后还有“我”的高下差别吗?你心中老是想着:“他还没有破参,我破参了,我应该走在前头。”那表示你的我见根本就没断,你的破参当然就是假的了。证得如来藏以后,还有五阴我的高下吗?没有了!除非我见还没有断,或是找到的如来藏只是听来的,所以没有智慧转依如来藏;若还没有转依成功,那就就不算是大乘法的真见道,知道了密意也不算是见道。转依成功了才算是真正的见道。所以说“道路,若在比丘前、沙弥前行”,你就得到失意罪,照样是不起、堕落,不净、有作。将来想要证果是不可能的。
受了菩萨戒以后“僧中赋食”:当你在僧团中当行堂职务时,如果偏心而为自己的归依师父、得法师父特别选择美好的食物,倒也没什么关系,但是问题就出在“过分与之”;徒弟特别为师父选取较美好的食物,本是人情之常,无可厚非;但若是选取很多美好食物而使众人不够分配,或是特别给你师父二份美好食物,那就不好,这就是超过了本分。选择美好倒无所谓,但是统统选择美好的,其它较不精美的食物都没有,也是过分的。但若是比较硬的食物,师父年纪大了,太硬的食物只要选一个就好,或是不选也可以,但不要整份都是选择最美好的食物,份量也不要过分,否则也是得失意罪,也是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受戒后如果养蚕,也是得失意罪,因为是杀生。蚕结茧以后,想要取它的丝,就要放到水中煮,蚕就死掉了;牠本来可以羽化成蛾,还可以出生很多的生命,现在被烧死了,所以也得失意罪。但是养蚕也有开缘的:譬如现在有新的养蚕技术,蚕吐出来的丝会被安排而吐成一个平面,不能结成茧来捆住自己;等牠把丝吐完了,养蚕者就把牠们抓去另一个盒子中收存起来,让牠们变成蛹,再羽化成蛾,又可以出生下一代;这种养蚕技术的突破,跟以前不一样,没有杀生害命的事情,就可以开缘而养蚕了。如果还是以老式的方式让牠们结茧,再煮了取丝,就得失意罪了。了解了戒法的精神,就懂得开缘的道理了!不晓得我们会员有没有人养蚕?请举手!喔!还是有。你如果不是用新技术,受了菩萨戒而养蚕,就得失意罪;如果改用新技术,就没有这个戒罪的问题存在了;如果只是养着好玩儿的,让牠们到时候孵化出来,那也没有得失意罪。
受戒后若在路上行走,看见有人病倒在路上,却视而不见的走过去,不肯停下来看一下他的病,为他作种种方便,找人来帮他医疗,这也是得失意罪,照样是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善男子!若优婆塞至心,能受持如是戒,是人名为优婆塞中分陀利花、优婆塞中微妙上香、优婆塞中清净莲花、优婆塞中真实珍宝、优婆塞中丈夫之人。善男子!如佛所说:菩萨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萨名为比丘,在家菩萨名优婆塞。出家菩萨持出家戒,是不为难;在家菩萨持在家戒,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
语译:最后一段是传戒法师向戒弟子作总结说:善男子!如果在家菩萨以至诚心而能受持这个优婆塞戒,这人就是在家菩萨,就是在家佛弟子中的莲花,而且是有最微妙无上香气的莲花;因为他像这样的清净了身口意行,就好像清净的莲花一样,我们可以说此人是在家佛弟子中的真实珍宝,可以说是优婆塞中的大丈夫。
佛陀又说,犹如我释迦牟尼佛在种种经中所说的:“菩萨有两种,一种是在家菩萨,另一种是出家菩萨。出家菩萨称为比丘,在家菩萨称为优婆塞;出家菩萨守持出家戒并不困难,因为恶因缘很少的缘故;可是在家菩萨要持在家的菩萨优婆塞戒,可就很不容易,因为在家之人,身边总是有许多恶因缘所缠烧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