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入灭尽定、入无想定三者的差别
为什么要区分五阴需要用禅定的方法呢?因为其实如果没有用禅定的方法,其实是没有办法让人清楚地区分色法跟心法的。那我们可以看到在《阿含经》里面有非常多的地方,就在讨论死亡跟灭尽定、跟非想非非想定中间的差别,为什么要讨论这个差别呢?其实就是在区分色法跟心法,因为色法跟心法经常是混淆在一起的,是混合在一起的,只有在最接近死亡的状态之下,色法跟心法才能够作最大的切割。而这个色法、心法的切割,在外道里面,他们最高就只有非想非非想定,是没有办法作正确的切割,所以他们没办法断我见,没有办法入灭尽定,也没办法入无余涅槃。
那我们看看经文里面,怎么样说这个部分,在《中阿含经》卷58里面说:【复问曰:“贤者拘絺罗!若死及入灭尽定者,有何差别?”尊者大拘絺罗答曰:“死者寿命灭讫,温暖已去,诸根败坏。比丘入灭尽定者,寿不灭讫,暖亦不去,诸根不败坏。死及入灭尽定者,是谓差别。”复问曰:“贤者拘絺罗!若入灭尽定及入无想定者,有何差别?”尊者大拘絺罗答曰:“比丘入灭尽定者,想及知灭。比丘入无想定者,想知不灭。若入灭尽定及入无想定者,是谓差别。”】这里在讨论一个命题就是说,死亡跟入灭尽定、跟入无想定三个的差别,那为什么要讨论这个呢?其实就在讨论色法跟心法它的区分。
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如果真正死亡之后,他剩下的就是躯体,这叫作色法。可是如果说他没有死,可是已经最接近死亡,这个时候就可以区别出,色法跟心法的不同。而灭尽定就是,作为色法跟心法切割最大、最好的方法。也就是说,一个修禅定者,他依于禅定─四禅八定-他修到非想非非想定,虽然从外观上,他从初禅、二禅、到四禅的时候,到了四禅他就已经息脉俱断,他已经没有心跳呼吸了,可是这个时候还不是死亡,而且其实这个时候他还有个意识存在,所以就有所谓的五现涅槃,他们就认为说,初禅、二禅、三禅、四禅,都有可能是涅槃啊!乃至四禅的人,他认为说我息脉都断了啊!那我最接近死亡了,其实还不是,因为还有四空定,可是到了四空定的时候,到了非想非非想定的时候,他们认为说,我这个已经是涅槃了,因为这个是最接近死亡了!
佛陀出世之后,当祂证得非想非非想定的时候,衪说这也不是!因为这也不是能够获得涅槃的一个境界。所以 佛陀经过苦行之后,然后衪最后明心见性成佛之后,衪确定说,这个都不是!所以衪才方便开许了灭尽定这个法,来让具有四禅八定的外道断我见,断我见之后,他可以把觉知心灭了,然后进入灭尽定,这个时候,他的色法跟心法区分得最清楚。为什么?因为那时候他的心法,已经灭除了最多,也就是从解剖的概念来说,就是他的心法被切除得最多。因为到了灭尽定的时候,他是想知灭,为什么想知灭呢 ?因为他六识都灭,不只六识都灭,他连意根的受、想心所都灭,因为这样子所以叫作想知灭。而这个想知灭是超越了无想定,无想定在这个地方所指的就是非想非非想定,因为在非想非非想定里面,想知不灭,想知不灭表示他的意识还在呀!所以还有意识的受、想、行、识都存在。
因为这个缘故,所以阿罗汉们统统都要讨论,到底灭尽定跟无想定(就是非想非非想定)中间的差别。因为能够具足了知中间的差别,才能够正确地解剖名色,这样才能正确地去确定说:名色里面所含摄的这个五阴(或者是五受阴)它里面的这些法,统统不可能作为储存记忆的处所,因为它都是可毁坏、可分割。因为可分割就是可解剖,而且它还一定会变异,所以都不可能是如来藏,都不可能作为记忆储存的处所,所以一定要作这个讨论。
所以他也会更进一步去讨论到寿暖识这件事情。也就是说,我们人活著跟死亡有什么差别呢?用寿、暖、识三个来区别,我们看经文里面怎么说:【复问:“尊者!若死、若入灭尽正受,有差别不?”答:“舍于寿暖,诸根悉坏;身命分离,是名为死。灭尽定者,身口意行灭,不舍寿命,不离于暖;诸根不坏,身命相属。此则命终、入灭正受差别之相。”】这里就说到有寿、暖、识这三个法,入灭尽定的时候六识都灭,然后他的寿命跟暖不灭,也就是说寿命没有断掉,温暖也没有去掉,可是他的身口意行都灭了,什么叫身口意行都灭呢?就是说,他的呼吸心跳都灭了,可是他虽然心跳呼吸都灭了,就像死人一样,可是他并没有真正死亡,因为他还有寿命,还有温暖,还可以出灭尽定之后重新回来。
所以我们可以说,灭尽定的修持的方法,或是禅定的修持的方法,其实就是在作一种实验,什么样的实验?就是心理解剖的实验。也就是说,当一个人从正常的生活的情况,然后经过禅定的控制之后,他可以把六识一直灭,到了初禅的时候,把鼻、舌两识灭了,进入二禅的时候把前五识灭了,可是之后,意识都不灭。然后虽然到了四禅的时候,有些无想天的无想定是六识灭,可是他有邪见,他执著身,所以他是外道的定力,他不能往前跑,所以那个不在我们讨论之列。
可是到了四禅之后,他息脉俱断了,乃至到了四空定,他的意识区分得更细了,然后这是到了外道的最高的禅定-就是非想非非想定-他没有办法再往前进了。因为他还有邪见,因为他还有我见俱在,所以只有再把我见去除掉,进入了灭尽定,这个时候六识灭,所以想知都灭了,因为想知灭的时候,表示五阴里面的受、想、行、以及识全都灭了,这时候只剩下色阴,还有意根的触、作意、思这三个法,所以,这个时候才是作最大的解剖,也就是把心法作最大的切割,因为那时候犹如死亡啊!只差一点点,这个时候入灭尽定的阿罗汉,如果要入无余涅槃,舍掉寿命他就走了,所以说入灭尽定才是色法跟心法最大的切割。
这里有人可能会问说:“那我们睡著无梦的时候也是六识灭啊!那时候我们息脉也没断啊!那为什么入灭尽定,六识灭、息脉要断?”这就是差别,这是涉及到意根的差别。也就是说,在我们平常睡著无梦的时候,意根不灭,六识灭,因为我们被意根所掌握,所以在意根的掌握之下,我们六识灭,可是我们的呼吸心跳照样要存在啊!为什么?因为呼吸心跳是意根所掌握的。因为我们在娘胎的时候(在胎儿的时候),我们意识还没有成熟,胜义根还没有成熟(我们大脑还没有成熟的时候),我们就照样有呼吸心跳啊!因为意根就在维持我们的生命的迹象。所以在我们的头脑中的小脑、延脑,就是在作我们生命的维持的工作啊!
所以我们睡著无梦,那是因为我们被意根控制了,意根说身体很疲劳了要睡觉,就把六识灭了。可是修禅定刚好相反,是因为透过控制六识的生灭,反过来控制意根,所以当我们透过意识来锻炼禅定的时候,其实我们是把六识自己灭了,是逐步逐步把祂灭了,因为逐步逐步灭了,相反地就控制了意根的功能。所以当我们能够进入四禅的时候,那时候是息脉断,呼吸心跳都停了,可是并没有死亡,因为意根衪还是执著著不愿放舍,所以衪会继续前进到非想非非想定,乃至要进入灭尽定,来让意根说:“这些都不重要,这些都是生灭的,它都是可毁坏、可分割、会变异的法,所以应该把它灭尽。”因为这样子,所以说息脉就断,所以这个时候的身口意行灭,这就是意根跟六识之间它们的关系。
那我们可以看到在这种情况之下,修灭尽定者他才能够详细地看到六识祂的内容,他在五阴的观行之下,在佛语教导之下,他断我见,断我见之下,再修灭尽定,最后他可以证得五受阴的法,能够把名色分为三十个法。我们来看看在五受阴的这个法,佛陀怎么说:【云何色如实知?诸所有色,一切四大及四大造色,是名色,如是色如实知。……云何受如实知?有六受身:眼触生受,耳、鼻、舌、身、意触生受,是名受,如是受如实知。……云何想如实知?谓六想身。云何为六?谓眼触生想,耳、鼻、舌、身、意触生想,是名想,如是想如实知。……云何行如实知?谓六思身:眼触生思,耳、鼻、舌、身、意触生思,是名为行,如是行如实知。……云何识如实知?谓六识身:眼识身,耳、鼻、舌、身、意识身,是名为识身。如是识身如实知。】(《杂阿含经》卷2)这里把五阴里面都用六识来区分,那这个时候就可以区分出六根,也就可以区分出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乃至六识身,这样子就总共有三十个法。
也就是说,在入灭尽定的这个过程里面,其实就在演练一番自己可以控制的死亡的过程。也就是他开始把六识一个一个把祂灭掉,然后越灭越多的时候,他就越接近死亡,如果一个人害怕死亡,他是没有办法进入禅定的。所以修灭尽定就是在作这个练习,那我们就可以看到说,其实,在这个地方,就有所谓的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其实这个都是依于六识的遍行心所来建立的。也就是六识,眼有眼的受心所、想心所、跟思心所,耳有耳的受心所、想心所跟思心所,所以这个就是在说明唯识学里面的遍行心所。
那前面的五阴所说的是别境,因为有所谓的受阴、想阴,还有行阴、还有识阴,它说的是别境──了别境界。可是到了五受阴的时候,它所说的是遍行,因为它不是别境,可是遍行里面的受想心所,跟别境的受想的境界了别,还是有关系的,可是这两个彼此之间的关系,因为太过复杂,超出我们介绍的范围,所以我们就略过不再解释。
因为今天的时间已经到了,所以我们就简单介绍到这边,谢谢各位菩萨的收看!
------ 阿含正义(一)第002集 记忆研究与心理解剖 正礼老师
那我们看看经文里面,怎么样说这个部分,在《中阿含经》卷58里面说:【复问曰:“贤者拘絺罗!若死及入灭尽定者,有何差别?”尊者大拘絺罗答曰:“死者寿命灭讫,温暖已去,诸根败坏。比丘入灭尽定者,寿不灭讫,暖亦不去,诸根不败坏。死及入灭尽定者,是谓差别。”复问曰:“贤者拘絺罗!若入灭尽定及入无想定者,有何差别?”尊者大拘絺罗答曰:“比丘入灭尽定者,想及知灭。比丘入无想定者,想知不灭。若入灭尽定及入无想定者,是谓差别。”】这里在讨论一个命题就是说,死亡跟入灭尽定、跟入无想定三个的差别,那为什么要讨论这个呢?其实就在讨论色法跟心法它的区分。
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如果真正死亡之后,他剩下的就是躯体,这叫作色法。可是如果说他没有死,可是已经最接近死亡,这个时候就可以区别出,色法跟心法的不同。而灭尽定就是,作为色法跟心法切割最大、最好的方法。也就是说,一个修禅定者,他依于禅定─四禅八定-他修到非想非非想定,虽然从外观上,他从初禅、二禅、到四禅的时候,到了四禅他就已经息脉俱断,他已经没有心跳呼吸了,可是这个时候还不是死亡,而且其实这个时候他还有个意识存在,所以就有所谓的五现涅槃,他们就认为说,初禅、二禅、三禅、四禅,都有可能是涅槃啊!乃至四禅的人,他认为说我息脉都断了啊!那我最接近死亡了,其实还不是,因为还有四空定,可是到了四空定的时候,到了非想非非想定的时候,他们认为说,我这个已经是涅槃了,因为这个是最接近死亡了!
佛陀出世之后,当祂证得非想非非想定的时候,衪说这也不是!因为这也不是能够获得涅槃的一个境界。所以 佛陀经过苦行之后,然后衪最后明心见性成佛之后,衪确定说,这个都不是!所以衪才方便开许了灭尽定这个法,来让具有四禅八定的外道断我见,断我见之后,他可以把觉知心灭了,然后进入灭尽定,这个时候,他的色法跟心法区分得最清楚。为什么?因为那时候他的心法,已经灭除了最多,也就是从解剖的概念来说,就是他的心法被切除得最多。因为到了灭尽定的时候,他是想知灭,为什么想知灭呢 ?因为他六识都灭,不只六识都灭,他连意根的受、想心所都灭,因为这样子所以叫作想知灭。而这个想知灭是超越了无想定,无想定在这个地方所指的就是非想非非想定,因为在非想非非想定里面,想知不灭,想知不灭表示他的意识还在呀!所以还有意识的受、想、行、识都存在。
因为这个缘故,所以阿罗汉们统统都要讨论,到底灭尽定跟无想定(就是非想非非想定)中间的差别。因为能够具足了知中间的差别,才能够正确地解剖名色,这样才能正确地去确定说:名色里面所含摄的这个五阴(或者是五受阴)它里面的这些法,统统不可能作为储存记忆的处所,因为它都是可毁坏、可分割。因为可分割就是可解剖,而且它还一定会变异,所以都不可能是如来藏,都不可能作为记忆储存的处所,所以一定要作这个讨论。
所以他也会更进一步去讨论到寿暖识这件事情。也就是说,我们人活著跟死亡有什么差别呢?用寿、暖、识三个来区别,我们看经文里面怎么说:【复问:“尊者!若死、若入灭尽正受,有差别不?”答:“舍于寿暖,诸根悉坏;身命分离,是名为死。灭尽定者,身口意行灭,不舍寿命,不离于暖;诸根不坏,身命相属。此则命终、入灭正受差别之相。”】这里就说到有寿、暖、识这三个法,入灭尽定的时候六识都灭,然后他的寿命跟暖不灭,也就是说寿命没有断掉,温暖也没有去掉,可是他的身口意行都灭了,什么叫身口意行都灭呢?就是说,他的呼吸心跳都灭了,可是他虽然心跳呼吸都灭了,就像死人一样,可是他并没有真正死亡,因为他还有寿命,还有温暖,还可以出灭尽定之后重新回来。
所以我们可以说,灭尽定的修持的方法,或是禅定的修持的方法,其实就是在作一种实验,什么样的实验?就是心理解剖的实验。也就是说,当一个人从正常的生活的情况,然后经过禅定的控制之后,他可以把六识一直灭,到了初禅的时候,把鼻、舌两识灭了,进入二禅的时候把前五识灭了,可是之后,意识都不灭。然后虽然到了四禅的时候,有些无想天的无想定是六识灭,可是他有邪见,他执著身,所以他是外道的定力,他不能往前跑,所以那个不在我们讨论之列。
可是到了四禅之后,他息脉俱断了,乃至到了四空定,他的意识区分得更细了,然后这是到了外道的最高的禅定-就是非想非非想定-他没有办法再往前进了。因为他还有邪见,因为他还有我见俱在,所以只有再把我见去除掉,进入了灭尽定,这个时候六识灭,所以想知都灭了,因为想知灭的时候,表示五阴里面的受、想、行、以及识全都灭了,这时候只剩下色阴,还有意根的触、作意、思这三个法,所以,这个时候才是作最大的解剖,也就是把心法作最大的切割,因为那时候犹如死亡啊!只差一点点,这个时候入灭尽定的阿罗汉,如果要入无余涅槃,舍掉寿命他就走了,所以说入灭尽定才是色法跟心法最大的切割。
这里有人可能会问说:“那我们睡著无梦的时候也是六识灭啊!那时候我们息脉也没断啊!那为什么入灭尽定,六识灭、息脉要断?”这就是差别,这是涉及到意根的差别。也就是说,在我们平常睡著无梦的时候,意根不灭,六识灭,因为我们被意根所掌握,所以在意根的掌握之下,我们六识灭,可是我们的呼吸心跳照样要存在啊!为什么?因为呼吸心跳是意根所掌握的。因为我们在娘胎的时候(在胎儿的时候),我们意识还没有成熟,胜义根还没有成熟(我们大脑还没有成熟的时候),我们就照样有呼吸心跳啊!因为意根就在维持我们的生命的迹象。所以在我们的头脑中的小脑、延脑,就是在作我们生命的维持的工作啊!
所以我们睡著无梦,那是因为我们被意根控制了,意根说身体很疲劳了要睡觉,就把六识灭了。可是修禅定刚好相反,是因为透过控制六识的生灭,反过来控制意根,所以当我们透过意识来锻炼禅定的时候,其实我们是把六识自己灭了,是逐步逐步把祂灭了,因为逐步逐步灭了,相反地就控制了意根的功能。所以当我们能够进入四禅的时候,那时候是息脉断,呼吸心跳都停了,可是并没有死亡,因为意根衪还是执著著不愿放舍,所以衪会继续前进到非想非非想定,乃至要进入灭尽定,来让意根说:“这些都不重要,这些都是生灭的,它都是可毁坏、可分割、会变异的法,所以应该把它灭尽。”因为这样子,所以说息脉就断,所以这个时候的身口意行灭,这就是意根跟六识之间它们的关系。
那我们可以看到在这种情况之下,修灭尽定者他才能够详细地看到六识祂的内容,他在五阴的观行之下,在佛语教导之下,他断我见,断我见之下,再修灭尽定,最后他可以证得五受阴的法,能够把名色分为三十个法。我们来看看在五受阴的这个法,佛陀怎么说:【云何色如实知?诸所有色,一切四大及四大造色,是名色,如是色如实知。……云何受如实知?有六受身:眼触生受,耳、鼻、舌、身、意触生受,是名受,如是受如实知。……云何想如实知?谓六想身。云何为六?谓眼触生想,耳、鼻、舌、身、意触生想,是名想,如是想如实知。……云何行如实知?谓六思身:眼触生思,耳、鼻、舌、身、意触生思,是名为行,如是行如实知。……云何识如实知?谓六识身:眼识身,耳、鼻、舌、身、意识身,是名为识身。如是识身如实知。】(《杂阿含经》卷2)这里把五阴里面都用六识来区分,那这个时候就可以区分出六根,也就可以区分出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乃至六识身,这样子就总共有三十个法。
也就是说,在入灭尽定的这个过程里面,其实就在演练一番自己可以控制的死亡的过程。也就是他开始把六识一个一个把祂灭掉,然后越灭越多的时候,他就越接近死亡,如果一个人害怕死亡,他是没有办法进入禅定的。所以修灭尽定就是在作这个练习,那我们就可以看到说,其实,在这个地方,就有所谓的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其实这个都是依于六识的遍行心所来建立的。也就是六识,眼有眼的受心所、想心所、跟思心所,耳有耳的受心所、想心所跟思心所,所以这个就是在说明唯识学里面的遍行心所。
那前面的五阴所说的是别境,因为有所谓的受阴、想阴,还有行阴、还有识阴,它说的是别境──了别境界。可是到了五受阴的时候,它所说的是遍行,因为它不是别境,可是遍行里面的受想心所,跟别境的受想的境界了别,还是有关系的,可是这两个彼此之间的关系,因为太过复杂,超出我们介绍的范围,所以我们就略过不再解释。
因为今天的时间已经到了,所以我们就简单介绍到这边,谢谢各位菩萨的收看!
------ 阿含正义(一)第002集 记忆研究与心理解剖 正礼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