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派佛教之发展
二千五百多年前,世尊于天竺示现大般涅槃以后,声闻法中的摩诃迦叶尊者观察到:须跋陀罗摩诃罗比丘认为可以不必再听从 世尊关于净或不净、应作不应作之言教,随著 世尊之涅槃示现,从此以后自己可以随欲造作或不作。看到同行比丘有这样的想法,促使摩诃迦叶尊者思惟著:有这种想法之比丘能导致恶法生起,应该趁恶法未兴起之前结集 世尊言教为法藏,让 世尊正法能够住世久远以利益有情众生;世尊亦教导弟子,于 世尊涅槃以后应以 世尊所说之法及戒为师。摩诃迦叶尊者为护持 世尊正法,遂邀集声闻法中共五百位阿罗汉与凡夫,同聚于王舍城,以持律第一的优波离尊者为首而诵出毘尼藏(律藏),以多闻第一的阿难尊者为首而诵出法藏,此法藏函盖了四部阿含之修多罗藏(经藏)及阿毘昙藏(论藏)。此经、律、论三藏或名戒、定、慧藏,于 世尊涅槃以后不久而作初次结集,师资遵守相传不绝。
世尊涅槃后一百一十六年,长老离婆多及萨婆迦,为断除于毘舍离所生起之十事非法及消灭诤法,邀集七百位通达三藏之比丘重新诵出毘尼藏,此是声闻法中的三藏法教第二次结集,只结集十事非法的声闻律藏,无关法藏及大乘律、法。
世尊涅槃后一百一十八年,阿育王统领阎浮利地;阿育王自从信受佛法以后,于所统领之八万四千国广兴塔寺,佛法大兴。 当时诸多外道逐渐失去供养利得,四处乞食往往难有所获,为饥渴所逼故,遂入于佛门中作沙门;虽然表相已经是佛法中之沙门,但却仍然以其原有之外道戒律与法义来教化人民,一切威仪进止完全不遵照 世尊所规范──不依当时真正佛门比丘应当遵守的律仪而行。到了布萨(诵戒、忏悔)的日子,这些表相佛法之假名沙门也到场参与布萨,可是当时所有善守佛门律仪之比丘们却不愿与他们一起布萨,因为那些人是犯戒的不净者,依律不应允许他们参加布萨,于是律藏内容正讹之诤即从此生起。时阿育王经过目揵连子帝须之教导:何法是佛说,何法非佛说;何者是佛法之戒律,何者为非。据此而过滤了那些说佛法『是常、是断、是非想、是非非想、是世间涅槃……』之外道假名沙门,并予以逐出僧团。之后,以目揵连子帝须为上座,邀集通达三藏之一千比丘再重新诵出毘尼藏及法藏,犹如第一次结集与第二次结集,此是声闻三藏法教第三次结集。
世尊涅槃后,以摩诃迦叶尊者、富楼那尊者、优婆离尊者及阿难尊者等为首而结集佛说之声闻三藏法教,当时五百结集之法会内为首者,皆为 世尊在世时已亲证解脱果、通达声闻三藏,并能够摄受、教导新进比丘之上座比丘,而所结集下来之声闻三藏法教──四阿含诸经的法义,就由此等大阿罗汉与其所带领之弟子等师资共五百位,互相遵守而传下来,即依这个系统之师资传承而称为『上座部』,是依为首的阿罗汉等上座而立名故。而结集法会外之声闻弟子虽然没有参加法藏结集,同样的以其在佛座下所修学的声闻三藏法要带领著大众修学佛法;这个系统的师资所传承下来的法脉,就被称为『大众部──摩诃僧只部』。这两大部在 世尊涅槃后百年,虽存在著不同的部名,但是法义上并未有任何异执。而佛灭后由文殊、普贤、弥勒、维摩诘、摩诃迦叶、童女迦叶等菩萨继续弘传的大乘佛教,仍然外于声闻摩诃迦叶、富楼那、优波离的声闻乘佛教继续弘传著。
直到阿育王时代,声闻法中的上座部及大众部才开始对戒律的主旨与布萨有了诤论,以及对于生死及涅槃等法有了不同的见解。有说 世尊涅槃后将近二百年时,大众部将文殊与阿难等人结集的华严、般若等大乘经掺杂于声闻三藏中而说,当时有人信受,也有人不信;缘于此,大众部又分成一说部、出世说部、灰山住部(或名鸡胤部)。于将近二百年时,又因为法义深浅之异执,大众部再次分出多闻部;甫届二百年时,又于多闻部中再分别出不同法义,此等异信者又新成立多闻分别部。到了满足二百年时,更因为有外道为利养而于佛门中出家,因受戒得戒之诤论,此等外道又分出支提山部及北山部。如是,大众部因内部法义诤议及外道违戒等缘故而分出七部。
声闻法中的上座部,从摩诃迦叶尊者以来二百年内都没有异部,直到第三个百年的初期,有以经为正而弘法者,有以毘昙为正而弘法者,因此而分成正弘契经之上座弟子部(又名雪山住部),及以毘昙为胜而正弘毘昙之萨婆多部(又名说一切有部)。萨婆多部中,以舍利弗之法相毘昙为主之弘传者,亦另成一部称为可住子弟子部(又名犊子部);第三个百年中期时,有嫌此法相毘昙不足,又各各造论,取经中之义理而补足之,各自所执不同的缘故,犊子部又分出法尚部、贤乘部、正量弟子部、密林部等四部。第三个百年即将届满时,因所执义理不同的缘故,从萨婆多部分出正地部(又名化地部),不久又从正地部分出法护部(又名法藏部)。同一时期亦因异执故,另从萨婆多部分出善岁部及说度部(又名经量部)。上座部因各部异执的缘故,共分出十一部。
上座部与大众部是声闻法的根本二部,及所分出之十八部,总共有二十个部派,皆属于声闻法中的部众,皆未脱离 世尊先前所作之预测,如同五百结集后随即展开的大乘法结集(七叶窟外的千人大结集)的经典《文殊师利问经》卷下中所说:【尔时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佛入涅槃后,未来弟子云何诸部分别?云何根本部?』佛告文殊师利:『未来我弟子,有二十部能令诸法住,二十部者并得四果,三藏平等无下中上,譬如海水,味无有异,如人有二十子,真实如来所说。文殊师利!根本二部,从大乘出,从般若波罗蜜出,声闻、缘觉、诸佛悉从般若波罗蜜出。文殊师利!如地水火风虚空,是一切众生所住处,如是般若波罗蜜及大乘,是一切声闻、缘觉、诸佛出处。』……佛说此只夜:摩诃僧只部,分别出有七;体毘履十一,是谓二十部。十八及本二,悉从大乘出;无是亦无非,我说未来起。】
根本二部就是上座部(体毘履)及大众部(摩诃僧只部),佛说都是从大乘法中分出而说,从般若波罗蜜分出而说,这是表示:三乘菩提皆是佛陀施教方便而从唯一大乘的佛菩提中,分为三个时期说法而施设声闻乘、缘觉乘、大乘;声闻乘与缘觉乘合并在第一转法轮时期宣讲,大乘法则分在第二、第三转法轮时期宣讲,第二转法轮讲般若诸经,第三转法轮讲唯识诸经,是故上座部与大众部的声闻法也是从大乘法中分出的。上座部就是结集四阿含的五百结集等人,从法藏结集以后演变到部派之成立前后,皆是遵循于 世尊所说之正法──从大乘法中析出而犹如化城之二乘解脱道以及含摄解脱道之佛菩提道,是大乘教与二乘教并行弘扬的情况。但是声闻教因于各部之所执不同、信受者不同、外道的渗入,而有声闻法分裂后的十八个部派产生,连同根本部的上座部与大众部,共有二十个声闻部派;大乘佛教则因有诸大菩萨的妙法及传承不断而继续一脉相传,并未分裂,前后一贯都以如来藏实相般若智慧及如来藏的一切种子智慧而弘传不辍,并且由于法教及实证境界俱皆胜妙,引生学人更大的兴趣而日益扩大其影响力。但二乘化城的声闻法则是从大乘佛法中析出,后来却因误会大乘经教及误会二乘法、律,故渐次分部。佛又说般若波罗蜜及大乘是一切声闻、缘觉、诸佛出处,这也表示声闻、缘觉所证之解脱道,是以大乘法中菩萨所亲证之如来藏阿赖耶识(异熟识)之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为根本、基础;声闻、缘觉所证之有余、无余涅槃,即是因于如来藏阿赖耶识(异熟识)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而施设。
菩萨从三贤位修证到十地、等觉,最后妙觉地究竟佛所证之无住处涅槃,也是不离如来藏阿赖耶识(异熟识、无垢识)之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亲证如来藏阿赖耶识(异熟识),现观此识与其所生之五阴和合运作、不一不异,现观此识所生现之五阴法界与涅槃法界空有不二、不一不异,如是现观五阴众生常住于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所得之智慧就是般若波罗蜜,这是必须亲证第八识以后才能生起的大乘智慧;依凭此般若波罗蜜才可以进修一切种智,断除分段生死苦及断尽变易生死苦,究竟清净烦恼障及所知障,最后成就佛道,这就是大乘法──并非只修解脱道就能成佛。在大乘法一直都与声闻法同时弘扬的状况下,声闻部派佛教中对大乘法产生种种臆测的想法,也对声闻解脱道及戒律有了种种不同的见解而逐渐分部;大乘佛教则数百年间始终如一而未分部,渐传而到今天亦仍然只有二种现象:此错悟者说法与他错悟者所说有异(当然一切错悟者的说法也都与真悟者所说有异),而大乘法中的古今真悟者所说始终前后不二、法同一味。是故古天竺乃至今日全球佛教的真悟菩萨所传之法,是始终一味、同一法乳而不曾有所演变的;有所演变的,永远都只是声闻凡夫僧对解脱道法义及大乘法义误会以后,不断的『改进』而产生的演变现象,这种现象从来都与历代真悟菩萨所弘传的大乘法义无关。如同现代大乘法中的错悟者所说,互有异同而都与真悟者所说全然不同,这些错悟者在弘法过程中,必须一再地修正其说法而不得不演变,但真悟者的说法是始终如一而不可能会有演变的,因为法界实相必然是古今如一而不可能被演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