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想定  

楼主  收藏   举报   帖子创建时间:  2020-06-08 回复:0 关注量:705
有色与无色的差别之中,在色界以及无色界中又有差别;也就是有想与无想,这是从另一个方向来说色界与无色界。有想,欲界人间以及三恶道有情的生活状态都是有想的。有想的这个「想」,在《阿含经》里面讲的就是指「知觉」;有想或无想,是指有知觉或者无知觉,不是在讲语言文字妄想那个「想」。这个地方,几十年来很多的大法师、大居士都误会了,错把没有语言文字妄想当作是「无想」。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诸位知道(如果你修行够久,应该会记得),以前美国有一个卡普勒禅师来到寻觅禅的根。卡普勒禅师,这位美国人很向往禅;他也学过日本铃木大拙的禅,后来觉得禅根还是应该在中国,而当时大陆还是封闭的,还没有改革开放,所以他特地来到寻根。他来寻根时去找谁呢?找了三个人:圣严法师,还有就是耕耘居士与南老师。那个时候广钦老和尚还健在,他却不懂得去拜访,因为广老名气不如那些凡夫大师,所以他找来找去都是找到叶子而没有找到根,连树枝都没摸着。当时禅的根呢,是在土城;可是他在台北找来找去,说他找到根了,结果都只是找到树叶,连树枝都没摸着。他去找南老师、找耕耘居士和圣严法师,都只是树叶;这三个人之中,卡普勒禅师最佩服的是南老师。可是南老师怎么说无想定的呢?他在《如何修证佛法》书里面的第一章、第一节就说:打坐修到没有语言妄想了,就是证得无想定。可是这个其实只能称为欲界定,并且欲界定还有善根发的内涵,他也还没体验过。
欲界定的善根发,有个持身法;它会把你色身持住,让你不摇动,你不必用任何力气,坐着它就不动了。这个持身法第一次发起时,你会感觉到色身就像有一层薄膜护持着不动;譬如说荔枝、龙眼,你把外壳剥掉,里面还有一层薄薄的膜包住;就像那样把你包住,很舒服、很轻松的安住,这叫作欲界定的持身法。持身法现起了,你才算是获得欲界定了。可是南老师连那个持身法也没有,他讲的是说,只要觉知心中一念不生,没有语言妄想,那就是无想定,可是这个最多只是很粗浅的欲界定而已。接下去的未到地定、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他当然也都没有。真正的无想定,是证得第四禅以后才能证得的,而第四禅要依第三禅才能证得,下至初禅要依未到地定才能证得,不是没有未到地定的人能证得初禅的,也不是没有第三禅的人能证得第四禅的,更不是没有第四禅的人能证得无想定的,当然更不是在初禅前的未到地定证得以前就能证得无想定的。但南老师为什么会那样解释呢?都是因为他误会了这个「想」字。「想」在《阿含经》中有讲过,佛特别说明「想亦是知」;换句话说,除了语言文字的思想是想阴以外,当你有觉有知的当下,那也是想阴。
佛说的无想定,是得第四禅以后的事;不懂涅盘的外道以为说,四禅过后把自己的觉知心灭掉就是住于涅盘了,所以他们在四禅中把觉知心的自己灭掉;但又恐怕落入断灭空中,所以不想把色身灭掉,就留着色身而灭掉觉知心,误以为是进入无余涅盘中;可是结果呢,那只是无想定,所以无想定就称为外道定。菩萨证得四禅之后,一生难得几回进入无想定;除非是遭遇横祸很痛苦,才会入无想定中去休息,否则不会入无想定;因为无想定中不但息脉俱断,也是无觉无知如同闷绝一般,就不会领受色身受创而产生的痛苦了。那么有想与无想,是在讲什么呢?是说有知觉与无知觉。所以,如果是说入于有想的境界或入于无想的境界,我们就要把它作一个区隔:什么是有想,什么是无想?刚刚解释过无想定的大约内容了,无想定就表示定中意识心不存在,才可能没有知觉,因为意识心一旦生起存在时就一定会有知觉。这是因为意识心一旦现起了,就一定会有五个遍行心所法及五个别境心所法同时运作,所以一定会有知觉,有知觉的定就总称为有想定。
这样子了解有想定与无想定了,我们再来观察一下:从欲界定、未到地定、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再转入无色定,死后就会与无色界相应;譬如说空无边、识无边、无所有处,都是有知有觉的,有知有觉的定境就是有想定。既然有知觉的定就是有想定,这意思表示:在这些定中意识都是存在不灭的。建立了这个知见来修定的时候,就不会把这些定境跟法界大定混淆了,因为这都是有想的定境,就是有知觉的境界。无想呢,就是刚刚讲的,只有在四禅后的无想定中,就是外道未断身见而作涅盘想所进入的外道涅盘境界,就是在第四禅中灭掉意识觉知心;其中既无识阴六识存在,所以无觉亦无知,其实就是无想定,成为无想的有情。这样子,谈起有想与无想时,就已经函盖三界了!因为有想是从无色界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一直下到人间乃至三恶道中,都属于有想的境界,而无想的境界就只有一个四禅后的无想天。
诸位也许想说:「无想天好像也不错,因为至少要先得第四禅,舍报我就生无想天好了。」可是我告诉你:千万别去!假使有人证得无想定的话,千万别执着,否则生到无想天以后,那是什么境界呢?我告诉诸位:舍报后,色界中阴现起,然后看见四禅天,心里欢喜就往生到四禅天去了;去到那边,发觉自己还有觉知,知道还不是涅盘,因为听说涅盘中是寂静而无六识六尘的,于是起念再灭掉意识自己而生到无想天中;刚生到无想天的时候,第一个剎那是发觉怎么自己还在?为何结果还不是涅盘?然后第二个剎那就开始把自己觉知心灭掉,随后第三个剎那觉知心变成微微心,然后就消失了。这样三个剎那以后,就留着色界天身(就是四禅天的无想天身)继续存在,是以涅盘想而把觉知心灭了,就在无想天中安住了。因为他还没有断我见,又不知道灭掉六识以后还有意根及第八识存在,所以怕落入断灭空,就把四禅天身留着,然后觉知心灭了,以为这样就是无余涅盘。如果他所修的无想定非常好、具足圆满,他的寿命可以到达五百大劫;在这五百大劫中就好像睡觉一样,觉知心都不在,什么事情都不能作,当然不可能提升道业,空无所证而过完五百大劫。你想不想要这个境界?如果你很喜欢,你一定每天醒了还会想要一直再睡;如果你是醒了就一定会起来作事的人,那你一定不会喜欢无想定。在无想天中,如果中夭,有的三百大劫、两百大劫、一百大劫,乃至有的人一劫、两劫就下来欲界了。
下来欲界中又是怎么个过程?都是因为他的我见还没有断除,所以一念无明还在;于是在无想天中寿命尽时,突然间生起一个没有语言文字妄想的念;这时念出现了,其实那个念不能称为念,应该叫作心动;是因为我执没有断,我见也没有断,所以意根动了,然后意识觉知心的微微心就现起了;现起以后到第二剎那便具足现行了,然后第三剎那发觉自己怎么没有住在「涅盘」里面?然后第四个剎那便下到人间了,很可能不是继续当人;除非他生天以前有造作了许多的人、天善业,否则下来人间时就不是当人了,大约就往生到三恶道去了,这就是无想天舍寿后的果报。
所以如果生到无想天以后直到寿尽时的感觉是什么?就只是那六个剎那:刚生到那边时,三个剎那以后觉知心就不见了;寿尽时意根一动,觉知心再出现,三个剎那以后就下堕到人间了。这三个剎那可能长达半劫,但是对他而言还是三个剎那;所以往生及离开无想天中的觉受其实只有六个剎那,在那五百劫或三百劫中什么事也作不得,只是在浪费生命,这样有意义吗?如果具足无想定的话,他在那边五百大劫中,其他的师兄弟们假使福德与道业因缘都很好,在人间不晓得修到几地去了,他却还是凡夫一个,平白耽误了道业五百大劫,所以千万不要喜爱无想定。假使你将来有机会得四禅了,你可以体验一下无想定,但是要交代别人,如果半天、一天还没有出定,就要敲敲引磬唤醒你。要记得这一点,要不然一入定就是三年五载,人家不晓得学习进步多远去了,你还在定中混日子,出定时的道业还是与入定前一样,并没有进步,所以这个无想定一点儿都不值得爱乐。这就是说,有想是有觉有知的;凡是从无色界的无所有处往下,识无边、空无边、四禅以下,一直到人间、三恶道,都有知觉,所以都是有想的境界。真正无想的境界就只有一个,叫作无想定或无想天。
--------平实导师《金刚经宗通》〈大乘正宗分〉第三
无想定者,谓 佛子证四禅已,未断色界天身之执着而欲取涅槃,便于四禅定中作涅槃想,以定中之想为出离三界之障,遂灭除心中无语言之想,以此而入无想定,以无想定境界作为涅槃;以灭想故,了知心(空明觉知之意识)即灭而不起,名为无想定。以此为涅槃故,数数熏习;舍寿后便入此境,生无想天,寿命或五十劫、或百劫乃至五百劫,恒住无意识境;舍无想天寿时意识方起,方有了知;一旦了知即便下堕,如绳系鸟,绳尽则还,复堕下界;以生无想天者一切无所能为,暂住数百劫后复返欲界,故名彼天为客天,往彼作客暂住而已。
欲证灭尽定者,须先断除色界身见,而后修证四空定,入非想非非想定已,舍想之时方能舍受,方入灭尽定,非于四禅中不舍色界身见、舍想而入。又无想定行者以不了色界微细色所成身之幻有不实,执以色界微妙身中之无想无受为涅槃,舍寿遂以涅槃想而生无想天。又无想定所断之想粗,灭尽定所断之想细,若无四空定之定力,欲于四禅中灭粗想而证灭尽定者,无有是处。又想者乃谓想阴之想,无想者非因离语言妄想而名无想,是故初禅心中虽离语言,仍未离想;若有意识不灭而能了知,不论其了知如何微细,皆名为想;不唯四禅息脉俱断之定境中能了知心名之为想,乃至四空定之顶——非想非非想定中之极细了知心,依然名之为想,须灭了知心之我,方入灭尽定,方过想阴,方名想灭。
故知一切行者欲出三界者,皆必须证悟空明觉知心是妄心妄识,否则不出想阴,永堕轮回。唯有灭想——空明觉知心,方出三界。以此可知:不论显密大小各宗各派诸祖诸师,若言所悟不生灭心为空明觉知心者,不论其门徒所揭示诸见、修、行、果如何超胜,皆是妄想所得,非有实证;不唯无慧,亦且无定;无慧无定而云证圣,唯有痴人方信受之,以彼等师徒俱皆不知想灭之理故。
际兹末法,多诸 佛子及与外道,错将欲界定、未到地定心中无语言妄想之定境,误认为无想定,便道已过四禅境界,笼罩他人,自堕妄语业中,名为可怜悯者。
有诸 佛子及诸外道,闻 佛说言无余涅槃之中无心无觉,无有能知及与所知,便于四禅之中灭却觉知,以为涅槃,此则入于无想定中,不能入涅槃也。何以故?以彼等未证三乘菩提故。若证三乘菩提之一,了了分辨四禅四空定中之微细了知心为暂有假有,非真实不生灭心,方能灭却此心而于有顶取证涅槃。若不悟菩提,虽欲入涅槃而住无想定中,类似涅槃,然不久后,终将因未断一念无明烦恼之有爱住地及色爱住地——空明觉知心自我之执着及对色界身之执着;又复起心,出于无想定外,便道世无涅槃可证,便谤 佛说不如实语,如善星比丘因此而堕地狱。此名有我欲证涅槃,违背 佛说涅槃无我之理,以有空明觉知之我,则非寂静故。
近年来,本岛有甚多国外来的大小显密诸宗大师传授禅法,多有宣称证悟登圣者。彼等诸师传授禅法,谓可实证解脱,然观彼诸大师,悉以空明觉知心为真,教人消除烦恼,保持一念不生,并须时时保持清醒: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并且要能处处作主。此则违背涅槃正理。
此诸大师过在不明二乘无我空相、不明真如阿赖耶识,错认空明觉知之意识心为真如,又复未曾眼见 佛性,不明真如 佛性之实相,误认空明觉知心中无妄想妄念即是涅槃,教人舍报时以此心住于无妄想妄念之中,名为入无余涅槃;误以为如此即可不再受生,以此名为无生。而不知真如本来已在,本来无生;真如之本来无生,非由空明觉知心修除妄想而成,乃是空明觉知之心断除三界贪着、了知自己虚妄,舍报后不复现前而受生,唯余真如因无空明觉知心之贪着而不再受生,故真如不现于三界中,不生来世空明觉知之意识,永不轮回,此名无余涅槃。今诸大师不知此理,违 佛旨意而云能令 佛子实证无余涅槃者,无有是处,以彼等误解无余涅槃故,未证无余涅槃故。
佛子于此已知无想定与灭尽定,复应了知何因从定觉?无想定之成就者,若不能了知此定虚妄,不肯弃舍而进修实相智慧,舍寿后必起色界天中阴身,以错认无粗想为涅槃故,便舍中阴入无想中,遂生第四禅天之无想天。初生彼天,复舍其想,而以舍知作涅槃想,初剎那住粗想,次剎那住微微想,第三剎那遂灭想;其色界天身于无知之境中安住,或五百劫、或五十劫,忽生觉知,便舍天寿,下堕欲界。
学人于此欲界修得无想定者亦复如是,虽住定中以为涅槃,而于后时忽生一念,复又出定。于四无色定中亦复如是,不能永住,迟早必会出于定外,又入五尘,永无解脱之日,此皆由于一念无明之色界爱及有爱住地惑未断——执四禅天身或四无色定中之空明觉知心为不生灭我,不离我见所致。
灭尽定中圣者出定,则非由此缘故,乃因未至舍寿时节,随缘说法度生,故不取灭度。入灭尽定时以心先有预设,故于日将午时即便由其意根之作意,而使空明觉知之意识心又复现前,入城托钵,食讫说法;乃至寿终之时以舍想故而入涅槃,非以涅槃想而入涅槃。是故圣人与凡夫俱从定觉,而因不同,修证别故;此亦 佛子所当知者,是故大慧菩萨为诸 佛子请问于 佛。
--------平实导师《楞伽经详解》第一辑
上一集我们跟各位介绍到《大乘起信论》里面 马鸣菩萨说,如果众生能够把一切妄念灭除,而成为无相的话,就是证得如来的智慧。我们也举了有人有很严重的文字障,这个就是所谓的妄念有相,如果能够实证第八识如来藏,就能够妄念无相。
我们上一集说到,悲智他主张无想就是涅槃,而且主张无想定,所谓的净无想道,就是到达涅槃的一个道路。基本上他那样说,他是对的,可是他又认为说所谓的四禅中的无想定,是不存在的,这个就是他的无明,也是他的妄念。我们上一集已经介绍了所谓的无想定,它是非想非非想天的禅定力,在阿含里面也称为无想定。可是我们要知道,在解脱里面其实并不是因为禅定而获得解脱,所以所谓的净无想道里面,要到达非想非非想天的这样的禅定力才是解脱,这并不是真正的道理。所以 佛陀祂也说:即使证得非想非非想定,其实他也不一定能够真正获得涅槃。所以所谓的净无想道,只是为外道方便开设说,你们能够修得禅定,能够修到四空定,已经算清净,可是呢?还不够清净,所以特别建立了所谓的净无想道给这些外道们——修禅的外道们,可以有一条解脱的道路。
可是我们知道真正的解脱,有所谓的慧解脱;慧解脱的声闻人并不需要到达非想非非想定的禅定力,他就可以获得解脱。所以解脱其实是因为智慧而解脱,而不是因为禅定力而解脱。所以净无想道的问题就出在,如果以它为究竟的涅槃的道路的话,其实他是有可能产生见解上的错误,所以 佛陀并不认可证得非想非非想定,就一定是获得涅槃;问题就在这里,因为真正的解脱在于智慧,要有解脱的智慧,能够断除我见、去除我执,这样子才是解脱啊!
所以说,在声闻法道里面的解脱道,慧解脱的阿罗汉,他没有四禅的禅定力,可是他就可以入无余涅槃了。也就是说,他只要能够有初禅以上,乃至二禅以上的禅定力,他就可以凭借著他的解脱智慧入无余涅槃了。所以显然解脱最主要的力量,是在智慧力,也就是他的解脱的智慧,而不是在禅定力。当然有了智慧之后,你禅定力更高也很好啊!可是最关键的并不在于禅定力,而在于智慧力;若有禅定力,纵使能够到达非想非非想天,如果他不断我见,他照样不得解脱,他还是照样不如一个断我见的声闻人。所以净无想道,其实是隐含了这样的意涵,可是如果没有智慧,是没有办法发现这样的智慧的。
我们可以继续看,悲智他本身所说的,其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我们看:无想定,虽曰不念一切想,却并非完全无想思、无知觉。如经云:‘比丘入灭尽定者。想及知灭。比丘入无想定者。想知不灭。’(《中阿含经》)‘此无想心定是有为而所思维。’(《中部阿含经》)无想定,尚有‘念无想界’之一想一念。如经云:‘有二因二缘住无想定。云何为二。一者不念一切想,二者念无想界。’(《中阿含经》)(网名悲智者所著《悲智破斥邪师萧平实邪见魔说专集》)悲智他所引的,其实就是我们上一集所引的《中阿含经》的内容,而且我们根据上一集所引的经文,就可以来证明所谓的入无想定,想知不灭,其实它说的是非想非非想定,所以当然是意识心的觉知不灭。可是这里也同样有说到这件事情;这里有说到,此无想心定是有为而所思维,这是尼柯耶里面的《中部》阿含经,显然它已经在这里说,这是有为而且是有所思维,所以显然这是有漏有为的一种禅定而已;所以它当然不是一种真正清净解脱的一个禅定,所以他还缺乏了断我见的功德,缺乏断我见的智慧力。所以他自己所引的尼柯耶里面的《中部》阿含经里面,已经清楚地告诉他:无想心定,其实它是有为的,而且是有所思维。既然有为、有所思维,显然他不能真正获得解脱,他还少了一分无为的解脱功德力;就因为这个有为、有所思维,就把他限制在三界里面了。所以说经文已经很清楚,而且他不能理解,其实这样子在说有为,而有所思维的时候,其实已经在否定这个无想定,这个非非想天里面的无想定,是可以获得解脱的。可是他就没有这样的智慧可以了解经文,已经这么清楚地告诉他。
好,那我们接下来,来跟各位介绍《阿含经》里面的确有说到,有所谓四禅里面的无想天,而且这四禅里面的无想天,它是没有觉知的,而且是无想无知的。可是这也是悲智这位先生他最为迷惑,而且极力反对说有这样子的无想定存在。我们可以来看看,在《长阿含经》里面,有这样的经文:【复有众生,一身一想,遍净天是,是四众生居;复有众生,无想无所觉知,无想天是,是五众生居;复有众生,空处住,是六众生居。】这是《长阿含经》的卷8里面就有提到,有所谓的一身一想,这是遍净天,这是属于三禅的遍净天,因为三禅里面,有所谓的少净天、无量净天,还有遍净天;举遍净天作为代表,来代表三禅。再接著就说到所谓的复有众生无想无觉知是无想天,而且是第五个众生所居处的地方;然后接著后面就谈到四空定里面的空住处,这是第六个众生所居住的处所;从这个次序就可以知道,这个无想天它所说的,就是四禅的定力所安住的境界,而且在这个境界里面,在这个无想天里面,他是无想而且是无觉知的;所以无想无觉知,所以在这里面是因为六识皆灭,所以当然就是无想无觉知,所以这里所谓的无想天的这些天人,所依的定力就叫无想定。
同样的《长阿含经》卷9还有同样的经文:【或有众生,一身一想,遍净天是,是四众生居;或有众生,无想无所觉知,无想天是,是五众生居;复有众生,空处住,是六众生居。】《阿含经》经常重复这些经文,就是在确定说,这个经文是没有错误的,所以说两次都是同样的说法,所以就证明说有所谓的无想天。这些天人所安住的定力就是无想定,在这个禅定里面,他是无想无所觉知的,所以他是完全不了知境界的,因为他六识皆灭,所以这样子才是真正对于无想定正确的理解。
可是这个悲智,他的文字障还真的很严重,所以他又举了一个律部的一段经文,可是他又有节略了,把重要的意涵去除掉,想要来移花接木,来扭曲经文的意思。我们看看他怎么说:再比如:‘声闻弟子一念中。极多能知一世……是输毗陀前身。从无想天命终。来生此间。无想天寿五百劫。以是故说一念中知五百劫。’(《律》) (网名悲智者所著《悲智破斥邪师萧平实邪见魔说专集》)这位悲智先生,他就举了律部的一段经文,然后节略了一部分,然后他举的意思就是说:声闻弟子里面有一些人,能够一个念头里面就知道一世,而且很多人都能够这样知道,而且他还举例,就有这样的一个叫作输毘陀的人,他之前在无想天,然后在无想天命终之后来到人间,所以因为这样的关系,他可以一念之间知五百大劫。所以他认为说,因为他一念之间,能够知五百大劫,所以就是说在这五百大劫里面,他就是有觉知心存在的。其实错了,因为如果我们详细来看律部的经文的话,其实他所举的这段经文,刚好可以证明,在这个五百大劫里面,输毘陀其实他是没有念的。
好,我们来看看,真正完整的律部里面,是怎么说的:【长老输毘陀语诸比丘:我能一念中识宿命五百劫事。诸比丘语输毘陀:何有是事?声闻弟子一念中极多能知一世。汝空无过人法故妄语,汝输毘陀灭摈驱出。佛闻是事语诸比丘:汝等莫说输毘陀是事过罪,何以故?是输毘陀前身,从无想天命终,来生此间。无想天寿五百劫,以是故说一念中知五百劫。输毘陀随心想说无罪。】(《十诵律》卷59)
其实如果我们从这段完整的经文,我们就可以知道,其实是因为这个输毘陀,他说他一念之间,能够知五百大劫中间的事情,可是声闻人都反对这件事情啊!其他的比丘就告诉他说:声闻弟子里面有很多人,可以一念之间就知道他一世是怎么样,而且这样的人很多啊!就他经过那一世,很快就知道了嘛!譬如人寿一百岁,一念之间就知道我从小到现在经过哪些事情;这个有禅定力的人是可以作得到的。可是这个输毘陀说:他一念可以知道五百大劫。人家说:哪有可能这样子,你又没有殊胜的断我见的功德。所以他们说他没有过人法啊!既然没有过人法,你说你一念之间能够知五百大劫的事情,你显然就是妄语啊!所以就把他灭摈驱除,让他不能当比丘了。
佛陀听到这件事情,就跟这些比丘说:其实你们不要说输毘陀他的过失。为什么呢?因为这输毘陀本来他的前身是在无想天里面,然后他命终,命终之后生到这个地方来,所以在这个无想天里面,他的寿命是五百大劫的,可是也因为他五百大劫里面,他才一出生,在无想天里面才一出生,知道他在无想天之后,他的六识心就灭了、就无所觉知;可是等他寿命终了,要知道自己在无想天中要命终了,他最后一念又出现了,然后马上命终,然后生到人间来,可是在中间的五百大劫里面,其实他是没有任何的念头,因为他的六识心都灭了;因为六识心都灭了,所以他对于他的五百大劫里面所有的事情他都知道。为什么?因为他知道他在五百大劫里面,无所觉知啊!所以他能够一念知五百大劫的事情,就是因为在五百大劫里面,没有任何事情嘛!因为他的六识心都灭了,所以他就说:我这个五百大劫里面,我只要一念就知道。为什么?因为他知道他这个五百大劫里面都没有念啊!所以 佛陀说:这个输毘陀,他是随著他自己的心意,随意而说,所以他这样说也是老实人,所以这样是没有罪过的,所以不应该把他灭摈,把他赶出去的。
所以这句话说,一念中知五百劫,其实刚好在证明,在这个五百大劫里面,他的觉知心是灭的,所以他只有出生的那一念,跟要命终前再出生那一念,就这两念。他说:我在无想天中,然后就下生,就命终,下生在人间。所以在这个无想天中,他当然知道他所经过的所有事情啊!因为他所经过的所有事情,那五百大劫里面,就是他的觉知心不存在嘛!这样的事情,当然一念之间他就完全了知这五百大劫里面所发生的事情,那就是他没有那个念嘛!因为他六识都灭了嘛!所以这个悲智先生提出来律部的这个文字,其实刚好证明无想天中确实是没有觉知的。可是有很严重的文字障的悲智先生,反而拿来证明,想要证明无想天中是有念的,而且这一念里面,可以知五百大劫。其实这个真是一个佛门里面的一种笑话,还好他不属于佛门,如果佛门有人把这个东西拿来说,跟他主张一样的话,那真的是一桩大笑话。可是我们从这里就可以知道,一个人对于所谓的法界实相不能了知,而有种种的虚妄想的时候,这个就称为妄念,而且称为妄念有相。因为他不能把这样的虚妄想灭除掉,所以就产生了很严重的文字障,乃至本来这个文字是否定他的,结果他竟然要拿来证明他自己,而且还要把它中间的一些重要的部分去除掉,想要移花接木,来证成他自己的道理。可是如果我们详细去阅读的话,就可以知道,他所举的东西,刚好证明他自己错欵,可是他竟然无所觉知啊!所以真的是令人啼笑皆非。
除了所谓的两种无想定的这个意涵,其实在《阿含经》里面,无想定还有另外一个意思,那就是所谓的三三昧里面的无想定。因为三三昧就是所谓的:空、无相、无愿,有时候这个无相三昧,也称为无想三昧,这个三昧又称为定,所以也有时候,也会把它翻成是无想定。好,我们来看看,在《阿含经》里面,也有这样的经文:【恒乐空定,分别空义,所谓须菩提比丘是;志在空寂,微妙德业,亦是须菩提比丘;行无想定,除去诸念,所谓耆利摩难比丘是;入无愿定,意不起乱,所谓焰盛比丘是。】(《增壹阿含经》卷3)而这里有提到所谓的行无想定,为什么我们可以说,这个无想定其实就是无想三昧呢?因为它前面有说到,所谓的恒乐空定,所谓的空定,其实就是讲的是空三昧,后面又有所谓的入无愿定,其实就是所谓的无愿三昧;所以无想定有时候也在代表这个无想三昧,也就是三三昧里面的无想三昧,所以说在《阿含经》里面,其实无想定这三个字,其实就我个人所理解的,就有这三种意涵。这三种意涵,其实在《阿含经》里面,如果一个人他没有慢心,能够愿意相信 佛陀的言语,他就可以根据上下文的内容,他可以发现,其实这个无想定的意思,是彼此不同的;因为没有慢心,而且也愿意跟随善知识来学习,这样子他就不会被自己的慢心高涨所遮蔽了。
我们如果说,根据上面所举的这个悲智先生,他所举的这一些文字,我们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其实他对于无想定这三个字,对无想的意思,其实他有很严重的误会,如果说无想是他所认为的,是有想知存在、有想知不灭的话;那这样无想的涅槃,岂不是也应该要有觉知心存在了吗?如果说涅槃里面还有想知不灭,表示这涅槃就不寂静了嘛!就不符合所谓的三法印里面的涅槃寂静法印的真正意涵,因为还有境界的丛闹嘛!
众生如果能够把一切妄念无相,就是证得如来智慧。所谓的无想定有三种意思,有所谓的四空定里面的非想非非想定,这也可以称为是无想定;还有所谓四禅里面六识皆灭了,这个无想天里面的无想定。前面的非想非非想天里面,这个无想定它是想知不灭,因为意识心还存在,前五识灭了,可是意识心的了别性还存在,虽然祂不念一切想、念无想界,可是祂就是一种禅定力,是因为意识的觉察,虽然很微细的,可是还存在,所以这个也是无想定。另外就是所谓的三三昧,里面的无想三昧也称为无想定。这里其实 平实导师所说的无想天六识皆灭,这样子的无想天,其实在《阿含经》里面还有很多地方,乃至我们也举了这个悲智先生要拿来证明他说所谓的无想天一念知五百大劫,想要来证成他自己的道理,说在无想天里面,这个无想定它是有觉知的。可是我们就以律部的经文完整的内容就可以来证明,其实 佛陀就是说,这个输毘陀他说一念知五百大劫的事情,其实他是随意而说的。为什么?因为他在五百大劫里面觉知心都灭了,所以对他来说,五百大劫的事情就是什么都不知道,所以叫作一念知五百大劫。
所以说,这样的经文其实刚好来证明说,无想天里面其实是六识皆灭。只是一个人如果说没有佛法的智慧,他以要推翻佛教、要推翻中国传统佛教文化的立场,要来否定正觉同修会所说的正法,其实那是因为他慢心高涨。因为他忽略了真正的佛法,这个中国传统的佛法文化,其实它是科学的,它不是迷迷糊糊的一件事情,它是要理路非常清晰,而且要有一个前提,就是第八识如来藏的存在,而且还要以实证的方法来实证祂,而不是用文字比对。如果用文字比对,认为所有无想定这三个字意思统统都一样,那个就叫作妄念,这样的妄念其实对于众生是极为不利的。所以说,能观一切妄念无相才是证得如来的智慧,如果不能观一切妄念无相,然后对佛法不了解,又想要推翻佛法,想要推翻八识论正法,那这样的话,其实他就是有很严重的妄念之相,这样的话他不可能有如来智慧,乃至他可能连一般众生的智慧都没有。
所以说在佛法中,想要用文字比对的方法来理解佛法,那是绝无可能;采用这个方法,就代表说他的智能就只会文字比对。可是文字比对,就我们一般人的学习来说,那个只要读到国中就可以,了不起读到高中就可以。所以那样子的文字比对的方法,其实是极为幼稚的,也是令人啼笑皆非。我们举这样例子就来证明说,所谓的妄念有相,就是这种文字障的无明,其实就是妄念,而且这个妄念他不会只有一点,当他一个地方迷惑的时候,他是非常的严重的迷惑,所以称为一切妄念。所以我们也举了光是一个无想定,能够有这么多的错误,也是实在叹为观止,所以就可以知道,这叫作一切妄念有相。如果能够证得第八识如来藏,能够依于实证而亲自体验,就可以把一切妄念观察,知道祂是没有任何的相貌,因为对法界的实相已经了知了。
--------《三乘菩提之入门起信一 第036-037集 三种无想定》 蔡正礼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