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律仪会让菩萨失去戒体,成为无戒的世俗人

楼主  收藏   举报   帖子创建时间:  2020-02-19 回复:0 关注量:1039
此外还有哪些是恶律仪呢?身为国王、大臣,受部属或人民寄存财物时,当寄存人来要回去的时候,他们抵谩而不还。抵是由于寄托者以前曾积欠他的债务,或者已到该还的时候,或者尚未到该还的时候,他就把受寄的财物用来抵偿债务,这也是恶律仪;因为这是两回事,不可以相抵的;如同造了谤法恶业以后,却想用世间行善的事业来抵销,也是不能互抵的;因为谤法恶业及后来的善业都会同时继续存在,在未来世遇缘,会分别有个别的果报,但不能互相抵销。如果寄托者来取回的时候,主动开口要以其中的部分来抵偿,那就可以接受,但是被寄财物者不可以开口要求抵偿,这才是菩萨应有的律仪;因为寄托财物者可能另有急用,如果把它抵偿了,可能他无法达到目的,使他原本完整的偿债计划不能实现,甚至于可能产生害命的一个结果,也许他是要累积为某人手术救命的费用,免得被人逼债而无法积存下来。也不可以谩,比如说:你根本没有寄托我什么财物。身为国王、大臣受了菩萨戒以后却这样谩人,这也是恶律仪。
不知恩者也是恶律仪。譬如从别人那里得到恩惠,因此救了一命,或者因此而证悟了,但是后来却不承认是从恩人那里得到恩惠,这就是不知恩者;身为菩萨这件事情绝对不能犯,犯了就是恶律仪,而且将是最大的恶律仪,因为世人会说他忘恩负义,佛教就会受到严重的伤害。
恶性、恶心,也就是心性恶劣,这也是恶律仪。如果是心性大恶劣而且又当上了村主,他往往会典税人民的财物。大恶人偏偏又当了村主,在古印度的村主,对他的村民有课税及生杀予夺的大权,是国王授给他的权利,连同整个村落,都是国王赐给他的,所以他可以对村民徵税,然后他固定要交给国王税金;但他可以对村民刑罚赏赐,所以古印度的村主犹如中国古时候的县令一样,有判刑课税的权利。如果这个村主是个恶心、恶性而专干恶事的,就是大恶村主;当他收不到税的时候,就会把村民的财物拿来抵税,就是典税物者,也是恶律仪。
又如毁戒比丘心无惭悔,已经毁戒、犯戒了,但心中并不觉得羞愧,也不愿意对众公开宣称以后永远不再作,这也会丧失菩萨戒。惭是羞于向人,自己觉得羞惭;愧是不敢面对别人,以后也不敢再作。忏是发露己罪,悔是后不复作。所以惭与愧、忏与悔,都是发露向人而且宣示以后绝不再作。忏悔、惭愧都是善法。其实犯了种种轻戒本来就没有什么事,只要懂得忏跟悔就没事了!怕的是犯了戒以后不忏不悔、无惭无愧,问题就严重了,就变成恶律仪了!犯戒后不肯发露和对众公开宣称永不复作,恶律仪就成就了,戒体就失掉了!所以 佛说:如是之人皆无戒。因为他们的戒体都已经失掉了,只要作了这些恶律仪,已经不再是菩萨了,菩萨戒的戒体失掉了,从此就是无戒的世俗人了,即使仍然穿上僧衣,一样是世俗人而不再是僧宝了!所以 佛说:【国王大臣受寄抵谩,不知恩者,恶性恶心大恶村主、典税物者,毁戒比丘心无惭悔,如是之人皆无戒也。】(《优婆塞戒经》卷七)
------《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二)》 <第103集 恶律仪及舍恶戒之释疑(上)> 正铭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