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法相辞典)
菩提
人天乘及二乘菩提
人天乘的法以及二乘菩提的法,都叫作权教,就是权巧方便施设的法教。
二果人是一来
在二乘菩提中说二果人是一来,生到欲界天上以后再回到人间成就阿罗汉果,叫作一来。
二乘菩提
二乘菩提的实证,却只需要断我见与我执而且断了我所执,一世之中就能证得阿罗汉果而出三界生死。
作圣谛讲的是有量的四圣谛,有量圣谛的真义就是二乘菩提;因为二乘菩提的四圣谛,是可以计算出来的──它的法、它的修行内容、它所断的烦恼内容以及灭尽后的内容,都是可以一一说明、一一计算出来的。
二乘菩提之见道
二乘菩提之修行,首要之务在于断除我见;断我见之法,首须现观“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之觉知心,乃是依他起性,乃是虚妄法,不可认定为常住不坏法;应当现观其虚妄性之后,断除对觉知心,对意根自己之自我执著,是名二乘菩提之见道,证得声闻初果。
二乘菩提法
二乘菩提法称为世俗谛,意思是世俗法中的真谛─缘起性空而无实法─是虚相而非实相。
二乘菩提非佛菩提道圆通法门
然而一世就可以成就的二乘菩提,没有这种理上的现观,也不能在事相上直接从理上舍离尘劳;对二乘圣人而言,没有在事相上观察真实理的舍尘劳智慧。他们得要在蕴处界等事相上,凭著断我见、断我执、断我所执而舍弃六尘中的各种劳累;但这种修行方法是与法界实相的真理无关的,而且也是一世便能成就的解脱果,与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就的佛菩提果不同,所以文殊菩萨评论说:“非是长修学;”说他们的修行法门,不是长久修学才能完成的佛菩提道圆通法门。
二乘菩提是下品涅槃
声闻所修的有作有为的四圣谛,这是下品涅槃;这一种下品涅槃,依二乘菩提而方便说是有余涅槃以及无余涅槃。这种涅槃被称为下品的法,是因为只修学四圣谛,依苦集灭道四谛来现前观察蕴处界的苦空无我无常,所得的解脱智慧是有限的。
二乘菩提就是将灭止生
二乘菩提就是禅宗六祖指责的“将灭止生”哦!所以就用灭一个能灭的法,也就是用四圣谛、八正道把五阴全部灭坏了;五阴灭坏了,不再出生五阴了,这样成就阿罗汉果。那五阴既然否定了,为什么还要说自己是阿罗汉呢?所以这是将灭止生的法。
大方便经说明整个佛菩提内涵
大方便的意思是说,这部经中有详细而善巧的说明,让人了解二乘菩提不等于佛菩提,所以它才叫作“大方便经”。换句话说,这部经典其实是由实出权、汇权归实;它由实相智慧中出生了许多权巧方便,来为大众说明整个佛菩提广泛的内涵;可是很广泛的佛菩提内涵,却又能经由权巧方便的说明以后,最后再汇归于实相,所以说它是“大方便经”。
大乘别教菩萨——菩提贤、菩提圣
为什么证得佛菩提的菩萨叫作别教的菩萨?因为不但已证解脱道,也证得佛菩提道了;而佛菩提道的智慧不共二乘,当然也不共通教的菩萨,所以称之为“别”;所证的智慧跟声闻教、缘觉教、大乘通教都不一样,所以叫作大乘“别教”。然而别教的菩萨中,有菩提贤,也有菩提圣;证得佛菩提的贤位菩萨,到了初地的入地心以后就成为菩提圣的菩萨,因此菩萨就有四种了:凡夫的菩萨、解脱圣的菩萨、菩提贤的菩萨、菩提圣的菩萨。
大乘法包括二乘菩提
大乘法乃至三乘菩提的一切法,都是以如来藏这个第八识法身为中心而贯串的;是包括二乘菩提的缘觉法、声闻法在内,全部都贯串和合为一个法──如来藏法。
三乘修证无为法而有差别
佛菩提不一样。前面两个人:第一种是声闻圣人,听闻而相信 佛说的另有一个本识出生名色,当名色全部入灭以后还有本识常存,不是断灭空;因此可以无所恐惧而断尽我执,出离三界生死。第二种是缘觉圣人,生在无佛之世,不必经由别人开示,他自己推断出一定是有一个本识,才能有这个名色引生的十因缘、十二因缘法;因此他也愿意灭尽自己而不受后有,舍寿时灭尽自己而取无余涅槃。第三种贤圣可就不一样了,这些人都是菩萨摩诃萨;菩萨并不是像声闻圣人只是相信,也不像缘觉圣人只是推断确定,而是要亲证那个本识的实际存在;菩萨得要把本识找出来,必须现前观察:果然我的色与名,都是从我自己这个本识中出生的;原来我的色身不是父母制造出来的,而是我的本识制造出来的,而父母只是提供因缘、提供环境给我的本识来制造我的色身;制造出色身以后,本识就可以流注出名等种子,于是就会有我的觉知心出现来运作了。这样证明自己的五色根与五尘,证明自己的意根与法尘,证明自己的六识及受想行都是由本识所出生,那个本识就叫作自心如来;而你已经亲证,确实现观而知道了,生起实相智慧而有了中道的现观,乃至进修一切种智,那你就是证得佛菩提,就成为菩萨摩诃萨了,已经不是声闻或缘觉了。所以,这三种行门同样都是无为法,可是因为无为法的修证内容不同就有了差别;因此,同样是修无为法,有人成为阿罗汉,有人成为辟支佛或缘觉,有人成菩萨、成佛;之所以会有三乘圣人的不同,都是因为无为法而有差别。
三乘菩提
三乘法所谓的佛菩提、缘觉菩提、声闻菩提,其实本来都是从唯一佛乘中分析出来讲的,三乘菩提都应该摄归一佛乘,所以唯一佛乘的道理其实就是第一义乘。
三乘菩提入道
三乘菩提入道的第一步。不论是修学大乘法,或是只想修学二乘法,这都是必经之路;不能外于断我见-现观觉知心的虚妄-而获得三乘菩提中任何一乘的见道。
大乘菩提之即事舍尘劳
真的是在事相中观察如来藏心并没有尘劳,而且只是一念相应之后就观察如来藏全无尘劳,不是像二乘菩提法门要长久修学断尽我执才渐次舍离尘劳,而是你一刹那间就舍了尘劳,所以说“即事舍尘劳”的事证,“非是长修学”而证的。
三乘菩提的不可思议佛法
三乘菩提的不可思议佛法,都是不离、不脱、不异如来藏的,而这些不可思议佛法是超过恒河沙数而不可计算的,因为如来藏含藏的种子是无量无边而无法计数的。如来藏有这样的不离、不脱、不异的不可思议佛法,所以又说祂是不空如来藏。
三乘菩提事修
不论是修习二乘菩提,或是修习大乘菩提,最后都是要归结到如来藏心,始终不曾离开过如来藏;但在事修上面却是要从六根下手,所以说“圣凡无二路”。可是在事修上下手时,就必须观察真妄相交、虚实相交、空有相交,必须认清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世出世间法全都犹如交芦一般虚妄不实,必须细观这些法都如同交芦一般全是假有的法性――“汝观交中性”。
三乘菩提的智慧
“般若”这个意思,它是函盖世间法与出世间法的,世间法是指三界有情众生的身心,出世间法则是指三乘菩提的智慧,所以般若属于世出世间的智慧,不属于世间凡夫的智慧。
大乘菩提智
由如来藏所生的六根与六尘来出生能返观自己的意识心,然后由意识觉知心来证知如来藏的所在,来返观如来藏的不可思议自性,所以出生了般若总相智──根本无分别智;若不是因为名色〈含意根〉而有六入,就没有意识;没有意识就无法证得般若根本无分别智,而根本无分别智的实证标的却是空、不空如来藏;所以归根究柢之后,大乘菩提智还是依空、不空如来藏才有。
大菩提
大菩提就是佛菩提。
佛菩提所说的内容是包含三乘菩提的,所以又名大菩提。
只有佛菩提才能称为大菩提,因为佛菩提函盖二乘菩提,又具有二乘菩提所无法断除的习气种子断除之道,也具有二乘菩提完全不能触及的所知障断除的正理,所以称之为大菩提。
佛菩提就是大菩提,佛菩提包含二乘菩提,所以又叫作大菩提。
大菩提、佛菩提道
大菩提中的种种法道就称为佛菩提道。
大悲无悲
“此经”金刚心既然离六尘,怎么可能有悲?只有住在六尘境界中的心才会有悲;譬如离念灵知心住在离念中,却是了知六尘的,所以看见可怜人时就会生起悲心。所以你如果发起菩萨的大悲愿,那是你的妄心意识心所发的,而你的真心“此经”不会发起这个悲愿。因为祂无慈也无悲,祂无苦也无乐。你的离念灵知心转依了“此经”以后虽然没有悲,可是从这个空无一法的空性中,却可以使你产生了许多的智慧,就对三界一切有情同体大悲,所以才会说大悲无悲;因为如果会跟著众生的痛苦而生起悲心的,那都是小悲。
不入是菩提
意根有法入,意识有六入;有六入,所以会起贪著。众生都贪著六入,可是会贪著六入的就不是菩提心了。只有悟到不入的才是真菩提:没有六入的心才是真实的菩提心,因为对六尘一切境界都没有贪著的缘故,所以能确实远离六尘的贪相。
不二是菩提
众生所知的菩提心都是二法,依于了了分明的觉知心去了了分明的了知六尘,这是相对的二法:六尘是所取,觉知心是能取。这都是二法,不离意识及所面对的六尘诸法,故不离识、尘两法,那当然是二法。但如来藏是绝待心,离于二法,如来藏不在能取与所取之中,非觉知心亦非六尘中法,所以不二的才是真实菩提心。这里的不二,它是讲“唯一”,是绝待的,是可以自己单独存在而不需待缘依存的,祂的存在不需有互相对待的法。凡是二法,就不是菩提,因为都是相待而不是绝待的。这在因明学中叫作因待,二法互相为因、互相对待而存在。只有不二的,不面对六尘诸法的,不与六尘诸法相对待而能独自存在,并且是从来不了知、不识别六尘诸法的,才是不二之法,不二之法才是真实菩提心。
不二是菩提,离意、法故
如来藏出生了能取的觉知心与所取的六尘,可是祂不在这里面相应或取著,所以祂才是绝待的,这才是不二之法,不二之法才是真菩提心;事实上,由于真实心如来藏不落在意与法两边,不落在意与法之中,所以祂才是真菩提心,所以,不二是菩提,离意、法故。
不行是菩提
众生所知的心,总是在六尘当中不断的运作;行就是运作之意,所以众生的心行不断,既然心行不断,一直在六尘当中不断的运作著,当然是有行之心,凡是在六尘中有行之心,就不是真正的菩提心。不行的才是菩提,没有六尘中的一切心行。你的真心如来藏,绝对不会在六尘当中起心行,祂从来不忆念一切法,这才是真菩提心。
不合是菩提
离念灵知是跟烦恼习相应的,是与烦恼习互相结合的;只有与烦恼习不和合在一起的,才是真菩提心。
方广经函盖二乘菩提
“方广”中的广字,意思是说“普到”以及“广摄”。换句话说,佛法的范围有多广泛,在这部经(《胜鬘经》)中说明了佛法函盖了二乘菩提;主要是在说明这个含摄面,而不是注重在讲佛法的细相,这叫作“方广”。
不断烦恼证菩提
依照般若诸经中说的金刚心的清净涅槃自性去参禅,直接去把祂找出来,智慧就立即出生了,这不就得了?要能够单刀直入取贼人头目,不要管他手下有多少人。每一个人的三千烦恼丝是三千个手下,难道你要一个一个去把他们杀光了以后,才要去抓那个头目吗?根本就不需要。你绕过那三千个手下,直接抓住贼人头目就好了,管他三千个手下干嘛?当你把他抓了,头目已归降于你,那三千个手下就得要听你的了,那时你又何必把他们杀掉?这才是大乘法:不断烦恼证菩提。
不观是菩提
第八识如来藏从来不观察六尘境界,连二禅以上的独头意识定境法尘都不相应,绝对寂灭;所以祂不必作观行,早就是寂灭的。什么境界祂都不观察,这才是真正的菩提,因为祂离一切六尘之攀缘分别,他不观察六尘中的一切境界。
世俗谛
胜义就是殊胜的真实义,凡是有言说的世间法与出世间法都叫作世俗谛,所以蕴处界苦、空、无我、无常,这都是世俗谛;因为蕴处界等我都是虚妄无常的假我,也都是会与言说相应的法性,不离表义名言、显境名言;所以演述蕴处界虚妄的种种言说,也都属于世俗谛。灭了蕴处界入无余涅槃,仍未与离名言的世出世间法相应,这也是世俗谛,所以阿罗汉们只能与世俗谛二乘菩提相应。
未证菩提的三种凡夫
这三种人都落在名色之中,他们的知见都不能外于名与色,因此说这三种人--身见有情、颠倒有情、空见有情,都不可能证得自心如来。所以将来你们假使遇见有人是这三类中的一种,或者甚至于他根本就是具足这三类邪见,你就知道对方不管名声有多大、徒众有多广、道场有多么伟大,他还是未证自心如来的凡夫,同时也一定是未证声闻菩提的凡夫。所以,想要证得自心如来而通达般若,必须先断这三种邪见。
自心如来出生一切法
“依法出生”是依于“法”而有般若波罗蜜多出生了,也就是依于这个法而有到达无生无死彼岸的智慧出生了;当然所依的这个法不会是说世间法的蕴处界,一定是说一切法界中的真实相,也就是常住不变异的真如心。只有常住而不变异的真如心,才可能出生诸法,才是一切法界的实相;凡是会断灭的法、会间断的法,或者无始以来一直常住,但是未来也可以坏灭的法,就不可能出生万法。所以,依法而出生一切法,一切法是包括三乘菩提的;那么依法而出生诸法,其实说一句大家比较耳熟能详的话,就是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这个“依法”讲的是依自心如来,就是三界唯心的心;祂可以出生三乘菩提,出生世间种种杂染万法,也可以出生三乘法中的一切贤圣。
至是菩提
实际永远都是只有如来藏才能至,妄心永远到不了,妄心只能拉著如来藏的衣角,依附如来藏而方便说是到彼岸。事实上妄心没有到彼岸,是如来藏本来就在彼岸,本来就在实际中。涅槃的实际、涅槃的本际,正是如来藏的自住境界,七识心永远都没有办法住进无余涅槃里面去,祂只能够依附于如来藏,来观察如来藏住于涅槃中;这样转依了如来藏的本来涅槃,就是到了生死的彼岸。因为阿罗汉所知的就是要断尽思惑才能证涅槃,没想到菩萨只断见惑,不必断尽思惑就已取证无余涅槃:原来无余涅槃就是这个如来藏的自住境界,现前分明看见了。所以至是菩提,能到涅槃彼岸的才是真菩提心。
如理实见
真如其实只是第八识心体所显示出来的行相;是因为祂有真实性、如如性,由这个第八识金刚心藉著万法显示出来,所以说“真如亦是识之实性”-—真如也是第八阿赖耶识的真实法性。当你找到了如来藏时,你就看到真如了!当你看到金刚心如来藏是真实与如如的,这叫作证真如;除此以外,别无真如可证。你亲自证实第八识的真实与如如就是证真如了,就看见佛菩提道实证的正道了,这个时候就称为真见道;这时看见了真如这个真实理,是如理的真实看见了,才能够说是“如理实见”。
住是菩提
住才是菩提是因为住于真实法性的缘故。真实法性就是永远的无漏性、无为性、涅槃性、真如性,可是在无漏、无为、涅槃、真如等法性当中,祂又能生一切无漏有为法及有漏有为法,祂这个体性是常住而不变动的,这才叫作真实性,并不是住于六尘中享受或痛苦的住。在这里“住”的意思是说:祂不会变动,名为常住。真实的菩提心——我们的如来藏,祂永远都是这样的体性,永远不会变动;乃至成佛以后,祂照样有许许多多的无漏有为法用来利益众生,这个体性是永远不会变动的。能生万法的法性永远不变,永远不变所以叫作常住。永远住于这种不变异法性的缘故,所以说住是菩提。
佛教是一切宗教之首
“首”也指佛教,因为佛教是一切宗教之首;而这部经所讲的是佛教所弘扬的主要胜法,当然这部经就称为“首”楞严了。佛教为什么是一切宗教之首呢?因为所有的外道们都没有办法修证解脱道,无法想像阿罗汉们的解脱证境,更没有办法修证佛菩提;外道们都不晓得什么是解脱道,什么是佛菩提,所以他们那一些宗教虽然也有层次高低的差别不同,不过总归而言,不外乎都是世间法的宗教,不能触及出世间法。因为他们所说的法义,最多只是死后生天堂;乃至在古印度最高级的宗教可以修到无色定而往生无色界天,误以为已经得涅槃了,但都还是在三界之内,无法出三界,不离生死苦。只有佛教中的声闻缘觉解脱道,能够让人家跟著修学而得到解脱果,出三界生死,所以说佛教是一切宗教之首。
佛菩提之抉择分
名师,有可能刚好是你的皈依师、剃度师,或者是你的亲教师、轨范师、戒师,那时你有可能会因此而心烦;但是务必要忍一忍,如果能忍得过心烦这一关,你的忍辱功夫又升进了一层。如果你能够忍得过去而一直听闻下去,到后来,你将会发觉:自己对外面所有的大师、小师们所说法义的过失,已经都有能力加以拣择了。这就是你能修忍而产生的功德:已经发起最基本的抉择分了。也就是已经有择法觉分了。在修学佛法中,抉择分非常重要,能不能走上正确的道路,能不能在法上有所实证而快速成佛,都要藉抉择分来帮忙。抉择分是三十七道品之一,于学法过程中时时都要运用到抉择分的功德。但是你若想要发起佛菩提法中的抉择分,则务必要在法义辨正上修忍。
抉择分是三十七道品之一,于学法过程中时时都要运用到抉择分的功德。但是你若想要发起佛菩提法中的抉择分,则务必要在法义辨正上修忍;别因为我辨正你以前师父的法义错在何处,你就烦心而无法继续深入法义。经由法义正讹的举例与比对,以及一而再、再而三的说明,将会使抉择分在你不知不觉之间快速的出现及增长,使你在不知不觉之间就得到法上的大利益。
佛菩提果之首
证得这个心真如而进修到佛地以后,还是这个第八识心真如,虽然改名为第十识无垢识了,其实还是这个第八识心体。中国禅宗真悟祖师说开悟明心叫作证得真如,那个真如当然是方便说,是证得因地真如;接下来次第进修而到达佛地时,佛地的真如仍是三界之首;而诸佛都同样证得佛菩提果之首的佛地真如,也都是三界一切有情之首,因此诸佛当然是一切人天至尊。三界有情中,层次最高的无非就是菩萨,但佛位是菩萨继续修道后的极果,所以诸佛为众生之所瞻仰,为人天之首。因为诸佛是人天导师,当然是一切人天之首。
佛菩提的宗旨——金刚心
《金刚经》中固然把种种有为法的假相都破斥了,又同时显示出佛菩提的宗旨――离一切相的金刚心;所以宣讲《金刚经》时固然必须依破相而说,也必须同时显宗;必须破相与显宗同时具足,才能够说是宗通,才能契合《金刚经》的宗义。
佛菩提的空有二俱非
佛法的真实性,其实只是空性如来藏与有情互相交合在一起而产生的;如果不是蕴处界有,就没有二乘菩提的蕴处界缘生性空,所以蕴处界有与缘生性空同时存在,互相交合在一起。菩萨实证二乘菩提这些道理以后,进而观察空性如来藏与蕴处界有交合在一起,也观察蕴处界有是如何从如来藏空性中生起的,由此而实证诸法如何由如来藏藉缘生起,而诸法确实无常而其性本空,因此实证缘起性空,不只是现观蕴处界的缘生性空而已。然而缘起性空却与空性如来藏及蕴处界有交合在一起,从来不分家,如同交芦紧紧地绑在一起;这样观察出来时,空与有根本就是不分家的,根本就是同一家,所以就不再出现执空与执有的过失了,这时就是住在“空有二俱非”的智慧境界中了。
佛菩提所证的大乘真如法
到了十方世界去,不论去到哪个佛世界或五浊众生的秽浊世界去,佛菩提道所证的大乘真如法,永远都是同样的一个法,不会有二乘、三乘可说。
佛菩提是要证悟无相心
在佛菩提法中是要证悟那个无相心,而且永远都是只有这个无相、一种相的如来藏(那个一相就是无相),是只有“此经”才会有的唯一的无相;因为证得一相无相的“此经”,就有了真如法性作为自己的归趣。这不是像二乘圣人断除烦恼而进入无余涅槃中,永远没有归趣,因为他们并不知道灭尽自己以后的涅槃实际是什么;菩萨则是有归趣的,就是以法身如来藏为所归。
佛菩提道
正因为没有证得佛菩提道,所以阿罗汉不能称之为佛;正因为有佛菩提道圆满具足,所以可以称之为佛。诸佛因为解脱道的修证也已具足圆满,所以也可以称为阿罗汉;可是阿罗汉没有证得佛菩提道,解脱道也还没有具足圆满——仍有无量的习气种子随眠著,所以不能称之为佛。
佛菩提道为什么又叫作大菩提呢?因为具足一切种子的智慧,并且已同时含摄解脱道的一切修行内涵,不是只有断除三界爱的现行。惟有具足圆满解脱道及佛菩提道了。
佛菩提道能够含摄一切万法,菩萨依此胜法才能够救护学人向正道;菩萨依此也能够次第进修而成就究竟的佛道。
其实佛法本来没有三乘道,三乘道都是从唯一佛道里面方便分解出来,让众生起信之用的。因此一乘道才是究竟道,而一乘道是成佛之道——佛菩提道,不是解脱道。
佛菩提道、一切种智、道种智
佛菩提道必须要从明心开始,再藉著明心来修证般若的别相智;经由般若的别相智再来修证一切种智(一切种智尚未圆满之前叫作道种智),所以初地到十地法王的一切种智都称为道种智;当一切种智圆满具足了就称为一切种智,具足证得一切种智时就成佛了。
佛菩提道、大菩提、一切种智、道种智
正因为有佛菩提道圆满具足,所以可以称之为佛。诸佛因为解脱道的修证也已具足圆满,所以也可以称为阿罗汉;可是阿罗汉没有证得佛菩提道,解脱道也还没有具足圆满——仍有无量的习气种子随眠著,所以不能称之为佛。换句话说,“佛”之所以称之为佛,不但解脱道中的习气种子得要全部灭尽,还得要佛菩提道—也就是大菩提—能够具足圆满证得;而这个佛菩提道必须要从明心开始,再藉著明心来修证般若的别相智;经由般若的别相智再来修证一切种智(一切种智尚未圆满之前叫作道种智),所以初地到十地法王的一切种智都称为道种智;当一切种智圆满具足了就称为一切种智,具足证得一切种智时就成佛了。而阿罗汉们从来不曾涉及这部分的实证,所以不可能成“佛”。佛菩提道为什么又叫作大菩提呢?因为具足一切种子的智慧,并且已同时含摄解脱道的一切修行内涵,不是只有断除三界爱的现行。惟有具足圆满解脱道及佛菩提道了,才能称之为“佛”。
换句话说,“佛”之所以称之为佛,不但解脱道中的习气种子得要全部灭尽,还得要佛菩提道—也就是大菩提—能够具足圆满证得;而这个佛菩提道必须要从明心开始,再藉著明心来修证般若的别相智;经由般若的别相智再来修证一切种智(一切种智尚未圆满之前叫作道种智),所以初地到十地法王的一切种智都称为道种智;当一切种智圆满具足了就称为一切种智,具足证得一切种智时就成佛了。而阿罗汉们从来不曾涉及这部分的实证,所以不可能成“佛”。
佛菩提道二住位、戒心住菩萨
于是心中获得佛法中的真正道理,常常如同凝住不动一般,没有谁能摇动你对佛菩提道的求证决心;到这个地步时,知道自己已经接触到无上微妙清净法了。能够凝住其心而不向外攀缘,自然可以安住于无为法中“得无遗失”,也就是不再遗失于清净法中,也不再迷失于二乘法中,这就是“摄心为戒,因戒生定”,所以叫作“戒心住”。
佛菩提道七住位之身心合成
然后当他进入第七住位的因缘成熟了,有一天就在六住满心位中突然一刹那间与佛菩提相应一找到如来藏一破参明心开悟了,亲见自己的如来藏心真实而如如地存在,一直运作不曾中断,就是在佛法中住胎完成而不可能流产了,这时就进入“身心合成”的境界中。
佛菩提道九住位之形成出胎
进入第九住位,已经可以为人宣说佛菩提智,可以出世为人宣说佛菩提道,就是法王子出生于人间了;如同世间人怀胎十月以后,终于有儿子正式出生了,这叫作“形成出胎”。
佛菩提道二信位、念心住菩萨
就像是这样子忆持不忘,就好像在回忆往事一样把它记住以后,有时会因为心地开始清净了,暂时离开现行了,所以过去、未来无数劫中舍身受身时曾经或即将出生的一切习气,全部都会现前;这时会有一些障碍的现象出现,但因为已经有决定信而有忆念如来藏微妙法的闻熏智慧,“皆能忆念,得无遗忘”,所以当一切习气现前时,就会随即想起来:“这应该又是我的习气。”都知道是从如来藏心中流注出来的,不是自己故意要那样,于是就不让习气转变为现行,不会再有恶业出现,身心便清净了。当你心心念念记著这些智慧时,佛菩提道的念根已经出生了,就成为“念心住”的第二信位菩萨。
佛菩提道三住位、修行住菩萨
第三住是修行住, 必须修忍;若不能安忍于佛菩提胜法,就会退转。这时不会退转于佛菩提道,是因为原来十信位中拥有对佛菩提道的念根,修到这个阶位时产生了念力,所以闻法以后心地涉入对于佛菩提道的了知;对佛菩提道的法义已经能够听闻之后有所理解而有了念力生起忍法,也因为修忍的缘故而能忆念不失。由此缘故,能相信有十方诸佛世界,相信有诸佛住世弘法;从此开始,可以依自己的喜好而求生十方诸佛世界,继续修行而不会被这一世所住的世界留住,障碍佛道的修行,所以名为“修行住”。
佛菩提道之戒与定
所谓“戒”是要以摄心为戒的,要戒止自己于佛菩提妙法中,不许依止声闻缘觉菩提小法。所谓“定”,是得了菩萨种性的决定性,只愿意修学佛菩提道,不愿修学二乘菩提。
佛菩提道之法界量灭
“法界量灭”的意思是说,诸法功能差别的境界相已经不存在了!这时已经圆满佛菩提道的通达位中应有的智慧,不再被诸法功能差别的见解所限制,所以名为“法界量灭”。
佛菩提道之既游道胎
在佛菩提道中的每一阶位都必须精进用功,所以精进力是遍在各个阶段而有强弱不同的。由于前面的信、进、念、定四力在菩萨六度上面用功的关系,如今既然有决定力了,接著在第五住位中要做的就是继续补足菩萨性,并且要努力修学佛菩提道中的智慧,继续深入如来藏妙义中,熏习有关如来藏心性的正理;同时寻求亲证如来藏的法门,使自己具备能够亲证如来藏的功夫与正见,这个过程完成时就是“既游道胎”。
佛菩提道四住位、行与佛同
布施、持戒、忍辱修完而能忍于如来藏妙法了,已经成就信力、精进力、念力而成为“修行住”了,接下来当然可以成就如来种子;这就是说,“修行住”修习圆满以后,转入第四住中,如同在佛法中入胎而住了!在第三住中觉得自己好像有如来藏,然而终究只有定根而无定力;如今在第四住中熏入佛菩提法种子,而且心得决定,确定自己必然有如来藏心而无怀疑;这时对如来藏心的存在而且可以实证,已经心得决定而产生定力了,这当然不是指禅定的定力。从此时开始,他的身行、口行、意行就以诸佛为标准,表面上的行为都如同诸佛一样,所以“行与佛同”。
佛菩提道的世出世间法
这个第八识金刚心,祂只管出生你五阴十八界,祂不管你想要怎么样,也不管你到底是长得丑、长得美;祂都不管,祂只管把你出生就好了。都因为你想要自己出生嘛!祂就帮你出生。可是祂自己呢?不了别色、声、香、味、触、法,也不像意识一般了别六根是好心、恶心?是健壮的好身体或衰弱的恶身体?也不了别六识是在想好事或想恶事,所以祂自己住在没有六根、六尘与六识的境界中,也就没有一切世间法与出世间法可作了别,所以说“是”(这个)“诸法空相”啊!由于祂都不了别,所以当你了知自己有色、受、想、行、识时,祂依然没有了知,所以叫作“无色、受、想、行、识”;乃至什么呢?乃至没有无明,也没有“无明断尽”的事,《心经》正是在描述第八识金刚心的自住境界。对祂来讲,一切都空;那你证得祂的一切都空的境界,你证得祂不了别这些法,证得祂确实是无分别性的,你就具有了知“这个金刚心无分别”的智慧,也就是证得本识心阿赖耶识无分别的智慧啦!那么,从此以后无妨我五阴、觉知心照样分别,好吃的我照样吃;可是祂本识不能吃,我五阴吃,祂不能吃。可是等你悟了以后,有时又说:“祂吃了是我吃,可是我吃了以后我却没吃到,都是祂吃到。”怎么讲都通!这样才是真正的大乘法,横说竖说都能通,只是从不同的层面来说而已,这才是佛菩提道的世出世间法。
佛菩提道的本觉、始觉、不觉
始觉,就是在刚刚明心时,体验清楚而证实确实有这么一个本觉的心:我在想什么,祂都知道;即使我心中一念不生而起了作意,祂也知道,根本骗不了祂。当你一旦明心证悟了,能现前领受第八识这种本有的六尘外的觉知性;知道这就是本觉时,你就是刚刚觉悟的人,名为始觉位的菩萨。始觉佛菩提道,又叫作“般若正观现在前”,就成为进入第七住位的贤位菩萨;然而依七住位菩萨的始觉来说,由于阿罗汉没有证得第八识的本觉,所以就说定性阿罗汉是大乘法中的不觉,于实相不觉所以叫作“愚”。阿罗汉虽然已不是凡夫了,却仍然是愚人。依本觉和始觉来说,一切的凡夫(未悟和错悟者)也叫作不觉,因为法界的实相,他们完全不能觉悟。
佛菩提道的见道与修道
转依第八识的清净体性来修行,这样才算是已经开始内门广修六度万行,这才是真正的开始行菩萨道了,但也只是三贤位中的阿罗汉菩萨罢了,仍然无法入地。真正的行菩萨道,是有层次差别的:明心之后还要进修般若的别相智——后得无分别智,然后进修般若的一切种智;等你发起了道种智,五法、三自性、七种第一义、二种无我全部都实证通达了,这时才是真正的开始修菩萨道;所以说,到通达位—到初地入地心—以前都仍然是见道位,是在相见道位中专修后得无分别智。从初地开始才算是修道位,七住位是般若正观现前——明心而证得心真如,但见地仍未满足,还得要把见地修证满足(具足后得无分别智)之后才算是进入初地;要从初地的入地心开始继续修学十度波罗蜜,这时才算是大乘佛法中真正的修道。由此可知三乘佛法的修证,特别是佛菩提道,必定都有次第性;例如从七住位开始内门广修六度万行,初地入地心开始内门广修十度波罗蜜,这时才算是近波罗蜜;还没有进入初地心之前广修六度万行,都叫作远波罗蜜,因为真正到彼岸的路途还很遥远。所以要到八地心开始,才算是大波罗蜜。
佛菩提道的果位
佛地果位中(佛菩提道的果位就是佛地,除了佛地以外都是因地──等觉、妙觉位仍然是因地──所以这里“果位”讲的就是佛地)未来佛地果位的功德中有七个名目: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
佛菩提道的法义——大法幢
佛就是要为大众建立法幢。但因为这个法幢不是世间法,也不是世俗谛的二乘菩提法,所以叫作“大”法幢,也就是佛菩提道的法义。
佛菩提道的修道正因
如果想要入地,至少要有极品三果的心解脱境界;若没有极品三果人的心解脱境界,这性障就使你无法入地;因为性障的修除也是福德的一种,不单在利益众生上面,也不单在护持正法上面。所以到这个时候看清楚了:这个自性清净心被烦恼种子所染污,可是我们修行是依祂而修正自己,生忍而确实进修以后终于能够到达见道的究竟位了,这个见道的究竟位就是佛菩提道的修道正因。
佛菩提道的修学
佛菩提道中,除了声闻的解脱道必须要修学以外,还要亲证心真如--明心;明心了以后还是有很多要学习的,不该得少为足。因为佛菩提道是修学不完的,开悟明心时所证的只是无分别智中的总相智--根本无分别智,接下来还要修学后得无分别智的别相智,这得要用掉一大阿僧祇劫的时间。当别相智学完了以还有道种智要修学,这个道种智要一直修学下去,要再修学两大阿僧祇劫以后才能究竟成佛。
佛菩提道的修学前的认知
修学佛法的人,必须了解应该如何入门?如何亲证而入见道位中?如何修道?修道是修什么内容?见道与修道的次第又是如何?究竟地的境界又应该是什么境界?三乘菩提的行门与所证有什么异同之处?这些都是学佛人必须认知的内容。只有先了解这些内容的梗概以后,才会懂得要如何正式展开佛菩提道的修学时程。
佛菩提道初发心位之初干慧地
“初干慧地”,是最初时的干有其慧的智慧境界,是真正佛菩提道的初发心时,也就是实证金刚心的初发心位,就是第一次明心时,即是第七住位的“般若正观现在前”;这时是第一次证得金刚心,所以是“初”;而且这时的金刚心实相智慧,也是干有其慧而仍然无法运用,所以称为“干慧地”,合起来就称为“初干慧地”。
佛菩提道的菩萨
修证佛道的人叫作菩萨,修证解脱道的人则不一定是菩萨:可能是二乘种性的人,也可能是菩萨。因为解脱道不单是二乘人要修,菩萨也是要修的;只是菩萨不急于求证解脱,不回心的阿罗汉却急著在一生求证解脱。菩萨在长劫修行当中,解脱道和佛菩提道都必须修完,才能成佛。
佛菩提道的菩萨不灭蕴处界
修学佛菩提道的菩萨们却不一样,不但要修二乘菩提而断除我见与我执,还要实证如来藏心的所在;也要进修眼见佛性的境界,却不许灭尽蕴处界,得要世世常在人间受生学法,每一世自度度他;直到成佛之后还是不许入灭,继续在三界中利乐有情永无穷尽。所以菩萨悟后要使自己的意识、末那转变清净,成为无漏有为法,不许灭尽蕴处界,必须一再受生于人间,才能够到达佛地来广利众生。
佛菩提道的禅思
佛菩提道的禅思所引生的烦恼,都是禅上烦恼,全部都要靠静虑来完成,都要在绝对不受打扰的状况下去作深入的观行,而且是要配合应有的禅定等持的功德,不断地进出定境而反覆加以观行与检查,与二乘禅思大不相同,所以叫作禅上烦恼。
佛菩提道开始修道
佛菩提道中,从七住开始到初地的入地心位,全都属于见道位;从什么时候起才算是开始修道呢?当你离开了入地心而转入住地心以后开始修道。
佛菩提道烦恼藏的内涵
一切烦恼藏的内涵:解脱道的烦恼障现行,以及解脱道的烦恼障习气种子随眠,全都要断尽;还有无始无明一定要打破,佛菩提道所知障的上烦恼也一定要断尽。
佛菩提道实证的枢纽
明心是进入一切佛法的第一个枢纽,也是实证佛法的根本;第七住满心菩萨所证的自心真如,就好像一串粽子的纲领一样,只要把纲领一提起来,整串就都得到了。佛菩提道就是要从这个地方开始进修,以后想要深入到每一个层次,都可以逐步达到,所以明心是佛菩提道实证的枢纽。
佛菩提道实证智慧的作意
同时也能为人演说第一义谛,教导众生证得法界实相而出生实相般若。能这样住于二谛中为众生说法,才叫作菩萨摩诃萨。《仁王般若经》讲的也是一样:菩萨摩诃萨要常照二谛,心中一直都有解脱道与佛菩提道实证智慧的作意。
佛菩提道广修六度万行
回心大乘的阿罗汉们还没有证得如来藏以前,正由于习气种子都还没有开始断除,也由于不能如二地满心菩萨一样可以自行改变内相分,所以说他们持戒的部分仍不满足;再加上大乘法中的外门忍辱、禅定、般若也都还不满足,所以还要精进去努力,这当然也表示他们在大乘法中的精进度也不满足。因此说,他们这样修学佛菩提道,都只能称之为外门广修六度万行。真正开始进入内门,是从一念相应而证得本心如来藏的时候,亲自去体验如来藏心的本来性、自性性、清净性、涅槃性,能现观祂与万法的不一不异……等中道性,从此以后转依第八识的清净体性来修行,这样才算是已经开始内门广修六度万行,这才是真正的开始行菩萨道了,但也只是三贤位中的阿罗汉菩萨罢了,仍然无法入地。
佛菩提道应依止如来藏而修
为什么我要说一切法都必须依止此心来修才能成就呢?这当然要分成几个层次来加以说明,大家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其中的原由:第一、世间法唯修意识心而不知道从来未离这个如来藏心。第二、外道法及密宗亦修意识心而自谓已修如来藏心。第三、二乘法的修灭十八界而取证无余涅槃时,一样是不离如来藏心而修,但是二乘乃至无学圣人仍然不知道如来藏心何在,只因信受佛语而知有此心,所以知道自己修断我见、我执、我所执以后进入无余涅槃时不是断灭空。第四、修习佛菩提道的菩萨们,凡是已证如来藏心的见道菩萨,都知道这个如来藏心何在,都知道佛菩提道的修行从来不离如来藏心。第五、已入地菩萨都知道应修除意识及意根的一切执著性,也了知二乘菩提及大乘佛菩提道都依如来藏心而实修亲证,也开始触及如来藏的种子—如来藏的功能差别—而实证无生法忍。了知这些道理而真修实证的人,才是懂得“如来密因之修”的菩萨摩诃萨。
佛菩提道证如来藏心
修习佛菩提道的菩萨们,凡是已证如来藏心的见道菩萨,都知道这个如来藏心何在,都知道佛菩提道的修行从来不离如来藏心。若是久学菩萨,悟后是可以深入观察自己的一切行为及熏习世间或出世间一切法时,其实全都不曾外于真心如来藏,都只是在自己如来藏之内薰习世间及出世间一切法;而且所见一切相分也都只是自心所现的六尘相分,从来不是在身外山河大地上面行善或造恶;所以一切种子都不会落失在外,全都会在自己如来藏心中保存不失。这样才是确实了知大乘修行之道的菩萨,但这却不是外道、佛门凡夫、二乘圣者之所能知。
佛菩提道证如来藏真如法
在因地时,如来藏已是一切法之首了,因为一切法无不从祂出生,而众生并不知道这个法界中常住不变的真相。开悟明心而悟得如来藏所在时,能观察一切法都从祂出生,自知自作证:如来藏真如法,确实是一切法之首,因为祂不同于凡夫,所以悟后的此时祂还是一切法之首。如此证得佛菩提道之后,广泛观察如来藏的真如法性,发起后得无分别智,能证实出世间的声闻缘觉解脱道,以及世出世间的佛菩提道,都从如来藏的真如法性中出生,证实祂是声闻法、缘觉法、佛菩提之首。然后又进修十度波罗蜜及一切种智,把大乘解脱道— 佛菩提道— 所应断的烦恼障习气种子断除净尽,同时也把所知障所摄的无始无明尘沙惑断除净尽,这时如来藏改名为无垢识,又称为果地真如;这时住在佛位中,当然更能证实果地真如是三界六道、出世间、世出世间一切法之首,无出其上,这就是“首”字的真义。
佛菩提道证量差别
佛菩提道不一样,从开始熏习一直到最后成为究竟佛地,其中的证量层次真是千差万别,所以有许多菩萨证悟之后,还要一天到晚跟著佛学,往往要修学到初地满心以后才敢出去弘法,有时候还要回来见佛、礼佛;有时候回来亲近学一学,虽然可以到外面去了,但是还不敢远行;若是十方无量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都敢去,那得要有七地的证量,所以说佛菩提道是千差万别,证量也是千差万别的。这些都是证量,不要把证量看得太单纯,其中千变万化而有许多不同,因为八万四千法门各不相同,只在有没有符合五十二阶位的实相智慧,以及有无各阶位中应有的解脱功德来判定。所以见道与修道之间,有许多的千差万别,同样是个明心,各人见地深浅高低也不会完全相同,由此可知佛菩提道甚深极甚深,悟后千万不可狂妄。
佛菩提应修集福德
得与失是相对的,佛菩提的修行跟世间法也是相对的,怎样拿捏适当的分寸,完全看个人的智慧去作。至于菩萨除了修证以外,还要同时修集福德,要以世间法和佛法来利益一切的有情;对这个有情要做什么事,对别的有情又要做什么事,往往各不相同,因为每一个人的根性与因缘都不一样。
佛菩提证如来藏心
佛菩提果所实证的如来藏心,却是离六尘而继续保有祂自己所有的功能性,继续不断在运作的,因为六尘都是祂所生起的,祂不是依六尘才能存在、才能了别的,这才是佛菩提证悟者应实证的心,也才是大众的真实心。
求证佛菩提道
若是真的想要求证真正的佛菩提道,一定要把十方世界合为一个世界──合观十方世界所有有情都同样是一个五阴、一个十八界;也都同样要在十八界的世界中修行,来求佛菩提道。因为,你的如来藏和十八界是同在一起的,不能离开十八界而想要去三界之外寻找佛世界。诸佛世界就在十八界之中,佛菩提就在这里面求。
明心不是听闻三乘菩提,是要亲证如来藏
“明心”并不是说由于听闻三乘菩提久了,去整理思惟就叫作明心,而是要亲自去证得第八识如来藏的所在;当你证得了衪,现观衪如何运作,而且你还可以玩衪,并且认定衪才是自己的真我,然后转依衪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而住,我见彻底断除而不再常常生起贪、瞋、痴了,这才叫作明心啦!得要转依成功了,弃舍五阴我见等等,才能说是明心了。
法布施
法布施是针对你所能理解的-你能确定为正确无误的佛法-来告知有缘的众生,这就是法布施。甚至于你如果有能力还可以出来为人说法,乃至成为法主而使人证得二乘菩提、大乘菩提,进入三乘菩提的见道位中。
知是菩提
所有众生的意识、意根在想什么,想要瞒骗如来藏,永远骗不过去;因为意识与意根所思所念,如来藏完全了知,没有不知的。祂虽然离六尘中的见闻觉知,但仍然有知,这就是本觉;只是祂的本觉不属于六尘中的知觉,所以永远不会与贪瞋相应,所以叫作自性清净心,又叫作阿赖耶识。正因为祂是心,心当然不可能完全无知。真心既然叫作阿赖耶识,乃至成佛时改名为无垢识,请问:识是什么意思?识就是能认知、能识别,当然就是了别。既然能了别,怎么可能完全无知?只是祂那个知觉,不在六尘中运作,所以祂还是有知觉的;所以说,不在六尘中了知的这一种知,才是菩提心,因为祂能够了知众生心在想什么。
长挹世间证菩提
要常常在佛像前发愿,尽未来际不入无余涅槃,要以实证如来藏“金刚三昧”来利乐所有怨家债主,那么一切怨家债主就会等待未来生在人间被你所度,心中就会认为你宿世所累积的债务已经偿还完毕了,因为他们藉著与你的往世业债而与 佛陀结缘了,当然 佛陀也愿意度他们,所以便皆大欢喜了。佛说:“世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长挹世间,永脱诸漏;”这样的声闻人再过不久以后就能出离三界生死。而发起大愿的菩萨也将会证悟佛菩提,悟前当然也会长时间住在世间来利益众生,正式开始菩萨六度万行了,这就是“长挹世间”。
指月之指
如果具足大乘菩提的正知正见,一旦通达了世俗谛,也就是知道般若诸经中的言说不是胜义谛,而是指月之指,全都指向自心如来,就能够在世俗当中去找到胜义,然后他会发觉原来胜义不离世俗。
若悟菩提
“若悟菩提”,意思是说如果能够悟得佛菩提的时候,就会看到饿鬼道境界其实也是如来藏所出生的境界,本是如来藏心;只要不造那些恶业,就不可能会有饿鬼道境界的世间存在;所以一旦悟得佛菩提时,就如同一个人刚刚从眠梦之中清醒过来,那时自然知道眠梦中的所有境界都不是实有,确实是“本无所有”,哪里还会有鬼道世间境界可得呢!
真正的佛菩提路
这样从初信位修习上来,进入初住位开始外门广修六度万行;到了六住满心位双证能取与所取皆空以后,求证金刚心如来藏;证得金刚心如来藏之后,又因为有佛菩萨等善知识摄受的缘故而不退失了,从此成为第七住的位不退菩萨,开始进入内门之中广修六度万行,再求眼见佛性而成就十种深喻中的第一种现观——如幻观。这样次第迈向成佛之道,才是真正的佛菩提路。
真佛离二取
真佛说法的时候始终都是“不二取”,永远都没有落在能取与所取之中。应、化佛说法时还是会有能取、所取的现象,否则众生是听不懂的;所以要告诉你:蕴处界虚妄,要舍掉,才能解脱三界生死;也要用能取、所取的言语来说明如来藏真实,教你要求证。这都是有所取舍的,是有能取也有所取;是教导大众:能取的五阴要取自己无取的如来藏,能取的五阴要取二乘菩提,要取大乘菩提,要取佛果或者取阿罗汉果。可是真佛金刚心说法时,祂自己永离二取,不在能取与所取之中;而祂所说的法,也是离二取的。祂说法时从来不落在能取与所取中,可是祂说法的时候却都没有语言文字,所以就没有说法相,祂是完全离开语言相的。
般若
金刚般若并不是在讲世俗谛二乘菩提,而是在讲世俗谛背后的这个万法的根源-十方三世一切三界法界的真实相。是由五阴等世俗法背后的这一个实相,来函盖表面上存在的世俗谛,实证这个法义的智慧就叫作般若。因为它不是世间智,那就只好依照梵音把它翻译过来,就叫作般若。
真菩提离言说
“菩提离言说”,意思到底是什么?那就要探究。一定是从来离六尘,不在六尘中运作的,都不跟六尘相应的,不领受六尘的,那才能叫作真菩提--真觉;所以只有第八识如来藏,才符合这个菩提的定义;连意根都还不行,何况是意识呢。当你睡著无梦的时候意识灭了,意根虽然不与语言相应,可是当你醒来、意识出现的时候,你的意根立刻就跟语言相应了,所以意根的了知性显然仍不是真实菩提。那到底什么才是真菩提--真觉呢?只有如来藏名为自心如来,这个自心如来的知觉性是在六尘外,不像意识与意根是在六尘中的,这样的真觉是永远离言说、永远都不曾与言说相应过的,这才是真菩提--真觉,因为祂自从无始劫以来都是不与言说相应,自始至终都是离言说相。
修学佛菩提要先修对治门
金刚般若的实证,并不是对治门的法;大乘佛法中也有对治门,但却是在证得这个如来藏之前,要如何去观行五阴十二处十八界以及内我所、外我所的虚妄,以及建立对于法界实相的正知正见。修学佛菩提道的菩萨们,这个对治门还是要先修;修了这个对治门,不会重新再落到五蕴十八界里面;然后去参禅证得这个真实如来以后,就不会再退转。所以大乘门是涵盖对治门以及实义门的,不是只有对治门而已,也不是只有实义门而已;因此,凡是所修的各种法门是属于不能脱离对治门的,全都是生死业。
寂灭是菩提
第八识如来藏灭诸相,祂从来不在六尘诸相中,是这样离诸相的;没有六尘相应而又自在运作的,那当然是寂灭境界,所以说寂灭才是菩提。 只有排除觉知心及六尘诸相的境界才是真正的寂灭。
通达无我法,帮众生修证佛菩提
你如果通达了无我法,你在庄严佛土的时候,都不会想到是在庄严佛土。你在帮众生修证解脱道、佛菩提道的时候.也不会想作是在帮众生修证佛菩提道、解脱道。你都不会去想这个,你只是一心一意去作。要是有人不信的话,可以去问问你们各班的亲教师:“老师!您有没有想过说,您是在帮助我们修学佛法?”一定不会有,他们是想著说:“我今天要怎么样说得最好,让大家获得最大的收获。”只是这样想,不会同时想著说:“我今天正在度众生。”他们都不会这样想,通达无我法的人本来就是这样。所以说,菩萨如果能够通达无我法,那么如来就说这个人是真正的菩萨了;因为真正的菩萨,他们通达人无我也通达法无我;也就是通达了五蕴的人无我,也通达了如来藏的人无我;又通达了一切法上的人无我,通达了一切法中的法无我,所以他们不会以有我的心态来为你们讲课。
虚空粉碎、大地落沈与佛菩提道的开悟无关
虚空粉碎的状态,是一个定境;当时你觉得虚空已经破灭了,已经不存在了,那叫作虚空粉碎。虚空粉碎之后还会伴随著一句话,叫作大地落沈。大地落沈也是定境,你在眼前所看到的大地是沈下去了,可是,大地,眼睛的同时所见却还是存在的,事实上没有落沈下去,很奇特的体验。那也是定境所显现的,通常是在未到地定中,初禅中比较少,但偶然也会出现。但是这个都属于意识的我所――意识所拥有的境界,是与定相应而产生的。那都跟证悟无关:与声闻道的断我见无关,也与佛菩提道的开悟无关。
无为是菩提
举凡有为有作的法一定都是有出生之时,出生以后会变异,在变异过程当中看来好像是常住,但终究还是会灭坏,只能暂住。但无为没有出生,所以没有变异、暂住、坏灭,这才是真无为。如来藏阿赖耶识本来而有。本来而有就不是有生之法,也就没有住与灭了;而且祂也不住于六尘法中了知,对六尘离见闻觉知,所以祂是无为法,这才是真菩提心。而在实证后的现观中,所有明心者也都可以现观祂是本来而有的,可以现观祂没有前际,无法可坏灭祂,也可以现观祂在六尘万法中是无为性的,这当然是金刚心、真菩提心。
顺是菩提
这里说要随顺的,不是随顺六入,而是随顺于如;如,是说真心于三界六尘境界没有一丝ㄧ毫的贪著,因为祂不了别六尘,这样才叫作如。若有贪著就会有苦、有乐、有苦不乐受,于是就会有五受(苦乐忧喜舍),那就不能如了;只有离开三受、五受才能如,所以随顺于如的才是真菩提心。能随顺于如的只有一种心,就是离见闻觉知恒而不审的如来藏心。
等是菩提
如来藏犹如虚空,本来无边、自身也没有质量,但不等于虚空。无边是说祂不是色法,你不能够说祂有多大。既然无量亦无边,所以说祂是平等平等的,上至诸佛,下至蝼蚁、细菌、病毒,都是一样的平等。一切有情的真实心同样都是无量与无边的,所以都是平等平等的,都一样犹如虚空,这叫作虚空无为。心如虚空,如同虚空一样无量亦无边,所有有情类的真实心如来藏都是这样平等的体性,所以说“等是菩提”,祂是永远平等性的实相心。
菩提性向尚不可得
阿罗汉舍报后,灭尽十八界而入了无余涅槃之中的境界,在这个境界中是没有任何一法可说的。这是从那个境界相的理体实相心自身,来看待一切诸法的时候,祂自己是没有任何一法可说的,是没有所谓的觉悟可说的,既无无明,也无无明已尽的智慧,所以 文殊菩萨说:“菩提性相尚不可得。”
菩提智
菩提智者乃谓般若慧—增上慧学—之总相智别相智及种智;函盖般若中观及唯识种智。此菩提智之般若中观,以如来藏之体性智—亦名法界体性智—为主要宗旨;此中专就藏识之中道体性而为众生开演;般若中观明言:离见闻觉知—无五蕴、无六根六尘六识、无四谛八正、无无明乃至无无明尽,寂静极寂静,无我无人。
须菩提之意
须菩提的意思叫作“空生”;又因为他善于显现空性的真实义,所以又名“善现”。
菩提智之种智
菩提智之种智有二门:虚妄唯识及真实唯识;真实唯识函盖虚妄唯识及般若中观。真实唯识者谓般若中观所说藏识中道体性智慧,及其能生万法体性与涅槃体性,演示其本来无我之涅槃性。虚妄唯识者谓藏识所生名色—六根六尘六识—之虚妄,亦依此十八界所生诸法,演示其依他起及遍计执性,实证诸法无我,是即虚妄唯识之宗旨。
菩萨不断烦恼而证菩提
一样是明心开悟,却相差那么多呢?因为,如果菩萨悟了以后照样有贪心、照样有瞋心,这是因为悟了没有精进修行,或者因为他是新学菩萨,不是久学菩萨;因为学佛以来不过百劫,但是你不能说他没有悟。所以古时有的禅师悟了以后对学人总是凶巴巴的,简直比强盗还凶,见了人就打。但你能说他没悟吗?不行呀!所以菩萨不断烦恼而证菩提,是说他不从我所执与我执上面去断烦恼,但他确实证得佛菩提了,证菩提的标的就是第八识;他也确实证得涅槃了,能现观无余涅槃中的本际常住不坏,可是我执的现行及习气仍然都还存在;但是你无法转易他的智慧,因为悟了以后般若经典都懂了。这些经文中的密意,不是一般人所能了知的,必定得要亲自这么走过来,亲自去证验,然后才会明白。
菩萨所证的佛菩提,与二乘菩提不同
菩萨证得菩提,却被称为胜义谛,因为菩萨所证的佛菩提,与二乘菩提不同,不用言说一样可以证,不像二乘菩提一般必须依靠言说来解释才能实证。所以古时候的禅师开悟,很多人是被打出来的,不是藉言语开示悟出来的。
障是菩提
永远都不会生起任何愿、永远不会发愿的心,才是真实菩提心;真菩提心如来藏,绝不会促使你去发愿,也不会自己发愿;不管是恶愿、善愿,乃至大悲愿、四宏誓愿,如来藏都不会促使你、或自己去发这些愿,所以说障是菩提。谁会发愿?还是众生的意识、意根。可是如来藏祂绝对不会促使你去发这个愿,所以说障是菩提,障诸愿的才是真实菩提心。
远超越二乘菩提的解脱境界
中国禅宗的禅是般若、是法界实相的智慧,它不属于三界中的禅定境界,而且是远远超越二乘菩提的解脱境界,与次第禅观世间禅定根本不是同一类的法。因此说,次第禅观的具足亲证,只能够是生到天界,不但无法像声闻人一样出离三界生死,更不懂菩萨所证的法界实相境界。可是禅宗的般若禅,只要这么一悟,不用像阿罗汉断尽思惑,就可以现观无余涅槃中的实际;然而阿罗汉即使证得灭尽定了,他对无余涅槃中的实际却还是无法现观的。
缘觉菩提
正因为如来藏有能生名色万法的自性,才能有蕴处界及缘觉菩提可证。如果没有如来藏就没有名色,没有名色就没有不可思议的缘觉佛法,所以又叫作不空如来藏──祂有真实自性。
缘觉菩提不离如来藏
十因缘法中已经告诉我们,六根、六尘、六识一切种子,以及一切的心所有法,都从这个入胎识而来;可是单有入胎识时仍不能有生死,一定要由入胎识先出生六根、六尘、六识,然后再供应种种色、心所有法,才会有五遍行、五别境,才会有触、受等等,然后不得不领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才会不断地流转生死,这就是缘觉菩提。所以缘觉菩提仍要归结到大乘菩萨所证的入胎识,以入胎识为根本,这也证明二乘菩提不离如来藏。
声闻菩提不离如来藏
必须先有如来藏能生蕴处界的自性,才能有蕴处界出生,然后才能有意识来理解蕴处界的缘起性空,才有声闻菩提。有声闻菩提才能证得有余涅槃、无余涅槃的不可思议出离三界生死的佛法,可见声闻解脱道不离佛法,也不离如来藏。
断是菩提
佛法的修证标的,不能有一点点落在意识心上,因为“见”只有跟意识心相应,跟如来藏是不会相应的,所以种种见解乃至法见都是和真菩提心不相应的,不该落在法见中,否则就是落在意识境界中。永远舍离一切见的心才是真菩提心,所以说“断是菩提”。证了这个心以后,具足一切佛法正知与正见以后,转依如来藏而舍离一切见,都无法执,才是佛法的正修。
离是菩提
只有妄心才会有妄想,这里的妄想还包含虚妄想,也就是不如理作意的想法。可是从实相如来藏来说、从真实菩提心来说,凡是如理作意的想法、不如理作意的想法,都叫作妄想;因为如来藏从来不会想东想西,祂也不会思想任何佛法。所以离诸妄想的才是真实菩提心,因此说“离是菩提”,离一切法;离一切妄想故,不落在六尘万法中。
证悟佛菩提发菩萨心
《楞严经》说的“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不是说菩萨还没有开悟以前就能度人开悟。这句经文中说的自未得度,是指还没成佛,不是说菩萨还没有开悟。菩萨是自己悟了以后出来度人,但是这时自己还没有成佛,所以说还没有得度;但是菩萨已经悟了,所以能够出世度人证悟佛菩提;自己成佛得度的事情,先放在一边,不著急,先把沉沦的众生救拔上来再说,这就是“菩萨发心”。
人天乘及二乘菩提
人天乘的法以及二乘菩提的法,都叫作权教,就是权巧方便施设的法教。(节录自平实导师著《胜鬘经讲记》第一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8年11月初版首刷,页328。)
二果人是一来
在二乘菩提中说二果人是一来,生到欲界天上以后再回到人间成就阿罗汉果,叫作一来。(节录自平实导师著《金刚经宗通》第二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2年7月初版首刷)
二乘菩提
二乘菩提的实证,却只需要断我见与我执而且断了我所执,一世之中就能证得阿罗汉果而出三界生死。(节录自平实导师著《楞严经讲记》第七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0年11月初版首刷,页202。)
作圣谛讲的是有量的四圣谛,有量圣谛的真义就是二乘菩提;因为二乘菩提的四圣谛,是可以计算出来的──它的法、它的修行内容、它所断的烦恼内容以及灭尽后的内容,都是可以一一说明、一一计算出来的。
(节录自平实导师著《胜鬘经讲记》第四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9年5月初版首刷,页136。)
二乘菩提之见道
二乘菩提之修行,首要之务在于断除我见;断我见之法,首须现观“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之觉知心,乃是依他起性,乃是虚妄法,不可认定为常住不坏法;应当现观其虚妄性之后,断除对觉知心,对意根自己之自我执著,是名二乘菩提之见道,证得声闻初果。(节录自平实导师著,《宗门正眼》公案拈提第一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1年3月二版三刷)
二乘菩提法
二乘菩提法称为世俗谛,意思是世俗法中的真谛─缘起性空而无实法─是虚相而非实相。(节录自平实导师著《胜鬘经讲记》第一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8年11月初版首刷,页21。)
二乘菩提非佛菩提道圆通法门
然而一世就可以成就的二乘菩提,没有这种理上的现观,也不能在事相上直接从理上舍离尘劳;对二乘圣人而言,没有在事相上观察真实理的舍尘劳智慧。他们得要在蕴处界等事相上,凭著断我见、断我执、断我所执而舍弃六尘中的各种劳累;但这种修行方法是与法界实相的真理无关的,而且也是一世便能成就的解脱果,与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就的佛菩提果不同,所以文殊菩萨评论说:“非是长修学;”说他们的修行法门,不是长久修学才能完成的佛菩提道圆通法门。(节录自平实导师著《楞严经讲记》第十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1年5月初版首刷,页88-89。)
二乘菩提是下品涅槃
声闻所修的有作有为的四圣谛,这是下品涅槃;这一种下品涅槃,依二乘菩提而方便说是有余涅槃以及无余涅槃。这种涅槃被称为下品的法,是因为只修学四圣谛,依苦集灭道四谛来现前观察蕴处界的苦空无我无常,所得的解脱智慧是有限的。(节录自平实导师著《胜鬘经讲记》第四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9年5月初版首刷,页150。)
二乘菩提就是将灭止生
二乘菩提就是禅宗六祖指责的“将灭止生”哦!所以就用灭一个能灭的法,也就是用四圣谛、八正道把五阴全部灭坏了;五阴灭坏了,不再出生五阴了,这样成就阿罗汉果。那五阴既然否定了,为什么还要说自己是阿罗汉呢?所以这是将灭止生的法。(节录自平实导师著《第七意识与第八意识?》 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2年12月初版首刷)
大方便经说明整个佛菩提内涵
大方便的意思是说,这部经中有详细而善巧的说明,让人了解二乘菩提不等于佛菩提,所以它才叫作“大方便经”。换句话说,这部经典其实是由实出权、汇权归实;它由实相智慧中出生了许多权巧方便,来为大众说明整个佛菩提广泛的内涵;可是很广泛的佛菩提内涵,却又能经由权巧方便的说明以后,最后再汇归于实相,所以说它是“大方便经”。(节录自平实导师著《胜鬘经讲记》第一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8年11月初版首刷,页8。)
大乘别教菩萨——菩提贤、菩提圣
为什么证得佛菩提的菩萨叫作别教的菩萨?因为不但已证解脱道,也证得佛菩提道了;而佛菩提道的智慧不共二乘,当然也不共通教的菩萨,所以称之为“别”;所证的智慧跟声闻教、缘觉教、大乘通教都不一样,所以叫作大乘“别教”。然而别教的菩萨中,有菩提贤,也有菩提圣;证得佛菩提的贤位菩萨,到了初地的入地心以后就成为菩提圣的菩萨,因此菩萨就有四种了:凡夫的菩萨、解脱圣的菩萨、菩提贤的菩萨、菩提圣的菩萨。(节录自平实导师著《楞严经讲记》第一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9年12月初版二刷,页166-167。)
大乘法包括二乘菩提
大乘法乃至三乘菩提的一切法,都是以如来藏这个第八识法身为中心而贯串的;是包括二乘菩提的缘觉法、声闻法在内,全部都贯串和合为一个法──如来藏法。(节录自平实导师著《胜鬘经讲记》第一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8年11月初版首刷,页116。)
三乘修证无为法而有差别
佛菩提不一样。前面两个人:第一种是声闻圣人,听闻而相信 佛说的另有一个本识出生名色,当名色全部入灭以后还有本识常存,不是断灭空;因此可以无所恐惧而断尽我执,出离三界生死。第二种是缘觉圣人,生在无佛之世,不必经由别人开示,他自己推断出一定是有一个本识,才能有这个名色引生的十因缘、十二因缘法;因此他也愿意灭尽自己而不受后有,舍寿时灭尽自己而取无余涅槃。第三种贤圣可就不一样了,这些人都是菩萨摩诃萨;菩萨并不是像声闻圣人只是相信,也不像缘觉圣人只是推断确定,而是要亲证那个本识的实际存在;菩萨得要把本识找出来,必须现前观察:果然我的色与名,都是从我自己这个本识中出生的;原来我的色身不是父母制造出来的,而是我的本识制造出来的,而父母只是提供因缘、提供环境给我的本识来制造我的色身;制造出色身以后,本识就可以流注出名等种子,于是就会有我的觉知心出现来运作了。这样证明自己的五色根与五尘,证明自己的意根与法尘,证明自己的六识及受想行都是由本识所出生,那个本识就叫作自心如来;而你已经亲证,确实现观而知道了,生起实相智慧而有了中道的现观,乃至进修一切种智,那你就是证得佛菩提,就成为菩萨摩诃萨了,已经不是声闻或缘觉了。所以,这三种行门同样都是无为法,可是因为无为法的修证内容不同就有了差别;因此,同样是修无为法,有人成为阿罗汉,有人成为辟支佛或缘觉,有人成菩萨、成佛;之所以会有三乘圣人的不同,都是因为无为法而有差别。(节录自平实导师著《金刚经宗通》第二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2年7月初版首刷)
三乘菩提
三乘法所谓的佛菩提、缘觉菩提、声闻菩提,其实本来都是从唯一佛乘中分析出来讲的,三乘菩提都应该摄归一佛乘,所以唯一佛乘的道理其实就是第一义乘。(节录自平实导师著《胜鬘经讲记》第三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9年3月初版首刷,页281。)
三乘菩提入道
三乘菩提入道的第一步。不论是修学大乘法,或是只想修学二乘法,这都是必经之路;不能外于断我见-现观觉知心的虚妄-而获得三乘菩提中任何一乘的见道。(节录自平实导师著《楞严经讲记》第二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0年1月初版首刷,页193。)
大乘菩提之即事舍尘劳
真的是在事相中观察如来藏心并没有尘劳,而且只是一念相应之后就观察如来藏全无尘劳,不是像二乘菩提法门要长久修学断尽我执才渐次舍离尘劳,而是你一刹那间就舍了尘劳,所以说“即事舍尘劳”的事证,“非是长修学”而证的。(节录自平实导师著《楞严经讲记》第十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1年5月初版首刷,页89。)
三乘菩提的不可思议佛法
三乘菩提的不可思议佛法,都是不离、不脱、不异如来藏的,而这些不可思议佛法是超过恒河沙数而不可计算的,因为如来藏含藏的种子是无量无边而无法计数的。如来藏有这样的不离、不脱、不异的不可思议佛法,所以又说祂是不空如来藏。(节录自平实导师著《胜鬘经讲记》第四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9年5月初版首刷,页303。)
三乘菩提事修
不论是修习二乘菩提,或是修习大乘菩提,最后都是要归结到如来藏心,始终不曾离开过如来藏;但在事修上面却是要从六根下手,所以说“圣凡无二路”。可是在事修上下手时,就必须观察真妄相交、虚实相交、空有相交,必须认清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世出世间法全都犹如交芦一般虚妄不实,必须细观这些法都如同交芦一般全是假有的法性――“汝观交中性”。(节录自平实导师著《楞严经讲记》第八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1年1月初版首刷,页10。)
三乘菩提的智慧
“般若”这个意思,它是函盖世间法与出世间法的,世间法是指三界有情众生的身心,出世间法则是指三乘菩提的智慧,所以般若属于世出世间的智慧,不属于世间凡夫的智慧。(节录自平实导师著《金刚经宗通》第一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2年5月初版首刷)
大乘菩提智
由如来藏所生的六根与六尘来出生能返观自己的意识心,然后由意识觉知心来证知如来藏的所在,来返观如来藏的不可思议自性,所以出生了般若总相智──根本无分别智;若不是因为名色〈含意根〉而有六入,就没有意识;没有意识就无法证得般若根本无分别智,而根本无分别智的实证标的却是空、不空如来藏;所以归根究柢之后,大乘菩提智还是依空、不空如来藏才有。(节录自平实导师著《胜鬘经讲记》第四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9年5月初版首刷,页301。)
大菩提
大菩提就是佛菩提。(节录自平实导师著《楞严经讲记》第十一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1年7月初版首刷,页312。)
佛菩提所说的内容是包含三乘菩提的,所以又名大菩提。
(节录自平实导师著《楞严经讲记》第十一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1年7月初版首刷,页312-313。)
只有佛菩提才能称为大菩提,因为佛菩提函盖二乘菩提,又具有二乘菩提所无法断除的习气种子断除之道,也具有二乘菩提完全不能触及的所知障断除的正理,所以称之为大菩提。
(节录自平实导师著《楞严经讲记》第十一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1年7月初版首刷,页313。)
佛菩提就是大菩提,佛菩提包含二乘菩提,所以又叫作大菩提。
(节录自平实导师著《楞严经讲记》第十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1年5月初版首刷,页94。)
大菩提、佛菩提道
大菩提中的种种法道就称为佛菩提道。(节录自平实导师著《楞严经讲记》第十一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1年7月初版首刷,页312。)
大悲无悲
“此经”金刚心既然离六尘,怎么可能有悲?只有住在六尘境界中的心才会有悲;譬如离念灵知心住在离念中,却是了知六尘的,所以看见可怜人时就会生起悲心。所以你如果发起菩萨的大悲愿,那是你的妄心意识心所发的,而你的真心“此经”不会发起这个悲愿。因为祂无慈也无悲,祂无苦也无乐。你的离念灵知心转依了“此经”以后虽然没有悲,可是从这个空无一法的空性中,却可以使你产生了许多的智慧,就对三界一切有情同体大悲,所以才会说大悲无悲;因为如果会跟著众生的痛苦而生起悲心的,那都是小悲。(节录自平实导师著《金刚经宗通》第二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2年7月初版首刷)
不入是菩提
意根有法入,意识有六入;有六入,所以会起贪著。众生都贪著六入,可是会贪著六入的就不是菩提心了。只有悟到不入的才是真菩提:没有六入的心才是真实的菩提心,因为对六尘一切境界都没有贪著的缘故,所以能确实远离六尘的贪相。(节录自平实导师著,《维摩诘经讲记》第二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8年4月初版二刷)
不二是菩提
众生所知的菩提心都是二法,依于了了分明的觉知心去了了分明的了知六尘,这是相对的二法:六尘是所取,觉知心是能取。这都是二法,不离意识及所面对的六尘诸法,故不离识、尘两法,那当然是二法。但如来藏是绝待心,离于二法,如来藏不在能取与所取之中,非觉知心亦非六尘中法,所以不二的才是真实菩提心。这里的不二,它是讲“唯一”,是绝待的,是可以自己单独存在而不需待缘依存的,祂的存在不需有互相对待的法。凡是二法,就不是菩提,因为都是相待而不是绝待的。这在因明学中叫作因待,二法互相为因、互相对待而存在。只有不二的,不面对六尘诸法的,不与六尘诸法相对待而能独自存在,并且是从来不了知、不识别六尘诸法的,才是不二之法,不二之法才是真实菩提心。(节录自平实导师著,《维摩诘经讲记》第二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8年4月初版二刷)
不二是菩提,离意、法故
如来藏出生了能取的觉知心与所取的六尘,可是祂不在这里面相应或取著,所以祂才是绝待的,这才是不二之法,不二之法才是真菩提心;事实上,由于真实心如来藏不落在意与法两边,不落在意与法之中,所以祂才是真菩提心,所以,不二是菩提,离意、法故。(节录自平实导师著,《维摩诘经讲记》第二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8年4月初版二刷)
不行是菩提
众生所知的心,总是在六尘当中不断的运作;行就是运作之意,所以众生的心行不断,既然心行不断,一直在六尘当中不断的运作著,当然是有行之心,凡是在六尘中有行之心,就不是真正的菩提心。不行的才是菩提,没有六尘中的一切心行。你的真心如来藏,绝对不会在六尘当中起心行,祂从来不忆念一切法,这才是真菩提心。(节录自平实导师著,《维摩诘经讲记》第二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8年4月初版二刷)
不合是菩提
离念灵知是跟烦恼习相应的,是与烦恼习互相结合的;只有与烦恼习不和合在一起的,才是真菩提心。(节录自平实导师著,《维摩诘经讲记》第二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8年4月初版二刷)
方广经函盖二乘菩提
“方广”中的广字,意思是说“普到”以及“广摄”。换句话说,佛法的范围有多广泛,在这部经(《胜鬘经》)中说明了佛法函盖了二乘菩提;主要是在说明这个含摄面,而不是注重在讲佛法的细相,这叫作“方广”。(节录自平实导师著《胜鬘经讲记》第一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8年11月初版首刷,页9。)
不断烦恼证菩提
依照般若诸经中说的金刚心的清净涅槃自性去参禅,直接去把祂找出来,智慧就立即出生了,这不就得了?要能够单刀直入取贼人头目,不要管他手下有多少人。每一个人的三千烦恼丝是三千个手下,难道你要一个一个去把他们杀光了以后,才要去抓那个头目吗?根本就不需要。你绕过那三千个手下,直接抓住贼人头目就好了,管他三千个手下干嘛?当你把他抓了,头目已归降于你,那三千个手下就得要听你的了,那时你又何必把他们杀掉?这才是大乘法:不断烦恼证菩提。(节录自平实导师著《金刚经宗通》第二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2年7月初版首刷)
不观是菩提
第八识如来藏从来不观察六尘境界,连二禅以上的独头意识定境法尘都不相应,绝对寂灭;所以祂不必作观行,早就是寂灭的。什么境界祂都不观察,这才是真正的菩提,因为祂离一切六尘之攀缘分别,他不观察六尘中的一切境界。(节录自平实导师著,《维摩诘经讲记》第二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8年4月初版二刷)
世俗谛
胜义就是殊胜的真实义,凡是有言说的世间法与出世间法都叫作世俗谛,所以蕴处界苦、空、无我、无常,这都是世俗谛;因为蕴处界等我都是虚妄无常的假我,也都是会与言说相应的法性,不离表义名言、显境名言;所以演述蕴处界虚妄的种种言说,也都属于世俗谛。灭了蕴处界入无余涅槃,仍未与离名言的世出世间法相应,这也是世俗谛,所以阿罗汉们只能与世俗谛二乘菩提相应。(节录自平实导师著《金刚经宗通》第二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2年7月初版首刷)
未证菩提的三种凡夫
这三种人都落在名色之中,他们的知见都不能外于名与色,因此说这三种人--身见有情、颠倒有情、空见有情,都不可能证得自心如来。所以将来你们假使遇见有人是这三类中的一种,或者甚至于他根本就是具足这三类邪见,你就知道对方不管名声有多大、徒众有多广、道场有多么伟大,他还是未证自心如来的凡夫,同时也一定是未证声闻菩提的凡夫。所以,想要证得自心如来而通达般若,必须先断这三种邪见。(节录自平实导师著《金刚经宗通》第二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2年7月初版首刷)
自心如来出生一切法
“依法出生”是依于“法”而有般若波罗蜜多出生了,也就是依于这个法而有到达无生无死彼岸的智慧出生了;当然所依的这个法不会是说世间法的蕴处界,一定是说一切法界中的真实相,也就是常住不变异的真如心。只有常住而不变异的真如心,才可能出生诸法,才是一切法界的实相;凡是会断灭的法、会间断的法,或者无始以来一直常住,但是未来也可以坏灭的法,就不可能出生万法。所以,依法而出生一切法,一切法是包括三乘菩提的;那么依法而出生诸法,其实说一句大家比较耳熟能详的话,就是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这个“依法”讲的是依自心如来,就是三界唯心的心;祂可以出生三乘菩提,出生世间种种杂染万法,也可以出生三乘法中的一切贤圣。(节录自平实导师著《金刚经宗通》第二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2年7月初版首刷)
至是菩提
实际永远都是只有如来藏才能至,妄心永远到不了,妄心只能拉著如来藏的衣角,依附如来藏而方便说是到彼岸。事实上妄心没有到彼岸,是如来藏本来就在彼岸,本来就在实际中。涅槃的实际、涅槃的本际,正是如来藏的自住境界,七识心永远都没有办法住进无余涅槃里面去,祂只能够依附于如来藏,来观察如来藏住于涅槃中;这样转依了如来藏的本来涅槃,就是到了生死的彼岸。因为阿罗汉所知的就是要断尽思惑才能证涅槃,没想到菩萨只断见惑,不必断尽思惑就已取证无余涅槃:原来无余涅槃就是这个如来藏的自住境界,现前分明看见了。所以至是菩提,能到涅槃彼岸的才是真菩提心。(节录自平实导师著,《维摩诘经讲记》第二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8年4月初版二刷)
如理实见
真如其实只是第八识心体所显示出来的行相;是因为祂有真实性、如如性,由这个第八识金刚心藉著万法显示出来,所以说“真如亦是识之实性”-—真如也是第八阿赖耶识的真实法性。当你找到了如来藏时,你就看到真如了!当你看到金刚心如来藏是真实与如如的,这叫作证真如;除此以外,别无真如可证。你亲自证实第八识的真实与如如就是证真如了,就看见佛菩提道实证的正道了,这个时候就称为真见道;这时看见了真如这个真实理,是如理的真实看见了,才能够说是“如理实见”。(节录自平实导师著《金刚经宗通》第一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2年5月初版首刷)
住是菩提
住才是菩提是因为住于真实法性的缘故。真实法性就是永远的无漏性、无为性、涅槃性、真如性,可是在无漏、无为、涅槃、真如等法性当中,祂又能生一切无漏有为法及有漏有为法,祂这个体性是常住而不变动的,这才叫作真实性,并不是住于六尘中享受或痛苦的住。在这里“住”的意思是说:祂不会变动,名为常住。真实的菩提心——我们的如来藏,祂永远都是这样的体性,永远不会变动;乃至成佛以后,祂照样有许许多多的无漏有为法用来利益众生,这个体性是永远不会变动的。能生万法的法性永远不变,永远不变所以叫作常住。永远住于这种不变异法性的缘故,所以说住是菩提。(节录自平实导师著,《维摩诘经讲记》第二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8年4月初版二刷)
佛教是一切宗教之首
“首”也指佛教,因为佛教是一切宗教之首;而这部经所讲的是佛教所弘扬的主要胜法,当然这部经就称为“首”楞严了。佛教为什么是一切宗教之首呢?因为所有的外道们都没有办法修证解脱道,无法想像阿罗汉们的解脱证境,更没有办法修证佛菩提;外道们都不晓得什么是解脱道,什么是佛菩提,所以他们那一些宗教虽然也有层次高低的差别不同,不过总归而言,不外乎都是世间法的宗教,不能触及出世间法。因为他们所说的法义,最多只是死后生天堂;乃至在古印度最高级的宗教可以修到无色定而往生无色界天,误以为已经得涅槃了,但都还是在三界之内,无法出三界,不离生死苦。只有佛教中的声闻缘觉解脱道,能够让人家跟著修学而得到解脱果,出三界生死,所以说佛教是一切宗教之首。(节录自平实导师著《楞严经讲记》第一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9年12月初版二刷,页188-189。)
佛菩提之抉择分
名师,有可能刚好是你的皈依师、剃度师,或者是你的亲教师、轨范师、戒师,那时你有可能会因此而心烦;但是务必要忍一忍,如果能忍得过心烦这一关,你的忍辱功夫又升进了一层。如果你能够忍得过去而一直听闻下去,到后来,你将会发觉:自己对外面所有的大师、小师们所说法义的过失,已经都有能力加以拣择了。这就是你能修忍而产生的功德:已经发起最基本的抉择分了。也就是已经有择法觉分了。在修学佛法中,抉择分非常重要,能不能走上正确的道路,能不能在法上有所实证而快速成佛,都要藉抉择分来帮忙。抉择分是三十七道品之一,于学法过程中时时都要运用到抉择分的功德。但是你若想要发起佛菩提法中的抉择分,则务必要在法义辨正上修忍。(节录自平实导师著《楞严经讲记》第一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9年12月初版二刷,页1-2。)
抉择分是三十七道品之一,于学法过程中时时都要运用到抉择分的功德。但是你若想要发起佛菩提法中的抉择分,则务必要在法义辨正上修忍;别因为我辨正你以前师父的法义错在何处,你就烦心而无法继续深入法义。经由法义正讹的举例与比对,以及一而再、再而三的说明,将会使抉择分在你不知不觉之间快速的出现及增长,使你在不知不觉之间就得到法上的大利益。
(节录自平实导师著《楞严经讲记》第一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9年12月初版二刷,页2。)
佛菩提果之首
证得这个心真如而进修到佛地以后,还是这个第八识心真如,虽然改名为第十识无垢识了,其实还是这个第八识心体。中国禅宗真悟祖师说开悟明心叫作证得真如,那个真如当然是方便说,是证得因地真如;接下来次第进修而到达佛地时,佛地的真如仍是三界之首;而诸佛都同样证得佛菩提果之首的佛地真如,也都是三界一切有情之首,因此诸佛当然是一切人天至尊。三界有情中,层次最高的无非就是菩萨,但佛位是菩萨继续修道后的极果,所以诸佛为众生之所瞻仰,为人天之首。因为诸佛是人天导师,当然是一切人天之首。(节录自平实导师著《楞严经讲记》第一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9年12月初版二刷,页188。)
佛菩提的宗旨——金刚心
《金刚经》中固然把种种有为法的假相都破斥了,又同时显示出佛菩提的宗旨――离一切相的金刚心;所以宣讲《金刚经》时固然必须依破相而说,也必须同时显宗;必须破相与显宗同时具足,才能够说是宗通,才能契合《金刚经》的宗义。(节录自平实导师著《金刚经宗通》第一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2年5月初版首刷)
佛菩提的空有二俱非
佛法的真实性,其实只是空性如来藏与有情互相交合在一起而产生的;如果不是蕴处界有,就没有二乘菩提的蕴处界缘生性空,所以蕴处界有与缘生性空同时存在,互相交合在一起。菩萨实证二乘菩提这些道理以后,进而观察空性如来藏与蕴处界有交合在一起,也观察蕴处界有是如何从如来藏空性中生起的,由此而实证诸法如何由如来藏藉缘生起,而诸法确实无常而其性本空,因此实证缘起性空,不只是现观蕴处界的缘生性空而已。然而缘起性空却与空性如来藏及蕴处界有交合在一起,从来不分家,如同交芦紧紧地绑在一起;这样观察出来时,空与有根本就是不分家的,根本就是同一家,所以就不再出现执空与执有的过失了,这时就是住在“空有二俱非”的智慧境界中了。(节录自平实导师著《楞严经讲记》第八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1年1月初版首刷,页10-11。)
佛菩提所证的大乘真如法
到了十方世界去,不论去到哪个佛世界或五浊众生的秽浊世界去,佛菩提道所证的大乘真如法,永远都是同样的一个法,不会有二乘、三乘可说。(节录自平实导师著《金刚经宗通》第二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2年7月初版首刷)
佛菩提是要证悟无相心
在佛菩提法中是要证悟那个无相心,而且永远都是只有这个无相、一种相的如来藏(那个一相就是无相),是只有“此经”才会有的唯一的无相;因为证得一相无相的“此经”,就有了真如法性作为自己的归趣。这不是像二乘圣人断除烦恼而进入无余涅槃中,永远没有归趣,因为他们并不知道灭尽自己以后的涅槃实际是什么;菩萨则是有归趣的,就是以法身如来藏为所归。(节录自平实导师著《金刚经宗通》第二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2年7月初版首刷)
佛菩提道
正因为没有证得佛菩提道,所以阿罗汉不能称之为佛;正因为有佛菩提道圆满具足,所以可以称之为佛。诸佛因为解脱道的修证也已具足圆满,所以也可以称为阿罗汉;可是阿罗汉没有证得佛菩提道,解脱道也还没有具足圆满——仍有无量的习气种子随眠著,所以不能称之为佛。(节录自平实导师著《楞严经讲记》第一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9年12月初版二刷,页26-27。)
佛菩提道为什么又叫作大菩提呢?因为具足一切种子的智慧,并且已同时含摄解脱道的一切修行内涵,不是只有断除三界爱的现行。惟有具足圆满解脱道及佛菩提道了。
(节录自平实导师著《楞严经讲记》第一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9年12月初版二刷,页27。)
佛菩提道能够含摄一切万法,菩萨依此胜法才能够救护学人向正道;菩萨依此也能够次第进修而成就究竟的佛道。
(节录自平实导师著《楞严经讲记》第一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9年12月初版二刷,页191。)
其实佛法本来没有三乘道,三乘道都是从唯一佛道里面方便分解出来,让众生起信之用的。因此一乘道才是究竟道,而一乘道是成佛之道——佛菩提道,不是解脱道。
(节录自平实导师著《胜鬘经讲记》第三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9年3月初版首刷,页293。)
佛菩提道、一切种智、道种智
佛菩提道必须要从明心开始,再藉著明心来修证般若的别相智;经由般若的别相智再来修证一切种智(一切种智尚未圆满之前叫作道种智),所以初地到十地法王的一切种智都称为道种智;当一切种智圆满具足了就称为一切种智,具足证得一切种智时就成佛了。(节录自平实导师著《楞严经讲记》第一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9年12月初版二刷,页27。)
佛菩提道、大菩提、一切种智、道种智
正因为有佛菩提道圆满具足,所以可以称之为佛。诸佛因为解脱道的修证也已具足圆满,所以也可以称为阿罗汉;可是阿罗汉没有证得佛菩提道,解脱道也还没有具足圆满——仍有无量的习气种子随眠著,所以不能称之为佛。换句话说,“佛”之所以称之为佛,不但解脱道中的习气种子得要全部灭尽,还得要佛菩提道—也就是大菩提—能够具足圆满证得;而这个佛菩提道必须要从明心开始,再藉著明心来修证般若的别相智;经由般若的别相智再来修证一切种智(一切种智尚未圆满之前叫作道种智),所以初地到十地法王的一切种智都称为道种智;当一切种智圆满具足了就称为一切种智,具足证得一切种智时就成佛了。而阿罗汉们从来不曾涉及这部分的实证,所以不可能成“佛”。佛菩提道为什么又叫作大菩提呢?因为具足一切种子的智慧,并且已同时含摄解脱道的一切修行内涵,不是只有断除三界爱的现行。惟有具足圆满解脱道及佛菩提道了,才能称之为“佛”。(节录自平实导师著《楞严经讲记》第一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9年12月初版二刷,页26-27。)
换句话说,“佛”之所以称之为佛,不但解脱道中的习气种子得要全部灭尽,还得要佛菩提道—也就是大菩提—能够具足圆满证得;而这个佛菩提道必须要从明心开始,再藉著明心来修证般若的别相智;经由般若的别相智再来修证一切种智(一切种智尚未圆满之前叫作道种智),所以初地到十地法王的一切种智都称为道种智;当一切种智圆满具足了就称为一切种智,具足证得一切种智时就成佛了。而阿罗汉们从来不曾涉及这部分的实证,所以不可能成“佛”。
(节录自平实导师著《楞严经讲记》第一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9年12月初版二刷,页27。)
佛菩提道二住位、戒心住菩萨
于是心中获得佛法中的真正道理,常常如同凝住不动一般,没有谁能摇动你对佛菩提道的求证决心;到这个地步时,知道自己已经接触到无上微妙清净法了。能够凝住其心而不向外攀缘,自然可以安住于无为法中“得无遗失”,也就是不再遗失于清净法中,也不再迷失于二乘法中,这就是“摄心为戒,因戒生定”,所以叫作“戒心住”。(节录自平实导师著《楞严经讲记》第十一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1年7月初版首刷,页222-223。)
佛菩提道七住位之身心合成
然后当他进入第七住位的因缘成熟了,有一天就在六住满心位中突然一刹那间与佛菩提相应一找到如来藏一破参明心开悟了,亲见自己的如来藏心真实而如如地存在,一直运作不曾中断,就是在佛法中住胎完成而不可能流产了,这时就进入“身心合成”的境界中。(节录自平实导师著《楞严经讲记》第十一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1年7月初版首刷,页236。)
佛菩提道九住位之形成出胎
进入第九住位,已经可以为人宣说佛菩提智,可以出世为人宣说佛菩提道,就是法王子出生于人间了;如同世间人怀胎十月以后,终于有儿子正式出生了,这叫作“形成出胎”。(节录自平实导师著《楞严经讲记》第十一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1年7月初版首刷,页240。)
佛菩提道二信位、念心住菩萨
就像是这样子忆持不忘,就好像在回忆往事一样把它记住以后,有时会因为心地开始清净了,暂时离开现行了,所以过去、未来无数劫中舍身受身时曾经或即将出生的一切习气,全部都会现前;这时会有一些障碍的现象出现,但因为已经有决定信而有忆念如来藏微妙法的闻熏智慧,“皆能忆念,得无遗忘”,所以当一切习气现前时,就会随即想起来:“这应该又是我的习气。”都知道是从如来藏心中流注出来的,不是自己故意要那样,于是就不让习气转变为现行,不会再有恶业出现,身心便清净了。当你心心念念记著这些智慧时,佛菩提道的念根已经出生了,就成为“念心住”的第二信位菩萨。(节录自平实导师著《楞严经讲记》第十一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1年7月初版首刷,页211。)
佛菩提道三住位、修行住菩萨
第三住是修行住, 必须修忍;若不能安忍于佛菩提胜法,就会退转。这时不会退转于佛菩提道,是因为原来十信位中拥有对佛菩提道的念根,修到这个阶位时产生了念力,所以闻法以后心地涉入对于佛菩提道的了知;对佛菩提道的法义已经能够听闻之后有所理解而有了念力生起忍法,也因为修忍的缘故而能忆念不失。由此缘故,能相信有十方诸佛世界,相信有诸佛住世弘法;从此开始,可以依自己的喜好而求生十方诸佛世界,继续修行而不会被这一世所住的世界留住,障碍佛道的修行,所以名为“修行住”。(节录自平实导师著《楞严经讲记》第十一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1年7月初版首刷,页231-232。)
佛菩提道之戒与定
所谓“戒”是要以摄心为戒的,要戒止自己于佛菩提妙法中,不许依止声闻缘觉菩提小法。所谓“定”,是得了菩萨种性的决定性,只愿意修学佛菩提道,不愿修学二乘菩提。(节录自平实导师著《楞严经讲记》第十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1年5月初版首刷,页124。)
佛菩提道之法界量灭
“法界量灭”的意思是说,诸法功能差别的境界相已经不存在了!这时已经圆满佛菩提道的通达位中应有的智慧,不再被诸法功能差别的见解所限制,所以名为“法界量灭”。(节录自平实导师著《楞严经讲记》第十一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1年7月初版首刷,页301。)
佛菩提道之既游道胎
在佛菩提道中的每一阶位都必须精进用功,所以精进力是遍在各个阶段而有强弱不同的。由于前面的信、进、念、定四力在菩萨六度上面用功的关系,如今既然有决定力了,接著在第五住位中要做的就是继续补足菩萨性,并且要努力修学佛菩提道中的智慧,继续深入如来藏妙义中,熏习有关如来藏心性的正理;同时寻求亲证如来藏的法门,使自己具备能够亲证如来藏的功夫与正见,这个过程完成时就是“既游道胎”。(节录自平实导师著《楞严经讲记》第十一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1年7月初版首刷,页234-235。)
佛菩提道四住位、行与佛同
布施、持戒、忍辱修完而能忍于如来藏妙法了,已经成就信力、精进力、念力而成为“修行住”了,接下来当然可以成就如来种子;这就是说,“修行住”修习圆满以后,转入第四住中,如同在佛法中入胎而住了!在第三住中觉得自己好像有如来藏,然而终究只有定根而无定力;如今在第四住中熏入佛菩提法种子,而且心得决定,确定自己必然有如来藏心而无怀疑;这时对如来藏心的存在而且可以实证,已经心得决定而产生定力了,这当然不是指禅定的定力。从此时开始,他的身行、口行、意行就以诸佛为标准,表面上的行为都如同诸佛一样,所以“行与佛同”。(节录自平实导师著《楞严经讲记》第十一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1年7月初版首刷,页233。)
佛菩提道的世出世间法
这个第八识金刚心,祂只管出生你五阴十八界,祂不管你想要怎么样,也不管你到底是长得丑、长得美;祂都不管,祂只管把你出生就好了。都因为你想要自己出生嘛!祂就帮你出生。可是祂自己呢?不了别色、声、香、味、触、法,也不像意识一般了别六根是好心、恶心?是健壮的好身体或衰弱的恶身体?也不了别六识是在想好事或想恶事,所以祂自己住在没有六根、六尘与六识的境界中,也就没有一切世间法与出世间法可作了别,所以说“是”(这个)“诸法空相”啊!由于祂都不了别,所以当你了知自己有色、受、想、行、识时,祂依然没有了知,所以叫作“无色、受、想、行、识”;乃至什么呢?乃至没有无明,也没有“无明断尽”的事,《心经》正是在描述第八识金刚心的自住境界。对祂来讲,一切都空;那你证得祂的一切都空的境界,你证得祂不了别这些法,证得祂确实是无分别性的,你就具有了知“这个金刚心无分别”的智慧,也就是证得本识心阿赖耶识无分别的智慧啦!那么,从此以后无妨我五阴、觉知心照样分别,好吃的我照样吃;可是祂本识不能吃,我五阴吃,祂不能吃。可是等你悟了以后,有时又说:“祂吃了是我吃,可是我吃了以后我却没吃到,都是祂吃到。”怎么讲都通!这样才是真正的大乘法,横说竖说都能通,只是从不同的层面来说而已,这才是佛菩提道的世出世间法。(节录自平实导师著《第七意识与第八意识?》 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2年12月初版首刷)
佛菩提道的本觉、始觉、不觉
始觉,就是在刚刚明心时,体验清楚而证实确实有这么一个本觉的心:我在想什么,祂都知道;即使我心中一念不生而起了作意,祂也知道,根本骗不了祂。当你一旦明心证悟了,能现前领受第八识这种本有的六尘外的觉知性;知道这就是本觉时,你就是刚刚觉悟的人,名为始觉位的菩萨。始觉佛菩提道,又叫作“般若正观现在前”,就成为进入第七住位的贤位菩萨;然而依七住位菩萨的始觉来说,由于阿罗汉没有证得第八识的本觉,所以就说定性阿罗汉是大乘法中的不觉,于实相不觉所以叫作“愚”。阿罗汉虽然已不是凡夫了,却仍然是愚人。依本觉和始觉来说,一切的凡夫(未悟和错悟者)也叫作不觉,因为法界的实相,他们完全不能觉悟。(节录自平实导师著《楞严经讲记》第一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9年12月初版二刷,页31-32。)
佛菩提道的见道与修道
转依第八识的清净体性来修行,这样才算是已经开始内门广修六度万行,这才是真正的开始行菩萨道了,但也只是三贤位中的阿罗汉菩萨罢了,仍然无法入地。真正的行菩萨道,是有层次差别的:明心之后还要进修般若的别相智——后得无分别智,然后进修般若的一切种智;等你发起了道种智,五法、三自性、七种第一义、二种无我全部都实证通达了,这时才是真正的开始修菩萨道;所以说,到通达位—到初地入地心—以前都仍然是见道位,是在相见道位中专修后得无分别智。从初地开始才算是修道位,七住位是般若正观现前——明心而证得心真如,但见地仍未满足,还得要把见地修证满足(具足后得无分别智)之后才算是进入初地;要从初地的入地心开始继续修学十度波罗蜜,这时才算是大乘佛法中真正的修道。由此可知三乘佛法的修证,特别是佛菩提道,必定都有次第性;例如从七住位开始内门广修六度万行,初地入地心开始内门广修十度波罗蜜,这时才算是近波罗蜜;还没有进入初地心之前广修六度万行,都叫作远波罗蜜,因为真正到彼岸的路途还很遥远。所以要到八地心开始,才算是大波罗蜜。(节录自平实导师著《楞严经讲记》第一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9年12月初版三刷,页100-101。)
佛菩提道的果位
佛地果位中(佛菩提道的果位就是佛地,除了佛地以外都是因地──等觉、妙觉位仍然是因地──所以这里“果位”讲的就是佛地)未来佛地果位的功德中有七个名目: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节录自平实导师著《楞严经讲记》第七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0年11月初版首刷,页191-192。)
佛菩提道的法义——大法幢
佛就是要为大众建立法幢。但因为这个法幢不是世间法,也不是世俗谛的二乘菩提法,所以叫作“大”法幢,也就是佛菩提道的法义。(节录自平实导师著《楞严经讲记》第二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0年1月初版首刷,页202。)
佛菩提道的修道正因
如果想要入地,至少要有极品三果的心解脱境界;若没有极品三果人的心解脱境界,这性障就使你无法入地;因为性障的修除也是福德的一种,不单在利益众生上面,也不单在护持正法上面。所以到这个时候看清楚了:这个自性清净心被烦恼种子所染污,可是我们修行是依祂而修正自己,生忍而确实进修以后终于能够到达见道的究竟位了,这个见道的究竟位就是佛菩提道的修道正因。(节录自平实导师著《胜鬘经讲记》第六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9年11月初版二刷,页252。)
佛菩提道的修学
佛菩提道中,除了声闻的解脱道必须要修学以外,还要亲证心真如--明心;明心了以后还是有很多要学习的,不该得少为足。因为佛菩提道是修学不完的,开悟明心时所证的只是无分别智中的总相智--根本无分别智,接下来还要修学后得无分别智的别相智,这得要用掉一大阿僧祇劫的时间。当别相智学完了以还有道种智要修学,这个道种智要一直修学下去,要再修学两大阿僧祇劫以后才能究竟成佛。(节录自平实导师著《楞严经讲记》第一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9年12月初版二刷,页75。)
佛菩提道的修学前的认知
修学佛法的人,必须了解应该如何入门?如何亲证而入见道位中?如何修道?修道是修什么内容?见道与修道的次第又是如何?究竟地的境界又应该是什么境界?三乘菩提的行门与所证有什么异同之处?这些都是学佛人必须认知的内容。只有先了解这些内容的梗概以后,才会懂得要如何正式展开佛菩提道的修学时程。(节录自平实导师著《楞严经讲记》第一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9年12月初版二刷,页89。)
佛菩提道初发心位之初干慧地
“初干慧地”,是最初时的干有其慧的智慧境界,是真正佛菩提道的初发心时,也就是实证金刚心的初发心位,就是第一次明心时,即是第七住位的“般若正观现在前”;这时是第一次证得金刚心,所以是“初”;而且这时的金刚心实相智慧,也是干有其慧而仍然无法运用,所以称为“干慧地”,合起来就称为“初干慧地”。(节录自平实导师著《楞严经讲记》第十二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1年9月初版首刷,页64-65。)
佛菩提道的菩萨
修证佛道的人叫作菩萨,修证解脱道的人则不一定是菩萨:可能是二乘种性的人,也可能是菩萨。因为解脱道不单是二乘人要修,菩萨也是要修的;只是菩萨不急于求证解脱,不回心的阿罗汉却急著在一生求证解脱。菩萨在长劫修行当中,解脱道和佛菩提道都必须修完,才能成佛。(节录自平实导师著《楞严经讲记》第一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9年12月初版二刷,页151。)
佛菩提道的菩萨不灭蕴处界
修学佛菩提道的菩萨们却不一样,不但要修二乘菩提而断除我见与我执,还要实证如来藏心的所在;也要进修眼见佛性的境界,却不许灭尽蕴处界,得要世世常在人间受生学法,每一世自度度他;直到成佛之后还是不许入灭,继续在三界中利乐有情永无穷尽。所以菩萨悟后要使自己的意识、末那转变清净,成为无漏有为法,不许灭尽蕴处界,必须一再受生于人间,才能够到达佛地来广利众生。(节录自平实导师著《楞严经讲记》第七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0年11月初版首刷,页19-20。)
佛菩提道的禅思
佛菩提道的禅思所引生的烦恼,都是禅上烦恼,全部都要靠静虑来完成,都要在绝对不受打扰的状况下去作深入的观行,而且是要配合应有的禅定等持的功德,不断地进出定境而反覆加以观行与检查,与二乘禅思大不相同,所以叫作禅上烦恼。(节录自平实导师著《胜鬘经讲记》第三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9年3月初版首刷,页42。)
佛菩提道开始修道
佛菩提道中,从七住开始到初地的入地心位,全都属于见道位;从什么时候起才算是开始修道呢?当你离开了入地心而转入住地心以后开始修道。(节录自平实导师著《胜鬘经讲记》第六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9年11月初版二刷,页252。)
佛菩提道烦恼藏的内涵
一切烦恼藏的内涵:解脱道的烦恼障现行,以及解脱道的烦恼障习气种子随眠,全都要断尽;还有无始无明一定要打破,佛菩提道所知障的上烦恼也一定要断尽。(节录自平实导师著《胜鬘经讲记》第四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9年5月初版首刷,页311。)
佛菩提道实证的枢纽
明心是进入一切佛法的第一个枢纽,也是实证佛法的根本;第七住满心菩萨所证的自心真如,就好像一串粽子的纲领一样,只要把纲领一提起来,整串就都得到了。佛菩提道就是要从这个地方开始进修,以后想要深入到每一个层次,都可以逐步达到,所以明心是佛菩提道实证的枢纽。(节录自平实导师著《楞严经讲记》第九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1年3月初版首刷,页269-270。)
佛菩提道实证智慧的作意
同时也能为人演说第一义谛,教导众生证得法界实相而出生实相般若。能这样住于二谛中为众生说法,才叫作菩萨摩诃萨。《仁王般若经》讲的也是一样:菩萨摩诃萨要常照二谛,心中一直都有解脱道与佛菩提道实证智慧的作意。(节录自平实导师著《胜鬘经讲记》第五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9年7月初版首刷,页63或69?。)
佛菩提道广修六度万行
回心大乘的阿罗汉们还没有证得如来藏以前,正由于习气种子都还没有开始断除,也由于不能如二地满心菩萨一样可以自行改变内相分,所以说他们持戒的部分仍不满足;再加上大乘法中的外门忍辱、禅定、般若也都还不满足,所以还要精进去努力,这当然也表示他们在大乘法中的精进度也不满足。因此说,他们这样修学佛菩提道,都只能称之为外门广修六度万行。真正开始进入内门,是从一念相应而证得本心如来藏的时候,亲自去体验如来藏心的本来性、自性性、清净性、涅槃性,能现观祂与万法的不一不异……等中道性,从此以后转依第八识的清净体性来修行,这样才算是已经开始内门广修六度万行,这才是真正的开始行菩萨道了,但也只是三贤位中的阿罗汉菩萨罢了,仍然无法入地。(节录自平实导师著《楞严经讲记》第一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9年12月初版二刷,页100-101。)
佛菩提道应依止如来藏而修
为什么我要说一切法都必须依止此心来修才能成就呢?这当然要分成几个层次来加以说明,大家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其中的原由:第一、世间法唯修意识心而不知道从来未离这个如来藏心。第二、外道法及密宗亦修意识心而自谓已修如来藏心。第三、二乘法的修灭十八界而取证无余涅槃时,一样是不离如来藏心而修,但是二乘乃至无学圣人仍然不知道如来藏心何在,只因信受佛语而知有此心,所以知道自己修断我见、我执、我所执以后进入无余涅槃时不是断灭空。第四、修习佛菩提道的菩萨们,凡是已证如来藏心的见道菩萨,都知道这个如来藏心何在,都知道佛菩提道的修行从来不离如来藏心。第五、已入地菩萨都知道应修除意识及意根的一切执著性,也了知二乘菩提及大乘佛菩提道都依如来藏心而实修亲证,也开始触及如来藏的种子—如来藏的功能差别—而实证无生法忍。了知这些道理而真修实证的人,才是懂得“如来密因之修”的菩萨摩诃萨。(节录自平实导师著《楞严经讲记》第一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9年12月初版二刷,页88-89。)
佛菩提道证如来藏心
修习佛菩提道的菩萨们,凡是已证如来藏心的见道菩萨,都知道这个如来藏心何在,都知道佛菩提道的修行从来不离如来藏心。若是久学菩萨,悟后是可以深入观察自己的一切行为及熏习世间或出世间一切法时,其实全都不曾外于真心如来藏,都只是在自己如来藏之内薰习世间及出世间一切法;而且所见一切相分也都只是自心所现的六尘相分,从来不是在身外山河大地上面行善或造恶;所以一切种子都不会落失在外,全都会在自己如来藏心中保存不失。这样才是确实了知大乘修行之道的菩萨,但这却不是外道、佛门凡夫、二乘圣者之所能知。(节录自平实导师著《楞严经讲记》第一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9年12月初版二刷,页94-95。)
佛菩提道证如来藏真如法
在因地时,如来藏已是一切法之首了,因为一切法无不从祂出生,而众生并不知道这个法界中常住不变的真相。开悟明心而悟得如来藏所在时,能观察一切法都从祂出生,自知自作证:如来藏真如法,确实是一切法之首,因为祂不同于凡夫,所以悟后的此时祂还是一切法之首。如此证得佛菩提道之后,广泛观察如来藏的真如法性,发起后得无分别智,能证实出世间的声闻缘觉解脱道,以及世出世间的佛菩提道,都从如来藏的真如法性中出生,证实祂是声闻法、缘觉法、佛菩提之首。然后又进修十度波罗蜜及一切种智,把大乘解脱道— 佛菩提道— 所应断的烦恼障习气种子断除净尽,同时也把所知障所摄的无始无明尘沙惑断除净尽,这时如来藏改名为无垢识,又称为果地真如;这时住在佛位中,当然更能证实果地真如是三界六道、出世间、世出世间一切法之首,无出其上,这就是“首”字的真义。(节录自平实导师著《楞严经讲记》第一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9年12月初版二刷,页184-185。)
佛菩提道证量差别
佛菩提道不一样,从开始熏习一直到最后成为究竟佛地,其中的证量层次真是千差万别,所以有许多菩萨证悟之后,还要一天到晚跟著佛学,往往要修学到初地满心以后才敢出去弘法,有时候还要回来见佛、礼佛;有时候回来亲近学一学,虽然可以到外面去了,但是还不敢远行;若是十方无量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都敢去,那得要有七地的证量,所以说佛菩提道是千差万别,证量也是千差万别的。这些都是证量,不要把证量看得太单纯,其中千变万化而有许多不同,因为八万四千法门各不相同,只在有没有符合五十二阶位的实相智慧,以及有无各阶位中应有的解脱功德来判定。所以见道与修道之间,有许多的千差万别,同样是个明心,各人见地深浅高低也不会完全相同,由此可知佛菩提道甚深极甚深,悟后千万不可狂妄。(节录自平实导师著《楞严经讲记》第一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9年12月初版二刷,页111-112。)
佛菩提应修集福德
得与失是相对的,佛菩提的修行跟世间法也是相对的,怎样拿捏适当的分寸,完全看个人的智慧去作。至于菩萨除了修证以外,还要同时修集福德,要以世间法和佛法来利益一切的有情;对这个有情要做什么事,对别的有情又要做什么事,往往各不相同,因为每一个人的根性与因缘都不一样。(节录自平实导师著《楞严经讲记》第一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9年12月初版二刷,页177。)
佛菩提证如来藏心
佛菩提果所实证的如来藏心,却是离六尘而继续保有祂自己所有的功能性,继续不断在运作的,因为六尘都是祂所生起的,祂不是依六尘才能存在、才能了别的,这才是佛菩提证悟者应实证的心,也才是大众的真实心。(节录自平实导师著《楞严经讲记》第二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0年1月初版首刷,页190。)
求证佛菩提道
若是真的想要求证真正的佛菩提道,一定要把十方世界合为一个世界──合观十方世界所有有情都同样是一个五阴、一个十八界;也都同样要在十八界的世界中修行,来求佛菩提道。因为,你的如来藏和十八界是同在一起的,不能离开十八界而想要去三界之外寻找佛世界。诸佛世界就在十八界之中,佛菩提就在这里面求。(节录自平实导师著《楞严经讲记》第二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0年1月初版首刷,页201。)
明心不是听闻三乘菩提,是要亲证如来藏
“明心”并不是说由于听闻三乘菩提久了,去整理思惟就叫作明心,而是要亲自去证得第八识如来藏的所在;当你证得了衪,现观衪如何运作,而且你还可以玩衪,并且认定衪才是自己的真我,然后转依衪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而住,我见彻底断除而不再常常生起贪、瞋、痴了,这才叫作明心啦!得要转依成功了,弃舍五阴我见等等,才能说是明心了。(节录自平实导师著《第七意识与第八意识?》 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2年12月初版首刷)
法布施
法布施是针对你所能理解的-你能确定为正确无误的佛法-来告知有缘的众生,这就是法布施。甚至于你如果有能力还可以出来为人说法,乃至成为法主而使人证得二乘菩提、大乘菩提,进入三乘菩提的见道位中。(节录自平实导师著《金刚经宗通》第一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2年5月初版首刷)
知是菩提
所有众生的意识、意根在想什么,想要瞒骗如来藏,永远骗不过去;因为意识与意根所思所念,如来藏完全了知,没有不知的。祂虽然离六尘中的见闻觉知,但仍然有知,这就是本觉;只是祂的本觉不属于六尘中的知觉,所以永远不会与贪瞋相应,所以叫作自性清净心,又叫作阿赖耶识。正因为祂是心,心当然不可能完全无知。真心既然叫作阿赖耶识,乃至成佛时改名为无垢识,请问:识是什么意思?识就是能认知、能识别,当然就是了别。既然能了别,怎么可能完全无知?只是祂那个知觉,不在六尘中运作,所以祂还是有知觉的;所以说,不在六尘中了知的这一种知,才是菩提心,因为祂能够了知众生心在想什么。(节录自平实导师著,《维摩诘经讲记》第二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8年4月初版二刷)
长挹世间证菩提
要常常在佛像前发愿,尽未来际不入无余涅槃,要以实证如来藏“金刚三昧”来利乐所有怨家债主,那么一切怨家债主就会等待未来生在人间被你所度,心中就会认为你宿世所累积的债务已经偿还完毕了,因为他们藉著与你的往世业债而与 佛陀结缘了,当然 佛陀也愿意度他们,所以便皆大欢喜了。佛说:“世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长挹世间,永脱诸漏;”这样的声闻人再过不久以后就能出离三界生死。而发起大愿的菩萨也将会证悟佛菩提,悟前当然也会长时间住在世间来利益众生,正式开始菩萨六度万行了,这就是“长挹世间”。(节录自平实导师著《楞严经讲记》第十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1年5月初版首刷,页187。)
指月之指
如果具足大乘菩提的正知正见,一旦通达了世俗谛,也就是知道般若诸经中的言说不是胜义谛,而是指月之指,全都指向自心如来,就能够在世俗当中去找到胜义,然后他会发觉原来胜义不离世俗。(节录自平实导师著《金刚经宗通》第二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2年7月初版首刷)
若悟菩提
“若悟菩提”,意思是说如果能够悟得佛菩提的时候,就会看到饿鬼道境界其实也是如来藏所出生的境界,本是如来藏心;只要不造那些恶业,就不可能会有饿鬼道境界的世间存在;所以一旦悟得佛菩提时,就如同一个人刚刚从眠梦之中清醒过来,那时自然知道眠梦中的所有境界都不是实有,确实是“本无所有”,哪里还会有鬼道世间境界可得呢!(节录自平实导师著《楞严经讲记》第十二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1年9月初版首刷,页339。)
真正的佛菩提路
这样从初信位修习上来,进入初住位开始外门广修六度万行;到了六住满心位双证能取与所取皆空以后,求证金刚心如来藏;证得金刚心如来藏之后,又因为有佛菩萨等善知识摄受的缘故而不退失了,从此成为第七住的位不退菩萨,开始进入内门之中广修六度万行,再求眼见佛性而成就十种深喻中的第一种现观——如幻观。这样次第迈向成佛之道,才是真正的佛菩提路。(节录自平实导师著《楞严经讲记》第十二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1年9月初版首刷,页74-75。)
真佛离二取
真佛说法的时候始终都是“不二取”,永远都没有落在能取与所取之中。应、化佛说法时还是会有能取、所取的现象,否则众生是听不懂的;所以要告诉你:蕴处界虚妄,要舍掉,才能解脱三界生死;也要用能取、所取的言语来说明如来藏真实,教你要求证。这都是有所取舍的,是有能取也有所取;是教导大众:能取的五阴要取自己无取的如来藏,能取的五阴要取二乘菩提,要取大乘菩提,要取佛果或者取阿罗汉果。可是真佛金刚心说法时,祂自己永离二取,不在能取与所取之中;而祂所说的法,也是离二取的。祂说法时从来不落在能取与所取中,可是祂说法的时候却都没有语言文字,所以就没有说法相,祂是完全离开语言相的。(节录自平实导师著《金刚经宗通》第二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2年7月初版首刷)
般若
金刚般若并不是在讲世俗谛二乘菩提,而是在讲世俗谛背后的这个万法的根源-十方三世一切三界法界的真实相。是由五阴等世俗法背后的这一个实相,来函盖表面上存在的世俗谛,实证这个法义的智慧就叫作般若。因为它不是世间智,那就只好依照梵音把它翻译过来,就叫作般若。(节录自平实导师著《金刚经宗通》第一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2年5月初版首刷)
真菩提离言说
“菩提离言说”,意思到底是什么?那就要探究。一定是从来离六尘,不在六尘中运作的,都不跟六尘相应的,不领受六尘的,那才能叫作真菩提--真觉;所以只有第八识如来藏,才符合这个菩提的定义;连意根都还不行,何况是意识呢。当你睡著无梦的时候意识灭了,意根虽然不与语言相应,可是当你醒来、意识出现的时候,你的意根立刻就跟语言相应了,所以意根的了知性显然仍不是真实菩提。那到底什么才是真菩提--真觉呢?只有如来藏名为自心如来,这个自心如来的知觉性是在六尘外,不像意识与意根是在六尘中的,这样的真觉是永远离言说、永远都不曾与言说相应过的,这才是真菩提--真觉,因为祂自从无始劫以来都是不与言说相应,自始至终都是离言说相。(节录自平实导师著《金刚经宗通》第二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2年7月初版首刷)
修学佛菩提要先修对治门
金刚般若的实证,并不是对治门的法;大乘佛法中也有对治门,但却是在证得这个如来藏之前,要如何去观行五阴十二处十八界以及内我所、外我所的虚妄,以及建立对于法界实相的正知正见。修学佛菩提道的菩萨们,这个对治门还是要先修;修了这个对治门,不会重新再落到五蕴十八界里面;然后去参禅证得这个真实如来以后,就不会再退转。所以大乘门是涵盖对治门以及实义门的,不是只有对治门而已,也不是只有实义门而已;因此,凡是所修的各种法门是属于不能脱离对治门的,全都是生死业。(节录自平实导师著《金刚经宗通》第五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3年1月初版首刷)
寂灭是菩提
第八识如来藏灭诸相,祂从来不在六尘诸相中,是这样离诸相的;没有六尘相应而又自在运作的,那当然是寂灭境界,所以说寂灭才是菩提。 只有排除觉知心及六尘诸相的境界才是真正的寂灭。(节录自平实导师著,《维摩诘经讲记》第二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 北),2008年4月初版二刷)
通达无我法,帮众生修证佛菩提
你如果通达了无我法,你在庄严佛土的时候,都不会想到是在庄严佛土。你在帮众生修证解脱道、佛菩提道的时候.也不会想作是在帮众生修证佛菩提道、解脱道。你都不会去想这个,你只是一心一意去作。要是有人不信的话,可以去问问你们各班的亲教师:“老师!您有没有想过说,您是在帮助我们修学佛法?”一定不会有,他们是想著说:“我今天要怎么样说得最好,让大家获得最大的收获。”只是这样想,不会同时想著说:“我今天正在度众生。”他们都不会这样想,通达无我法的人本来就是这样。所以说,菩萨如果能够通达无我法,那么如来就说这个人是真正的菩萨了;因为真正的菩萨,他们通达人无我也通达法无我;也就是通达了五蕴的人无我,也通达了如来藏的人无我;又通达了一切法上的人无我,通达了一切法中的法无我,所以他们不会以有我的心态来为你们讲课。(节录自平实导师著《金刚经宗通》第五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3年1月初版首刷)
虚空粉碎、大地落沈与佛菩提道的开悟无关
虚空粉碎的状态,是一个定境;当时你觉得虚空已经破灭了,已经不存在了,那叫作虚空粉碎。虚空粉碎之后还会伴随著一句话,叫作大地落沈。大地落沈也是定境,你在眼前所看到的大地是沈下去了,可是,大地,眼睛的同时所见却还是存在的,事实上没有落沈下去,很奇特的体验。那也是定境所显现的,通常是在未到地定中,初禅中比较少,但偶然也会出现。但是这个都属于意识的我所――意识所拥有的境界,是与定相应而产生的。那都跟证悟无关:与声闻道的断我见无关,也与佛菩提道的开悟无关。(节录自平实导师著《第七意识与第八意识?》 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2年12月初版首刷)
无为是菩提
举凡有为有作的法一定都是有出生之时,出生以后会变异,在变异过程当中看来好像是常住,但终究还是会灭坏,只能暂住。但无为没有出生,所以没有变异、暂住、坏灭,这才是真无为。如来藏阿赖耶识本来而有。本来而有就不是有生之法,也就没有住与灭了;而且祂也不住于六尘法中了知,对六尘离见闻觉知,所以祂是无为法,这才是真菩提心。而在实证后的现观中,所有明心者也都可以现观祂是本来而有的,可以现观祂没有前际,无法可坏灭祂,也可以现观祂在六尘万法中是无为性的,这当然是金刚心、真菩提心。(节录自平实导师著,《维摩诘经讲记》第二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8年4月初版二刷)
顺是菩提
这里说要随顺的,不是随顺六入,而是随顺于如;如,是说真心于三界六尘境界没有一丝ㄧ毫的贪著,因为祂不了别六尘,这样才叫作如。若有贪著就会有苦、有乐、有苦不乐受,于是就会有五受(苦乐忧喜舍),那就不能如了;只有离开三受、五受才能如,所以随顺于如的才是真菩提心。能随顺于如的只有一种心,就是离见闻觉知恒而不审的如来藏心。(节录自平实导师著,《维摩诘经讲记》第二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8年4月初版二刷)
等是菩提
如来藏犹如虚空,本来无边、自身也没有质量,但不等于虚空。无边是说祂不是色法,你不能够说祂有多大。既然无量亦无边,所以说祂是平等平等的,上至诸佛,下至蝼蚁、细菌、病毒,都是一样的平等。一切有情的真实心同样都是无量与无边的,所以都是平等平等的,都一样犹如虚空,这叫作虚空无为。心如虚空,如同虚空一样无量亦无边,所有有情类的真实心如来藏都是这样平等的体性,所以说“等是菩提”,祂是永远平等性的实相心。(节录自平实导师著,《维摩诘经讲记》第二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8年4月初版二刷)
菩提性向尚不可得
阿罗汉舍报后,灭尽十八界而入了无余涅槃之中的境界,在这个境界中是没有任何一法可说的。这是从那个境界相的理体实相心自身,来看待一切诸法的时候,祂自己是没有任何一法可说的,是没有所谓的觉悟可说的,既无无明,也无无明已尽的智慧,所以 文殊菩萨说:“菩提性相尚不可得。”(节录自平实导师著《金刚经宗通》第二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2年7月初版首刷)
菩提智
菩提智者乃谓般若慧—增上慧学—之总相智别相智及种智;函盖般若中观及唯识种智。此菩提智之般若中观,以如来藏之体性智—亦名法界体性智—为主要宗旨;此中专就藏识之中道体性而为众生开演;般若中观明言:离见闻觉知—无五蕴、无六根六尘六识、无四谛八正、无无明乃至无无明尽,寂静极寂静,无我无人。(节录自平实导师著,《宗门血脉》公案拈提第四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5年5月再版)
须菩提之意
须菩提的意思叫作“空生”;又因为他善于显现空性的真实义,所以又名“善现”。(节录自平实导师著《金刚经宗通》第一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2年5月初版首刷)
菩提智之种智
菩提智之种智有二门:虚妄唯识及真实唯识;真实唯识函盖虚妄唯识及般若中观。真实唯识者谓般若中观所说藏识中道体性智慧,及其能生万法体性与涅槃体性,演示其本来无我之涅槃性。虚妄唯识者谓藏识所生名色—六根六尘六识—之虚妄,亦依此十八界所生诸法,演示其依他起及遍计执性,实证诸法无我,是即虚妄唯识之宗旨。(节录自平实导师著,《宗门血脉》公案拈提第四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5年5月再版)
菩萨不断烦恼而证菩提
一样是明心开悟,却相差那么多呢?因为,如果菩萨悟了以后照样有贪心、照样有瞋心,这是因为悟了没有精进修行,或者因为他是新学菩萨,不是久学菩萨;因为学佛以来不过百劫,但是你不能说他没有悟。所以古时有的禅师悟了以后对学人总是凶巴巴的,简直比强盗还凶,见了人就打。但你能说他没悟吗?不行呀!所以菩萨不断烦恼而证菩提,是说他不从我所执与我执上面去断烦恼,但他确实证得佛菩提了,证菩提的标的就是第八识;他也确实证得涅槃了,能现观无余涅槃中的本际常住不坏,可是我执的现行及习气仍然都还存在;但是你无法转易他的智慧,因为悟了以后般若经典都懂了。这些经文中的密意,不是一般人所能了知的,必定得要亲自这么走过来,亲自去证验,然后才会明白。(节录自平实导师著《楞严经讲记》第一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9年12月初版二刷,页159-160。)
菩萨所证的佛菩提,与二乘菩提不同
菩萨证得菩提,却被称为胜义谛,因为菩萨所证的佛菩提,与二乘菩提不同,不用言说一样可以证,不像二乘菩提一般必须依靠言说来解释才能实证。所以古时候的禅师开悟,很多人是被打出来的,不是藉言语开示悟出来的。(节录自平实导师著《金刚经宗通》第二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2年7月初版首刷)
障是菩提
永远都不会生起任何愿、永远不会发愿的心,才是真实菩提心;真菩提心如来藏,绝不会促使你去发愿,也不会自己发愿;不管是恶愿、善愿,乃至大悲愿、四宏誓愿,如来藏都不会促使你、或自己去发这些愿,所以说障是菩提。谁会发愿?还是众生的意识、意根。可是如来藏祂绝对不会促使你去发这个愿,所以说障是菩提,障诸愿的才是真实菩提心。(节录自平实导师著,《维摩诘经讲记》第二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8年4月初版二刷)
远超越二乘菩提的解脱境界
中国禅宗的禅是般若、是法界实相的智慧,它不属于三界中的禅定境界,而且是远远超越二乘菩提的解脱境界,与次第禅观世间禅定根本不是同一类的法。因此说,次第禅观的具足亲证,只能够是生到天界,不但无法像声闻人一样出离三界生死,更不懂菩萨所证的法界实相境界。可是禅宗的般若禅,只要这么一悟,不用像阿罗汉断尽思惑,就可以现观无余涅槃中的实际;然而阿罗汉即使证得灭尽定了,他对无余涅槃中的实际却还是无法现观的。(节录自平实导师著《金刚经宗通》第二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2年7月初版首刷)
缘觉菩提
正因为如来藏有能生名色万法的自性,才能有蕴处界及缘觉菩提可证。如果没有如来藏就没有名色,没有名色就没有不可思议的缘觉佛法,所以又叫作不空如来藏──祂有真实自性。(节录自平实导师著《胜鬘经讲记》第四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9年5月初版首刷,页300。)
缘觉菩提不离如来藏
十因缘法中已经告诉我们,六根、六尘、六识一切种子,以及一切的心所有法,都从这个入胎识而来;可是单有入胎识时仍不能有生死,一定要由入胎识先出生六根、六尘、六识,然后再供应种种色、心所有法,才会有五遍行、五别境,才会有触、受等等,然后不得不领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才会不断地流转生死,这就是缘觉菩提。所以缘觉菩提仍要归结到大乘菩萨所证的入胎识,以入胎识为根本,这也证明二乘菩提不离如来藏。(节录自平实导师著《胜鬘经讲记》第四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9年5月初版首刷,页299-300。)
声闻菩提不离如来藏
必须先有如来藏能生蕴处界的自性,才能有蕴处界出生,然后才能有意识来理解蕴处界的缘起性空,才有声闻菩提。有声闻菩提才能证得有余涅槃、无余涅槃的不可思议出离三界生死的佛法,可见声闻解脱道不离佛法,也不离如来藏。(节录自平实导师著《胜鬘经讲记》第四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9年5月初版首刷,页298。)
断是菩提
佛法的修证标的,不能有一点点落在意识心上,因为“见”只有跟意识心相应,跟如来藏是不会相应的,所以种种见解乃至法见都是和真菩提心不相应的,不该落在法见中,否则就是落在意识境界中。永远舍离一切见的心才是真菩提心,所以说“断是菩提”。证了这个心以后,具足一切佛法正知与正见以后,转依如来藏而舍离一切见,都无法执,才是佛法的正修。(节录自平实导师著,《维摩诘经讲记》第二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8年4月初版二刷)
离是菩提
只有妄心才会有妄想,这里的妄想还包含虚妄想,也就是不如理作意的想法。可是从实相如来藏来说、从真实菩提心来说,凡是如理作意的想法、不如理作意的想法,都叫作妄想;因为如来藏从来不会想东想西,祂也不会思想任何佛法。所以离诸妄想的才是真实菩提心,因此说“离是菩提”,离一切法;离一切妄想故,不落在六尘万法中。(节录自平实导师著,《维摩诘经讲记》第二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8年4月初版二刷)
证悟佛菩提发菩萨心
《楞严经》说的“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不是说菩萨还没有开悟以前就能度人开悟。这句经文中说的自未得度,是指还没成佛,不是说菩萨还没有开悟。菩萨是自己悟了以后出来度人,但是这时自己还没有成佛,所以说还没有得度;但是菩萨已经悟了,所以能够出世度人证悟佛菩提;自己成佛得度的事情,先放在一边,不著急,先把沉沦的众生救拔上来再说,这就是“菩萨发心”。(节录自平实导师著《第七意识与第八意识?》 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2年12月初版首刷)
原标题:菩提(法相辞典)
原标题:菩提(法相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