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修学真正的禅定?

楼主  收藏   举报   帖子创建时间:  2018-07-23 回复:0 关注量:1372
菩萨六度中,从布施到持戒、到忍辱,这样来精进修学以后,心性调柔了,就能够让心静下来,来进行禅定的修学,所谓的禅定又叫作静虑。静虑的意思就是静中思虑,静中思虑的内容包含:如何饶益有情?如何在饶益有情中来对治自己的烦恼?如何观照五蕴的虚妄?如何从五蕴虚妄中观察不是我见的地方在哪里?(五阴)不是真实我的地方在哪里?如何思虑断除我见,应该要有什么方法来思虑?要怎样参禅?要怎样来看话头,甚至于从欲界散乱心中,如何进入欲界定?如何进入初禅以上等等的禅定境界。可是散乱的意识心没有能力可以担任这些功德,没有能力可以成就静虑的功德,所以需要修学制心一处的功夫!制心一处的功夫,我们所修学的是 平实导师运用的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里面的忆佛念佛,也就是无相念佛的方法;搭配了拜佛的方便,从拜佛中来修炼定力!忆佛拜佛中修炼的方法,是直接对治意根以及意识的散乱以及攀缘!修炼的过程里面,让自己能够摄心安住于清净的忆佛的念,来对治意根以及意识的散乱!因为经过每天定时的拜佛,而不是以打坐的方 式,以拜佛的方式来练习意识心,能够从摄心到专注,到能够安住于清净的忆佛的念,每日、每日这样的练习,练习定力成就以后,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行住坐卧中,仍然一心不乱定力现前!
因为这样的关系,所以我们说有了动中定力以后,能够在日常生活行住坐卧中,历缘对境中来静中思虑:如何饶益有情,如何于饶益有情中对治自己的贪嗔慢等烦恼!同时静中思虑如何是五蕴的内容,如何是我见的内容,如何断我见。这些内容都可以在生活中来进行思虑,因为具足了静中思虑的能力!而我们是从初住位开始修学这种动中定力,从初住位开始修学动中定力,搭配了所谓从布施、持戒、忍辱等来对治贪嗔痴等烦恼、来调柔心性!所以一边调柔心性,一边做饶益有情的事业,一边来修学定力,到了五住位以后,就有静中思虑的能力。有静中思虑的能力,就能够因为定力的增长,而生起看话头的功夫。
看话头的功夫一定要有动中的定力为基础,这是属于禅门中行门的一种。因为有动中定力以后,能够在生活中看话头,能够在生活中看话头、起疑情,甚至来参禅!所以我们修炼了动中定力以后,可以从行住坐卧中有制心一处的能力,能够一心不乱!所以一方面修行动中定力,一方面来做饶益有情的事业,一方面来调柔心性。同时菩萨在静虑─在禅定中─也要建立正知正见,也就是说要了解禅定,从欲界定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以及四空定,这种三界九地的境界,就是意识心系缚在三界的情况。也就是意识心从欲界定到初禅,最高系缚的境界就是四空定!这三界九地都是意识心系缚在三界的状况。换句话说,从欲界定缘于五尘的境界,到发起初禅----离欲发起初禅,一直到二禅,能够从对五尘的有觉有观,进入对五尘的无觉无观!
对五尘无觉无观,可是仍然有定境中法尘的觉知,那么定境中法尘的觉知从二禅、三禅、四禅乃至四空定,有很多深细内容的差别,这就是三界九地中意识心的差别境界。菩萨一定要了知意识心在三界九地中所有的境界状况,所以能够因知见的正确建立,于参禅的时候能够不落于以定为禅的过失中!因为定境本身都是意识心的境界,既然是意识心的境界,就不是常住法!那么知道参禅就不能、不该落在意识的境界中,但是在知见上,一定要先建立意识所能够到达境界的智慧,从欲界到四禅到四空定的内容是什么?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从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样的修学过程、这些福德一定要与了义正法相联系!
因为我们前面说因果的内容,譬如说在修集布施修集福德,修集福德一定有福德所相应的果报,修集福德等于在长养善根!所谓的善根(大乘法中的善根),“善”指的就是要趣向第一义,“根”的意思就是说要有那个功能!也就是你要有趣向第一义的功能,就是长养善根!也就是说你要怎么样让自己有趣向第一义的功能,这就是在长养善根。可是要趣向第一义的话,你所修的福德,一定要与第一义(的护持)相关联!所以从布施开始,就要以财布施含摄法布施(把财物用在护持第一义正法上面);含摄法布施以后,因为法布施本身是在弘扬了义正法,能够于了义正法中利益有情的法身慧命,同时也利益自己的法身慧命,那么这样的福德就与了义正法相关联!这个福德与了义正法相关联,自然能够成就菩萨在七住位见道的福德。因为所要亲证的内容,就是如来藏!如来藏就是第一义谛法的根本,所以要有对了义正法培植福德的因,才能够在了义正法修学中,有(种下将来)见道的因。
 
-----《三乘菩提之学佛正见一 第27集 修集福德资粮(十住位的修证之一)》 正德老师
(原标题:如何修学真正的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