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戒和第一义戒
【智者当观戒有二种:一者、世戒,二、第一义戒。若不依于三宝受戒,是名世戒;是戒不坚,如彩色无胶,是故我先归依三宝,然后受戒。若终身受,若一日一夜,所谓优婆塞戒、八戒斋法。夫世戒者不能破坏先诸恶业,受三归戒则能坏之;虽作大罪,亦不失戒,何以故?戒力势故。俱有二人同共作罪:一者受戒、二不受戒;已受戒者犯则罪重,不受戒者犯则罪轻,何以故?毁佛语故。】
讲记 世戒和第一义戒不同,有智慧者应当观察戒有两种:一种是世间法的戒,另外一种是第一义法的戒。如果不是依三宝而受戒,那种戒就叫作世间戒。我们可以举例说明:譬如在藏密法中受了三昧耶戒,这叫作世间戒;因为那不是 佛施设的戒法,是藏密祖师自己施设的:他们自己发明另一个行双身法而享受淫乐的大日如来,又把凡夫的莲花生建立为密教主,然后自己施设三昧耶戒,号称是金刚戒。但其实不是金刚,因为比烂泥滩里的泥巴还要软,死后就烂光了,根本称不上金刚;他们的三昧耶戒,我在《狂密与真密》中详细的破斥了!他们的三昧戒并不是真的三昧耶,与禅定的修证完全无关!纵使真的依禅定而施设三昧耶戒,也仍是世间戒,与佛戒无关。假使有人真的证得四禅四空定具足了,他说:你想要随我修四禅八定,得要持某某戒!他施设了一些戒法让你受持,你得发誓:如果不能持好就得下地狱。但这种戒法仍是世间戒,因为四禅八定是有坏之法,依据会坏的法来施设的戒,当然不是金刚戒!更何况藏密所施设的金刚戒是男女交合中的乐空双运境界,是欲界中层次最低而且会坏的法,哪能称为金刚戒?更不能称为三昧耶戒,因为乐空双运的交合受乐境界根本不是三昧,与三昧无关,所以藏密的金刚戒具足世间戒的体性,全无出世间戒的体性。
又譬如外道施设:你如果想生天,必须每天持水戒,每天至少要泡水三个小时,若有一日不泡足三小时,就得下地狱!每天泡足三小时就可以死后生天。这叫作外道世间戒。这些戒法都不坚固,就如有人画佛像时的彩色颜料中没有加上胶质,只是把颜料粉末加水拌匀就画上去,当然不久以后颜色都掉下来了!彩色无胶,不能久住;加了胶以后来画,就黏住而不会掉,外道戒犹如彩色无胶,都不坚固。我既然自认为有智慧,就应当先归依三宝,于三宝边受戒,不于外道边受戒。因此我应当先归依三宝,然后于三宝边受戒 。如果有人愿意受戒:或者终生受,或者一日一夜受。终生受,譬如菩萨优婆塞戒、五戒;一日一夜受,譬如八关戒斋。
世间法所施设的戒,无法破坏过往所造的种种恶业;但是受三归依后加持五戒或八关戒斋,就能毁坏以往所造的恶业;除五逆罪以外,一切恶业都可以毁坏。纵使作了大罪(如果你受的戒不是梵网菩萨戒、地持菩萨戒、瑜伽菩萨戒,而是优婆塞菩萨戒),也不会失掉优婆塞菩萨戒的戒体;虽然只是一生受,不是尽未来际受。为什么不会失去戒体呢?因为 佛施设的这个戒法有势力、作用,能使受优婆塞戒的人犯了戒罪以后不会失去戒体。
这个优婆塞戒受了之后,即使有所违犯,戒体仍然不会失去,乃至未来世还能得到这一世受戒的功德受用。这一部戒和一般的菩萨戒有所不同,主要在三个地方:第一、这部戒是为以后受出家戒和菩萨戒做基础的,所以和一般的出家戒、菩萨戒不太相同。第二个差别是这个戒是尽形寿受持,舍寿之后就不存在;而一般的菩萨戒是尽未来际受的,所以和一般的菩萨戒不一样。第三、这个戒是犯戒以后戒法的功德不失,仍然可以护持此世乃至未来世得到无作戒。但是一般的菩萨戒,譬如《梵网经》、《地持经》、《瑜伽师地论》的菩萨戒,是违犯了十重戒以后,戒体就失去了,戒罪存在,也失去菩萨身份;但可以重新受戒,重新保有菩萨身份。在戒体上,声闻出家戒也一样,违犯了重戒以后戒体就失去了,就不再是僧宝了!但是殷重忏悔而见好相以后可以重新受戒,再重新获得一世的戒体。但是这个优婆塞菩萨戒,犯戒之后不会失掉戒体,只有舍寿才会失掉戒体;所以这戒和一般的菩萨戒不同。因此,受持菩萨优婆塞戒以后,虽作大罪亦不失戒,因为这个戒的力量及受戒后产生的顺势作用正是如此,所以它跟声闻戒和菩萨戒不太一样。
接下来说:如果有两个人一起共同造作一件恶业而犯了戒:第一人有受持菩萨优婆塞戒,第二人没有受持这个戒法,他们共同造作一件恶业以后,已经受戒者的罪就比较重,也就是说:他除了所造作的恶业必有的性罪以外,还要再加上戒罪;不受戒者就单单只有恶业自身的性罪,没有戒罪。性罪,譬如伤害众生,心性受到了染污,都是性罪。譬如杀害众生则是有杀心、是有染污,邪淫也是一种染污,都属于性罪。又如欺骗众生、窃盗众生财物,都是有关心性的染污或清净,所以侵害了众生就有性罪。戒罪则是于性罪之上再增加的罪:因为受持戒法而违犯了,犯戒以后就在性罪之上再加一条戒罪。没有受戒的人,当然就没有戒罪;但是虽然没有戒罪,性罪仍然还是在的,仍然要在未来世受报的。但是受戒者却毁戒,违背了佛语所宣的戒法,也有欺世盗名的过失,所以受戒者犯了罪,必须加上戒罪,当然就比较重。同样一个性罪,受戒者造了这个性罪以后,他的性罪也会加重;因为明知道这是伤害众生,而且本身又有受戒,还故意去违犯。譬如菩萨戒的十个重罪一旦犯了,不但有戒罪,性罪还会再加重,所以说已受戒者犯者罪重;不受戒者因为不懂这个道理,所以犯了同一个罪时,他的罪比较轻。已受戒者的性罪会加重,是因为在受戒时的戒师都已经先行说明过了。这就好比世间法律一样,执法人员是最懂法律的,如果故意违犯,就会加重其刑三分之一乃至二分之一。所以已受戒者犯戒,罪就重了!因为毁佛语故。因为这个戒是诸佛所施设的,天上天下无如佛,诸天天主施设的戒法都无法与诸佛所施设的戒法相提并论,所以毁佛语时罪会加重。
【罪有二种:一者性重、二者遮重。是二种罪,复有轻重。或有人能重罪作轻,轻罪作重;如鸯掘魔受于世戒,伊罗钵龙受于义戒。鸯掘魔罗破于性重,不得重罪;伊罗钵龙坏于遮制,而得重罪。是故有人重罪作轻,轻罪作重;是故不应以戒同故,得果亦同。世戒亦有不杀不盗,义戒亦有不杀不盗至不饮酒,亦复如是。如是世戒,根本不净,受已不净,庄严不净,觉观不净,念心不净,果报不净,故不得名第一义戒,唯名世戒。是故我当受于义戒。】
讲记 罪有二种:一者戒罪,二者性罪。但是戒罪的性质又分成两种:一者性重,二者遮重。性重是说这一个罪如果犯了,是牵涉到心性上的严重瑕疵、缺陷,所以叫作性重。第二种是 佛所遮止,无关乎心性好坏,然而是 佛特别指定的、外道都不施设的重戒,不是轻垢罪,所以叫作遮重。这个遮重的罪,在十重戒或五戒中只有一个,就是酒戒:卖酒、酿酒、开设酒厂、酒廊、酒店,都是遮重(悟后不肯善护密意,违背佛在定中或梦中的指示或告诫,也属于遮重)。这个遮重虽然无关心性缺陷与否,但不利于众生,也会对修行产生重大的遮障,所以 佛特别指定这个不卖酒戒、不酗酒戒:不可贪杯、烂醉如泥,也不许制酒卖酒,否则就是犯了遮戒中的重罪。这个饮酒本身与一个人的心性有没有缺陷无关,所以它无关性罪,而是属于额外遮止的罪,故名遮罪;但因为它会严重遮障修行人,所以 佛特别指定为重戒中的一种,所以这个遮止罪也是重罪。
性重与遮重大罪中都仍有轻重差别的不同。譬如说,现在 佛说这性重的罪和遮重的罪都会产生重罪作轻、轻罪作重的情况。同一个性罪上的重戒,佛教的不杀人戒内涵与表相,与外道意义是一样的,但其中仍有差别不同;譬如外道遮止他的徒弟们杀人,所以施设不杀人戒; 佛也施设不杀人的重戒,可是与外道的施设不一样。举例来说,在《三乘唯识——如来藏系经律汇编》中有收录阿含部的《央掘魔罗经》:央掘魔罗生来英俊斯文,他的师父也很喜欢他,因为他的智慧非常好,他师父如果出去,就由他来说法。有一次,他的师父出远门,师母看上他,就勾引他;但因为这是乱伦,所以他绝对不从,因为他的师父也施设了不邪淫戒,他得要受持;而且依他来看,师母就是母亲一般,怎么可以苟且?所以他拒绝了!可是他那个师母觉得很羞愧,因为被他拒绝了就恼羞成怒,因此就把自己身上乱抓一场,衣服也故意扯破,再用绳子把自己绑在梁上,脚站在地上。等央掘魔罗的师父回来,她就诬告说:央掘魔罗我,我抵死不从,被他绑在这里。他的师父很生气就要害他,故意叫他去杀人。央掘魔罗说:师父!您教我不可以杀人,我受持不杀戒,不许杀人。他师父说:不!你如果要生天堂,就得杀一千个人。杀了一千个人,把他们的大拇指剁下来串成指鬘,好像花鬘一样串成一串,戴在身上,舍寿就可以生天。他挣扎了很久,终于接受;因为师父所说必须信受,就只好接受就去杀人;他杀了九百九十九人,只差最后一人,但都没有人肯再从那条路过去,杀不到人了。最后他的母亲因为儿子都没回家吃饭,就送了饭去给他吃,他想:母亲被杀了也可以生天,自己也可以完成了指鬘。就抓了母亲准备要杀,当时连国王也不敢去杀他,因为他非常勇猛。这时 佛特地示现才度了他成为阿罗汉。但是他杀了九百九十九人,那是极恶重罪,可是仍然只得轻罪,并且在往复对答之后, 佛以一句善来比丘而使他成为大阿罗汉。
他成为阿罗汉以后,波斯匿王仍不晓得,最后决定要去讨伐他,因为听说这个人是大恶人,不讨伐他不行,否则国境不宁。所以率了军队,因为害怕就先去请问 佛。 佛说:如果这个人已经在我座下出家了,你还杀不杀?他说:如果在世尊您的座下出家了,我就不杀了,并且我还要供养他、礼拜他。 佛就把央掘魔罗叫出来。波斯匿王看见央掘魔罗,心中恐惧,不知不觉近依佛座,希望 佛保护他。人已经出家了,他还怕,你说央掘魔罗威德大不大?太大了!但他杀了九百九十九人,这是何等重罪?该说是穷凶极恶了!当然那九百九十九人也有该杀的因缘,因为他们往世都是破法者,都是该杀的。央掘魔罗因为那些人是有大非的,也因为外道的戒施设是不如法的,所以他是重罪作轻;又因为外道依凡夫知见及恶心而施设的戒并无威德,和 佛设的不杀戒有大威德、大功德,大不相同,所以他能重罪作轻。
但是也有人轻罪作重,譬如伊罗钵龙;伊罗钵龙受的是第一义戒,但却违犯佛语,所以轻罪作重。伊罗钵龙诸位知道吗?你们不晓得他,如果讲另一个名称就知道了,叫做大树紧那罗王;有一部经很有名叫做《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他就是缘起者; 佛还为大树紧那罗王授记,说他将来成佛时的佛号、国土名称等;他已经被授记了,修证都在我们之上。不要说现在已经明心、见性了,就算你到了初地、二地,还是离他很远的。这是大树紧那罗王的糗事, 佛把他公开出来!为什么他即将成佛,还会有不好的现象出现呢?这当然要把他的因缘说一说,不然诸位还是不懂。这大树紧那罗王菩萨,本来是无量劫以前, 释迦菩萨座下的比丘,当时 佛(释迦菩萨)告诉他:这棵大树是药树,众生不能没有它,你不可以毁坏它,一定要保护它。可是他需要柴火,心想:我把它砍了作柴火烧,就不需很远去砍柴了!砍树也不是什么重戒,应该没什么关系。就把它毁坏了。 佛以慈悲心顾念众生需要这一棵树,他却把它砍了! 佛诃责他,他也不以为意,他想:我砍了它,也没怎么样。虽然没怎么样,舍报时却有怎么样了!他舍报后就受生去畜生道当天龙,成为龙王;虽然是天上的龙王,仍然是畜生,毕竟不是人。但它出生后与别的龙不一样,它头上顶着一棵大树,所以才叫作大树紧那罗王。紧那罗就是龙,所以它就叫作大树龙王,如果有谁需要那个药,它就要让人家去拔,要接受被拔树枝、树叶的痛苦。
佛说那棵树不可毁坏,他却把它坏了!这本来不是什么重戒,与戒法无关,但是他毁犯了 佛语;如果违犯了他父母亲不重要的话,算是小事一桩,违犯了 佛说的话,那就不得了了,因此轻罪作重,得要重报受生到畜生道去。本来他的修行很好,般若的证量也很好,就因为觉得 佛说的这件事情不很重要,不当一回事,所以受生到畜生道去,而且还要顶着一棵大树,这就是坏于 佛的遮制而受重报。 佛所制止的,都不可违犯,当 世尊交代:众生需要这棵树,不要毁坏它。就是已经制定了。 佛语不虚妄,大家千万不要儿戏。大树紧那罗王菩萨正因为坏了 佛的遮制而得到重罪,大家都应该引为殷鉴;不但是 佛所遮制,诸大菩萨对我们的遮制,也都应该信奉受持,以免遮障自己。
同样是不杀人戒,外道所施设的不杀戒,受持者功德很小;若是违犯了,戒罪也小。如果是依 佛而受持不杀戒,受持者的功德就无量无边;相对的,一旦犯了戒,罪也是无量无边。功德的大小与戒罪大小是相对称的:功德大戒罪就大,功德小戒罪也小。所以,在第一义法中同时受持了声闻戒及菩萨戒,功德无量广大,但是犯了戒,罪也是无量的广大;所以会有重罪作轻、轻罪作重的不同。同样的不杀戒,在佛法中受了戒,就要好好受持,不要因为一时的嗔心,忍不住就杀了人;因为这不但牵涉到性罪,而且还牵涉到第一义谛法中的严重戒罪;所以于第一义法中受持十重戒以后,千万不要毁犯。若是有好因缘遇到 佛或诸大菩萨示现时,不管是定中或梦中的示现开示,祂所交代的,我们千万千万不要违犯,不要认为 佛只是事相上的指示,与戒罪无关,就违背而不遵从,这会产生轻罪作重的结果,不戏。佛语不可违犯,连诸大菩萨都不敢违犯佛语,何况我们?要记住:这会成为轻罪作重。
是故不应以戒同故,得果亦同:因此,不应认为相同的戒法一定会得到相同的果报,同一个不杀戒,在外道边受戒和在佛法中受戒,功德与犯戒的果报是完全不同的。譬如世间法的戒,也就是外道戒(因为他们所说的法全都是世间法,都和出世间法无关,所以称为世间戒。虽然他们公开宣称,他们的法能出世间,但其实都只是世间法,所以外道所说的全部戒法,当然都是世间戒),外道的世间戒,虽然同样也施设不杀、不盗戒;在佛法的第一义戒中,同样也有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但是外道们施设的世间戒,有许多的不净:根本不净、受已不净、庄严不净、觉观不净、念心不净、果报不净,所以只能说是世间戒,不能说是第一义戒。
根本,是指这一个戒法施设的原理;若施设的原理是清净的,就叫作根本清净;施设的原理不清净,就是根本不清净。譬如不杀戒,外道施设的不杀戒,认为杀害众生而犯杀罪,会使人堕落地狱,所以不应该杀。只是为了自己有好的未来世果报,不想落到恶道中,是为了远离受苦,是从自我的利益着眼的,是贪着世间法的,所以根本不净。以外道的立场来讲,认为是清净的;但从佛法第一义戒的解脱而无所着的立场来讲,说外道是不清净的。也因为在佛法上来讲,自己和众生一样都有法界实相理体存在,所以是平等平等的;所以不该杀害众生,这叫作第一义戒。以理体的平等、实相的平等来施设不杀戒,合于第一义谛,所以佛门的不杀戒是根本清净的;不是为了免除世间苦,不是为了执着自我及不净心而施设的,所以佛门的不杀害众生戒是根本清净,不同于外道落在我与我所当中,所以说外道是根本不净。
受已不净,外道受持不杀戒,是以贪爱自我的立场来施设的,所以他们受持了不杀戒,仍然是不清净的。在佛法中受持不杀戒,是依于现观众生的平等,或听闻开示而信受众生平等平等,以这个离我、我所的心态来受持不杀戒,所以受已清净。
庄严不净,外道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受持不杀戒,心态就会有所不同,所以庄严就不清净了!他们是用表相来受持的,因此心中很想杀害众生来吃,很想杀人报仇,可是因为戒条的关系而不得不压抑自己,所以外道无法庄严不杀戒,只能勉强守得住而已。但是佛不同,佛是从实相来说,或者从二乘的声闻戒来讲,是从出三界的立场来看待戒法的,因此所表现出来的,就是从心中直接把怨恨、仇恨舍弃了,因此而不杀人,所以心地能以清净心来庄严,不是用压抑的方法去受持不杀人戒,而是以舍弃嗔恨之后的无我心来受持不杀人戒,所以佛能清净庄严不杀戒;但是外道们对不杀戒的庄严,是以恐惧后世果报来庄严的,所以是不清净的。
同样的,外道的戒法也是觉观不净的,外道遇到仇家时,心心念念想的是要杀害,只是被戒条所拘束,所以身体没有去实行而已,所以他们持戒时的觉观是不清净的:身受不杀戒,心中却总是想到仇人很可恶、应该要杀掉,所以觉观不净。佛是把仇恨舍弃掉的,所以他持不杀戒时的觉观是清净的。
念心不净:外道受持了不杀人戒,可是对仇家还是心心念念记恨着的。但佛是舍弃仇恨的,所以念心不同;佛把仇恨舍掉,心心念念都在断除我见、我执,都在修证解脱或佛菩提上;而解脱道与佛菩提的修证都是在无我、无我所上用心观行的,所以都会舍弃仇恨心,这是完全不同的,所以佛持戒时念心清净。
果报不净:外道受持的不杀人戒属于世间戒,他们的果报就是生到欲界天,因为他们受持不杀戒时仇恨心还在、嗔恨心还在,所以无办法修证禅定;只能因为身行不杀而生到欲界天去,但是贪着五欲的心还在,嗔恨心也仍在,所以果报只是欲界天的不清净境界。但佛根本清净、受已清净、庄严清净、觉观清净、念心清净,结果就是断除我与我所的执着,乃至大乘菩提中证得法界的实相,没有我与我所而又不妨害我与我所同时存在,从心中彻底灭除了不净的心念,获得出世间的解脱及实相境界,不受染污,叫作果报清净。所以外道们的不杀戒乃至不邪淫戒,是根本就已经不净了,接着是受已不净……乃至果报不净,所以他们不能称为第一义戒,只能称为世间戒,当然所得到的果报也就只有世间法上的可爱异熟果报而已,不能得到出世间法的果报,由于这个缘故,我们应当要受第一义戒。
(原标题:世戒和第一义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