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我见为何一定要有未到定?

楼主  收藏   举报   帖子创建时间:  2018-07-23 回复:0 关注量:1238
佛法三乘菩提修学次第有四种修:修学知见、修习定力、修除性障、修集福德。这四种修具足之后,然后您就能够依于您的未到地定、依于您五停心观、依于您七方便、依于您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样子一个如实地观照般若,从你闻、思、修,文字般若进而依定慧等持而来作观照,而来证得最后的实相般若,这才是佛法真实入门的一个次第。
关于我见、关于断我见、关于众生依于三毒、四相,而造作流转三界轮回的这一些善恶业的道理,乃至外道以定为禅的道理,乃至菩萨要以断身见、要以断我见、要以有未到地定,有定、有慧依于四念处,从观身不净、观受是苦乃至观心无常,观察这一个六识心,乃至于特别是观察这一个以前五识相俱的这一个五俱意识的意识心,祂是生灭无常之法。依于你的未到地定的修行,依未到定能够离开前五尘干扰,你很清净地、很纯一地、很现前、很当下,能够去验证这一个在观察的意识,本身就是生灭法。一次观行没有办法心得决定,再两次、再三次依于您在生活当中的烦恼渐渐断除,对于五尘的贪欲越来越少,越来越容易摄心为戒,戒作好了当然定就会生起。所谓摄心为戒,由戒生定,由定而能够生慧。戒、定、慧三个无漏法慢慢具足而慢慢地对治了三毒贪瞋痴以后,您再依于比如说五停心观,或者在正觉讲堂,依于您无相念佛拜佛,您这一个忆佛拜佛的功夫,能够让您功夫生起、能够净念相继;您能够一拜之间,一拜下去,上下之间能够十几分钟,乃至二十分钟、三十分钟,都不会对于前五识有产生什么的攀缘,能够心住于忆佛念,保持这样的清净。一般来讲,我们说这样的菩萨,就已经具足了未到定的一个定力,可以用这一个未到地定,来进行更深细的四念处当中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特别是观心无常的观行,而依于未到地定来断我见;未到地定断我见之后,才能够依断我见为基础而来真实明心。
我们经常说:我见不断,明心非真。我见没有真实断除,对于意识、对于色身的一个生灭无我,没有真实的认知。对于五阴十八界,还错认执着一法为我,为我所拥有的人,即使他了解意识是生灭的,即使他认为自己已经断我见了,实际上他绝对不可能是真实断我见。这个后面的我们所引用的经论,乃至所说到的理证,都会再就这一点有更进一步的解说。而我见不断,明心非真。我见不断,既然还执着五阴十八界某一法为我、为我所,那么你明心,你所谓的证得这个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这个如来藏、这个第八识之后,您绝对会心有所疑,您绝对有可能因为没有把基本功夫作好,没有真正真实断身见、我见,你必定没有办法转依这一个本来自性清净的如来藏,这个无贪瞋痴,这个离见闻觉知的这个本来自性清净心。既然没办法转依,那您就不能说自己是真实的明心。没有转依的明心,没有办法在明心之后,转依如来藏的本来自性清净,而来断除自己的贪瞋痴,所谓的薄贪瞋痴,而来伏除自己的性障。那您永远不可能能够一步一步地增上,从七住位的明心,乃至十住位的见性,乃至十住之后的十行、十回向,乃至十回向之后的入初地,所谓的通达位菩萨。因为通达位的菩萨必须永伏性障如阿罗汉。我见不断,明心非真,自认为明心了,却没有未到地定的定力,却没有真实断我见,身心里头还执着五阴十八界某一法为我,这样子的断我见,这样子的明心,必定让自己有路可退,会退转到生灭法当中。而认为自己或是善知识方便摄受,而可能是明说密意了,而所谓的送给你的这样一个明心的一个密意,你一定没有办法去保持、去保任;因为你没办法相信这么一个简单、这么平凡平实、一个实在的心,就是如来藏,既然没办法转依,必定会退转于这样的明心。您会疑善知识,您甚至会疑佛,您甚至会相唿应于那一些诽谤大乘佛法不是佛所说的法;因为如来藏无形、无相、无所住,因为您没有真实断我见,您更没有具足断我见所需要的未到地定。而这样子的定慧不足,这样的福德不具足,一定会让您在所谓的,或说自认了明心之后会导致退转于生灭法,因为您没有让自己破釜沉舟,你让自己有路可退,退回到生灭法、生死流转法、五蕴十八界当中。
上一次我们有提到所谓的五停心观,五停心观就是要依五种法门——观心的法门──来让众生能够停止心猿意马。取得了初步的定力,再依于这个定力而来进行七方便第二个阶段、第三个阶段,也就是四念处的别相观与总相观的一个现前的观行。在四念处的别相、总相观行之后,再进入到四加行,也就是所谓的四善根——煖、顶、忍、世第一法。一般而言,虽然七方便主要是小乘声闻人要断我见所要利用的法门,可是无妨菩萨们,既然断我见也跟小乘人一样,都是同样要证得这个初果的断三缚结、断我见,基本上我们还是需要有同样的一个依循,一样由摄心为戒、由戒生定、由定生慧,这样一个次第。
那以正觉讲堂来讲的话,我们就依照 平实导师根据《楞严经》里面,〈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与法义,导师再根据的法义,又因应于现代人生活起居作息的方便,乃至现代人的根器,而写了这一本《无相念佛》这一本书来教导大家,依无相忆佛、念佛、拜佛的法门来达到能够净念相继,类似于五停心观定力生起的这样子的一个法门。
五停心观简单来说,对于贪欲比较多的人,我们教导他不净观,教导他如何去观行这个色身不净来对治他的贪欲;对于瞋恚比较多的人,我们教导他慈悲观,或者说是慈心观;对于妄念比较多的人,我们教导他数息观,也就是所谓的安那般那这样子一个数息的方法,来制伏他的妄念;对于烦恼等分,或者有人说是业障比较重的人,我们教导他念佛观,这个念佛观,就蛮相似于我们刚刚所说的无相念佛拜佛法门;另外还有一个对于愚痴比较多的,我们可能教导他因缘观来对治好他的愚痴。这个五停心观也好,或者是说无相忆佛、念佛这个法门也好,目的都是要停止众生眼睛一张开、耳朵一张开,就马上着于五尘的分别,建立了五尘五识的一个了知以后,又落于人、我、众生、寿者相。换句话说,在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生灭法上,在生灭法上又建立了生灭相的取爱、取执、攀缘贪爱,这是众生轮回的根本。既然修行是为了要断轮回,而轮回主要的就是我见,而我见主要的就是依于这个五俱意识,然后取前五尘,根尘触产生了前五识,去了知分别这一些物质世界的种种法,以它为真了。所谓的取像为真、执梦为实,落入了境界法就很难去挣脱,永远不了知生灭法的生灭,因为连生灭法是什么都不知道,意识一现行马上落入于生灭相的了知分别。五停心观就是要让众生对于这一些一般凡夫所难脱离的语言、文字、声音、妄想,作一个回光返照。把意识这个功能不要往外去散泄、去发射出去,而能够收摄自己的意识心,住于自己所实施的这个法门之上。我们就举无相念佛来说,以一般烦恼的对治,刚刚也说到了,就是着于四相。无相念佛是先让一个众生、 一个菩萨先找到一个无相忆佛念;这个忆佛念本身,它没有语言、文字、声音、影像,可是这个本身没有语言、文字、声音、影像的忆佛念,它可能是在于了知一个语言、文字、声音、影像;详细的部分,因为不是我们这一回合所要讲解的重点,我们就简单带过,有因缘的话我们再说。
回到于未到地定,举例来说,您依于无相忆佛、念佛、拜佛,您从一开始的妄念纷飞,没有办法把您的注意力集中在这忆佛念上,慢慢地能够收摄心神,慢慢地依于无相拜佛忆佛十个次第的一个施设,终于能够摄心了,能够让这一个忆佛念慢慢地生起了,能够所谓的慢慢的净念相继了。一开始可能要妄想纷飞、想东想西,可能要一分钟、两分钟,离开忆佛念了才想到:我现在在拜佛、忆佛;终于回到忆佛念。慢慢地,可能定力慢慢的成就之后,可能只要几秒钟,马上就想到了我现在在拜佛,这个我刚刚的妄想不是忆佛念,我要回到忆佛念。这样一个作意、这样一个心志的、心识的制约成就之后,你的定力一定会越来越增强,乃至于到了最后,定力已经生起了之后,一拜之间自然就能够五分钟、十分钟妄念都不会生起。因为很简单,从粗而细,从要两三分钟,从要可能是一两分钟就能回到……;到最后,忆佛念要掉了、妄念要生起了,你马上,还不去了知妄念,也就是妄念背后显现出来妄想的内容,你就一定马上回到忆佛念了。这样一个心得决定,终究能够让你无相忆佛、拜佛成就,而完成整个十个次第,所谓的无相忆佛拜佛功夫成就,这样的一个结果。那这个无相忆佛、念佛、拜佛功夫成就之后,您可以把它运用在日常生活当中。日常生活当中能够摄心为戒,如果连粗糙的语言、文字、声音、影像您都不去攀缘,那您连人、我、众生、寿者相,除非是因为日常生活职务的必要,或是说您的责任,譬如说您当母亲、您当一个父亲,或是说刚刚讲的职责,您是一个课长、您是一个董事长、您是一个工友,在行使这一些行住坐卧里面,您行使的职责的时候,您一样可以忆佛念带着;您把您的注意都集中在您该从事的工作,可是忆佛念不会去掉失。
我们经常会举一个例子,就跟《楞严经》里面 大势至菩萨说的如母忆子,好像一个母亲在忆在回忆、在想,忆念、忆想她的小孩子。举现代的生活来讲,您可能是有个女儿、您有个亲人,乃至您有个情人,应该有这样的经验,因为某些因素没有办法共聚一堂,那两个人相隔很远,可是你因为忆念的关系,感情深切的关系,您经常会不需要别人提醒你,经常的忆念他这个对象;这样子一个思惟,很快的,不需要别人提醒马上都会保持住。您可能是母亲,一边炒菜、煮饭,一边在想:现在是吃饭的时间了,儿子不知道怎么样子?这种忆念、想念,您是不需要有语言、文字、声音出现的,您不会需要说想到我儿子姓什么?名什么?什么样的长相?你才会在想。您炒个菜可能不小心烫一下,那您的先生可能就会半开玩笑说:啊!你在想小孩子吗?想得入神了!这些的种种,其实无相忆佛的想跟这种慈母忆子的想,不需要语言、文字、声音、影像的想是一样的,差别只在于众生落于这个妄想境界,落于轮回生死的过咎上;而菩萨们呢,却是要依于无相忆佛、念佛、拜佛来成就自己的定力。特别是无相拜佛,因为是动中的拜佛,不能停止这个拜佛的动作,所以修得的定力,它是动中定;这个动中定会方便让我们以后在参禅的时候,于行、住、坐、卧当中保持这样的定力,而能够有所谓的思惟修、思惟观来参禅,来证得那个离于语言、文字、声音、影像,真实无相的一个实相心、如来藏、阿赖耶识。所依就是这一个无相忆佛、念佛、拜佛,成就了的这个无相忆佛念;乃至由这个忆佛念再发展成为能够看话头,这样的一个功夫,再依这个看话头的功夫,您就能够在断我见之后,然后明心,因为我们这一回合主要重点在于讲说未到地定,这个部分我们就暂时不提。
回到未到地定,当您无相忆佛念定力生起之后,日常生活当中,您对于这个前五尘——色、声、香、味、触的攀缘,绝对是会越来越少;因为越来越少的关系,所以您自然能够越来越摄心,而在日常生活当中的摄心,表示您对于性障的伏除已经有了一步一步的成果。日常生活当中,因为不着于人、我、众生、寿者相,因为不着于妄念,所以您定力的生起,可以帮助您很简单的就能够持五戒,很简单的能够去观照世间的无常;对于世间的无常,有了进一步的了知之后,这个定力的生起,其实我们举个例子,就有点像是我们在赏鸟或者观星。您这一个智慧再怎么好,您这一个解析能力再怎么强,如果您的双手会颤抖,这么远远的一百公尺两百公尺的鸟,乃至远在天边的夜间的星辰,即使您的天文望远镜,您的解析度再怎么好,放大倍数再怎么高,即使您这个赏鸟,这个望远镜再怎么样的清晰,色彩怎么鲜丽,您双手握持不住,您没有定力,那您的慧力顶多也只是一个干慧;所谓的干慧没有办法解烦恼渴,没有办法对治您的性障,帮助我们解脱轮回,实证那个三乘菩提。
回来我们刚刚说的,您无相念佛定力生起之后,日常生活当中很显然的,您的烦恼一定很明显的消除掉了。烦恼的消除很简单,会消除是因为您对人、我、众生、寿者相的分别、攀缘,这样子一个习惯性,已经渐渐的因为你摄心为戒,心住忆佛念而慢慢的伏除了。这样的生活当中,您能够在一切烦恼生起的当下,能够依于《大般涅槃经》所说的先以定动,后以智拔。烦恼现前,譬如说有人在辱骂你,你现前的时候,你依你在拜佛的时候这样一个经历,这样一个心得决定;你提起来:这是妄念、这是声音、这个是忆佛念,我回到忆佛念。这样子能够心得决定,慢慢的就能够符合在《优婆塞戒经》里面,佛所说的:要断除瞋恚的时候,第一个你要先能够恶来不报,恶口来、恶身行、恶口行来,你都能够定力生起而不要去回报于他。我们有时候说,就好比邮差来开门,按门铃了,你要恶来不报;因为他送来这个包裹,可能是恶音声,可能是恶口行、恶身行,那你不要邮差一按门铃,您六根门头马上就往外去攀缘了,就打开门户了,门户张扬去取这个包裹,去回报于他了,就是所谓的恶来不报。恶来不报必须要有定力,您必须要有定力,才能够在恶因缘现前了,当下您能够作到恶来不报。恶来不报不是仅止于此修行,你背后还要有恶来不报的第二个,就是说有定力生起,能够恶来不报。你要再来要修无常想,要观于这个声音的无常,这是属于智慧的部分。

(原标题:断我见为何一定要有未到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