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瞋习重的人,都是“我见”很重
大部分瞋习重的人,他都是“我见”很重,他们都是非常好强、非常喜欢争胜、也非常爱面子;一般来说,我们就说这样人是“我见”非常重的人。例如说:有一次大迦叶尊者他前往拜会 佛陀,佛陀因此就劝大迦叶说:“你是不是也来协助我,共同来教育这些新来的比丘。”可是大迦叶就回绝了,他说:“现在的比丘大部分都自以为是,很难教化!”佛陀就问大迦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慨呢?”原来,大迦叶看到有两个年轻的比丘跟大目犍连学习,结果这两个比丘在学的时候,发现彼此对法义上有不同的看法,于是两个人就开始在那边争吵起来,然后看谁学得比较深妙、谁比较殊胜,两个人在那边大声地比较。这时候大迦叶看到这种情形,只能摇头叹息!他觉得他实在不愿意教导这样喜好争胜的比丘。所以 佛陀立刻就召见这两位年轻的比丘,并且问他们:“你们是不是在诤论谁对于这个法的学习比较多、比较深妙,谁学得比较少呢?”这两个比丘就承认了。所以 佛陀就跟他们说:“如来教授你们戒律,教授你们十二分教,这些法都有说;但是我没有教你们要互相比看谁学得比较多、谁听得比较胜妙啊!我有这样教吗?”这两位比丘说:“没有啊!世尊!”佛陀又说:“你们难道不知道,如来教授的这些经典、这些偈颂,都是要你们能够调伏自己的身心,要止息自己的烦恼,让你们自己能够赶快趣向自证涅槃吗?”两位比丘说:“是的,世尊!”“那么既然是这个样子,你们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比较呢?重点是你们自己在心中对法的领受有多少,你们这样是愚痴的行为啊!”这两位比丘听了,就立刻发露忏悔。其实我们可以看到,以前追随 世尊的比丘们都很直心、也都不会覆藏,能够直心、能够不覆藏,就能够赶快改过自己不好的习气。
我们也看到,以前有孝子伯俞,当他母亲生气打他的时候,他总是默默地忍受著,从来都不哭;但是有一天,他母亲打他打得非常的重,他竟然大哭了!于是母亲就很奇怪地问说:“我以前打你打得那么用力,你都没有哭,怎么现在没有那么用力地打你,你反而哭了呢?”于是伯俞就说:“你以前用力打我,因为我知道你的身体很好,所以你才能够有气力;你现在打我都不痛,所以我很难过,我知道你已经没有气力了,你已经老了。”所以,对于一个人他生气,尤其他能够气得非常的有力气的显现出来,我们可以在旁边想著:“这个人身体真好!你看他的肺活量是有多么的大,你看他的力气是有多么的显发出来。”
我们也希望我们自己在面对瞋的时候,瞋习的起行的时候,我们自己要警戒心,为什么要警戒心?因为菩萨应该要以慈愍心来面对众生。如果菩萨对很多事情常常起瞋相的话,他和众生就会结下不好的缘;结下不好的缘,以后要度这个人,就很不好度了。怎么这样说呢?因为我们要和人家结缘的时候,应该先以和颜悦色来跟人家交谈;但是,如果说我们曾经对一个人发过了脾气,接下来,要让他能够接受我们跟他所说的法,要跟他讨论,能够产生这样良好的空间,那就会变得很小,甚至要花很多时间才能够让他们接受你的说法。所以,今天一个菩萨的心性,应该是要常常修慈、悲、喜、舍的这样的心性,应该把心念常常安置在慈悲喜舍的心行起行当中。
菩萨戒里面有说著:“一切众生是我父,一切众生是我母,我生生随之受生、 随之教导。”所以,今天我们看到一切众生的时候,能够像伯俞一样,把他当成自己的父亲,把她当成自己的母亲;当我们看到众生的时候,我们看到他发脾气,我们看到他谩骂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他健康的身体,我们也可以看著他能够完整地对我们没有包装地表达出他的心性出来。其实我们知道,他会对我们发脾气的时候,我们聪明的话就是不要对他发脾气;因为对一个菩萨来讲,这一个人如果他对我发了脾气,就表示我们之间真的结了很深的缘了,因为当一个人发脾气的时候,他要耗用掉许多的心力,而这样的心力就会加深彼此之间的系缚跟记忆,所以过了很久很久,纵然很多年不相处,他看到你,都还会认识你。所以,如果别人在对我们发脾气、对我们恶口相向的时候,一个菩萨行者他会非常聪明的知道:“我有机会跟这个人结下好缘。”因为菩萨行者不会对他发脾气,会用微笑看著他、会用包容心看著他、会用慈悲的关怀的眼神包覆著他,所以让他能够有一个深刻的印象,而这个印象就会成为以后结大乘殊胜法缘非常好的方便道。
如果说,我们看到一个人对我们发脾气的时候,我们不能安忍,他对我们发脾气的时候,我们也回应出去,这样子就好像火上加火,这样不但不能够解决事情,彼此的怨隙反而结得非常的深。所以一个修行人,他既然要从事离欲的修行,他既然要从事不舍众生的修行,所以能够安忍、能够忍辱,那是一个基本的行谊;尤其是,如果人家知道你是一个学佛人,然后你的瞋心又非常的重,人家一定会想:为什么你一个学佛人,瞋心都还这么重呢?所以我们有时候会说,我们面对一件事情我们非常不高兴的时候,演也要把它演成我们对这件事情不会那么在意。至于自己的心性的调伏,可以回过头来自己再慢慢地想:“刚刚我心里的起伏这么大,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他的原因,还是因为我的原因?”也甚至可以想一下:“我这么生气,那是因为我刚刚是不是在别的地方受了气;或者是说,我的身体是有什么地方是不舒服的;或者是说,我昨天是不是没有睡好。”或者,我们来看别人在大发雷霆的时候,我们也可以想:“他是不是受了什么冤枉;或者是,他是不是刚刚在车上被公交车夹到脚了;或在路上踩到什么不该踩的东西啊!所以那个气就闷在那里,现在遇到事情就发出来了。”其实我们要说:一个人他会发脾气,有的时候往往不是当时的那一件事情引起他会发出这么大的脾气,有的时候往往会有背后的原因,可能是色身的状况,可能是前一天乃至可能是以前对某些事情有过不好的经验,所以他也比类到现前的这样的一个状况。
一个菩萨行者,非常了解众生他对于境界是不舍,对于境界是执著,对于境界是有非常强烈的分别心。我们自己在修行的时候,对这些都要能够安忍,能够安忍才能够细观,能够细观,才能够不在这些生灭法当中再妄起分别、造作。我们在这里呢我们要跟大家说,如果说我们常常修忍辱行的话,我们不仅自己的身行、口行、意行能够调柔,而且我们也能够让自己能够定下心来,看清楚这件事情是应该要如何处理。因为,如果我们没有办法定下心来,往往面对这件事情的时候,我们起的心念就是依著我们的习性,就像我们刚刚前面所说的,当我们意识心起行的时候,往往有著末那识和意识心共同的起来,但末那识祂一定有著见、爱、痴、慢的这样的习性,这样的习性就背在意识心了别的背后。意识心要如何改变呢?意识心如果能够有定力,就能够依著目前的一个境界,再依著正知见来调整自己身、口、意的起行。
在这里建议大家,如果说你在面对一个境界的时候,你看到自己心里很不舒服,一时之间又没有办法排除;你不妨避开,或者心中默默念著佛,或者心中默默地数数,这样子就可以把当前的环境给化解掉。
-----摘自《三乘菩提学佛释疑2 第067集 如何看到自己的瞋习?何正珍老师》
(原标题:大部分瞋习重的人,都是“我见”很重)
我们也看到,以前有孝子伯俞,当他母亲生气打他的时候,他总是默默地忍受著,从来都不哭;但是有一天,他母亲打他打得非常的重,他竟然大哭了!于是母亲就很奇怪地问说:“我以前打你打得那么用力,你都没有哭,怎么现在没有那么用力地打你,你反而哭了呢?”于是伯俞就说:“你以前用力打我,因为我知道你的身体很好,所以你才能够有气力;你现在打我都不痛,所以我很难过,我知道你已经没有气力了,你已经老了。”所以,对于一个人他生气,尤其他能够气得非常的有力气的显现出来,我们可以在旁边想著:“这个人身体真好!你看他的肺活量是有多么的大,你看他的力气是有多么的显发出来。”
我们也希望我们自己在面对瞋的时候,瞋习的起行的时候,我们自己要警戒心,为什么要警戒心?因为菩萨应该要以慈愍心来面对众生。如果菩萨对很多事情常常起瞋相的话,他和众生就会结下不好的缘;结下不好的缘,以后要度这个人,就很不好度了。怎么这样说呢?因为我们要和人家结缘的时候,应该先以和颜悦色来跟人家交谈;但是,如果说我们曾经对一个人发过了脾气,接下来,要让他能够接受我们跟他所说的法,要跟他讨论,能够产生这样良好的空间,那就会变得很小,甚至要花很多时间才能够让他们接受你的说法。所以,今天一个菩萨的心性,应该是要常常修慈、悲、喜、舍的这样的心性,应该把心念常常安置在慈悲喜舍的心行起行当中。
菩萨戒里面有说著:“一切众生是我父,一切众生是我母,我生生随之受生、 随之教导。”所以,今天我们看到一切众生的时候,能够像伯俞一样,把他当成自己的父亲,把她当成自己的母亲;当我们看到众生的时候,我们看到他发脾气,我们看到他谩骂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他健康的身体,我们也可以看著他能够完整地对我们没有包装地表达出他的心性出来。其实我们知道,他会对我们发脾气的时候,我们聪明的话就是不要对他发脾气;因为对一个菩萨来讲,这一个人如果他对我发了脾气,就表示我们之间真的结了很深的缘了,因为当一个人发脾气的时候,他要耗用掉许多的心力,而这样的心力就会加深彼此之间的系缚跟记忆,所以过了很久很久,纵然很多年不相处,他看到你,都还会认识你。所以,如果别人在对我们发脾气、对我们恶口相向的时候,一个菩萨行者他会非常聪明的知道:“我有机会跟这个人结下好缘。”因为菩萨行者不会对他发脾气,会用微笑看著他、会用包容心看著他、会用慈悲的关怀的眼神包覆著他,所以让他能够有一个深刻的印象,而这个印象就会成为以后结大乘殊胜法缘非常好的方便道。
如果说,我们看到一个人对我们发脾气的时候,我们不能安忍,他对我们发脾气的时候,我们也回应出去,这样子就好像火上加火,这样不但不能够解决事情,彼此的怨隙反而结得非常的深。所以一个修行人,他既然要从事离欲的修行,他既然要从事不舍众生的修行,所以能够安忍、能够忍辱,那是一个基本的行谊;尤其是,如果人家知道你是一个学佛人,然后你的瞋心又非常的重,人家一定会想:为什么你一个学佛人,瞋心都还这么重呢?所以我们有时候会说,我们面对一件事情我们非常不高兴的时候,演也要把它演成我们对这件事情不会那么在意。至于自己的心性的调伏,可以回过头来自己再慢慢地想:“刚刚我心里的起伏这么大,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他的原因,还是因为我的原因?”也甚至可以想一下:“我这么生气,那是因为我刚刚是不是在别的地方受了气;或者是说,我的身体是有什么地方是不舒服的;或者是说,我昨天是不是没有睡好。”或者,我们来看别人在大发雷霆的时候,我们也可以想:“他是不是受了什么冤枉;或者是,他是不是刚刚在车上被公交车夹到脚了;或在路上踩到什么不该踩的东西啊!所以那个气就闷在那里,现在遇到事情就发出来了。”其实我们要说:一个人他会发脾气,有的时候往往不是当时的那一件事情引起他会发出这么大的脾气,有的时候往往会有背后的原因,可能是色身的状况,可能是前一天乃至可能是以前对某些事情有过不好的经验,所以他也比类到现前的这样的一个状况。
一个菩萨行者,非常了解众生他对于境界是不舍,对于境界是执著,对于境界是有非常强烈的分别心。我们自己在修行的时候,对这些都要能够安忍,能够安忍才能够细观,能够细观,才能够不在这些生灭法当中再妄起分别、造作。我们在这里呢我们要跟大家说,如果说我们常常修忍辱行的话,我们不仅自己的身行、口行、意行能够调柔,而且我们也能够让自己能够定下心来,看清楚这件事情是应该要如何处理。因为,如果我们没有办法定下心来,往往面对这件事情的时候,我们起的心念就是依著我们的习性,就像我们刚刚前面所说的,当我们意识心起行的时候,往往有著末那识和意识心共同的起来,但末那识祂一定有著见、爱、痴、慢的这样的习性,这样的习性就背在意识心了别的背后。意识心要如何改变呢?意识心如果能够有定力,就能够依著目前的一个境界,再依著正知见来调整自己身、口、意的起行。
在这里建议大家,如果说你在面对一个境界的时候,你看到自己心里很不舒服,一时之间又没有办法排除;你不妨避开,或者心中默默念著佛,或者心中默默地数数,这样子就可以把当前的环境给化解掉。
-----摘自《三乘菩提学佛释疑2 第067集 如何看到自己的瞋习?何正珍老师》
(原标题:大部分瞋习重的人,都是“我见”很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