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和小乘有什么差别?
《大智度论》第二十六卷,龙树菩萨提到说,佛法有二道:一个是声闻道,一个是佛道。这和佛法的二主要道——解脱道和佛菩提道的说法,其实是异曲同工的。因为解脱道包含有声闻法跟缘觉法,那为什么龙树菩萨只说声闻道?其实这两个部分还是一样的。因为佛世的阿罗汉所证的是声闻果,进而听佛开示十因缘、十二因缘之法以后,也修证辟支佛果;可是这个时候由于辟支佛这些声闻、缘觉法,他是随佛音声而听而证的,所以同样也叫作声闻。那这个在跟无佛之世示现因为往世的熏习自悟自证辟支佛果的独觉,这个是在事相上是有所差别的,但是所证的辟支佛果却是一样的。所以,龙树菩萨只说声闻道,因为佛世的声闻道就兼含有声闻法跟缘觉法;但是都是随佛音声听闻,所以只称为声闻。
这样看来,小乘又分为声闻乘跟缘觉乘,两者所证的标的都是在断我见、断我所执乃至断我执,那所观行的对象都只限于在蕴处界,但是所修证的智慧深广有所差别。
简单地说,声闻乘是以四圣谛,从苦集灭道这个四个方面,来先确定说三界中悉有苦;然后进一步观察说,众生不断聚集未来苦的原因;进一步再知道说,让后有的苦因不再聚集,然后后有的苦就会消灭的这个道理;最后再依据让苦集灭的方法,而后有的苦因不再聚集,灭却之后,灭却了后有之苦,就真正见到了真实的道理。在这个过程中,如实去观察、思惟蕴处界我,知道蕴处界我中含有能取、所取,也就是我跟我所,可是这个能取、所取都是虚妄的。当他初步的确定的时候,说这个时候断了我见,乃至进一步观察深细的我跟我所的执著以后,把欲、色、无色界爱断除以后,这个时候说他梵行已立,所作已办,自知不受后有。已经实证了什么?解脱果,可以出离三界。可是,他在这里对生命的实相,却仍然无所证。
缘觉乘者先顺逆观察、思惟十因缘法,确定有一个万法所依的识;然后知道诸法是齐识而还,不能过彼的道理,再依照十二因缘来一一去观察思惟。但是这个前提必须要一一去了解,十二因缘里面的无明缘行、行缘识等等一一这些名相的真正的内涵;然后去观察思惟说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的道理。同样的,在这个过程中,如实去观察、思惟蕴处界我,一样要去断我见、我所执跟我执;可是由于所观察思惟的范围远超过声闻乘观察的蕴处界苦空无我,故而其所得的智慧包含乃至超过声闻乘的所得。但是一样,他所观察思惟的范围仍旧是在蕴处界中,仍旧是没有办法触及法界的实相。
换言之,小乘法之所以能够修证的前提,一定要相信有本际本然就在,这样才能够离开于内有恐怖,于外有恐怖的修学困境,能够把蕴处界自我舍弃,亲证无余依涅槃。二乘人同证人无我,但是只限于蕴处界的虚妄的人无我,并没有亲证本际。
那么本际是什么呢?就是大乘法所要修证的标的,本际就是诸法本母。祂有无量无边的异名,就好像《阿含经》常常说我、无我、如、本际、实际、涅槃、如来藏,《般若经》里面也常常说非心心、无心相心、无念心、无住心、菩萨不念心,而在唯识诸经中也常常提到说第八识、阿赖耶识、阿陀那识、如来藏、异熟识、真如、无垢识等等。亲证了祂以后就是大乘的见道,这个跟二乘亲证蕴处界的虚妄的见道,同样施设为人无我的名称,但是,所证所观察的标的却是不一样的。菩萨是亲证法界的实相的人无我,因为所亲证的祂是无我性的,因而发起了般若实相的智慧;但这个时候只是总相智,悟后还得要继续修学,进而再得别相智;别相智之后,再得道种智,证了法无我,然后进入初地;继续修证一切种智,断所知障,然后迈向佛地。这个中间将近要花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来修学,可是这种种的修学无不依靠最初亲证如来藏所得的人无我而为基础。
阿弥陀佛!
------《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 <第031集什么叫做大乘和小乘?> 正钧老师
(原标题:大乘和小乘有什么差别?)
这样看来,小乘又分为声闻乘跟缘觉乘,两者所证的标的都是在断我见、断我所执乃至断我执,那所观行的对象都只限于在蕴处界,但是所修证的智慧深广有所差别。
简单地说,声闻乘是以四圣谛,从苦集灭道这个四个方面,来先确定说三界中悉有苦;然后进一步观察说,众生不断聚集未来苦的原因;进一步再知道说,让后有的苦因不再聚集,然后后有的苦就会消灭的这个道理;最后再依据让苦集灭的方法,而后有的苦因不再聚集,灭却之后,灭却了后有之苦,就真正见到了真实的道理。在这个过程中,如实去观察、思惟蕴处界我,知道蕴处界我中含有能取、所取,也就是我跟我所,可是这个能取、所取都是虚妄的。当他初步的确定的时候,说这个时候断了我见,乃至进一步观察深细的我跟我所的执著以后,把欲、色、无色界爱断除以后,这个时候说他梵行已立,所作已办,自知不受后有。已经实证了什么?解脱果,可以出离三界。可是,他在这里对生命的实相,却仍然无所证。
缘觉乘者先顺逆观察、思惟十因缘法,确定有一个万法所依的识;然后知道诸法是齐识而还,不能过彼的道理,再依照十二因缘来一一去观察思惟。但是这个前提必须要一一去了解,十二因缘里面的无明缘行、行缘识等等一一这些名相的真正的内涵;然后去观察思惟说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的道理。同样的,在这个过程中,如实去观察、思惟蕴处界我,一样要去断我见、我所执跟我执;可是由于所观察思惟的范围远超过声闻乘观察的蕴处界苦空无我,故而其所得的智慧包含乃至超过声闻乘的所得。但是一样,他所观察思惟的范围仍旧是在蕴处界中,仍旧是没有办法触及法界的实相。
换言之,小乘法之所以能够修证的前提,一定要相信有本际本然就在,这样才能够离开于内有恐怖,于外有恐怖的修学困境,能够把蕴处界自我舍弃,亲证无余依涅槃。二乘人同证人无我,但是只限于蕴处界的虚妄的人无我,并没有亲证本际。
那么本际是什么呢?就是大乘法所要修证的标的,本际就是诸法本母。祂有无量无边的异名,就好像《阿含经》常常说我、无我、如、本际、实际、涅槃、如来藏,《般若经》里面也常常说非心心、无心相心、无念心、无住心、菩萨不念心,而在唯识诸经中也常常提到说第八识、阿赖耶识、阿陀那识、如来藏、异熟识、真如、无垢识等等。亲证了祂以后就是大乘的见道,这个跟二乘亲证蕴处界的虚妄的见道,同样施设为人无我的名称,但是,所证所观察的标的却是不一样的。菩萨是亲证法界的实相的人无我,因为所亲证的祂是无我性的,因而发起了般若实相的智慧;但这个时候只是总相智,悟后还得要继续修学,进而再得别相智;别相智之后,再得道种智,证了法无我,然后进入初地;继续修证一切种智,断所知障,然后迈向佛地。这个中间将近要花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来修学,可是这种种的修学无不依靠最初亲证如来藏所得的人无我而为基础。
阿弥陀佛!
------《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 <第031集什么叫做大乘和小乘?> 正钧老师
(原标题:大乘和小乘有什么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