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什么是因果
因果的这两个字看起来似乎再简单也不过了,一般人对于因果的印象是什么呢?我们说有一个名人说了一句有名的话,叫作要怎么收获先那么栽。这个在一般人的印象里面也正是如此。如果对于任何一个信因果——觉得因果是可信的人,往往就会觉得,我们种了什么样的因就好像是我们栽种了什么样的种子;这个种子在经过一段时间,经过适当的条件充分配合之下,自然而然就会长出相应的果实,或是相应的树种、草木等等。所以这是一般人对于因果的直接的印象。
当然我们要说的是,凡是修行的这条路,如果没有任何的因果存在的话,那当然修行就一点意义也没有了;所以,对于任何一个对于因果的信念,我们都觉得那都是踏出了很好的第一步。可是对于这样子,我们刚刚说对于因果的刻板的印象,往往在有些时候,往往也会让我们对事情的解释产生了偏差。比方说,在印光大师所留下来的文献里面,他曾经提到,他有收到了一个人寄来了关于因果的质疑。这封信里面写的最主要是写说,有一位虔诚念佛的老婆婆,最后她反而是横遭车祸,所以写信来的这个人非常的不理解;他认为这个念佛的老婆婆明明是种了许多的善因,平时也都为人和善,并且都是一直虔诚念佛,为什么到最后反而会遭受到车祸呢?因为这样的关系,因为那样子一个直接的因果的信念,使得他对于佛教所谓的善跟恶产生了根本性的动摇。这是在印光大师的所留下来的文集里面曾经提到的一件事情。那么关于这件事情,当然我们就必须有必要深入来看看,所谓的佛教所谈的因果到底是如何。
首先我们先来看,既然谈的是因果这件事情,我们谈到的必然就是所谓的时间上要有所相续,时间上要有所相续。我们又进一步来看,这个时间上面,正如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感受到的许多的事情,其实每一天、每一天都在连续一样,在佛教里面看来,我们不是只有这一世而已,其实我们有无量的前世,我们也有无量的未来世;那么从过去世到这一世、到未来世,其实在时间上面是有所相续的,这个才能够谈得到所谓的三世因果。所以,我们在佛教里面看因果,第一个就要先建立这个观念,就是因果一定要通看三世。所以,在这一世里面会碰到的一些境界,或者是说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这个要看说我们之前到底种了什么因。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前世做了什么样的事情,那么它的结果到这一世——有可能是到这一世,才发挥影响力,才显现的。这个就是我们看因果要建立的第一个观念。
所以,当我们如果按照这样眼光去看的时候,我们就比较容易理解。比方说,如果前世所造的因,全部都是贫穷——会导致贫穷的因,比方说我们前世都非常的悭吝,并且贪著众生的钱财,甚至是侵占众生的钱财的话,那么今世恐怕我们有很高很高的机会就会遭遇到贫穷的恶果。所以,当我们这一世处在现在的情境中,我们觉得自己很贫穷的话,那么应该检讨的除了我们在这一世里面的作为之外,更要纳入考量的是,我们之前是不是也因为同样的吝啬,然后贪欲的这些习气去侵害众生,以至于导致了我们现在的贫穷的恶果。
所以,再回头来看我们刚才看到的,印光大师他的文献里面所记载了一件的这个信件里面所描述的事情,就是那位念佛的老婆婆为什么为人良善又念佛,可是到最后却会遭到车祸呢?这个其实印光大师早已经就佛教的因果道理给他回信了。印光大师跟对方说:我们在看这个老婆婆横遭车祸的这件事情的时候,也同样的不能够只看现在,而是要看看说前世跟这一世的这些关系。比方说,这个老婆婆,也许她前世明明是做了一些比较不好的事情,本来是这一世必须要遭受到一些更严重的后果的;可是她因为这一世懂得为人,懂得作一个好人,作一个良善的人,并且经常念佛,所以她到最后的时候,原来可能要下堕于三恶道的恶业,结果就是因为车祸的关系,然后把这些恶业全部都一笔勾销,这个就是所谓的重罪轻报。这是当时印光大师给他的回答,也就是说不能够光看现在的状况。
同样的,我们再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当年,玄奘大师到印度去取经的时候,当时候在那烂陀寺最著名的一个高僧,就是所谓的戒贤大师。据传,戒贤大师在当时的时候其实已经身患重病,苦不堪言,本来就想要舍寿的;那是因为他知道了玄奘大师要到西天来取经,所以他百般的忍受希望能够等到玄奘大师来,再把所有的法宝交付给玄奘大师;这个过程的的确确也作到了,而且戒贤大师经过这样的一个事件之后,他后来的病痛也不再成为一个问题。所以,从这件事情同样也可以看到,我们在现在、在当下所看到的这些境界的状况,其实并没有完全呈现因果的真实的样貌。
那么再过来,我们要进一步跟大家讲。因为前面已经跟大家说,许多人认为,因果就像是我种一个种子在那边,然后时间到了,条件具足了,这个种子就产生相应的果实;好像是种什么因跟什么果之间,必然都是一对一的对应关系。但实际上,佛教里面并不是这样讲的,佛教里说的不是这种一对一的因果关系;佛教里面真正说的是所谓的因、缘、果、报。这个关系,曾经有一位佛教的高僧他举了一个例子给大家听:这个就比喻是一杯的糖水,如果它只是糖水的话,那么它当然就只是甜的;可是这个糖水会因为我们加了其他的成分之后,尝起来会有所不一样。比方说,如果我们加了非常多的柠檬下去的话,那么它就变成了酸中带一点甜的柠檬水;又比方说,我们如果在糖水之中又加入了另外的苦的成分,比方说是咖啡的话,那么它就变成一个带糖的咖啡。所以,原本是糖水没有错,可是却会因为我们加入了种种的成分而有所不一样。
以这个事情、以这个状况来比拟,我们就知道了,首先,我们在这一世会碰到的状况,一定有前世所作的因存在,这个叫作业因;那么有了业因之后,这个业因要能够最后能够呈现出什么样的结果出来的话,还需要有助缘;这个业因跟助缘的关系,就好像我们刚才举的糖水跟后来再加入了其他成分一样。所以说,按照这个道理来看,业因固然相当程度的决定我们这一世所会面临的状况;可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有许多的助缘,这个助缘会相当程度的改变了业因所呈现的果。所以,在这样子认知之下,我们所有一切现在的努力跟懈怠,作善作恶,以及所处的各种境界等等,都会影响到业因。那也就是说,我们过去世如果造了恶因的话,那么在现在世我们如果努力行善的话,甚至努力学佛的话,是有机会能够扭转主要的业因;乃至于说,到最后因为这个助缘的力量很大,使得整个的业因都有了巨幅的转变,那就是会变成重罪轻报的状况。
不过我们回到佛法的真正的义理来说,我们说所有的关于因缘果报这些事情,其实早已经完全函盖在所谓的如来藏里面。这个如来藏有许多不同的名称,比方说有人把祂叫作第八识;因为人整个的心识不外乎就是八个识,那么如来藏就是第八个识。有另外一个呢,也把祂叫作金刚心。为什么是金刚心呢?正因为祂历经了所有一切的事物都不会因此而受到牵动,并且还能够顺利地执行因缘果报,所以祂是一个金刚心。甚至这个金刚心,也就是我们在《金刚经》里面看到了两个字金刚的意思在;并且这个心当然也就是《心经》里面讲的,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的那个心。
正因为这个心的存在,所以才会使得我们的所作的业报,经过了百劫之后还不会消亡,并且是一一忠实的履行所有的业因跟助缘所产生的果报在。这里面的道理实际上是非常非常地完备的,它里面所牵涉到的事情远远地超过了我们刚才看到的业果报系统;甚至这个如来藏是真实可证的道理,正如《金刚经》跟《心经》所描述的这些境界都是可证的一样。所以在这里,就在因缘果报的这个子题下面就顺便跟大家讲。希望大家,如果我们学佛的话,一定要力求将来能够找到了这个心;找到了这个心之后,才是真正能够掌握因缘果报的开始。
(原标题:究竟什么是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