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具足如是六事;是名功德智慧庄严

楼主  收藏   举报   帖子创建时间:  2018-07-22 回复:0 关注量:630

因为时间的关系,经中的:善男子!如诸众生贪心杀时,一念具足十二因缘;菩萨施时亦复如是,一念具足如是六事;是名功德智慧庄严。(《优婆塞戒经》卷2)就移到这一次来说明。平实导师多年弘扬如来藏的威德力加被的缘故——包括在《阿含正义》中详细地阐述,使得当今修学的佛子已经确定了一个正确的观念,那就是:在思惟观行十二因缘的法义之前,一定要作十因缘的思惟及观行;而十因缘中的第一支的识,指的是齐识而还,不能过彼中的第八识,而不是识蕴中的六识。换句话说,得要从十因缘观之中确定有一个万法所依的第八识,也就是如来藏,有时候也称为本际;然后再去作十二因缘的顺逆观,才会有因缘断除种种烦恼以及疑惑,得以出离三界生死之苦。离开、乃至是否定有一个诸法本母—如来藏—的前提之下,一定会面临于内有恐怖,于外有恐怖的困境,这是连断我见都没有办法成办,更何况说要进一步去断我执而出离三界生死。那就好像说:把沙土放到锅里面去煮,然后期待说有一锅香喷喷的米饭可以享用。真的只能说是痴人说梦罢了!

确定了这一点之后,再接着来看十二因缘,但是一般要了解十二因缘的法义之前,应当是会随分去了解其中一一支的内涵。十二因缘指的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所以应当先了解无明是在说什么?有哪一些类别?函盖的范围又是如何?也就是说,从这些法的一一法相等等先有了初步的了解,其后乃至老死支亦复如是。有时候会说三世十二因缘,有时候也说一世十二因缘,这两个部分一般学人已经熏习很多而且有了一定的认知,所以在这里就不加以说明。单单来看一念的十二因缘,这里说:诸众生贪心杀时,就在一念之中具足了十二因缘。先要来思惟:一念起贪是从何而来?当然是因为过去的无明为因,因为不知道我见、我执的内容,不明白彼此蕴处界的我都是虚妄的道理,所以不断有错误的熏习:这个肉好吃啊!是应该要怎么样煮才好等等等等;因而使得我、我所的执取是越来越强烈!而且正在执取的时候,多半是自己不知道的。换句话说,就是一直在一念无明之中不断反复地加重自己的烦恼;身、口、意行不断地现行运作同时,而于其间看到了意识等六识的现前攀缘,同时又回熏了无量无边的烦恼种而不自知。然而,这样而有了烦恼种的熏习,却是一定会造就未来再有生死法的因。此处说的是贪心杀时,是由于继续在一念无明中的熏习,意根的心行就极难以断除,而使得又有下一世的名色现前运作;因为过去贪着种种法而熏成种的缘故,此世就因名色的缘故而有六入的现象;此时,触了有情的名色,带出曾经受用众生肉的种种的乐受,再度引生进一步的贪爱,就坚固地取着想要食众生肉的境界,乃至同时就生出杀害众生取肉而食的心行,甚至是付诸实现而杀害众生。而在杀害众生的过程之中,就有了生、住、异、灭——也就是世俗所说的老、病、死:生,是开始要杀害众生;老、病,是杀害众生的过程迁流;死,是停止杀害众生。看起来是很复杂的过程,却在这一念起贪心而杀害众生之中,具足了带起十二因缘的一一支,所以这个一念生死也就叫作变易生死,也就是生、住、异、灭的过程。

然后再来看菩萨施时亦复如是,一念具足如是六事。说的是:菩萨起心动念正在进行布施事业之时,是同时具足六波罗蜜的;换句话说,就是六度互相含摄的。简单地说明:菩萨正在行于布施之时,看到众生因为获得所施而除去了怖畏,心中生起了欢喜,进一步发心再作布施,而这样的过程,不妨也是精进所摄;当众生或者对其布施的事相有所误解而产生了纷争的时候,菩萨秉持的不去侵扰众生的摄律仪戒而有了忍辱,不去与众生作计较;一次次因布施而观察到这是一项自利、利他的事业,心得决定而认定说应该要继续修学下去,同时也使得自己的心性更加调柔而得定,所以也是有禅定的层面,也有智能的成分。乃至说,从持戒等五度来出发,依然可以看到五度而同时具足六波罗蜜的;也就是说,六度是互相含摄的。


 


(原标题:一念具足如是六事;是名功德智慧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