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到底在说什么?
在佛门,《心经》乃是一部家喻户晓的经典,所以在寺院里被列为早上及晚上必须课诵的经典之一,在家的菩萨们不论是优婆塞、优婆夷通常也会将《心经》列为必须课诵的经典之一;因此,有很多法师、居士们对《心经》能够朗朗上口乃至倒背如流。不仅佛门早晚如是课诵着,而且道教也列为课诵及常用的经典之一,更不用说民间信仰的阿公阿婆们,也会将《心经》列为课诵的经典。可见《心经》在佛门、在民间非常受人欢迎、非常普及的一部经典。为什么《心经》那么受人欢迎?最主要是这部文字非常少,才两百六十个字而已!只要是识字的人都知道每一个字的意思,如果想要课诵的话可以很快地课诵完毕。就算是不识字的阿公阿婆们,他们也会想尽办法了解每一个字怎么念,常看见他们会问识字的人,问这些字怎么念,然后在每个字旁边用他们自己所能了解的语言或文字加以备注,让自己很快地知道这些字怎么念;当他们知道每一个字怎么念时,就不再依靠他人来帮忙,有时候你会看见他们拿着《心经》来念,其精进的精神,让很多佛弟子们都会自叹不如!
虽然有很多人,不论是识字的人或者不识字的人都会念《心经》,而且朗朗上口乃至倒背如流。可是一问他们:《心经》到底在说什么?很多人一脸茫然的样子,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心经》到底在说什么?乃至有出家法师、居士们说:《心经》所说的就是缘起性空,就是性空唯名。将《心经》的真实内涵整个推翻掉,成为心外求法的人。更可笑的是,这些推翻《心经》说法的法师、居士们每天早上都还课诵《心经》,这不是很奇怪、很颠倒吗?可是他们都没有警觉到,反而将宣说《心经》真实内涵的真善知识说之为邪魔外道,其法义有毒!其心颠倒无以复加,真的让人感慨万千!
既然有很多人不知道乃至有人误解《心经》所说的真实义,今天刚好藉这个机会来说明:《心经》到底在说什么?《心经》全名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佛开示:每一位有情都有一个唯我独尊的真心,祂可以让众生智慧到彼岸的一部经。这部经可以让学人成就三乘菩提,那就是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与佛菩提。声闻菩提,乃是声闻人所觉悟的法道。也是声闻人听闻 世尊的开示,用四圣谛、四念处观、八正道等法来观察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等法虚妄,因此断了三缚结,我见、疑见、戒禁取见,成为声闻初果的须陀洹;乃至断了五上分结;也就是断了色界贪、无色界贪、掉举、慢、痴,成为四果的阿罗汉,于舍寿时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愿意自我消失而入无余涅槃,处于无余涅槃本际极寂静的境界中,永远不再三界出现。由此可知,声闻菩提乃是声闻人听闻 佛语开示,观察蕴处界虚妄,并将蕴处界灭尽而入无余涅槃,在无余涅槃中无有一法存在,仅剩下无余涅槃的本际独存而已,处于极寂静的境界中。
缘觉菩提,乃是缘觉所觉悟的法道。也是缘觉观察十因缘、十二因缘,知道有一个识,生、老、病、死苦乃至名色等法都是祂所生的;到这个识为止,再也没有任何一法可以超过祂,所以 佛在经中才会开示齐识而还,不能过彼的道理,这个识就是每一位有情的真心。因此,缘觉观察蕴处界等法都是虚妄,唯有这个识才是真实,所以知道入无余涅槃并不是断灭空,还有这个识存在,所以将自己的三缚结断了成为初果的须陀洹;乃至断了五上分结成为四果的阿罗汉,于舍寿时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愿意自我消失而入无余涅槃,永远不再三界现身意。由此可知,缘觉菩提乃是缘觉观察十因缘、十二因缘,知道无余涅槃还有一个本际真实存在。祂在哪里?不知道!也知道无余涅槃并不是断灭空,所以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而入无余涅槃,处于极寂静的境界中。
佛菩提,乃是菩萨觉悟成佛的法道。也是菩萨经历五十二阶位才能成佛的法道,始从十信位对 佛开示产生信心,乃至具足信心,因而十信位转入十住位,开始在外门修菩萨六度万行;经历七住明心,开始在内门修菩萨的六度万行,以及十住眼见佛性—眼见自己的身心与山河大地虚妄的如幻观,因此十住位,依序转入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修行;于十地后转入等觉位,于等觉位百劫修集福德,为了成就菩萨的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所以无一时非舍身时,无一处非舍命处,只要众生有所需要,不管是自己身体的内财或者是金银珠宝等外财统统布施出去;于百劫修集福德上生天上,于天上观察因缘成熟,诞生人间,于菩提座下一手按地明心,上品妙观察智、上品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出现,于夜后分夜睹明星眼见佛性,成所作智现前,成为四智圆明的究竟佛。由此可知,佛菩提乃是菩萨成佛的法道,也是菩萨经历五十二阶位才能成佛的法道;从菩萨最基本七住明心开始,了知万法都是从这个真心出生,不能外于这个真心而有一切法出现;如是次第修行,经历将近三大阿僧祇劫,最后证得既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的无住处涅槃。
从上面分析可知:《心经》所说的真实内涵,不离《心经》所说的心,这个心就是一切有情的真心,祂包括了蕴处界及诸法等法在内;离开这个心,这个《心经》就不能称为《心经》,应该要改名了!蕴处界及诸法以及三乘菩提等法也就不存在了。所以说,《心经》主要的宗旨就是在谈心,不能离开心而谈《心经》,不能外于心而谈蕴处界及诸法等;离开一切有情真心而谈蕴处界及诸法等,那都是言不及义的戏论!又《心经》中心主旨就是心,可是祂还包括了祂所出生的蕴处界及诸法等空相,以及心与空相两者之间的关系为何?所以说,《心经》所谈的面向有三个:第一个、是心,也是《心经》最主要的宗旨,亦称为空性心。祂从本以来就在,未来也不会灭,祂真实存在。不是如佛门有些法师、居士们主张:祂是不可知、不可证的。将 佛所说真实有法的空性心变成虚相法,成为 佛所说的断见外道。第二个、《心经》所谈的蕴处界及诸法等是为空性心藉缘所生的空相,本身是生灭不已的虚妄法。第三个、空性心与空相两者之间的关系,空性心本身不生不灭,在世间上可以现前体会蕴处界及诸法等空相存在。这两者的体性是不一样的,前者是不生不灭的法,后者是生灭不已的法,由于这两者的体性完全不同,不属于同一个法,所以称为非一;又蕴处界及诸法等空相,是空性心藉缘而出生的法,本身是空性心局部的体性,摄属于空性心的一部分,与空性心不异,所以称为非异;合此非一与非异,名为非一非异。也就是说,空性心与空相两者之间的关系非一非异。这个道理犹如手与身体一样,手是手、身体是身体,两者非一;可是,手是身体的一部分,不能说手不是身体,故名非异;合此手与身体之间的关系,为非一非异。电视机前面的菩萨们!当你知道及把握这三个重点后,你不会偏离《心经》所讲的范围,也不会被恶知识所误导;因为你已经有能力判断,避免走向与佛法无关的常见外道、断见外道,乃至走上男女双身邪淫外道中,因而延迟自己成佛的时程。
既然已经说明《心经》的主要宗旨就是心,接下来谈《心经》的本文了。首先谈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先解释这一段:已建立‘真心本来就自在’正知见的菩萨们,很深入去参禅、去参究时,因为一念相应慧,于一刹那间亲证真心之所在,现前观照真心本来就自在,以及照见蕴处界及诸法等法没有一法是真实的,都是虚妄的,因而发起般若智慧到彼岸。像这样能够亲证真心,以及可以现前观察真心本来自在的菩萨,名为观自在菩萨。当观自在菩萨站在所亲证真心的实际理地来观察时,发现真心的实际理地没有蕴处界及诸法等任何一法存在,却不妨碍在现象界上有蕴处界及诸法等生、住、异、灭现象出现。既然真实了知真心实际理地无有一法存在,当然没有所谓生死以及种种苦厄可言;当菩萨转依真心无所得,当然没有种种生死及苦厄可言,所以就度一切苦厄。
接下来,分别解释这一段的内容,首先谈的是观自在菩萨。有很多法师、居士们解释观自在菩萨就是 观世音菩萨,其实他们误会了,而且误会得很严重!《心经》所说的观自在菩萨,是指已经建立真心本来自在正知见的菩萨,因为他遇到真善知识为他开导、为他建立正知见,譬如:真心本来就离见闻觉知,真心本来就自在;菩萨认同及接受真善知识的教导,建立真心本来就自在的正知见去参禅。所以观自在菩萨的真实意思,就是指真善知识为菩萨建立真心本来就自在的观念,菩萨以此正知见去参禅、去参究,去寻找本来就离见闻觉知、本来就自在的真心;在深入参禅的时候,于福德、智慧、定力等因缘成熟,一念相应慧,找到了本来就离见闻觉知、本来就自在的真心;现前观察真心真的离见闻觉知、真的本来就自在,不是你观察祂才自在,不观察祂就不自在,而是从本以来就自在,不是有时自在、有时不自在;像这样具有正知见参禅而证悟明心的菩萨们,才是《心经》所说的观自在菩萨。不是如法师、居士们所说观自在菩萨就是 观世音菩萨。想想看:观世音菩萨是正法明如来倒驾慈航再来,早在无量劫以前就已经明心见性了,还要如《心经》开示,再一次参禅去证悟明心吗?还需要于亲证后现前观察祂本来就自在吗?根本不需要嘛!因为 观世音菩萨早已经在不可思议劫以前找到本来就自在的真心,祂随时随地可以现前观察自己及别别有情本来就自在的真心,不需要再一次以身作则去参禅、去现观,不是吗?如果不知道此中道理,而称呼观自在菩萨就是 观世音菩萨,那是很不伦不类的说法,表示这个人没有正知见,他根本不知道《心经》到底在说什么?所以才会有如此说法出现。
接下来,谈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就是观自在菩萨透过参禅的方式,很深入去参究、去亲证真心之所在。然而要能够很深入去参究,一定要有正知见、定力、福德等条件来庄严,否则是无法深入参禅乃至可以明心见性;所以,自古以来证悟的禅师并不是很多,只有少数人,并不是多数人。所谓的正知见,要有真善知识教导,告知真心离见闻觉知,告知要用见闻觉知心往离见闻觉知的方向去找本来就离见闻觉知的第八识,告知真心与妄心和合运作似一等等。所谓的定力,至少要有未到地定浅定的功夫,于亲证本来自在的真心时,才能悟得深、体验也深。所谓的福德,就是在团体所培植的福德,因为在团体所培植的福德比较容易。诸如等等,具有真心本来自在正知见的菩萨们才能深入参禅,并于各种条件成熟时,佛菩萨给你这么一念——也就是一念相应慧,亲证本来自在的真心,因而发起般若智慧到彼岸。像这样一念相应慧而明心,就是《菩萨璎珞本业经》开示:正观现在前,也就是般若正确的观行现在前。当菩萨般若正观现在前时,发现真心真的如真善知识所说,祂本来就自在,祂本来离见闻觉知,祂不在六尘起种种分别,会分别六尘的就是妄心七转识自己,祂有染污性。
当菩萨明心证真成为观自在菩萨时,现前观察:一者、这个本来自在的真心,实际理地无有蕴处界及诸法等任何一法存在,却不妨碍在现象界上真心借着种种缘而有蕴处界及诸法等法不断地出现;因而观照蕴处界及诸法等法没有真实的体性,成就《心经》所说的五蕴皆空。二者、这个真心的实际理地无有一法存在,观自在菩萨证悟无所得真心及转依,来观待蕴处界及诸法等法也是无所得,所以观自在菩萨就在无所得当中不断地断除烦恼,不断地增长自己的智慧与福德。这样的作为好像有所得,其实是无所得,这是转依真如无所得的缘故。纵使在现象界有种种苦厄出现,观自在菩萨转依无所得真心,也不以为意,因此度了一切苦厄。因为这样的缘故,观自在菩萨就在有所得当中无所得,如是次第修行,最后得以成就佛道。
最后作个小结论:所谓的观自在菩萨,是指证悟明心的菩萨;因为他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一念慧相应,般若正观的观行现在前,找到本来就自在的真心;然后观待真心所出生的蕴处界及诸法等,都是真心藉缘而出生的,本来就是虚妄法,因此照见五蕴皆空;又观自在菩萨转依无所得真心,来观待蕴处界及诸法等法,虽然在现象界示现有种种苦厄存在,可是菩萨转依无所得真心,根本没有任何苦厄可言,所以就度了一切苦厄。
前面已说明《心经》有三个重点,第一个重点:《心经》最主要的宗旨就是心,也称为空性心;第二个重点:空性心借着种种缘而出生蕴处界及诸法等空相;第三个重点:空性心与空相两者之间的关系。此外,也解释《心经》第一段: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是指破参明心的菩萨,现前双照真心本来自在以及五蕴皆空,并转依真心无所得的体性,因而度了一切苦厄。
今天将继续讲解《心经》下一段: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说明如下:舍利子!色法空相不异于空性心,空性心不异于色法空相,色法就是空性心,空性心就是色法;色法既如是,受、想、行、识也是同样的道理。这一段已经很清楚告诉大众:五阴—色受想行识—与空性心两者之间的关系是非一非异。为什么?譬如色法,它是被出生的法,本身是生灭法,所以是空相;空性心无始劫以来就在,未来无量劫以后也在,本身是不生不灭的法,与生灭不已的空相完全不同,所以非一;可是,不能说色法不是空性心的局部体性,譬如色身是由自己的空性心借着父母的四大等缘长养出来的,不能离开空性心而有色法存在,所以色法本来就是自己空性心局部的体性,与空性心无异,所以非异;合此非一与非异名为非一非异。
这个道理与 佛在《杂阿含经》卷3开示一样,如下:是故,比丘!所有诸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麤、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皆非我、非异我、不相在。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杂阿含经》卷3)解释如下:所以,多闻圣看见种种的色法,譬如已经过去的色法、未来会出现的色法、现前的色法、五脏六腑等内色、山河大地等外色、粗糙的色法、微细的色法、美好的色法、丑陋的色法、比较远的色法、眼前的色法,这种种色法本身是生灭法,不是真实法,所以不是真实我;但是也不异于真实我;色法与真实我两者和合运作,所以不相在。色法既如是,受、想、行、识也是同样的道理。佛在《杂阿含经》已经很清楚告诉大众:色法本来就不是真实我,它是虚妄我,所以非我;可是,色法是真实我的局部体性,所以真实我能够借着祂本有的体性以及借着种种缘,变现种种色法出现,譬如祂能变现有情的五根身,也能与共业有情共同变现山河大地的器世间,让众生能够在器世间生活与领受,由此可知,色法本来就是真实我的局部体性,不能外于真实我而有色法存在,所以非异我;然而色法之虚妄我与空性心之真实我两者和合运作,所以称为不相在。色法既如是,受、想、行、识也是同样的道理,不是真实我、也不异于真实我;受、想、行、识之空相与空性心之真实我和合运作,所以不相在。
从上面说明可知,《杂阿含经》卷3开示与《心经》开示一模一样。这告诉大众一件事:佛在初转隐说真心之所在,在二转法轮佛为已明心证真如的菩萨们明白开示真心有种种的体性。佛为什么要这样施设呢?最主要的原因是二乘人不必证空性心。声闻透过 佛语开示,以及缘觉自己观察,有一个无余涅槃本际存在,知道入无余涅槃并不是断灭空,所以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而入无余涅槃,独处于无余涅槃本际极寂静的境界中,永不再三界现身意。所以,佛在初转不为二乘人明说空性心之所在以及祂有种种体性,譬如 佛在初转隐说无余涅槃本际、我、如、齐识而还不能过彼的识等空性心存在。可是菩萨最终要成佛,如果 佛不为菩萨们详细解说空性心之所在以及祂有种种的体性,菩萨根本不可能明心见性,更不用说于后来可以成佛。所以 佛才要在二转法轮明说有无住心、非心心、无心相心、无念心、不住心等心真实存在;乃至在三转法轮明说阿赖耶识、种子识、异熟识、无垢识等心存在,为菩萨们非常详细及深入解说空性心的种种体性,以及祂共有几个心识,祂们之间的关系如何等等,让菩萨们可以亲证及体验,最后,尽三大无量数劫后可以成就佛道。
由此可以证明:佛次第为佛弟子们说法,所以才会施设三转法轮来隐说及明说空性心等内涵,让佛弟子们依据自己的种性、自己的根器、自己的因缘等等修行,最后得以成就三乘菩提,乃至得以成就唯一的佛菩提。同样的道理,佛在《心经》为菩萨们开示色法之虚妄我与空性心之真实我两者体性是不一样的,可是色法本来就是空性心的局部体性,不能离开空性心而有色法存在。所以 佛才会在《心经》开示:色法不是真实我,真实我不是色法;可是色法不异于真实我,真实我也不异于色法。色法既如是,受、想、行、识也是同样的道理,受想行识不是真实我,真实我也不是受想行识;受想行识就是真实我,真实我就是受想行识。这个道理,就在上一集已经提示《心经》有三个重点,那就是空性心、空相以及空性心与空相两者之间的关系;把握这三个重点,二转法轮的经典就会慢慢通达了。
或许有人不相信,就举二转法轮《金刚经》好了,譬如《金刚经》曾开示:所谓佛法,即非佛法,是名佛法。来为大家说明。这里的佛法是指什么呢?如果电视机前面的菩萨们经过前面熏习后,应该知道:那不是用纸印刷出来的三藏十二部经,也不是佛用语言文字所表示出来佛法等等,因为那是空相,不是空性心。《金刚经》所开示的佛法,其实是指空性心,也是每一位有情因地的真心,更是未来果地的无垢识。知道这个道理,就可以解释了:佛所说的佛法,就是指一切有情的真心。祂不是世间人用语言文字所表示出来的佛法,也不是用印刷出来的三藏十二部经,因为那都是空相,不是 佛所说的真正佛法;真正的佛法就是指一切有情的真心。各位电视机前面的菩萨们!经过这样的解释,是不是让你有豁然贯通的感觉?一定会有的,不是吗?经过这样解释以后就会知道:《金刚经》所说的宗旨就是指一切有情真心。不仅《金刚经》可以渐渐通透了,而且知道《金刚经》与《心经》是互通的,不离一切有情的真心所含摄的范围。
接下来谈《心经》下一段经文:“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解释如下:“舍利子!诸法是空性心所出生的法相,它从本以来不生,所以未来也不会灭;它从本以来没有染污,未来也不会有污垢;它从本以来没有增加过,未来也不会减少。”有很多佛弟子们对于这一段经文产生疑惑,因为他们知道诸法本来就是有生有灭、有垢有净、有增有减的法,怎么会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呢?譬如一个人在母胎为胎儿,出生为婴儿,慢慢长大成青少年、成年、中年、老年,最后死亡。不是有所生、有所消灭吗?又譬如意识,有时烦恼少一点,意识变成比较清净;有时因为烦恼增加,意识变成比较染污,怎么可能是不垢不净呢?又譬如熏习世间的知识,透过阅读等方式使得自己的知识广度增加了,后来因为不再阅读或者久而不用等因素,原有的知识广度非但没有增加,反而渐渐减少了。诸如等等,世间诸法本来就有生有灭、有染有净、有增有减,怎么会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呢?会有这样的疑惑也是很正常,因为那是站在世间法来看待的结果,而不是站在世出世间法来看待。如果是站在世出世间法之空性心来观待诸法等空相,其结果就不一样了!大家都知道,空性心从本以来没有出生过,既然空性心没有出生过,未来当然也不会灭,所以空性心才称为不生不灭;以此为基础,将诸法空相摄归于不生不灭的空性心,诸法不也是不生不灭了吗?是的!诸法空相变成不生不灭了;因为这样的缘故,诸法灭了,才能再从空性心藉缘出生。譬如喝水这件事,因为口渴才要喝水,喝水之后口就不渴了,后来因为天气热、运动等原因,导致再次口渴又需要喝水;如果不是空性心藉缘再度出生喝水这个法,不会有后来喝水解渴这个法出现。又譬如人死了,如果不是空性心借着往昔所造的业、无明以及其它种种因缘,就不会有后来中阴身以及后来每一世的色身出现,就不会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色身出现。由此可知,因为有空性心借着种种缘,使得诸法可以不断地、重复地出现,所以才说诸法不生不灭;这都是因为将诸法空相摄归于不生不灭的空性心,才会有诸法空相不断地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出现,才会有现象界诸法不断地出生及消灭,所以才会说“诸法不生不灭”。
可是在佛门,有法师、居士们将生灭不已的意识心当作空性心,以开悟圣者自称。譬如有法师在她的书上公开主张:“意识却是不灭的”,以此来误导众生。或许有人会提出质疑,刚才不是将生灭不已的意识心摄归于不生不灭的空性心,意识心不是变成不生不灭了吗?怎么现在又说意识是生灭的?因为这样缘故,应该要加以说明,以免误会大矣!刚才是说,将生灭不已的意识心摄归于不生不灭的空性心,空性心可以再度藉缘将生灭不已的意识心出生;并不是将生灭不已的意识心变成不生不灭的空性心。如果生灭不已的意识心可以变成不生不灭的空性心,这个空性心是修所成法,是有生的法,未来必定会断灭,不是从本以来就是不生不灭的空性心。因此,佛门的法师、居士们不应该将生灭不已的意识心当作是不生不灭的空性心,以此来误导众生。
接下来谈“不垢不净”。是指真心从本以来没有染污,未来也不会不清净;而诸法空相本身有垢、有净。譬如有法师、居士们主张:“有念灵知心或者离念灵知心就是真心。”身为佛弟子们应该要加以探讨:他们主张到底正不正确?首先谈:什么是有念灵知?乃是双方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让对方能够清楚知道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是什么?像这样透过语言文字,让双方专注在所要表达的内容的心,就是有念灵知心,也是意识变相之一。譬如某甲对某乙用语言文字说明自己所拟定的计划内容是什么,某乙听了,觉得计划当中有一些不妥需要修正,于是用语言文字向某甲说明需要修正的地方及原因,双方就在需要修正的计划当中专注讨论,直到有些结果出现。所谓离念灵知心,不需要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能够很清楚了知对方所要表达的意思。譬如某甲跟自己的儿子某乙说:“家里已经没有酱油,你去超商买酱油回来。”某乙听了,不起语言文字很清楚知道妈妈某甲的要求是什么?于是放下身边的工作去超商买酱油。像这样不起语言文字,很清楚知道对方所要表达内容的心,就是离念灵知心,也是意识心变相之一。但是,不论比较粗糙的有念灵知心,还是比较细腻的离念灵知心,都是意识心所行境界,不离意识。而且意识的心行会随着所面对的境界经常改变心意,所以祂有时所显现的是清净的一面,譬如铺桥造路为众生付出等等;有时显现不清净有染污的一面,譬如遇到不顺遂的事情时,就发起脾气;不是从本以来就清净、没有任何染污的真心。因此,在佛门有法师、居士们主张“有念灵知心就是真心”,或者主张“离念灵知心就是真心”,那都是不正确的说法,佛说那是常见外道法,不是佛法。
接下来谈“不增不减”,是指真心从本以来没有增加过,未来也不会减少,能够符合这个体性,也只有空性心了。为什么?因为诸法空相从来有增、有减。譬如定力与意识心相应,如果透过打坐的方式将意识心专注于一境,这时定力增加了;于下座时,因为有种种烦恼出现,导致定力退失了;所以与意识相应的定力有增、有减。而空性心从本以来不在定中、也不在定外,从本以来如如不动,从来没有增加过、也没有减少过。同样的道理,如果将有增有减的诸法空相摄归于不增不减的空性心,是不是诸法空相也变成不增不减了?当然是嘛!如果不是这样,诸法又如何不生不灭呢?可是,却有喇嘛教的行者想借着观想,将自己的真心与上师或者与诸佛菩萨的真心合并。这样的说法非常荒诞!因为他们想借着观想,让自己的真心与上师或者与诸佛菩萨的真心合并,表示这个真心有增加,既然有增加,未来一定会减少,这样有增有减的真心,与 佛在《心经》开示“不增不减”完全相反。由此可知,喇嘛教想透过观想,让自己的真心与上师的真心或者与诸佛菩萨真心合并,乃是虚妄想!所说的根本不是佛法,具足了常见与断见外道见,误导众生非常严重。
在现象界上,诸法空相本身是有生有灭、有垢有净、有增有减的法;可是将诸法空相摄归于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空性心,诸法也就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了。
接下来谈《心经》下一段经文:“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说明如下:“是故空性心的实际理地是没有色蕴存在,没有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存在;没有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存在;没有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存在;没有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存在。”佛已经开示:空性心的实际理地是没有五阴、六根、六尘、六识存在。既然空性心的实际理地没有任何一法存在,当然是极寂静没有丛闹的境界;如果空性心的实际理地有任何一法存在,不论是五阴或者十八界之任何一法存在,那是愦闹不寂静的境界,不符合 佛在四阿含开示的“涅槃寂静”的道理。因为这样的缘故,声闻透过 佛语开示,以及缘觉观察蕴处界之外真实有一个本际存在——也就是 佛所说的真心,所以二乘人知道灭尽自己的蕴处界入无余涅槃并不是断灭空,还有无余涅槃的本际存在,因而断除三缚结成为初果乃至成为四果的阿罗汉,于舍寿时,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愿意自我消失入无余涅槃,处于极寂静的境界中。而菩萨则透过参禅的方式,于一念相应慧亲证一切有情的真心,观察真心的实际理地没有任何一法存在极寂静的境界,知道当下就是无余涅槃;这样的智慧境界是二乘人穷尽神通与智慧也无法了知的境界。菩萨因为亲证一切有情真心,以及现前观察真心本来寂静,不需要灭尽自己的蕴处界就已经在无余涅槃中,因此不急着入无余涅槃,故意保留一分思惑继续取得未来的五蕴身来修行;如是经过三大无量数劫后成就佛道,利乐有情,无有穷尽。
从这里可以看出,菩萨亲证真心以后——也就是亲证如来藏以后,现前观察如来藏实际理地没有任何一法存在之极寂静境界,祂离见闻觉知,祂不在六尘起种种分别,可以证明经文以及禅宗祖师开悟是正确无误的。譬如在《大方等大集经》卷11,过三恶道菩萨曾开示:“一切诸法无作、无变、无觉、无观,无觉观者名为心性。”(《大方等大集经》卷11)经文已经很清楚告知,真心如来藏没有觉观,祂离见闻觉知。又譬如禅宗黄檗断际禅师曾说:“本心不属于见闻觉知,祂不是一般众生所认知具有见闻觉知性的心。”在在证明真心本来就离见闻觉知。从上面种种说明得到两个重点,第一个重点:菩萨亲证无觉无观的真实心如来藏,从凡夫位的菩萨成为 佛所说的真实义菩萨,从此列入菩萨僧数中,名为真正的出家人,纵使他现的是在家相,仍然是出家人,在禅门名为黑衣不是白衣;如果没有证悟,纵使现的是出家相,仍然是白衣不是黑衣。第二个重点:凡是有法师、居士们主张真心有见闻觉知,譬如有念灵知就是真心,或者离念灵知心就是真心,或者断际灵知就是真心,或者真心有觉知但不取分别等等。你一定很清楚知道,这些法师、居士们说法与 佛颠倒,不仅错得离谱,而且还误导众生走向常见外道中。
或许有人会怀疑:“这个本来就自在的真心,就是 佛在经中所说的三界唯心的心,不是如你们所说的如来藏。”既然有所怀疑,当然要解释清楚,以免质问者自己没有弄清楚经中所说的真实理,却来质问提出正确说法的人颠倒,那不是一件很奇怪的事吗?佛在《央掘魔罗经》卷4曾开示:“复次,文殊师利!如知山有金故,凿山求金,而不凿树,以无金故。如是,文殊师利!众生知有如来藏故,精勤持戒净修梵行,言:‘我必当得成佛道。’复次,文殊师利!若无如来藏者空修梵行, 如穷劫钻水终不得酥。”(《央掘魔罗经》卷4)说明如下:“又,文殊师利菩萨!就好像知道山中有金子的缘故,所以才要在山中去开采金子,而不是在树上开采金子,因为树中没有金子的缘故。就是这样子啊! 文殊师利菩萨!众生知道一切有情真心如来藏存在的关系,所以很精进地、很勤劳地持戒来修清净梵行,而且他很有信心地说:‘我未来一定可以成就佛道。’又,文殊师利菩萨!如果没有一切有情真心如来藏存在,其所修的种种梵行终究无所用处,如同穷尽劫数想要在水中钻求而得到酥,终究是不可能成就的。”佛在《央掘魔罗经》已经很清楚开示大众两件事:第一件事,一切有情的真心就是如来藏,也是 佛在经中所说“三界唯心”的心,不能外于此心而说有如来藏存在。第二件事,离开如来藏而能修种种梵行乃至证悟而能够成就佛道,那是痴人妄想。因此,如果有人否定三界唯心的如来藏存在,说他在修清净的梵行,都是言不及义的戏论。
会有这样怀疑的人,经中都说:那是在漫漫长夜修习外道邪见不舍的人。如《央掘魔罗经》卷2开示:“彼诸众生亦复如是,好邪恶正,不乐见佛及如来藏,去来现在不生信乐,如彼鵄鸺好闇恶明,如人长夜修习邪见,染诸外道不正之说,以宿习故今犹不舍。”(《央掘魔罗经》卷2)经中已经很清楚开示:“不信一切众生有如来藏的人,喜欢邪恶、厌恶正法,不喜欢看见诸佛及听闻如来藏法,所以过去、现在、未来不喜欢看见诸佛及听闻如来藏法,犹如夜间猫头鹰一类的鸟一样,喜欢在黑暗之夜出现,不喜欢在白天光明出现。因为这样的缘故,所以在漫漫长夜中修习外道邪见,全身上上下下沾满外道不正知见的习性而不舍弃。”由经中开示可知:不愿意看到诸佛以及听闻如来藏法,乃至否定如来藏存在的人,那是对 佛及如来藏法不信受而且在漫漫长夜中不断轮回生死的人,也是 佛在经中所说的可怜愍者。
又,菩萨亲证离见闻觉知不在六尘分别的真心如来藏后,发起了三德——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所谓的法身德,是菩萨亲证离见闻觉知不在六尘分别的真心如来藏,也是经中所说,菩萨亲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所发起的功德,可以现前观照与蕴处界同时同处运作的真心之所在。所谓的般若德,乃是菩萨亲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后所发起的智慧功德,这样的智慧功德在佛法中名为根本无分别智,亦名总相智,它包含了下品妙观察智、下品平等性智之少分,并不是圆满具足;犹待菩萨以根本无分别智为基础,去圆满后得无分别智,亦名别相智,来圆满、来具足全部的下品妙观察智、下品平等性智;又因为菩萨圆满后得无分别智以后,因而转入初地修道种智,乃至最后可以圆成一切种智;这样的般若智慧功德名为般若德。所谓的解脱德,乃是菩萨亲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了知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才是真实我,蕴处界不是真实我,因而照见五蕴皆空,可以解脱三界之功德。从上面分析可知,三乘菩提有共与不共,共同的部分就是解脱德,不共的部分就是法身德及般若德。这不共的功德当然不是二乘人所行的智慧境界,所以当菩萨在说法时,二乘人当然没有开口的机会;如果二乘人想要强出头,菩萨就借着这样的因缘来宣说胜妙的法,不仅让二乘人改变自利的心态,可以回小向大发菩提心,因而转进佛菩提修行,而且还可以如经中开示,让许多有缘的众生证得二乘初果的法眼净,或者菩萨证得无生忍乃至证得地上菩萨的无生法忍。
或许有人不相信:菩萨亲证真心,可以发起不共二乘的功德。因此,再提《心经》的经文来加以说明,《心经》开宗明义不是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是指已经建立“真心本来自在”正知见的菩萨们,因为参禅一念相应慧,亲证本来自在的真心之所在,成为名符其实的“观自在菩萨”,不就是有了法身德吗?又菩萨知道本来就自在的真心才是真实我,现前观照蕴处界等法不是真实我,不就是“照见五蕴皆空”而有解脱德吗?又 观自在菩萨亲证本来就自在的真心,可以现前观照祂真实存在而且如如不动,因而发起了般若智慧到彼岸,以及转依真心实际理地没有任何一法存在的体性,因此“度了一切苦厄”,不就是有了般若德了吗?所以说,《心经》开宗明义已经明说菩萨有三德,只是你有没有如实理解及贯通而已,如果能够如实理解及贯通,你一定很清楚知道《心经》所开示的已经包括菩萨三德了。
当菩萨亲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如来藏后,就会发现:生死者,依如来藏。所以在现象界上,生与死只是一种现象而已,必须依于本来自在的真心如来藏,才有生与死的现象可言;如果不依于本来自在的真心如来藏,根本不会有生与死的现象出现。这告诉大众一件事:因为如来藏没有生死,所以才会有你、我五阴身生死的现象出现。这是因为有真心如来藏藉缘出生有情的蕴处界以及众生所了知万法出现,所以死了以后,今世的蕴处界以及所了知的万法不见了,由真心如来藏将今世所造的业等带到未来世,让未来世五阴的你、一个全新的意识的你在受报。为什么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蕴处界及万法都不能自外于真心如来藏存在?这是因为如来藏借着自己本有的体性,借着父母的四大而出生五根身,然后如来藏再借着自己所出生的五根身去接触外五尘,而由如来藏变现内六尘;因为有了五根以及无始劫以来就存在的意根去接触内六尘,因而有识阴六识出现,其中前五识就在五尘上分别,意识就在五尘上所显现的法尘广分别,因而有众生所了知的诸法出现;既然今世既如此,过去世、未来世亦复如是,这是因为有真心如来藏可以贯通三世的缘故。
从这里可以告诉大众两件事:第一件事,所谓的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蕴处界及诸法的出现,乃是真心如来藏贯通三世以及八个心识和合运作而成就的。哪八个识?那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意根及如来藏。因为有八个识和合运作,才有众生的蕴处界以及所了知诸法出现,这也证成了经中所说“万法唯识”的道理。所以经中所谓的“三界唯心,万法唯识”,都是指陈一切有情的真心如来藏,如果没有如来藏存在,就不会有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说法出现;因此否定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人,就是 佛在经中所说的愚痴人。第二件事,既然众生所领受的诸法境界都是由如来藏变现出来的,有什么好执着的?有什么好争执的?有什么好计较的?或许有人不相信,今再为大众详细说明:譬如自己的五根身,难道不是由自己的如来藏借着父母四大等缘长养而出生的吗?难道你所接触的外五尘,不是由共业有情共同变现出来的山河大地器世间所显现的外五尘吗?又如果不是你透过自己的五根去接触外五尘,如来藏就在自己根、尘相接触的地方变现似有外境的相分出现吗?既然似有外境的相分出现了,难道与其相应的七转识见分不会去分别吗?既然七转识的见分一定会去分别,难道不会有众生所了知的诸法出现吗?这个道理,犹如航空公司训练机师一样,一定会要求机师先在模拟机受训。在模拟机上,其设备与飞机设备一模一样没有差别,机师在模拟机上所看见的种种影像,都是仿真机制造业者事先所拍摄真实影像或动画而成,于训练时让机师可以应变种种状况发生,并于训练结束后再到机上去实习,最后才成为真正的机师。又机师在模拟机训练当中,他有真实接触到外境吗?显然没有嘛!因为他所接触的都是事先安排的,并不是真实有接触到外境。同样的道理,自己所接触的种种境,并不是自己接触到外境,而是由如来藏借着自己所出生的五根身去接触外境,再由自己的七转识广分别,以此来连接外境,才有众生所领受的诸法出现。诸如等等可以证明:一切境界都是如来藏变现出来的,一切有情从来没有自外于如来藏。所以在《大方广佛华严经》才会开示:“一切众生都在 普贤菩萨身上游,从来没有自外于 普贤菩萨。”这个菩贤菩萨,就是指一切有情真心如来藏。
综合上面所说,《心经》的开示:“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乃是说,真心如来藏的实际理地是没有五阴十八界存在之极寂静的境界。可以证明:真心本身离见闻觉知,不在六尘分别;会分别的乃是七转识自己。因为有真心与妄心和合运作的关系,才能成就现象界不断地有生、住、异、灭的现象出现为众生所受用,其实都脱离不了如来藏所行的境界,这也是经中所说的“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道理。
继续《心经》下一段经文:“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说明如下:“真心的实际理地没有十二因缘所说的无明,既然没有所谓的无明,当然没有无明尽这件事,乃至真心的实际理地没有十二因缘所说的老死,既然没有所谓的老死,当然没有老死尽这件事;真心的实际理地既然没有苦圣谛、苦集圣谛、苦集灭圣谛、苦集灭道圣谛,当然没有所谓的四圣谛可言;真心的实际理地没有智慧,也没有任何有所得这件事,因为真心无所得的缘故,亲证此真心的人名为菩提萨埵,也就是菩萨摩诃萨。”从经文开示可知,真心的实际理地没有所谓的十二因缘、四圣谛可言,也没有智慧可说,衪的体性就是无所得;菩萨亲证无所得真心,从凡夫位的名义菩萨变成真实义菩萨。
《心经》这一段经文继续描述,真心的体性离见闻觉知,不在六尘分别,所以无所得。也证成《金刚三昧经》所说“真心无所得”的道理,经中心王菩萨向 世尊禀白:“尊者!我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菩提性中无得无失,无觉无知、无分别相,无分别中即清净性。性无间杂,无有言说,非有非无,非知非不知。”(《金刚三昧经》)从心王菩萨开示可以得到下列两个重点:第一个重点,真心离见闻觉知、不分别六尘,就是真心清净的体性。心王菩萨叙述真心的体性是:“没有得也没有失,没有觉也没有知、不会去作种种的分别,因为不分别的缘故,就是真心的清净体性。”这样的体性,对喇嘛教应成派中观六识论者一定不会相信。为什么?因为他们所认知的心一定有分别,不离意识所行境界,衪有时清净、有时不清净。不可能是从本以来不分别,从本以来就是清净的,过去如是、现在如是、未来亦复如是没有不清净的。由于他们不相信经中开示真心清净,所以不承认真心存在,认为一切都是缘起性空、一切都是性空唯名,成为 佛所说的断见外道;可是他们怕被别人评论为断见外道,反执意识心为常,认为意识心是一切染净法之根本,所以成为 佛所说的常见外道,具足常见与断见二见。第二个重点,心王菩萨说:“真心的体性是没有间杂,衪言语道断,本身离见闻觉知,名非有;却藉种种缘出生有见闻觉知的七转识,名非无;合称非有非无。衪本身不在六尘分别,名非知;却出生了七转识在六尘广分别,名非不知;合称非知非不知。”由此可知,心王菩萨是在叙述真心、空相、以及真心与空相两者之间的关系。这两个重点也是前面几集所强调的重点,相信电视机前面的菩萨们应该没有忘记,如果忘记了,也没有关系!再把这两个重点重新提起,心王菩萨的开示就会一清二楚了。
接下来,分别探讨声闻四圣谛、缘觉十二、十因缘等法与真心的关系。声闻因为听闻 佛语开示,从四圣谛开始观察,世间的种种法都是生灭不已的法,它没有真实的体性,所以是苦,它包括了三苦、八苦在内;由于声闻人观察蕴处界种种法虚妄而了知苦的真实道理,名为苦圣谛。接着再观察,这些苦聚集的原因是什么?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有了这个色身,这个色身具足五阴十八界,因而造作种种业导致在三界当中不断地受苦;由于声闻如实了知自他有情蕴处界是众生诸苦聚集主要原因的真实道理,名为苦集圣谛。既然声闻已知诸苦聚集的原因是因为有五阴身的关系,因此把这个五阴身灭了,种种苦不会再出现;所以知道如何将诸苦聚集原因消灭的真实道理,名为苦集灭圣谛。然而要将种种苦聚集的原因消灭,一定要有方法才能成就,所以声闻透过四念处观、八正道等法将这个五阴身灭了,种种苦也就不见了,于舍寿时,可以入无余涅槃,处于极寂静的境界中;像这样透过四念处观、八正道等法将种种苦聚集消灭方法的真实道理,名为苦集灭道圣谛。从这里可以了知:一者、声闻是透过佛语开示,去观察蕴处界虚妄,因而断了三缚结成初果,乃至断五上分结成为四果的阿罗汉,于舍寿时,灭尽自己的蕴处界,将自我消失入无余涅槃;还没有舍寿前,证得还有余苦所依的有余涅槃。二者、虽然声闻可以证得无余涅槃、有余涅槃,可是他们观察蕴处界虚妄时,如果将自己的蕴处界灭尽而入无余涅槃,岂不是成为断灭空?因为有所疑,所以去请问佛。佛则告诉阿罗汉们:“入无余涅槃并不是断灭空,还有无余涅槃本际存在。”阿罗汉相信 佛语开示,知道无余涅槃不是断灭空,还有无余涅槃本际存在,所以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愿意自我消失而入无余涅槃。三者、虽然阿罗汉相信 佛语开示而入无余涅槃,可是他们真的证涅槃吗?显然没有嘛!为什么?因为要证涅槃,必须在蕴处界存在的当下,才知道自己有没有证涅槃,如果自己的蕴处界都灭尽了,还有谁证涅槃?显然没有人证涅槃。所以阿罗汉根本没有证涅槃,可是 佛方便说阿罗汉证涅槃。
接下来谈缘觉,缘觉也如同声闻一样,都是透过 佛语开示,去观察十因缘、十二因缘而断结证果。缘觉先从十因缘的老、病、死往上逆推,知道有生才有后来的老、病、死出现;如是再由生往上逆推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知道到这个识为止,不能再往上逆推。所以 佛在经中开示:“齐识而还,不能过彼。”然后,再由这个识推回去,一一确认无误。所以缘觉知道,十因缘当中有一个识存在,这个识就是一切有情真心,再也没有任何一法可以超过衪。接着以这个识为基础,再由十二因缘往上逆推,如何使十二因缘之一一有支消灭?一一推究的结果,因为有无明的关系,使得众生造作种种善行、恶行,如果将无明灭了,行也就灭了;行灭了,识阴六识也就跟着灭了;乃至生灭了,老病死也就跟着灭了,纯大苦聚也就灭了。由于缘觉是透过 佛语开示,自行观察十因缘知道有一个识存在,这个识是一切有情真心,也是一切有情蕴处界出生及消灭的最主要原因,离开这个识——离开这一切有情真心,再也没有十因缘及十二因缘以及自他有情蕴处界出生及消灭可言。由此可知:一者、缘觉是观察十因缘、十二因缘,因而断了三缚结成初果,乃至断了五上分结成为四果的阿罗汉,于舍寿时,灭尽自己的蕴处界,将自我消失入无余涅槃,还没有舍寿以前,仍然证得还有余苦所依的有余涅槃。二者、虽然缘觉如同阿罗汉一样可以证得无余涅槃、有余涅槃,可是他们是观察十因缘、十二因缘知道蕴处界虚妄,而且也知道与蕴处界同时同处运作的识存在,祂是一切有情真心,知道入无余涅槃并不是断灭空,所以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而入无余涅槃。可是祂在哪里?不知道!三者、虽然缘觉可以如阿罗汉一样于舍寿时入无余涅槃,可是他们有证涅槃吗?显然没有嘛!因为与阿罗汉一样已无蕴处界任何一法存在,不可能证涅槃,可是 佛方便说证涅槃。由上面分析可知,二乘人仅是将自己的蕴处界灭尽入无余涅槃,其实没有证涅槃,只是 佛方便说证涅槃。然而菩萨却是与二乘人不同,如果菩萨不证涅槃的话,终将无法成佛,所以 佛才要为菩萨们很详细解说涅槃的种种内涵,让菩萨们穷尽三大无量数劫后,可以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接下来探讨《心经》所说真心另外一个体性——无智。真心的实际理地没有智慧可言,有智慧的是真心所生的七转识当中的意识,能够很详细地分别诸法,使得三乘行者变成很有智慧。譬如声闻透过意识来观察蕴处界虚妄,知道蕴处界无有一法是真实,使得意识不再以自己为真实我,因而断了三缚结成初果,乃至断了五上分结成为四果的阿罗汉。这都是意识心观察蕴处界没有真实我的结果,使得意识变成很有智慧,因此于舍寿时,运用自己的智慧来灭尽自己的蕴处界,让自我消失而入无余涅槃,这都是阿罗汉意识所行的境界,所以说意识很有智慧。同样的,缘觉观察蕴处界真实虚妄,知道有一个“齐识而还,不能过彼”的识存在,这个识是一切有情的真心,祂是十因缘、十二因缘背后的原动力,如果缺少祂,一切都无所能为。可是这个识在哪里?缘觉不知道!此外,缘觉也知道这个识就是无余涅槃本际,知道入无余涅槃并不是断灭空,所以如同声闻一样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愿意自我消失而入无余涅槃。由于缘觉知道无余涅槃还有这个识存在,运用自己的智慧来灭尽自己的蕴处界而入无余涅槃,这都是意识所行的境界,所以说意识很有智慧。
同样的道理,菩萨透过意识去参禅而证得真心之所在,使得菩萨成为名符其实的 观自在菩萨,因而有了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出现。而三乘同有的解脱德;可是菩萨不共二乘的法身德、般若德,不是二乘人穷尽神通与智慧所能了知的智慧境界。譬如二乘人不知道无余涅槃本际在哪里,可是菩萨知道无余涅槃本际之所在,而且还会示现机锋,让有缘的众生知道无余涅槃本际到底在哪里;又譬如菩萨说,二乘人需要灭尽自己的烦恼才能证菩提,可是菩萨不用断烦恼证菩提;又譬如菩萨说,二乘人入无余涅槃仍然不知无余涅槃究竟是什么?可是菩萨可以很详细说明无余涅槃是没有六根、六尘、六识极寂静的境界。菩萨证此无余涅槃本际,当下就是涅槃,不必像二乘人想要灰飞烟灭;可是菩萨为了成就佛道,故意留惑润生取得未来五蕴身继续修行。诸如等等,二乘人无法想象菩萨的智慧证境到底有多深,因为这不是他们所能了知的智慧境界,只好口挂壁上乖乖地听菩萨开示了。从上面分析可知,有情的第六识能观察蕴处界虚妄,能够亲证一切有情真心之所在,使得三乘行者变成很有智慧。然而意识却是真心藉缘辗转出生的法,为识阴六识所摄,因为意识能够很详细地分别法尘,因而有众生所了知的诸法出现;虽然意识在种种法能够很详细分别,也很有智慧,可是真心仍然配合意识所需,仍然不会六尘、仍然没有智慧可言。
接下来探讨《心经》所说真心另外一个体性——无得。由于真心的实际理地无有一法存在,所以说真心无所得;然而在现象界上,当然有得、有失,可是转依真心无所得,有得有失也变成无得无失了。譬如六度当中的第一度—布施,有能施、所施以及所施物之三施;对一般人而言,看见自己在布施,有一个被自己所布施的对象,以及所布施的东西,譬如米饭、金银、财宝等等。布施者很高兴将自己的财物布施出去,被布施者很欢喜地接受布施,及被布施的财物,对双方而言有得也有失,布施者虽然将自己的财物布施出去,是为有失,可是得到的是欢喜的布施以及未来可以成为有钱人的果报;被布施者虽然现在得到布施的财物,所以很欢喜地接受布施,是为有得,可是未来还是要偿还布施者的财物,而且还要加利息来偿还,是为有失;所以说,布施这一件事,在现象界对能施者与所施者双方来说有得有失。可是对菩萨而言,虽然菩萨在作布施,好像有得、有失,可是转依真心无所得,哪里有三施?连一施也没有!既然连一施都没有,还会有得有失可言吗?显然没有!所以说,菩萨以真心的实际理地来观待一切布施,名为三轮体空,这样的三轮体空才是真正的三轮体空,这样的布施才是真正的智慧到彼岸。不是透过意识思惟想象,将能施、所施、所施物当作没有这件事发生,就叫作三轮体空。又譬如菩萨没有明心之前,没有找到真心,当然有所失,如今找到真心之所在,名为有所得;可是这个真心仍然是菩萨自己本有的东西,并不是菩萨另外找到一个原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所以说,菩萨找到本有的真心,仍然是无所得。如果菩萨能够这样看待世间法的所有一切法,虽然在现象界有得有失,可是转依真心无所得的体性,仍然是无得无失,这样的无得无失,才是真正的无所得法。
时间快到了,作个小结论:《心经》所说的:“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乃是指真心的实际理地没有无明等十二因缘存在,也没有苦集灭道之四圣谛存在,所以没有任何智慧可言,既然没有智慧可言,当然是无所得;这些都是站在真心的实际理地来观待蕴处界及诸法等法所产生的结果。菩萨就在无所得之中成为真正的菩提萨埵,也就是成为真正的菩萨摩诃萨了。菩萨证此无所得心,并转依真心无所得体性,在佛菩提道路上继续用功修行,虽然示现有所得,可是仍然是无所得;最后,穷尽三大阿僧祇劫以后,得以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真心的实际理地没有四圣谛、十二因缘等法,祂没有智慧也没有所得,菩萨证此无所得的真心,才是真正的菩提萨埵,也就是菩萨摩诃萨。所以《心经》才会开示:“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
继续《心经》下一段经文:“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说明如下:“菩萨依所亲证的真心,及转依真心无智亦无得的体性来修行,心里不会有种种罣碍。因为没有罣碍的缘故,心里不会有种种恐怖事情出现,所以能够远离种种颠倒与梦想的境界,最后可以证得菩萨最究竟的涅槃,那就是佛地的无住处涅槃。”《心经》已经告诉大众,证此无智亦无得真心,以此为基础来修行,到最后可以证得:既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的无住处涅槃。
然而 佛曾开示:涅槃有四种,那就是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无余依涅槃、有余依涅槃以及无住处涅槃。菩萨既然要证得最究竟的无住处涅槃,当然要先证得其它三种涅槃,才有可能证得第四种涅槃,因此有必要将四种涅槃次第加以说明。菩萨在十信位,对 佛的开示产生信心乃至具足信心,这要经历一个大劫乃至一万个大劫才能成就。由此可知,要培养对 佛开示产生信心乃至具足信心,真的很不容易!那要花很长久的时间才能办得到。也难怪有很多众生在十信位进进退退,那都是很正常,不足为奇。待菩萨圆满十信位功德后转进十住位,开始在外门修菩萨的六度万行,从布施度开始行三施—财施、法施、无畏施;如是圆满布施后,才能够转进持戒度开始持戒,譬如持五戒、八关斋戒、十戒,最后得以持菩萨戒;于持戒度圆满后转进忍辱度,忍于菩萨戒种种的要求,忍于众生种种无理的要求及不便;如是圆满忍辱度后转进精进度,由于安忍众生的忍辱后自然就会精进,不断地精进布施、持戒以及忍辱,使得自己的福德不断增上;待精进度圆满后转进禅定度,自然就会修禅定,因而随缘、随力、随分修禅定,让心制心于一处不到处攀缘;待禅定度圆满后转进般若度继续修行。于修行当中发现:难道佛法单单只是在修集福德吗?当他思惟以后,知道福德与智慧都要圆满具足,不是单单只有福德而已,因此他会寻找真善知识熏习般若度所应有的智慧。
当菩萨兴起了:什么是生命实相?想要探究时,表示菩萨已经圆满六住位,应该转进七住位去探求什么是生命实相?这时,他会依照真善知识所说的参禅正知见去参究,当定力、慧力、福德等因缘条件成熟,亲证一切有情的生命实相心,也就是亲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是为菩萨所亲证的第一种涅槃,因而圆满七住位转入八住、九住、十住修行。于十住位中,透过锻炼看话头功夫,跟随真善知识熏习眼见佛性正知见,以及培植十住菩萨眼见佛性所需要的福德,并于参禅的因缘成熟,一念相应慧,用父母所生肉眼而眼见佛性,眼见自己身心及山河大地虚妄,因而成就如幻的观行,圆满十住位而转入十行位。菩萨在十行位,一者、开始荷担如来家业,出来摧邪显正及救护众生,避免众生被常见外道、断见外道乃至被邪淫外道所误导;二者、于十行位快圆满时,观察七识心的现行与微细的心行,渐渐伏除所知障所相应的异生性,成就阳焰观,因而圆满十行位转入十回向位中。
转入十回向位继续圆满五件事,最后得以转入初地修行。哪五件事?一者、福德。也就是继续摧邪显正及救护众生,使得心渐渐清净、渐渐广大,因而累积自己广大的福德。二者、定力。也就是菩萨有初禅遍身发的定力,成为最顶级的三果人,使得自己的性障永伏如阿罗汉;这时,菩萨于舍寿时可以取证“无余涅槃”,未舍寿前可以证“有余涅槃”,这也是菩萨所证的第二种、第三种涅槃。也就是说,最利根的菩萨于十回向位快满心的时候,可以成就慧解脱阿罗汉的证境,于舍寿后可以取证无余涅槃,未舍寿前可以取证有余涅槃,分别亲证菩萨四种涅槃当中第二种及第三种涅槃;可是菩萨不取证无余涅槃,故意留一分思惑润未来生,取得未来五蕴身继续修行。三者、慧力。也就是菩萨能够了知百法明门的内涵,有了初分的道种智。四者、增上意乐。也就是菩萨在 佛前勇发十无尽愿——尽未来际利乐有情无有穷尽。五者、入地前所作的加行,使得菩萨得以成就如梦观。菩萨圆满这五件事,得以圆满十回向位,因而转入第二大阿僧祇劫的通达位修行。
于地上菩萨阶位,开始断除习气种子随眠,于三地满心成就色阴尽功德,于六地满心成就受阴尽功德;于七地有念念入灭尽定的功德,再加上菩萨成就如犍闼婆城现观,使得菩萨成就想阴尽功德,心里非常寂静,导致菩萨兴起了涅槃贪的念头,想要入无余涅槃。这时,佛出现在这位菩萨面前,劝慰菩萨不要忘了初地前所发的十无尽愿,应该继续前进、继续利乐有情无有穷尽;并传授菩萨一个三昧,叫作引发如来无量妙智三昧。这个三昧胜过菩萨以前所修学的种种三昧,因此菩萨乐于修学而不入无余涅槃,因而转入第三大阿僧祇劫修行。于八地能够于相于土自在,于九地有四无碍,也就是有法无碍、义无碍、词无碍、乐说无碍,得无量无边陀罗尼门,演说妙法无有穷尽,于九地圆满后转入十地修行。于十地快满心时,大宝莲华王宫殿自然现前,十地菩萨进入大宝莲华王宫殿放光照耀十方世界,并从十方诸佛脚下进入。十方诸佛知道有一位十地菩萨即将满心,因此十方诸佛不仅眉间放光,遥为十地菩萨灌顶,使得十地菩萨大法智云现前,成为十地满心菩萨,亦名受职菩萨、法王子;而且还发动九地以下诸菩萨众皆来围遶十地菩萨设大供养,于瞻仰此菩萨时,也蒙 佛放光加持而各获百万诸三摩地。由于十地满心菩萨蒙 佛放光加持,不仅成就大法智云,而且也成就行阴尽的功德。
这时菩萨所应修学的法已经圆满,所欠缺的仅是福德而已,因此转入等觉位,于百劫专修福德;为了成就菩萨的三十二大人相及八十种随形好,所以无一时非舍身时、无一处非舍命处,不管是菩萨的内财或者是外财统统布施出去。这样整整一百个大劫专修福德圆满后,转入妙觉位,上生天上,于天上事先安排菩萨诞生人间,以成就自己未来成佛的因缘,并于因缘成熟时诞生人间,于菩提座下一手按地明心,上品妙观察智、上品平等性智、大圆镜智现前;夜睹明星眼见佛性,成所作智现前,不仅识阴尽,而且成就四智圆明的究竟佛,完成第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并依初地前所发的十无尽愿,继续利乐有情无有穷尽。这个涅槃是菩萨所亲证的最后一个涅槃,就是佛地的“无住处涅槃”既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这时,佛地八个识的每一个识能与五遍行、五别境、善十一心所有法各自独立运作,以及依着初地前所发的十无尽愿,继续利乐有情无有穷尽。由此可知,菩萨所证的四种涅槃,与二乘所证的两种涅槃有共与不共,共同的部分,那就是无余涅槃与有余涅槃;不共的部分,就是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与无住处涅槃,这两种涅槃都不是二乘人所行境界,所以 佛涅槃后,无有一位阿罗汉敢绍继佛位,因为阿罗汉很清楚知道,这些证境已经远远超过他们所了知的智慧境界。
接下来谈《心经》下一段经文:“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 菩提娑婆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说明如下:“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依所亲证的真心而发起般若智慧到彼岸,最后得以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究竟佛。知道般若波罗蜜多,是大威神咒、是大光明咒、是至高无上的咒、是没有可以与之相等的咒,能除众生种种苦,祂真实存在而且不虚妄。”接着 佛就说出般若波罗蜜多咒的内容:“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佛已经很清楚告诉大众,证此无智亦无得的心,可以启发菩萨的般若智慧,再也没有其它的法能够使菩萨穷尽三大无量数劫以后成就佛道。可以证明:菩萨证此无智亦无得的真心,真的很难能可贵,因为祂能使菩萨尽未来际证得最究竟的涅槃。
在这一段经文非常浅显也容易了解,因此不多加解释,唯除“咒”这个字需要解释外。所谓咒,就是把某一些法用名词加以贯串起来,成为四句、六句、八句不等,每句或者五个字、六个字、七个字不等,可以让菩萨记住所要忆持的法而为人宣说,这就是咒,也称为总持、陀罗尼。譬如正觉总持咒:“五阴十八界,涅槃如来藏,般若道种智,函盖一切法。一切最胜故,与此相应故,二所现影故,三位差别故,四所显示故,如是次第现。具足解脱道,及佛菩提道,求正觉佛子,一切应受持。”第一个谈的就是五阴,先解释什么是五阴?为什么五阴能遮盖众生的真如实相?五阴的内涵是什么?为什么它们是虚妄的?三乘菩提所说的五阴有什么差别等等。待五阴的种种内涵一一解说完毕,接着再谈十八界,什么是十八界?十八界的内涵是什么?它们生起的次第是什么?它们究竟是从哪里出生?为什么它们是虚妄的?谈完十八界后,于是再讲解涅槃、如来藏、般若、道种智,一直到最后的受持,什么是受持?受持的内涵是什么?为什么要受持?要如何受持等等。也就是说,正觉总持咒的每一个名相,都可以为大众很详细解说。如果要详细解说,一定要花费很多时间来解释,又因为每一位菩萨正知见程度不一,种性、根性等也不一,并不是每一位菩萨都可以深入了知的,更何况还受到电视弘法时间的限制,无法充分说明。电视机前面的菩萨们如果想要深入了解正觉总持咒的真实内涵,欢迎到正觉同修会报名共修,正觉同修会亲教师们会为大众详细解说,让大众了解正觉总持咒的真实内涵到底是什么?
又般若波罗蜜多咒,佛说:“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或许有人会怀疑:“真的如佛所说,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吗?”既然有所疑,当然要解释清楚。佛曾说祂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表示 佛口业清净,从来没有欺骗过众生,出口一定是真实语,所以 佛才会有广长舌相,可以覆盖其面来示现。身为佛弟子们当然要相信 佛语开示,不是吗?如果不相信 佛语开示,还算是佛弟子吗?既然佛弟子相信 佛语不虚妄,般若波罗蜜多咒当然能除一切苦而且真实不虚。为什么?最主要原因,是菩萨亲证《心经》所说一切有情真心之所在,并依此无智亦无得的体性修行,最后能除众生种种苦而真实不虚妄。所以,佛最后才为大众开示般若波罗蜜多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那就是:“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
时间快到了,在此对《心经》作个总结:《心经》所说的心,就是指一切有情的真心。所以菩萨透过参禅深入参究,那就是《心经》所说的“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因为定力、慧力、福德等次法条件圆满,所以一念相应慧而亲证此心,因而有下列三种情形出现:第一种、是菩萨亲证此空性心,随时随地可以观察祂本来就自在,就算菩萨不观察祂也自在,成为名符其实的“观自在菩萨”。第二种、菩萨现前观照五阴十八界等空相,都是有生有灭、有染有净、有增有减的法,都是虚妄法,所以菩萨亲证空性心时“照见五蕴皆空”。第三种、菩萨现前观察五阴十八界等空相,都是从真心藉缘而出生的法,是真心的局部体性,也是真心的功能差别,不能外于空性心而有诸法空相存在,所以将诸法等空相摄归于真心;也就是菩萨转依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真心时,诸法空相也就变成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了,因此菩萨就“度了一切苦厄”。又菩萨亲证真心后深入去观察,发现真心的实际理地是没有五阴、六根、六尘、六识、四圣谛、十二因缘等法存在之极寂静的境界;祂离见闻觉知,不会六尘,所以无智亦无得,因此菩萨转依无智亦无得的真心,才是《心经》所说的菩提萨埵,也就是菩萨摩诃萨。菩萨以真心无智亦无得的体性深入去修行,他会渐渐发现已经没有种种罣碍来阻碍菩萨的修行,所以菩萨心里不会有种种恐怖事情出现,所以能够远离种种颠倒与梦想的境界;最后尽三大无量数劫后,菩萨证得最究竟的涅槃,那就是菩萨所证的第四种涅槃—既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的无住处涅槃,成为无上正等正觉的究竟佛。
-----《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二 第106-110集 《心经》到底在说什么?》 游正光老师
(原标题:《心经》到底在说什么?)
可是在佛门,有法师、居士们将生灭不已的意识心当作空性心,以开悟圣者自称。譬如有法师在她的书上公开主张:“意识却是不灭的”,以此来误导众生。或许有人会提出质疑,刚才不是将生灭不已的意识心摄归于不生不灭的空性心,意识心不是变成不生不灭了吗?怎么现在又说意识是生灭的?因为这样缘故,应该要加以说明,以免误会大矣!刚才是说,将生灭不已的意识心摄归于不生不灭的空性心,空性心可以再度藉缘将生灭不已的意识心出生;并不是将生灭不已的意识心变成不生不灭的空性心。如果生灭不已的意识心可以变成不生不灭的空性心,这个空性心是修所成法,是有生的法,未来必定会断灭,不是从本以来就是不生不灭的空性心。因此,佛门的法师、居士们不应该将生灭不已的意识心当作是不生不灭的空性心,以此来误导众生。
接下来谈“不垢不净”。是指真心从本以来没有染污,未来也不会不清净;而诸法空相本身有垢、有净。譬如有法师、居士们主张:“有念灵知心或者离念灵知心就是真心。”身为佛弟子们应该要加以探讨:他们主张到底正不正确?首先谈:什么是有念灵知?乃是双方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让对方能够清楚知道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是什么?像这样透过语言文字,让双方专注在所要表达的内容的心,就是有念灵知心,也是意识变相之一。譬如某甲对某乙用语言文字说明自己所拟定的计划内容是什么,某乙听了,觉得计划当中有一些不妥需要修正,于是用语言文字向某甲说明需要修正的地方及原因,双方就在需要修正的计划当中专注讨论,直到有些结果出现。所谓离念灵知心,不需要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能够很清楚了知对方所要表达的意思。譬如某甲跟自己的儿子某乙说:“家里已经没有酱油,你去超商买酱油回来。”某乙听了,不起语言文字很清楚知道妈妈某甲的要求是什么?于是放下身边的工作去超商买酱油。像这样不起语言文字,很清楚知道对方所要表达内容的心,就是离念灵知心,也是意识心变相之一。但是,不论比较粗糙的有念灵知心,还是比较细腻的离念灵知心,都是意识心所行境界,不离意识。而且意识的心行会随着所面对的境界经常改变心意,所以祂有时所显现的是清净的一面,譬如铺桥造路为众生付出等等;有时显现不清净有染污的一面,譬如遇到不顺遂的事情时,就发起脾气;不是从本以来就清净、没有任何染污的真心。因此,在佛门有法师、居士们主张“有念灵知心就是真心”,或者主张“离念灵知心就是真心”,那都是不正确的说法,佛说那是常见外道法,不是佛法。
接下来谈“不增不减”,是指真心从本以来没有增加过,未来也不会减少,能够符合这个体性,也只有空性心了。为什么?因为诸法空相从来有增、有减。譬如定力与意识心相应,如果透过打坐的方式将意识心专注于一境,这时定力增加了;于下座时,因为有种种烦恼出现,导致定力退失了;所以与意识相应的定力有增、有减。而空性心从本以来不在定中、也不在定外,从本以来如如不动,从来没有增加过、也没有减少过。同样的道理,如果将有增有减的诸法空相摄归于不增不减的空性心,是不是诸法空相也变成不增不减了?当然是嘛!如果不是这样,诸法又如何不生不灭呢?可是,却有喇嘛教的行者想借着观想,将自己的真心与上师或者与诸佛菩萨的真心合并。这样的说法非常荒诞!因为他们想借着观想,让自己的真心与上师或者与诸佛菩萨的真心合并,表示这个真心有增加,既然有增加,未来一定会减少,这样有增有减的真心,与 佛在《心经》开示“不增不减”完全相反。由此可知,喇嘛教想透过观想,让自己的真心与上师的真心或者与诸佛菩萨真心合并,乃是虚妄想!所说的根本不是佛法,具足了常见与断见外道见,误导众生非常严重。
在现象界上,诸法空相本身是有生有灭、有垢有净、有增有减的法;可是将诸法空相摄归于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空性心,诸法也就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了。
接下来谈《心经》下一段经文:“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说明如下:“是故空性心的实际理地是没有色蕴存在,没有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存在;没有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存在;没有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存在;没有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存在。”佛已经开示:空性心的实际理地是没有五阴、六根、六尘、六识存在。既然空性心的实际理地没有任何一法存在,当然是极寂静没有丛闹的境界;如果空性心的实际理地有任何一法存在,不论是五阴或者十八界之任何一法存在,那是愦闹不寂静的境界,不符合 佛在四阿含开示的“涅槃寂静”的道理。因为这样的缘故,声闻透过 佛语开示,以及缘觉观察蕴处界之外真实有一个本际存在——也就是 佛所说的真心,所以二乘人知道灭尽自己的蕴处界入无余涅槃并不是断灭空,还有无余涅槃的本际存在,因而断除三缚结成为初果乃至成为四果的阿罗汉,于舍寿时,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愿意自我消失入无余涅槃,处于极寂静的境界中。而菩萨则透过参禅的方式,于一念相应慧亲证一切有情的真心,观察真心的实际理地没有任何一法存在极寂静的境界,知道当下就是无余涅槃;这样的智慧境界是二乘人穷尽神通与智慧也无法了知的境界。菩萨因为亲证一切有情真心,以及现前观察真心本来寂静,不需要灭尽自己的蕴处界就已经在无余涅槃中,因此不急着入无余涅槃,故意保留一分思惑继续取得未来的五蕴身来修行;如是经过三大无量数劫后成就佛道,利乐有情,无有穷尽。
从这里可以看出,菩萨亲证真心以后——也就是亲证如来藏以后,现前观察如来藏实际理地没有任何一法存在之极寂静境界,祂离见闻觉知,祂不在六尘起种种分别,可以证明经文以及禅宗祖师开悟是正确无误的。譬如在《大方等大集经》卷11,过三恶道菩萨曾开示:“一切诸法无作、无变、无觉、无观,无觉观者名为心性。”(《大方等大集经》卷11)经文已经很清楚告知,真心如来藏没有觉观,祂离见闻觉知。又譬如禅宗黄檗断际禅师曾说:“本心不属于见闻觉知,祂不是一般众生所认知具有见闻觉知性的心。”在在证明真心本来就离见闻觉知。从上面种种说明得到两个重点,第一个重点:菩萨亲证无觉无观的真实心如来藏,从凡夫位的菩萨成为 佛所说的真实义菩萨,从此列入菩萨僧数中,名为真正的出家人,纵使他现的是在家相,仍然是出家人,在禅门名为黑衣不是白衣;如果没有证悟,纵使现的是出家相,仍然是白衣不是黑衣。第二个重点:凡是有法师、居士们主张真心有见闻觉知,譬如有念灵知就是真心,或者离念灵知心就是真心,或者断际灵知就是真心,或者真心有觉知但不取分别等等。你一定很清楚知道,这些法师、居士们说法与 佛颠倒,不仅错得离谱,而且还误导众生走向常见外道中。
或许有人会怀疑:“这个本来就自在的真心,就是 佛在经中所说的三界唯心的心,不是如你们所说的如来藏。”既然有所怀疑,当然要解释清楚,以免质问者自己没有弄清楚经中所说的真实理,却来质问提出正确说法的人颠倒,那不是一件很奇怪的事吗?佛在《央掘魔罗经》卷4曾开示:“复次,文殊师利!如知山有金故,凿山求金,而不凿树,以无金故。如是,文殊师利!众生知有如来藏故,精勤持戒净修梵行,言:‘我必当得成佛道。’复次,文殊师利!若无如来藏者空修梵行, 如穷劫钻水终不得酥。”(《央掘魔罗经》卷4)说明如下:“又,文殊师利菩萨!就好像知道山中有金子的缘故,所以才要在山中去开采金子,而不是在树上开采金子,因为树中没有金子的缘故。就是这样子啊! 文殊师利菩萨!众生知道一切有情真心如来藏存在的关系,所以很精进地、很勤劳地持戒来修清净梵行,而且他很有信心地说:‘我未来一定可以成就佛道。’又,文殊师利菩萨!如果没有一切有情真心如来藏存在,其所修的种种梵行终究无所用处,如同穷尽劫数想要在水中钻求而得到酥,终究是不可能成就的。”佛在《央掘魔罗经》已经很清楚开示大众两件事:第一件事,一切有情的真心就是如来藏,也是 佛在经中所说“三界唯心”的心,不能外于此心而说有如来藏存在。第二件事,离开如来藏而能修种种梵行乃至证悟而能够成就佛道,那是痴人妄想。因此,如果有人否定三界唯心的如来藏存在,说他在修清净的梵行,都是言不及义的戏论。
会有这样怀疑的人,经中都说:那是在漫漫长夜修习外道邪见不舍的人。如《央掘魔罗经》卷2开示:“彼诸众生亦复如是,好邪恶正,不乐见佛及如来藏,去来现在不生信乐,如彼鵄鸺好闇恶明,如人长夜修习邪见,染诸外道不正之说,以宿习故今犹不舍。”(《央掘魔罗经》卷2)经中已经很清楚开示:“不信一切众生有如来藏的人,喜欢邪恶、厌恶正法,不喜欢看见诸佛及听闻如来藏法,所以过去、现在、未来不喜欢看见诸佛及听闻如来藏法,犹如夜间猫头鹰一类的鸟一样,喜欢在黑暗之夜出现,不喜欢在白天光明出现。因为这样的缘故,所以在漫漫长夜中修习外道邪见,全身上上下下沾满外道不正知见的习性而不舍弃。”由经中开示可知:不愿意看到诸佛以及听闻如来藏法,乃至否定如来藏存在的人,那是对 佛及如来藏法不信受而且在漫漫长夜中不断轮回生死的人,也是 佛在经中所说的可怜愍者。
又,菩萨亲证离见闻觉知不在六尘分别的真心如来藏后,发起了三德——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所谓的法身德,是菩萨亲证离见闻觉知不在六尘分别的真心如来藏,也是经中所说,菩萨亲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所发起的功德,可以现前观照与蕴处界同时同处运作的真心之所在。所谓的般若德,乃是菩萨亲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后所发起的智慧功德,这样的智慧功德在佛法中名为根本无分别智,亦名总相智,它包含了下品妙观察智、下品平等性智之少分,并不是圆满具足;犹待菩萨以根本无分别智为基础,去圆满后得无分别智,亦名别相智,来圆满、来具足全部的下品妙观察智、下品平等性智;又因为菩萨圆满后得无分别智以后,因而转入初地修道种智,乃至最后可以圆成一切种智;这样的般若智慧功德名为般若德。所谓的解脱德,乃是菩萨亲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了知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才是真实我,蕴处界不是真实我,因而照见五蕴皆空,可以解脱三界之功德。从上面分析可知,三乘菩提有共与不共,共同的部分就是解脱德,不共的部分就是法身德及般若德。这不共的功德当然不是二乘人所行的智慧境界,所以当菩萨在说法时,二乘人当然没有开口的机会;如果二乘人想要强出头,菩萨就借着这样的因缘来宣说胜妙的法,不仅让二乘人改变自利的心态,可以回小向大发菩提心,因而转进佛菩提修行,而且还可以如经中开示,让许多有缘的众生证得二乘初果的法眼净,或者菩萨证得无生忍乃至证得地上菩萨的无生法忍。
或许有人不相信:菩萨亲证真心,可以发起不共二乘的功德。因此,再提《心经》的经文来加以说明,《心经》开宗明义不是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是指已经建立“真心本来自在”正知见的菩萨们,因为参禅一念相应慧,亲证本来自在的真心之所在,成为名符其实的“观自在菩萨”,不就是有了法身德吗?又菩萨知道本来就自在的真心才是真实我,现前观照蕴处界等法不是真实我,不就是“照见五蕴皆空”而有解脱德吗?又 观自在菩萨亲证本来就自在的真心,可以现前观照祂真实存在而且如如不动,因而发起了般若智慧到彼岸,以及转依真心实际理地没有任何一法存在的体性,因此“度了一切苦厄”,不就是有了般若德了吗?所以说,《心经》开宗明义已经明说菩萨有三德,只是你有没有如实理解及贯通而已,如果能够如实理解及贯通,你一定很清楚知道《心经》所开示的已经包括菩萨三德了。
当菩萨亲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如来藏后,就会发现:生死者,依如来藏。所以在现象界上,生与死只是一种现象而已,必须依于本来自在的真心如来藏,才有生与死的现象可言;如果不依于本来自在的真心如来藏,根本不会有生与死的现象出现。这告诉大众一件事:因为如来藏没有生死,所以才会有你、我五阴身生死的现象出现。这是因为有真心如来藏藉缘出生有情的蕴处界以及众生所了知万法出现,所以死了以后,今世的蕴处界以及所了知的万法不见了,由真心如来藏将今世所造的业等带到未来世,让未来世五阴的你、一个全新的意识的你在受报。为什么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蕴处界及万法都不能自外于真心如来藏存在?这是因为如来藏借着自己本有的体性,借着父母的四大而出生五根身,然后如来藏再借着自己所出生的五根身去接触外五尘,而由如来藏变现内六尘;因为有了五根以及无始劫以来就存在的意根去接触内六尘,因而有识阴六识出现,其中前五识就在五尘上分别,意识就在五尘上所显现的法尘广分别,因而有众生所了知的诸法出现;既然今世既如此,过去世、未来世亦复如是,这是因为有真心如来藏可以贯通三世的缘故。
从这里可以告诉大众两件事:第一件事,所谓的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蕴处界及诸法的出现,乃是真心如来藏贯通三世以及八个心识和合运作而成就的。哪八个识?那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意根及如来藏。因为有八个识和合运作,才有众生的蕴处界以及所了知诸法出现,这也证成了经中所说“万法唯识”的道理。所以经中所谓的“三界唯心,万法唯识”,都是指陈一切有情的真心如来藏,如果没有如来藏存在,就不会有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说法出现;因此否定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人,就是 佛在经中所说的愚痴人。第二件事,既然众生所领受的诸法境界都是由如来藏变现出来的,有什么好执着的?有什么好争执的?有什么好计较的?或许有人不相信,今再为大众详细说明:譬如自己的五根身,难道不是由自己的如来藏借着父母四大等缘长养而出生的吗?难道你所接触的外五尘,不是由共业有情共同变现出来的山河大地器世间所显现的外五尘吗?又如果不是你透过自己的五根去接触外五尘,如来藏就在自己根、尘相接触的地方变现似有外境的相分出现吗?既然似有外境的相分出现了,难道与其相应的七转识见分不会去分别吗?既然七转识的见分一定会去分别,难道不会有众生所了知的诸法出现吗?这个道理,犹如航空公司训练机师一样,一定会要求机师先在模拟机受训。在模拟机上,其设备与飞机设备一模一样没有差别,机师在模拟机上所看见的种种影像,都是仿真机制造业者事先所拍摄真实影像或动画而成,于训练时让机师可以应变种种状况发生,并于训练结束后再到机上去实习,最后才成为真正的机师。又机师在模拟机训练当中,他有真实接触到外境吗?显然没有嘛!因为他所接触的都是事先安排的,并不是真实有接触到外境。同样的道理,自己所接触的种种境,并不是自己接触到外境,而是由如来藏借着自己所出生的五根身去接触外境,再由自己的七转识广分别,以此来连接外境,才有众生所领受的诸法出现。诸如等等可以证明:一切境界都是如来藏变现出来的,一切有情从来没有自外于如来藏。所以在《大方广佛华严经》才会开示:“一切众生都在 普贤菩萨身上游,从来没有自外于 普贤菩萨。”这个菩贤菩萨,就是指一切有情真心如来藏。
综合上面所说,《心经》的开示:“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乃是说,真心如来藏的实际理地是没有五阴十八界存在之极寂静的境界。可以证明:真心本身离见闻觉知,不在六尘分别;会分别的乃是七转识自己。因为有真心与妄心和合运作的关系,才能成就现象界不断地有生、住、异、灭的现象出现为众生所受用,其实都脱离不了如来藏所行的境界,这也是经中所说的“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道理。
继续《心经》下一段经文:“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说明如下:“真心的实际理地没有十二因缘所说的无明,既然没有所谓的无明,当然没有无明尽这件事,乃至真心的实际理地没有十二因缘所说的老死,既然没有所谓的老死,当然没有老死尽这件事;真心的实际理地既然没有苦圣谛、苦集圣谛、苦集灭圣谛、苦集灭道圣谛,当然没有所谓的四圣谛可言;真心的实际理地没有智慧,也没有任何有所得这件事,因为真心无所得的缘故,亲证此真心的人名为菩提萨埵,也就是菩萨摩诃萨。”从经文开示可知,真心的实际理地没有所谓的十二因缘、四圣谛可言,也没有智慧可说,衪的体性就是无所得;菩萨亲证无所得真心,从凡夫位的名义菩萨变成真实义菩萨。
《心经》这一段经文继续描述,真心的体性离见闻觉知,不在六尘分别,所以无所得。也证成《金刚三昧经》所说“真心无所得”的道理,经中心王菩萨向 世尊禀白:“尊者!我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菩提性中无得无失,无觉无知、无分别相,无分别中即清净性。性无间杂,无有言说,非有非无,非知非不知。”(《金刚三昧经》)从心王菩萨开示可以得到下列两个重点:第一个重点,真心离见闻觉知、不分别六尘,就是真心清净的体性。心王菩萨叙述真心的体性是:“没有得也没有失,没有觉也没有知、不会去作种种的分别,因为不分别的缘故,就是真心的清净体性。”这样的体性,对喇嘛教应成派中观六识论者一定不会相信。为什么?因为他们所认知的心一定有分别,不离意识所行境界,衪有时清净、有时不清净。不可能是从本以来不分别,从本以来就是清净的,过去如是、现在如是、未来亦复如是没有不清净的。由于他们不相信经中开示真心清净,所以不承认真心存在,认为一切都是缘起性空、一切都是性空唯名,成为 佛所说的断见外道;可是他们怕被别人评论为断见外道,反执意识心为常,认为意识心是一切染净法之根本,所以成为 佛所说的常见外道,具足常见与断见二见。第二个重点,心王菩萨说:“真心的体性是没有间杂,衪言语道断,本身离见闻觉知,名非有;却藉种种缘出生有见闻觉知的七转识,名非无;合称非有非无。衪本身不在六尘分别,名非知;却出生了七转识在六尘广分别,名非不知;合称非知非不知。”由此可知,心王菩萨是在叙述真心、空相、以及真心与空相两者之间的关系。这两个重点也是前面几集所强调的重点,相信电视机前面的菩萨们应该没有忘记,如果忘记了,也没有关系!再把这两个重点重新提起,心王菩萨的开示就会一清二楚了。
接下来,分别探讨声闻四圣谛、缘觉十二、十因缘等法与真心的关系。声闻因为听闻 佛语开示,从四圣谛开始观察,世间的种种法都是生灭不已的法,它没有真实的体性,所以是苦,它包括了三苦、八苦在内;由于声闻人观察蕴处界种种法虚妄而了知苦的真实道理,名为苦圣谛。接着再观察,这些苦聚集的原因是什么?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有了这个色身,这个色身具足五阴十八界,因而造作种种业导致在三界当中不断地受苦;由于声闻如实了知自他有情蕴处界是众生诸苦聚集主要原因的真实道理,名为苦集圣谛。既然声闻已知诸苦聚集的原因是因为有五阴身的关系,因此把这个五阴身灭了,种种苦不会再出现;所以知道如何将诸苦聚集原因消灭的真实道理,名为苦集灭圣谛。然而要将种种苦聚集的原因消灭,一定要有方法才能成就,所以声闻透过四念处观、八正道等法将这个五阴身灭了,种种苦也就不见了,于舍寿时,可以入无余涅槃,处于极寂静的境界中;像这样透过四念处观、八正道等法将种种苦聚集消灭方法的真实道理,名为苦集灭道圣谛。从这里可以了知:一者、声闻是透过佛语开示,去观察蕴处界虚妄,因而断了三缚结成初果,乃至断五上分结成为四果的阿罗汉,于舍寿时,灭尽自己的蕴处界,将自我消失入无余涅槃;还没有舍寿前,证得还有余苦所依的有余涅槃。二者、虽然声闻可以证得无余涅槃、有余涅槃,可是他们观察蕴处界虚妄时,如果将自己的蕴处界灭尽而入无余涅槃,岂不是成为断灭空?因为有所疑,所以去请问佛。佛则告诉阿罗汉们:“入无余涅槃并不是断灭空,还有无余涅槃本际存在。”阿罗汉相信 佛语开示,知道无余涅槃不是断灭空,还有无余涅槃本际存在,所以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愿意自我消失而入无余涅槃。三者、虽然阿罗汉相信 佛语开示而入无余涅槃,可是他们真的证涅槃吗?显然没有嘛!为什么?因为要证涅槃,必须在蕴处界存在的当下,才知道自己有没有证涅槃,如果自己的蕴处界都灭尽了,还有谁证涅槃?显然没有人证涅槃。所以阿罗汉根本没有证涅槃,可是 佛方便说阿罗汉证涅槃。
接下来谈缘觉,缘觉也如同声闻一样,都是透过 佛语开示,去观察十因缘、十二因缘而断结证果。缘觉先从十因缘的老、病、死往上逆推,知道有生才有后来的老、病、死出现;如是再由生往上逆推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知道到这个识为止,不能再往上逆推。所以 佛在经中开示:“齐识而还,不能过彼。”然后,再由这个识推回去,一一确认无误。所以缘觉知道,十因缘当中有一个识存在,这个识就是一切有情真心,再也没有任何一法可以超过衪。接着以这个识为基础,再由十二因缘往上逆推,如何使十二因缘之一一有支消灭?一一推究的结果,因为有无明的关系,使得众生造作种种善行、恶行,如果将无明灭了,行也就灭了;行灭了,识阴六识也就跟着灭了;乃至生灭了,老病死也就跟着灭了,纯大苦聚也就灭了。由于缘觉是透过 佛语开示,自行观察十因缘知道有一个识存在,这个识是一切有情真心,也是一切有情蕴处界出生及消灭的最主要原因,离开这个识——离开这一切有情真心,再也没有十因缘及十二因缘以及自他有情蕴处界出生及消灭可言。由此可知:一者、缘觉是观察十因缘、十二因缘,因而断了三缚结成初果,乃至断了五上分结成为四果的阿罗汉,于舍寿时,灭尽自己的蕴处界,将自我消失入无余涅槃,还没有舍寿以前,仍然证得还有余苦所依的有余涅槃。二者、虽然缘觉如同阿罗汉一样可以证得无余涅槃、有余涅槃,可是他们是观察十因缘、十二因缘知道蕴处界虚妄,而且也知道与蕴处界同时同处运作的识存在,祂是一切有情真心,知道入无余涅槃并不是断灭空,所以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而入无余涅槃。可是祂在哪里?不知道!三者、虽然缘觉可以如阿罗汉一样于舍寿时入无余涅槃,可是他们有证涅槃吗?显然没有嘛!因为与阿罗汉一样已无蕴处界任何一法存在,不可能证涅槃,可是 佛方便说证涅槃。由上面分析可知,二乘人仅是将自己的蕴处界灭尽入无余涅槃,其实没有证涅槃,只是 佛方便说证涅槃。然而菩萨却是与二乘人不同,如果菩萨不证涅槃的话,终将无法成佛,所以 佛才要为菩萨们很详细解说涅槃的种种内涵,让菩萨们穷尽三大无量数劫后,可以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接下来探讨《心经》所说真心另外一个体性——无智。真心的实际理地没有智慧可言,有智慧的是真心所生的七转识当中的意识,能够很详细地分别诸法,使得三乘行者变成很有智慧。譬如声闻透过意识来观察蕴处界虚妄,知道蕴处界无有一法是真实,使得意识不再以自己为真实我,因而断了三缚结成初果,乃至断了五上分结成为四果的阿罗汉。这都是意识心观察蕴处界没有真实我的结果,使得意识变成很有智慧,因此于舍寿时,运用自己的智慧来灭尽自己的蕴处界,让自我消失而入无余涅槃,这都是阿罗汉意识所行的境界,所以说意识很有智慧。同样的,缘觉观察蕴处界真实虚妄,知道有一个“齐识而还,不能过彼”的识存在,这个识是一切有情的真心,祂是十因缘、十二因缘背后的原动力,如果缺少祂,一切都无所能为。可是这个识在哪里?缘觉不知道!此外,缘觉也知道这个识就是无余涅槃本际,知道入无余涅槃并不是断灭空,所以如同声闻一样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愿意自我消失而入无余涅槃。由于缘觉知道无余涅槃还有这个识存在,运用自己的智慧来灭尽自己的蕴处界而入无余涅槃,这都是意识所行的境界,所以说意识很有智慧。
同样的道理,菩萨透过意识去参禅而证得真心之所在,使得菩萨成为名符其实的 观自在菩萨,因而有了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出现。而三乘同有的解脱德;可是菩萨不共二乘的法身德、般若德,不是二乘人穷尽神通与智慧所能了知的智慧境界。譬如二乘人不知道无余涅槃本际在哪里,可是菩萨知道无余涅槃本际之所在,而且还会示现机锋,让有缘的众生知道无余涅槃本际到底在哪里;又譬如菩萨说,二乘人需要灭尽自己的烦恼才能证菩提,可是菩萨不用断烦恼证菩提;又譬如菩萨说,二乘人入无余涅槃仍然不知无余涅槃究竟是什么?可是菩萨可以很详细说明无余涅槃是没有六根、六尘、六识极寂静的境界。菩萨证此无余涅槃本际,当下就是涅槃,不必像二乘人想要灰飞烟灭;可是菩萨为了成就佛道,故意留惑润生取得未来五蕴身继续修行。诸如等等,二乘人无法想象菩萨的智慧证境到底有多深,因为这不是他们所能了知的智慧境界,只好口挂壁上乖乖地听菩萨开示了。从上面分析可知,有情的第六识能观察蕴处界虚妄,能够亲证一切有情真心之所在,使得三乘行者变成很有智慧。然而意识却是真心藉缘辗转出生的法,为识阴六识所摄,因为意识能够很详细地分别法尘,因而有众生所了知的诸法出现;虽然意识在种种法能够很详细分别,也很有智慧,可是真心仍然配合意识所需,仍然不会六尘、仍然没有智慧可言。
接下来探讨《心经》所说真心另外一个体性——无得。由于真心的实际理地无有一法存在,所以说真心无所得;然而在现象界上,当然有得、有失,可是转依真心无所得,有得有失也变成无得无失了。譬如六度当中的第一度—布施,有能施、所施以及所施物之三施;对一般人而言,看见自己在布施,有一个被自己所布施的对象,以及所布施的东西,譬如米饭、金银、财宝等等。布施者很高兴将自己的财物布施出去,被布施者很欢喜地接受布施,及被布施的财物,对双方而言有得也有失,布施者虽然将自己的财物布施出去,是为有失,可是得到的是欢喜的布施以及未来可以成为有钱人的果报;被布施者虽然现在得到布施的财物,所以很欢喜地接受布施,是为有得,可是未来还是要偿还布施者的财物,而且还要加利息来偿还,是为有失;所以说,布施这一件事,在现象界对能施者与所施者双方来说有得有失。可是对菩萨而言,虽然菩萨在作布施,好像有得、有失,可是转依真心无所得,哪里有三施?连一施也没有!既然连一施都没有,还会有得有失可言吗?显然没有!所以说,菩萨以真心的实际理地来观待一切布施,名为三轮体空,这样的三轮体空才是真正的三轮体空,这样的布施才是真正的智慧到彼岸。不是透过意识思惟想象,将能施、所施、所施物当作没有这件事发生,就叫作三轮体空。又譬如菩萨没有明心之前,没有找到真心,当然有所失,如今找到真心之所在,名为有所得;可是这个真心仍然是菩萨自己本有的东西,并不是菩萨另外找到一个原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所以说,菩萨找到本有的真心,仍然是无所得。如果菩萨能够这样看待世间法的所有一切法,虽然在现象界有得有失,可是转依真心无所得的体性,仍然是无得无失,这样的无得无失,才是真正的无所得法。
时间快到了,作个小结论:《心经》所说的:“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乃是指真心的实际理地没有无明等十二因缘存在,也没有苦集灭道之四圣谛存在,所以没有任何智慧可言,既然没有智慧可言,当然是无所得;这些都是站在真心的实际理地来观待蕴处界及诸法等法所产生的结果。菩萨就在无所得之中成为真正的菩提萨埵,也就是成为真正的菩萨摩诃萨了。菩萨证此无所得心,并转依真心无所得体性,在佛菩提道路上继续用功修行,虽然示现有所得,可是仍然是无所得;最后,穷尽三大阿僧祇劫以后,得以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真心的实际理地没有四圣谛、十二因缘等法,祂没有智慧也没有所得,菩萨证此无所得的真心,才是真正的菩提萨埵,也就是菩萨摩诃萨。所以《心经》才会开示:“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
继续《心经》下一段经文:“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说明如下:“菩萨依所亲证的真心,及转依真心无智亦无得的体性来修行,心里不会有种种罣碍。因为没有罣碍的缘故,心里不会有种种恐怖事情出现,所以能够远离种种颠倒与梦想的境界,最后可以证得菩萨最究竟的涅槃,那就是佛地的无住处涅槃。”《心经》已经告诉大众,证此无智亦无得真心,以此为基础来修行,到最后可以证得:既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的无住处涅槃。
然而 佛曾开示:涅槃有四种,那就是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无余依涅槃、有余依涅槃以及无住处涅槃。菩萨既然要证得最究竟的无住处涅槃,当然要先证得其它三种涅槃,才有可能证得第四种涅槃,因此有必要将四种涅槃次第加以说明。菩萨在十信位,对 佛的开示产生信心乃至具足信心,这要经历一个大劫乃至一万个大劫才能成就。由此可知,要培养对 佛开示产生信心乃至具足信心,真的很不容易!那要花很长久的时间才能办得到。也难怪有很多众生在十信位进进退退,那都是很正常,不足为奇。待菩萨圆满十信位功德后转进十住位,开始在外门修菩萨的六度万行,从布施度开始行三施—财施、法施、无畏施;如是圆满布施后,才能够转进持戒度开始持戒,譬如持五戒、八关斋戒、十戒,最后得以持菩萨戒;于持戒度圆满后转进忍辱度,忍于菩萨戒种种的要求,忍于众生种种无理的要求及不便;如是圆满忍辱度后转进精进度,由于安忍众生的忍辱后自然就会精进,不断地精进布施、持戒以及忍辱,使得自己的福德不断增上;待精进度圆满后转进禅定度,自然就会修禅定,因而随缘、随力、随分修禅定,让心制心于一处不到处攀缘;待禅定度圆满后转进般若度继续修行。于修行当中发现:难道佛法单单只是在修集福德吗?当他思惟以后,知道福德与智慧都要圆满具足,不是单单只有福德而已,因此他会寻找真善知识熏习般若度所应有的智慧。
当菩萨兴起了:什么是生命实相?想要探究时,表示菩萨已经圆满六住位,应该转进七住位去探求什么是生命实相?这时,他会依照真善知识所说的参禅正知见去参究,当定力、慧力、福德等因缘条件成熟,亲证一切有情的生命实相心,也就是亲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是为菩萨所亲证的第一种涅槃,因而圆满七住位转入八住、九住、十住修行。于十住位中,透过锻炼看话头功夫,跟随真善知识熏习眼见佛性正知见,以及培植十住菩萨眼见佛性所需要的福德,并于参禅的因缘成熟,一念相应慧,用父母所生肉眼而眼见佛性,眼见自己身心及山河大地虚妄,因而成就如幻的观行,圆满十住位而转入十行位。菩萨在十行位,一者、开始荷担如来家业,出来摧邪显正及救护众生,避免众生被常见外道、断见外道乃至被邪淫外道所误导;二者、于十行位快圆满时,观察七识心的现行与微细的心行,渐渐伏除所知障所相应的异生性,成就阳焰观,因而圆满十行位转入十回向位中。
转入十回向位继续圆满五件事,最后得以转入初地修行。哪五件事?一者、福德。也就是继续摧邪显正及救护众生,使得心渐渐清净、渐渐广大,因而累积自己广大的福德。二者、定力。也就是菩萨有初禅遍身发的定力,成为最顶级的三果人,使得自己的性障永伏如阿罗汉;这时,菩萨于舍寿时可以取证“无余涅槃”,未舍寿前可以证“有余涅槃”,这也是菩萨所证的第二种、第三种涅槃。也就是说,最利根的菩萨于十回向位快满心的时候,可以成就慧解脱阿罗汉的证境,于舍寿后可以取证无余涅槃,未舍寿前可以取证有余涅槃,分别亲证菩萨四种涅槃当中第二种及第三种涅槃;可是菩萨不取证无余涅槃,故意留一分思惑润未来生,取得未来五蕴身继续修行。三者、慧力。也就是菩萨能够了知百法明门的内涵,有了初分的道种智。四者、增上意乐。也就是菩萨在 佛前勇发十无尽愿——尽未来际利乐有情无有穷尽。五者、入地前所作的加行,使得菩萨得以成就如梦观。菩萨圆满这五件事,得以圆满十回向位,因而转入第二大阿僧祇劫的通达位修行。
于地上菩萨阶位,开始断除习气种子随眠,于三地满心成就色阴尽功德,于六地满心成就受阴尽功德;于七地有念念入灭尽定的功德,再加上菩萨成就如犍闼婆城现观,使得菩萨成就想阴尽功德,心里非常寂静,导致菩萨兴起了涅槃贪的念头,想要入无余涅槃。这时,佛出现在这位菩萨面前,劝慰菩萨不要忘了初地前所发的十无尽愿,应该继续前进、继续利乐有情无有穷尽;并传授菩萨一个三昧,叫作引发如来无量妙智三昧。这个三昧胜过菩萨以前所修学的种种三昧,因此菩萨乐于修学而不入无余涅槃,因而转入第三大阿僧祇劫修行。于八地能够于相于土自在,于九地有四无碍,也就是有法无碍、义无碍、词无碍、乐说无碍,得无量无边陀罗尼门,演说妙法无有穷尽,于九地圆满后转入十地修行。于十地快满心时,大宝莲华王宫殿自然现前,十地菩萨进入大宝莲华王宫殿放光照耀十方世界,并从十方诸佛脚下进入。十方诸佛知道有一位十地菩萨即将满心,因此十方诸佛不仅眉间放光,遥为十地菩萨灌顶,使得十地菩萨大法智云现前,成为十地满心菩萨,亦名受职菩萨、法王子;而且还发动九地以下诸菩萨众皆来围遶十地菩萨设大供养,于瞻仰此菩萨时,也蒙 佛放光加持而各获百万诸三摩地。由于十地满心菩萨蒙 佛放光加持,不仅成就大法智云,而且也成就行阴尽的功德。
这时菩萨所应修学的法已经圆满,所欠缺的仅是福德而已,因此转入等觉位,于百劫专修福德;为了成就菩萨的三十二大人相及八十种随形好,所以无一时非舍身时、无一处非舍命处,不管是菩萨的内财或者是外财统统布施出去。这样整整一百个大劫专修福德圆满后,转入妙觉位,上生天上,于天上事先安排菩萨诞生人间,以成就自己未来成佛的因缘,并于因缘成熟时诞生人间,于菩提座下一手按地明心,上品妙观察智、上品平等性智、大圆镜智现前;夜睹明星眼见佛性,成所作智现前,不仅识阴尽,而且成就四智圆明的究竟佛,完成第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并依初地前所发的十无尽愿,继续利乐有情无有穷尽。这个涅槃是菩萨所亲证的最后一个涅槃,就是佛地的“无住处涅槃”既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这时,佛地八个识的每一个识能与五遍行、五别境、善十一心所有法各自独立运作,以及依着初地前所发的十无尽愿,继续利乐有情无有穷尽。由此可知,菩萨所证的四种涅槃,与二乘所证的两种涅槃有共与不共,共同的部分,那就是无余涅槃与有余涅槃;不共的部分,就是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与无住处涅槃,这两种涅槃都不是二乘人所行境界,所以 佛涅槃后,无有一位阿罗汉敢绍继佛位,因为阿罗汉很清楚知道,这些证境已经远远超过他们所了知的智慧境界。
接下来谈《心经》下一段经文:“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 菩提娑婆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说明如下:“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依所亲证的真心而发起般若智慧到彼岸,最后得以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究竟佛。知道般若波罗蜜多,是大威神咒、是大光明咒、是至高无上的咒、是没有可以与之相等的咒,能除众生种种苦,祂真实存在而且不虚妄。”接着 佛就说出般若波罗蜜多咒的内容:“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佛已经很清楚告诉大众,证此无智亦无得的心,可以启发菩萨的般若智慧,再也没有其它的法能够使菩萨穷尽三大无量数劫以后成就佛道。可以证明:菩萨证此无智亦无得的真心,真的很难能可贵,因为祂能使菩萨尽未来际证得最究竟的涅槃。
在这一段经文非常浅显也容易了解,因此不多加解释,唯除“咒”这个字需要解释外。所谓咒,就是把某一些法用名词加以贯串起来,成为四句、六句、八句不等,每句或者五个字、六个字、七个字不等,可以让菩萨记住所要忆持的法而为人宣说,这就是咒,也称为总持、陀罗尼。譬如正觉总持咒:“五阴十八界,涅槃如来藏,般若道种智,函盖一切法。一切最胜故,与此相应故,二所现影故,三位差别故,四所显示故,如是次第现。具足解脱道,及佛菩提道,求正觉佛子,一切应受持。”第一个谈的就是五阴,先解释什么是五阴?为什么五阴能遮盖众生的真如实相?五阴的内涵是什么?为什么它们是虚妄的?三乘菩提所说的五阴有什么差别等等。待五阴的种种内涵一一解说完毕,接着再谈十八界,什么是十八界?十八界的内涵是什么?它们生起的次第是什么?它们究竟是从哪里出生?为什么它们是虚妄的?谈完十八界后,于是再讲解涅槃、如来藏、般若、道种智,一直到最后的受持,什么是受持?受持的内涵是什么?为什么要受持?要如何受持等等。也就是说,正觉总持咒的每一个名相,都可以为大众很详细解说。如果要详细解说,一定要花费很多时间来解释,又因为每一位菩萨正知见程度不一,种性、根性等也不一,并不是每一位菩萨都可以深入了知的,更何况还受到电视弘法时间的限制,无法充分说明。电视机前面的菩萨们如果想要深入了解正觉总持咒的真实内涵,欢迎到正觉同修会报名共修,正觉同修会亲教师们会为大众详细解说,让大众了解正觉总持咒的真实内涵到底是什么?
又般若波罗蜜多咒,佛说:“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或许有人会怀疑:“真的如佛所说,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吗?”既然有所疑,当然要解释清楚。佛曾说祂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表示 佛口业清净,从来没有欺骗过众生,出口一定是真实语,所以 佛才会有广长舌相,可以覆盖其面来示现。身为佛弟子们当然要相信 佛语开示,不是吗?如果不相信 佛语开示,还算是佛弟子吗?既然佛弟子相信 佛语不虚妄,般若波罗蜜多咒当然能除一切苦而且真实不虚。为什么?最主要原因,是菩萨亲证《心经》所说一切有情真心之所在,并依此无智亦无得的体性修行,最后能除众生种种苦而真实不虚妄。所以,佛最后才为大众开示般若波罗蜜多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那就是:“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
时间快到了,在此对《心经》作个总结:《心经》所说的心,就是指一切有情的真心。所以菩萨透过参禅深入参究,那就是《心经》所说的“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因为定力、慧力、福德等次法条件圆满,所以一念相应慧而亲证此心,因而有下列三种情形出现:第一种、是菩萨亲证此空性心,随时随地可以观察祂本来就自在,就算菩萨不观察祂也自在,成为名符其实的“观自在菩萨”。第二种、菩萨现前观照五阴十八界等空相,都是有生有灭、有染有净、有增有减的法,都是虚妄法,所以菩萨亲证空性心时“照见五蕴皆空”。第三种、菩萨现前观察五阴十八界等空相,都是从真心藉缘而出生的法,是真心的局部体性,也是真心的功能差别,不能外于空性心而有诸法空相存在,所以将诸法等空相摄归于真心;也就是菩萨转依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真心时,诸法空相也就变成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了,因此菩萨就“度了一切苦厄”。又菩萨亲证真心后深入去观察,发现真心的实际理地是没有五阴、六根、六尘、六识、四圣谛、十二因缘等法存在之极寂静的境界;祂离见闻觉知,不会六尘,所以无智亦无得,因此菩萨转依无智亦无得的真心,才是《心经》所说的菩提萨埵,也就是菩萨摩诃萨。菩萨以真心无智亦无得的体性深入去修行,他会渐渐发现已经没有种种罣碍来阻碍菩萨的修行,所以菩萨心里不会有种种恐怖事情出现,所以能够远离种种颠倒与梦想的境界;最后尽三大无量数劫后,菩萨证得最究竟的涅槃,那就是菩萨所证的第四种涅槃—既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的无住处涅槃,成为无上正等正觉的究竟佛。
-----《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二 第106-110集 《心经》到底在说什么?》 游正光老师
(原标题:《心经》到底在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