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当毁谤三宝
不修证圣法,又毁谤三宝的众生,名为一阐提。对于学术界喜欢着墨批评大乘佛法,实在是不知如何置评;以众生心性贪染五欲,不受诸圣教诲,于五蕴中起诸我见,更生我所见解,如是生诸我执,我慢不离;即使善知识在前,亦是无法生受。所以世间有情毁辱圣教,事常等闲,无可更道;然诸出家众剃染求道,舍诸家亲,孑然行止,孜孜勤苦,誓志宏扬圣教,宁可万年孤灯,要受如来圣典,亲蒙旨意,不敢大言以为世间法;若不得旨趣,心地不明,宁默终生,紧护身口,尚且不自为标榜,何有立诸异说以邀世名!如是僧宝,人天礼赞,虽不得悟明宗旨,深可景仰;袈裟被身,道统是临,真未来佛!岂可以其今生道业而轻之哉!如幼狮虽弱,必为丛林诸众之主;王子虽幼,必嗣大统而王天下;行善之人虽受恶人世间耻笑,将来必受人天之胜妙诸乐,如是因,如是果;如是出家学佛之人,将来必得道果,哪可轻忽自慢,自生惑见!
然诸学人于有学位,出家不得胜果,本自娑婆常事;然若不见此,于自默修道处而不为,更徒以谈论谤法为盛事,刻意攀图诸不修证之无知学术人所说,毁辱圣意以为当然,不免亏负圣衣,枉得人身!今有出家众,毁犯诸禁,不称出家,名为一阐提;假学术讨论之名,而兴谤法之实;凡所佛子,皆当同心,悯佛法得之不易,佛陀苦心难思,如何不效佛陀驱除逆子,以为施救;如何见覆其过,以为宽容;佛法一期将尽,无知者众,善根轻者,易流所转,更失慧命;是以拈提,无可卸责;法王座下,尚不见容犯戒列席,何况坐令破法而不言哉!
昭慧法师在近二十年前回答黄俊威先生的《原始佛教无我观念的症结》时,写了一篇《非只是「道德实践命题」-也谈原始佛教的无我论》,今日就昭慧法师的错误直接说明,不深究黄居士的命题,以法师所说,愿意「就教方家」,便如下直说。
法师说:「但他进一步的推论,肯定有真实自我,却远离了佛陀,而轻率大意地掉进『有见』、『常住论』的观念窟窿里去了。要知道,在逻辑上,否定了非A,即是肯定A,这是明显的排他律;但是佛陀的沉默已然暗示我们:有我与无我的诘难是二律背反的两难命题,否定无我并不等于肯定有我。」
到底法师出道尚浅,于菩萨道尚为新学,因此推论有「无我」一事,无有「实我」一事;如果然者,如来报身,乃至行化,到底修证得道者谁?谁得了?如果不知有实体,无有真我,这世间人便笑出家众:汝行诸法,到底无有证者,汝既不存,身心俱没,何辛苦为?此时法师应该如何答之?如果无有证者,今日法师身披袈裟,到底图个什么?既然汝既非是真实处,汝所举,汝所言,何可为真实?
常人虽不知有无之论,但是佛典甚明:「宁起我见大如须弥山,不起空见如介子许。」此处的空见即是断灭见,所以一般凡夫若非进入佛门,以为这个有见是真实而有,如是即是我见,此乃稀松平常。然而此中论义:有真实自我,当然不是未学佛人可以晓得,以众生取意识心无常为我。众生如是以意识心,执持为我,生起如是见解,名为我见,又生我所的见解,乃至执取,贪爱不舍,此受五蕴身,以为我,因此佛陀予以破斥。
然而即使是根本佛法里面,《阿含经》还是宣说:「不异我」,除非法师是突然假装看不懂中文,否则这意思很明显:就是这其中也有个我,所以固然非是五蕴我,但是还是有我,只是这个我和五蕴我不同,所以称之为「非我」,可是这里的「不异我」,法师怎么不道道看呢?到底宣说毁谤佛陀的过失,如是过了将近二十年,可以答得上来吗?
真正远离佛陀的是您自己,法师,因为您不知道这一句佛陀说的「不异我」的意义,所以这一句话就把您所有的戏论都撂倒了!五蕴既然不是我,又如何不异我呢?五蕴虚假无实,如同泡沫,如露如电,此非是真常,如何可以称说为我?既然不是我,何以佛陀又称说这五蕴不异我?如果毕竟无有我,则此句话也不必说,应当说毕竟终究无有我,既然无我,则生存不生存,如同儿戏,一切如经典所说,既然空幻不实,何必介意流转不流转,以毕竟无有常体,可得究竟解脱。即使如是依照小乘法,也是无法安立,更何况是大乘佛法呢!若有常体,则法师此论则破;既然是常,又修解脱成就,如何不得称之为我?是以所说,当世间无有人可以修得胜法,当无有人可以解脱,毕竟无有常者可道;然而世间毕竟有阿罗汉,毕竟有如是解脱圣者,如何可以说无有「常」!既然有「常」,当信当然有「我」,只是佛陀说:「不相在」,这个五蕴不在真常里,这真常不在五蕴里,因为这毕竟不同;然而佛陀还是透露了密意:「不异我」,所以当然还是有我,否则直接破斥我就好,何必多此一句!
若是阿罗汉无常,则佛法成妄,世间人何必修学解脱道,寄望能够解脱生死?以因思索阿罗汉为常、真实,所以出家;然后来了知:原来我一切是假,不应贪爱,因此不求我与我所,见解齐弃,我执尽断,成就阿罗汉,后舍报,灭十八界;然因为畏惧如是即是断灭,所以问道于佛,如来答言:涅盘位中,有本际。
如果本际是十八法,则应该无有入涅盘者:以灭尽十八界法,方得有因缘可入涅盘位,所以如果本际是属于十八界法,则不当说「灭十八界」!既然「本际」不是十八界法,便知道此非为能生所生相对法,十八界法为所生法,为相对法,根尘触而生识,是以六根,六尘,六识,所能够灭者,皆是自心现起,「本际」既然因为修解脱道而有,如何可说,此「本际」与「我」毫不相干哉?
此处更为分说:如果六尘非自心所现,则外五尘历经无量阿罗汉入涅盘,仍然俱在,今日仍可受大众所触所感,所以外五尘非有可灭于入涅盘,因此十八界法乃明自根身、内尘、乃至诸识,咸皆弃舍,如是入小乘涅盘,所以何可说「本际」是无常法?
本际如是横亘长存,阿罗汉既然已经永灭,此之「本际」自当永随,然涅盘无诸境界可知可觉,以无有知觉心故,知觉心永灭缘故,既然永灭,又无有十八界;则涅盘,便是实际以此「本际」而立名,因「本际」而可称之为涅盘,离此本际,当然不称不生涅盘;若可离者,佛陀不当说:涅盘中有「本际」!
既然涅盘为常住,以小乘法说道,永灭诸法不生三界,涅盘寂静。如是涅盘当守其本位,既然不变异,又不生不灭,而因「本际」而得说涅盘,则此「本际」当为不变异,当为不生不灭,否则岂有生灭法可得住此涅盘不变异法之理!如是永灭一切诸法,何可谓阿罗汉入涅盘?当知:「本际」非为三界诸法所摄,非是一切诸法所摄,不落一切诸法数中,以无有生灭诸相,是以必当真实,此之「本际」当是毕竟真实法!
既然「本际」为不生灭,则知不论有得无得,如是「本际」当永远存在,本自无生,本自无灭,涅盘因之而立名,所以阿罗汉于此世间尚未舍报时,如何得说有余涅盘,皆是因为「本际」,而得可说涅盘。不当说于涅盘中,别立一涅盘可说;当言二涅盘皆以「本际」而立言立名,非是以十八界法而立名。所以于圣教中,小乘不得方便,然如来还是毕竟开示,此「本际」亘古长存,于生死中,迥然独立,有情活着时候,就是在,小乘者虽然不知道「本际」为何物,然而所入的涅盘,还是只有「本际」可说!
意根于无余涅盘位中,已然无存,所以「本际」即是常住真实,所以一切众生皆可修道,成就解脱胜果,阿罗汉入涅盘,如何可以说「本际」不是真实!
如果「本际」不为真实,定无有小乘说法的必要,则异于断灭论几希!
如果无有「本际」,则是断灭,以涅盘位中无有一真实,则佛应当说断灭见为真实法,以毕竟证得法为无有;然佛终究不如是说,更说有「本际」,所以知如来所说「本际」即非断灭,非是三界有为生灭,不可以如是灭法视之,亦不可以如是生法视之。
以诸生灭皆非寂静,以生灭皆是因缘诸法,不为常法,所以「本际」于涅盘中,即是非生灭法,为真实常住。
所以若得一真实,当其常,又以藉假修证而入,当知是我,只是其之于世间人眼中之我,如是天壤之别!所以以「本际」为我,当为常我,以此常我而为本际,即无过失!若是世间常我,实是不常,所以众生颠倒,于无常处计常,于无我处计我,因此世间常我,何有常我之性,以自性尚且无有,以何性为我,以何性为常?生死轮回,头出头没,所受根身,世世不同,所受诸识,念念变异,自小到大,何有常恒?
由此论,不可以他法相观于「本际」,以诸法相法性本自不同,如有同者,当知为三界法,不得名为圣人入灭。若是如此,当为外道五现涅盘,以虚妄法,以三界法,作为涅盘,非是涅盘。所以「本际」是真实独立,非是小乘人所破斥的万法皆空。
如果「本际」可空,则不为涅盘,佛不当说:涅盘中有「本际」。以佛毕竟无虚语故,所以「本际」不空。若不空,则当从本以来不空,不住于空,当不生灭,否则必入十八空中,当成虚妄,以涅盘如实,小乘得入,涅盘以无世间所知之一切法,何况有我,因此涅盘中「本际」当为真实我,以常而不变异故!
所以即使阿罗汉不知「本际」,在生不知,死后不知,亦无碍于解脱,是以有一真实法,从来不为阿罗汉所知所了,惟信佛语,所以不畏惧断灭,而入涅盘,于生死中因为惧怕诸苦,生涅盘贪,所以必入真实处,然又实无可入,以灭十八界,实际自灭当下尔,何更有他余事可道!
涅盘非是更生,若是更生之法,同于生灭,同于生灭,当不可为说涅盘,仍为外道五现涅盘,不识小乘涅盘;以如是因故,涅盘则于取灭十八界法见,然此见,次现,不过戏论,不因如是而生涅盘,如是而生涅盘,当为谬生诸有,以外道有外见外解外境外相可求,不知涅盘即是灭十八界,所于当下,即是涅盘,所以于当下者,当知本来无失无得,以曾经百千劫中,无量生死中,此「本际」无有失去,故称之为无失;以百千万劫中,无量生死之中,此「本际」从来不得,所以称之为无得,无论证与不证,凡夫贤圣,诸佛菩萨,此「本际」永远如是,既然永远,从来如是,真实而存,故称之为「真」,永远如是,无有变异,故称为「如」,所以号为「真如」。
于此当下,既然而有,当知即是此「真如」体,横贯三生,岂有异哉!既然不知不证,无碍其为涅盘,如果涅盘因不知,而有变异,如何可因之外缘而生消损变异,如是何可于涅盘位而存?是以无变异,当知现下即是涅盘义,是以「本来涅盘」,无有待于无余涅盘,而可称之为涅盘?既然涅盘因「本际」而有,因而立名,是以一切有情无有不涅盘者!是之为涅盘正义!以之而说涅盘,以一切有情无有遗失「本际」情事,从本以来,无有得失可说,以妄心体性,会得不会得,毕竟「本际」无损,毕竟「本际」常住,毕竟「本际」如是,是知离于此说,如何道出其中旨趣;若以「本际」为一般法,自失法益!
是以「本际」如是 如来具说,如何可说为无?既然共诸凡夫无有舍与不舍,则真实,如何可得谓无?是以别于他诸有见戏论,当知「本际」有,此为真实,此为真实有。俗人所谓真实我,不免破坏建立,空中楼阁,如是何可相较于真实有;是以如是真实见解,何可谤为边见,以为世间人所谓常见?
如是因有「本际」,才有涅盘可道可说;所以此涅盘何可说不是如来果地的大涅盘?既然涅盘实际,不有他物,惟以「本际」是赖,是以可说一切众生都有此「本际」,时时照映,时时应事,「本际」不因圣人而有,不因凡夫而无,涅盘寂静,本所不生不灭,是以当知,合一切有情,不有不得涅盘者,然因不入大乘,不取证,所以虽随而不知,故称「本际」乃是大乘所说涅盘心,以二乘人不知不证,所以不能会祂;然大乘诸子,菩萨生起法界实际所知,探究实证此一真实,于后位知,「本际」非入一切法数,不在一切法数中,虽以不入诸数,然不因证取,而可说有;若如是说,眼见一切大地有情,都具备如是「本际」,凡夫焉可说无,以意根执取「本际」为自内我,取其一切功能为用,以为我之我,如是我爱不舍,如何可以说凡夫无得无证?若真无得,则何以圆成一切诸法,为天下则;以一切有情皆得,所以可以安身立命,一切有情莫不如是。然说有证,则又不然,盲人不见日月,虽以善辟晓谕,不能得知,虽则日月皆照,无分春秋,毕竟不能得知,于此何可说无有日月朗照天地,然盲人自不见尔!大地有情,因不遇圣法,如同盲人,虽受日月,得以存身,不觉有异;然亦毕竟无有念于日月者,以不知故,何能知道有「本际」存焉?所以证悟者,不说为证,此事自家事,此证自家证,以妄心虚妄不实,本自非我,既然非我,何因非我而更起诸见,虽以「本际」真实向前,不入诸数之中,然若有得者,一切大地众数皆得,何有未得?更以非我,到底谁得,「非我」不是我,如何说得,如何客寓主舍,自称为主,本自不然,况说此屋之内,所得一切主事,事理如何具备?五蕴假我,因缘偶得此身,现下心猿意马,念念不住,自尚且不存,何更说得?是以证悟不于中说有更得,原本不知,然事理无谬,本就无失,何以更得?以别一切凡夫数,别一切二乘,说「得」!
如阿罗汉自知,灭一切三界诸法,得涅盘;是以不灭自己,不得取证涅盘;然我既灭,能知能觉心已灭,无有复起,有谁知入涅盘者,有谁知证涅盘者,毕竟无有入涅盘者!更以我本虚妄,舍弃诸见,方证初果,如何复起我见,说我取证,说我得入「本际」,我毕竟无有,即先破而不存,当灭我,于之前,只是随缘安止,缘尽,则灭我;如是方为小乘证取无余涅盘,然《增一阿含经》之《央掘魔罗经》说,二乘人如同蚊蚋之行,不晓得真实如来藏;是以小乘经典即以破斥小乘所得,以无有证取信受如来藏,于此深妙法不听不闻不信不受,所以只然晓得灰身灭智,故生蚊蚋之行!如来藏如本不灭不生,为二乘人所不知的真实处,如同二乘人不知「本际」非是方便,而是时时处处,又无有生灭,如来藏亦是从来不生不灭,于佛位,于众生位,仍是独立,所以当知圣意:因于涅盘诸义理相通,由大圣 佛陀不二语故,知「本际」,如来藏本自不二,大地一切邪谬有情,乃至二乘诸圣,岂可更说二者异同!
佛陀竖立正法幢,本为一切有情众生,法水虽然遍覆一切三千大千世界,然毕竟因缘各别,无有皆可受究竟如来法义者,此非如来之咎;如旭日东升,盲人自不见尔,何可说无日月,然明眼人终究不失;使以加学受熏,年年月月,劫来劫往,终将信受,届时慧眼自开,不自诳言,无有日月,如今开悟之大乘菩萨,是以《央掘魔罗经》于小乘经典,悍然举帜,明说如来藏真实,破一切二乘愚人,述佛本意,此处明说,累诸佛见对,共证真实,既是小乘经典,既是佛语,如何可不信如来藏,此「本际」是真实有!若是无有如来藏可说,佛陀不应说《央掘魔罗经》于《四阿含经》中,以小乘法不预如来最上胜事,使以虽知有三乘法,乃至人天五乘,毕竟隐覆而说于它经,然以大法毕竟无藏,为欲利益一切现在当来一切众生者,所以明说如来藏,所以何可说无如来藏于此《四阿含经》中无有宣说,经典字字句句俱在,为声闻弟子所不得不集结,当以后示众生,无有轻蔑诸佛胜法,所以即使非小乘人行处,也要于回心向大之后,赞叹宣说,令一切后世欲立谤言者,不造诸事,而能信受正法!
佛既然言:「不异我」,如是别于五蕴「非我」,这其中如何可说无有一个真实的我?如果既然无有我,则当不以「我」而入句身之中,以「我」根本不存焉
故。然五蕴既然非是我,当既然言五蕴「异我」,何以说「不异我」?此事明载于《阿含经》内,不得说无!若是无有一个实体,则当说五蕴「无我」,无有我,如此义理可通;则不必更说「非我」,以「非我」之中,含有诸义,含有多义故;以之义理,到「不异我」,更得明显。
世俗之人以五蕴为我,根深蒂固,难可拔除,所以小乘经典直道「无我」,以破斥为先,经过小乘人思惟理解,蕴处界一切皆空,毕竟虚幻无实,无有自性常住,惟是积聚和合,所以立论确立无误,因此于此胜解以后,身见、我见俱断,于佛法不疑,于诸外道见谤法而不疑,疑见皆断;更知道何者是应持,乃至不应持,于诸禁取诸见皆断,所以断尽三缚结,成小乘初果人。
然而小乘法无能论与大义,有问:既然如是,蕴处界空幻不实,此幻化由谁而作?如果暂且不论知觉心,即使论此山河大地,一切外相诸分,为何演化生灭不已诸相,如是森然罗列,生住异灭,此何谁而造作而得?诸法毕竟无有自性常住,如何法由无而自起,若是法本自无有,如何自起?若法当是真空义,于灭处,何当复生?继而复生,又何复当灭?为何更生灭不已?乃至一切时劫,如是成住坏空,为何诸有事物随之生住异灭,所以轮回之中,真无自性耶?如果真无自性,不应有如是成住坏空,生住异灭,如是推动,生灭不已;一切皆是无常,何能预诸蕴处界成如是,蕴处界本自无常,又无有真实体性,如何令一切万法走向如是无误的轨则?若无有自性,不能解释何以必当如此,则或可有人答之:因为这是轮回的铁则。此话不当,一切诸法皆无自性,如何有所谓铁则存在;有铁则,即是有诸自性,何可谓无?如果铁则不称为自性,应称为何名?是以此说不成理。更阐明如是,如果自身应无自性,何以孜孜不倦,轮回出生,老病死而不断,无有停息?又哪里可说,业果如是,应说业果必不如是,以如是,则是说有轨范铁则,既然无有自性,不当说应该如何,应当说如是,以如是故,就是建立自性,如果不因知是建立,则更是建立诸外道见解,以为外道自性外见,以为别有一自性存在,可以安排一切业果,一切有情则应该俯仰顺从,悉听尊便;然而佛陀已经于《阿含经》破斥这种自性外道见,所以以为有一自在主,可以决定业果相续不断,当不成理。然而此之业果宛然,佛陀说毕竟因果无差,蕴处界中既然无有一真实自性,如何可以持守因果业报无差?不当是理,应说:如果能够因果无差,必当有一自性本自成就,不是蕴处界所摄,是以能够持守诸有轨则,令一切因果业报,如是因缘果报一切无误,即使是成佛之后,亦能依诸因缘而现起诸法,所以此自性应当无说成就不成就,必当如是,又简非外道自性所见;否则灭去,何必复生,何须复生,为何必须按照业果而作安排,如果如是,又堕轨范铁则之说,不能立论无谬!是以轨则若有,应该也是此一自性所应持有的功能,此理当然,如果不为其所持守,则由另外一物所持守,则另外一物由此,应之称为自性,以有其功能常现,常起,常守,无有遗漏,无有或失,随之有情而运作,如何谓无!然以蕴处界,一切有情所观察,万法生灭宛然,所以要会取如是深意,又易堕于外道自性见,虽此明说,然诸众生,甚能够指鹿为马,尤其南阎浮提人生性刚强,无分男女,自生邪见,无有停歇;如果说有自性,纠缠不清,是以一切自性总破,先立其纲,于诸细目,方为条列,检视诸方,破斥建立,以为正法方便!是以小乘法中,不说诸容易混淆字眼之名辞,不于此立诸论,大慈世尊循循善诱,如是拣斥群非,必说「无有自性」。是以询诸佛意,「无我」,「无有自性」,当为方便,是以后来大乘法方说,「有我」,「有自性」。以诸有我,于佛法初期,以外道,梵我之见已说,此法义不正真,应该先与破斥,破斥,又当建立,是以解脱道大盛,广说「无我」,广说「缘起」,不说「有我」,不说「自性」,以如是则一切刚强众生不能信受深妙诸法,即使一说再说,邪说字眼先入为主,或以佛法也是别立而同宗,无有利于正法,所以先行小乘方便,不当有疑。
如果无有自性存在,一切业因不能自守其位,应当因果任意,更不应说有因果,以因果本身即已悖义,悖无自性功能义,何可更说?若是有因,必当有果;则应当说,有一自性持守如是因果,否则因,何以必果,不当说:如是因,如是果。不当如是,而应说,因果不必相续,因果不必必成,因果不必成理,因果应无关系,因果应当随缘,如是方为无有自性;然而此义不然,以佛陀所说:因果如是。如是因,如是果。所以必有自性,然而此一自性不是蕴处界,蕴处界若有自性,则其自守其位,何以生灭称之?不当说:诸法无有自性,诸法生灭,诸法无常;以如是说,所以自性不是蕴处界,自当别于蕴处界,而又简非如一般人可解,所以不必更称更叙说,应当安住此与会大众,广说佛法,立于不败,令一切有情得以先离外道邪见,所以破斥一切以「蕴处界为我」、「蕴处界为常」、「蕴处界有我」、「蕴处界有自性」、「大自在主自性生诸有情」,如是予以破除,令诸众生可以安止于无有谬见之处。
然而虽然蕴处界无我,蕴处界无有自性,毕竟无有正见,不说此生生不息的轮回,到底依止何谁?到底依止何自性?此之自性,必定常住,否则轮回业因业果如何持受?器世间又如何安立无误?若无此自性,业果不为当下如此,器世间应随时所见灭去,何可有住相可说?此山河大地,应不必待外缘成就,应当可以自灭,何以必守因缘,成就器世间,而能安住有情;此不成理。所以自性不得谓无,然毕竟不于蕴处界生,以自性应当不生,若有生者,则落入生灭法,何能轨持一切因缘果报无误?是以不生,既然不生,何有灭自可说,灭因生有,既然无生,如何说灭?若现在已存,而说将来会灭,则轨范亦是无法持守,若有灭者,则因果无法相续,必至错乱,若有此者,佛陀不说因果,以无常故,然以佛位,尚且方便示现因果,经典处处更说因果,所以如何可以说无因果,既然不如是说,则此不成。
所以既然不得生,又不得灭,应当本自常住,无有生灭,方为自性可说,方可说为自性,方为非蕴处界法,一切蕴处界法皆是生灭,如是缘起不断,是以拨去云雾,有一个自性常住,然佛陀又破斥自性为大自在主,为于虚空,此皆是蕴处界中物,如何说是自性,大自在天主有其寿命,焉得常住?既不得常住,何以主宰有情乃至器世间生灭无常,而业果相续,不应成理!如果可以成理,则一切有情何必修行,求道熏习圣义,此大可不必,大自在天主掌控一切生死生灭,随之喜好,谄媚之,方得不死,则也大谬:既然大自在天主可以出生一切,则应该出生一切顺从意旨的有情,何以更出生有不顺从其意旨的有情,此究竟是何心态?俗人所说:吃饱太闲,甚为无聊,可为此戏论脚注。
其余虚空、能量、冥性更不足论,托之于渺渺无物,虚邈之中,以为必当如是,则一切业果惟其所持,则业果业因如何不混淆其中,众生修业各自不同,业因成就,如何染杂同会?如果各自业因独自存在,何须说有虚空、能量、冥性?何须附会之?而且附会,究竟何为?虚空无物,小乘法定虚空为「色边色」,为物质以外之处,不过强立而名之,毕竟不实,以不实之物说有自性,此物何生万法?
能量若是实体,现下已知有能量,何以仍是生灭变相,此能量何以变异诸相,无有持守其位,若而耗损,若而归散,若而聚合,此世间人今日之所共知,能量型态各自可以不同,如是积聚,即是蕴处界生灭;若是以一不可知的能量称之,则一切修道人则不必修,以不可知故,以无有修证故,不知如何会取故,同于戏论,焉可为实?是以当道邪说说法,各立自性常住,或以能量,或以冥性,更说此中,空性广大,然而无有知道如何起用诸事,成就万法,所以一切皆是执取外道非自性以为自性,以无常,以诸妄想成诸实际,欲以此说成就,不得当理!
是以略事提及,现当更说自性,既然不于自在天主,又不于冥想无知处,又不于蕴处界无常之中,到底这个自性不于外,又不于内,不于内外,到底于何?如果不于内外,岂能得见?如果于内外,则堕入诸数,必然生灭,所以不当以蕴处界内外有形有质而观之,亦不当以自身五蕴而认假为真,既然佛陀如是说小乘义理,然必有慧根种,菩萨种性之人,不愿以修习如是小乘法而自足,以《四阿含经》已然说有菩萨,已然说有三乘法,既然如是,为声闻众,为缘觉众,说是二乘法:三法印、四圣谛、三十七道品、十二缘起法,如是诸法,为二乘法,则当说三乘法中,非为小乘的菩萨乘,大乘法,所以佛陀必然启领,虽不于小乘法中多所阐扬,必然有所说,有处隐讳而说,有处明白而说。
是以《央掘魔罗经》于《阿含经》中明说如来藏,如是如来藏得以成就佛果,自然为常,自当为有自性,经典更称:「自性如来藏」,不为蕴处界所摄,焉可谓之为无有自性?不当以此谤佛!如是:千指因缘,为大法先;三佛齐至,共道正真;千圣共证,赞与盛事;小乘咸归,诸天求问,魔王依止,万民共仰;如是磅礡场面,证此无上,所以虽然小乘人被驳斥到体无完肤,仍然纪录集结,供于大众后来一切学子之前,以《阿含经》,佛口亲言,不当有所诋毁,更为令一切未来当来佛子预先安立正法,说有「如来藏」,说有「自性」,以接续大乘正法,乃至说有「佛性」,接续《大般涅盘经》所说正理!是以诸经皆说:「如来常恒」,于《央掘魔罗经》中毕竟所载,所以佛陀自道:「隐覆言教,秘密说法」,以众生难以信受缘故,然而是以安立,仍是应当说之,所以不当说如来无有说「自性」,无有说「常恒不变」,如来无有说「如来藏」,如来无有说「佛性」,如是皆是背弃经语,如何不按经典如实宣说,更生空见!此为小乘法时期所明说,已足以破斥邪谬,不当以为佛陀无有说之。
而就隐覆义,「不异我」,如果真得无我,不需更道如是语句,「无我」已足以阐明,所以「不异我」即是对「无我」详说,由「非我」处而生大乘正真法义,故说「不异我」。五蕴既然不是我,又无有自性,「我」焉可立名?若则方便,可以随诸问道,方便说我,以我同于世俗人所见之我;然而小乘法为破世俗我见,毕竟无有如是之我,所以说是无我;既然我字不立,何必说「非我」,非世俗我耶?若是指说是世俗我,是所破,不当说如是为世俗我,应当说世俗人以颠倒见,所以毕竟无有常我、真我可以安立,所以说是无有如是真我、常我于五蕴中,如是岂非说非真我耶?所以若真有我,则义乃可通,顺通畅法主破斥义,以世俗所见非是真我,而世间人以五蕴为我,所以五蕴非是真我。
如果立论一切无我,则「无我」,无有如是诸我;「非我」,五蕴中则不是所说的我,因世俗人期待一个常我,所以以无常认为是常,以无我以为是我,所以此处,亦是可通。然而已然可分二义,蕴处界不是真我,不是常我,此处我所指的是常我,所说的事就是真我,然而不阐扬之,于此常我之处,于此真我之处,为真有其事,还是虚妄想?如果真有其事,必然不同于外道世俗所知的我;如果同于世间我,以生灭法无得安立为常,既不得为常,何可为真,是义不然;而且佛陀不必更说「无我」诸义,所以不当更说。以立论本自设如是,如何自毁原设以为破立?所以于应真有其事,已然不同于蕴处界,是则不同,则唱说:「无我」、「非我」,乃所必然!如果举他义,说真我是虚妄我想,毕竟无实,则「我」不存焉,当然一切「无我」、一切「非我」,又何所疑?以毕竟是虚妄想,无有真我故,是以一切不能相较,一切不能说「是」说「有」,故得说「无」,故得说「非」;所以此理甚明,毋庸更言!然到底何者?
至此「不异我」,则一脚踢翻,若是虚妄想处成理,则应说「异我」,何以说「不异我」,何以举义,说「不异」,以「不异」,以有附会处故,以有比对义故,以有「非异」处,既然「非异」,乃是说非全部不是,乃至说有所关联,有所关系,既然如是,则是非是虚妄想,以虚妄想故,则五蕴必然无关,不当说「不异我」,如是成为戏论,则佛当说,「我」为戏论,不当于《阿含经》广说细说隐覆说明说,应当如是永远说,一切我义,永为戏论,不必更如是说,以大觉无所戏论,不以非句而演说法。
然以所论之处,佛言如是;所以当知,此处即是隐覆说义,于小乘法理之隐覆说处,自当为大乘法,否则佛不为无事说法,焉有戏论!所以「不异我」,此处毕竟说「我」是指真我,如此句身只能说五蕴既然不实,然而毕竟有与真实我而「有关之处」,非是全非,有来由,有关联故,即是行相不同,不可说尽是不同,言相关,乃至有所同处,而蕴处界是生灭无常,如何会得常恒真我,所以必无有同处;所以又说如何轨范其则,令此生死相续,因果无谬,则此处不道,以因缘时节不契故。若不如是,以「异」直接取义理为「不同」,则「不异我」成「不不同我」,所判直说非义,若者安然,以「不同我」为非义,则「同我」哉?大谬不然,以无我安立之故。其它于此「异」更作别解,乃至于别解次义理更深追逐,必知无可安立,所以不当于此处更生他解,当信佛说无二,五蕴和这我有关联处,此处真我有安立处,非是五蕴,也非处界,但以何种关联而得说「不异」,则隐覆说,则佛陀不必于此说,是以称之为隐覆。
若是有关联,乃至因如是,所以可得如是果,则可说「不异我」,以真我能生万法,为一切五蕴根本因,若此真我非根本因,何可说「不异我」,五蕴既无自性,安得以自守其位?必当有一自性可以持守一切五蕴因,即是一切业种,又有功能作用,所以五蕴可以得以作用,所以从作用位而言,有如是功用向前,非是五蕴所能持受,当为业种现起功能,而有持种之处,即是真我;于此不当更想众生所想之我,以毕竟不实故;当想有非蕴处界的真我,如是方达佛意。如是「真我」,方可说为「我」,论为「常我」,虽此「真我」于《阿含经》中非是处处阐明其理,然处处即是说「我」,都是指的是「真我」;若说他我,则立即破其谬见;所以真我处处可看可见,不当说无,只是因缘时节不契处,便非处处广明其理!
五蕴:色受想行识,受想是识之所行法,行蕴则有色识分立、和合俱作诸义,所以以众生身心为体,此身体本自不有,所以业报身得受,因此得受者何?必有真我持受色身种子,否则何以受身,此受不得发起,以无种可以接续成就,乃至母胎之时,意识心尚未出生之前,诸根亦且尚未建立完备之前,到底谁令滋长,谁令一切身相无误,若无有持者,则长相不必类似,应当各形各样,不有同类,同皆是偶然,以无所持受,随意而生故;然此悖于常理,所以应当说,有自性建立一切色身,此之自性有着一种功能乃一切有情之所必须,可以执持色身,执持身根,得以母胎长大,所以此一自性功能于大乘法说为「大种性自性」,否则一切色身功能不俱,有此功能自性者,当知为常,即是此处所说之「我」,即是真,即是常义。
然而证悟之人,以妄心,而知有一真心,知道其为真我,但这真我却又包含如是五蕴所相连的业种,所以不得总称为真,所以知道佛地虽然体同,然此所含之业种毕竟不同,所以知道佛道无上,誓愿成就。于此简说真心于大乘法中之分说,底下再说,于小乘法如何会之真心。
而由此摄持色身故,所以不得说五蕴非是无关联于真我,若是无有关联,则五蕴无可积聚,以无种子现起,成就色身,乃至今日,一切有情无有日日夜夜思索应该如何长出头发,长出指甲,细胞生灭,新陈代谢,乃至将来色身败坏,终至老死,意识不如是思惟,亦不如是持守身根,所以必然有一功能可以持守色身,乃至成就老病死,不当说此为自然,若是自然,则应该无有轨则,年老可以成为幼年,容色可以光茂变异,不当有老为当然必然,引以为自然,不当如是说,所以无有一自性持守色身,则色身应无可成立,乃至老死,故知:由小乘法所说的老病死相续,必有一持身真心,否则五蕴自性虚妄,如何老病死相续,理不应成!生病可以至无病,乃至健康非常;年老可以至年少,乃至回到乳哺之时,以无有自性可以安守,不当有所轨则可说,如是说,则是另外安立一自性,如是建立,即是外道。
昭慧法师自以为聪慧,屏弃佛陀所说法,自己创立业果报轮回系统,以救如是被破斥之义,真是可怜可悯,此业果报轮回系统,若有别于佛说的如来藏,则是昭慧法师所独自千载创立,如是小聪明,安得称为信佛之人?如是别有建立,此维系轮回系统的实体,可得以证取乎?若无证取,则为虚妄想,如何以诸虚妄想,布诸信众;当知因果可畏,然法师以为无有因果耶?若无因果,则也不必创立此系统,既然未证得此系统实体,藉学术之名,便说之,以为无罪,如是便是藐视佛说,藐视此一系统;以佛说,就是如来藏,自性如来藏,真实如来藏,如来藏我,以此为我,执持身根,所以又以此功能缘故,于大乘法义说此为「持身识」,怎可说无?以此能藏所藏一切诸种,得以成就色身,乃至器世间,所以称为「藏识」,怎可称无?
昭慧法师又非眼盲之辈,近二十年前,已然知道佛说八识,已然知道佛陀于大乘法所说,然因为不信佛,不信法,不信僧,所以胆敢自创新说,以别于佛言,此之大胆有余,细心不足,更无证信可说,只是藉由学术,铲除一切学人正见而已。若言不然,何时可以取证业果报系统的实体?如何取证?当云有何方便,若果不然,则更说「不可说」、「不可证」,同于印顺法师,创立「细心说」,乃至荒唐的「灭相不灭」,既然如是「不可知」「不可证」,您如何知道?您如何知道其中深意?既然不证取,则同于世间无知妄想之人,则汝说只是戏论,何有实义?若有真意,必有实体可说,非必执为诸物,然岂无实体,而自可说必当如是;若言「可知」「难证」,如何可知,何以佛陀所说的如来藏,也是如汝所知,只是汝说不当,以不信佛故,以不信佛说,所以佛法都无信受,而信印顺法师,所以不于如来藏生起信受之心;并且如是今日所有佛学院之大力推弘印顺法师的错误乃至谤佛知见:《法云集》,如何可以说是不是汝之功劳?今日台海两地,共推印顺法师,汝之成就破法功德大矣;虽不说全仗汝力,但推波助澜,判定诸方,安立谬见,汝岂不为首哉?
昭慧法师长于思辩,然所受法乳,皆是俯仰信受印顺法师的邪见而已,所以如何得出邪见诸网?如果印顺法师的说法可以成立,则「涅盘」中的「细心」,何须入灭方知?印顺法师之以为涅盘细心是不可知、不可证,因为或许他知道那时已经没有知觉心存在,就是这个能知能听能觉能受的这个意识心,所以入灭以后的细心当然无可知证,乃至生时候的有余涅盘,也是不可知、不可证;因为进入有余涅盘,此能知能觉的心一样消失断灭,必须离开有余涅盘,才会由于因缘再度生起;所以涅盘位中毕竟无有觉知,如有觉知,则无小乘人的涅盘,小乘人一生之中不知不证取真理,只是灰身灭智,消灭掉了自己,如是以为修学,虽然不再轮回,却不得说他知道涅盘中到底有什么,如果知道,则不当有阿罗汉问佛:涅盘当中有什么存在?所以必须问佛,因为在有余涅盘位中,还是不能了知,因无有了知性,任凭天天精进,每日皆能够进入涅盘,然而还是不能知道什么是涅盘,所以涅盘实境,阿罗汉毕竟不知不觉,以无有觉知心可以入其涅盘境中,一切阿罗汉一生努力修行,毕竟不知,而印顺法师以一个凡夫僧,大胆说可以知道这涅盘中有细心,真的已经不知道这样以学术研究来作为妄语的借口,印顺法师是不是还是想这样真的是对的,尤其印顺法师熟读《四阿含经》,哪里不晓得佛陀明说:涅盘中有「本际」,今日不去追寻「本际」为何,却忙着悖逆佛意,创造新说,自己根本也无能力可以进入涅盘,即使进入涅盘,根本是自己消失了而已,哪里有什么进入不进入,这些不过是虚语,自己永恒地不见,这倒是真的。
如是涅盘不涅盘,根本无有所悉,如何可说可以大言,涅盘中当有何物?哪根本不是印顺法师您能够知道的,因为无有修证的缘故,如何可以知道?如果凭着慢心,不信受佛陀,这样也可以成就,那应该这世间除了佛的觉者以外,应该也有如同佛一般的觉者,但不称之为佛,而且不信受佛,难道印顺法师您真的以为如此吗?这些不过是空想,因为这世间毕竟不有如佛者,一切无有能比者,如来的威德,直接显露,无人可以近其身,这样的威德不是等闲,何况佛陀是不二语,真实语者,既然佛陀说:有「本际」,就是有「本际」,您再不信受,也当推翻为何不是「本际」,这样才是修学学问的态度;但是把自己渺小的智慧,以为比佛陀来高,甚至妄想和佛陀比拟,印顺法师,实在不能说您真的很大胆,您真的是毫不畏惧因果;这也难怪,因为许多以为学术来研究佛法的人,都以为佛法不一定是真实的,因为这些人从上到下都谈不上什么修证。比较可以称道,有遵守一般的戒律,乃至出家,有出家的功德,可是像是印顺法师这样不懂佛理,又到处宣说佛陀所说值得商榷,或是说这是后来弟子的见解,不是佛陀的本意,乃至毁谤佛陀,以为佛陀是个凡人,涅盘如同阿罗汉的涅盘,乃至毁谤极乐世界,说是无有;「我」个人实在是不得不佩服这位现在应当在地狱受苦的人的勇气,这样努力毁谤三宝,真是独特的学佛谤佛人。
现在希望这位恶道有情,期望您的弟子,昭慧法师也有一点勇气,要嘛!就是佛前忏悔,归顺正法;不然,就是干脆著书立说,来被菩萨们破斥,像现在这样,毫无勇气面对自己的平生所知所见,真的是令人看不下去,如是骑墙,遇到自认为是导师的人被破斥地体无完肤,而自己还可以不出书立说,以图挽救,或是规劝其师,了解正法;竟然直至其师亡故,都无有所作,实在是令人浩叹!当知如是之人,尚且不如世俗儒家子弟,何可修学圣道?
所以喜欢创造自我见解的人,乃至和佛陀所说相悖的人,一定都是身心虚妄,一定都是不诚恳的人,一定是修学上不精进的人,一定是不诚实的人,一定是不信受佛语的人,一定是谤法的人,一定是平日喜欢虚妄想的人,一定是没有真正勇气的人,一定是虚与尾蛇之辈,这些可以从以上得知,实在并没有差池!
既然世间人乃至二乘弟子无法进入涅盘,只有灭除自我,实在说无有有情如是进入涅盘,因无有情,乃说小乘涅盘,可是有情消失,谁为取证?现下阿罗汉消失的消失,不见的不见,什么涅盘不涅盘?只有消失,所以三界中无有更生涅盘之理,应说涅盘本自涅盘,不当说涅盘于入灭方有,如是皆是方便说,非是究竟谈,以如来方便力故,善知一切众生善根力故,所以于小乘,以此方便而说阿罗汉入涅盘!
涅盘如果是入灭方有,则阿罗汉无有入灭可说,阿罗汉是消失,小乘法多处明说,灭十八界,而为阿罗汉,所以自舍,舍自,自灭,灭自,毕竟无有自可说,焉得说入?入有来去义,今无来去,只是一切自己消失,五蕴消失,乃至意根消失,所以说十八界消失,以内六尘相也消失,所以说都灭了,既然如是,其中何有涅盘不涅盘可说,当知涅盘只是因自性涅盘而说,到底和阿罗汉舍弃自我这一件事无有相连;于究竟法中,无有阿罗汉一法于涅盘位中,如是不能说有谁入涅盘,有谁碰触涅盘,有谁知解涅盘,都不是,而是阿罗汉消失了,这消失的本身,只是消失,不是去入什么境界:不是这里消失,然后再去哪里;不是如是意思,消失了就是永远消失,不再复起;否则又是重入轮回,如何说不受后有?
所以小乘法虽然说阿罗汉入灭,是说阿罗汉进「入」了十八界全「灭」的状态,即是消失,不是复生于涅盘之中,涅盘之中只有「本际」,没有罗汉,此一生的阿罗汉,已经和涅盘无关,因为已经没有了阿罗汉,所修的胜果,如同飞灰湮灭;既然无有能取,则何有所取可说!这样弄到槁木死灰,近乎木石,到底是阿罗汉小乘人的过失,不是佛陀的过失,以如是小乘法不堪生生世世弘护圣教,救护有情,所以人天五乘法中,各许取之,非如来咎!
所以消失者消失,不消失者恒不消失,以不消失者,自守其位,如是常恒,阿罗汉证取涅盘也是,不证取涅盘也是,大乘涅盘也是,不是大乘涅盘也是,所以如是常恒如是,因此可说涅盘不生不灭,而涅盘实体就是「本际」,所以如来即是隐覆说,涅盘常住,无论证与不证,悟与不悟,此涅盘常住,而小乘人明知无有入涅盘法,唯有入灭法,不论是入灭尽定,乃至报尽舍十八界,永灭,皆非是入涅盘,以涅盘无有有情,以涅盘为一实相,以涅盘寂静,焉可容得罗汉搅乱,是以无法可入;若是有入者,涅盘如是不能清净寂静,于是至此知道毕竟无有入涅盘者!既然如是,涅盘既然常住,当知生时死后,皆是常住,一切众生应该皆有涅盘,以阿罗汉所修所证,还是和涅盘实体无关,不知不会涅盘,而佛仍然可以方便说入涅盘,由是而知,不知不证不会不取,涅盘还是涅盘,于涅盘位中,如有可说,则阿罗汉如同一般凡夫,一样不知不证不会不取,何以可说涅盘,所以一切众生涅盘常住,无关贤圣!
以涅盘常住,无有变异,所以得说小乘人可以证取阿罗汉果,乃至入灭,涅盘寂静,以涅盘本自寂静,不修行还是寂静,此毕竟无待修行,以涅盘本际非是现下这个意识心,非是现下的十八界物,所以如何比拟取之相较,若是十八界物,不名涅盘,所以涅盘本际即是实体,即是常住义,即是不生不灭义,即是真常真我义,以如是义故,知道如来真正知道涅盘境界,知道如来非是一般阿罗汉二乘人可比,以如来能够得证此非十八界法的涅盘实体,所以可以宣称此事,宣说命名,而说「本际」,乃至说「如来本际」,所以《阿含经》即是明说,此涅盘境界,佛陀在生时候,已然得证,而且就是「如来」,否则何必称之为「如来本际」,若是如来是十八界物,则不必更说圣道以为胜法,以必当无常,以必当消失,以必当永灭,以同入涅盘义故,然如来可以得证涅盘实体,而且说明「如来本际」于此涅盘位中存在,所以得知因为「如来本际」,才有可说涅盘,而一切众生究竟有此「本际」故,以不得其它方便修学,故不知不证此「本际」,所以当问如何证取此一「本际」?以小乘者无有为菩萨救度众生之心,不能生生世世于此三界中受身,只愿尽快不再受身,如是不受一切后取有,所以不受任何三界身,因此如来不能托付圣法,只得托付菩萨,以阿罗汉毕竟只有最后一生可说,何论生生世世,更何论去救度众生呢?若知道此为「如来本际」,更知道菩萨受身无量,于三恶道亦是凭诸愿力,头出头没,如是日夜精进,于《阿含经》中的菩萨本生谭中,如是时间久远,长劫为众生受苦,入诸恶趣,阿罗汉可是没有这个心,因为他是二乘人,没有想要成佛,不能够期待啊!以「如来本际」故,知道证取,就是应行菩萨道,乃至最后成就如来,所以「如来本际」当然可知可证,如何不可知不可证?以如来能证,以菩萨道,以大乘法,就是在谈这如来藏,所以不谈这十八界法,只有实相可说,实相非是十八界相,而此实相常住,所以只有一个非十八界法,否则非十八界法,有许多,则应该涅盘位中,有许多,以消失了十八界,而非十八界法,阿罗汉无有能力使之消失,所以现在佛陀金口,只有「本际」,所以非十八界法的实相,就是本际,而《增一阿含经》中的《央掘魔罗经》正说明说:如来藏,所以非十八界法就又是如来藏,所以因为诸因缘不同,诸众生根器不同,循循善诱的方式亦是不同,所以非十八界处,有多名,「本际」,「如来本际」,「如来藏」,其它多名尚且还有,包括「我」,后者以「无我」、「非我」、「不异我」而得知。因此总十八界法,无有此法,说为本际,说为实际,说为理地,说为唯一真实,说为常我,说为正真,一切说有加其上,而得涅盘体,本自涅盘,所以现下无有众生不有涅盘,但以不知,所以不说证取涅盘,若是知道,则是证取,所以涅盘实体,非是死后方说有,要现下证得此非十八界物,得证此真心,以小乘人畏惧生死,生涅盘贪,不知此贪,也太过分,直是灭去,以为果证,如是真是小,何可称圣?所以当有菩萨学三乘法中的菩萨乘,菩萨亦是有情,亦是学佛之人,所以《阿含经》的本生谭,广说菩萨度生志行,因此小乘不契大法,自是无知于涅盘本际,所以不知不会请法修学,去取证涅盘本际,如是以少为足,则是增上慢,行于解脱道,而舍弃佛菩提大道。如果是大根器的人,应当在生前,应当发心取证此如来本际,以可知可证,以如来知道毕竟有「本际」故,此毕竟非是如同蕴处界不实;所以依止小乘法的阿罗汉入灭,可如是知,「本际」一直在,到底在于何处?所以为了遮止非道说道,因此佛陀说:「不相在」。
何谓「不相在」?如果是说本际和五蕴,则本来就不同,但佛陀以隐覆义所说,一切人天大众不能轻易解得,所以佛陀说「不相在」,以破斥于此五蕴中寻找本际的行为,因为「本际」不在五蕴之中,「本际」之中也无有五蕴;而现在已知「本际」就是真心,所以真心不在五蕴之中,五蕴之中也无有真心。「在」于此处,当作是在其中的解释,所以「不在」,互相不在,所以称之为「不相在」,也由于如是的缘故,不应于五蕴境界相中寻找,要注意不是意识心的心所生起的境界,不应该以为那是真心。因为许多人不相信除了这个十八界外,到底还能够找到非十八界的真心吗?所以佛陀以隐覆说来回答,这个真心和现下的这个五蕴中的意识心不同,祂不是意识心,也不在意识心的心想中,不在意识心的境界相里面,祂是独立于意识心之外;同样的,意识心也是独立于祂之外,所以互不相属,没有谁去涵盖了谁,谁去包含了谁,两者互为独立;所以要找到这个至高无上的真心,不是在这个五蕴中的意识心的所行境界相中去找,如果是这样,真心不过是意识心的心想出来的东西,不是真正的真心;如果这样想出来,这样造作出来的,这样以着修行方式而取用的境界相,就会因为意识心不去想,意识心不在修行中,如是意识心不生起想的功能,这个祂就不见了;这样变成了需要以意识心来不断地维系祂的存在,否则祂就不存在,祂一直存在于意识心的所行境界中,如是名为「在」;然而这里明说「不在」、「不相在」,所以真心不是所行的境界相,因为祂不是意识心的心所管辖,祂不是意识心的想象,祂是法尔如是,永远存在,所以最后意识心找到祂之后,必然确认祂是一个实体,如同确认另外一个人有意识心一样,不能说这样了知这件事,就是我们意识心包含了别人的意识心,而说别人的意识心在我们里面,不如是说,而会知道:这个新知道的心,真的是真心,即使不去了知祂,祂还是可以恒常存在,而祂很特别,可以让现下的这个意识心不会错乱,以为是别人的:不管是别人的真心,不管是别人的假心,都不是;会很清楚地知道:这个是自己的真心,自性如来,所以称之为「本际」,称之为「如来本际」,以《阿含经》说如来可以由大地一切众生有情而成就,所以每一位众生都有自己的「如来本际」,都有如是的祂,因此如来不是十八界法,如来是本际,而依照本际而形成一个色身,形成降神入母胎、出胎、成道、应化人间、三转法轮、示现涅盘,所以本际就是祂,我们也因为各时期的说法都为我们宣说,一切众生都可以成就如来智慧能,就是可以成佛,所以当说有一真实,从来「不相在」现下的五蕴假我之中,此真实就是本际,所以当说涅盘常住,涅盘常在,当知一切众生本自涅盘,无缺无失,若不如是,则佛不当说:一切众生可以成佛;以一切众生修学小乘法,只能灰身灭去五蕴假我,事实上无有助于涅盘,然佛陀仍然宣说:此阿罗汉得证涅盘,由是应知,毕竟有涅盘。
所以涅盘应为深妙法,应是甚深极甚深的深妙法,所以不于小乘阿含时期多加说明,这其中的义理当知:既然无有助于涅盘,这涅盘还是得证,可是毕竟又无有证者,所以当知:生、未生、死、未死,一切所行诸法境界中,此涅盘不必得有助益方得,此涅盘即是涅盘自性,涅盘本自常住,涅盘本自常在,「不相在」故,不堕入十八界生灭数中,所以不可以常情拟议,不可以十八界法的体性思之,祂毕竟无上,不再生灭,本自不生,又何曾灭之,既然不生不灭,又是可以于涅盘位中独现,因此就是本自存在,方如是说不生不灭,否则当说:阿罗汉入灭,涅盘方生,不如是说,依隐覆义而说:涅盘常住,以阿罗汉根本不知涅盘,无有了知心可以入住涅盘,乃至无法知道何谓涅盘中的本际;虽然涅盘因为「本际」而立名,阿罗汉还是不知,因此可以知道涅盘当说是常住法,以此不生不灭,说为无余涅盘;既然如是,次说,涅盘当然于阿罗汉生前已经存在,否则不当说:有余涅盘;以如是说,证无余涅盘的阿罗汉,虽未舍报,然还是证取无余涅盘,所以证取不证取的究竟说且置,当说活着的时候,计有涅盘,就有此涅盘,此涅盘又如是不生不灭,所以一切众生从生到死,从死到生,根本这个涅盘本际还是一直存在,所以佛陀隐覆其意而说涅盘常住,不当以为涅盘不是常住,不当以为涅盘于一切有情上不是常住!既然是常住,而且又和五蕴「不相在」,因此当然离于五蕴而有,然真心无有形质可说,因此原本不是物质型态,既然如是,当为类似心,而其必定难知,否则一切众生便不当轮回至今,以容易寻找故;所以既然不容易寻找,而还是「不异我」,代表和五蕴之中还是有所关联,不是离开了五蕴,弃舍了五蕴,而五蕴能够独立存在,其关连于小乘经典并未甚多描述。所以不当说涅盘无处可觅,当说涅盘常住,而且和五蕴有密切关联,所以五蕴不能说和涅盘完全无关,此涅盘就是本际,就是一个常住心,但不是我们现下所使用的这个心,这个能够了别这个三界的心;这个常住心,从来不入断灭,也不被出生,永远常住,依此而说小乘涅盘,得以破斥诸外道边见,不落有无,不落常无常,以世间所说常见和断见,都是依据现下这个意识心而立名,根本是于五蕴生灭法中求诸涅盘或说断灭,是知其义不然;已知五蕴生灭法,何有涅盘自性可说,何可说常?既然生灭法自去生灭,何碍着真实涅盘常住,如何以生灭法相而执以断见,如何说断?所以真实常住涅盘,离诸不断不常,以离诸戏论故;而更说真常!
佛法大义如何好会???甚深之法,即使以如是小乘义理,也可以竖诸法幢,破斥一切外道,而立诸圣义而不败,所以如是深妙,哪里可以轻言大言,以为佛陀无智,以为佛陀智不及此,无能演说大乘佛法,无能说出般若唯识深邃义理呢?绝无此事!一切众生只有俯仰圣义而已,以凡夫地离佛位,真是不知如何遥远;更且未证得涅盘真心者,如何大言佛陀的涅盘如何如何,皆是戏论中讨生活,实在是令一切证悟者无法欢喜赞叹,以谤佛故;今日虽想多所评论昭慧法师的言论,但不坏诸因缘故,以如是小乘法简别大乘宗旨,令法师能够知道:佛陀早已有言,不当以僧衣着身,故发悖佛言词,以无义故,以非理故,爰愿此文令法师早日归顺正法:如今日现代禅菩萨僧团已全部转为净土归仰,愿与李元松居士同赴极乐净土,相期共见,如是令一二三甚为动容再三,虽李居士不复于人间,但音容宛在:生死不挂于心,毕竟无有恋着于世事,更为抛弃智者身分,不再辩驳,而以弥陀为皈依,真大丈夫也!而其所领导的菩萨僧团大众,又能够诚心皈依弥陀,发愿往生,实在是人中之雄!一二三赞叹再赞叹,随喜再随喜,礼敬如是娑婆恶世的真正修行人,象山弥陀村真可为后世学佛人一大标榜!虽然对于居士尽心求取涅盘,而终至错会,甚所遗憾,然大道如是,因缘如是,菩萨生生世世,惟法是赖,若真修行人,他日必会证悟无疑,何可挂意哉!一二三甚为惭愧多生多劫恶业随身,乃至烦恼贪瞋痴多所相随,于诸不善未能永离,然菩萨行此大道,仍是得蒙如来加持,为作佛事,护持正法,生死如是而已。
佛陀竖立正法幢,本为一切有情众生,法水虽然遍覆一切三千大千世界,然毕竟因缘各别,无有皆可受究竟如来法义者,此非如来之咎;如旭日东升,盲人自不见尔,何可说无日月,然明眼人终究不失;使以加学受熏,年年月月,劫来劫往,终将信受,届时慧眼自开,不自诳言,无有日月,如今开悟之大乘菩萨,是以《央掘魔罗经》于小乘经典,悍然举帜,明说如来藏真实,破一切二乘愚人,述佛本意,此处明说,累诸佛见对,共证真实,既是小乘经典,既是佛语,如何可不信如来藏,此「本际」是真实有!若是无有如来藏可说,佛陀不应说《央掘魔罗经》于《四阿含经》中,以小乘法不预如来最上胜事,使以虽知有三乘法,乃至人天五乘,毕竟隐覆而说于它经,然以大法毕竟无藏,为欲利益一切现在当来一切众生者,所以明说如来藏,所以何可说无如来藏于此《四阿含经》中无有宣说,经典字字句句俱在,为声闻弟子所不得不集结,当以后示众生,无有轻蔑诸佛胜法,所以即使非小乘人行处,也要于回心向大之后,赞叹宣说,令一切后世欲立谤言者,不造诸事,而能信受正法!
佛既然言:「不异我」,如是别于五蕴「非我」,这其中如何可说无有一个真实的我?如果既然无有我,则当不以「我」而入句身之中,以「我」根本不存焉
故。然五蕴既然非是我,当既然言五蕴「异我」,何以说「不异我」?此事明载于《阿含经》内,不得说无!若是无有一个实体,则当说五蕴「无我」,无有我,如此义理可通;则不必更说「非我」,以「非我」之中,含有诸义,含有多义故;以之义理,到「不异我」,更得明显。
世俗之人以五蕴为我,根深蒂固,难可拔除,所以小乘经典直道「无我」,以破斥为先,经过小乘人思惟理解,蕴处界一切皆空,毕竟虚幻无实,无有自性常住,惟是积聚和合,所以立论确立无误,因此于此胜解以后,身见、我见俱断,于佛法不疑,于诸外道见谤法而不疑,疑见皆断;更知道何者是应持,乃至不应持,于诸禁取诸见皆断,所以断尽三缚结,成小乘初果人。
然而小乘法无能论与大义,有问:既然如是,蕴处界空幻不实,此幻化由谁而作?如果暂且不论知觉心,即使论此山河大地,一切外相诸分,为何演化生灭不已诸相,如是森然罗列,生住异灭,此何谁而造作而得?诸法毕竟无有自性常住,如何法由无而自起,若是法本自无有,如何自起?若法当是真空义,于灭处,何当复生?继而复生,又何复当灭?为何更生灭不已?乃至一切时劫,如是成住坏空,为何诸有事物随之生住异灭,所以轮回之中,真无自性耶?如果真无自性,不应有如是成住坏空,生住异灭,如是推动,生灭不已;一切皆是无常,何能预诸蕴处界成如是,蕴处界本自无常,又无有真实体性,如何令一切万法走向如是无误的轨则?若无有自性,不能解释何以必当如此,则或可有人答之:因为这是轮回的铁则。此话不当,一切诸法皆无自性,如何有所谓铁则存在;有铁则,即是有诸自性,何可谓无?如果铁则不称为自性,应称为何名?是以此说不成理。更阐明如是,如果自身应无自性,何以孜孜不倦,轮回出生,老病死而不断,无有停息?又哪里可说,业果如是,应说业果必不如是,以如是,则是说有轨范铁则,既然无有自性,不当说应该如何,应当说如是,以如是故,就是建立自性,如果不因知是建立,则更是建立诸外道见解,以为外道自性外见,以为别有一自性存在,可以安排一切业果,一切有情则应该俯仰顺从,悉听尊便;然而佛陀已经于《阿含经》破斥这种自性外道见,所以以为有一自在主,可以决定业果相续不断,当不成理。然而此之业果宛然,佛陀说毕竟因果无差,蕴处界中既然无有一真实自性,如何可以持守因果业报无差?不当是理,应说:如果能够因果无差,必当有一自性本自成就,不是蕴处界所摄,是以能够持守诸有轨则,令一切因果业报,如是因缘果报一切无误,即使是成佛之后,亦能依诸因缘而现起诸法,所以此自性应当无说成就不成就,必当如是,又简非外道自性所见;否则灭去,何必复生,何须复生,为何必须按照业果而作安排,如果如是,又堕轨范铁则之说,不能立论无谬!是以轨则若有,应该也是此一自性所应持有的功能,此理当然,如果不为其所持守,则由另外一物所持守,则另外一物由此,应之称为自性,以有其功能常现,常起,常守,无有遗漏,无有或失,随之有情而运作,如何谓无!然以蕴处界,一切有情所观察,万法生灭宛然,所以要会取如是深意,又易堕于外道自性见,虽此明说,然诸众生,甚能够指鹿为马,尤其南阎浮提人生性刚强,无分男女,自生邪见,无有停歇;如果说有自性,纠缠不清,是以一切自性总破,先立其纲,于诸细目,方为条列,检视诸方,破斥建立,以为正法方便!是以小乘法中,不说诸容易混淆字眼之名辞,不于此立诸论,大慈世尊循循善诱,如是拣斥群非,必说「无有自性」。是以询诸佛意,「无我」,「无有自性」,当为方便,是以后来大乘法方说,「有我」,「有自性」。以诸有我,于佛法初期,以外道,梵我之见已说,此法义不正真,应该先与破斥,破斥,又当建立,是以解脱道大盛,广说「无我」,广说「缘起」,不说「有我」,不说「自性」,以如是则一切刚强众生不能信受深妙诸法,即使一说再说,邪说字眼先入为主,或以佛法也是别立而同宗,无有利于正法,所以先行小乘方便,不当有疑。
如果无有自性存在,一切业因不能自守其位,应当因果任意,更不应说有因果,以因果本身即已悖义,悖无自性功能义,何可更说?若是有因,必当有果;则应当说,有一自性持守如是因果,否则因,何以必果,不当说:如是因,如是果。不当如是,而应说,因果不必相续,因果不必必成,因果不必成理,因果应无关系,因果应当随缘,如是方为无有自性;然而此义不然,以佛陀所说:因果如是。如是因,如是果。所以必有自性,然而此一自性不是蕴处界,蕴处界若有自性,则其自守其位,何以生灭称之?不当说:诸法无有自性,诸法生灭,诸法无常;以如是说,所以自性不是蕴处界,自当别于蕴处界,而又简非如一般人可解,所以不必更称更叙说,应当安住此与会大众,广说佛法,立于不败,令一切有情得以先离外道邪见,所以破斥一切以「蕴处界为我」、「蕴处界为常」、「蕴处界有我」、「蕴处界有自性」、「大自在主自性生诸有情」,如是予以破除,令诸众生可以安止于无有谬见之处。
然而虽然蕴处界无我,蕴处界无有自性,毕竟无有正见,不说此生生不息的轮回,到底依止何谁?到底依止何自性?此之自性,必定常住,否则轮回业因业果如何持受?器世间又如何安立无误?若无此自性,业果不为当下如此,器世间应随时所见灭去,何可有住相可说?此山河大地,应不必待外缘成就,应当可以自灭,何以必守因缘,成就器世间,而能安住有情;此不成理。所以自性不得谓无,然毕竟不于蕴处界生,以自性应当不生,若有生者,则落入生灭法,何能轨持一切因缘果报无误?是以不生,既然不生,何有灭自可说,灭因生有,既然无生,如何说灭?若现在已存,而说将来会灭,则轨范亦是无法持守,若有灭者,则因果无法相续,必至错乱,若有此者,佛陀不说因果,以无常故,然以佛位,尚且方便示现因果,经典处处更说因果,所以如何可以说无因果,既然不如是说,则此不成。
所以既然不得生,又不得灭,应当本自常住,无有生灭,方为自性可说,方可说为自性,方为非蕴处界法,一切蕴处界法皆是生灭,如是缘起不断,是以拨去云雾,有一个自性常住,然佛陀又破斥自性为大自在主,为于虚空,此皆是蕴处界中物,如何说是自性,大自在天主有其寿命,焉得常住?既不得常住,何以主宰有情乃至器世间生灭无常,而业果相续,不应成理!如果可以成理,则一切有情何必修行,求道熏习圣义,此大可不必,大自在天主掌控一切生死生灭,随之喜好,谄媚之,方得不死,则也大谬:既然大自在天主可以出生一切,则应该出生一切顺从意旨的有情,何以更出生有不顺从其意旨的有情,此究竟是何心态?俗人所说:吃饱太闲,甚为无聊,可为此戏论脚注。
其余虚空、能量、冥性更不足论,托之于渺渺无物,虚邈之中,以为必当如是,则一切业果惟其所持,则业果业因如何不混淆其中,众生修业各自不同,业因成就,如何染杂同会?如果各自业因独自存在,何须说有虚空、能量、冥性?何须附会之?而且附会,究竟何为?虚空无物,小乘法定虚空为「色边色」,为物质以外之处,不过强立而名之,毕竟不实,以不实之物说有自性,此物何生万法?
能量若是实体,现下已知有能量,何以仍是生灭变相,此能量何以变异诸相,无有持守其位,若而耗损,若而归散,若而聚合,此世间人今日之所共知,能量型态各自可以不同,如是积聚,即是蕴处界生灭;若是以一不可知的能量称之,则一切修道人则不必修,以不可知故,以无有修证故,不知如何会取故,同于戏论,焉可为实?是以当道邪说说法,各立自性常住,或以能量,或以冥性,更说此中,空性广大,然而无有知道如何起用诸事,成就万法,所以一切皆是执取外道非自性以为自性,以无常,以诸妄想成诸实际,欲以此说成就,不得当理!
是以略事提及,现当更说自性,既然不于自在天主,又不于冥想无知处,又不于蕴处界无常之中,到底这个自性不于外,又不于内,不于内外,到底于何?如果不于内外,岂能得见?如果于内外,则堕入诸数,必然生灭,所以不当以蕴处界内外有形有质而观之,亦不当以自身五蕴而认假为真,既然佛陀如是说小乘义理,然必有慧根种,菩萨种性之人,不愿以修习如是小乘法而自足,以《四阿含经》已然说有菩萨,已然说有三乘法,既然如是,为声闻众,为缘觉众,说是二乘法:三法印、四圣谛、三十七道品、十二缘起法,如是诸法,为二乘法,则当说三乘法中,非为小乘的菩萨乘,大乘法,所以佛陀必然启领,虽不于小乘法中多所阐扬,必然有所说,有处隐讳而说,有处明白而说。
是以《央掘魔罗经》于《阿含经》中明说如来藏,如是如来藏得以成就佛果,自然为常,自当为有自性,经典更称:「自性如来藏」,不为蕴处界所摄,焉可谓之为无有自性?不当以此谤佛!如是:千指因缘,为大法先;三佛齐至,共道正真;千圣共证,赞与盛事;小乘咸归,诸天求问,魔王依止,万民共仰;如是磅礡场面,证此无上,所以虽然小乘人被驳斥到体无完肤,仍然纪录集结,供于大众后来一切学子之前,以《阿含经》,佛口亲言,不当有所诋毁,更为令一切未来当来佛子预先安立正法,说有「如来藏」,说有「自性」,以接续大乘正法,乃至说有「佛性」,接续《大般涅盘经》所说正理!是以诸经皆说:「如来常恒」,于《央掘魔罗经》中毕竟所载,所以佛陀自道:「隐覆言教,秘密说法」,以众生难以信受缘故,然而是以安立,仍是应当说之,所以不当说如来无有说「自性」,无有说「常恒不变」,如来无有说「如来藏」,如来无有说「佛性」,如是皆是背弃经语,如何不按经典如实宣说,更生空见!此为小乘法时期所明说,已足以破斥邪谬,不当以为佛陀无有说之。
而就隐覆义,「不异我」,如果真得无我,不需更道如是语句,「无我」已足以阐明,所以「不异我」即是对「无我」详说,由「非我」处而生大乘正真法义,故说「不异我」。五蕴既然不是我,又无有自性,「我」焉可立名?若则方便,可以随诸问道,方便说我,以我同于世俗人所见之我;然而小乘法为破世俗我见,毕竟无有如是之我,所以说是无我;既然我字不立,何必说「非我」,非世俗我耶?若是指说是世俗我,是所破,不当说如是为世俗我,应当说世俗人以颠倒见,所以毕竟无有常我、真我可以安立,所以说是无有如是真我、常我于五蕴中,如是岂非说非真我耶?所以若真有我,则义乃可通,顺通畅法主破斥义,以世俗所见非是真我,而世间人以五蕴为我,所以五蕴非是真我。
如果立论一切无我,则「无我」,无有如是诸我;「非我」,五蕴中则不是所说的我,因世俗人期待一个常我,所以以无常认为是常,以无我以为是我,所以此处,亦是可通。然而已然可分二义,蕴处界不是真我,不是常我,此处我所指的是常我,所说的事就是真我,然而不阐扬之,于此常我之处,于此真我之处,为真有其事,还是虚妄想?如果真有其事,必然不同于外道世俗所知的我;如果同于世间我,以生灭法无得安立为常,既不得为常,何可为真,是义不然;而且佛陀不必更说「无我」诸义,所以不当更说。以立论本自设如是,如何自毁原设以为破立?所以于应真有其事,已然不同于蕴处界,是则不同,则唱说:「无我」、「非我」,乃所必然!如果举他义,说真我是虚妄我想,毕竟无实,则「我」不存焉,当然一切「无我」、一切「非我」,又何所疑?以毕竟是虚妄想,无有真我故,是以一切不能相较,一切不能说「是」说「有」,故得说「无」,故得说「非」;所以此理甚明,毋庸更言!然到底何者?
至此「不异我」,则一脚踢翻,若是虚妄想处成理,则应说「异我」,何以说「不异我」,何以举义,说「不异」,以「不异」,以有附会处故,以有比对义故,以有「非异」处,既然「非异」,乃是说非全部不是,乃至说有所关联,有所关系,既然如是,则是非是虚妄想,以虚妄想故,则五蕴必然无关,不当说「不异我」,如是成为戏论,则佛当说,「我」为戏论,不当于《阿含经》广说细说隐覆说明说,应当如是永远说,一切我义,永为戏论,不必更如是说,以大觉无所戏论,不以非句而演说法。
然以所论之处,佛言如是;所以当知,此处即是隐覆说义,于小乘法理之隐覆说处,自当为大乘法,否则佛不为无事说法,焉有戏论!所以「不异我」,此处毕竟说「我」是指真我,如此句身只能说五蕴既然不实,然而毕竟有与真实我而「有关之处」,非是全非,有来由,有关联故,即是行相不同,不可说尽是不同,言相关,乃至有所同处,而蕴处界是生灭无常,如何会得常恒真我,所以必无有同处;所以又说如何轨范其则,令此生死相续,因果无谬,则此处不道,以因缘时节不契故。若不如是,以「异」直接取义理为「不同」,则「不异我」成「不不同我」,所判直说非义,若者安然,以「不同我」为非义,则「同我」哉?大谬不然,以无我安立之故。其它于此「异」更作别解,乃至于别解次义理更深追逐,必知无可安立,所以不当于此处更生他解,当信佛说无二,五蕴和这我有关联处,此处真我有安立处,非是五蕴,也非处界,但以何种关联而得说「不异」,则隐覆说,则佛陀不必于此说,是以称之为隐覆。
若是有关联,乃至因如是,所以可得如是果,则可说「不异我」,以真我能生万法,为一切五蕴根本因,若此真我非根本因,何可说「不异我」,五蕴既无自性,安得以自守其位?必当有一自性可以持守一切五蕴因,即是一切业种,又有功能作用,所以五蕴可以得以作用,所以从作用位而言,有如是功用向前,非是五蕴所能持受,当为业种现起功能,而有持种之处,即是真我;于此不当更想众生所想之我,以毕竟不实故;当想有非蕴处界的真我,如是方达佛意。如是「真我」,方可说为「我」,论为「常我」,虽此「真我」于《阿含经》中非是处处阐明其理,然处处即是说「我」,都是指的是「真我」;若说他我,则立即破其谬见;所以真我处处可看可见,不当说无,只是因缘时节不契处,便非处处广明其理!
五蕴:色受想行识,受想是识之所行法,行蕴则有色识分立、和合俱作诸义,所以以众生身心为体,此身体本自不有,所以业报身得受,因此得受者何?必有真我持受色身种子,否则何以受身,此受不得发起,以无种可以接续成就,乃至母胎之时,意识心尚未出生之前,诸根亦且尚未建立完备之前,到底谁令滋长,谁令一切身相无误,若无有持者,则长相不必类似,应当各形各样,不有同类,同皆是偶然,以无所持受,随意而生故;然此悖于常理,所以应当说,有自性建立一切色身,此之自性有着一种功能乃一切有情之所必须,可以执持色身,执持身根,得以母胎长大,所以此一自性功能于大乘法说为「大种性自性」,否则一切色身功能不俱,有此功能自性者,当知为常,即是此处所说之「我」,即是真,即是常义。
然而证悟之人,以妄心,而知有一真心,知道其为真我,但这真我却又包含如是五蕴所相连的业种,所以不得总称为真,所以知道佛地虽然体同,然此所含之业种毕竟不同,所以知道佛道无上,誓愿成就。于此简说真心于大乘法中之分说,底下再说,于小乘法如何会之真心。
而由此摄持色身故,所以不得说五蕴非是无关联于真我,若是无有关联,则五蕴无可积聚,以无种子现起,成就色身,乃至今日,一切有情无有日日夜夜思索应该如何长出头发,长出指甲,细胞生灭,新陈代谢,乃至将来色身败坏,终至老死,意识不如是思惟,亦不如是持守身根,所以必然有一功能可以持守色身,乃至成就老病死,不当说此为自然,若是自然,则应该无有轨则,年老可以成为幼年,容色可以光茂变异,不当有老为当然必然,引以为自然,不当如是说,所以无有一自性持守色身,则色身应无可成立,乃至老死,故知:由小乘法所说的老病死相续,必有一持身真心,否则五蕴自性虚妄,如何老病死相续,理不应成!生病可以至无病,乃至健康非常;年老可以至年少,乃至回到乳哺之时,以无有自性可以安守,不当有所轨则可说,如是说,则是另外安立一自性,如是建立,即是外道。
昭慧法师自以为聪慧,屏弃佛陀所说法,自己创立业果报轮回系统,以救如是被破斥之义,真是可怜可悯,此业果报轮回系统,若有别于佛说的如来藏,则是昭慧法师所独自千载创立,如是小聪明,安得称为信佛之人?如是别有建立,此维系轮回系统的实体,可得以证取乎?若无证取,则为虚妄想,如何以诸虚妄想,布诸信众;当知因果可畏,然法师以为无有因果耶?若无因果,则也不必创立此系统,既然未证得此系统实体,藉学术之名,便说之,以为无罪,如是便是藐视佛说,藐视此一系统;以佛说,就是如来藏,自性如来藏,真实如来藏,如来藏我,以此为我,执持身根,所以又以此功能缘故,于大乘法义说此为「持身识」,怎可说无?以此能藏所藏一切诸种,得以成就色身,乃至器世间,所以称为「藏识」,怎可称无?
昭慧法师又非眼盲之辈,近二十年前,已然知道佛说八识,已然知道佛陀于大乘法所说,然因为不信佛,不信法,不信僧,所以胆敢自创新说,以别于佛言,此之大胆有余,细心不足,更无证信可说,只是藉由学术,铲除一切学人正见而已。若言不然,何时可以取证业果报系统的实体?如何取证?当云有何方便,若果不然,则更说「不可说」、「不可证」,同于印顺法师,创立「细心说」,乃至荒唐的「灭相不灭」,既然如是「不可知」「不可证」,您如何知道?您如何知道其中深意?既然不证取,则同于世间无知妄想之人,则汝说只是戏论,何有实义?若有真意,必有实体可说,非必执为诸物,然岂无实体,而自可说必当如是;若言「可知」「难证」,如何可知,何以佛陀所说的如来藏,也是如汝所知,只是汝说不当,以不信佛故,以不信佛说,所以佛法都无信受,而信印顺法师,所以不于如来藏生起信受之心;并且如是今日所有佛学院之大力推弘印顺法师的错误乃至谤佛知见:《法云集》,如何可以说是不是汝之功劳?今日台海两地,共推印顺法师,汝之成就破法功德大矣;虽不说全仗汝力,但推波助澜,判定诸方,安立谬见,汝岂不为首哉?
昭慧法师长于思辩,然所受法乳,皆是俯仰信受印顺法师的邪见而已,所以如何得出邪见诸网?如果印顺法师的说法可以成立,则「涅盘」中的「细心」,何须入灭方知?印顺法师之以为涅盘细心是不可知、不可证,因为或许他知道那时已经没有知觉心存在,就是这个能知能听能觉能受的这个意识心,所以入灭以后的细心当然无可知证,乃至生时候的有余涅盘,也是不可知、不可证;因为进入有余涅盘,此能知能觉的心一样消失断灭,必须离开有余涅盘,才会由于因缘再度生起;所以涅盘位中毕竟无有觉知,如有觉知,则无小乘人的涅盘,小乘人一生之中不知不证取真理,只是灰身灭智,消灭掉了自己,如是以为修学,虽然不再轮回,却不得说他知道涅盘中到底有什么,如果知道,则不当有阿罗汉问佛:涅盘当中有什么存在?所以必须问佛,因为在有余涅盘位中,还是不能了知,因无有了知性,任凭天天精进,每日皆能够进入涅盘,然而还是不能知道什么是涅盘,所以涅盘实境,阿罗汉毕竟不知不觉,以无有觉知心可以入其涅盘境中,一切阿罗汉一生努力修行,毕竟不知,而印顺法师以一个凡夫僧,大胆说可以知道这涅盘中有细心,真的已经不知道这样以学术研究来作为妄语的借口,印顺法师是不是还是想这样真的是对的,尤其印顺法师熟读《四阿含经》,哪里不晓得佛陀明说:涅盘中有「本际」,今日不去追寻「本际」为何,却忙着悖逆佛意,创造新说,自己根本也无能力可以进入涅盘,即使进入涅盘,根本是自己消失了而已,哪里有什么进入不进入,这些不过是虚语,自己永恒地不见,这倒是真的。
如是涅盘不涅盘,根本无有所悉,如何可说可以大言,涅盘中当有何物?哪根本不是印顺法师您能够知道的,因为无有修证的缘故,如何可以知道?如果凭着慢心,不信受佛陀,这样也可以成就,那应该这世间除了佛的觉者以外,应该也有如同佛一般的觉者,但不称之为佛,而且不信受佛,难道印顺法师您真的以为如此吗?这些不过是空想,因为这世间毕竟不有如佛者,一切无有能比者,如来的威德,直接显露,无人可以近其身,这样的威德不是等闲,何况佛陀是不二语,真实语者,既然佛陀说:有「本际」,就是有「本际」,您再不信受,也当推翻为何不是「本际」,这样才是修学学问的态度;但是把自己渺小的智慧,以为比佛陀来高,甚至妄想和佛陀比拟,印顺法师,实在不能说您真的很大胆,您真的是毫不畏惧因果;这也难怪,因为许多以为学术来研究佛法的人,都以为佛法不一定是真实的,因为这些人从上到下都谈不上什么修证。比较可以称道,有遵守一般的戒律,乃至出家,有出家的功德,可是像是印顺法师这样不懂佛理,又到处宣说佛陀所说值得商榷,或是说这是后来弟子的见解,不是佛陀的本意,乃至毁谤佛陀,以为佛陀是个凡人,涅盘如同阿罗汉的涅盘,乃至毁谤极乐世界,说是无有;「我」个人实在是不得不佩服这位现在应当在地狱受苦的人的勇气,这样努力毁谤三宝,真是独特的学佛谤佛人。
现在希望这位恶道有情,期望您的弟子,昭慧法师也有一点勇气,要嘛!就是佛前忏悔,归顺正法;不然,就是干脆著书立说,来被菩萨们破斥,像现在这样,毫无勇气面对自己的平生所知所见,真的是令人看不下去,如是骑墙,遇到自认为是导师的人被破斥地体无完肤,而自己还可以不出书立说,以图挽救,或是规劝其师,了解正法;竟然直至其师亡故,都无有所作,实在是令人浩叹!当知如是之人,尚且不如世俗儒家子弟,何可修学圣道?
所以喜欢创造自我见解的人,乃至和佛陀所说相悖的人,一定都是身心虚妄,一定都是不诚恳的人,一定是修学上不精进的人,一定是不诚实的人,一定是不信受佛语的人,一定是谤法的人,一定是平日喜欢虚妄想的人,一定是没有真正勇气的人,一定是虚与尾蛇之辈,这些可以从以上得知,实在并没有差池!
既然世间人乃至二乘弟子无法进入涅盘,只有灭除自我,实在说无有有情如是进入涅盘,因无有情,乃说小乘涅盘,可是有情消失,谁为取证?现下阿罗汉消失的消失,不见的不见,什么涅盘不涅盘?只有消失,所以三界中无有更生涅盘之理,应说涅盘本自涅盘,不当说涅盘于入灭方有,如是皆是方便说,非是究竟谈,以如来方便力故,善知一切众生善根力故,所以于小乘,以此方便而说阿罗汉入涅盘!
涅盘如果是入灭方有,则阿罗汉无有入灭可说,阿罗汉是消失,小乘法多处明说,灭十八界,而为阿罗汉,所以自舍,舍自,自灭,灭自,毕竟无有自可说,焉得说入?入有来去义,今无来去,只是一切自己消失,五蕴消失,乃至意根消失,所以说十八界消失,以内六尘相也消失,所以说都灭了,既然如是,其中何有涅盘不涅盘可说,当知涅盘只是因自性涅盘而说,到底和阿罗汉舍弃自我这一件事无有相连;于究竟法中,无有阿罗汉一法于涅盘位中,如是不能说有谁入涅盘,有谁碰触涅盘,有谁知解涅盘,都不是,而是阿罗汉消失了,这消失的本身,只是消失,不是去入什么境界:不是这里消失,然后再去哪里;不是如是意思,消失了就是永远消失,不再复起;否则又是重入轮回,如何说不受后有?
所以小乘法虽然说阿罗汉入灭,是说阿罗汉进「入」了十八界全「灭」的状态,即是消失,不是复生于涅盘之中,涅盘之中只有「本际」,没有罗汉,此一生的阿罗汉,已经和涅盘无关,因为已经没有了阿罗汉,所修的胜果,如同飞灰湮灭;既然无有能取,则何有所取可说!这样弄到槁木死灰,近乎木石,到底是阿罗汉小乘人的过失,不是佛陀的过失,以如是小乘法不堪生生世世弘护圣教,救护有情,所以人天五乘法中,各许取之,非如来咎!
所以消失者消失,不消失者恒不消失,以不消失者,自守其位,如是常恒,阿罗汉证取涅盘也是,不证取涅盘也是,大乘涅盘也是,不是大乘涅盘也是,所以如是常恒如是,因此可说涅盘不生不灭,而涅盘实体就是「本际」,所以如来即是隐覆说,涅盘常住,无论证与不证,悟与不悟,此涅盘常住,而小乘人明知无有入涅盘法,唯有入灭法,不论是入灭尽定,乃至报尽舍十八界,永灭,皆非是入涅盘,以涅盘无有有情,以涅盘为一实相,以涅盘寂静,焉可容得罗汉搅乱,是以无法可入;若是有入者,涅盘如是不能清净寂静,于是至此知道毕竟无有入涅盘者!既然如是,涅盘既然常住,当知生时死后,皆是常住,一切众生应该皆有涅盘,以阿罗汉所修所证,还是和涅盘实体无关,不知不会涅盘,而佛仍然可以方便说入涅盘,由是而知,不知不证不会不取,涅盘还是涅盘,于涅盘位中,如有可说,则阿罗汉如同一般凡夫,一样不知不证不会不取,何以可说涅盘,所以一切众生涅盘常住,无关贤圣!
以涅盘常住,无有变异,所以得说小乘人可以证取阿罗汉果,乃至入灭,涅盘寂静,以涅盘本自寂静,不修行还是寂静,此毕竟无待修行,以涅盘本际非是现下这个意识心,非是现下的十八界物,所以如何比拟取之相较,若是十八界物,不名涅盘,所以涅盘本际即是实体,即是常住义,即是不生不灭义,即是真常真我义,以如是义故,知道如来真正知道涅盘境界,知道如来非是一般阿罗汉二乘人可比,以如来能够得证此非十八界法的涅盘实体,所以可以宣称此事,宣说命名,而说「本际」,乃至说「如来本际」,所以《阿含经》即是明说,此涅盘境界,佛陀在生时候,已然得证,而且就是「如来」,否则何必称之为「如来本际」,若是如来是十八界物,则不必更说圣道以为胜法,以必当无常,以必当消失,以必当永灭,以同入涅盘义故,然如来可以得证涅盘实体,而且说明「如来本际」于此涅盘位中存在,所以得知因为「如来本际」,才有可说涅盘,而一切众生究竟有此「本际」故,以不得其它方便修学,故不知不证此「本际」,所以当问如何证取此一「本际」?以小乘者无有为菩萨救度众生之心,不能生生世世于此三界中受身,只愿尽快不再受身,如是不受一切后取有,所以不受任何三界身,因此如来不能托付圣法,只得托付菩萨,以阿罗汉毕竟只有最后一生可说,何论生生世世,更何论去救度众生呢?若知道此为「如来本际」,更知道菩萨受身无量,于三恶道亦是凭诸愿力,头出头没,如是日夜精进,于《阿含经》中的菩萨本生谭中,如是时间久远,长劫为众生受苦,入诸恶趣,阿罗汉可是没有这个心,因为他是二乘人,没有想要成佛,不能够期待啊!以「如来本际」故,知道证取,就是应行菩萨道,乃至最后成就如来,所以「如来本际」当然可知可证,如何不可知不可证?以如来能证,以菩萨道,以大乘法,就是在谈这如来藏,所以不谈这十八界法,只有实相可说,实相非是十八界相,而此实相常住,所以只有一个非十八界法,否则非十八界法,有许多,则应该涅盘位中,有许多,以消失了十八界,而非十八界法,阿罗汉无有能力使之消失,所以现在佛陀金口,只有「本际」,所以非十八界法的实相,就是本际,而《增一阿含经》中的《央掘魔罗经》正说明说:如来藏,所以非十八界法就又是如来藏,所以因为诸因缘不同,诸众生根器不同,循循善诱的方式亦是不同,所以非十八界处,有多名,「本际」,「如来本际」,「如来藏」,其它多名尚且还有,包括「我」,后者以「无我」、「非我」、「不异我」而得知。因此总十八界法,无有此法,说为本际,说为实际,说为理地,说为唯一真实,说为常我,说为正真,一切说有加其上,而得涅盘体,本自涅盘,所以现下无有众生不有涅盘,但以不知,所以不说证取涅盘,若是知道,则是证取,所以涅盘实体,非是死后方说有,要现下证得此非十八界物,得证此真心,以小乘人畏惧生死,生涅盘贪,不知此贪,也太过分,直是灭去,以为果证,如是真是小,何可称圣?所以当有菩萨学三乘法中的菩萨乘,菩萨亦是有情,亦是学佛之人,所以《阿含经》的本生谭,广说菩萨度生志行,因此小乘不契大法,自是无知于涅盘本际,所以不知不会请法修学,去取证涅盘本际,如是以少为足,则是增上慢,行于解脱道,而舍弃佛菩提大道。如果是大根器的人,应当在生前,应当发心取证此如来本际,以可知可证,以如来知道毕竟有「本际」故,此毕竟非是如同蕴处界不实;所以依止小乘法的阿罗汉入灭,可如是知,「本际」一直在,到底在于何处?所以为了遮止非道说道,因此佛陀说:「不相在」。
何谓「不相在」?如果是说本际和五蕴,则本来就不同,但佛陀以隐覆义所说,一切人天大众不能轻易解得,所以佛陀说「不相在」,以破斥于此五蕴中寻找本际的行为,因为「本际」不在五蕴之中,「本际」之中也无有五蕴;而现在已知「本际」就是真心,所以真心不在五蕴之中,五蕴之中也无有真心。「在」于此处,当作是在其中的解释,所以「不在」,互相不在,所以称之为「不相在」,也由于如是的缘故,不应于五蕴境界相中寻找,要注意不是意识心的心所生起的境界,不应该以为那是真心。因为许多人不相信除了这个十八界外,到底还能够找到非十八界的真心吗?所以佛陀以隐覆说来回答,这个真心和现下的这个五蕴中的意识心不同,祂不是意识心,也不在意识心的心想中,不在意识心的境界相里面,祂是独立于意识心之外;同样的,意识心也是独立于祂之外,所以互不相属,没有谁去涵盖了谁,谁去包含了谁,两者互为独立;所以要找到这个至高无上的真心,不是在这个五蕴中的意识心的所行境界相中去找,如果是这样,真心不过是意识心的心想出来的东西,不是真正的真心;如果这样想出来,这样造作出来的,这样以着修行方式而取用的境界相,就会因为意识心不去想,意识心不在修行中,如是意识心不生起想的功能,这个祂就不见了;这样变成了需要以意识心来不断地维系祂的存在,否则祂就不存在,祂一直存在于意识心的所行境界中,如是名为「在」;然而这里明说「不在」、「不相在」,所以真心不是所行的境界相,因为祂不是意识心的心所管辖,祂不是意识心的想象,祂是法尔如是,永远存在,所以最后意识心找到祂之后,必然确认祂是一个实体,如同确认另外一个人有意识心一样,不能说这样了知这件事,就是我们意识心包含了别人的意识心,而说别人的意识心在我们里面,不如是说,而会知道:这个新知道的心,真的是真心,即使不去了知祂,祂还是可以恒常存在,而祂很特别,可以让现下的这个意识心不会错乱,以为是别人的:不管是别人的真心,不管是别人的假心,都不是;会很清楚地知道:这个是自己的真心,自性如来,所以称之为「本际」,称之为「如来本际」,以《阿含经》说如来可以由大地一切众生有情而成就,所以每一位众生都有自己的「如来本际」,都有如是的祂,因此如来不是十八界法,如来是本际,而依照本际而形成一个色身,形成降神入母胎、出胎、成道、应化人间、三转法轮、示现涅盘,所以本际就是祂,我们也因为各时期的说法都为我们宣说,一切众生都可以成就如来智慧能,就是可以成佛,所以当说有一真实,从来「不相在」现下的五蕴假我之中,此真实就是本际,所以当说涅盘常住,涅盘常在,当知一切众生本自涅盘,无缺无失,若不如是,则佛不当说:一切众生可以成佛;以一切众生修学小乘法,只能灰身灭去五蕴假我,事实上无有助于涅盘,然佛陀仍然宣说:此阿罗汉得证涅盘,由是应知,毕竟有涅盘。
所以涅盘应为深妙法,应是甚深极甚深的深妙法,所以不于小乘阿含时期多加说明,这其中的义理当知:既然无有助于涅盘,这涅盘还是得证,可是毕竟又无有证者,所以当知:生、未生、死、未死,一切所行诸法境界中,此涅盘不必得有助益方得,此涅盘即是涅盘自性,涅盘本自常住,涅盘本自常在,「不相在」故,不堕入十八界生灭数中,所以不可以常情拟议,不可以十八界法的体性思之,祂毕竟无上,不再生灭,本自不生,又何曾灭之,既然不生不灭,又是可以于涅盘位中独现,因此就是本自存在,方如是说不生不灭,否则当说:阿罗汉入灭,涅盘方生,不如是说,依隐覆义而说:涅盘常住,以阿罗汉根本不知涅盘,无有了知心可以入住涅盘,乃至无法知道何谓涅盘中的本际;虽然涅盘因为「本际」而立名,阿罗汉还是不知,因此可以知道涅盘当说是常住法,以此不生不灭,说为无余涅盘;既然如是,次说,涅盘当然于阿罗汉生前已经存在,否则不当说:有余涅盘;以如是说,证无余涅盘的阿罗汉,虽未舍报,然还是证取无余涅盘,所以证取不证取的究竟说且置,当说活着的时候,计有涅盘,就有此涅盘,此涅盘又如是不生不灭,所以一切众生从生到死,从死到生,根本这个涅盘本际还是一直存在,所以佛陀隐覆其意而说涅盘常住,不当以为涅盘不是常住,不当以为涅盘于一切有情上不是常住!既然是常住,而且又和五蕴「不相在」,因此当然离于五蕴而有,然真心无有形质可说,因此原本不是物质型态,既然如是,当为类似心,而其必定难知,否则一切众生便不当轮回至今,以容易寻找故;所以既然不容易寻找,而还是「不异我」,代表和五蕴之中还是有所关联,不是离开了五蕴,弃舍了五蕴,而五蕴能够独立存在,其关连于小乘经典并未甚多描述。所以不当说涅盘无处可觅,当说涅盘常住,而且和五蕴有密切关联,所以五蕴不能说和涅盘完全无关,此涅盘就是本际,就是一个常住心,但不是我们现下所使用的这个心,这个能够了别这个三界的心;这个常住心,从来不入断灭,也不被出生,永远常住,依此而说小乘涅盘,得以破斥诸外道边见,不落有无,不落常无常,以世间所说常见和断见,都是依据现下这个意识心而立名,根本是于五蕴生灭法中求诸涅盘或说断灭,是知其义不然;已知五蕴生灭法,何有涅盘自性可说,何可说常?既然生灭法自去生灭,何碍着真实涅盘常住,如何以生灭法相而执以断见,如何说断?所以真实常住涅盘,离诸不断不常,以离诸戏论故;而更说真常!
佛法大义如何好会???甚深之法,即使以如是小乘义理,也可以竖诸法幢,破斥一切外道,而立诸圣义而不败,所以如是深妙,哪里可以轻言大言,以为佛陀无智,以为佛陀智不及此,无能演说大乘佛法,无能说出般若唯识深邃义理呢?绝无此事!一切众生只有俯仰圣义而已,以凡夫地离佛位,真是不知如何遥远;更且未证得涅盘真心者,如何大言佛陀的涅盘如何如何,皆是戏论中讨生活,实在是令一切证悟者无法欢喜赞叹,以谤佛故;今日虽想多所评论昭慧法师的言论,但不坏诸因缘故,以如是小乘法简别大乘宗旨,令法师能够知道:佛陀早已有言,不当以僧衣着身,故发悖佛言词,以无义故,以非理故,爰愿此文令法师早日归顺正法:如今日现代禅菩萨僧团已全部转为净土归仰,愿与李元松居士同赴极乐净土,相期共见,如是令一二三甚为动容再三,虽李居士不复于人间,但音容宛在:生死不挂于心,毕竟无有恋着于世事,更为抛弃智者身分,不再辩驳,而以弥陀为皈依,真大丈夫也!而其所领导的菩萨僧团大众,又能够诚心皈依弥陀,发愿往生,实在是人中之雄!一二三赞叹再赞叹,随喜再随喜,礼敬如是娑婆恶世的真正修行人,象山弥陀村真可为后世学佛人一大标榜!虽然对于居士尽心求取涅盘,而终至错会,甚所遗憾,然大道如是,因缘如是,菩萨生生世世,惟法是赖,若真修行人,他日必会证悟无疑,何可挂意哉!一二三甚为惭愧多生多劫恶业随身,乃至烦恼贪瞋痴多所相随,于诸不善未能永离,然菩萨行此大道,仍是得蒙如来加持,为作佛事,护持正法,生死如是而已。
----- 不当毁谤三宝 一二三菩萨著
(原标题:不当毁谤三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