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子应修一切种智
大乘佛子在破参明心时,找到自己无始来的本来面目如来藏,般若正观现在前,能亲自现前领受如来藏的体性,亲见自心真如之理体,也就是如来藏的本来性、自性性、清净性和涅槃性;这种能够亲见自身真如无为性之总相体性,就称为般若总相智。菩萨在破参明心获得总相智以后,继续跟随真善知识修学般若系列的一切经典,也就是从种种不同的方向、种种不同的层面,来探究这个实相心与一切法彼此之间的关系;这都是属于般若别相智所含摄,在别相智圆满以后,应该继续熏修一切种智。所谓“一切种智”就是指第八识如来藏所蕴藏的一切种子,了知如来藏所含藏一切种子的智慧,就叫作一切种智。修学一切种智而还没有圆满者,譬如初地到等觉菩萨所修就称之为“道种智”。简单的说,一切种智就是指“一切种子之智慧”。
种子又叫作界,也叫作功能差别。如来藏中所含藏的一切种子,具有三种能变之功德,能够变现五阴世间以及能够辗转出生万法来。这三种能变识,就是大乘唯识经典中所说的“心、意、识”。这心、意、识为什么称为能变呢?那是因为“第八识心”祂可以变现出种种法来,不仅可以出生祂自己的功能差别,也可以变现出众生的五蕴、十八界以及六尘万法,所以称为“第一能变识”。第二能变识是指“意根”,也就是末那识,祂能变生识的种种执着,因此而有贪、瞋、痴、慢、疑等染污体性出现;也因此而导致有情众生的第八识共同变现出山河大地世间,而使有情众生得以在其中受种种之苦乐果报。第三能变识就是指“意识心”,祂能让有情产生对六尘境界的种种分别,并且能够变现出种种的世间法来。
接下来,我们就进一步来说明这三种能变识的功德:
首先说明第一能变识,第一能变识就是指第八识,梵语称为“阿赖耶识”,在天竺译为“无没”,也就是指不会消失之识;在中国则翻译为“藏识”,意思是说祂能够“摄藏一切种子”,生起万法,是一切有情生命的本源,也是众生生命的实相,所以称为“藏识”。这个第八阿赖耶识具有“能藏、所藏、我爱执藏”的意涵存在。
所谓“能藏”的意思是说,这个第八识能够贮藏万法种子,生起世间万法,因此第八识是能藏,种子是所藏。而“所藏”的意思,则是指种子在生起现行时,会受到能熏的七转识杂染法的熏习,受熏之后的新种子仍然会回藏于第八识心中;这个时候新种子是能藏,而第八识则是种子所藏之处。而“我爱执藏”的意思是说,第七识妄执第八识见分为我,对于自我的虚妄生起种种的贪爱、执着不舍,因此就称为我爱执藏;这个时候第七识是能执,第八识则是所执。
佛世尊于三藏十二部经中,广说这第八识有种种不同的名称,都是因为这第八识有种种不同的能变性而施设建立。接下来,我们就以第八识最主要的三种名称,来说明祂的能变功德:
第一叫作“阿赖耶识”,这是指有学位之三乘圣人以及一切凡夫异生的真实心。虽然离开能所分别,但却仍然具有能藏、所藏、我爱执藏的体性,能够摄藏一切杂染法而不会丧失,仍然含藏着能够引生分段生死之有漏法种,也就是仍然具有阿赖耶性存在,所以称为阿赖耶识。
第二叫作“异熟识”,这是指凡夫异生、阿罗汉、辟支佛以及一切菩萨,不论分段生死已经断除或者尚未断除,都还有善、不善业的异熟种子存在,能够引生未来世的异熟果报。因此,二乘无学圣人虽然断了分段生死,但却仍然不离变易生死;他们因为害怕分段生死的痛苦,所以在舍报时就取无余涅槃。而菩萨阿罗汉或八地以上的菩萨摩诃萨,虽然断了分段生死却不畏分段生死,以广大之慈悲愿行而受后有;虽然示现有分段生死,然而实际上却唯有变易生死。由于他们的真实心中还有能引生死异熟果报的种子存在,所以称为异熟识。第八识之所以有异熟的体性存在,正是第一能变识的功德所成,因此这个异熟识的名称函盖范围就极为广泛。
第三叫作“无垢识”,这是指佛子在历经资粮、加行、见道(通达)、修道、究竟等五位三大无量数劫的修行以后,而使凡夫地真实心中的一切有漏法种,转变为清净的无漏法种,这个第八识就成为无上清净诸无漏法之所依止,名之为无垢识真如。譬如禅宗中土诸祖所悟的真心就是指阿赖耶识,方便说为真如;又譬如西天大迦叶尊者,乃至达摩祖师等诸声闻阿罗汉回小向大以后,修学禅宗的般若禅而得开悟,乃是悟得异熟识,也方便说为真如;那是因为此时“大圆镜智”以及“成所作智”等佛地功德,还没有现前的缘故。
各位菩萨,综合以上所说我们可以知道:一切有情众生都有第八识,因为有分段生死之染污种子和所造业种,以及所含藏的前七识种子,具有集藏分段生死之集藏性存在,所以称这第八识为阿赖耶识。这个第八阿赖耶识,祂是本来具足,不是修行造作而得;祂远离能所分别,本性清净而有染污种子,藉着身根及觉知心才能生起现行,必须经由修行转变清净而生起般若实相之智慧。
假使修行者在闻受声闻解脱道之后而得以见道,以及其后能够继续努力修道断除思惑,不再有阿赖耶性,也就是不再有集藏分段生死种子的集藏性存在时,就成为阿罗汉;这时第八识改名为“第九识”—异熟识,也称为“庵摩罗识”,其实仍然是第八识,唯改其名不改其体。
如果阿罗汉们随后闻佛说大菩提成佛之道,能够心生欢喜而回小向大,进修佛菩提道,经由明心的七住位证得般若总相智,进修般若经所说之般若别相智;复又能不起自满之心,继续进修诸地所修之一切种智,而生起无生法忍进入初地,能断尽思惑而不断之,留一分思惑以润未来世受生,向诸地进修;从此以后,开始进断分段生死的习气种子,并进修无生法忍之一切种智,地地增上。一直到初地满心位时,能够取证慧解脱果而不取证,到三地满心时能证灭尽定之俱解脱果而不证之;初地三地菩萨舍寿时,能够取证无余涅槃而不取之;次第进修唯识种智而至六地,必定取证灭尽定而仍不入无余涅槃;继续进修七地之念念入灭尽定,八地之于色变现自在,于解脱道无功用行,以及由佛所授之引发如来无量妙智三昧等,渐至等觉位中;又于百劫中随处舍身受生,布施头目、脑髓、身躯、手足等,如是以百劫之无量内财而修相好,才能在最后身菩萨位时,具足成佛时所需之广大福徳资粮。福徳具足以后,在因缘成熟时降生人间,出家修行,断尽所留最后一分烦恼障习气种子,断尽最后一分极微细所知障随眠,成究竟佛道。此时之第八识改名为第十识,称为“无垢识”,又叫作“果地真如”。
如是进修而成就佛道,就名为佛菩提道,也称为“大菩提道”,这是因为不同于二乘菩提所修之解脱道的缘故。如是进修,渐渐转易第八识之内涵,使第八识之阿赖耶性及异熟性能够断除净尽,成为无垢识真如;这都是由于第一能变识,有这种大功德力所致。如果没有阿赖耶识之初能变性,就没有宇宙一切现象与万法之现起,也没有三乘一切法门之修行,乃至世间一切有漏有为法之修证,也都无法成就。
以上略说第一能变识。接下来,我们继续来介绍第二能变识:
第二能变识是指第七识—意根,又称为末那识。意根乃是十八界法所摄,归属于六根之中。六根之前五根是眼、耳、鼻、舌、身根,是有色根,属于色法;而意根则是无色根,乃是心法,非是色法。阿含诸经中说之为“意”,第三转法轮唯识诸经中说为“意、末那、遍计执识”,祂是意识之俱有依。末那识处处作主,恒内执阿赖耶识为自内我,也执意识觉知心为我,复执五根五识为我,祂恒欲了别三界诸法,普遍计度,执为真实,所以名为“遍计所执识”;因此而说意根与我见、我慢、我爱、我痴等四烦恼恒共相随,乃至眠熟无梦时,亦不暂舍这四种烦恼以及内外执着;一直要到菩萨七住位真见道不退转之后,才能渐渐舍离这四种烦恼以及祂的执着性。
这个第七识不知道自己虚妄,普遍计度一切三界诸法为我、为我所,无始来覆障真如不执我、不作主、不起慢、不贪五尘等清净体性;一切有情之所以有贪、瞋、痴、慢等境界,都是这个处处作主之心所变现,所以说末那识意根是一切无明之根源。又因为这个末那识恒常不断地审察度量、处处作主、时时作主,因此成凡成圣悉凭末那识之“人我执”与“法我执”断与不断而有差别。
由于意根从无始劫以来一直恒审思量的缘故,所以产生了普遍计度执着的体性,也因为这种执着性,使得众生不断地轮回三界生死。然而祂的这种执着性是从哪里来的呢?是由无量世以来,被意识错误的教导熏习而来。熏习越久,意根的执着性就越强,所以意根是一个“习惯性”比重很大的执着心。由于意根种子从如来藏中不断地流注而出,无始劫以来未曾刹那间断(不像“意识觉知心”在眠熟、闷絶、正死位、入无想定、入灭尽定时会断灭消失),于一切时中恒时不断地审度一切法尘,而处处作主、时时作主,不断地指挥六识造作种种善恶业,所以说末那识恒审思量一切法。
从另外一方面来说,意根末那识恒与相分相应,无有中断时,白天清醒位时,恒藉内相分而与外相分相应,眠时梦中俱与外内相分相应,眠时无梦则藉内相分与外相分相应,无始劫来恒常运转,未曾有一刹那间断,所以说此心恒、审、思、量。若无此心,一切人不能于睡眠中醒觉,一切修行者也不能于无心定中出定;乃至一切有情虽能分别觉知,而悉不能造作一切事业,都将像植物人一样,虽然能够觉知痛痒,但不能自行的搔抚,也没有办法向别人表示意思请求协助处理。所以说必须有意根刹那刹那作主思量,才能有有情的一切行为产生。
这个意根虽然无始劫以来恒审思量一切法,而不曾刹那间断,但是祂却是可以灭除的。譬如二乘无学圣人断了意根的自我执着以后,舍寿时便可以断除意根之自己而入无余涅槃,这个意根就永不复现,无有再生起运作之时;因此,意根是没有常住不坏之自体性者。
从另一个层面来说,意根末那识唯有第八阿赖耶识为其俱有依,不像意识等六心需有其他的俱有依,一定得依五根方能生起;因此,人在死亡以后,意根种子仍得从如来藏中流注而出,使意根继续现行而导致“中阴身”之从如来藏中出生。中阴身出生以后又有见闻觉知,死后依靠家人饮食祭拜的香气,可以维持中阴身的力气;这个中阴身到第六天开始衰弱,第七天时坏掉,觉知心再度无法现行运作;如是一七乃至七七,意根为了继续拥有见闻觉知心,于是在中阴阶段,由意识分别、观察、选择,再由意根决定去投胎。下一世出生的时候,虽然是同一个意根,但却是另一个全新的意识觉知心,因此根本记不得往世的事情,只知道要保持见闻知觉性来供自己所用;祂的分别性很差,但却是相续不断的。
这个意根的运作非常的细腻,即使在正死位、闷绝、眠熟、灭尽定、无想定位中觉知心灭了,祂还是继续不断地在运作着。这个部分都必须靠行者在悟后,一步一步的去亲自体验祂。末那识意根,虽然本身办不了大事,可是祂却很厉害,祂遍缘一切法(无有一法不缘);解脱道的修证要靠祂,祂若不肯自己灭了来成就无余涅槃,谁也奈何不了祂;修学佛菩提道而成佛,也同样时时刻刻都离不开祂;乃至将来利乐无量有情,成就佛地广大无边的功德时,也得要看祂。修行愈到最后的阶段,和意根的关系就愈密切,所以值得我们好好深入的去证解祂。
我们将举述 马鸣菩萨的开示,继续为大家说明意根的其他体性。
《大乘起信论》云:“此意复有五种异名,一名业识,谓无明力不觉心动。二名转识,谓依动心能见境相。三名现识,谓现一切诸境界相;犹如明镜现众色像,现识亦尔,如其五境对至即现,无有前后,不由功力。四名智识,谓分别染净诸差别法。五名相续识,谓恒作意相应不断,任持过去善恶等业,令无失坏;成熟现、未苦乐等报,使无违越;已曾经事忽然忆念,未曾经事妄生分别。”
马鸣菩萨说,这个意根有五种不同的名称。
第一个名称叫作“业识”。意思是说,意根从无始以来一直恒审思量,处处作主,时时作主,不断被觉知心错误的思惟所熏习,使得祂与无明业力相应,祂的体性因而被转变为普遍计度执着;又因为与烦恼恒时相应的缘故,所以就会让觉知心不断现行,意根不断地执取觉知心和如来藏的无漏有为法的功德,据为己有,因而不肯让自己及所附带的意识觉知性消失掉;所以就一定会造作种种的业行,而导致不断地继续去投胎受生,众生也因此而不断地轮回生死,永无休止。因此意根又叫作业识,造业的是祂,承受苦乐业果的也是祂,使业种的果报现行的还是祂,所以说意根是轮回三界生死的根本。
第二个名称叫作“转识”。意思是说,众生因为无明业力以及心动的缘故,使得意识现起,在配合意根以及前五识现起运作时,就会有能见的六尘相出现;因为祂随时随地、刹那刹那一直运转不停,即使是在五位中依然如是,所以就称之为转识。
第三个名称叫作“现识”。意思是说,因为意根的攀缘性、执着性以及作主性,才会促使阿赖耶识不断地流注出内相分种子,因此就有境界相的显现;假使意根的执着性、作主性灭除了,舍报时就可以入无余涅槃;所以说意根是一切境界相现起的原动力,因此就称为现识。
第四个名称叫作“智识”。意思是说,意根了别境界相之慧心所非常低劣,不像意识能够详细的思惟分别、具足慧心所之功能,也不像第八识完全离开六尘之分别;意根由于意识的配合,加上原有出生以来的熏习,以及被教导分别后的过去记忆,使祂可以非常迅速的分别染净诸法。譬如说开车的时候可以紧急煞车,运动员可以接快速球等等,都是由于意根有这种能够利用意识记忆的功能性,所以称为智识。
第五个名称是“相续识”。意根从无始以来,除非入了无余涅槃,否则都是一直相续不断;即使在正死位中等五位也都一样,虽然这时候意识断了,但是意根仍然不断,才能在正死位中现起中阴身,又继续投胎到下一世去;所以说,意根是有情众生轮回生死的罪魁祸首。相反的,如果没有意根,那众生也成不了佛;菩萨在证悟之后,发起无尽之受生愿,故意保留一分我执不断,生生世世留惑润生,自度度他直到成佛,都要有意根存在才行。又因为意根能随缘任运,执取过去所造作的一切善恶业及无记业之习气,存在阿赖耶识中;所以意根又像是一个垃圾收集者,不论是什么东西祂都要收到如来藏中;即使意识故意想要把恶业种子给丢掉,也都无法作到,因而使得因果律得以公平的实现。基于以上所说的种种原因,所以意根又称为相续识。
各位菩萨,由以上说明我们就知道:众生都是由于意根具有以上所说的五种体性,才能有阿赖耶识所收藏的一切法种现行,才能有能见、能现、能取的境界相出现,三界中的一切法也因此才能现起运作;所以说,意根是三界万法现起的原动力。
三乘无学的修道过程,也都是在历缘对境当中,藉由正知见的熏习来转变意根的染污性,使染污末那得以渐渐断除我执,而成为无学圣人。在舍寿时,意根愿意断灭六识(识蕴六识)以及自我,离一切相分、见分不再现行,就名之为入无余涅槃。或者像大乘菩萨转入七地、八地,渐次修行乃至佛地,意根不灭,但是却没有了我执存在,乃至一切无明习气悉皆灭除;这都是藉缘来修除意根的我执及无明习气,并且由意根促使如来藏发起诸地菩萨种种不可思议之功德。因此,意根与一切修行人息息相关,四圣六凡都同样不能刹那离于意根。
然而,为什么会有四圣六凡的差别呢?主要都是因为意根有善、恶、染、净之能变性,所以凡夫异生外道修行者,乃至佛法中四圣之世出世间法的熏习,才能产生力用而功不唐捐。由于意根具有这样的能变性,所以行者只要能够依照 世尊所开示的正法,按部就班的修行,就能次第成就佛道。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个意根是由自心如来藏所生,所以整体来说,祂也是属于如来藏性之一;如来藏出生了意根而主导如来藏的种种行,这当中除了如来藏的自性心行之外。
各位菩萨,以上是依别教证悟圣者而说,不是依通教证悟解脱道之菩萨而说。通教菩萨依二乘菩提觉悟十八界空相,但是仍然无法证得空性如来藏,因此无法证解以上所说正理。由于这样的正理,所以说意根是如来藏的第二种能变性,能够促使如来藏变生四圣六凡法界。
各位菩萨,以上所说的是第二能变识。接下来我们继续来说明第三能变识。
第三能变识是藏识在变生有根身之后,依六根又能变生六识,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识,这六识合称为“识阴”,也就是第三能变识。
然而,什么叫作识阴呢?世尊在《增壹阿含经》中说:“彼云何名为识阴?所谓眼、耳、鼻、舌、身、意,此名识阴。”(《增壹阿含经》卷二十八)由这一段经文中,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知道:在阿含解脱道中所说的识阴,总共只有六个心。意根则是识阴出生的所依缘,是根而不是识,所以不摄在识阴之中。因此,识阴最正确的说法是:眼识乃至意识等六个心。
《增壹阿含经》卷二十八,当 世尊说到五盛阴是苦的时候曾经说:“云何名为识?所谓识,识别是非,亦识诸味,此名为识也。”
这段经文意思是说,当我们专心一志而离语言文字时,仍然能了别苦乐是非的觉知心,能了别种种食物味道以及艺术韵味、佛法义理的觉知心,或者像某些宗教的修行者,能够领受双身法中的乐触、而无语言文字妄想时的觉知心,都是识阴所摄的识。而离念灵知心正是如此,所以,离念灵知心正是意识。又譬如,正当我们在心无杂念而专心听法时,心中都没有一言一语,远离一切妄念,却已经能够分别法味,这正是“识诸味”,与诸法法味完全相应;这都是意识心,正是识阴中的识。又譬如,正当我们专心听闻大法师在说世间法的时候,他的观念有时候说错了;这个时候我们的离念灵知心中,虽然没有语言文字生起,但仍然能够识别大法师说错了,这正是“识别是非”的识阴所摄的识。
所以,离念灵知心正是意识,正是识阴所摄的虚妄法。离念灵知既可以存在于清净梵行的静坐中,也能存在于离五尘的二禅等至位中,乃至某些教派双身法在贪淫之行的淫欲乐受中,当然这是更低层次的意识了;虽然同样是离念灵知,却有清净、不清净,粗与细的种种差别法相之不同。
各位菩萨,从以上所说我们可以证明一个事实,那就是:离念灵知心正是识阴所摄的识,不出于六识之外。而意识觉知心所修成的离念灵知性,能够离于语言妄念而了知五尘,正是意识心的想阴所摄,属于意识心的心所法。正当我们离念而对外境六尘了了分别时,不论离念境界的时间有多么长久,仍然可以了了辨认六尘境界,不会因为离念就失去了了知性。所以,动中定力修得好的人,在路上行走的时候,虽然一直都离念而没有任何妄想,但仍然可以了知路上的状况;绝不会因此而失去了了知性,绝不会全无分别的跌入水沟或者撞上车子呢!意识虽然离开语言文字,但是仍然能够以其心所法来了别苦乐及是非,其实都不出于识阴六识之外。
总合来说,识阴所摄的六识心,不论是有念或离念,都是意法为缘而从如来藏中出生,不是本来就在的常住法。假使有人继续执着“离念灵知心是常住心、是不生灭心”,那我们就可以判定,这个人一定是未断我见的凡夫啊!一般的世俗人或者未悟菩提的修行者,同样都有五阴实有不灭的我见存在,最常见的是存有“识阴常住不灭”的我见,然而,却都会自以为已经断了我见呢!
我见之所以难断的原因,大都是由于不善了知识阴的内涵所导致;而不善了知识阴内涵的原因,则是由于不懂得如何选择善知识!而不能善选真正善知识的原因,则有种种不同的差别:譬如有人是因为情执深重,即使明知自己所追随的师父是假名知识,却宁可继续信受与追随;或者是因为智慧不够,没有办法检查所随善知识的说法是否正确;或者是因为顾虑到名闻利养和眷属,唯恐修正了原有的邪见以后,将使徒众了知自己先前所谓的“悟”都是错悟,而导致名闻利养眷属的流失;或者是因为爱乐面子,一切以维持面子为重,所以明明知道自己的法义有错误时,仍然不肯改变、不乐于重新观行,而永远无法断除我见,继续落入识阴、想阴之中,难可出离。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识阴所摄的六识自体与六识心的自性,都是意法为缘而从入胎识如来藏中出生,都是属于所生法;既然是所生法,当然就不可能是常住性的真实心性了。所以,假使有人继续执着离念灵知心或离念的知觉性,坚持为常住心、不生灭心,这个人就是未断我见、未断我所见的凡夫。
因此,菩萨应该赶快实际观行,而能够确认意识的缘生性、可灭性、必灭性;并且能够现观“离念的知觉性就是识阴的自性”,属于识阴的心所法,是依附于识阴而存在的我所,如果离开识阴就无法存在,离开色阴也不可能生起。由此认定的缘故,当然我见、我所见自然就很容易可以断除了。
各位菩萨,综合以上所说我们就知道,三乘菩提之修证,无一能离如来藏的这三种能变识。假使离开这三种能变识,尚不能有三界六道有情存在,何况能有三乘菩提之可修可证呢!别教菩萨在触证、领受藏识之中道性以后,也必须由藏识之中道性,来返观自己处处作主之意根及见闻觉知之六识;返观之后就知道,十八界都是由藏识所变生,变生十八界之后才能辗转变生三界一切法。如果没有第三能变识,就无法返观这样的法界实相;如果没有第一能变识,就没有真如法性可证,也没有二乘涅槃及一切种智可证;如果没有第二能变识,如来藏尚且不能出生意识,何况能有世间法及佛法之修证可得呢?因此说,三乘菩提之修证,不能离开以上所说之任何一种能变识。
十八界法虽然有生灭,然而能够变生十八界之藏识心体恒不灭。由以上所说正理我们就知道,《楞严经》说“十八界虽然无常败坏,但是转依如来藏之后,则又说十八界不灭不坏”,的确是佛法真实之道理啊!别教菩萨如是现前观察,因此能证得初地无生法忍,生起初分道种智。所以说,一切证悟之菩萨皆应修学一切种智,因为能证初地法无我故。以此现观就渐渐能够了知七真如,能如是现观者就能独力荷担如来家业,名为生如来家,成真佛子。
各位菩萨,以上所说的是三种能变识的种种功德,以及这三种能变识对修道之影响和彼此间之关联。在这里我们要吁请一切已证藏识之大心菩萨们,为成佛道故,应继续进修一切种智。
-----《三乘菩提概说 第057-058集 应修一切种智》 正圜老师
(原标题:大乘佛子应修一切种智)
种子又叫作界,也叫作功能差别。如来藏中所含藏的一切种子,具有三种能变之功德,能够变现五阴世间以及能够辗转出生万法来。这三种能变识,就是大乘唯识经典中所说的“心、意、识”。这心、意、识为什么称为能变呢?那是因为“第八识心”祂可以变现出种种法来,不仅可以出生祂自己的功能差别,也可以变现出众生的五蕴、十八界以及六尘万法,所以称为“第一能变识”。第二能变识是指“意根”,也就是末那识,祂能变生识的种种执着,因此而有贪、瞋、痴、慢、疑等染污体性出现;也因此而导致有情众生的第八识共同变现出山河大地世间,而使有情众生得以在其中受种种之苦乐果报。第三能变识就是指“意识心”,祂能让有情产生对六尘境界的种种分别,并且能够变现出种种的世间法来。
接下来,我们就进一步来说明这三种能变识的功德:
首先说明第一能变识,第一能变识就是指第八识,梵语称为“阿赖耶识”,在天竺译为“无没”,也就是指不会消失之识;在中国则翻译为“藏识”,意思是说祂能够“摄藏一切种子”,生起万法,是一切有情生命的本源,也是众生生命的实相,所以称为“藏识”。这个第八阿赖耶识具有“能藏、所藏、我爱执藏”的意涵存在。
所谓“能藏”的意思是说,这个第八识能够贮藏万法种子,生起世间万法,因此第八识是能藏,种子是所藏。而“所藏”的意思,则是指种子在生起现行时,会受到能熏的七转识杂染法的熏习,受熏之后的新种子仍然会回藏于第八识心中;这个时候新种子是能藏,而第八识则是种子所藏之处。而“我爱执藏”的意思是说,第七识妄执第八识见分为我,对于自我的虚妄生起种种的贪爱、执着不舍,因此就称为我爱执藏;这个时候第七识是能执,第八识则是所执。
佛世尊于三藏十二部经中,广说这第八识有种种不同的名称,都是因为这第八识有种种不同的能变性而施设建立。接下来,我们就以第八识最主要的三种名称,来说明祂的能变功德:
第一叫作“阿赖耶识”,这是指有学位之三乘圣人以及一切凡夫异生的真实心。虽然离开能所分别,但却仍然具有能藏、所藏、我爱执藏的体性,能够摄藏一切杂染法而不会丧失,仍然含藏着能够引生分段生死之有漏法种,也就是仍然具有阿赖耶性存在,所以称为阿赖耶识。
第二叫作“异熟识”,这是指凡夫异生、阿罗汉、辟支佛以及一切菩萨,不论分段生死已经断除或者尚未断除,都还有善、不善业的异熟种子存在,能够引生未来世的异熟果报。因此,二乘无学圣人虽然断了分段生死,但却仍然不离变易生死;他们因为害怕分段生死的痛苦,所以在舍报时就取无余涅槃。而菩萨阿罗汉或八地以上的菩萨摩诃萨,虽然断了分段生死却不畏分段生死,以广大之慈悲愿行而受后有;虽然示现有分段生死,然而实际上却唯有变易生死。由于他们的真实心中还有能引生死异熟果报的种子存在,所以称为异熟识。第八识之所以有异熟的体性存在,正是第一能变识的功德所成,因此这个异熟识的名称函盖范围就极为广泛。
第三叫作“无垢识”,这是指佛子在历经资粮、加行、见道(通达)、修道、究竟等五位三大无量数劫的修行以后,而使凡夫地真实心中的一切有漏法种,转变为清净的无漏法种,这个第八识就成为无上清净诸无漏法之所依止,名之为无垢识真如。譬如禅宗中土诸祖所悟的真心就是指阿赖耶识,方便说为真如;又譬如西天大迦叶尊者,乃至达摩祖师等诸声闻阿罗汉回小向大以后,修学禅宗的般若禅而得开悟,乃是悟得异熟识,也方便说为真如;那是因为此时“大圆镜智”以及“成所作智”等佛地功德,还没有现前的缘故。
各位菩萨,综合以上所说我们可以知道:一切有情众生都有第八识,因为有分段生死之染污种子和所造业种,以及所含藏的前七识种子,具有集藏分段生死之集藏性存在,所以称这第八识为阿赖耶识。这个第八阿赖耶识,祂是本来具足,不是修行造作而得;祂远离能所分别,本性清净而有染污种子,藉着身根及觉知心才能生起现行,必须经由修行转变清净而生起般若实相之智慧。
假使修行者在闻受声闻解脱道之后而得以见道,以及其后能够继续努力修道断除思惑,不再有阿赖耶性,也就是不再有集藏分段生死种子的集藏性存在时,就成为阿罗汉;这时第八识改名为“第九识”—异熟识,也称为“庵摩罗识”,其实仍然是第八识,唯改其名不改其体。
如果阿罗汉们随后闻佛说大菩提成佛之道,能够心生欢喜而回小向大,进修佛菩提道,经由明心的七住位证得般若总相智,进修般若经所说之般若别相智;复又能不起自满之心,继续进修诸地所修之一切种智,而生起无生法忍进入初地,能断尽思惑而不断之,留一分思惑以润未来世受生,向诸地进修;从此以后,开始进断分段生死的习气种子,并进修无生法忍之一切种智,地地增上。一直到初地满心位时,能够取证慧解脱果而不取证,到三地满心时能证灭尽定之俱解脱果而不证之;初地三地菩萨舍寿时,能够取证无余涅槃而不取之;次第进修唯识种智而至六地,必定取证灭尽定而仍不入无余涅槃;继续进修七地之念念入灭尽定,八地之于色变现自在,于解脱道无功用行,以及由佛所授之引发如来无量妙智三昧等,渐至等觉位中;又于百劫中随处舍身受生,布施头目、脑髓、身躯、手足等,如是以百劫之无量内财而修相好,才能在最后身菩萨位时,具足成佛时所需之广大福徳资粮。福徳具足以后,在因缘成熟时降生人间,出家修行,断尽所留最后一分烦恼障习气种子,断尽最后一分极微细所知障随眠,成究竟佛道。此时之第八识改名为第十识,称为“无垢识”,又叫作“果地真如”。
如是进修而成就佛道,就名为佛菩提道,也称为“大菩提道”,这是因为不同于二乘菩提所修之解脱道的缘故。如是进修,渐渐转易第八识之内涵,使第八识之阿赖耶性及异熟性能够断除净尽,成为无垢识真如;这都是由于第一能变识,有这种大功德力所致。如果没有阿赖耶识之初能变性,就没有宇宙一切现象与万法之现起,也没有三乘一切法门之修行,乃至世间一切有漏有为法之修证,也都无法成就。
以上略说第一能变识。接下来,我们继续来介绍第二能变识:
第二能变识是指第七识—意根,又称为末那识。意根乃是十八界法所摄,归属于六根之中。六根之前五根是眼、耳、鼻、舌、身根,是有色根,属于色法;而意根则是无色根,乃是心法,非是色法。阿含诸经中说之为“意”,第三转法轮唯识诸经中说为“意、末那、遍计执识”,祂是意识之俱有依。末那识处处作主,恒内执阿赖耶识为自内我,也执意识觉知心为我,复执五根五识为我,祂恒欲了别三界诸法,普遍计度,执为真实,所以名为“遍计所执识”;因此而说意根与我见、我慢、我爱、我痴等四烦恼恒共相随,乃至眠熟无梦时,亦不暂舍这四种烦恼以及内外执着;一直要到菩萨七住位真见道不退转之后,才能渐渐舍离这四种烦恼以及祂的执着性。
这个第七识不知道自己虚妄,普遍计度一切三界诸法为我、为我所,无始来覆障真如不执我、不作主、不起慢、不贪五尘等清净体性;一切有情之所以有贪、瞋、痴、慢等境界,都是这个处处作主之心所变现,所以说末那识意根是一切无明之根源。又因为这个末那识恒常不断地审察度量、处处作主、时时作主,因此成凡成圣悉凭末那识之“人我执”与“法我执”断与不断而有差别。
由于意根从无始劫以来一直恒审思量的缘故,所以产生了普遍计度执着的体性,也因为这种执着性,使得众生不断地轮回三界生死。然而祂的这种执着性是从哪里来的呢?是由无量世以来,被意识错误的教导熏习而来。熏习越久,意根的执着性就越强,所以意根是一个“习惯性”比重很大的执着心。由于意根种子从如来藏中不断地流注而出,无始劫以来未曾刹那间断(不像“意识觉知心”在眠熟、闷絶、正死位、入无想定、入灭尽定时会断灭消失),于一切时中恒时不断地审度一切法尘,而处处作主、时时作主,不断地指挥六识造作种种善恶业,所以说末那识恒审思量一切法。
从另外一方面来说,意根末那识恒与相分相应,无有中断时,白天清醒位时,恒藉内相分而与外相分相应,眠时梦中俱与外内相分相应,眠时无梦则藉内相分与外相分相应,无始劫来恒常运转,未曾有一刹那间断,所以说此心恒、审、思、量。若无此心,一切人不能于睡眠中醒觉,一切修行者也不能于无心定中出定;乃至一切有情虽能分别觉知,而悉不能造作一切事业,都将像植物人一样,虽然能够觉知痛痒,但不能自行的搔抚,也没有办法向别人表示意思请求协助处理。所以说必须有意根刹那刹那作主思量,才能有有情的一切行为产生。
这个意根虽然无始劫以来恒审思量一切法,而不曾刹那间断,但是祂却是可以灭除的。譬如二乘无学圣人断了意根的自我执着以后,舍寿时便可以断除意根之自己而入无余涅槃,这个意根就永不复现,无有再生起运作之时;因此,意根是没有常住不坏之自体性者。
从另一个层面来说,意根末那识唯有第八阿赖耶识为其俱有依,不像意识等六心需有其他的俱有依,一定得依五根方能生起;因此,人在死亡以后,意根种子仍得从如来藏中流注而出,使意根继续现行而导致“中阴身”之从如来藏中出生。中阴身出生以后又有见闻觉知,死后依靠家人饮食祭拜的香气,可以维持中阴身的力气;这个中阴身到第六天开始衰弱,第七天时坏掉,觉知心再度无法现行运作;如是一七乃至七七,意根为了继续拥有见闻觉知心,于是在中阴阶段,由意识分别、观察、选择,再由意根决定去投胎。下一世出生的时候,虽然是同一个意根,但却是另一个全新的意识觉知心,因此根本记不得往世的事情,只知道要保持见闻知觉性来供自己所用;祂的分别性很差,但却是相续不断的。
这个意根的运作非常的细腻,即使在正死位、闷绝、眠熟、灭尽定、无想定位中觉知心灭了,祂还是继续不断地在运作着。这个部分都必须靠行者在悟后,一步一步的去亲自体验祂。末那识意根,虽然本身办不了大事,可是祂却很厉害,祂遍缘一切法(无有一法不缘);解脱道的修证要靠祂,祂若不肯自己灭了来成就无余涅槃,谁也奈何不了祂;修学佛菩提道而成佛,也同样时时刻刻都离不开祂;乃至将来利乐无量有情,成就佛地广大无边的功德时,也得要看祂。修行愈到最后的阶段,和意根的关系就愈密切,所以值得我们好好深入的去证解祂。
我们将举述 马鸣菩萨的开示,继续为大家说明意根的其他体性。
《大乘起信论》云:“此意复有五种异名,一名业识,谓无明力不觉心动。二名转识,谓依动心能见境相。三名现识,谓现一切诸境界相;犹如明镜现众色像,现识亦尔,如其五境对至即现,无有前后,不由功力。四名智识,谓分别染净诸差别法。五名相续识,谓恒作意相应不断,任持过去善恶等业,令无失坏;成熟现、未苦乐等报,使无违越;已曾经事忽然忆念,未曾经事妄生分别。”
马鸣菩萨说,这个意根有五种不同的名称。
第一个名称叫作“业识”。意思是说,意根从无始以来一直恒审思量,处处作主,时时作主,不断被觉知心错误的思惟所熏习,使得祂与无明业力相应,祂的体性因而被转变为普遍计度执着;又因为与烦恼恒时相应的缘故,所以就会让觉知心不断现行,意根不断地执取觉知心和如来藏的无漏有为法的功德,据为己有,因而不肯让自己及所附带的意识觉知性消失掉;所以就一定会造作种种的业行,而导致不断地继续去投胎受生,众生也因此而不断地轮回生死,永无休止。因此意根又叫作业识,造业的是祂,承受苦乐业果的也是祂,使业种的果报现行的还是祂,所以说意根是轮回三界生死的根本。
第二个名称叫作“转识”。意思是说,众生因为无明业力以及心动的缘故,使得意识现起,在配合意根以及前五识现起运作时,就会有能见的六尘相出现;因为祂随时随地、刹那刹那一直运转不停,即使是在五位中依然如是,所以就称之为转识。
第三个名称叫作“现识”。意思是说,因为意根的攀缘性、执着性以及作主性,才会促使阿赖耶识不断地流注出内相分种子,因此就有境界相的显现;假使意根的执着性、作主性灭除了,舍报时就可以入无余涅槃;所以说意根是一切境界相现起的原动力,因此就称为现识。
第四个名称叫作“智识”。意思是说,意根了别境界相之慧心所非常低劣,不像意识能够详细的思惟分别、具足慧心所之功能,也不像第八识完全离开六尘之分别;意根由于意识的配合,加上原有出生以来的熏习,以及被教导分别后的过去记忆,使祂可以非常迅速的分别染净诸法。譬如说开车的时候可以紧急煞车,运动员可以接快速球等等,都是由于意根有这种能够利用意识记忆的功能性,所以称为智识。
第五个名称是“相续识”。意根从无始以来,除非入了无余涅槃,否则都是一直相续不断;即使在正死位中等五位也都一样,虽然这时候意识断了,但是意根仍然不断,才能在正死位中现起中阴身,又继续投胎到下一世去;所以说,意根是有情众生轮回生死的罪魁祸首。相反的,如果没有意根,那众生也成不了佛;菩萨在证悟之后,发起无尽之受生愿,故意保留一分我执不断,生生世世留惑润生,自度度他直到成佛,都要有意根存在才行。又因为意根能随缘任运,执取过去所造作的一切善恶业及无记业之习气,存在阿赖耶识中;所以意根又像是一个垃圾收集者,不论是什么东西祂都要收到如来藏中;即使意识故意想要把恶业种子给丢掉,也都无法作到,因而使得因果律得以公平的实现。基于以上所说的种种原因,所以意根又称为相续识。
各位菩萨,由以上说明我们就知道:众生都是由于意根具有以上所说的五种体性,才能有阿赖耶识所收藏的一切法种现行,才能有能见、能现、能取的境界相出现,三界中的一切法也因此才能现起运作;所以说,意根是三界万法现起的原动力。
三乘无学的修道过程,也都是在历缘对境当中,藉由正知见的熏习来转变意根的染污性,使染污末那得以渐渐断除我执,而成为无学圣人。在舍寿时,意根愿意断灭六识(识蕴六识)以及自我,离一切相分、见分不再现行,就名之为入无余涅槃。或者像大乘菩萨转入七地、八地,渐次修行乃至佛地,意根不灭,但是却没有了我执存在,乃至一切无明习气悉皆灭除;这都是藉缘来修除意根的我执及无明习气,并且由意根促使如来藏发起诸地菩萨种种不可思议之功德。因此,意根与一切修行人息息相关,四圣六凡都同样不能刹那离于意根。
然而,为什么会有四圣六凡的差别呢?主要都是因为意根有善、恶、染、净之能变性,所以凡夫异生外道修行者,乃至佛法中四圣之世出世间法的熏习,才能产生力用而功不唐捐。由于意根具有这样的能变性,所以行者只要能够依照 世尊所开示的正法,按部就班的修行,就能次第成就佛道。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个意根是由自心如来藏所生,所以整体来说,祂也是属于如来藏性之一;如来藏出生了意根而主导如来藏的种种行,这当中除了如来藏的自性心行之外。
各位菩萨,以上是依别教证悟圣者而说,不是依通教证悟解脱道之菩萨而说。通教菩萨依二乘菩提觉悟十八界空相,但是仍然无法证得空性如来藏,因此无法证解以上所说正理。由于这样的正理,所以说意根是如来藏的第二种能变性,能够促使如来藏变生四圣六凡法界。
各位菩萨,以上所说的是第二能变识。接下来我们继续来说明第三能变识。
第三能变识是藏识在变生有根身之后,依六根又能变生六识,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识,这六识合称为“识阴”,也就是第三能变识。
然而,什么叫作识阴呢?世尊在《增壹阿含经》中说:“彼云何名为识阴?所谓眼、耳、鼻、舌、身、意,此名识阴。”(《增壹阿含经》卷二十八)由这一段经文中,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知道:在阿含解脱道中所说的识阴,总共只有六个心。意根则是识阴出生的所依缘,是根而不是识,所以不摄在识阴之中。因此,识阴最正确的说法是:眼识乃至意识等六个心。
《增壹阿含经》卷二十八,当 世尊说到五盛阴是苦的时候曾经说:“云何名为识?所谓识,识别是非,亦识诸味,此名为识也。”
这段经文意思是说,当我们专心一志而离语言文字时,仍然能了别苦乐是非的觉知心,能了别种种食物味道以及艺术韵味、佛法义理的觉知心,或者像某些宗教的修行者,能够领受双身法中的乐触、而无语言文字妄想时的觉知心,都是识阴所摄的识。而离念灵知心正是如此,所以,离念灵知心正是意识。又譬如,正当我们在心无杂念而专心听法时,心中都没有一言一语,远离一切妄念,却已经能够分别法味,这正是“识诸味”,与诸法法味完全相应;这都是意识心,正是识阴中的识。又譬如,正当我们专心听闻大法师在说世间法的时候,他的观念有时候说错了;这个时候我们的离念灵知心中,虽然没有语言文字生起,但仍然能够识别大法师说错了,这正是“识别是非”的识阴所摄的识。
所以,离念灵知心正是意识,正是识阴所摄的虚妄法。离念灵知既可以存在于清净梵行的静坐中,也能存在于离五尘的二禅等至位中,乃至某些教派双身法在贪淫之行的淫欲乐受中,当然这是更低层次的意识了;虽然同样是离念灵知,却有清净、不清净,粗与细的种种差别法相之不同。
各位菩萨,从以上所说我们可以证明一个事实,那就是:离念灵知心正是识阴所摄的识,不出于六识之外。而意识觉知心所修成的离念灵知性,能够离于语言妄念而了知五尘,正是意识心的想阴所摄,属于意识心的心所法。正当我们离念而对外境六尘了了分别时,不论离念境界的时间有多么长久,仍然可以了了辨认六尘境界,不会因为离念就失去了了知性。所以,动中定力修得好的人,在路上行走的时候,虽然一直都离念而没有任何妄想,但仍然可以了知路上的状况;绝不会因此而失去了了知性,绝不会全无分别的跌入水沟或者撞上车子呢!意识虽然离开语言文字,但是仍然能够以其心所法来了别苦乐及是非,其实都不出于识阴六识之外。
总合来说,识阴所摄的六识心,不论是有念或离念,都是意法为缘而从如来藏中出生,不是本来就在的常住法。假使有人继续执着“离念灵知心是常住心、是不生灭心”,那我们就可以判定,这个人一定是未断我见的凡夫啊!一般的世俗人或者未悟菩提的修行者,同样都有五阴实有不灭的我见存在,最常见的是存有“识阴常住不灭”的我见,然而,却都会自以为已经断了我见呢!
我见之所以难断的原因,大都是由于不善了知识阴的内涵所导致;而不善了知识阴内涵的原因,则是由于不懂得如何选择善知识!而不能善选真正善知识的原因,则有种种不同的差别:譬如有人是因为情执深重,即使明知自己所追随的师父是假名知识,却宁可继续信受与追随;或者是因为智慧不够,没有办法检查所随善知识的说法是否正确;或者是因为顾虑到名闻利养和眷属,唯恐修正了原有的邪见以后,将使徒众了知自己先前所谓的“悟”都是错悟,而导致名闻利养眷属的流失;或者是因为爱乐面子,一切以维持面子为重,所以明明知道自己的法义有错误时,仍然不肯改变、不乐于重新观行,而永远无法断除我见,继续落入识阴、想阴之中,难可出离。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识阴所摄的六识自体与六识心的自性,都是意法为缘而从入胎识如来藏中出生,都是属于所生法;既然是所生法,当然就不可能是常住性的真实心性了。所以,假使有人继续执着离念灵知心或离念的知觉性,坚持为常住心、不生灭心,这个人就是未断我见、未断我所见的凡夫。
因此,菩萨应该赶快实际观行,而能够确认意识的缘生性、可灭性、必灭性;并且能够现观“离念的知觉性就是识阴的自性”,属于识阴的心所法,是依附于识阴而存在的我所,如果离开识阴就无法存在,离开色阴也不可能生起。由此认定的缘故,当然我见、我所见自然就很容易可以断除了。
各位菩萨,综合以上所说我们就知道,三乘菩提之修证,无一能离如来藏的这三种能变识。假使离开这三种能变识,尚不能有三界六道有情存在,何况能有三乘菩提之可修可证呢!别教菩萨在触证、领受藏识之中道性以后,也必须由藏识之中道性,来返观自己处处作主之意根及见闻觉知之六识;返观之后就知道,十八界都是由藏识所变生,变生十八界之后才能辗转变生三界一切法。如果没有第三能变识,就无法返观这样的法界实相;如果没有第一能变识,就没有真如法性可证,也没有二乘涅槃及一切种智可证;如果没有第二能变识,如来藏尚且不能出生意识,何况能有世间法及佛法之修证可得呢?因此说,三乘菩提之修证,不能离开以上所说之任何一种能变识。
十八界法虽然有生灭,然而能够变生十八界之藏识心体恒不灭。由以上所说正理我们就知道,《楞严经》说“十八界虽然无常败坏,但是转依如来藏之后,则又说十八界不灭不坏”,的确是佛法真实之道理啊!别教菩萨如是现前观察,因此能证得初地无生法忍,生起初分道种智。所以说,一切证悟之菩萨皆应修学一切种智,因为能证初地法无我故。以此现观就渐渐能够了知七真如,能如是现观者就能独力荷担如来家业,名为生如来家,成真佛子。
各位菩萨,以上所说的是三种能变识的种种功德,以及这三种能变识对修道之影响和彼此间之关联。在这里我们要吁请一切已证藏识之大心菩萨们,为成佛道故,应继续进修一切种智。
-----《三乘菩提概说 第057-058集 应修一切种智》 正圜老师
(原标题:大乘佛子应修一切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