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开悟”究竟是怎么回事?
达摩祖师所传的,就是这个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禅法。而这个般若的开悟,是参禅时一念相应突然找到的,不是靠思惟来整理才渐渐显露出来。譬如一颗芒果,它的香味,它的甜味、酸味,假使没有亲手拿在手上,送进口里来吃,任凭别人怎么样解说,自己怎么样揣摩想象,终究无法真正了解;众生听了很多芒果大概多大、什么形状、什么颜色、味道是如何,他听了很多,可是他从来不知道哪个是芒果的味道。一大堆的水果,他都要每一种去拿来尝尝看,终于找到并且亲自品尝了,那就不必再假借种种言说,因为他已经了然于心了。禅宗的参禅也是一样,一定要自己真参实究,加上有正确的禅法知见,就这样子突然间找到了,而且有智慧确认是正确的,是没有错误的,这时就称为开悟明心实证般若。所以,般若的难悟难证,原因就在这里;因为般若的见道,是一念相应而悟入的,不是经由思惟而渐渐增加出来的。
有人依凭学术观点来理解佛法,就批评禅宗那个法都没有一个次第,一悟就说那就是了,然后禅宗的禅师就这样印证,不像南传佛法次第禅观,可以循序而进。禅宗没有方法、没有次第,那要怎么学?都是由着禅师们自己说的,这有什么标准呢?然后他就断定,禅宗这都叫作自由心证。
这些话从表面上听起来是很有道理,可是从般若的实证来说,可就没道理了。为什么呢?因为大乘法的见道,其实也是有次第的,你得要依照禅师教导的方法去作功夫,并且依禅师的教导,把参禅的知见建立起来;这些都完成了,你才有可能一念相应,而突然找到如来藏。这不是方法与次第吗?
只是那些公案里面,都只叙述开悟时一念相应的那一小段,前面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辛苦修学,与作功夫的内容都不谈。那不懂禅法、不懂公案所要显示实证的真实意涵的那些学术研究者,就会像这样妄加批评。所以开悟法门也是有次第,只是在寻找如来藏心,而突然找到时,那是没有次第的,就这么刹那间找到了,当时也就通了般若了,《心经》就看得懂了。
然而很多人在佛法上面修得不好,学禅、参禅都悟错了,原因就在于未能如《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中世尊开示:当先闻般若波罗蜜,如说修学。因为善知识没有告诉他,明心时应该要明什么心。善知识都没有说过你明白真心时,真心究竟是哪个心呢?就是阿赖耶识,就是如来藏。善知识从来没有这么说过,所以大家一天到晚参禅,说要明心、要明心,可是都找不到一个方向。有人错把色阴当作如来藏、有人错把识阴当作如来藏、有人错把受想行阴当作如来藏,然后就自以为开悟了。总之,什么样的错悟都有,说之不尽,但始终离不开五阴,都往妄心的方向一直钻进去。从妄心的方向直钻的时候,钻到最后无可转身,那就像老鼠入了牛角,再也回转不过来,法身慧命就活不过来了。
如来藏就是真如,具有真如如的体性;而五阴却是生灭法,生灭的五阴怎么会是实相心如来藏?另外,五阴的存在,尤其是识阴意识,必定是在世间六尘境界中了了分别着六尘诸法;而自心如来不在六尘中分别,于六尘诸法恒是如如不动,不起任何分别执着。二者可谓毫厘有差,天地悬隔,这禅宗祖师常常这样讲。
如果有人说开悟就是把自己的意识觉知心弄成离念,没有执着,无分别,那就变成真如,就是开悟了。这样说就变成能证与所证是同一个,那就不对了。因为说证真如,是由意识心去证的,是由觉知心去证的,如来藏自己不会证真如;如来藏的真如性是让意识来证的,不是要自己来证自己的真如,如来藏也不会反观自己的真如性。无分别的是另一个心,是如来藏;而我们觉知心、离念灵知心永远是分别心。参禅就是要以有分别的觉知心、离念灵知心去找到无分别的实相心如来藏,这是参禅首要具备的知见,否则方向一定错误,想要实证犹如缘木求鱼。
最后我们总结来说:禅宗就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直接透过参禅去亲证般若。般若就是智慧,是实证法界本源的智慧。想要亲证般若最直接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参禅,在静虑中参究。而参禅证悟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第八识如来藏,无二亦无三。所以,所证非如来藏妙心,那就不是亲证般若,就不是禅宗的明心,就不是开悟般若禅的人。
-----《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三第18集 禅宗是什么?要如何修?》陈正源老师
(原标题:禅宗“开悟”究竟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