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菩提道函盖解脱道

楼主  收藏   举报   帖子创建时间:  2018-07-21 回复:0 关注量:819
今天,我们要来说明佛菩提道函盖解脱道的道理所在,并且也要详细的来解说这两个主要道修行的内涵和修学次第。
二乘法是属于解脱道的修行,也就是经由断除我见和我执以后,烦恼灭尽了而取证解脱果,从此不再受生于三界之中,因此而得以免除生死轮回之苦;而大乘菩提的修行,则是从亲证第八识入手,然后依次第进修,菩萨五十二阶位的修证过程以后,得以成就究竟的佛道。然而在这当中,大乘菩萨同样是要断除烦恼障,要修证解脱的法门;而二乘菩提的行者,虽然可以断尽烦恼取证解脱了,但是他们却不知也不证大乘菩萨所亲证的实相心——如来藏,因此而说大乘菩提所修所行函盖解脱道。也就是说,菩萨在解脱果方面如果无法,当然也就无法成佛了。
接下来,我们想从两个层面来说明佛菩提道函盖解脱道的道理所在。第一个层面,是从佛菩提道之四圣谛函盖解脱道之四圣谛这样的角度来作说明。
各位菩萨,四圣谛是所有的佛子们所耳熟能详的法道,但是对于四圣谛的实际意涵究竟如何,却不是大家都能如实的了解。如果分别从二乘法和大乘法的观点来看四圣谛的时候,这其中就会有许多的差别出现。譬如说,大乘菩萨在为众生宣说四圣谛的时候,不会只从二乘法的角度来宣说四圣谛,他也会依大乘的密意来宣说四圣谛的法要。菩萨在二乘法中,除了为众生宣说苦的实质、苦的法相以外,并且还会为众生来剖析苦有八苦、三苦的差别。所谓八苦,是指生老病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蕴炽盛苦等,而三苦则是指苦苦、行苦、坏苦。然而,不管是八苦或者三苦,总括就是一个苦字,也就是说,都是因为五蕴炽盛的缘故才有众苦的产生。菩萨为众生说明了这些苦的道理,再为众生说明:这些苦只是一个结果,而造成苦的原因则是因为集的缘故。也就是,众生在世间生活,六根触六尘,一切因缘当中不断的攀缘六尘诸法,乃至执著不舍,因此而不断的搜集未来的苦果。菩萨除了为众生说明造成八苦、三苦的原因以外,同时也会开示众生,如果要断除这种苦集的现象,就必须要经由修行八正道以及三十七助道品等法,才能逐次的断尽烦恼,灭除后有的种子,而可以在舍寿时,不再因业力的牵制而继续受生于三界之中。
各位菩萨,前面所略说的这一段苦、集、灭、道的道理,是菩萨依二乘法的法道而为众生宣说。然而菩萨在宣说二乘法的苦、集、灭、道四圣谛以后,又会依大乘法的义理来开示众生,使众生可以从大乘法的角度来更进一步了解四圣谛的究竟道理。
在大乘法当中不以苦为圣谛,这是为什么呢?譬如说,牛啊、羊啊、人类乃至于地狱的有情,都在受种种的苦,他们也都知道无常、苦、空的道理,照道理说他们也都应该有苦圣谛才对啊?然而事实不然。这些各类有情虽然都在受苦,也都知道苦,但是他们却不知道要如何才能离苦,如何才能断苦,所以说他们都没有苦圣谛。甚至于二乘的有学无学,也没有苦圣谛。说到这里您可能心中早已打了一个很大的问号了:欸?为什么连二乘的有学无学也都没有苦圣谛呢?您是不是讲错了呢?这倒不是!这意思是说,这些不回心的阿罗汉,悉皆不知不闻如来秘藏,也就是说,他们都不知道有这个第八识如来藏的存在;而回小向大的阿罗汉们,虽然听闻过实相心如来藏,但是却不知也不证,或者想要证却不能证,所以说这就是真正的苦啊。
如果是经过修行以后,能够亲证实相心如来藏,并且能够领受第八识如来藏的种种功德时,就已经是进入了菩萨数之中,就不再只是二乘行者而已了。菩萨由于亲证实相心如来藏的缘故,所以能够现观蕴处界我都是苦、空、无常、无我的,都是依于自心如来藏为因,才有蕴处界的苦、空、无常与无我;并且能够现观都是依于自心藏识,才有诸法的缘起与缘灭,也才有所谓的缘起性空可说。菩萨能够亲自证实,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实相心乃是二乘苦圣谛以及因缘观的根源;而二乘定性无学是不知也不证这个实相心如来藏,所以他们才会害怕隔阴之迷而不愿意再受生死;而菩萨由于证得这个实相心的缘故,所以才能够发起受生愿,愿意生生世世常住世间,自度度他永远不入无余涅槃。
由以上所说,我们就可以知道:定性二乘无学因为害怕生死苦,所以说他们只有苦,而没有苦圣谛;而菩萨由于能够现观二乘无学不知不证实相而害怕生死苦的原因,所以菩萨们就能够不害怕生死苦。因此说菩萨不唯有苦,也有苦圣谛。
各位菩萨,以上略说苦圣谛。接下来,我们继续来说明苦集圣谛。
《佛说决定义经》卷一云:集谛者,谓贪爱法。由此贪爱,而生耽著,以耽著故,发业润生,招集为因,是名集谛。(《佛说决定义经》卷一)这段的意思是说:一切有情,由于贪爱六尘诸法的缘故,所以对六尘诸法心生耽著;由于耽著的缘故,所以就不断的造作诸业,招集未来再出生的苦果,这就是集谛的意思。
二乘定性声闻缘觉只能了知以上所说苦集的道理,但是他们却不知道要闻熏般若的真实智慧,因此,如果有因缘听闻菩萨在宣说般若总相智与别相智的时候,往往都会心生烦恼而不愿意听闻,何况是要他们来修学般若智慧呢!由于这样的缘故,所以说二乘无学在大乘法中有苦集,而没有苦集圣谛。反观菩萨则不然。菩萨不只是了知二乘定性无学的苦集圣谛;也了知二乘人由于被无始无明所遮障的缘故,所以不知也不证生命的实相。而菩萨却能够如实的亲证实相心,也就是第八识如来藏,因此而说菩萨在大乘法中是已证苦集,也证苦集圣谛。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意思是说,菩萨在七住位时开悟明心亲证实相,打破了无始无明,但是由于无始无明还没有究竟的断尽,所以有苦集;但对于实相心如来藏却是已知已证,并且能够以此为基础,继续深入的去修证如来藏中所含藏的一切法,所以说菩萨也有苦集圣谛。
各位菩萨,在说过苦圣谛与苦集圣谛之后,我们继续来说明苦灭圣谛。《大乘义章》卷十八云:灭烦恼故,灭生死故,名之为灭;离众相故,大寂静故,亦名为灭。(《大乘义章》卷十八)意思是说:众生经由修行,灭尽了烦恼,断除了意识、意根的执著性,舍寿之后,不必再因业的势力牵制,而在三界六道中继续受生酬偿业果,这个时候十八界都灭尽了,仅剩下如来存的境界,这也就是灭尽一切的涅槃境界。以上所说断尽我见、我执而可以证得涅槃的道理,是二乘无学所知所行的境界。也就是说,定性二乘无学能够了知蕴处界苦集灭除的境界,但是他们却无法了知菩萨所可证得的无始无明随眠灭除的境界,所以说定性二乘无学在大乘法中没有灭圣谛。然而菩萨不只能够了知二乘的灭圣谛,也能够了知无始无明随眠灭尽就可以成佛的道理。所以说菩萨在大乘法中不仅有苦灭,也有苦灭圣谛。
各位菩萨,前面已经介绍了四圣谛中的苦圣谛、苦集圣谛以及苦灭圣谛。接下来,我们继续说明苦灭道圣谛。所谓苦灭道圣谛,简称为道谛。前面我们说过,苦灭就是一切烦恼断尽,一切苦断尽,舍寿时可以灭尽五阴十八界,不再受生酬偿业果,仅剩下如来存的涅槃境界。因此说涅槃是果,而道则是能通往涅槃之路,行者如果想要实证涅槃,就必须行于此道。
在《阿毗达磨俱舍论》卷二十五,有这样的一段说:
【道义云何?谓涅槃路,乘此能往涅槃城故。或复道者,谓求所依,依此寻求涅槃果故。解脱胜进如何名道?与道类同,转上品故,或前前力至后后故,或能趣入无余依故。道于余处立通行名,以能通达趣涅槃故。】(《阿毗达磨俱舍论》卷二十五)
这段的意思是说:由于行于此道的缘故,所以能够知苦、断集、证灭、修道,这样的正理可以使人到达涅槃解脱的境界,所以称为道谛。这里所谓的可以趣向涅槃的正道,主要是指八正道而言,也就是所谓的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和正定。除了八正道之外,佛世尊又开示了三十七助道品的法要,来帮助们修行,如果能够遵循这些法道来努力实践,就可以渐渐的趣向涅槃解脱的境界。
以上所说是定性二乘无学所能知的蕴处界苦集灭除的法道,虽然如此,但是他们却不知道菩萨灭除无始无明尘沙惑的法道,所以说二乘人在大乘法中没有苦灭的道圣谛。而菩萨不只有能够证知定性二乘的灭苦之道,也能够证知无始无明尘沙惑灭除之道,这都是由于菩萨证得了实相心而有般若智慧的缘故。所以菩萨也能度化众生同样的证得真实心如来藏,由是而能够发起真实的般若智慧,可以自知未来也必定会成佛,所以菩萨心中就无所怖畏。菩萨由于能够如实的了知成佛之道的缘故,所以说菩萨在大乘法中,不仅有苦灭之道,也有苦灭道圣谛。
各位菩萨,以上所说是从四圣谛的角度,来说佛菩提道函盖解脱道的道理。也就是说,定性二乘无学虽然能知、能证声闻法的苦、集、灭、道四圣谛,却只能依现象界而观蕴处界的缘起性空,以及蕴处界的苦、空、无常、无我,也由于不知不证实相心如来藏的缘故,所以他们害怕隔迷之阴,而不愿意再受生死。而大乘菩萨则由于亲证了法界的实相,所以不只能够证声闻法的四圣谛,更能以亲证法界实相心为基础,并能够知道无始无明灭除的究竟清净境界,因此而能够发起菩萨大心来,生生世世陪伴众生,与众生同行共事,一起迈向一切苦真实永灭、究竟成佛的境界。所以说,大乘菩萨的四圣谛,不仅函盖二乘法的四圣谛,其修证内涵更远远是殊胜于二乘法四圣谛之所修与所证。
在介绍完佛菩提道之四圣谛函盖解脱道之四圣谛以后,接下来,我们再从另一个层面,也就是从佛菩提道的法无我函盖解脱道的法无我这样的角度,来为各位说明佛菩提道函盖解脱道的道理。
声闻法中所谓的法无我智,其实就是指三法印里面所说的诸法无我。声闻乘行者,在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观行当中证验了人无我以后,再以蕴处界的人无我为基础,现前观察在蕴处界辗转所生的诸法之中,其实并没有真实不坏的我存在,因此而断尽我见、我执,成为阿罗汉。这些声闻阿罗汉们不仅有尽智,也有无生智,也就是,他们不仅有一切后有永尽的智慧,也能够为众生宣说诸法无我的道理,使众生们也能够亲证诸法无我,所以说他们是声闻法无我智的说通者。但是这些阿罗汉,虽然已是声闻法无我智的说通者,却仍然不知道诸法之所以缘起缘灭的根源——也就是实相心如来藏,因此就无法与大乘的般若慧相应。所以才会使得这些阿罗汉们各各都害怕见到等觉大士的 维摩诘菩萨,这是因为阿罗汉们完全无法与菩萨对话的缘故。
而缘觉乘的法无我智,也如同声闻乘一样,不离三法印中的诸法无我。缘觉乘的行者,以十二因缘来作观行,并且能够深细的证知诸法之中,并没有常恒自在的我存在,全部都和蕴处界一样都是缘起缘灭。这些缘觉乘的行者,在缘起法当中,能够现观识缘名色,名色缘识的道理。这里所说的识是指第八阿赖耶识,而名色则是指意根以及受精卵。也就是说,缘觉乘行者能够了知无明是依于阿赖耶识而住,而至后世,而起现行。由于缘觉乘行者的观行十分的深细,所以他们的智慧也不是声闻阿罗汉所能知之。这样的缘觉辟支佛,虽然能够为人宣说十二因缘的缘起正观,所以说他们是缘觉法无我智之说通者,但是由于他们也没有证得实相心,所以对于菩萨所说的中观正理仍然不能证入,仍然无法了知菩萨之所修、所行和所证。
以上所说的是声闻与缘觉的法无我智。下面介绍菩萨的法无我智。
菩萨由于亲证实相心的缘故,所以能依自心藏识的亲证而领受祂的种种体性,因此能够证知藏识法性的无我性,证知藏识所生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无我性,也能证知自心藏识以及蕴处界所共同辗转出生的一切法,都没有常恒不坏的真实我存在。这样的菩萨法无我智,包括了下至初地所证的八识心王的五法、三自性、七种性自性、七种第一义、两种无我所得的道种智,以及上至诸佛的两种究竟转依、四种圆寂、四智圆明的一切种智,都统称为大乘的法无我智。菩萨随著自身所证的法无我智,能够为人宣说者,就名之为大乘法无我智之说通者,其所说的范围函盖了诸法无我二乘的法无我智。
以上所说是从法无我的角度,来阐明大乘法无我智函盖二乘法无我智的道理。简单的说,二乘的法无我智是以三法印的诸法无我为观行实证的主轴;而大乘菩萨的法无我智则函盖了初地至佛地的道种智和一切种智,其法无我智所实证的内涵之深细和范围之广泛,绝非二乘人仅能出离三界生死的法无我智所可以比拟啊!以上所说是菩萨道——佛菩提道之法无我函盖解脱道之法无我的道理。
各位菩萨,前面我们说明了“佛菩提道函盖解脱道”的道理以后,接下来,我们要继续来说明佛菩提道与解脱道的修学内涵和次第,希望能从整体的角度,以简洁而明确的意涵,为各位介绍这佛法两个主要道的修学次第和内涵。
首先我们来介绍解脱道的修行。什么是解脱道的修行呢?解脱道的意思就是断除我见和我执,也就是在声闻法中初果到四果所断的烦恼。断除了这些烦恼就可以出离三界,永远不必再受生于三界之中,也就是可以解脱于生死轮回,因此称为解脱道。解脱道的初果所断的烦恼是三缚结,也就是断我见、疑见、戒禁取见;二果所断的烦恼为减低欲界烦恼的贪著,使得贪嗔痴淡薄,所以称为“薄贪嗔痴”;三果所断的烦恼为断五下分结,也就是断欲贪、嗔恚、我见、疑见和戒禁取见;四果所断的烦恼为五上分结,也就是断色界贪、无色界贪、掉举、慢和无明。以上所说的是解脱道的果证,可分为声闻初果到四果。
各位菩萨,您知道声闻人是怎么修行解脱道的吗?他们是从行住坐卧当中去如实的观察,我们的五阴、十二处、十八界都是无常,是空;并且如实的了知这个色身非我、非我所,色身是无常,是空;也能如实的了知我们这个见闻觉知心——也就是我们的识蕴同样是无常,是空,是变异法;因此,他就可以断了我见。在断了我见以后,再把对于自我的执著给修除掉,然后他就可以成为阿罗汉了。在成为阿罗汉以后,我执断了,三界的贪爱也断了,舍报的时候就不再受生,不再去投胎,因此蕴处界就全部都消失不见了,这就叫作无余依涅槃,简称为无余涅槃,这样就是解脱果修证完成了。阿罗汉的三界烦恼断尽,舍报的时候可以出离三界,但是在他还没有舍报之前,他也都是随缘随分的去度化众生。所以他在入无余涅槃以前,虽然没有烦恼了,但是仍然和我们一样,要受风寒,受热苦、饥饿、痛痒,以及色、受、想、行、识的种种行苦,可是对他而言,这已经不是大苦了,所以名为“微苦所依”。由于他还有这种微苦所依,所以就叫作“有余依涅槃”。当他舍报时把十八界舍了,这些苦也就舍了,就成为“无余依涅槃”,这就是二乘人所得的解脱。
而缘觉的解脱果,虽然也是有余涅槃与无余涅槃,但是他们是经由缘起性空的现观而证得解脱果,所以不同于声闻。那什么是缘起性空呢?所谓缘起性空,就是修“十二支缘起法”——所谓的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这就是所谓的“此有故彼有”,这也正是众生生死轮回的主要原因啊。都是因为有这个无明,所以就有了心行;有心行所以就必定会有名色,必定会去投胎;因为投胎受生,名色具足,所以就有了六识;因为有六识,有名色,所以就会有六入,也就是色、声、香、味、触、法;然后就有触……一直到老病死忧悲苦恼。因为有这个所以有那个,这就是“此有故彼有”。当他们这样现观以后,最后说“此灭故彼灭”。如果我把无明灭了,心的行就不再出现;心的行灭了就不会再去投胎;不去投胎名色就灭了,当然也就不会有来世的色身以及六识的出现了;此灭故彼灭……乃至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这样的道理就叫作“缘起性空”。这十二有支统统是因缘而有,并不是本来就有,都是由于众缘所成,所以才会有这十二有支的现行,也因此才会有众生的轮回生死。当他这样如实现观以后,知道缘起性空的真实道理,知道“此灭故彼灭”的道理,因此在舍报以后,他也同声闻人一样入无余涅槃,不再轮转生死,这就是缘觉的解脱道。
各位菩萨,综合以上所说的声闻乘与缘觉乘这两种修法,我们可以知道,他们同样都是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上面去修无我的观行,这个无我,是人的无我。人无我又叫作有情的无我,因此说二乘人所证得的解脱果是人我空,也就是在蕴处界以及它所辗转出生的万法当中,证实并没有常住不坏的我存在,一切无非都是缘起缘灭而已,因此而断尽我见和我执,取证涅槃解脱。
在介绍完声闻乘与缘觉乘解脱道的修行以后,我们继续来介绍大乘佛菩提道的修行。佛菩提道所修证的是法界实相的智慧,也就是第二、第三转法轮所说之般若。般若分为总相智、别相智和种智,般若总相智和别相智,也就是《大小品般若经》以及《金刚经》、《心经》所说的般若;而种智就是指第三转法轮时期所说的八识心王一切种子的智慧,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唯识学。
大乘菩提的入道,首先必须要先修除对于我所的执著;我所的执著修除以后,必须要进一步的断除我见和三缚结;然后经由禅宗的法道来修学,求证自心如来藏;在亲证如来藏以后,进一步要求眼见自他一切有情的佛性;在眼见佛性以后,再继续进修一切种智。这样的菩萨,自己就能够渐次的通达二乘菩提,并且也能修证二乘菩提,同时还能够渐渐的断除我执以及我执的习气种子,这样就可以渐证诸地的无生法忍而渐超诸地,因此而得以渐次成就佛道。
各位菩萨,基本上大乘佛法的修学都必须以亲证如来藏为最首要,而后才能次第进修乃至究竟圆满,成究竟佛道。所以说,一切大乘行者假使想要真学菩萨行,想要真修佛道的话,就不能是纯以二乘菩提所证的解脱果为满足,应当要求禅宗的开悟明心,因为唯有证悟如来藏以后,才能进入大乘法中,开始修学真正的佛菩提道。然而在开悟明心之前,必须要先随从真善知识修学,次第的具备见道所需的定力、慧力和福德资粮,这样才能次第的修集、次第修证,也才能次第成就佛道。所以说,禅宗的开悟明心,乃是修学大乘佛法一切宗派行者的首要目标,也是最急切的目标。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除了禅宗的开悟明心——亲证如来藏以外,没有其他任何一种方法,可以使人能够真正的进入佛教的内门当中,来修学佛法。因为这样的缘故,所以我们才会说:“凡事莫如求悟急,凡事莫如见道急。”
佛菩提道的修证,开始于六度万行的熏习,也就是必须于外门广修六度万行,以修集大乘见道所需的福德资粮;然后再经过四加行的断我见,双证能取所取皆空以后;才能进一步证得第八识如来藏,也才能明了一切有情本具的实相心,然后才能渐次通达般若总相智;当般若总相智通达以后,必须继续进修般若别相智,也就是要阅读般若系列的经典,才能渐次通达般若别相智;同时必须再进一步来断除异生性,发起金刚心来,永不退转于佛菩提道而继续进修种智,也就是继续进修第三转法轮唯识系列经典,来修证道种智,次第进修十地的十度波罗蜜,然后才能渐次的迈向佛地的境界。也就是说,佛菩提道的修证,必须以修证第八识为根本,然后次第进修、地地转进,绝对无法躐等躁进而至。
各位菩萨,这是一切想要修学大乘佛菩提道的行者,所必须要先建立的正确知见。各位菩萨,假使您要问:“请问:一个凡夫众生修学佛法,到底要经过多久的时间才能成佛呢?”我们就大致的情况来说,佛菩提道的修行可分为别教菩萨五十二阶位的修证历程,也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等,总共五十二阶位的修证。除此以外,我们也可以依唯识五位渐次而修。那什么是“唯识五位”呢?所谓“唯识五位”就是指资粮位、加行位、胜解行位、修道位以及究竟位等五个阶位。
接下来,我们就来略说一下这“唯识五位”的修行。
首先是“资粮位”。行者必须一劫乃至一万大劫修学信心,必须要十信位满足了,才能成为信不退的菩萨,这就是资粮位。
第二是加行位。也就是必须于外门广修六度万行,一直到六住位都是在般若的加行。所谓加行,也就是为了要求证第八识如来藏,而必须熏修蕴处界空相的现观,以及熏修亲证藏识空性的知见,这都是属于加行位之所修。在加行位圆满以后,在缘熟时就可以一念相应而破参明心,也就是可以证得般若总相智,这也就是大乘别教的真见道位。菩萨将来之所以能够进入初地的极喜地,以及能够继续修学唯识相与唯识行所需的功德,都是建立在这个大乘见道开悟明心的基础上。在论中有这样的一句话,说:“已入于地,得见道已,入于唯识。”(《成唯识论述记》)这意思是说,如果不能证得如来藏,那就不能叫作大乘别教的真见道;如果不是真见道,那就无法进入别教的通达位,因为能够进入初地入地心的通达位,才是正修佛道的开始。
第三是“胜解行位”。所谓胜解行位的意思是说,大乘菩萨于亲证如来藏以后,入于大乘真见道位中,获得了般若总相智,这就叫作七住真见道。这个般若总相智,又称“根本无分别智”。也就是说,往后佛菩提道的进修都必须以亲证如来藏为根本,所以称为“根本无分别智”。菩萨以这个根本无别智为基础,继续于唯识性及唯识相而作观行,并且熏习种智,这样就可以渐渐生起后得无分别智。这都是属于般若别相智所含摄,能够通达般若别相智了,才能够进入初地的通达位。所以说,胜解行位是从七住的明心破参真见道位开始,对于佛所说的三乘诸经,不再只是依个人之臆测想像,或者无本而行,而是能够如实的渐起胜解及胜行。所以七住位到初地之前的十回向位满心,总称为胜解行位。
第四是“修道位”。修道位是从初地入地心开始,一直到等觉位圆满为止。所谓修道位是说,菩萨以所证的根本无分别智为基础,如所亲证的正理数数修习,来断除如来藏中所含藏的烦恼障习气种子,以及所知障的无明随眠,转唯识性,所以名为“修道”。也就是说,修道位中所修的道包括了入因果分、修差别分以及三学分,在这十一个阶位中所修的法道,就是所谓的“唯识行”。
第五则是“究竟位”。也就是说,菩萨历劫修行,具足果地智与果地断,究竟无余,不仅能够尽未来际度化有情类,也能使有情可以悟入唯识相与唯识性,所以称为究竟位,这也就是唯识果。
各位菩萨,以上所说是依唯识五位而说成佛之道。从以上的说明我们就可以知道,成佛之道是以亲证阿赖耶识为因,大乘佛菩提道的修行,就是以这个第八阿赖耶识为中心,而成为一个宝塔似的完整佛法体系。也就是说,是以阿赖耶识心体为基础而修行,阿赖耶识净除烦恼障的现行,而转变成为异熟识,再进一步净除烦恼障的习气种子,以及所知障的无始无明,而转变成为无垢识。然而,所谓的无垢识即是真如,异熟识也是真如,这底层众生的阿赖耶识也是真如。也就是说,始从凡夫位的第八识,乃至佛地的无垢识,全部都是真如。而所谓的涅槃是依第八识而有,缘起与性空的佛法也是依第八识而有,所以说,一切佛法都汇归于第八识,此外别无佛法。
各位菩萨,非常谢谢您这一段时间以来,收看我们正觉教团所宣说的系列讲座,祝福您从此能够在正法上,不被邪师邪见所惑,从此迈向学佛的胜妙境界!祝福您早证菩提!
 阿弥陀佛!
-----《三乘菩提之学佛正知见二 第17、18集 佛菩提道函盖解脱道》 正圜老师 主讲

(原标题:佛菩提道函盖解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