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第三章 修习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应有之知见
第三章 修习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应有之知见
第一节 本法门是修定之法门,非持名法门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是一种修定的法门,藉著修定的方法修净土,是既直接又有效的净土法门。(注五)
一般人修净土法门,大多是持名念佛,也就是唱念或默念佛号的方法。不停的唱念,到达只有佛号而无妄想妄念的地步,一心系念佛之名号,名事一心。持咒的人亦大多如此。
然而,楞严经中二十五位菩萨所说的各自修行圆通法门,无一不是修定的法门。每一种法门都可以使人亲见佛性,证得理一心,乃至五蕴皆空的究竟解脱境界,所以叫做圆通法门。其中第二十四种法门,也就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所叙述的念佛圆通法门,此一念佛圆通章的全文,无一处说到持名念佛。自始至终,皆说“忆”说“念”,而不说持佛名号,念佛洪名。乃至于文末说到“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之境地而“入三摩地”。
何以故?忆者无名字、无形相。念者无名号、无声音。若有名号及声音,便成了念佛号、唱佛号。所以念佛圆通章全文不曾说到持名念佛,而说忆佛念佛。
譬如念佛时,口中唱念佛号,舌根必动;胸腹则因唱念佛号,必须控制出气及紧急吸气,是身根动,鼻根亦受牵动;口念时凝心倾听,是耳根动;诸根既动,意根不得不动。如此,即不能算是都摄六根,更谈不上是净念相继。若在心中默念佛号,同时忆念于佛,则眼耳鼻舌身等五根虽然不动,却仍有意根在动。当心中佛号不停地在唱念时,心中其实是在重覆简单的妄念。如果是念“阿弥陀佛”,则一句佛号是四个念、四个声音;既然有四个念和四个声音在心中不停地重复著,可知意根尚未摄于不动。既然意根尚未摄于一念而保持不断,便不能称为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所谓净念相继,乃指心中的那一念是清净之念;苦思世俗事即非净念。即使是思惟善事善法,甚至思惟佛法,都不能称为净念。从修定的知见而言,凡是一切的语言文字形相,都是妄念,不名净念。必须是离却语言文字形相来忆佛念佛,这个念头才叫做净念。这样忆佛念佛的净念相继不断,才是净念相继。如果这个净念有时被打断,然后再继续,也不能称为净念相继,只能称为净念断续。即使只是中断一秒钟、半秒钟,也只能称为净念断续。欲入三摩地(定)者,不但要都摄六根,还得要净念相继才成。所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是离相的、是无相的。
兹另引大宝积经里面的一段来说明:“言无相者,所谓无身及身施设,无名无句,亦无示现。”凡修习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者,务请将此知见融会贯通,深入领会。
依字面解释,所谓无相,就是没有色身,没有因色身而有的一切思惟法则的施设,没有语言、文字、名句,没有意思表示可以让人得知得见。
详细一点来说:我们所处的这个物质世间,有人、各种傍生、一切无情生命和介乎有情生与无情生之间的生命(天、修罗、地狱、饿鬼等四道暂且不论),有种种分别,乃至人与人间的外表相貌互相差别,各类有情生与无情生,于其同类之间的相貌互相差别,皆因有色身的缘故。若无色身,便无此表相:既无表相即是无相。
此物质世间的一切表相、行为、符号、思惟、法则之施设,皆因色身而来。若无色身存在物质世间,则一切表相皆不存在;既无色身与表相,便无行为、符号、语言、思惟、法则等存在于世间。欲界天(注六)--即多数外教所谓的天堂、天国等,亦复如是。
此物质世间的一切言语,包括傍生类的声音讯号,皆因色身之存在而施设,以便与同类及异类互相沟通和表示完整意思。因有文句、便有思惟;因于思惟而有法则;发展到后来便有文学、神学、科学、艺术、形而上学……等等一切世间学问施设。因为有色身,便有争执、爱恋,于是世间便为解决因争执贪爱所起的纷争而制定法则,这些法则的演进,渐渐成为法律。
是故世间一切语言、文句、名相、思惟、法则等等法相之所以生成、存在、演化,皆植因于身的施设。这一切语言、文句、名相、思惟、法则之存在,只有一个目的--表示意思。而意思表示之存在,便是因为有色身的缘故。物质世间是如此,欲界六天亦复如是。所以诸佛世尊多在人间成佛。若不在人间成佛,而在欲界天成佛,则只能度化欲界天的众生--天人、天神、天主。不能显示于人间,则难以度化人间众生。而欲界天众生贪著五欲之乐,度化甚难。若在人间成佛,度人较易,以众生得亲见恭闻故;而欲界及色界诸天之有缘者,亦得于人间奉觐。是故诸佛世尊皆在人间成佛,以人间有色身及有语言、文句、名相、思惟、法则等“身施设”可以示现之故。
由以上略释即知:若离色身、身施设、语言、文句及意思表示,便是无相。而此念佛圆通法门,所谓“忆佛念佛、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之境界,没有色身、语言、文句、符号、色身施设等,亦无法示现予他人知悉。除非这位无相念佛的人,藉著色身及语言文句等色身施设之思惟和法则,向他人示现这种念佛的方法和境界,否则他人无从得知。而此种无相念佛之境界,才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之真趣。
注五、一般持名念佛者,若闻修定,往往退避三舍。殊不知持名念佛亦是修定法门之一。如观经四帖疏卷四:“……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修定极为重要,历来祖师们已多所说明。兹再举净土宗初祖慧远大师典故为例,以证净土行者修定之重要。据慧远法师文钞排印流通序载:“……至太元十五年庚寅七月二十八日,(慧远)与缁素一百二十三人结社念佛,求生西方。此诸人等、于临终时皆有瑞应,皆得往生。良由诸人……蒙远公开导、及诸友切磋琢磨之力,故获此益。此系最初结社之人,若终公之世三十余年之内,蒙其法化而修净业、得三昧而登莲邦者,何可胜数。”又慧远法师文钞附编载:“……师居山三十年,迹不入俗,唯以净土克勤于念。初十一年,澄心系想,三睹圣相,沈厚不言。后十九年七月晦夕,于般若台之东龛,方从定起,见阿弥陀佛身满虚空,圆光之中有诸化佛,观音势至左右侍立。又见水流光明分十四支,流注上下,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佛告之曰:我以本愿力故,来安慰汝,汝后七日当生我国……。”
观乎右载,可知莲宗初祖结莲社之一百二十三人,其所以能全部往生极乐世界,乃由慧远大师之教导及互相切磋,努力勤习所致。而慧远大师念佛之法是专思寂想,乃能三睹圣相,并于往生前七天复蒙弥陀示现预知。当时也是在定中忆佛之后,从定而起所见。由此可知持名固然亦可生西,主要则是藉此排遣妄想攀缘。末学以为净土行者可藉持名为前方便,修持一段时间后,转学远公之专思寂想。欲学专思寂想,可藉无相念佛法门之助益,迅速得入。将来必定往生,并可莲品高升,莫以下品中品往生为足。
又如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载:“……又真实心中,意业思想、观察、忆念彼阿弥陀佛及依正二报,如现目前。”此等境界,若非定力何能成办?又道:“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为无间行也。”凡此种种,莫非与定相应。是故行者若欲往生极乐,并求莲品高升者,切宜增强定力,以助净土之修持。
注六、欲界天:世间分为三类、或称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包括物质世间及四天王天以上至他化自在天等六天,以此界中众生尚有男女相及淫欲故称欲界。色界共有十八天,是修得初禅至四禅的众生及三果圣人所居住之处,仅有形像而无男女之别,亦无淫行。无色界是修得四空定的众生所住之处,共有四天,纯为精神状态,已无形像。
(原标题:06 第三章 修习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应有之知见)
第一节 本法门是修定之法门,非持名法门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是一种修定的法门,藉著修定的方法修净土,是既直接又有效的净土法门。(注五)
一般人修净土法门,大多是持名念佛,也就是唱念或默念佛号的方法。不停的唱念,到达只有佛号而无妄想妄念的地步,一心系念佛之名号,名事一心。持咒的人亦大多如此。
然而,楞严经中二十五位菩萨所说的各自修行圆通法门,无一不是修定的法门。每一种法门都可以使人亲见佛性,证得理一心,乃至五蕴皆空的究竟解脱境界,所以叫做圆通法门。其中第二十四种法门,也就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所叙述的念佛圆通法门,此一念佛圆通章的全文,无一处说到持名念佛。自始至终,皆说“忆”说“念”,而不说持佛名号,念佛洪名。乃至于文末说到“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之境地而“入三摩地”。
何以故?忆者无名字、无形相。念者无名号、无声音。若有名号及声音,便成了念佛号、唱佛号。所以念佛圆通章全文不曾说到持名念佛,而说忆佛念佛。
譬如念佛时,口中唱念佛号,舌根必动;胸腹则因唱念佛号,必须控制出气及紧急吸气,是身根动,鼻根亦受牵动;口念时凝心倾听,是耳根动;诸根既动,意根不得不动。如此,即不能算是都摄六根,更谈不上是净念相继。若在心中默念佛号,同时忆念于佛,则眼耳鼻舌身等五根虽然不动,却仍有意根在动。当心中佛号不停地在唱念时,心中其实是在重覆简单的妄念。如果是念“阿弥陀佛”,则一句佛号是四个念、四个声音;既然有四个念和四个声音在心中不停地重复著,可知意根尚未摄于不动。既然意根尚未摄于一念而保持不断,便不能称为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所谓净念相继,乃指心中的那一念是清净之念;苦思世俗事即非净念。即使是思惟善事善法,甚至思惟佛法,都不能称为净念。从修定的知见而言,凡是一切的语言文字形相,都是妄念,不名净念。必须是离却语言文字形相来忆佛念佛,这个念头才叫做净念。这样忆佛念佛的净念相继不断,才是净念相继。如果这个净念有时被打断,然后再继续,也不能称为净念相继,只能称为净念断续。即使只是中断一秒钟、半秒钟,也只能称为净念断续。欲入三摩地(定)者,不但要都摄六根,还得要净念相继才成。所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是离相的、是无相的。
兹另引大宝积经里面的一段来说明:“言无相者,所谓无身及身施设,无名无句,亦无示现。”凡修习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者,务请将此知见融会贯通,深入领会。
依字面解释,所谓无相,就是没有色身,没有因色身而有的一切思惟法则的施设,没有语言、文字、名句,没有意思表示可以让人得知得见。
详细一点来说:我们所处的这个物质世间,有人、各种傍生、一切无情生命和介乎有情生与无情生之间的生命(天、修罗、地狱、饿鬼等四道暂且不论),有种种分别,乃至人与人间的外表相貌互相差别,各类有情生与无情生,于其同类之间的相貌互相差别,皆因有色身的缘故。若无色身,便无此表相:既无表相即是无相。
此物质世间的一切表相、行为、符号、思惟、法则之施设,皆因色身而来。若无色身存在物质世间,则一切表相皆不存在;既无色身与表相,便无行为、符号、语言、思惟、法则等存在于世间。欲界天(注六)--即多数外教所谓的天堂、天国等,亦复如是。
此物质世间的一切言语,包括傍生类的声音讯号,皆因色身之存在而施设,以便与同类及异类互相沟通和表示完整意思。因有文句、便有思惟;因于思惟而有法则;发展到后来便有文学、神学、科学、艺术、形而上学……等等一切世间学问施设。因为有色身,便有争执、爱恋,于是世间便为解决因争执贪爱所起的纷争而制定法则,这些法则的演进,渐渐成为法律。
是故世间一切语言、文句、名相、思惟、法则等等法相之所以生成、存在、演化,皆植因于身的施设。这一切语言、文句、名相、思惟、法则之存在,只有一个目的--表示意思。而意思表示之存在,便是因为有色身的缘故。物质世间是如此,欲界六天亦复如是。所以诸佛世尊多在人间成佛。若不在人间成佛,而在欲界天成佛,则只能度化欲界天的众生--天人、天神、天主。不能显示于人间,则难以度化人间众生。而欲界天众生贪著五欲之乐,度化甚难。若在人间成佛,度人较易,以众生得亲见恭闻故;而欲界及色界诸天之有缘者,亦得于人间奉觐。是故诸佛世尊皆在人间成佛,以人间有色身及有语言、文句、名相、思惟、法则等“身施设”可以示现之故。
由以上略释即知:若离色身、身施设、语言、文句及意思表示,便是无相。而此念佛圆通法门,所谓“忆佛念佛、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之境界,没有色身、语言、文句、符号、色身施设等,亦无法示现予他人知悉。除非这位无相念佛的人,藉著色身及语言文句等色身施设之思惟和法则,向他人示现这种念佛的方法和境界,否则他人无从得知。而此种无相念佛之境界,才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之真趣。
注五、一般持名念佛者,若闻修定,往往退避三舍。殊不知持名念佛亦是修定法门之一。如观经四帖疏卷四:“……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修定极为重要,历来祖师们已多所说明。兹再举净土宗初祖慧远大师典故为例,以证净土行者修定之重要。据慧远法师文钞排印流通序载:“……至太元十五年庚寅七月二十八日,(慧远)与缁素一百二十三人结社念佛,求生西方。此诸人等、于临终时皆有瑞应,皆得往生。良由诸人……蒙远公开导、及诸友切磋琢磨之力,故获此益。此系最初结社之人,若终公之世三十余年之内,蒙其法化而修净业、得三昧而登莲邦者,何可胜数。”又慧远法师文钞附编载:“……师居山三十年,迹不入俗,唯以净土克勤于念。初十一年,澄心系想,三睹圣相,沈厚不言。后十九年七月晦夕,于般若台之东龛,方从定起,见阿弥陀佛身满虚空,圆光之中有诸化佛,观音势至左右侍立。又见水流光明分十四支,流注上下,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佛告之曰:我以本愿力故,来安慰汝,汝后七日当生我国……。”
观乎右载,可知莲宗初祖结莲社之一百二十三人,其所以能全部往生极乐世界,乃由慧远大师之教导及互相切磋,努力勤习所致。而慧远大师念佛之法是专思寂想,乃能三睹圣相,并于往生前七天复蒙弥陀示现预知。当时也是在定中忆佛之后,从定而起所见。由此可知持名固然亦可生西,主要则是藉此排遣妄想攀缘。末学以为净土行者可藉持名为前方便,修持一段时间后,转学远公之专思寂想。欲学专思寂想,可藉无相念佛法门之助益,迅速得入。将来必定往生,并可莲品高升,莫以下品中品往生为足。
又如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载:“……又真实心中,意业思想、观察、忆念彼阿弥陀佛及依正二报,如现目前。”此等境界,若非定力何能成办?又道:“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为无间行也。”凡此种种,莫非与定相应。是故行者若欲往生极乐,并求莲品高升者,切宜增强定力,以助净土之修持。
注六、欲界天:世间分为三类、或称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包括物质世间及四天王天以上至他化自在天等六天,以此界中众生尚有男女相及淫欲故称欲界。色界共有十八天,是修得初禅至四禅的众生及三果圣人所居住之处,仅有形像而无男女之别,亦无淫行。无色界是修得四空定的众生所住之处,共有四天,纯为精神状态,已无形像。
(原标题:06 第三章 修习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应有之知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