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般若慧之三种层次
佛子亲证第一义谛实相心─第八识如来藏阿赖耶识,般若智慧从此发起而渐渐增长广大;由于已经有了般若波罗蜜─智慧到彼岸,因此得以生起世间及出世间之第一义谛智慧。第一义谛的智慧又称为佛菩提智,佛菩提智的初分即是亲证实相心而发起的总相智(根本无分别智),这是开启究竟般若无量智慧之门,悟后就依于这个实相智慧为根本,继续在佛道五十二阶位中修学转进,次第成就佛菩提道。虽然亲证如来藏识而转依不退时,仅仅是位在成佛之道第一大阿僧只劫的三十分之七,但此第七住位却是成就凡圣的分水岭,因为从这大乘真见道开始,才真正进入般若波罗蜜的实相智慧之中,才能次第圆满一切种智而成就佛道。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1〈三慧品第70〉云:
须菩提白佛言:“常说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以何义故名般若波罗蜜?”佛言:“得第一义、度一切法到彼岸,以是义故,名般若波罗蜜。”1
也就是说,如果想要成就般若波罗蜜,就必须亲证第一义谛;只有亲证第一义谛所生起的般若智慧,才能让我们从这个有生有死的此岸,过度到达不生不死、本来解脱的彼岸。由于菩萨亲证第一义谛后,能现观五蕴生死与涅槃彼岸非一非异,即使世间诸法有生有死,实际理地却是不生不死,因此虽然菩萨仍在五蕴生死中,却能不再被五蕴生死所系缚;像这样解脱自在之境界,也只有具般若智慧的菩萨可得。
然而般若智慧有层次不同,粗略来说可分为总相智、别相智与一切种智三个层次;总相智是指亲证实相心的总相而发起之般若智慧,别相智则是指依于般若总相智后多方深入观察体验而发起种种般若差别相的智慧,这二者都是从真实心第八识如来藏来说总相与别相;而一切种智则是指亲证第八识真如心中所含藏一切种子的智慧;种子又名“界”、又名“功能差别”。全然了知第八识如来藏中所含藏一切种子的智慧,就称为一切种智;一切种智极为广大深细、浩瀚无边,唯有佛地能究竟具足了知;在一切种智还没有圆满具足之前,都称为道种智,也就是地上菩萨所证的无生法忍般若智慧。兹分别叙述如下。
第一目 总相智
大乘佛子破初参明心时,就是找到自己无始来的本来面目─第八识如来藏,般若正观现前,能亲自现前观察领受如来藏识的真如体性,函盖本来性、自性性、清净性、涅槃性,是即如来藏所显示自身真如无为体性之总相;如是亲证真如之理体而发起的实相智慧就是般若总相智,又称为根本无分别智,或可名之为法界体性智,法界体性的根源即是此实相心第八识如来藏故。因此,总相智就是亲证领受法界实相心的真如体性,并且能为人开示,使人听闻熏习而具足参禅应有的正知见后,同样也可以去证得自己的真实心第八识如来藏,这样的智慧功德就称为总相智。禅宗真悟祖师的公案,大部分都是在总相智的范围。
证得这个“总相智”乃是现观实相法界本体之真如无为法性的智慧,此时已有“本觉智”,但只能证知真如心第八识如来藏的体性总相─确认诸法背后的真心第八识如来藏之真实性与如如性;这时还无法了知第八识心体总相以外的其他诸多功德体性,尚无法验证第八识阿赖耶识之种种差别相,只有根本无分别智,就只是初入真见道位而已。但是这个真见道位极为殊胜,因为菩萨真见道之后,就能如实观见五阴十八界确实为本自无生的第八识如来藏所出生,如实观见五阴十八界与如来藏非一非异,证知第八识如来藏确实是一切万法的根源;菩萨因为如实安住及转依于这个见地而得大乘无生忍,也因为有这个证悟明心的真见道功德,才能进入内门广修菩萨六度万行,继续进修相见道位的种种胜妙法。
真如心第八识阿赖耶识是世出世间一切万法之本源,万法皆依阿赖耶识而出生显现,而真如心第八识的自住境界却无一法可得,祂是本来自在、本来解脱的无分别心。因此,证得这个无分别心而发起的智慧就称为“无分别智”,所以总相智也称为“根本无分别智”;“根本”的意思是说所证得的是一个总相,而且这个总相的智慧是般若智慧的根本,是佛菩提道真正的起点─证得第八识这个根本心才真正进入佛菩提道的见道位,才能开始于佛法内门广修六度万行。所以这个“根本无分别智”是一切修学佛菩提道者必须亲证的第一关,在禅门中称为“破初参、明心”,甚深般若智慧要从这里开启,而后才能次第增长广大。
禅门的开悟明心,在唯识增上慧学中称之为“真见道”;“真”的意思是说,这个见道所证是真实法,可以现前观察体验,不是思惟想像之法;“真”的意思也是说,所见是真实的胜义谛理,所证是真正的般若智慧,所行是正真的成佛之道。此外“真见道”也是为了和后面的“相见道”有所区分,所以特别立名为“真见道”─相对于证悟明心后所进修种种别相智以及种智的“相见道”,而说这个破初参明心是为“真见道”。“相见道”修学的内涵是第八识如来藏所具有的无量中道体性之法相,是第八识如来藏中种种“界”的法相,所以称之为“相见道”,以有别于明心开悟的“真见道”。因为大乘见道位函盖“真见道”、“相见道”及“见道通达位”,必须要到“见道通达位”(初地入地心)圆满才算完成大乘见道位的修证,而悟后为了进入初地所进修的别相智,以及一切种智的修学,都必须以开悟明心这个真见道作基础,才能成就。
亲证总相智的人,就能够以自己的意识心现前观察自己和别人的第八识实相心体,验证祂的真实性(有真实的体性)与如如性(于六尘万法如如不动心);如《维摩诘经》云“法离见闻觉知”,又云“不观是菩提,离诸缘故”、“不会是菩提,诸入不会故”等,这些都是在描述第八识真如心的微妙体性,证悟之人当可自行检验。当意识对第八识这个无分别心有所胜解时,就有了无分别智,能真正了知此无分别心的真实解脱境界─对六尘不觉不知、不贪不瞋、不憎不爱等,能证实祂真的是无始来从不分别,并不是透过修行才使祂不分别,而是祂的体性本来就是“诸入不会”的清净性、寂静性;当意识觉知心能现观这个无分别心而发起了实相智慧,就是有了“无分别智”。胜义菩萨能现观第八识真如心一向对六尘离见闻觉知却又具有祂独特的了知性用,也就是说祂无分别的体性并不是像木石无情的那种无可作为,此即圣教中所说“真如心于无分别当中却又能广作分别”的真实义,但是这部分的无分别智已经不是根本无分别智所含摄,而是摄属于悟后起修之别相智─后得无分别智的范畴。
经由般若波罗蜜正知见的熏习,以能分别的觉知心透过参禅,于因缘成熟时,一念相应证得一切有情众生本来就无分别的第八识真如心,因而发起第一层次的般若智慧─“根本无分别智”,这就是证得“无分别心”、“无分别智”。因此,修证“无分别心”、“无分别智”的意思,并不是教人打坐修定去压伏觉知心使其不起妄念,以为这样就能住在不分别之中、就会变成无分别心;应当知道这种修习而得的“不分别”境界,就算可以修得也必定是会坏灭消失,显然是有生有灭、变异无常之法,绝对不会是真正的无分别心,因为真正的“无分别心”是无生无灭的常住法,而且祂的无分别是法尔如是,并不是经由修习才变成不分别的。况且觉知心修成的所谓“不分别”,其实仍然不离分别─了了分明的意识心,是藉意根和法尘为缘才能出生的,并不是本来无生、无分别的第八识实相心。意识心即使是住于意识知觉性所能安住的最微细境界─非想非非想处,仍有定中一念不生之心行不断,此三界中最微细的意识心仍然不是无分别的心,仍然只是生灭无常的意识心所摄,并不是离见闻觉知的真心第八识。般若所说的“无分别心”是无始以来就不曾分别六尘的心,乃是本来就在、亘古弥新的第八识如来藏阿赖耶识,祂非是因修而得之法,本来自在、永不灭坏。
具体而言,证得总相智时,是为下品转识成智的初分─意识下品妙观察智的初分,以及第七识下品平等性智的初分;这时方是真正进入唯一佛乘的大门,开始能够真正修行大乘佛法。因此一切佛子当力求实证“根本无分别智”,唯有亲证实相心第八识如来藏阿赖耶识,才能发起总相智的般若慧,才能次第进修别相智、道种智,渐渐圆满相见道位的修行,乃至一切种智圆满具足,圆成究竟佛果。
第二目 别相智
般若慧之第二个层次为般若别相智。破参明心而获得总相智之后,经由修学般若系列的一切经典所开示之内涵,再来一一亲证现观这些“唯识相”,因此而次第发起的智慧就是般若的别相智,又称为“后得无分别智”。第二转的般若诸经就是从各种不同的方向和层面,来宣说真实心第八识与所生显之前七识等一切法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引导证悟的菩萨们从真如心及其所生所显的各种法相上去作观行;简言之,“别相智”所含摄的范围就是非安立谛三品心以及安立谛十六品心、九品心的观行内涵。
因此,别相智乃是以总相智为基础,于悟后经由深入观修藏识的种种中道性所得之智慧。也就是要不断去观察、验证及了知真如心的更多体性,要多方面不断确认七转识及一切我所诸法皆是从阿赖耶识所执藏之种子现行而直接、间接或辗转出生;确认万法之生住异灭一切法相,皆由第八识真如心所生所显,胜解“万法唯识”、“一切法真如”的真实义理;除了现观真如心确实是自性清净心,更要从真如的角度去观察蕴处界万法,要在一切的能缘心与所缘境上面去验证真如与万法的关系,去领受真如的各种法相(简言之为七真如),确认真如心既是涅槃无为之“空性”,又具足圆成万法之“有性”,所以真如心能出生七转识及诸心所法等功能差别,并含藏著与七转识相应的烦恼染污种子,而当七转识于烦恼不得自在时,真如心仍是自在清净,从不相应于贪瞋痴等一切烦恼;祂“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与有情的蕴处界同时同处同在一起,故能如实对现因果而使有情轮转世间。明心开悟后就能像这样现观第八识如来藏阿赖耶识双具的空性与有性,现观这个真如心无始来不生不灭、不染不净而能随缘任运出生万法,并且在祂生显一切法的同时,祂的自住境界中无一法可得;在祂生显种种有生有灭、有染有净、有增有减诸法相的同时,祂空性自性所显唯是不生不灭、不染不净、不增不减的真实与如如,能如是现观即是般若智慧的别相智所摄。
若于此般若的真实义理能如实了知,能现观与体会法界的种种中道体性,有这种智慧即是般若中道智─现观第八识真如心具足空性与有性,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垢不净、不住不变、非修非不修等,离生灭、断常、垢净等二边之不即不离的中道体性,而起实相中道观,名为中观智。中道观是般若之后得无分别智所摄,这是悟后起修的重要修行内涵,必须深入通达所证如来藏空性义理,能多方观察第八识如来藏的中道体性,才能说是具有大乘中观智;若离如来藏阿赖耶识则无甚深般若可证,亦无中观可说,因为甚深般若乃是依于如来藏之中道性而建立,所以说般若中道甚深难解。这个中道观即是属于别相智所应观修之内涵,是三贤位菩萨之所证;当菩萨所证的别相智愈圆满、愈具足,就渐渐能贯通二转般若系列经典的义理,乃至具足三贤位之所修证时,即臻见道通达位而进入初地。
因此“后得无分别智”的实证者,对于实相无分别心的体验,已经不是刚破初参、仅得总相智之人所可比拟。譬如《金刚三昧经》云:
“菩提之性则无分别,无分别智分别无穷,无穷之相唯分别灭,如是义相不可思议,不思议中乃无分别。”2
此段经文的含意如下:亲证菩提心─一切有情之第八识如来藏,即能如实现观这个心体本来自性清净之涅槃性,证知祂从不于六尘万法有一丝一毫之动心,故说祂是无分别心;但是这个对六尘无所分别的真如心却具有无量无边的分别功德,例如祂能了知众生的心行,也能与别别有情之如来藏之不可知执受相应;由于这个无分别心具有六尘以外的无穷的分别功德,一切有情众生才得以生活于世间,并酬偿其该有之异熟果报。无分别心无始来对六尘从不分别,而在无分别之中却有这种无穷的分别,如是无穷之相却是能分别六尘的觉知心所不能触及的,这样的第一义谛真实法相不可思议,不思议法中的无分别心乃是不分别自体对六尘的无分别,以及不分别自体能分别无穷的缘故。能证知无分别心这种无穷分别的法相就是智,而这一种智慧不是浅悟者之所能知,这即是不可思议的后得无分别智。
第八识真如心于一切时一切处皆任运随缘生显诸法,祂总是如实对现因缘果报,因此而使众生世世流转酬偿该有的异熟果报皆无有错乱。别相智的智慧就是更深入、细密、宽广去观察、体验无分别心如何与所生七转识及其心所法和合运行无碍来成就一切法,以及无分别心在这一切法的运行中所显的真实如如法性,也就是去深入观察实相心的任运随缘之性。平实导师于《狂密与真密》中开示:
大乘佛法中之“任运”者,谓菩萨亲证第八识如来藏已,随时随地现前观察有情悉有第八识如来藏,而此如来藏随缘任运,于一切世间众缘之中任运相应于一切法而运行其自己之心数法,此随缘任运自身心数法之性、为禅宗古今诸真悟者所能证知。于各各众生身中,对应于各自之七识心时亦复如是随缘任运,无有丝毫勉强之处,无有丝毫错乱之处;乃至众生眠熟、闷绝、正死位中,亦复如是随缘任运而不错乱。
于世间六尘纷扰之中,亦不受任何干扰,永远皆是随缘任运;如是永远随缘任运者,方是真正之任运者……有起有灭之法,绝不可说之为任运者,不能遍一切时不断故。
能觉知苦乐受之觉知心,绝不可说之为任运者,必受六尘诸法之苦乐受故,唯有不受六尘苦乐受者方能随缘任运故;凡受苦乐受者,必于苦乐受境界起贪爱或厌憎之情,则必定于苦乐受中起“继续触受、远离触受”之情,则必于六尘起思量决定之情,则必暂断其随缘任运之性,则非是遍一切时随缘任运者。3
这个第八识真如心的随缘任运之性,极其微妙又甚深难解,而且深细广大,是七住位菩萨明心真见道而证得“根本无分别智”之后,转进相见道位才能渐次深观之法;要在相见道位中发起深妙的“后得无分别智”,就必须努力观行体验和亲证别相智所摄的一切法,次第圆满非安立谛三品心的内涵而渐次亲证十住位如幻观、十行位阳焰观、十回向位如梦观,于亲证这三种现观之后,还要完成安立谛十六品心的加行,再加上入地所需的广大福德以及增上意乐清净等入地的资粮都具足圆满,才能进入初地;所以非安立谛三品心以及安立谛十六品心的观行内涵,皆摄属于相见道位应该修习的别相智的范畴。因此,别相智的意涵有广狭之别,狭义来说,菩萨从明心开悟具足总相智而开始修习别相智起,一直到入初地心前的修证内容,即是相见道位所摄的别相智;广义来讲,证得总相智之后,从初分别相智的发起,一直到究竟佛地的一切种智,都摄属于别相上的智慧。
开示别相智的般若系列经典,主要有《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大品般若波罗蜜经》(《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小品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还有大家所最熟悉的《心经》,也都是破参明心后,所应该进修的般若经典。这些般若系列经典都是佛陀在第二转时期所宣说的,内容只涉及般若的总相与别相─宣说第八识这个自心如来的种种中道性,以及第八识与诸法非一非异、不即不离的关系等;般若诸经没有说到自心如来藏所含藏的一切种子─界,只是从别相上来说,所以常常会有看来相似的开示,例如《金刚经》的著名语式:“所谓佛法,即非佛法,是名佛法。”、“所谓众生,即非众生,是名众生。”、“所谓涅槃,即非涅槃,是名涅槃。”、“所谓般若,即非般若,是名般若。”、“所谓第一义,即非第一义,是名第一义。”……这些经典都是为了让我们能快速通达般若的别相智,所以详尽地开示种种的别相;唯有圆满通达别相智,才能进到见道通达位而入于初地,继续进修一切种智。
第三目 一切种智
“一切种智”乃是具足了知与实证有情本有之第八识如来藏心中所含藏之一切种子的智慧─包含世间一切有漏法种、出世间一切无漏法种、一切种子流注等种智正理皆摄属一切种智。世尊于第三转唯识经典中,即依此第一能变识─根本识第八识,而宣说由此第八识之种子流注所生显之有根身及七转识、七转识相应之心所有法(包括五遍行、五别境、善法、烦恼法、不定法)、法处所摄色法、心不相应行法、六种无为法等;又为说明这些法性而说第二能变识─末那,以及第三能变识─意识乃至眼识,乃至有四缘五果等法的宣演,此即百法明门之增上慧学,都是一切种智所摄之内涵。
这些甚深般若的增上慧学,是不共二乘无学以及诸凡夫外道的,唯有大乘别教之贤圣能知能证;凡是未悟般若实相之人皆不能思议种智正理,只有亲证第八识如来藏阿赖耶识的人才能渐渐深入证验了知。如是一切种智正理虽然也说蕴处界无我,实际上则是正说法界之实相─一切法界根源之第八识如来藏;也就是说,第八识如来藏是一切种智出生之所在。
种智属于别相智之细分。菩萨亲证实相后,追随善知识的教导努力精勤修行,圆满相见道位的功德而转入初地熏修种智─佛所开示真如心中所含藏无量无数之种子,一一亲证一切种子的智慧,名为种智。换言之,“一切种智”就是八识心王一切功能差别的智慧,必须在亲证第八识如来藏的基础上,循序渐进修学,历经三贤位的总相智、别相智,以及初地开始所修证之更深细的般若别相智─种智,次第亲证八识心王一切种子的智慧,包括唯识百法明门、千法明门、万法明门……;直到一切种子的智慧修证圆满,变易生死断尽,亦即第八识所含藏的种子究竟清净无有变易,从此唯带旧种(无漏种)而不再受熏,即是佛道圆满成就─具足一切种智而成就究竟佛果。诸地菩萨依般若别相智而熏修八识心王一切种子的智慧,未圆满具足之前名为“道种智”,至佛地具足圆满方名为“一切种智”;佛地具足一切种智,所以“上品妙观察智”、“上品平等性智”以及“大圆镜智”、“成所作智”这四智究竟圆满。
种子又名为“界”,界就是功能差别─诸法有各自不同的功能差别,所以就产生诸法各自不同的界限。一切有情众生之如来藏中原本就含藏著无量无边的种子,具足无量无边法的功能差别,而能够具足了知这一切种子的功能差别,就是成佛之时;因此唯有诸佛具有一切种智,初地到十地菩萨所分证的种智,因为尚未具足圆满的缘故,就称为“道种智”。所以一切种智包含道种智,皆称为种智,这也是般若所摄,是第三转的唯识方广诸经所宣演的法。
第三转的一切种智经典,最具有代表性的有三部,那就是《楞严经》、《楞伽经》、《解深密经》;其余如《胜鬘经》、《金刚三昧经》、《如来藏经》、《无上依经》,以及律部的《菩萨璎珞本业经》、《菩萨优婆塞戒经》等,也都是属于第三转一切种智所函盖的范围。这些经典所说,包含了真心所含藏一切种子的功能差别,这是禅门开悟明心后,进入初地前所必须要通达的别相智慧,也是属于佛菩提道修道位所应修证的内涵。通达了《楞伽经》、《解深密经》、《楞严经》,发起了初分道种智才能进入初地;入地后继续次第进修,地地增上,直到对于一切种智已经究竟了知无余,并且修集了无量福德,当福德与智慧皆具足圆满时,才算是成就佛道、成究竟佛。(待续)
-------------------
1《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1〈三慧品第70〉,《大正藏》册8,页376,上25-27。
2《金刚三昧经》,《大正藏》册9,页371,下12-15。
3平实导师著,《狂密与真密》第二辑,正智出版社2011年9月初版九刷。
佛子亲证第一义谛实相心─第八识如来藏阿赖耶识,般若智慧从此发起而渐渐增长广大;由于已经有了般若波罗蜜─智慧到彼岸,因此得以生起世间及出世间之第一义谛智慧。第一义谛的智慧又称为佛菩提智,佛菩提智的初分即是亲证实相心而发起的总相智(根本无分别智),这是开启究竟般若无量智慧之门,悟后就依于这个实相智慧为根本,继续在佛道五十二阶位中修学转进,次第成就佛菩提道。虽然亲证如来藏识而转依不退时,仅仅是位在成佛之道第一大阿僧只劫的三十分之七,但此第七住位却是成就凡圣的分水岭,因为从这大乘真见道开始,才真正进入般若波罗蜜的实相智慧之中,才能次第圆满一切种智而成就佛道。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1〈三慧品第70〉云:
须菩提白佛言:“常说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以何义故名般若波罗蜜?”佛言:“得第一义、度一切法到彼岸,以是义故,名般若波罗蜜。”1
也就是说,如果想要成就般若波罗蜜,就必须亲证第一义谛;只有亲证第一义谛所生起的般若智慧,才能让我们从这个有生有死的此岸,过度到达不生不死、本来解脱的彼岸。由于菩萨亲证第一义谛后,能现观五蕴生死与涅槃彼岸非一非异,即使世间诸法有生有死,实际理地却是不生不死,因此虽然菩萨仍在五蕴生死中,却能不再被五蕴生死所系缚;像这样解脱自在之境界,也只有具般若智慧的菩萨可得。
然而般若智慧有层次不同,粗略来说可分为总相智、别相智与一切种智三个层次;总相智是指亲证实相心的总相而发起之般若智慧,别相智则是指依于般若总相智后多方深入观察体验而发起种种般若差别相的智慧,这二者都是从真实心第八识如来藏来说总相与别相;而一切种智则是指亲证第八识真如心中所含藏一切种子的智慧;种子又名“界”、又名“功能差别”。全然了知第八识如来藏中所含藏一切种子的智慧,就称为一切种智;一切种智极为广大深细、浩瀚无边,唯有佛地能究竟具足了知;在一切种智还没有圆满具足之前,都称为道种智,也就是地上菩萨所证的无生法忍般若智慧。兹分别叙述如下。
第一目 总相智
大乘佛子破初参明心时,就是找到自己无始来的本来面目─第八识如来藏,般若正观现前,能亲自现前观察领受如来藏识的真如体性,函盖本来性、自性性、清净性、涅槃性,是即如来藏所显示自身真如无为体性之总相;如是亲证真如之理体而发起的实相智慧就是般若总相智,又称为根本无分别智,或可名之为法界体性智,法界体性的根源即是此实相心第八识如来藏故。因此,总相智就是亲证领受法界实相心的真如体性,并且能为人开示,使人听闻熏习而具足参禅应有的正知见后,同样也可以去证得自己的真实心第八识如来藏,这样的智慧功德就称为总相智。禅宗真悟祖师的公案,大部分都是在总相智的范围。
证得这个“总相智”乃是现观实相法界本体之真如无为法性的智慧,此时已有“本觉智”,但只能证知真如心第八识如来藏的体性总相─确认诸法背后的真心第八识如来藏之真实性与如如性;这时还无法了知第八识心体总相以外的其他诸多功德体性,尚无法验证第八识阿赖耶识之种种差别相,只有根本无分别智,就只是初入真见道位而已。但是这个真见道位极为殊胜,因为菩萨真见道之后,就能如实观见五阴十八界确实为本自无生的第八识如来藏所出生,如实观见五阴十八界与如来藏非一非异,证知第八识如来藏确实是一切万法的根源;菩萨因为如实安住及转依于这个见地而得大乘无生忍,也因为有这个证悟明心的真见道功德,才能进入内门广修菩萨六度万行,继续进修相见道位的种种胜妙法。
真如心第八识阿赖耶识是世出世间一切万法之本源,万法皆依阿赖耶识而出生显现,而真如心第八识的自住境界却无一法可得,祂是本来自在、本来解脱的无分别心。因此,证得这个无分别心而发起的智慧就称为“无分别智”,所以总相智也称为“根本无分别智”;“根本”的意思是说所证得的是一个总相,而且这个总相的智慧是般若智慧的根本,是佛菩提道真正的起点─证得第八识这个根本心才真正进入佛菩提道的见道位,才能开始于佛法内门广修六度万行。所以这个“根本无分别智”是一切修学佛菩提道者必须亲证的第一关,在禅门中称为“破初参、明心”,甚深般若智慧要从这里开启,而后才能次第增长广大。
禅门的开悟明心,在唯识增上慧学中称之为“真见道”;“真”的意思是说,这个见道所证是真实法,可以现前观察体验,不是思惟想像之法;“真”的意思也是说,所见是真实的胜义谛理,所证是真正的般若智慧,所行是正真的成佛之道。此外“真见道”也是为了和后面的“相见道”有所区分,所以特别立名为“真见道”─相对于证悟明心后所进修种种别相智以及种智的“相见道”,而说这个破初参明心是为“真见道”。“相见道”修学的内涵是第八识如来藏所具有的无量中道体性之法相,是第八识如来藏中种种“界”的法相,所以称之为“相见道”,以有别于明心开悟的“真见道”。因为大乘见道位函盖“真见道”、“相见道”及“见道通达位”,必须要到“见道通达位”(初地入地心)圆满才算完成大乘见道位的修证,而悟后为了进入初地所进修的别相智,以及一切种智的修学,都必须以开悟明心这个真见道作基础,才能成就。
亲证总相智的人,就能够以自己的意识心现前观察自己和别人的第八识实相心体,验证祂的真实性(有真实的体性)与如如性(于六尘万法如如不动心);如《维摩诘经》云“法离见闻觉知”,又云“不观是菩提,离诸缘故”、“不会是菩提,诸入不会故”等,这些都是在描述第八识真如心的微妙体性,证悟之人当可自行检验。当意识对第八识这个无分别心有所胜解时,就有了无分别智,能真正了知此无分别心的真实解脱境界─对六尘不觉不知、不贪不瞋、不憎不爱等,能证实祂真的是无始来从不分别,并不是透过修行才使祂不分别,而是祂的体性本来就是“诸入不会”的清净性、寂静性;当意识觉知心能现观这个无分别心而发起了实相智慧,就是有了“无分别智”。胜义菩萨能现观第八识真如心一向对六尘离见闻觉知却又具有祂独特的了知性用,也就是说祂无分别的体性并不是像木石无情的那种无可作为,此即圣教中所说“真如心于无分别当中却又能广作分别”的真实义,但是这部分的无分别智已经不是根本无分别智所含摄,而是摄属于悟后起修之别相智─后得无分别智的范畴。
经由般若波罗蜜正知见的熏习,以能分别的觉知心透过参禅,于因缘成熟时,一念相应证得一切有情众生本来就无分别的第八识真如心,因而发起第一层次的般若智慧─“根本无分别智”,这就是证得“无分别心”、“无分别智”。因此,修证“无分别心”、“无分别智”的意思,并不是教人打坐修定去压伏觉知心使其不起妄念,以为这样就能住在不分别之中、就会变成无分别心;应当知道这种修习而得的“不分别”境界,就算可以修得也必定是会坏灭消失,显然是有生有灭、变异无常之法,绝对不会是真正的无分别心,因为真正的“无分别心”是无生无灭的常住法,而且祂的无分别是法尔如是,并不是经由修习才变成不分别的。况且觉知心修成的所谓“不分别”,其实仍然不离分别─了了分明的意识心,是藉意根和法尘为缘才能出生的,并不是本来无生、无分别的第八识实相心。意识心即使是住于意识知觉性所能安住的最微细境界─非想非非想处,仍有定中一念不生之心行不断,此三界中最微细的意识心仍然不是无分别的心,仍然只是生灭无常的意识心所摄,并不是离见闻觉知的真心第八识。般若所说的“无分别心”是无始以来就不曾分别六尘的心,乃是本来就在、亘古弥新的第八识如来藏阿赖耶识,祂非是因修而得之法,本来自在、永不灭坏。
具体而言,证得总相智时,是为下品转识成智的初分─意识下品妙观察智的初分,以及第七识下品平等性智的初分;这时方是真正进入唯一佛乘的大门,开始能够真正修行大乘佛法。因此一切佛子当力求实证“根本无分别智”,唯有亲证实相心第八识如来藏阿赖耶识,才能发起总相智的般若慧,才能次第进修别相智、道种智,渐渐圆满相见道位的修行,乃至一切种智圆满具足,圆成究竟佛果。
第二目 别相智
般若慧之第二个层次为般若别相智。破参明心而获得总相智之后,经由修学般若系列的一切经典所开示之内涵,再来一一亲证现观这些“唯识相”,因此而次第发起的智慧就是般若的别相智,又称为“后得无分别智”。第二转的般若诸经就是从各种不同的方向和层面,来宣说真实心第八识与所生显之前七识等一切法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引导证悟的菩萨们从真如心及其所生所显的各种法相上去作观行;简言之,“别相智”所含摄的范围就是非安立谛三品心以及安立谛十六品心、九品心的观行内涵。
因此,别相智乃是以总相智为基础,于悟后经由深入观修藏识的种种中道性所得之智慧。也就是要不断去观察、验证及了知真如心的更多体性,要多方面不断确认七转识及一切我所诸法皆是从阿赖耶识所执藏之种子现行而直接、间接或辗转出生;确认万法之生住异灭一切法相,皆由第八识真如心所生所显,胜解“万法唯识”、“一切法真如”的真实义理;除了现观真如心确实是自性清净心,更要从真如的角度去观察蕴处界万法,要在一切的能缘心与所缘境上面去验证真如与万法的关系,去领受真如的各种法相(简言之为七真如),确认真如心既是涅槃无为之“空性”,又具足圆成万法之“有性”,所以真如心能出生七转识及诸心所法等功能差别,并含藏著与七转识相应的烦恼染污种子,而当七转识于烦恼不得自在时,真如心仍是自在清净,从不相应于贪瞋痴等一切烦恼;祂“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与有情的蕴处界同时同处同在一起,故能如实对现因果而使有情轮转世间。明心开悟后就能像这样现观第八识如来藏阿赖耶识双具的空性与有性,现观这个真如心无始来不生不灭、不染不净而能随缘任运出生万法,并且在祂生显一切法的同时,祂的自住境界中无一法可得;在祂生显种种有生有灭、有染有净、有增有减诸法相的同时,祂空性自性所显唯是不生不灭、不染不净、不增不减的真实与如如,能如是现观即是般若智慧的别相智所摄。
若于此般若的真实义理能如实了知,能现观与体会法界的种种中道体性,有这种智慧即是般若中道智─现观第八识真如心具足空性与有性,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垢不净、不住不变、非修非不修等,离生灭、断常、垢净等二边之不即不离的中道体性,而起实相中道观,名为中观智。中道观是般若之后得无分别智所摄,这是悟后起修的重要修行内涵,必须深入通达所证如来藏空性义理,能多方观察第八识如来藏的中道体性,才能说是具有大乘中观智;若离如来藏阿赖耶识则无甚深般若可证,亦无中观可说,因为甚深般若乃是依于如来藏之中道性而建立,所以说般若中道甚深难解。这个中道观即是属于别相智所应观修之内涵,是三贤位菩萨之所证;当菩萨所证的别相智愈圆满、愈具足,就渐渐能贯通二转般若系列经典的义理,乃至具足三贤位之所修证时,即臻见道通达位而进入初地。
因此“后得无分别智”的实证者,对于实相无分别心的体验,已经不是刚破初参、仅得总相智之人所可比拟。譬如《金刚三昧经》云:
“菩提之性则无分别,无分别智分别无穷,无穷之相唯分别灭,如是义相不可思议,不思议中乃无分别。”2
此段经文的含意如下:亲证菩提心─一切有情之第八识如来藏,即能如实现观这个心体本来自性清净之涅槃性,证知祂从不于六尘万法有一丝一毫之动心,故说祂是无分别心;但是这个对六尘无所分别的真如心却具有无量无边的分别功德,例如祂能了知众生的心行,也能与别别有情之如来藏之不可知执受相应;由于这个无分别心具有六尘以外的无穷的分别功德,一切有情众生才得以生活于世间,并酬偿其该有之异熟果报。无分别心无始来对六尘从不分别,而在无分别之中却有这种无穷的分别,如是无穷之相却是能分别六尘的觉知心所不能触及的,这样的第一义谛真实法相不可思议,不思议法中的无分别心乃是不分别自体对六尘的无分别,以及不分别自体能分别无穷的缘故。能证知无分别心这种无穷分别的法相就是智,而这一种智慧不是浅悟者之所能知,这即是不可思议的后得无分别智。
第八识真如心于一切时一切处皆任运随缘生显诸法,祂总是如实对现因缘果报,因此而使众生世世流转酬偿该有的异熟果报皆无有错乱。别相智的智慧就是更深入、细密、宽广去观察、体验无分别心如何与所生七转识及其心所法和合运行无碍来成就一切法,以及无分别心在这一切法的运行中所显的真实如如法性,也就是去深入观察实相心的任运随缘之性。平实导师于《狂密与真密》中开示:
大乘佛法中之“任运”者,谓菩萨亲证第八识如来藏已,随时随地现前观察有情悉有第八识如来藏,而此如来藏随缘任运,于一切世间众缘之中任运相应于一切法而运行其自己之心数法,此随缘任运自身心数法之性、为禅宗古今诸真悟者所能证知。于各各众生身中,对应于各自之七识心时亦复如是随缘任运,无有丝毫勉强之处,无有丝毫错乱之处;乃至众生眠熟、闷绝、正死位中,亦复如是随缘任运而不错乱。
于世间六尘纷扰之中,亦不受任何干扰,永远皆是随缘任运;如是永远随缘任运者,方是真正之任运者……有起有灭之法,绝不可说之为任运者,不能遍一切时不断故。
能觉知苦乐受之觉知心,绝不可说之为任运者,必受六尘诸法之苦乐受故,唯有不受六尘苦乐受者方能随缘任运故;凡受苦乐受者,必于苦乐受境界起贪爱或厌憎之情,则必定于苦乐受中起“继续触受、远离触受”之情,则必于六尘起思量决定之情,则必暂断其随缘任运之性,则非是遍一切时随缘任运者。3
这个第八识真如心的随缘任运之性,极其微妙又甚深难解,而且深细广大,是七住位菩萨明心真见道而证得“根本无分别智”之后,转进相见道位才能渐次深观之法;要在相见道位中发起深妙的“后得无分别智”,就必须努力观行体验和亲证别相智所摄的一切法,次第圆满非安立谛三品心的内涵而渐次亲证十住位如幻观、十行位阳焰观、十回向位如梦观,于亲证这三种现观之后,还要完成安立谛十六品心的加行,再加上入地所需的广大福德以及增上意乐清净等入地的资粮都具足圆满,才能进入初地;所以非安立谛三品心以及安立谛十六品心的观行内涵,皆摄属于相见道位应该修习的别相智的范畴。因此,别相智的意涵有广狭之别,狭义来说,菩萨从明心开悟具足总相智而开始修习别相智起,一直到入初地心前的修证内容,即是相见道位所摄的别相智;广义来讲,证得总相智之后,从初分别相智的发起,一直到究竟佛地的一切种智,都摄属于别相上的智慧。
开示别相智的般若系列经典,主要有《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大品般若波罗蜜经》(《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小品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还有大家所最熟悉的《心经》,也都是破参明心后,所应该进修的般若经典。这些般若系列经典都是佛陀在第二转时期所宣说的,内容只涉及般若的总相与别相─宣说第八识这个自心如来的种种中道性,以及第八识与诸法非一非异、不即不离的关系等;般若诸经没有说到自心如来藏所含藏的一切种子─界,只是从别相上来说,所以常常会有看来相似的开示,例如《金刚经》的著名语式:“所谓佛法,即非佛法,是名佛法。”、“所谓众生,即非众生,是名众生。”、“所谓涅槃,即非涅槃,是名涅槃。”、“所谓般若,即非般若,是名般若。”、“所谓第一义,即非第一义,是名第一义。”……这些经典都是为了让我们能快速通达般若的别相智,所以详尽地开示种种的别相;唯有圆满通达别相智,才能进到见道通达位而入于初地,继续进修一切种智。
第三目 一切种智
“一切种智”乃是具足了知与实证有情本有之第八识如来藏心中所含藏之一切种子的智慧─包含世间一切有漏法种、出世间一切无漏法种、一切种子流注等种智正理皆摄属一切种智。世尊于第三转唯识经典中,即依此第一能变识─根本识第八识,而宣说由此第八识之种子流注所生显之有根身及七转识、七转识相应之心所有法(包括五遍行、五别境、善法、烦恼法、不定法)、法处所摄色法、心不相应行法、六种无为法等;又为说明这些法性而说第二能变识─末那,以及第三能变识─意识乃至眼识,乃至有四缘五果等法的宣演,此即百法明门之增上慧学,都是一切种智所摄之内涵。
这些甚深般若的增上慧学,是不共二乘无学以及诸凡夫外道的,唯有大乘别教之贤圣能知能证;凡是未悟般若实相之人皆不能思议种智正理,只有亲证第八识如来藏阿赖耶识的人才能渐渐深入证验了知。如是一切种智正理虽然也说蕴处界无我,实际上则是正说法界之实相─一切法界根源之第八识如来藏;也就是说,第八识如来藏是一切种智出生之所在。
种智属于别相智之细分。菩萨亲证实相后,追随善知识的教导努力精勤修行,圆满相见道位的功德而转入初地熏修种智─佛所开示真如心中所含藏无量无数之种子,一一亲证一切种子的智慧,名为种智。换言之,“一切种智”就是八识心王一切功能差别的智慧,必须在亲证第八识如来藏的基础上,循序渐进修学,历经三贤位的总相智、别相智,以及初地开始所修证之更深细的般若别相智─种智,次第亲证八识心王一切种子的智慧,包括唯识百法明门、千法明门、万法明门……;直到一切种子的智慧修证圆满,变易生死断尽,亦即第八识所含藏的种子究竟清净无有变易,从此唯带旧种(无漏种)而不再受熏,即是佛道圆满成就─具足一切种智而成就究竟佛果。诸地菩萨依般若别相智而熏修八识心王一切种子的智慧,未圆满具足之前名为“道种智”,至佛地具足圆满方名为“一切种智”;佛地具足一切种智,所以“上品妙观察智”、“上品平等性智”以及“大圆镜智”、“成所作智”这四智究竟圆满。
种子又名为“界”,界就是功能差别─诸法有各自不同的功能差别,所以就产生诸法各自不同的界限。一切有情众生之如来藏中原本就含藏著无量无边的种子,具足无量无边法的功能差别,而能够具足了知这一切种子的功能差别,就是成佛之时;因此唯有诸佛具有一切种智,初地到十地菩萨所分证的种智,因为尚未具足圆满的缘故,就称为“道种智”。所以一切种智包含道种智,皆称为种智,这也是般若所摄,是第三转的唯识方广诸经所宣演的法。
第三转的一切种智经典,最具有代表性的有三部,那就是《楞严经》、《楞伽经》、《解深密经》;其余如《胜鬘经》、《金刚三昧经》、《如来藏经》、《无上依经》,以及律部的《菩萨璎珞本业经》、《菩萨优婆塞戒经》等,也都是属于第三转一切种智所函盖的范围。这些经典所说,包含了真心所含藏一切种子的功能差别,这是禅门开悟明心后,进入初地前所必须要通达的别相智慧,也是属于佛菩提道修道位所应修证的内涵。通达了《楞伽经》、《解深密经》、《楞严经》,发起了初分道种智才能进入初地;入地后继续次第进修,地地增上,直到对于一切种智已经究竟了知无余,并且修集了无量福德,当福德与智慧皆具足圆满时,才算是成就佛道、成究竟佛。(待续)
-------------------
1《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1〈三慧品第70〉,《大正藏》册8,页376,上25-27。
2《金刚三昧经》,《大正藏》册9,页371,下12-15。
3平实导师著,《狂密与真密》第二辑,正智出版社2011年9月初版九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