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释印顺说缘起之生灭与不生不灭(下)
缘起是“无常生灭”或是“不生不灭”?
释印顺在《中观今论》〈第三章缘起之生灭与不生不灭〉说:
龙树依空而显示中道,即八不缘起。其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的缘起,即使解说不同,因为《阿含经》有明显的教证,声闻学者还易于接受。唯对于不生不灭的缘起,不免有点难于信受。因此,这就形成了大乘教学的特色,成为不共声闻的地方。不生不灭—八不的缘起,声闻学者中,上座系的萨婆多部,是不承认的。进步些的经部师,也有缘起的不生不灭说,但他们是依“唯法因果,实无作用”的见地说,还不是大乘学者说缘起不生不灭的本义。大众部说缘起是无为法,因为缘起是“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性法住,法界常住”的。他们说缘起常住,不生不灭,而把缘起作为离开事相的理性看,也与大乘不同。……一般声闻学者以为缘起是无常生灭的,现在说:“不生不灭是无常义”(维摩经卷上),这似乎不同,成为一般声闻学者与大乘学者论诤的焦点。然依释迦创开的佛法说,生灭与不生灭,本来一致。1
释印顺是从部派佛教的思想来探讨“缘起之生灭与不生不灭”,但部派佛教是释迦如来入灭一百多年以后,由于佛门内的声闻众以凡夫僧居多,加上有实证的阿罗汉一个一个相继入灭,诸声闻凡夫多数误会解脱道的义理,甚至不信受佛菩提道,又因对于声闻戒有犯或者无犯产生种种见解不同而起诤论,所以声闻僧团便逐渐分裂乃至成为十八或是二十多个部派,当然这些部派各自有些不同差异的主张,其中难免对圣教的理解夹杂一些淆讹。但是菩萨众则是从未分裂,因为菩萨众所实证的中道心第八识如来藏是唯一的,而且是可以透过经典一再检验的,所以菩萨众从没有分裂过,也不属于声闻部派佛教。然而释印顺却认为大乘佛教是由部派佛教演化而来,他认为大乘佛法的第七识、第八识是因为部派佛教的发展而后来细分、演变而产生的;他这种偏颇的学术研究方法,结果就是得到【一般声闻学者以为缘起是无常生灭的,现在说:“不生不灭是无常义”(维摩经卷上),这似乎不同,成为一般声闻学者与大乘学者论诤的焦点】的结论。其实我们应该想想,真正的佛法中可能有那么多严重的论诤与对立吗?如果是这样,佛弟子们尚且不知该何去何从,又怎能有所实证?
释印顺说“一般声闻学者以为缘起是无常生灭的”,他认为这与《维摩诘经》中“不生不灭是无常义”这段经文的义理不同,“成为一般声闻学者与大乘学者论诤的焦点”。《维摩诘所说经》卷1〈弟子品〉的原文是:“诸法毕竟不生不灭,是无常义。”这段经文的缘起是如来要十大弟子中解经第一的摩诃迦旃延去探视维摩诘菩萨的时候,迦旃延尊者表示他不堪任去看望维摩诘大士的病。因为摩诃迦旃延曾经在为诸比丘敷演、解释如来所开示的法要,也就是无常的真义,一切是苦的真义,一切法空的真义,一切法无我、一切法寂灭的意思的时候,维摩诘菩萨当时来对摩诃迦旃延说:“你不要用生灭的心行来说实相法。”维摩诘菩萨接著告诉摩诃迦旃延:“诸法毕竟不生不灭,是无常义。”2
《维摩诘经》就是在阐明实相法的经典,维摩诘菩萨教授回小向大的阿罗汉们不可以依止于生灭的意识心来修学成佛之道,因为修学成佛之道是必须依于不生不灭的实相法界来修行,这不生不灭的实相法界就是前面所说的中道实相心—第八识如来藏。二乘法的内涵是在信受涅槃不是断灭空的前提下,去观行“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全部都是无常,所以全部是苦、空、无我的法”,这都是属于世俗法上所显示的真谛,所以称为世俗谛;我们前面所讨论的“一切缘起法无常生灭”,就是世俗谛。这世俗谛中所讲的蕴处界法,如果我们将五蕴的一一蕴、十二处的一一处、十八界的一一界,全都加以详细而且如实的观察以后,会发现这一切法都是生灭法,每一个法皆是有生有灭的法。二乘人在信受佛说“涅槃有本际独存,不是断灭空”的前提下,因为现前如实的观察到蕴处界等世俗法的每一法都是生灭法,经由这样的现观而心得决定,所以断除了我见乃至我执,成为二乘解脱道中的圣人,可以出离三界生死。可是这些二乘人所说的法都是局限在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苦、空、无常、无我,这些都是生灭性的世俗法中的心行,是现象法界的事,完全没有触及到实相法界的观修。所以当要为众生讲述大乘佛法的时候,就不应把虚相的世俗生灭法当成实相法界来说,不应该把有生有灭的心行当作是实相,因此维摩诘菩萨才会告诫摩诃迦旃延尊者,不可以用生灭心行来说实相法。接著,维摩诘菩萨告诉摩诃迦旃延说:“诸法毕竟是不生也不灭的,这才是诸法无常的真实义。”但这是什么道理呢?诸法明明有生有灭,为什么说诸法毕竟不生不灭?既然不生不灭,那应该是常啊!为什么又说是无常呢?
我们知道一切法(也就是蕴处界诸法)都是无常生灭的。譬如我们的意识心,在晚上睡著无梦的时候就不见了,隔天早上又会现起;乃至在此世死亡后意识断灭了,在中阴身才又会生起。但是已经断灭的法,如何能再度出生呢?因为一切有情各自都有一个含藏诸法种子的常住法—第八识如来藏,就是祂执持著我们意识心的种子,才能够使已经灭了的意识心再度出现。因为灭了就是无法,无法不能自生也不能出生任何他法,所以一定是有一个常住的根本因如来藏存在,我们的蕴处界才能够一再出生、显现;这也就是龙树菩萨《中论》偈说“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的真实道理。菩萨证悟如来藏以后,证知“一切法都是如来藏所生显,一切法都摄属于如来藏的部分体性”,从此以如来藏为主,就这样看待如来藏所生的七转识自己,转七识自己来依止于如来藏的清净性,认定自己附属于真实如来藏,这就是转依。转依完成就能如实改从本识如来藏常住的立场,来看我们的七识心与其自性以及八识心王辗转所生的一切法,这时一切法也就没有生灭可说了!因为如来藏不生不灭,而这七识心以及一切诸法都摄归于如来藏,都以不生不灭的如来藏为主,一切法当然也就不生不灭了!因此,必须以实相常住法如来藏为前提来说一切法的生灭有为,这才是“一切法无常”的真实义;如果没有永远存在的如来藏摄持一切法的种子,就不可能有“一切法无常”可说,因为离了如来藏则“一切法”中的任何一法都是连出生也不可能的,当然更不可能有无常可说!所以说“诸法毕竟不生不灭,是无常义”!若是没有不生灭的、常住的实相法第八识如来藏,就不会有蕴处界出生及存在,当然就没有蕴处界的无常、苦、空、无我可说。二乘解脱道法的修行,必须先信受有涅槃本际不灭,才能确实断除我见我执;大乘佛法的修行,必须先实证涅槃本际—诸法的本源、生命的实相—第八识如来藏,接著才能依止于这个不生不灭的如来藏,开始内门修学六度、十度万行。
所以不论是要探究“缘起是‘无常生灭’或是‘不生不灭’?”或者是要辨明“缘起是无常生灭”与“不生不灭是无常义”的关系,全部必须依于诸法的实相—第八识如来藏—来理解。“因为依于不生不灭的如来藏而有无常生灭的蕴处界诸法生起”,能够如实这么理解缘起,则从现象上说“缘起”是“无常生灭”也对,从实相上说是“不生不灭”也对,从中道第一义说“不生不灭是无常义”也对,这就是胜解佛法真实义的智慧;如若不然则只如鹦鹉学舌,乃至如释印顺等六识论邪见之流更是“邪人说正法,正法亦成邪”,良可浩叹!
《阿含》与《般若》有对立吗?
前述引用的《中观今论》,说明了释印顺从佛教学术研究者的立场,认为佛法中有论诤与对立。但他的这个结论是怎么推论出来的?我们接著就来探讨一下他的相关说法。他在《空之探究》书中说:
文殊师利(Ma?ju?rī)是从东方宝英佛土来的。文殊说:彼土的佛法,是以真谛无生灭法为首的;不如此土的佛法,以缘合(因缘和合生或缘起)为第一,出发于因缘生灭,呵责烦恼等教说。文殊所说的彼土佛法,代表了印度(东南)新起的大乘;此土以缘合为第一,当然是固有的,释迦佛以来的传统佛法。这两大不同类型的佛法,在方法上是对立的。如‘阿含经’从生灭无常下手:“无常故苦,苦故无我”—空。甚至说:“若人寿百岁,不观生灭法,不如一日中,而解生灭法”。如实知生灭无常的重要性,可想而知!但‘般若经’严厉的批评了无常的观慧,如‘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三(大正八.五四六下)说:“当来世有比丘,欲说般若波罗蜜而说相似般若波罗蜜。……诸比丘说言:色是无常,……。受、想、行、识是无常,若如是求,是为行般若波罗蜜。憍尸迦!是名说相似般若波罗蜜”。以生灭无常观为相似般若,不生灭(不坏)观为真般若,虽可说对某些部派说,但在文字上,显然是不满传统的‘阿含经’。‘阿含’与‘般若’等大乘经的对立,应该说是佛法的不幸!……传统者指新兴的大乘为非佛说,大乘者称‘阿含’等为小乘,尖锐的对立,能不说是佛法的可悲现象吗!从不拘宗派的超然立场来说,传统佛教—部派佛教与大乘行人,都有些偏颇了!3
释印顺主张“代表了印度(东南)新起的大乘”与“释迦佛以来的传统佛法”在方法上是对立的,他认为代表大乘佛法的般若诸经如《小品般若波罗蜜经》等“严厉的批评了无常的观慧”,所以他结论说:“‘阿含’与‘般若’等大乘经的对立,应该说是佛法的不幸!”然而,《阿含》与《般若》真的有对立吗?我们先来看看他所引用的《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完整的原文是怎么说的。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3〈佐助品〉:
佛言:“憍尸迦!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不知般若波罗蜜义故,应为解说其义。何以故?憍尸迦!未来世,当有相似般若波罗蜜。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是中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闻是相似般若波罗蜜,则有违错。”释提桓因言:“世尊!何等是相似般若波罗蜜?”“憍尸迦!当来世有比丘,欲说般若波罗蜜,而说相似般若波罗蜜。”“世尊!云何诸比丘说相似般若波罗蜜?”佛言:“诸比丘说言:‘色是无常,若如是求,是为行般若波罗蜜;受、想、行、识是无常,若如是求,是为行般若波罗蜜。’憍尸迦!是名说相似般若波罗蜜。憍尸迦!不坏色故,观色无常;不坏受、想、行、识故,观识无常。不作如是观者,是名行相似般若波罗蜜。憍尸迦!以是因缘故,菩萨说般若波罗蜜义,其福甚多。”4
《小品般若》这段经文中记载,如来说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想要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听闻到相似般若波罗蜜,就会与佛法相违而走上错误的修行道路。那什么是相似般若波罗蜜呢?佛陀开示,如果诸比丘们说“色法是无常的,就这样去寻找探求,这样就是行于般若波罗蜜;受、想、行、识是无常的,就这样去寻找探求,这样就是行于般若波罗蜜”,如来告诉帝释天憍尸迦说“这是在说相似般若波罗蜜”。如来接著告诉帝释天:“由于不可坏灭色法本性的缘故,观察色法是无常的;由于不可坏灭受、想、行、识性的缘故,观察受、想、行、识是无常的。如果不是这样作观行的人,就是行于相似般若波罗蜜。”这意思也就是说,色法本性是不生不灭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故;受、想、行、识也是毕竟不生不灭的,皆摄属于第八识如来藏的部分体性故;要这样将诸法摄归于空性心如来藏来观察诸法生灭无常的空相,才是行于般若波罗蜜;如来说如果不这么作观察的话,就是行于相似般若波罗蜜。如来告诉帝释天说,因为这个缘故,菩萨为人解说般若波罗蜜的真实义,所得的福德非常多。《小品般若经》的这段经文,前半段是说明:若是只说色受想行识这五蕴身心是无常的,就这样去追寻探求佛道,以为这样就是行于般若波罗蜜,如来说这只是相似般若波罗蜜。这段经文的后半段则进一步对前半段经文再详细说明,演述“一切法不生不灭”的真实义,教导菩萨们亲证而如实胜解五蕴与涅槃非一非异、不即不离的道理。因此菩萨不应如二乘人灭尽五蕴身心而入无余涅槃,要成就佛道就必须生生世世以五蕴身心行菩萨道故;但是也不应贪爱五蕴身心,因为五蕴身心只是生灭无常的空相法,皆为不生不灭的自心如来所生所显故。如来说如果不这么观行的话,就是行于相似般若波罗蜜。
释印顺明显对这段经文断章取义,他只截取经文的前段(“当来世有比丘,欲说般若波罗蜜而说相似般若波罗蜜。……诸比丘说言:色是无常,……。受、想、行、识是无常,若如是求,是为行般若波罗蜜。憍尸迦!是名说相似般若波罗蜜”),就推论说《般若经》“以生灭无常观为相似般若,不生灭(不坏)观为真般若”,是“严厉的批评了无常的观慧”,然后妄自结论“《阿含》与《般若》有尖锐的对立”。可是只要将该经文的后段,如来解释什么是般若波罗蜜的经文(“不坏色故,观色无常;不坏受、想、行、识故,观识无常。不作如是观者,是名行相似般若波罗蜜”),与前半段合在一起整体来理解,就能了知经中说“于生灭无常法中求佛菩提的觉悟则为相似般若”,并且解释说“如果不是在‘不坏色’、‘不坏受、想、行、识’的前提下,来观五蕴身心的无常性,就是行于相似般若波罗蜜”,这意思如同前引《维摩诘经》所说:“诸法毕竟不生不灭,是无常义。”也就是说,必须依于诸法的根本因—不生不灭的如来藏—来观察诸法生灭无常的现象,才是行于般若波罗蜜;离于本识如来藏而说诸法无常则成相似佛法,不能证真实佛法故。譬如释印顺及应成派等六识论者,否定第八识的存在而主张一切法唯缘就能出生、生灭无常故空,诬谤这种拨无根本因的邪见就是龙树菩萨所弘扬的中观;彼等这种缘生性空的假中观,就是相似般若,连声闻解脱道的顺忍都不可得,遑论能行于般若波罗蜜。因为要实证解脱果必须在信受有本际不灭的前提下,经由观察五蕴身心的苦、空、无常、无我而确认五蕴的生灭无常性,方能于内于外皆无有恐怖而心得决定,确实断除我见我执,成就解脱果的功德;但这声闻解脱道的修行方法,只是佛菩提道所含摄的一小部分而已,不是佛菩提道完整的修行内涵;因此《般若经》从来不曾“严厉的批评”信受、依止于涅槃心而发起的“无常的观慧”,《般若经》“严厉批评”的是拨无涅槃本际第八识而说“一切法无常空是为般若空性”的邪观恶慧;也就是说,《阿含》与《般若》都是依于根本因而开显,只是义理有浅深广狭的差别,所观修的内涵实际上皆是唯一佛乘所含摄,所以上述《小品般若经》的经文中完全没有以“如实知五蕴实相”的“生灭无常观”为相似般若的意涵在里面,《阿含》与《般若》更是完全没有任何对立的地方。
这其中如果有什么让人感到对立的地方,其实是释印顺特意曲解经文以及诬谤大乘佛法是后世才“新起”的,如是别有居心的刻意误导而已。释印顺为了得到“《阿含》与《般若》等大乘经的对立,应该说是佛法的不幸!……传统者指新兴的大乘为非佛说,大乘者称《阿含》等为小乘,尖锐的对立,能不说是佛法的可悲现象吗!从不拘宗派的超然立场来说,传统佛教—部派佛教与大乘行人,都有些偏颇了!”这种邪谬而耸动的结论,不惜对圣教刻意的断章取义、扭曲正义,乃至诬谤“大乘非佛说”,这实在是违背一个佛教学术研究者的良知,更何况是一位示现出家相的比丘?如是谤三宝的泥犁恶业,也只有不具清净信而断尽善根的一阐提人才作得出来,这应该说是释印顺及其随学者的不幸!对佛法有正信的学佛人都知道,真正的佛法中根本没有释印顺所谓的“论诤与对立”,佛陀三转的开示内容,是完整贯串的,从来法同一味,如《放光般若经》卷7〈供养品〉:“声闻、辟支佛、佛乘无上等正觉道,皆从般若波罗蜜出生。”所谓的论诤与对立,一向只存在于未能如实理解佛法真实义理的凡夫学人以及佛教学术研究者或是别有居心的破法者之间而已。
释印顺在《以佛法研究佛法》书中说:
虚大师批评我:将马鸣、龙树、无著的一贯,糅成支离破碎了。起初,使我惊奇得有点不敢相信,龙树、无著的一贯是什么?但现在,我渐渐明白了,好在问题也等于过去。虚大师也觉得“于大乘教理上,从空到不空,证之多分的大乘经论,盖无问题”。5
太虚法师对释印顺的批评其实很切重要点,光释印顺认为《阿含》与《般若》有“尖锐的对立”,就已经严重破坏佛法了!而太虚法师批评释印顺“将马鸣、龙树、无著的一贯,糅成支离破碎”,释印顺竟然“惊奇得有点不敢相信”,还问道:“龙树、无著的一贯是什么?”释印顺其实不是不知道“马鸣、龙树、无著的一贯”就是中道实相心—第八识如来藏,这“从空到不空”,都是依如来藏而成就;三转的所有经典,都是依如来藏而建立的;只是释印顺始终否定第八识如来藏,他从来不肯信受佛法的宗旨就是这不生不灭的涅槃妙心,他至死都不肯承认《阿含》不是成佛之道、大乘真是佛说;他将一贯的佛法切割得支离破碎,后世会有如何尤重纯苦的长劫不可爱果报,这一点释印顺一直到临命终时,仍然是不明白的,诚可哀悯!(待续)
-------------------
1印顺著,《中观今论》,正闻出版社,2015年3月修订版二刷,页25-26。
2《维摩诘所说经》卷1〈弟子品第3〉:【佛告摩诃迦旃延:“汝行,诣维摩诘问疾。”迦旃延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昔者佛为诸比丘略说法要,我即于后敷演其义,谓无常义、苦义、空义、无我义、寂灭义。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迦旃延!无以生灭心行说实相法。迦旃延!诸法毕竟不生不灭,是无常义;……’”】《大正藏》册14,页541,上12-18。本段经文的详细说明请参阅平实导师《维摩诘经讲记》第二辑。
3印顺著,《空之探究》,正闻出版社,2014年10月重版二刷,页149-150。
4《大正藏》册8,页546,中25-下11。
5印顺著,《以佛法研究佛法》,正闻出版社,2013年1月修订版一刷,页196。
缘起是“无常生灭”或是“不生不灭”?
释印顺在《中观今论》〈第三章缘起之生灭与不生不灭〉说:
龙树依空而显示中道,即八不缘起。其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的缘起,即使解说不同,因为《阿含经》有明显的教证,声闻学者还易于接受。唯对于不生不灭的缘起,不免有点难于信受。因此,这就形成了大乘教学的特色,成为不共声闻的地方。不生不灭—八不的缘起,声闻学者中,上座系的萨婆多部,是不承认的。进步些的经部师,也有缘起的不生不灭说,但他们是依“唯法因果,实无作用”的见地说,还不是大乘学者说缘起不生不灭的本义。大众部说缘起是无为法,因为缘起是“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性法住,法界常住”的。他们说缘起常住,不生不灭,而把缘起作为离开事相的理性看,也与大乘不同。……一般声闻学者以为缘起是无常生灭的,现在说:“不生不灭是无常义”(维摩经卷上),这似乎不同,成为一般声闻学者与大乘学者论诤的焦点。然依释迦创开的佛法说,生灭与不生灭,本来一致。1
释印顺是从部派佛教的思想来探讨“缘起之生灭与不生不灭”,但部派佛教是释迦如来入灭一百多年以后,由于佛门内的声闻众以凡夫僧居多,加上有实证的阿罗汉一个一个相继入灭,诸声闻凡夫多数误会解脱道的义理,甚至不信受佛菩提道,又因对于声闻戒有犯或者无犯产生种种见解不同而起诤论,所以声闻僧团便逐渐分裂乃至成为十八或是二十多个部派,当然这些部派各自有些不同差异的主张,其中难免对圣教的理解夹杂一些淆讹。但是菩萨众则是从未分裂,因为菩萨众所实证的中道心第八识如来藏是唯一的,而且是可以透过经典一再检验的,所以菩萨众从没有分裂过,也不属于声闻部派佛教。然而释印顺却认为大乘佛教是由部派佛教演化而来,他认为大乘佛法的第七识、第八识是因为部派佛教的发展而后来细分、演变而产生的;他这种偏颇的学术研究方法,结果就是得到【一般声闻学者以为缘起是无常生灭的,现在说:“不生不灭是无常义”(维摩经卷上),这似乎不同,成为一般声闻学者与大乘学者论诤的焦点】的结论。其实我们应该想想,真正的佛法中可能有那么多严重的论诤与对立吗?如果是这样,佛弟子们尚且不知该何去何从,又怎能有所实证?
释印顺说“一般声闻学者以为缘起是无常生灭的”,他认为这与《维摩诘经》中“不生不灭是无常义”这段经文的义理不同,“成为一般声闻学者与大乘学者论诤的焦点”。《维摩诘所说经》卷1〈弟子品〉的原文是:“诸法毕竟不生不灭,是无常义。”这段经文的缘起是如来要十大弟子中解经第一的摩诃迦旃延去探视维摩诘菩萨的时候,迦旃延尊者表示他不堪任去看望维摩诘大士的病。因为摩诃迦旃延曾经在为诸比丘敷演、解释如来所开示的法要,也就是无常的真义,一切是苦的真义,一切法空的真义,一切法无我、一切法寂灭的意思的时候,维摩诘菩萨当时来对摩诃迦旃延说:“你不要用生灭的心行来说实相法。”维摩诘菩萨接著告诉摩诃迦旃延:“诸法毕竟不生不灭,是无常义。”2
《维摩诘经》就是在阐明实相法的经典,维摩诘菩萨教授回小向大的阿罗汉们不可以依止于生灭的意识心来修学成佛之道,因为修学成佛之道是必须依于不生不灭的实相法界来修行,这不生不灭的实相法界就是前面所说的中道实相心—第八识如来藏。二乘法的内涵是在信受涅槃不是断灭空的前提下,去观行“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全部都是无常,所以全部是苦、空、无我的法”,这都是属于世俗法上所显示的真谛,所以称为世俗谛;我们前面所讨论的“一切缘起法无常生灭”,就是世俗谛。这世俗谛中所讲的蕴处界法,如果我们将五蕴的一一蕴、十二处的一一处、十八界的一一界,全都加以详细而且如实的观察以后,会发现这一切法都是生灭法,每一个法皆是有生有灭的法。二乘人在信受佛说“涅槃有本际独存,不是断灭空”的前提下,因为现前如实的观察到蕴处界等世俗法的每一法都是生灭法,经由这样的现观而心得决定,所以断除了我见乃至我执,成为二乘解脱道中的圣人,可以出离三界生死。可是这些二乘人所说的法都是局限在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苦、空、无常、无我,这些都是生灭性的世俗法中的心行,是现象法界的事,完全没有触及到实相法界的观修。所以当要为众生讲述大乘佛法的时候,就不应把虚相的世俗生灭法当成实相法界来说,不应该把有生有灭的心行当作是实相,因此维摩诘菩萨才会告诫摩诃迦旃延尊者,不可以用生灭心行来说实相法。接著,维摩诘菩萨告诉摩诃迦旃延说:“诸法毕竟是不生也不灭的,这才是诸法无常的真实义。”但这是什么道理呢?诸法明明有生有灭,为什么说诸法毕竟不生不灭?既然不生不灭,那应该是常啊!为什么又说是无常呢?
我们知道一切法(也就是蕴处界诸法)都是无常生灭的。譬如我们的意识心,在晚上睡著无梦的时候就不见了,隔天早上又会现起;乃至在此世死亡后意识断灭了,在中阴身才又会生起。但是已经断灭的法,如何能再度出生呢?因为一切有情各自都有一个含藏诸法种子的常住法—第八识如来藏,就是祂执持著我们意识心的种子,才能够使已经灭了的意识心再度出现。因为灭了就是无法,无法不能自生也不能出生任何他法,所以一定是有一个常住的根本因如来藏存在,我们的蕴处界才能够一再出生、显现;这也就是龙树菩萨《中论》偈说“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的真实道理。菩萨证悟如来藏以后,证知“一切法都是如来藏所生显,一切法都摄属于如来藏的部分体性”,从此以如来藏为主,就这样看待如来藏所生的七转识自己,转七识自己来依止于如来藏的清净性,认定自己附属于真实如来藏,这就是转依。转依完成就能如实改从本识如来藏常住的立场,来看我们的七识心与其自性以及八识心王辗转所生的一切法,这时一切法也就没有生灭可说了!因为如来藏不生不灭,而这七识心以及一切诸法都摄归于如来藏,都以不生不灭的如来藏为主,一切法当然也就不生不灭了!因此,必须以实相常住法如来藏为前提来说一切法的生灭有为,这才是“一切法无常”的真实义;如果没有永远存在的如来藏摄持一切法的种子,就不可能有“一切法无常”可说,因为离了如来藏则“一切法”中的任何一法都是连出生也不可能的,当然更不可能有无常可说!所以说“诸法毕竟不生不灭,是无常义”!若是没有不生灭的、常住的实相法第八识如来藏,就不会有蕴处界出生及存在,当然就没有蕴处界的无常、苦、空、无我可说。二乘解脱道法的修行,必须先信受有涅槃本际不灭,才能确实断除我见我执;大乘佛法的修行,必须先实证涅槃本际—诸法的本源、生命的实相—第八识如来藏,接著才能依止于这个不生不灭的如来藏,开始内门修学六度、十度万行。
所以不论是要探究“缘起是‘无常生灭’或是‘不生不灭’?”或者是要辨明“缘起是无常生灭”与“不生不灭是无常义”的关系,全部必须依于诸法的实相—第八识如来藏—来理解。“因为依于不生不灭的如来藏而有无常生灭的蕴处界诸法生起”,能够如实这么理解缘起,则从现象上说“缘起”是“无常生灭”也对,从实相上说是“不生不灭”也对,从中道第一义说“不生不灭是无常义”也对,这就是胜解佛法真实义的智慧;如若不然则只如鹦鹉学舌,乃至如释印顺等六识论邪见之流更是“邪人说正法,正法亦成邪”,良可浩叹!
《阿含》与《般若》有对立吗?
前述引用的《中观今论》,说明了释印顺从佛教学术研究者的立场,认为佛法中有论诤与对立。但他的这个结论是怎么推论出来的?我们接著就来探讨一下他的相关说法。他在《空之探究》书中说:
文殊师利(Ma?ju?rī)是从东方宝英佛土来的。文殊说:彼土的佛法,是以真谛无生灭法为首的;不如此土的佛法,以缘合(因缘和合生或缘起)为第一,出发于因缘生灭,呵责烦恼等教说。文殊所说的彼土佛法,代表了印度(东南)新起的大乘;此土以缘合为第一,当然是固有的,释迦佛以来的传统佛法。这两大不同类型的佛法,在方法上是对立的。如‘阿含经’从生灭无常下手:“无常故苦,苦故无我”—空。甚至说:“若人寿百岁,不观生灭法,不如一日中,而解生灭法”。如实知生灭无常的重要性,可想而知!但‘般若经’严厉的批评了无常的观慧,如‘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三(大正八.五四六下)说:“当来世有比丘,欲说般若波罗蜜而说相似般若波罗蜜。……诸比丘说言:色是无常,……。受、想、行、识是无常,若如是求,是为行般若波罗蜜。憍尸迦!是名说相似般若波罗蜜”。以生灭无常观为相似般若,不生灭(不坏)观为真般若,虽可说对某些部派说,但在文字上,显然是不满传统的‘阿含经’。‘阿含’与‘般若’等大乘经的对立,应该说是佛法的不幸!……传统者指新兴的大乘为非佛说,大乘者称‘阿含’等为小乘,尖锐的对立,能不说是佛法的可悲现象吗!从不拘宗派的超然立场来说,传统佛教—部派佛教与大乘行人,都有些偏颇了!3
释印顺主张“代表了印度(东南)新起的大乘”与“释迦佛以来的传统佛法”在方法上是对立的,他认为代表大乘佛法的般若诸经如《小品般若波罗蜜经》等“严厉的批评了无常的观慧”,所以他结论说:“‘阿含’与‘般若’等大乘经的对立,应该说是佛法的不幸!”然而,《阿含》与《般若》真的有对立吗?我们先来看看他所引用的《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完整的原文是怎么说的。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3〈佐助品〉:
佛言:“憍尸迦!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不知般若波罗蜜义故,应为解说其义。何以故?憍尸迦!未来世,当有相似般若波罗蜜。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是中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闻是相似般若波罗蜜,则有违错。”释提桓因言:“世尊!何等是相似般若波罗蜜?”“憍尸迦!当来世有比丘,欲说般若波罗蜜,而说相似般若波罗蜜。”“世尊!云何诸比丘说相似般若波罗蜜?”佛言:“诸比丘说言:‘色是无常,若如是求,是为行般若波罗蜜;受、想、行、识是无常,若如是求,是为行般若波罗蜜。’憍尸迦!是名说相似般若波罗蜜。憍尸迦!不坏色故,观色无常;不坏受、想、行、识故,观识无常。不作如是观者,是名行相似般若波罗蜜。憍尸迦!以是因缘故,菩萨说般若波罗蜜义,其福甚多。”4
《小品般若》这段经文中记载,如来说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想要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听闻到相似般若波罗蜜,就会与佛法相违而走上错误的修行道路。那什么是相似般若波罗蜜呢?佛陀开示,如果诸比丘们说“色法是无常的,就这样去寻找探求,这样就是行于般若波罗蜜;受、想、行、识是无常的,就这样去寻找探求,这样就是行于般若波罗蜜”,如来告诉帝释天憍尸迦说“这是在说相似般若波罗蜜”。如来接著告诉帝释天:“由于不可坏灭色法本性的缘故,观察色法是无常的;由于不可坏灭受、想、行、识性的缘故,观察受、想、行、识是无常的。如果不是这样作观行的人,就是行于相似般若波罗蜜。”这意思也就是说,色法本性是不生不灭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故;受、想、行、识也是毕竟不生不灭的,皆摄属于第八识如来藏的部分体性故;要这样将诸法摄归于空性心如来藏来观察诸法生灭无常的空相,才是行于般若波罗蜜;如来说如果不这么作观察的话,就是行于相似般若波罗蜜。如来告诉帝释天说,因为这个缘故,菩萨为人解说般若波罗蜜的真实义,所得的福德非常多。《小品般若经》的这段经文,前半段是说明:若是只说色受想行识这五蕴身心是无常的,就这样去追寻探求佛道,以为这样就是行于般若波罗蜜,如来说这只是相似般若波罗蜜。这段经文的后半段则进一步对前半段经文再详细说明,演述“一切法不生不灭”的真实义,教导菩萨们亲证而如实胜解五蕴与涅槃非一非异、不即不离的道理。因此菩萨不应如二乘人灭尽五蕴身心而入无余涅槃,要成就佛道就必须生生世世以五蕴身心行菩萨道故;但是也不应贪爱五蕴身心,因为五蕴身心只是生灭无常的空相法,皆为不生不灭的自心如来所生所显故。如来说如果不这么观行的话,就是行于相似般若波罗蜜。
释印顺明显对这段经文断章取义,他只截取经文的前段(“当来世有比丘,欲说般若波罗蜜而说相似般若波罗蜜。……诸比丘说言:色是无常,……。受、想、行、识是无常,若如是求,是为行般若波罗蜜。憍尸迦!是名说相似般若波罗蜜”),就推论说《般若经》“以生灭无常观为相似般若,不生灭(不坏)观为真般若”,是“严厉的批评了无常的观慧”,然后妄自结论“《阿含》与《般若》有尖锐的对立”。可是只要将该经文的后段,如来解释什么是般若波罗蜜的经文(“不坏色故,观色无常;不坏受、想、行、识故,观识无常。不作如是观者,是名行相似般若波罗蜜”),与前半段合在一起整体来理解,就能了知经中说“于生灭无常法中求佛菩提的觉悟则为相似般若”,并且解释说“如果不是在‘不坏色’、‘不坏受、想、行、识’的前提下,来观五蕴身心的无常性,就是行于相似般若波罗蜜”,这意思如同前引《维摩诘经》所说:“诸法毕竟不生不灭,是无常义。”也就是说,必须依于诸法的根本因—不生不灭的如来藏—来观察诸法生灭无常的现象,才是行于般若波罗蜜;离于本识如来藏而说诸法无常则成相似佛法,不能证真实佛法故。譬如释印顺及应成派等六识论者,否定第八识的存在而主张一切法唯缘就能出生、生灭无常故空,诬谤这种拨无根本因的邪见就是龙树菩萨所弘扬的中观;彼等这种缘生性空的假中观,就是相似般若,连声闻解脱道的顺忍都不可得,遑论能行于般若波罗蜜。因为要实证解脱果必须在信受有本际不灭的前提下,经由观察五蕴身心的苦、空、无常、无我而确认五蕴的生灭无常性,方能于内于外皆无有恐怖而心得决定,确实断除我见我执,成就解脱果的功德;但这声闻解脱道的修行方法,只是佛菩提道所含摄的一小部分而已,不是佛菩提道完整的修行内涵;因此《般若经》从来不曾“严厉的批评”信受、依止于涅槃心而发起的“无常的观慧”,《般若经》“严厉批评”的是拨无涅槃本际第八识而说“一切法无常空是为般若空性”的邪观恶慧;也就是说,《阿含》与《般若》都是依于根本因而开显,只是义理有浅深广狭的差别,所观修的内涵实际上皆是唯一佛乘所含摄,所以上述《小品般若经》的经文中完全没有以“如实知五蕴实相”的“生灭无常观”为相似般若的意涵在里面,《阿含》与《般若》更是完全没有任何对立的地方。
这其中如果有什么让人感到对立的地方,其实是释印顺特意曲解经文以及诬谤大乘佛法是后世才“新起”的,如是别有居心的刻意误导而已。释印顺为了得到“《阿含》与《般若》等大乘经的对立,应该说是佛法的不幸!……传统者指新兴的大乘为非佛说,大乘者称《阿含》等为小乘,尖锐的对立,能不说是佛法的可悲现象吗!从不拘宗派的超然立场来说,传统佛教—部派佛教与大乘行人,都有些偏颇了!”这种邪谬而耸动的结论,不惜对圣教刻意的断章取义、扭曲正义,乃至诬谤“大乘非佛说”,这实在是违背一个佛教学术研究者的良知,更何况是一位示现出家相的比丘?如是谤三宝的泥犁恶业,也只有不具清净信而断尽善根的一阐提人才作得出来,这应该说是释印顺及其随学者的不幸!对佛法有正信的学佛人都知道,真正的佛法中根本没有释印顺所谓的“论诤与对立”,佛陀三转的开示内容,是完整贯串的,从来法同一味,如《放光般若经》卷7〈供养品〉:“声闻、辟支佛、佛乘无上等正觉道,皆从般若波罗蜜出生。”所谓的论诤与对立,一向只存在于未能如实理解佛法真实义理的凡夫学人以及佛教学术研究者或是别有居心的破法者之间而已。
释印顺在《以佛法研究佛法》书中说:
虚大师批评我:将马鸣、龙树、无著的一贯,糅成支离破碎了。起初,使我惊奇得有点不敢相信,龙树、无著的一贯是什么?但现在,我渐渐明白了,好在问题也等于过去。虚大师也觉得“于大乘教理上,从空到不空,证之多分的大乘经论,盖无问题”。5
太虚法师对释印顺的批评其实很切重要点,光释印顺认为《阿含》与《般若》有“尖锐的对立”,就已经严重破坏佛法了!而太虚法师批评释印顺“将马鸣、龙树、无著的一贯,糅成支离破碎”,释印顺竟然“惊奇得有点不敢相信”,还问道:“龙树、无著的一贯是什么?”释印顺其实不是不知道“马鸣、龙树、无著的一贯”就是中道实相心—第八识如来藏,这“从空到不空”,都是依如来藏而成就;三转的所有经典,都是依如来藏而建立的;只是释印顺始终否定第八识如来藏,他从来不肯信受佛法的宗旨就是这不生不灭的涅槃妙心,他至死都不肯承认《阿含》不是成佛之道、大乘真是佛说;他将一贯的佛法切割得支离破碎,后世会有如何尤重纯苦的长劫不可爱果报,这一点释印顺一直到临命终时,仍然是不明白的,诚可哀悯!(待续)
-------------------
1印顺著,《中观今论》,正闻出版社,2015年3月修订版二刷,页25-26。
2《维摩诘所说经》卷1〈弟子品第3〉:【佛告摩诃迦旃延:“汝行,诣维摩诘问疾。”迦旃延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昔者佛为诸比丘略说法要,我即于后敷演其义,谓无常义、苦义、空义、无我义、寂灭义。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迦旃延!无以生灭心行说实相法。迦旃延!诸法毕竟不生不灭,是无常义;……’”】《大正藏》册14,页541,上12-18。本段经文的详细说明请参阅平实导师《维摩诘经讲记》第二辑。
3印顺著,《空之探究》,正闻出版社,2014年10月重版二刷,页149-150。
4《大正藏》册8,页546,中25-下11。
5印顺著,《以佛法研究佛法》,正闻出版社,2013年1月修订版一刷,页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