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报师恩,当求正法(连载24)----庆吉祥居士

分享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8-03  浏览次数:1341
蒋劲松另一篇〈超越科学主义,回归佛教本位〉亦云:
  人间佛教是当代海峡两岸佛教界的主导价值形态,是在西方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冲击下传统佛教现代化的产物。它在实践中重学术化、商业化、去宗教化,淡忘了宗教的超越价值。……
  释印顺人间佛教的经典依据,是《增壹阿含经》中的“诸佛皆出人间,终不在天上成佛也”。……总而言之,人间佛教是一种人文主义化的佛教,有以慈善替代超度的倾向;是一种将“生死置之度外”的佛教,在宣传中常有淡化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的特点,过分强调现世化,似乎要努力洗清佛教“迷信”的嫌疑;是一种标榜理性的佛教,相对忽视修证与宗教体验,……人间佛教混淆人乘与菩萨乘、佛乘的关系,容易浅俗化、淡化出离心,导致“超越性”思想资源的流失。……在表面繁忙热闹的大场面下,恰恰是修证法门的缺位!……
  近代中国佛教深受科学主义影响,不能充分认识到科学和科学世界观的局限性,过分强调随顺科学,而忽视佛教的主体性,这造成了以下种种问题:
  (1)……宗教智慧的理性化和过度学术化。……削弱了佛教的宗教经验基础。
  (2)……片面强调宗教的文化功能,实质上是在推行佛教的去宗教化。它在自我定位上丧失信心,因而丧失了最为重要的和最为根本的社会功能。……
  (3)……人间佛教服膺近代西方流行的进化论和进步主义,认为佛教的教义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为的演变,因此带来一种温和版的大乘非佛说,背离了传统佛教教义由本师释迦牟尼佛修证境界开显,随众生根基逐渐流露的观点。……人间佛教的著眼点局限于现世、本土,而忽略了十方三世的无限时空。
  (4)人间佛教的修行路线,是以圆渐法门取代中国传统佛教所推崇的圆顿法门,提倡所谓不断烦恼、不修禅定的凡夫菩萨行,在实践中往往导致以慈善替代觉悟,轻视禅定修行,从而使得佛教过度世俗化。在修行目标上,人间佛教以人格完善取代成佛做祖、往生净土。1
  这两篇评论所涉及的印顺思想的偏见与过失,是很明显易懂的,也是笔者前文曾反覆比对、探究,而后文亦将继续引证、检讨,以做成定论的。在此,先总结以上引文而理出一些关键字句:“过度的世俗化、理性化、学术化、现世化、商业化、去宗教化”、“以人格完善取代成佛做祖”、“以慈善替代超度”、“温和版的大乘非佛说”、“局限于现世与本土”、“忽视了佛教的主体性”、“修证法门的缺位”、“混淆了人乘与菩萨乘、佛乘”、“以《阿含》为佛陀的本教”、“以小乘经(为权威)解释大乘佛教”、“偏爱‘中观’而扭曲真相”、“矮化、浅化、曲解了大乘佛教”、“将佛法当作世俗学问来研究”、“以学术‘进化’论研究佛法”、“佛教与儒学的混淆”;而以上这些字句所指涉的思想偏差,又可总括为一句两点:由于“过重人本”而至于“有人间、无佛教”、“有学术、无佛法”,可以此为评论释印顺“人间佛教”之思想错谬2的重点,并以蒋劲松的建议为结语:
  佛教发展的前途在于超越人间佛教而回归“佛教本位”,回归“本位佛教”,这才是既符合佛陀本怀,同时又随顺时代因缘的佛法。3
  周贵华是一位有名的佛学研究者4,对佛教相对〔其余学者〕有较为完整而深入的认识,且尊重佛法的“信仰”与“实证”;他在已出版的著作中,从很多角度批判释印顺的佛学思想及人间佛教,其学识与研究态度是严谨而客观的,如其在〈佛陀是人吗?〉5云:
  “人间佛教”兴起有其时代的因缘,故有其正面价值:一者,释迦牟尼所开显的一代时教,是以人间即娑婆世界为正所化域的,有其人间的针对性,确应该开显;二者,中国古代佛教[学人]偏重境界与智慧,偏重出世,对普度众生的入世菩萨行的开展较弱,说其“冷佛教”不为过,故这种弊端应有所对治;三者,现今科学、人本主义盛行乃至普世化,佛教应该有所方便摄受与引导。
  这是先肯定“人间佛教”的兴起,有其时代因缘与意义,在“应机随缘”上是有所对治而开显的。但也须相对性的看清它的本质并预防它的弊端:
  但其本质上是一种强调向下一路或者佛教文化意义的结缘教,不能因此将其视为佛教正法的代表,否则就堕入俗化、矮化、异化的弊端,佛教正法的本来面目就被遮蔽,佛教正法的法运就会倾折!现今应该回到佛陀完整本怀,向上与向下维度并重,全方位、各层次开展世出世平等而普度众生的广大菩萨行,唯有这样才能正法久住、法轮常转
  上文对“人间佛教”的本质与定位很明确—是“向下”的、“文化”的、“结缘”的,乃是一种契机应世的方便,但不能过度强调,甚至喧宾夺主、以假乱真,让佛法的真实义被遮蔽,而沦为世俗的善法或学术研究,成了相似佛教,那就不免“俗情生祸害,方便出下流”了。故云:
  释迦牟尼佛出世在人间娑婆世界度生,乃佛陀普度三界乃至净土一切众生的“一大事因缘”的组成部分之一,不应理解为唯是“人间性”。平面化、局域化、浅薄化的“人间性”佛教,绝非正法;矮化、俗化、异化的“人间”佛陀,绝非真正的彻底解脱者、圆满觉悟者与大慈大悲的三界导师!
  这里又再三提及的“矮化、俗化、异化”,即是(释印顺)“人间佛教”的特色或弊端,周贵华在另一篇〈完整佛教思想简论〉6中有详细的说明:
  相似佛教见是在皈依三宝,并试图理解、阐说正法的情况下混淆或者援引世间见而成之错误见,……具体表现为世俗实证主义、言说主义、逻辑主义、人本主义立场。……世俗实证主义是消解宗教本位意义的主要方式,在它看来,宗教中超越于人类世俗经验的一切都是不存在的,宗教本质上是神话,是精神安慰与自我欺骗的麻醉药。
  言说主义是将一切存在限定在言说之域,否定有离言的存在。逻辑主义要求真理必须与世间逻辑相顺,而非逻辑之先,也非逻辑之外。……人本主义是一种以人的现实存在为尺度的价值观,主张一切真理与意义只能通过人的认识、行为与存在得以把握、实现。……依于上述立场为代表的不同世间见,相似佛教有不同具体表现形态,主要可分为矮化、俗化与异化三类。
  矮化是将佛教等同于解脱道即大乘所说的小乘教……第二种情况是否定大乘为佛陀所亲说,但肯定其是基于小乘教而立,是其过度诠释版,即其变异后学,从而将大小乘皆化约为小乘教。这是现今较为普遍的一种观点,可称温和版的“大乘非佛说”,在释印顺的“人间佛教”思想中表述得最为充分。在他看来,大乘经典绝非佛陀亲说,乃是一些怀念佛陀、追慕佛陀的人构造的宗教作品,……〔释印顺〕却将大乘佛教约化为小乘佛教因素,消解了大乘佛教作为佛陀亲立之菩提道的本位性质与意义,而事实上取消大乘佛教。……
  俗化是直接以世俗立场诠释与改造佛教,或者将佛教等同于世间道,或者将世间道与佛教互补和融合,或者将佛教与世间道归一等,从而消除或者虚化佛教的涅槃指向。……俗化可表现为理论与修行两方面,在理论上是将佛教等同于世间学说,如哲学或者科学所摄的知识系统,而在修行上是将佛教归趣为世间趣求,如人天福报,而舍弃了出世指向。
  异化是将佛教诠释与改造为世间宗教。
  周贵华文中提及“古今中国佛教的弊端”有五种“基本表现形态”:虚化、偏化7、矮化、俗化、异化;他在稍早的另一本书《作为佛教的佛教》中,则说到中国现代佛教中出现了很多弊端,可归纳为两方面,其中“内症”五种,即自我矮化、自我俗化、自我异化、自我消解、自我损谤。周贵华说:用“自我”这个词,是为了表明这些问题是从佛教内部引生的,是佛教信众的作为。而这五种内症之前三种与上文所提弊端略同,可互相补充:1、“自我矮化”:是采用西方学术立场、方法及世俗世界观,试著重新诠释大乘佛教,而将大乘佛教等同或化约为小乘佛教的认识与行为。其典型代表是释印顺,他以现代“世俗理性”与“人本”的立场,诠释大乘思想,消解了大乘佛教的本位意义,而归约为阿含佛教,即主张大乘佛教并非佛所亲(口)说,而是从阿含佛教发展演变而来。这是对大乘佛教的一种自我颠覆。2、“自我俗化”:是把佛教等同于世间法的诉求,比如将佛教与哲学、科学相融合,而与佛陀的智慧之教背道而驰。3、“自我异化”:是把佛教重新诠释,转变成另一种违反佛教本质的宗教形态。而第四种,“自我消解”,就是上文说的相似佛教,即以世俗的世界观来诠释佛教,而消解了佛教信仰的神圣与超越性,其具体表现为以“经验、逻辑、历史、人本”主义相融合来作佛学研究。至于第五种,“自我损谤”,因与本书主旨无关,略而不论。8
  从上引几本书中相关主题的整理可知,周贵华之所以判定印顺思想是“相似佛教”,其主要表现为矮化、俗化、异化三方面;此中前两类的定义与指涉较明确,“异化”则须补充说明。所谓“异化”,也可说是变质,指一个事物发展到最后,已疏离其本质而前后矛盾,例如释印顺依己意而臆测佛法,致令所说沦为相似佛教,而失其度化众生实证解脱之功能。如李利安云:
  人间佛教发展过程中有一个极为危险的歧路,就是佛教本身的“异化”。为了迎合人间性,容易使佛教变得俗化。而佛教一旦俗化,就会从它的本质“异化”,自己变得不像自己。这是一种乖离本质的发展。9
  因此,问题(弊病)的重点,就是当代佛教内部的自我“矮化”与“俗化”,具体表现为释印顺的“人间佛教”思想,虽表面上继承了太虚法师的“人生佛教”,然而到了之后,进一步、两步,乃至三、四、五步的发展,却越来越偏离太虚法师的路线,乃至完全背离了如来的正法而自成异说,成了混淆或援引世间(人本)价值而扭曲佛法本义的“相似”佛教—虽口头上承认佛法僧三宝,但于教理行果的施设中却多有违反佛法之圣教量,因此是“表面”相似“实”则不同。
  此佛教人本主义,按照印顺法师自己的话说,是“人本大乘法”(《佛在人间》P.105),指示一种即人而成佛道的佛教思想,所谓“‘人?菩萨?佛’—从人而发心学菩萨行,由学菩萨行而成佛。”(《佛在人间》P.100)这样的人间佛教,在印顺法师是经过抉择提出的,……虽然印顺法师宣称抉择佛教是为了回到佛陀本怀,但其方法与结果却对大乘的大乘性给予重重一击。10
  而释印顺所主张“人本”立场的人间佛教,是以世俗观点为原则,采学术的方法来研究佛法,所致的结果,就是成为“相似佛教”;这之所以有害,就在于它以世俗的经验主义而错解了“佛世尊皆出人间,非由天而得”11,不了解“释迦牟尼佛有法报化三身”的“大乘佛陀观”。这些以俗乱真的言论,从思想上颠覆了大乘经典的至教量,致令大乘的“成佛之道”失了根据,而必须回到《阿含经》中找出路,又由于释印顺对二乘解脱道的误解,只能自限于凡人之意识思惟所得的种种虚妄境界中。也就是说,释印顺的一切佛教思想及佛学研究成果,几乎都是以世俗性来消解佛教经典的神圣性,使佛法成为一种只能研究的世间学问,而不再是可实修实证、可超凡入圣的“佛本”宗教。
  由于看出了印顺思想对佛教“大乘性”的严重破坏,周贵华以〈人间佛教与相似佛教〉为题,写了一篇针对释印顺“人间佛教”思想的略评12:
  现今上至佛教的各级管理机构,各大名山的大法师,下至普通的佛教信众,都在齐声赞颂“人间佛教”,在如是,大陆如是。……我看到佛学院的师生都在学习印顺法师的书,用它们做教材,作主要参考书。这些书渗透了他的“人间佛教”思想。而这些思想在我看来不是有一些问题,而是问题很大。我有一个总的判断,就是他的“人间佛教”思想对佛教极为有害,是一种相似佛教。
  印顺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是他晚年思考的归宿,……他享寿100岁,著作等身,而且其著作不仅为教界所推崇,也为世俗的学界所重视。他的高僧身份,在我看来是一个很不幸的事实。……当他出问题的时候,那他对佛教界的影响的性质就严重了。
  这里说“人间佛教”,尤其释印顺的版本,在、大陆,乃至西方的佛教界,其影响力已成笼罩之势,这是一个必须去面对、去考察的现实,但因释印顺的“人间佛教”思想很复杂,人们对此并无真切的了知。就周贵华的研究判定,释印顺的“人间佛教”思想“问题很大”,是一种新型的“相似佛教”,又因为释印顺享高寿、是“高僧”、著作多,所以对佛教界极为有害。
  总的来看,印顺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所依据的是逻辑、经验与人本的立场,用他的话说,就是“从现实世间的一定时空中,去理解佛法的本源与流变,渐成为我探求佛法的方针”。这是一种完全世俗化的理性思维方式。由此建立的“人间佛教”思想当然不会真正获得大小乘佛典的支持,绝非佛陀意趣的如实诠显,只能视为一种相似佛教的理论套路。
  释印顺表面上承续了太虚法师“即人成佛”的观念,却又以个人的阐释方法与理论套路,将“人间佛教”完全的世俗化,而悖离了佛在三乘经典中的真实说;尤其他对大乘佛法的批判与否定,等于推倒了“实证真心如来藏,进修般若道种智”的真实菩萨行,从而也断绝了成佛的可能。如周贵华说:
  大乘佛法是菩萨行,不管是从佛的本生叙事看,还是我们后来从大乘佛典来看,这些菩萨是以各种身份来度化众生的,绝不会栓死在人界这里,而是要上天入地,三界遍行的。……但是印顺法师不许可这些,虽然不管是大乘,还是阿含佛教都这么谈,但他不许可。所以他的“人间佛教”完全以人作为所化机,修行对象完全是人,而不是三界一切众生,行化区域就在人间,而不是三界。这确实有局限性,与大小乘经典不符。……
  他完全以最高的人格来安立佛格,让佛陀永远留在人间,反对佛的梵天化,反对大乘的三身说,以及十方无量诸佛说,等等。……印顺法师完全把他人本化了,甚至说佛陀的智慧也必须按照缘起的精神来理解。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佛陀生活在印度那个时代,其智慧就不能超越那个时代的局限性。
  以上是释印顺菩萨观、佛陀观的错误,致令大乘的菩萨行局限在人界,而佛陀也被降格为人间的圣者,佛法则成了提升“人格”的世间智慧。(待续)
  -------------------
  1蒋劲松,〈超越科学主义,回归佛教本位〉,《绿叶》杂志,2008年第12期。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4810-828214.html
  ※补充说明:本论文章节中引用某些学者(如吕胜强、周贵华、杨惠南、蒋劲松、魏德东、恒毓博士……)之论著文段,乃是就学术立场提出评论人与被评论者两方的意见作比对,是客观的理论研讨,并不表示笔者完全同意这些学者论文之观点,亦不涉及佛法修证的实效问题。
  2蒋劲松,〈大众化阅藏工程与中国佛教的未来〉:【过分重视社会关怀,过分重视佛教在社会中的作用,往往沦为人天善法,对于解脱的迫切性有所忽略,与其他宗教乃至世俗人文主义的张力不够凸显,对现代社会的批判不够。在缺乏对佛教义理深入理解基础上的慈善,往往容易产生流弊。】http://www.chinabuddhism.com.cn/special/2015wbf4th/wenji/hongfa/2015-10-16/9699.html
  3蒋劲松,〈超越科学主义,回归佛教本位〉。
  4周贵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核物理研究所硕士、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东方哲学研究员,专攻印度与中国佛教哲学。主要著述有:《唯心与了别─根本唯识思想研究》、《唯识、心性与如来藏》、《唯识通论—瑜伽行学义诠》、《作为佛教的佛教》、《唯识明论》、《完整佛教思想导论》。https://www.itsfun.com.tw/%E5%91%A8%E8%B2%B4%E8%8F%AF/wiki-1108525-6861305
  5周贵华,《本怀与时代》〈佛陀是人吗?〉,宗教文化出版社,2016年出版。https://read01.com/zh-tw/KBPBgNL.html#.XkORcTEzZRY
  6周贵华,〈完整佛教思想简论〉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id=8518545boardid=2
  7周贵华,〈完整佛教思想简论〉:“虚化指在佛教的修行即信、解、行、证中一些关键项被取消或者简化,如在传统中国化佛教中,对佛陀及其言教之信、对佛陀言教之解、广大菩萨行基本被取消或者简化,而偏重强调境界及其证悟。偏化是指在正闻熏习中,唯信受了义教,执唯了义教为正确,而非了义教为错误,或者执了义教可取代其他佛教即非了义教的作用,从而否定非了义教的意义。”
  8参考:周贵华,《作为佛教的佛教》,附编三〈中国当代佛教病〉,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年2月出版,页323-337。此处所引乃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动态》对此书的介绍与摘要。http://bbs.tianya.cn/post-666-11957-1.shtml
  9李利安,〈当代人间佛教所面临的核心理论问题〉http://www.emsfj.com/ptjl/ShowArticle.asp?ArticleID=5533
  10周贵华,〈当代佛教教育略议〉http://www.aisixiang.com/data/79793.html
  11《增壹阿含经》卷26:“佛世尊皆出人间,非由天而得也。”大正藏册2,页694,上4-5。
  12周贵华,〈“人间佛教”与相似佛教——印顺“人间佛教”思想略评〉 http://time20021108.blog.163.com/blog/static/19762524820147189440732/ 或参见:周贵华,〈印顺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的特质〉(此二文内容相近而文字略异)http://www.aisixiang.com/data/79660.html
 
标签: 电子书

本文标题: 为报师恩,当求正法(连载24)----庆吉祥居士

本文链接: http://www.4fo.cn/book/2/5194.html (转载时请保留)

 
[ 佛法读书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佛医网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网站、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学习。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为报师恩,当求正法(连载24)----庆吉祥居士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内容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佛医网",获得佛法精华好文,佛教正法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