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觉总持咒略释(连载4)----张正圜老师

分享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7-09  浏览次数:1126
第七节 五阴与五盛阴的差别
  所谓五阴,就是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而五阴为何会称为“五盛阴”呢?五阴与五盛阴之间到底有何不同?兹举述佛陀在《中阿含经》的开示作为说明: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尔时,毗舍佉优婆夷往诣法乐比丘尼所,稽首礼足,却坐一面,白法乐比丘尼曰:“贤圣!欲有所问,听我问耶?”法乐比丘尼答曰:“毗舍佉!欲问便问,我闻已当思。”毗舍佉优婆夷便问曰:“贤圣!自身,说‘自身’,云何为自身耶?”法乐比丘尼答曰:“世尊说‘五盛阴自身’:色盛阴,觉、想、行、识盛阴,是谓世尊说五盛阴。”毗舍佉优婆夷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圣!”毗舍佉优婆夷叹已,欢喜奉行。复问曰:“贤圣!云何为自身见耶?”法乐比丘尼答曰:“不多闻愚痴凡夫,不见善知识、不知圣法、不御圣法;彼见色是神,见神有色;见神中有色,见色中有神也!见觉、想、行、识是神,见神有识;见神中有识,见识中有神也!是谓自身见也。”毗舍佉优婆夷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圣!”毗舍佉优婆夷叹已,欢喜奉行。
  复问曰:“贤圣!云何无身见耶?”法乐比丘尼答曰:“多闻圣弟子见善知识、知圣法、善御圣法;彼不见色是神,不见神有色;不见神中有色,不见色中有神也!不见觉、想、行、识是神,不见神有识;不见神中有识,不见识中有神也!是谓无身见也!”毗舍佉优婆夷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圣!”毗舍佉优婆夷叹已,欢喜奉行。
  复问曰:“贤圣!云何灭自身耶?”法乐比丘尼答曰:“色盛阴,断无余;舍、吐、尽、不染、灭、息、没也;觉、想、行、识盛阴,断无余;舍、吐、尽、不染、灭、息、没也。是谓自身灭。”毗舍佉优婆夷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圣!”毗舍佉优婆夷叹已,欢喜奉行。
  复问曰:“贤圣!阴,说阴盛。阴,说盛阴;阴即是盛阴、盛阴即是阴耶?为阴异、盛阴异耶?”法乐比丘尼答曰:“或阴即是盛阴,或阴非盛阴。云何‘阴即是盛阴’?若色,有漏有受;觉、想、行、识,有漏有受,是谓‘阴即是盛阴’。云何‘阴非盛阴’?色,无漏无受;觉、想、行、识,无漏无受,是谓‘阴非盛阴’。”毗舍佉优婆夷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圣!”毗舍佉优婆夷叹已,欢喜奉行。(《中阿含经》卷58)这一段经文,翻译成白话如下:【我所听闻的道理是这样的当时佛陀于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那个时候,毗舍佉优婆夷前往进见法乐比丘尼,稽首礼足以后稍微退后而坐在一边,禀白法乐比丘尼说:“贤圣!我有法义想要请问,您可以听从我提出来请问吗?”法乐比丘尼答覆说:“毗舍佉!你若想要问就直接问吧!我听闻你的问题后,自然会思惟一番再回答你。”毗舍佉优婆夷就问说:“贤圣!自身,在佛法中所说的‘自身’,什么是自身呢?”法乐比丘尼答覆说:“世尊说‘五盛阴自身’,说的是色盛阴,受、想、行、识盛阴,这就是世尊所讲的五盛阴。”毗舍佉优婆夷听了以后,赞叹说:“讲得好!讲得好!贤圣!”毗舍佉优婆夷赞叹之后,心中欢喜的奉行法乐比丘尼的开示。然后又请问说:“贤圣!如何是自己的身见呢?”法乐比丘尼答覆说:“不曾多闻佛法的愚痴凡夫,没有遇见善知识,也不知道贤圣所修学亲证的佛法,所以不能遵照圣法而行;他会认为色身就是精神体,认为精神体中有色身;他就认定常住的精神体中确实有色身,看见色身就是常住的精神体!他也看见受、想、行、识中有精神体,看见精神体中有受、想、行乃至识阴;所以他认定精神体中有识阴,认定识阴中有精神体!(他是分不清楚色阴与受、想、行、识四阴并且以为是真实我的人)这就是说愚痴无闻凡夫的自我身见。”毗舍佉优婆夷听了就赞叹说:“讲得好!讲得好!贤圣!”毗舍佉优婆夷赞叹了以后,心中欢喜的奉行这个开示。
  接著又请问说:“贤圣!如何是已经断除了自我的身见呢?”法乐比丘尼答覆说:“多闻的圣弟子,亲见善知识而听闻正法,知道了贤圣修习的种种法,也善于安住在圣法的境界中;这种多闻的圣弟子,他不会认为色身是精神体,也不会说精神体中有色身;他不认定精神体中有色身,也不认定色身中有精神体!他不认为受、想、行、识是精神体,不认为精神体拥有受、想、行、识;他不认为精神体中有识阴,也不认为识阴中有精神体!(他已经分清楚五阴的内容而知道五阴都是虚妄的)这就是说已经没有身见了!”毗舍佉优婆夷听了就赞叹说:“讲得好!讲得好!贤圣!”毗舍佉优婆夷赞叹了以后,心中欢喜的奉行。
  然后又再请问说:“贤圣!要如何灭掉自身呢?”法乐比丘尼答覆说:“炽盛的色阴,已经断尽无余;对于色阴的执著已经舍弃了、吐出了、没有丝毫留存、已经没有贪染、灭除了贪染、烦恼已经停息而灭没不见了;对色身如此,对于受、想、行、识等四盛阴的坚固执著,同样的断除无余;舍弃了对自我的执著、我执已经吐出去、丝毫都没有保留、不再贪染、我执烦恼消灭了、永远停息而不再出生了,这就是所说的自身已经灭除了。”毗舍佉优婆夷听闻了以后,赞叹说:“讲得好!讲得好!贤圣!”毗舍佉优婆夷赞叹了以后,心中欢喜的奉行。
  随后又再度请问说:“贤圣!阴,所说的‘阴盛’。阴被说为‘盛阴’,那么,阴就是盛阴、盛阴就是阴吗?还是说阴与盛阴有所不同呢?”法乐比丘尼答覆说:“有时阴就是盛阴,有时阴不是盛阴。如何说‘阴就是盛阴’呢?假使色阴,是有漏而且有取受的,那就是色盛阴;假使受、想、行、识,是有漏也有取受的贪著,这就是说‘阴就是盛阴’。如何说‘阴不是盛阴’呢?色阴若是无漏也无取受贪著的,受、想、行、识四阴也是无漏也无取受贪著的,这就是说‘五阴并不是盛阴’。”毗舍佉优婆夷听闻了以后,赞叹说:“讲得好!讲得好!贤圣!”毗舍佉优婆夷赞叹了以后,心中欢喜而奉行教诲。】
  由以上经文的开示可以清楚的知道:如果经由如理作意观行而确实断除了我见与我执,虽然他的五阴还继续存在,就不再被称为“五盛阴”而只称为“五阴”,因为我见、我执的烦恼都已经断尽无余后,他的五阴就已经不是炽盛而不能灭的有漏法了;这就是五阴与五盛阴的差别所在。换言之,只要我见烦恼还没有断除的人,他的五阴就称为五盛阴;所以,如果有人认为色身是常住的,或者认为色身中确实有常住的精神体存在,而那个常住的精神体能觉能知而且对自己有爱乐,那就是五盛阴;因为他对五阴的不正确观察,导致错误的认定五阴中的某一法为常住法,或者误将五阴中的多个法合为一个常住法,仍然都是落在五阴中而贪著五阴,所以五阴炽盛不断,就称为五盛阴。譬如有人妄认识阴六识的全部或局部为常住不坏心而不能弃舍,或误认识阴的见闻觉知性是常住不坏法而不能弃舍,这就是识盛阴,乃至受、想、行盛阴;这些都是我见未断之人,纵使他自称已经得解脱、已经证得阿罗汉果,他的五阴其实仍然是五盛阴所摄,不是圣人无漏的五阴。
  经文中也很明确地开示了五阴炽盛的状况:由于没有认清五阴的内容,不能了知五阴的虚妄性,所以落在以五阴为我的身见中,误将五阴中的色阴或受、想、行、识四阴认定为常住不坏法,例如凡夫外道所认知的“常住的精神体”,正是识阴所摄之法;又譬如禅门中认定离念灵知心为常住心的错悟者,执著离念灵知而不肯承认识阴自己是虚妄的,就是落在生死中的有漏法,正是法乐阿罗汉所说的“觉、想、行、识,有漏有受,是谓‘阴即是盛阴’”。因为离念灵知心是生灭法,眠熟时就断灭了,而且这个离念灵知心是有觉受而与觉受相应的;所以,贪著离念灵知心就是有漏有受之法,正是识盛阴,不能出离三界生死。或如证得无想定的外道,他们因为曾经听过识盛阴的内容而了知识阴虚妄,但是却不曾了知无余涅槃中有如来藏本际常存,由于害怕灭了识阴以后会成为断灭空,所以就想保留著色身继续常住,而不肯灭除色身,因此在证得第四禅后,就在第四禅中以涅槃想而灭了识阴,进入无想定;死后生到无想天时,则以涅槃想而灭除识阴及留著无想天身,成为住在无想天中而没有生命意义的无想天人。以上这些不论是识盛阴、或是色盛阴,总之都是不离各种盛阴的凡夫。
  又或者有人错会了佛性的真实义,执著六识的自性为常住法,误认识阴的能见、能闻乃至能觉、能知之性就是佛性,而不知道见闻觉知性只是识阴六识的心所法,这些人就是凡夫随顺佛性,都是落入受阴、想阴与行阴而不自知的凡夫,仍然不离有漏有受。六识能见乃至能觉、能知的自性,都必须依于意根、色阴与识阴等法的存在及运作,这六识的自性才能存在,所以六识的见闻觉知等自性正是识阴六识的心所法,不离受、想、行三阴,仍然为五阴所摄。假使有人误认六识的自性为常住的不生不灭法,并且在阅读了善知识所写的书,或者听闻善知识当面解说之后,仍然坚定地认为见闻觉知性不是五阴所摄之法,坚持见闻觉知性是大乘法中所说的佛性,他这样其实就是具足了受想行识等四阴的执著;那么他一定会时时强烈地想要继续保有六识的自性,所以在舍报之后必然不肯灭除自己,一定会继续在三界中随业流转,继续生死轮回下去;禅门中的自性见凡夫就是这类的四阴炽盛者,他的受、想、行、识四阴就被圣者称为四盛阴。
  众生的五阴之所以会被称为五盛阴,就是因为我见的烦恼尚未断除,故有五阴炽盛之苦;而依我见烦恼的未断或多分断与少分断,五盛阴又有具足与不具足等差别,例如若是执取色阴为我的邪见已断,但是执取其余四阴为我的邪见未断,他就是拥有色阴而具足四盛阴的人,但不是具足五盛阴的人;海峡两岸的佛门中,多有坚持离念灵知心为常住者,就是这一类人。如果已经断了色阴我见及识阴我见,但是受、想、行三阴的我见没有断除,他就是拥有色阴、识阴而具足受、想、行三盛阴的人;这正是主张六识的自性即是常住佛性者的落处。假使已经了知五阴的虚妄性,并且已经如理作意思惟观行而确认无疑,但是没有未到地定作为支持,仍然无法心得决定于自己所现观的事实,心中不肯安止及转依于现观五阴虚妄的智慧,那他最多就只是初果向人,因为不能证转的缘故,所以还不是初果人;必须是确实认定而且如实接受自己对五阴虚妄的现观,心中确实依止于正确的现观内容者,才能发起初果的见地与解脱功德受用,这才是解脱道中三缚结俱断的初果人。
  依前所述,可以清楚的了知:五阴不是常住法,都没有真实自在的体性,所以说五阴都是虚妄性的;而且五阴都只能存在一世而已,不能去到未来世,往生到未来世时,已经不是这一世的同一个觉知心、同一个五阴,已经又是另外一个人了!因此,有情必然都有各自能贯通三世及出生五阴的持种心——根本识如来藏,才能成就三世生死的流转及业果的酬偿,这就是《优婆塞戒经》中所说“异作异受”的道理。因为离念灵知心都是依于五色根为缘才能出生的,而有情世世的五色根都不相同,当然世世的离念灵知心都是全新的,过往无量世以来就是依于每一世不同的五色根为缘而出生全新的离念灵知心,前世的离念灵知心—意识—都不能来到这一世;所以,这一世的离念灵知心并不是上一世的离念灵知心,离念灵知心是不能来往三世的。正因为这个道理,所以没有修得宿命通的人都不知道自己前世是谁,又是怎么来到这一世的,也都无法记得往世曾经造了哪些善恶业。如果是同一世的意识觉知心,因为是以同一个五色根为缘而出生的,当然在眠熟后醒来会记得昨天经历的事情;而这一世的离念灵知心是藉这一世的五色根为缘才出生的,不是以上一世的五色根为缘而生的离念灵知心转生来到这一世的,当然无法记得上一世的事情,所以离念灵知心不是能贯通三世的心。
  即使是修得宿命通而能知道上一世事情的人,他的离念灵知心仍然是依这一世的五色根为缘而出生的,也不是上一世的离念灵知心入胎转生而来的,与依凭上一世五色根为缘而出生的前世离念灵知意识心不是同一个,仍然是异阴相续(不同的五阴)、异作异受,所以佛在《阿含经》中说:“计其本末,各自为他,凡人不觉。(如果计度众生死此生彼的本末,其实有情世世都是各自不同的人,然而凡夫之人对此都不能觉知。)”所以众生的五阴身世世不同,下一世又是另一个人了,世世都不会是同一个人;就连眷属间的关系也是无常的,父亲不是每一世都当父亲,子女也不是永远都当子女,往往都是互为父母子女的!所贪爱的眷属也不一定世世都能作眷属,而今世的父子、母女很有可能正好是前世的仇人。经由对这些事相的如实观察与如理作意的思惟,就可以了知五阴的虚妄了;如是了知五阴的虚妄性以后,只要有未到地定就能确实断除我见,不再错认五阴为常住不灭之法,也不再贪爱执著五阴,五阴就不再炽盛了,就远离了五盛阴的状况。因此,菩萨能不畏生死苦而乘愿再来,就这样世世入胎受生于人间,世世都拥有全新的五阴,但是五阴已经不再炽盛;而且菩萨此时虽然仍未离开胎昧,但是因为断我见的智慧种子已经含藏在如来藏心中,只要值遇佛法以后,就必然会继续修学而自行断除我见,所以菩萨再来时的五阴都只称为五阴,因为已经不是五盛阴了。
  综合以上所述,五阴的内涵相信您一定已经了然于心了,只要能依著前述内容自己如理作意思惟,并且对于五阴中的每一阴作详细的实地观行,就能确实证知色阴、识阴、受阴、想阴、行阴的虚妄性——都是因缘和合而生之法,当因缘散坏之时,五阴也就败坏而无法久住;因此就可以发起五阴、五盛阴全部都是虚妄的现观智慧,那么您的我见就一定可以断除了!而且您也一定会相信三乘佛法是确实可以亲证的,只要有正确的教导与如理作意的观行,解脱果乃至佛菩提果是确实可以实证的。
  第二章 十八界总说
  佛法中常应学人之根基而将诸法依不同分类方式说为“阴界入”,而所谓阴界入是指五阴、十八界、六入;有时说为“蕴处界”,也就是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学人应以十二处来了解六入,经由对十二处缘生本质的了解,才能了知六入的虚妄性,才容易证知五阴(尤其是识阴)我及我所的虚妄本质,而不再将之误计为真实法,因此而能成就解脱之道。
  由于必须以十二处为基础来说明六入之法义,才能使人了解六入,所以在此章中,我们将把十二处分为六根六尘与六入来作说明;全章共分为“六根之体性”、“六尘与六入”及“六识界”三个部分来解说,而五阴在前一章中已经作了详述,希望藉由这二章的说明,让您对五阴十八界能有整体性的了解。
  在解说六根的体性之前,应先略述六根的意涵。所谓六根就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根中的意根,在二乘法中有时称为意处或意,在大乘法中则又称为末那识、第七识……等。意根是心,不同于眼等五根由物质所成的有色根,所以称之为无色根。有些假名大师说意根就是大脑,但意根贯通三世,是伴同第八识如来藏一起入胎的,可有哪个有情是带著前世的大脑去受生的?所以无色的意根是心,绝对不是大脑。由于意根的内涵深广,所以我们将留到后面再来说明。其余的眼耳鼻舌身等五根都是色法,是有色根,都属于“名色”中的“色”所函盖。五色根有扶尘根与胜义根的差别,例如眼的扶尘根就是眼窝中的眼球以及视觉神经,眼的胜义根则是脑部掌管视觉的区域;其余耳、鼻、舌、身四种有色根,也都各有扶尘根与胜义根两种差别,行者依眼根比类推度即可了知,于此就不多作细述。
  眼根、耳根乃至身根等五根,都是随相对应的色法来立名,譬如眼根只能缘于色尘境界,是接收色尘的受器,因为属眼而立名眼根;眼根随眼立名而且是眼识生起及运作时的所依根,故说为眼识的根,名为眼根;耳、鼻、舌、身根的立名,道理亦复如是。心法意根则是随“意”立名而为意识生起及运作时的所依根,故说为意根。换句话说,六根是六识的所依——眼根是眼识现起的所依根,耳根是耳识现起的所依根,乃至鼻、舌、身、意等根是鼻、舌、身、意等识现起的所依根;所以如果六根有问题时,六识就无法生起或正常运作,例如假使眼根毁损失去功能,虽然外色尘仍然存在,眼识也无法生起,当然就没有眼识的存在及运作而对色尘作了别;耳、鼻、舌、身乃至意识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没有意根的存在而生起作意,纵使法尘仍然存在,意识也无法生起,当然就不会有意识觉知心的存在与运作;而如果意识不存在,对种种境界相直接的了知尚且不能,何况是能详细地加以观察乃至思惟诸法?所以六根是六识的所依,若六根有问题时,六识就无法生起或正常运作。六识都属于识阴,而六根是六识的所依,由此可知,识阴觉知心在人间必然是以五根身以及意根作为所依的;假使五根身损坏或功能受到限制(譬如被麻醉)而不能正常运作时,就会导致见闻觉知心无法正常运作乃至断灭。
  了解了这个道理并且加以实际观察思惟之后,就能确实了知识阴六识都是依他而起的虚妄法,是会间断、会坏灭的无常之法,只要能确认这个事实,并且对于根、尘、识诸法虚妄的真相能心得决定而安住,我见就断除了;我见若断,疑见及戒禁取见随之即断,这时三缚结俱断,您就是解脱道中的初果人了!如果您具有想要救度众生的悲心,不想断尽我执而于舍寿时入无余涅槃,愿意生生世世在人间救护众生同证解脱,那么您就成为大乘通教的初果菩萨了!然而,今时学佛人大多无法分辨六根与六识的差别所在,乃至佛门中号称大法师、大居士的诸修行人,也都弄不清楚根与识的分际,常常根识不分而将二法混为一法,甚至会与真善知识诤论不休,所以圣玄奘菩萨才会在《八识规矩颂》中说:“愚者难分识与根。”如果分不清楚根与识,就无法断除我见,想要明心证悟佛菩提更是绝对不可能的事,难免会落入识阴之中而不自知。因此,将六根与六识的分际区别清楚,不仅是修学解脱道的首要之务,也是欲求大乘见道者的当务之急。
  所以,不论是想要修习解脱道实证声闻初果而预入圣流,或是想要修习佛菩提道亲证实相而入不退位,首要之务都必须先断除我见;而断我见有其唯一而且不可取代的本质,就是现观及接受六识心的虚妄性;唯有信受真善知识的教导,并如实履践观行,由现观识阴六识都是依他法为缘才能生起的有生之法,都是生灭无常之缘起法所摄,而于识阴虚妄不实的真相能如实接受,依止于此现观的智慧而住,这样才是真正断除我见之人。然而如果想要观行识蕴六识的虚妄,就必须先确实了知六根的虚妄,然后才能如实观察六尘的虚妄,才能进而观察确认识蕴六识的虚妄,我见才可能真的断除。因此,接下来我们将详述六根、六尘、六识等十八界的详细内涵,希望能帮助行者真实了解它的虚妄性,得以在确实观行之后断除我见,获得诸多解脱功德受用,乃至进而求证大乘佛菩提,迈向成佛之道。
  第一节 六根之体性
  关于六根实际之体性,我们举述《中阿含经》卷58的开示来作说明:
  复问曰:“贤者拘絺罗!有五根异行、异境界,各各受自境界。眼根,耳、鼻、舌、身根,此五根异行、异境界,各各受自境界。谁为彼尽受境界,谁为彼依耶?”
  尊者大拘絺罗答曰:“五根异行、异境界,各各自受境界。眼根,耳、鼻、舌、身根,此五根异行、异境界,各各受自境界。意为彼尽受境界,意为彼依。”尊者舍黎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拘絺罗!”尊者舍黎子叹已,欢喜奉行。复问曰:“贤者拘絺罗!意者依何住耶?”尊者大拘絺罗答曰:“意者依寿,依寿住。”尊者舍黎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拘絺罗!”尊者舍黎子叹已,欢喜奉行。
  此段经文语译成白话如下:
  【尊者舍黎子又问说:“贤者拘絺罗!五色根有不同的运作、不同的境界,各各受自己相应的境界。眼根,耳、鼻、舌、身根,这五根有不同的运行方式、缘于不同的境界,各各触受自己相应的境界。
  是谁接受了这五根所触受的全部境界,是谁作为这五根的所依呢?”尊者大拘絺罗回答说:“五色根有不同的运作行为、住于不同的境界,各自都领受著不同的境界(五色根各自都只能领受五尘中的一尘,不能领受其余诸根所缘的尘境)。眼根,耳、鼻、舌、身根,这五根各有不同的运作行为、各自接触不同的境界,各各领受著自己相应的境界。意根则一体领受了五根为祂而受的所有境界,因为意根同时也是五根的所依根。”尊者舍黎子听了之后,赞叹说:“善哉!善哉!贤者拘絺罗!”尊者舍黎子赞叹之后,欢喜奉行。又再度请问说:“贤者拘絺罗!意根又是依什么而安住的呢?”尊者大拘絺罗回答说:“意根依止于寿,是依寿而住的。”尊者舍黎子听了之后,赞叹的说:“善哉!善哉!贤者拘絺罗!”尊者舍黎子赞叹之后,欢喜奉行。】
  在上述这一段经文中,两位大阿罗汉的对话内容,说明了五色根各自有不同的所行境界,也就是“五根异行、异境界”的道理:眼根只能运行于色尘境界,耳根只能运行于声尘境界,乃至身根只能运行于触尘境界,所以说五根的所行境界互不相同。因为有五色根行于色、声、香、味、触等五尘境界,才能促使五识在五胜义根所在的处所现行运作,领纳各自所缘的尘境;而由于五根五识各自都只能领受五尘中的一尘境界,无法统合领纳五尘全部,所以必然是有另外的识心来统合五根五识对五尘的领受而作应对,否则五个根识各自领受不同的境界却无法统合应对,就会变成各行其是而不成其为一个有情了。如果有情无法统合对五尘的领受来作应对,而是必须依序先应对五尘中的某一尘之后,才能再依照先后顺序来领受及应对其余四尘,那岂不是成了反应极为迟钝的残障者或是精神病患?甚至当遇到危险时也会因为无法及时反应而难以在人间存活,所以,当然得要有意根意识来统合五根五识所触受的所有境界,才能够对尘境全面领受而作出适当的反应。可是当舍黎子尊者问说:“意者依何住耶?”尊者大拘絺罗却回答说:“意者依寿,依寿住。”这就值得探讨了!因为这一段经文,说的就是小乘声闻法中所说的六根,其中所说前五根的内涵并没有与大乘法不同,但是对于意根的认知,则与大乘法的差异就非常大了!由此可见,大阿罗汉们对于意根的认识其实很有限,他们对于意根与意识分际的理解,显然是不够深入的;所以平实导师在《阿含正义》中,对于二位大阿罗汉这段对话的内涵,作了精彩详实的辨正与说明:
  依二乘法来说,寿,是命根成立的三个要素之一;命根又是依什么而有的呢?最正确的答案是:“寿、暖、识三,说为命根。”现在尊者大拘絺罗说:“意根依寿而住。”问题来了!意根若是依寿而住,则意根应该是只有存在一世的,那么意根在有情入胎、或受生时,是在什么时期生起的呢?若是从来就一直存在的,意根就不可能是依寿安住而有生起时,因为依寿而住的心体,在寿命终了时是会毁坏的;若是舍寿就会毁坏的心,那么意根就不可能是意识的所依根了,又怎能说是意识之根呢?若是受生之后才出生的,所以说是依寿而住的心;那就必须说明:意根是何时出生的?是不是生灭法?能不能作为意识及前五识的所依根?这样子说明以后,二乘佛法才可以算是完整的。假使尊者大拘絺罗,是合说意识与意根为意(这在二乘法中是常常见到的现象),但是这样一来又有问题产生了!意根与意识若是同一个心,十八界的建立就成为虚妄建立了!因为意既然是根,就不应该同时也是识蕴六识中的一个识;假使意根同时也是识蕴中的意识,十八界就应该改为十七界;而且世间也不应该有睡眠这个法相,或者睡眠这个法相的定义必须要作修改:在睡眠时还是对六尘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因为眠熟后仍有意根存在,而意根即是意识,意识存在时必定有别境五心所,所以一定是清楚了了的,所以眠熟后应该仍然清楚明白的知道自己正在睡觉,因此睡眠的定义必须重新界定。不但眠熟时如此,在闷绝位、无想天中、正死位、初住胎位、无想定中、灭尽定中,也都应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那么这些法相都应该重新定义。但是现见事实并不是如此,所以尊者大拘絺罗说“意根依寿而住”的说法,是值得商榷的;因为寿是出生了五色根以后才有的,寿是依五色根不坏而说有寿。
  如果他说的意是指意识,则“依寿而住”的说法才可以通,但意识却不应该归类在六根之中,然而这段经文中说的却是归类在六根中而称为意根,显然“意”字不是说意识,所以意根不该是依寿而住的。应该说:因为有了五色根的出生,有了寿命,意根才能主导意识示现在人间现行及运作。由此可知,意根与意识是二法,不是同一法;一定是意根与意识不同,才可以说这二心中的一心是根、另一心是识。假使意根同时也是意识,那么意根就不可能成为意识之所依根了,那又怎能说是意根呢?所以尊者大拘絺罗的说法不是正确的;我们宁可认为是结集经典的人记错了,不愿说是尊者大拘絺罗说法错了,但是已被大迦叶等声闻僧结集成这样了。由此可知,二乘圣人对大乘法的胜妙深义,仍然是不能理解的。
  在这一段经文中说的六根,其中的五根都是各自运行于自己的一尘境界中,都不涉触到其他四根所运行的四尘境界,所以眼根只能触取色尘,耳根只能触取声尘,……乃至身根只能触取触觉上的触尘,这就是五根各自行于自己所行境界,所以是异行、异境界。但是意根统合五色根所行的不同境界,这也只是方便说,因为这种说法实际上也是有过失的;意根只能统合六识所行的境界,不是五根;所以意根统合五根所行境界,这只能在五尘所显现的极昧略法尘上面来说,才能讲得通。如果意根也能像意识一般的统摄五尘境界相,就表示祂也能像意识一般的了别五尘境界的细相了!那么大家眠熟之后,意识灭了,意根应该仍可继续了别五尘境界的细相,就应该大家眠熟时都仍然在清楚明白的领受六尘才对,那么人间就没有所谓睡眠可说了。
  假使意根真的可以如此,那么意识的存在也就没有必要了,大家只要有六根及五识就够了!乃至五识也不必要了,都只要有六根就够了,因为意根就能统摄前五根、前五识所行的境界了,那就只需要保持色身五根就够了,就成为只要意根及五根就够了,前五识及意识也都不必要了;这样子,又何必要有六识识阴的存在?所以,“意根单独就能统摄五色根所行的五尘互异境界”,那是说不通的,必须要有意识、前五识的配合,意根才能依意识的了知而统摄前五根所摄入的五尘境界(这是在内相分与外相分合而为一的情况下来作的方便说)。
  另外,尊者大拘絺罗说:“意为彼依。”彼字是讲五色根,意思是说:意根是五色根的所依根。这也有问题!因为:意根只是心,五色根又是色法而不是心体,在意根没有大种性自性所以不能摄持五色根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成为五色根所依的;……但是祂却成为六识心王的所依根,从眼识到意识,都必须有意根作为所依根,才可能出生、现行、运作,所以说意根为前六识的共同所依根;但是前五识在没有意识藉意根的缘出生之前,前五识也是不可能出生的,所以意识心同时也是前五识的所依。但这都是从六识心王来说的,如果是五色根,就只能以本识如来藏为所依,不以意根为所依。不论是从正确而了义的教典、或从法界实相亲证的正理来说,都必定如此。
  五色根都各有扶尘根与胜义根(净色根),五色根的扶尘根(眼球、耳朵、鼻子、舌头、身体)的所行境界是外相分五尘,属于外五入所摄;五色根的净色根(掌管视觉乃至触觉的各部分头脑)所行境界是内相分五尘,属于内五入所摄;意根则只能在净色根所显示内五入的五尘中所显示的极昧略法尘上触知及运作;在不与意识觉知心配合运作的情况下,凡是五尘及法尘的细相,意根都是无法领受而运作的,所以“意根统摄五色根所行境界”,是说不通的。因为五色根的外五入及内五入(其实都是兼有法入)的极大部分,意根都是无法运行于其中的,又怎能统摄呢?阿罗汉有解脱道的一切智而没有佛菩提道的一切种智的分证,所以对这些意涵是无法深入了知的。1(待续)
  -------------------
  注1、
  平实导师著,《阿含正义》第一辑,正智出版社,2010年10月初版五刷。
 
标签: 电子书

本文标题: 正觉总持咒略释(连载4)----张正圜老师

本文链接: http://www.4fo.cn/book/2/5127.html (转载时请保留)

 
[ 佛法读书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佛医网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网站、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学习。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正觉总持咒略释(连载4)----张正圜老师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内容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佛医网",获得佛法精华好文,佛教正法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