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正光老师 主讲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上一集已经对佛菩提道与解脱道共与不共的地方略加以说明,今天针对共与不共的地方更深入加以探讨。请各位菩萨翻开课本《成佛之道》第50页。
佛菩提道与解脱道共的地方是:三乘菩提同观蕴处界虚妄,因此断了三缚结,乃至断了五上分结,证得两种涅槃----无余涅槃、有余涅槃,只是菩萨不入无余涅槃。不共的地方是:菩萨亲证如来藏,也就亲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以及亲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所发起的般若智慧,未来经过三大无量数劫后,就能证得佛地的无住处涅槃。今天将针对这些一一加以说明。
首先是声闻菩提。声闻菩提是以四圣谛为主旨,以四念处观为观行的法门,以八正道为实施的方法,进而观察蕴处界,了知蕴处界虚妄以后,就断了我见、疑见、戒禁取见之三缚结,成为初果的须陀洹,于舍寿后,可以欲界人天七次往返究竟解脱;成为初果人以后,再往二果迈进,进而薄贪嗔痴,成为二果的斯陀含,于舍寿后,可以欲界人天一次往返究竟解脱;成为二果以后,再往三果迈进,进而断了五下分结,成了三果的阿那含,于舍寿后,可以在色界天究竟解脱;成为三果以后,再往四果迈进,进而断了五上分结,成为四果的阿罗汉,于舍寿后,可以入无余涅槃;未入无余涅槃前,因有微苦所依,证得有余依涅槃。所以声闻人是观察蕴处界虚妄,证得初果乃至四果的阿罗汉。因此,声闻人证得两种涅槃:无余涅槃、有余涅槃。
接下来是缘觉菩提。缘觉观察十因缘,从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往上逆推,逆推到名色,思惟名色究竟从何而来。思惟结果因为有这个入胎识,祂能够入胎、住胎、出胎,使得名色增长。缘觉了知有一个“识”存在,这个“识”就是 世尊所说的“齐识而还,不能过彼”的识,可是这个“识”在哪里,不知道!所以缘觉人如同声闻人一样,仅观察蕴处界虚妄,断了三缚结乃至断了五上分结,可以入无余涅槃。因此,缘觉证得两种涅槃:无余涅槃、有余涅槃。
佛菩提则是菩萨透过参禅的方式,用见闻觉知心往离见闻觉知的方向,去找本来就离见闻觉知的第八识,于因缘成熟时,一念相应慧,找到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发起了般若智慧,并以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立场来观待蕴处界虚妄,证得初果乃至四果。如同二乘人一样,菩萨可以证得无余涅槃、有余涅槃,可是菩萨不入无余涅槃,继续留惑润生,乃至三大无量数劫以后,成为究竟佛,证得无住处涅槃。
综合上面分析的结果,二乘人同观蕴处界虚妄,证得两种涅槃----无余涅槃、有余涅槃。菩萨证得蕴处界虚妄、无余涅槃、有余涅槃以外,还证得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无住处涅槃,以及发起了般若的智慧,这是菩萨不共二乘人的地方。
接下来,针对菩萨证得四种涅槃,及发起的般若智慧加以说明。菩萨证得四种涅槃是: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无余涅槃、有余涅槃、无住处涅槃。
接下来谈的是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祂可以分为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四种来加以说明:
首先是本来。祂无始劫以来就在,所以称“非修”,祂根本不用修行,祂本来就在;可是如果不透过参禅的方式去找,无法找到祂,所以“非不修”,合起来“非修非不修”。因此菩萨透过参禅的方式,找到了真心,也就是找到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可以现前观察祂的运作。正如《心经》所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解释如下:观察真心本来就自在的菩萨,用参禅的方式去找第八识,于因缘成熟时,一念相应慧,找到第八识----本来就自在的第八识,也是《菩萨璎珞本业经》所说“正观现在前”的道理;菩萨现前观察本来就自在的第八识,共有八个识,祂们和合运作,真妄似一,然而所出生的五阴十八界生灭不已,没有真实我,所以称之为空相;菩萨转依第八识无生的体性,祂离见闻觉知,根本没有苦厄可言,就度了一切苦厄。由此可知,观自在菩萨是指证悟的菩萨,他可以现前观察第八识本来就自在,而且不观察祂,祂也自在,能够这样观察的菩萨,才是真正的证悟菩萨,才是真正的 观自在菩萨。可是却有人误解经典所说,认为要将妄心处于一念不生,能够这样就是“观自在菩萨”,那是非常荒唐的事!为什么?因为一念不生的心,有时自在,有时不自在,不是恒常自在,是意识心所摄,不是本来就自在的第八识。
接下来谈自性。在《楞伽经》 佛曾开示:第八识有五法、三自性、七种第一义、七种性自性。这些唯识增上慧学的道种智,只有明心的菩萨能少分了知,地上的菩萨多分了知,佛究竟了知。可是应成派中观的出家人,却将第八识自性摄归于六识的自性,说之为自性见外道,真是颠倒!不仅毁谤佛,而且也毁谤真善知识,如不赶快忏悔,未来要受无量苦。
接下来谈清净。第八识随七转识于六尘中运行,而自身不于六尘起任何的贪染喜厌,这也是第八识不会六尘。正如《维摩诘所说经》开示:“法不可见闻觉知,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维摩诘所说经》卷二)解释如下:诸法所依止的第八识,本身离见闻觉知,如果所作、所为都离不开见闻觉知,就落在有为、有作的意识心中,不是在找本来就离见闻觉知的第八识。如果有人主张“意识本来就清净”,那是错误的说法!因为意识是意根、法尘为缘而出生的法,祂有时清净,有时不清净,不是本来就清净的法,所以是虚妄法。
接下来谈涅槃。涅者不生、盘者不灭,涅槃就是不生不灭;同样的道理,涅槃就是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法尔如是,恒住极寂静的境界,这也是无五阴十八界极寂静的境界啊!正如《心经》所说:【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心经》所说没有五阴十八界的境界,正是二乘人入无余涅槃所剩下的本际,祂处于极寂静的境界,也是菩萨所证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境界啊!然而有人主张“意识却是不灭的”,认为意识能来往三世----能从过去世来到今世,能从今世来到未来世----完全违背佛说。因为意识是意根、法尘为缘而出生的法,不是本来而有;祂有生住异灭的现象,所以是空相,不是空性心;又因为意识会分别,有时清净,有时不清净;既然意识会分别法尘,当然是愦闹的,所以不是寂静的。因此,主张“意识却是不灭的”,这是不如法的,完全违背佛说。
接下来谈无余涅槃、有余涅槃。菩萨明心见性后,不断的精进修行,可以进入初地,于初地满心,可以慧解脱而不取证;如要取证,他可以入无余涅槃,入无余涅槃前,可以证得有余涅槃。也就是,初地满心菩萨可以证得两种涅槃----无余涅槃、有余涅槃,但是菩萨不取证,故意留惑润生,继续在道种智上用心;三地满心,修四禅八定、四无量心、五神通,于三地满心可以取证俱解脱入无余涅槃而不取证,故意留惑润生,继续在道种智用心;在六地满心可以证得灭尽定,可以入无余涅槃而不取证,故意留惑润生,继续在道种智用心;到了七地满心能够念念入灭尽定,这时心寂静的结果,就想入无余涅槃,这时佛就出现了,传授这位七地菩萨一个三昧,叫做“引发如来无量妙智三昧”,这个菩萨所得三昧胜过菩萨以前所修学的所有三昧,因此菩萨乐于修学;到了等觉以百劫修相好,“无一时非舍身时,无一处非舍命处”,不管内财、外财祂统统布施,为了成就祂的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于百劫圆满之后,上生天上,于天上观察人间因缘成熟,诞生人间,于菩提座下,一手按地明心,夜睹明星、眼见佛性,而成为四智圆明的究竟佛。
所以 佛最后证得无住处涅槃----既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然而佛地的无住处涅槃,与二十一心所有法相应,每一识、每一心所有法都能独立运作,所以能够“随缘赴感靡不周”,广度无量无边无数众生。正如《心经》所说:“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心经》)这个“究竟涅槃”,正是佛地的无住处涅槃----既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所以菩萨能证得四种涅槃,也是《心经》所说的四种涅槃。
然而坦特罗佛教却教导众生,不需要明心见性,只要靠观想就能成佛;他们也教导众生于男女性高潮快乐觉受遍全身时,说之为“正遍知”,就是“报身佛”,完全违背 世尊的教诲啊!因为 世尊告诉我们:菩萨要经过三大无量数劫不断的修集福德、智慧与断烦恼才能成就。所以说,坦特罗佛教的说法真的很荒唐!凡是有正知正见的佛弟子,不应该让附佛外道的说法继续在佛教界生存,让他们继续误导众生,戕害众生的法身慧命,所以应该要将附佛外道法赶出佛门,不要让他们在佛门中继续危害众生、继续误导众生。
接下来谈般若智慧。可分总相智、别相智、道种智以及一切种智。总相智是菩萨找到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所发起的智慧,是真见道所发起的智慧,也是根本无分别智。别相智是以总相智为基础,修相见道的别相智,也是后得无分别智,这个智慧一直到十回向位满心才圆满。道种智是指初地以上的智慧,是初地的菩萨观察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所含藏一切种子的智慧,未究竟圆满前名道种智,于究竟圆满称一切种智。
但不论总相智、别相智、道种智以及一切种智,却不是二乘人、外道、凡夫所能知。这正如《大乘入楞伽经》开示:【大慧!如是藏识行相微细,唯除诸佛及住地菩萨,其余一切二乘外道定慧之力皆不能知。 】(《大乘入楞伽经》卷二)解释如下:藏识这个心很微细,除了七住明心菩萨能少分了知,地上菩萨能多分了知,佛究竟了知以外,其余的二乘、外道、凡夫,穷尽定力与慧力都无法了知。从经文可以证明,阿罗汉根本没有证得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以及证得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所发起的般若智慧,所以阿罗汉在菩萨面前只能口挂壁上,根本没有说话的余地。既然二乘人尚且不知,更何况是外道、凡夫所能知!
又,菩萨知道,外境是由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借着自己所出生的五根,去接触外五尘,由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于五胜义根变现出来“似有外境”的内六尘相分,再由见分加以分别,以此连接外境,所以众生无始劫以来,从来没有接触外境。而二乘人不知道外境为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所变现出来的,误以为有真实外境存在。然而这样的道理,在经典都已经说了,如《大乘入楞伽经》开示:“大慧!身及资生、器世间等,一切皆唯分别所现。”(《大乘入楞伽经》卷二)由此可知,众生无始劫以来,从来没有接触外境,所接触的都是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变现出来的相分,再由见分分别,所以都是在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表面生住异灭及生死,从来没有自外于本来自性清净涅槃。
譬如国外某科学研究基金会,在某一个影片曾说到:“那么,是谁创造了我们的灵魂,令其能看见地球、人、植物、自己的身体以及所有一切?非常明显的,宇宙中有一个优越的创造者,祂创造了整个物质宇宙,以及所有感官知觉,并且不断的延续着祂的创作。”由影片可知,所有一切,包括感觉、知觉以及所有一切,都是由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变现出来的,所以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才是真实法。
由于二乘人不知道外境为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所变现出来的,误以为真实有外境存在,所以畏惧五欲、畏惧生死,不像菩萨转依真心后,不畏惧生死,在生死中游戏,而广度无量无边无数的众生。正如《大宝积经》开示:“生死无边际,常住于实际,一念慧相应,生死无疲倦。”(《大宝积经》卷一百一十一)解释如下:生死无穷无尽,却不能自外于实际,因为祂是有情的生命实相;一但透过参禅,于一念相应慧找到祂,转依祂本来离见闻觉知之无生体性,也就没有生死可言,既然没有生死可言,行菩萨道当然就没有疲倦可言。因此,菩萨不畏惧生死,在生死中游戏,而广度无量无边无数的众生;然而二乘人畏惧生死,所以急着想要入无余涅槃,这也是菩萨与二乘人的最大差异。
可是有人主张,缘起性空才是真实法。这样的说法是不如法的,是错误的。因为缘起性空是于蕴处界所生的诸法之生住异灭的现象,而施设一个名相,是依于蕴处界所生的诸法而有;既然依蕴处界所生的诸法是生灭法,更何况是依蕴处界所生的诸法生住异灭的现象而施设的缘起性空,当然更是虚妄法。所以缘起性空是虚相法,不是真实法。
此外,菩萨能断尽二障,也就是断了烦恼障现行、习气种子随眠以及所知障;然而,二乘人仅能断除烦恼现行,即断见惑、思惑之现行,不断习气种子随眠以及所知障。因此,举“毕陵尊者尚慢”来说明。毕陵尊者在佛世是个大阿罗汉,有一天要过恒河,可是恒河湍急无法过去,佛又告诫不能示现神通,只好看恒河神到底是谁;结果一看,“原来是他啊!”就跟恒河神讲:“小婢!小婢!我要过河,把河分开。”恒河神一听到有人叫他,所以抬头一看,原来是大阿罗汉,怎么可以怠慢!所以就把恒河分开了,让毕陵尊者过去。可是堂堂一位恒河神,被说成小婢,心有所不甘,就向 佛告状。佛就派人去请毕陵尊者过来。佛就问毕陵尊者:“你有没有跟恒河神说他是小婢?”毕陵尊者说:“有”,佛就跟毕陵尊者说:“你要跟他忏悔。”毕陵尊者说:“好”,就跟恒河神讲:“小婢!小婢!过来,我跟你忏悔。”
大家听了为之绝倒!佛就藉这个因缘说明:阿罗汉虽然能够断烦恼的现行,可是不断烦恼的习气种子随眠。由于恒河神曾经五百世为毕陵尊者的奴婢,毕陵尊者使唤惯了,所以习气种子就现行了。这告诉我们:阿罗汉虽然能够断除分段生死,可是仍然有习气种子随眠未除。然而菩萨不仅断除烦恼的现行,而且连习气种子随眠、所知障也断了,这是菩萨不思议的地方;也是不断烦恼而证菩提,与阿罗汉断烦恼才证菩提,完全不同。所以,这不是阿罗汉所能了知的境界。
又,二乘人五阴十八界皆灭,愿意将自我消灭,不在三界现身意而入无余涅槃,没有任何一法存在,仅剩下无余涅槃的本际,处于极寂静的境界。究竟谁证涅槃?根本没有人证涅槃!可是 佛方便说,阿罗汉证涅槃。可是菩萨证得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以后,现前观察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就是阿罗汉入无余涅槃的本际,而且是不断烦恼证涅槃,更不是阿罗汉所能了知的境界。
此外,还有许多二乘人所不能证的境界。譬如,二乘人恐惧五欲,菩萨在欲行欲;二乘人异生性窄,菩萨异生性广;二乘人一世解脱,菩萨三大无量数劫解脱;二乘人没有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菩萨可以证得,等等。由于受到时间的限制,无法详细加以说明。请各位菩萨参考 平实导师的着作,里面都有非常详细的解说。
最后做个总结:佛菩提道与解脱道有共与不共。共的部分是二乘人同观蕴处界虚妄,证得两种涅槃----无余涅槃、有余涅槃,及断除烦恼现行。菩萨观察蕴处界虚妄,证得四种涅槃----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无余涅槃、有余涅槃、无住处涅槃,以及菩萨有般若的智慧,不仅断除了烦恼的现行,还断除了烦恼习气种子随眠,以及无始无明随眠。此外,还有很多的内涵,限于时间的关系,犹待未来有时间,再详细加以说明。由于菩萨法大、心大、愿大、成就大,因此,劝请二乘人、凡夫种性之人能够回小向大,以及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这样才不会辜负 世尊诞生人间,辛苦说法四十九年,为的是“唯一佛乘”,“无有余乘若二若三”。
如果各位菩萨想要成为宗门意旨通达及说法通达的菩萨僧、胜义僧,欢迎到“正觉”来共修,于因缘成熟时,不仅可以明心见性,未来还可以成就佛菩提道。
限于时间的关系,今天就讲到这里。下一个单元讲的是:经中明说阿赖耶识即是如来藏,敬请期待!
阿弥陀佛!
(原标题:第25集 佛菩提道之宗通与说通(下))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上一集已经对佛菩提道与解脱道共与不共的地方略加以说明,今天针对共与不共的地方更深入加以探讨。请各位菩萨翻开课本《成佛之道》第50页。
佛菩提道与解脱道共的地方是:三乘菩提同观蕴处界虚妄,因此断了三缚结,乃至断了五上分结,证得两种涅槃----无余涅槃、有余涅槃,只是菩萨不入无余涅槃。不共的地方是:菩萨亲证如来藏,也就亲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以及亲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所发起的般若智慧,未来经过三大无量数劫后,就能证得佛地的无住处涅槃。今天将针对这些一一加以说明。
首先是声闻菩提。声闻菩提是以四圣谛为主旨,以四念处观为观行的法门,以八正道为实施的方法,进而观察蕴处界,了知蕴处界虚妄以后,就断了我见、疑见、戒禁取见之三缚结,成为初果的须陀洹,于舍寿后,可以欲界人天七次往返究竟解脱;成为初果人以后,再往二果迈进,进而薄贪嗔痴,成为二果的斯陀含,于舍寿后,可以欲界人天一次往返究竟解脱;成为二果以后,再往三果迈进,进而断了五下分结,成了三果的阿那含,于舍寿后,可以在色界天究竟解脱;成为三果以后,再往四果迈进,进而断了五上分结,成为四果的阿罗汉,于舍寿后,可以入无余涅槃;未入无余涅槃前,因有微苦所依,证得有余依涅槃。所以声闻人是观察蕴处界虚妄,证得初果乃至四果的阿罗汉。因此,声闻人证得两种涅槃:无余涅槃、有余涅槃。
接下来是缘觉菩提。缘觉观察十因缘,从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往上逆推,逆推到名色,思惟名色究竟从何而来。思惟结果因为有这个入胎识,祂能够入胎、住胎、出胎,使得名色增长。缘觉了知有一个“识”存在,这个“识”就是 世尊所说的“齐识而还,不能过彼”的识,可是这个“识”在哪里,不知道!所以缘觉人如同声闻人一样,仅观察蕴处界虚妄,断了三缚结乃至断了五上分结,可以入无余涅槃。因此,缘觉证得两种涅槃:无余涅槃、有余涅槃。
佛菩提则是菩萨透过参禅的方式,用见闻觉知心往离见闻觉知的方向,去找本来就离见闻觉知的第八识,于因缘成熟时,一念相应慧,找到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发起了般若智慧,并以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立场来观待蕴处界虚妄,证得初果乃至四果。如同二乘人一样,菩萨可以证得无余涅槃、有余涅槃,可是菩萨不入无余涅槃,继续留惑润生,乃至三大无量数劫以后,成为究竟佛,证得无住处涅槃。
综合上面分析的结果,二乘人同观蕴处界虚妄,证得两种涅槃----无余涅槃、有余涅槃。菩萨证得蕴处界虚妄、无余涅槃、有余涅槃以外,还证得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无住处涅槃,以及发起了般若的智慧,这是菩萨不共二乘人的地方。
接下来,针对菩萨证得四种涅槃,及发起的般若智慧加以说明。菩萨证得四种涅槃是: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无余涅槃、有余涅槃、无住处涅槃。
接下来谈的是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祂可以分为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四种来加以说明:
首先是本来。祂无始劫以来就在,所以称“非修”,祂根本不用修行,祂本来就在;可是如果不透过参禅的方式去找,无法找到祂,所以“非不修”,合起来“非修非不修”。因此菩萨透过参禅的方式,找到了真心,也就是找到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可以现前观察祂的运作。正如《心经》所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解释如下:观察真心本来就自在的菩萨,用参禅的方式去找第八识,于因缘成熟时,一念相应慧,找到第八识----本来就自在的第八识,也是《菩萨璎珞本业经》所说“正观现在前”的道理;菩萨现前观察本来就自在的第八识,共有八个识,祂们和合运作,真妄似一,然而所出生的五阴十八界生灭不已,没有真实我,所以称之为空相;菩萨转依第八识无生的体性,祂离见闻觉知,根本没有苦厄可言,就度了一切苦厄。由此可知,观自在菩萨是指证悟的菩萨,他可以现前观察第八识本来就自在,而且不观察祂,祂也自在,能够这样观察的菩萨,才是真正的证悟菩萨,才是真正的 观自在菩萨。可是却有人误解经典所说,认为要将妄心处于一念不生,能够这样就是“观自在菩萨”,那是非常荒唐的事!为什么?因为一念不生的心,有时自在,有时不自在,不是恒常自在,是意识心所摄,不是本来就自在的第八识。
接下来谈自性。在《楞伽经》 佛曾开示:第八识有五法、三自性、七种第一义、七种性自性。这些唯识增上慧学的道种智,只有明心的菩萨能少分了知,地上的菩萨多分了知,佛究竟了知。可是应成派中观的出家人,却将第八识自性摄归于六识的自性,说之为自性见外道,真是颠倒!不仅毁谤佛,而且也毁谤真善知识,如不赶快忏悔,未来要受无量苦。
接下来谈清净。第八识随七转识于六尘中运行,而自身不于六尘起任何的贪染喜厌,这也是第八识不会六尘。正如《维摩诘所说经》开示:“法不可见闻觉知,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维摩诘所说经》卷二)解释如下:诸法所依止的第八识,本身离见闻觉知,如果所作、所为都离不开见闻觉知,就落在有为、有作的意识心中,不是在找本来就离见闻觉知的第八识。如果有人主张“意识本来就清净”,那是错误的说法!因为意识是意根、法尘为缘而出生的法,祂有时清净,有时不清净,不是本来就清净的法,所以是虚妄法。
接下来谈涅槃。涅者不生、盘者不灭,涅槃就是不生不灭;同样的道理,涅槃就是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法尔如是,恒住极寂静的境界,这也是无五阴十八界极寂静的境界啊!正如《心经》所说:【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心经》所说没有五阴十八界的境界,正是二乘人入无余涅槃所剩下的本际,祂处于极寂静的境界,也是菩萨所证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境界啊!然而有人主张“意识却是不灭的”,认为意识能来往三世----能从过去世来到今世,能从今世来到未来世----完全违背佛说。因为意识是意根、法尘为缘而出生的法,不是本来而有;祂有生住异灭的现象,所以是空相,不是空性心;又因为意识会分别,有时清净,有时不清净;既然意识会分别法尘,当然是愦闹的,所以不是寂静的。因此,主张“意识却是不灭的”,这是不如法的,完全违背佛说。
接下来谈无余涅槃、有余涅槃。菩萨明心见性后,不断的精进修行,可以进入初地,于初地满心,可以慧解脱而不取证;如要取证,他可以入无余涅槃,入无余涅槃前,可以证得有余涅槃。也就是,初地满心菩萨可以证得两种涅槃----无余涅槃、有余涅槃,但是菩萨不取证,故意留惑润生,继续在道种智上用心;三地满心,修四禅八定、四无量心、五神通,于三地满心可以取证俱解脱入无余涅槃而不取证,故意留惑润生,继续在道种智用心;在六地满心可以证得灭尽定,可以入无余涅槃而不取证,故意留惑润生,继续在道种智用心;到了七地满心能够念念入灭尽定,这时心寂静的结果,就想入无余涅槃,这时佛就出现了,传授这位七地菩萨一个三昧,叫做“引发如来无量妙智三昧”,这个菩萨所得三昧胜过菩萨以前所修学的所有三昧,因此菩萨乐于修学;到了等觉以百劫修相好,“无一时非舍身时,无一处非舍命处”,不管内财、外财祂统统布施,为了成就祂的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于百劫圆满之后,上生天上,于天上观察人间因缘成熟,诞生人间,于菩提座下,一手按地明心,夜睹明星、眼见佛性,而成为四智圆明的究竟佛。
所以 佛最后证得无住处涅槃----既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然而佛地的无住处涅槃,与二十一心所有法相应,每一识、每一心所有法都能独立运作,所以能够“随缘赴感靡不周”,广度无量无边无数众生。正如《心经》所说:“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心经》)这个“究竟涅槃”,正是佛地的无住处涅槃----既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所以菩萨能证得四种涅槃,也是《心经》所说的四种涅槃。
然而坦特罗佛教却教导众生,不需要明心见性,只要靠观想就能成佛;他们也教导众生于男女性高潮快乐觉受遍全身时,说之为“正遍知”,就是“报身佛”,完全违背 世尊的教诲啊!因为 世尊告诉我们:菩萨要经过三大无量数劫不断的修集福德、智慧与断烦恼才能成就。所以说,坦特罗佛教的说法真的很荒唐!凡是有正知正见的佛弟子,不应该让附佛外道的说法继续在佛教界生存,让他们继续误导众生,戕害众生的法身慧命,所以应该要将附佛外道法赶出佛门,不要让他们在佛门中继续危害众生、继续误导众生。
接下来谈般若智慧。可分总相智、别相智、道种智以及一切种智。总相智是菩萨找到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所发起的智慧,是真见道所发起的智慧,也是根本无分别智。别相智是以总相智为基础,修相见道的别相智,也是后得无分别智,这个智慧一直到十回向位满心才圆满。道种智是指初地以上的智慧,是初地的菩萨观察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所含藏一切种子的智慧,未究竟圆满前名道种智,于究竟圆满称一切种智。
但不论总相智、别相智、道种智以及一切种智,却不是二乘人、外道、凡夫所能知。这正如《大乘入楞伽经》开示:【大慧!如是藏识行相微细,唯除诸佛及住地菩萨,其余一切二乘外道定慧之力皆不能知。 】(《大乘入楞伽经》卷二)解释如下:藏识这个心很微细,除了七住明心菩萨能少分了知,地上菩萨能多分了知,佛究竟了知以外,其余的二乘、外道、凡夫,穷尽定力与慧力都无法了知。从经文可以证明,阿罗汉根本没有证得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以及证得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所发起的般若智慧,所以阿罗汉在菩萨面前只能口挂壁上,根本没有说话的余地。既然二乘人尚且不知,更何况是外道、凡夫所能知!
又,菩萨知道,外境是由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借着自己所出生的五根,去接触外五尘,由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于五胜义根变现出来“似有外境”的内六尘相分,再由见分加以分别,以此连接外境,所以众生无始劫以来,从来没有接触外境。而二乘人不知道外境为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所变现出来的,误以为有真实外境存在。然而这样的道理,在经典都已经说了,如《大乘入楞伽经》开示:“大慧!身及资生、器世间等,一切皆唯分别所现。”(《大乘入楞伽经》卷二)由此可知,众生无始劫以来,从来没有接触外境,所接触的都是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变现出来的相分,再由见分分别,所以都是在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表面生住异灭及生死,从来没有自外于本来自性清净涅槃。
譬如国外某科学研究基金会,在某一个影片曾说到:“那么,是谁创造了我们的灵魂,令其能看见地球、人、植物、自己的身体以及所有一切?非常明显的,宇宙中有一个优越的创造者,祂创造了整个物质宇宙,以及所有感官知觉,并且不断的延续着祂的创作。”由影片可知,所有一切,包括感觉、知觉以及所有一切,都是由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变现出来的,所以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才是真实法。
由于二乘人不知道外境为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所变现出来的,误以为真实有外境存在,所以畏惧五欲、畏惧生死,不像菩萨转依真心后,不畏惧生死,在生死中游戏,而广度无量无边无数的众生。正如《大宝积经》开示:“生死无边际,常住于实际,一念慧相应,生死无疲倦。”(《大宝积经》卷一百一十一)解释如下:生死无穷无尽,却不能自外于实际,因为祂是有情的生命实相;一但透过参禅,于一念相应慧找到祂,转依祂本来离见闻觉知之无生体性,也就没有生死可言,既然没有生死可言,行菩萨道当然就没有疲倦可言。因此,菩萨不畏惧生死,在生死中游戏,而广度无量无边无数的众生;然而二乘人畏惧生死,所以急着想要入无余涅槃,这也是菩萨与二乘人的最大差异。
可是有人主张,缘起性空才是真实法。这样的说法是不如法的,是错误的。因为缘起性空是于蕴处界所生的诸法之生住异灭的现象,而施设一个名相,是依于蕴处界所生的诸法而有;既然依蕴处界所生的诸法是生灭法,更何况是依蕴处界所生的诸法生住异灭的现象而施设的缘起性空,当然更是虚妄法。所以缘起性空是虚相法,不是真实法。
此外,菩萨能断尽二障,也就是断了烦恼障现行、习气种子随眠以及所知障;然而,二乘人仅能断除烦恼现行,即断见惑、思惑之现行,不断习气种子随眠以及所知障。因此,举“毕陵尊者尚慢”来说明。毕陵尊者在佛世是个大阿罗汉,有一天要过恒河,可是恒河湍急无法过去,佛又告诫不能示现神通,只好看恒河神到底是谁;结果一看,“原来是他啊!”就跟恒河神讲:“小婢!小婢!我要过河,把河分开。”恒河神一听到有人叫他,所以抬头一看,原来是大阿罗汉,怎么可以怠慢!所以就把恒河分开了,让毕陵尊者过去。可是堂堂一位恒河神,被说成小婢,心有所不甘,就向 佛告状。佛就派人去请毕陵尊者过来。佛就问毕陵尊者:“你有没有跟恒河神说他是小婢?”毕陵尊者说:“有”,佛就跟毕陵尊者说:“你要跟他忏悔。”毕陵尊者说:“好”,就跟恒河神讲:“小婢!小婢!过来,我跟你忏悔。”
大家听了为之绝倒!佛就藉这个因缘说明:阿罗汉虽然能够断烦恼的现行,可是不断烦恼的习气种子随眠。由于恒河神曾经五百世为毕陵尊者的奴婢,毕陵尊者使唤惯了,所以习气种子就现行了。这告诉我们:阿罗汉虽然能够断除分段生死,可是仍然有习气种子随眠未除。然而菩萨不仅断除烦恼的现行,而且连习气种子随眠、所知障也断了,这是菩萨不思议的地方;也是不断烦恼而证菩提,与阿罗汉断烦恼才证菩提,完全不同。所以,这不是阿罗汉所能了知的境界。
又,二乘人五阴十八界皆灭,愿意将自我消灭,不在三界现身意而入无余涅槃,没有任何一法存在,仅剩下无余涅槃的本际,处于极寂静的境界。究竟谁证涅槃?根本没有人证涅槃!可是 佛方便说,阿罗汉证涅槃。可是菩萨证得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以后,现前观察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就是阿罗汉入无余涅槃的本际,而且是不断烦恼证涅槃,更不是阿罗汉所能了知的境界。
此外,还有许多二乘人所不能证的境界。譬如,二乘人恐惧五欲,菩萨在欲行欲;二乘人异生性窄,菩萨异生性广;二乘人一世解脱,菩萨三大无量数劫解脱;二乘人没有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菩萨可以证得,等等。由于受到时间的限制,无法详细加以说明。请各位菩萨参考 平实导师的着作,里面都有非常详细的解说。
最后做个总结:佛菩提道与解脱道有共与不共。共的部分是二乘人同观蕴处界虚妄,证得两种涅槃----无余涅槃、有余涅槃,及断除烦恼现行。菩萨观察蕴处界虚妄,证得四种涅槃----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无余涅槃、有余涅槃、无住处涅槃,以及菩萨有般若的智慧,不仅断除了烦恼的现行,还断除了烦恼习气种子随眠,以及无始无明随眠。此外,还有很多的内涵,限于时间的关系,犹待未来有时间,再详细加以说明。由于菩萨法大、心大、愿大、成就大,因此,劝请二乘人、凡夫种性之人能够回小向大,以及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这样才不会辜负 世尊诞生人间,辛苦说法四十九年,为的是“唯一佛乘”,“无有余乘若二若三”。
如果各位菩萨想要成为宗门意旨通达及说法通达的菩萨僧、胜义僧,欢迎到“正觉”来共修,于因缘成熟时,不仅可以明心见性,未来还可以成就佛菩提道。
限于时间的关系,今天就讲到这里。下一个单元讲的是:经中明说阿赖耶识即是如来藏,敬请期待!
阿弥陀佛!
(原标题:第25集 佛菩提道之宗通与说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