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案拈提第四辑
宗门血脉
萧平实 著
目录
261.瑞峰点茶……………00l
262.盐官家人**…………004
263.盐官法界……………009
264.鸟窠布毛……………014
265.云居运悲**…………019
266.神秀佛心**…………026
267.嵩岳密用……………031
268.嵩岳破灶……………035
269.嵩岳善枪……………041
270.嵩岳无人……………044
271.保唐无念**…………049
272.保唐真心**…………054
273.南岳恁来……………059
274.青原(金出)斧**……063
275.马祖坐禅……………070
276.永嘉非动……………075
277.大通知见**…………080
278.志道灭生……………085
279.大耳野狐**…………094
280.国师三唤……………100
281.国师背后……………105
282.国师身虫……………109
283.国师钉云……………115
284.国师立义……………119
285.国师示塔……………124
286.荷泽般若……………129
287.径山有鲤**…………134
288.即心即佛……………141
289.非心非佛……………147
290.心佛药病……………151
291.石头路滑……………157
292.马祖狮子……………161
293.大珠木石……………165
294.大珠变易……………172
295.大珠用功……………177
296.大珠法身……………180
297.杉山本末……………185
298.石巩捉空……………192
299.紫玉莫求……………195
300.南源相看**…………200
301.中邑三昧……………206
302.百丈卷席……………213
303.百丈丧儿……………218
304.百丈家活……………224
305.汾州觉性**…………229
306.盘山写真……………235
307.丹霞天然……………242
308.东寺背后……………248
309.东寺相见……………253
310.鄂州圆相……………258
311.鄂州呻吟……………262
312.归宗得闻……………269
313.归宗不销……………277
314.归宗围株……………283
315.归宗斩蛇……………288
316.归宗观音……………294
317.归宗流布……………301
318.归宗帽带……………307
319.归宗一昧……………312
320.南泉错棒……………318
321.南泉圆相……………324
322.南泉围灰……………329
323.南泉双陆……………333
324.南泉物外……………338
325.南泉相扑……………344
326.南泉不是……………350
327.南泉鞋钱……………356
328.南泉草贼……………362
329.五台泻水……………370
330.乌臼同坑……………378
331.石霜犬吠……………384
332.石臼茫然……………392
333.石林聋哑……………398
334.西山回首……………404
335.齐峰草贼**…………409
336.大阳雪霜**…………415
337.龟洋能辨**…………422
338.庞公喝责……………429
339.千山回照**…………438
340.马头无知……………444
---------------------------
自序
余初无意评论名师,然却走上评论诸方名师之路;因为诸方名师之法教错误极多,处处误导佛子故。我本无意批判传统,却不得不走上批判传统之路,因为今日传统佛教已因丧失宗门了义正法之修证实质、而没落了;徒有只管奉献、崇拜名师而不知证道为何物之广大佛子,徒有金碧辉煌之寺院,徒有规模庞大之佛教财团法人资产,徒有遍布而繁多之佛教弘法表相,徒有认妄为真之各大道场禅修活动,而无了义正法之本质,所以佛教表面兴盛,其实 是没落了!
忆昔初出道时,于诸方大德,不论悟与未悟,悉皆赞叹之,未敢稍贬一词。乃竟有诸错悟凡夫,或处心积虑、或随缘以破余法、颠覆余法,令余弘法以来横生波折,一再至三,令宗门了义正法之唯一血脉几如悬丝。距正法灭尽尚有七千余年,而势已如此;吾人若再一味退缩,不图摧邪显正,则宗门了义正法将于此界永灭,时在不久。有鉴于此,不得不起而奋斗,拈说诸方邪见,以示正道;得罪诸方名师,俾益佛子。
此前三辑公案拈提,皆不举示诸方名师姓名等,乃为避免影响彼等名闻利养故。今于此辑起,一改已往,一一举示姓名书名及其开示出处,其故有四:
一者依著作权法规定,凡引用他人著作言句,必须注明其出处,否则即成违法;余既累世受持菩萨戒,违法之事不应故犯,故今依法一一举示姓名及出处。
二者前三辑中虽已举示名师邪见而辨正之,然佛子众中,十有九人不知此诸邪见究系何人何书所说;虽知其见邪谬,而不知邪见乃是彼师所说;虽知应当远离邪见,而仍受彼师误导。而彼师以余书不指陈其姓名故,乃肆无忌惮,执意继续弘传常见外道等法,混淆佛法正理,不改邪见;故应举示名号及出处,令诸志求正法佛子知之。若有佛子知已,仍愿继续受学彼师邪见邪法,余心亦无愧疚,所应为彼作者,余已作故。
三者坊间有谓余所举示诸多邪见,泰半系属自己杜撰者;今示出处以明事实,使知余语皆有根据,非空穴来风也。
四者摧邪显正维护正法,乃证悟佛子无可推卸之责任,一切六迥向位以上菩萨,悉应肩负此责、救护众生;佛云:“菩萨摩诃萨施声闻缘觉种种乘时,发恭敬心、尊重心…发解脱一切魔系缚心、摧灭一切魔军众心;不可称量明净智慧,善能分别一切诸法,令一切众生皆成可信第一福田…令一切众生灭诸恶法、闻佛正法,句身味身悉能受持…令一切众生常乐如来正教之法,除灭一切九十六种外道邪见…令一切众生善分别知诸佛正教,悉能守护持佛法者。”若不能尔,坐令众生修学佛法而受误导、入外道法,不名慈悲,乃是无慈无悲,即成空发四宏誓愿,不名菩萨。
以此四缘,自本辑起,一改已往仁厚于名师之心,转而仁厚于广大学人;乃一一举示引用他文之出处及与姓名,令诸有智学人愿意依法不依人者,据以简别。伏愿一切志求证道佛子,悉蒙法益乃至悟入;以此功德迥向正法久住,一切有情法雨均沾同获其利,宗门血脉源远流长永无穷尽;今者此书完稿,遂题此书名为《宗门血脉》,因之造序。
时惟公元二000年新春
大乘末法孤子 萧乎实 敬序于喧嚣居
---------------------------
第三0七则 丹霞天然
蒲州麻谷山宝彻禅师 师与丹霞游山次,见水中鱼,以手指之;丹霞云:“天然!天然!”师至来日又问丹霞:“昨日意,作么生?”丹霞乃放身作卧势,师云:“苍天!”
一日与丹霞行至麻谷山,师云:“某甲向遮里住也。”丹霞云:“住即且从,还有那个(个)也无?”师云:“珍重!”
师使扇次,僧问:“风性常住,无处不周,和尚为什么却摇扇?”师曰:“你只知风性常住,且不知无处不周。”僧曰:“作么生是无处不周底道理?”师却摇扇,僧作礼,师曰:“无用处师僧,著得一千个,有什么益?”
采访者小姜问云:《大乘佛法的修行虽也分派别,但不外念佛号、打坐禅修、读经书等,例如金刚经或空性与唯识等经典。而在台湾的密宗弟子,多数一开始即进入密宗,毫无经教之基础;不知仁波切对此有何看法?经教在密宗的地位如何?…》
堪布卡塔仁波切答云:《基本上,显教经典是很重要的。目前在台湾的显密关系可用一个例子来作比喻:颇教好似一片已挖掘耕耘好的土地,正准备栽种植物,但还未洒(撒)种子,因此也长不出东西来;而密宗则似乎地还未整好,因此洒(撤)了许多优良种子,也仍未有结果。为了学密,显教的经典是非常基本而重要的,而由小乘、大乘、金刚乘次第上来,密续的修法才算完整。这中间只有互辅相成并无矛盾。我认为台湾再多给些时间,当显教准备接受种子,而密宗的田地也整得蛮好时,就会进入情况了。》(摘自众生出版社《觉醒的心》页二八○)
平实云:仁波切对于小乘及大乘法完全不解,对于自家密宗之本质亦完全不解,故有此类开示。密宗尚不及小乘:小乘向初果人已破我见,初果人已断我见,而今现观密续所载“金刚持佛”及莲花生、阿底峡、寂天、月称、密勒日巴、冈波巴、宗喀巴、噶玛巴……诸人所“悟”所“证”,悉以觉知心意识为恒为常、为不生灭者,堕于意识境界,未离十八界及识蕴,此名为我;如是我见不破不断,尚不能及小乘向初果人,云何奢言超胜于大乘?小乘阿罗汉尚不能知七住菩萨明心境界故。
余依密宗诸祖口诀及岩藏密续,判汝密宗乃是附佛法外遣,唯除昔世觉囊达玛笃补巴等诸大德,及除现今改依显教大乘经典修学之密宗行者。仁波切在台任堪布,觅余甚易;若于余言不服不受,何妨提示密宗古今诸师之证悟言论证据?何妨垂顾平实辨正?若不能者,尔后莫言金刚乘法阶于大乘之上,不如小乘未入流之向初果人故,汝密宗内无有真实金刚心法故。
密宗曾于西藏大放异彩者,唯余往昔世投生于觉囊壤塘,彼世自参自悟,遂多世住藏弘传了义正法,欲将正法授与藏人;然以藏人薄福故,由达赖五世援引蒙古可汗及清朝之政治势力消灭觉囊达玛,复假藉萨迦达布之手打杀觉囊派信众,诬陷余等为破坏正法者,最后逐余出藏;藏地雪域之正法因缘又复断灭。除此而外,密宗自月称、寂天、莲花生、阿底峡以来,未曾见有证悟之人,悉是常见外道之我见我执邪法,尚不能与小乘向初果人齐肩,何况超胜于大乘?而言密宗“有许多优良种子”?
返观显教大乘之法,已于台湾开花结果,汝云何言大乘法于台湾“未洒(撒)种子,也长不出束西来”?仁波切若不弃舍密续邪见,任凭整地百年、撒种洒水千年,永远只长野草毒树,于佛道之证悟上,永无开花结果之日。依显教经典及禅宗教外别传之法修行,方能证悟故;依密宗之法“证悟”者,必堕我见及断常二见故。今劝仁波切速舍密宗邪见,回归大乘,便举丹霞天然公案,共尔话无生,仁波切若能悟入,便有相见之缘:
蒲州麻谷山宝彻禅师,一日与丹霞山天然禅师游山之时,见水中游鱼(洪波浩渺,境界风吹),麻谷宝彻禅师乃以手指鱼示之(多嘴婆,岂唯汝见?)丹霞天然禅师见状便云:“是我天然!是我天然!”(是一?是二?是鱼?是天然?)
麻谷实彻禅师次日又问丹霞天然:“昨天游山见鱼,你如何体会祖师意?”(更要第二勺恶水作什么?)丹霞闻言,乃作放身卧倒之势(相随来也)。麻谷见状,已知他意,乃云:“苍天!”(的是苍天?抑或是鱼?是麻谷?是天然?)
麻谷宝彻与丹霞天然结契莫逆,一日结伴游山,路见水中游鱼,正是境界风吹,洪波鼓浪,麻谷心中无生类智法尘现起,乃伸手指鱼以示丹霞天然;此是初悟法智不久之人常现之无生类智法尘,已得类智忍故,遇一切境皆起类智法尘。丹霞天然见已,何当不知?便道:“正是我天然!正是我天然!”丹霞答语可杀奇怪,分明是鱼,云何道是天然自己?究竟是鱼?抑或天然?天然与鱼是一?是二?料想仁波切于此公案必定不会,以汝未得见道者所必得之法智忍与法智故;平实老婆,且说与汝知:天然非鱼亦非非鱼,鱼非天然非不天然,天然与鱼非一非二,仁波切作么生说个天然与鱼非一非二之理?若说不得,尽是外道凡夫,不知不见金刚心也。
麻谷与天然交情莫逆,别后各觅悟缘,非于同一禅师座下证悟;今于悟后初见,必须勘定二人所悟同异,若有异者,必有一人错悟;此事非同小可,法身慧命所系,若有差池,便致天壤之别,不可不慎,所以次日又问丹霞天然:“咋日游山见鱼,你如何体会祖师意?”虽不要第二勺恶水,然而小心不蚀本,确认一下何妨?丹霞闻言,乃作放身卧倒之势,卿卿侬侬、树倒藤枯,相随来也;麻谷见状,知他丹霞落处与己无别,乃云苍天。
仁波切既言密宗有许多优良种子,能令学人证悟成佛,平实今以此一公案征询全球法王仁波切等:麻谷道是苍天,究竟是不是苍天?苍天是鱼耶?非鱼耶?是丹霞天然耶?非丹霞天然耶?汝等法王活佛数千人众,颇有道得者否?何妨蕴处界外相见平实?
麻谷宝彻一日与丹霞天然行至麻谷山,向丹霞云:“我准备在这里住山弘法。”丹霞云:“住山弘法的事就由著你,还有那个没有?”麻谷宝彻答云:“珍重!”且道:那个是阿哪个?麻谷珍重复是何意?道这一句珍重,是有那个?是无那个?诸方法王还有道得者否?
一日天热,麻谷使扇,有僧便问:“风性常住,无处不周(楞严经语),和尚为何却要摇扇?”恁么愚卤,吃却麻谷一缸酒,犹道未沾唇,又向麻谷伸手讨;麻谷答云:“你只知道风性常住,仍旧不知无处不周之理。”拈出个纸盆子,引他入瓮;僧便问:“如何是无处不周底道理?”果然随著麻谷语脉来也!麻谷闻言,不答他语,却自摇扇乘凉--又送一缸酒与他;这僧似解未解,便礼麻谷;不知早已雁过新罗,犹向中土虚空放箭;麻谷早个瞧在眼里,便向他道:“没有用处的法师僧人,留下一千个人,有什么利益?”于今请问全球法王仁波切:第一缸酒在什么处?第二缸酒在什么处?麻谷使扇扇风乘凉,干他无处不周什么事?偏要摇扇示他?若能道得,便可不离住处与平实三界外见;若道不得,尽是凡夫外道,有什么悟处?还有道得者么?
---------------------------
第三二七则 南泉鞋钱
池州南泉普愿禅师 师一日问黄檗︰“黄金为世界,白银为壁落,此是什么人居处?”黄檗云︰“是圣人居处。”师云︰“更有一人居何国土?”黄檗乃叉手而立。师云︰“道不得,何不问王老师?”黄檗却问︰“更有一人居何国土?”师云︰“可惜许。”
师又别时问黄檗︰“定慧等学,此理如何?”黄檗云:“十二时中不依倚一物。”师云︰“莫是长老见处么?”黄檗云︰“不敢!”师云︰“浆水价且置,草鞋钱教阿谁还?”
杭州灵隐寺故慧明法师开示云:《禅密兼修是方便法门,开门见山,不从渐入,不重事相;亦不偏谈理论,下手即在心念上用功:心念清净则生菩提,超凡入圣;若心念不清净,则起惑造业,斯即凡夫。…禅宗参话头,与密法持真言,虽有自力佛力之不同,然自他不二,同是不可说,同是以此镇一切妄念。真言功用更不可思议,故本法只持六字真言,不用话头;即以此真言破除一切妄念种子。…本法亦具三关;云何初关?学人持诵真言,持到万念归一,不起二念,名透初关;但此乃以石压草,尚非究竟。云何二关?真言持到持而不持、不持而持,是谁在持?自己亦不知;乃至同时好似有二人同持,是名三昧现前,亦名透二关。云何三关?真言持到真妄法三者不知,深入三昧而得离持正定、一无所有,即证实相,一切具足,名透三关。》(摘自南投菩提禅院《慧明法师开示录》第二版四三、四四页)
又云:《…可知禅密两宗皆重事,不执理;只依人,不依法。慧明以前说“依法不依人”,乃自愧功德不够,恐增我慢故。实在学禅学密只重师传、一切不疑,方有受用。》(同书六0页)
平实云:慧明法师淡泊自守,毫无私心,令人无比敬佩。但其主张“依人不依法”者,实有大过,往往误堕邪见之中而令师徒不能自我检查审断故。如今中台山法鼓山四众弟子,实因依人不依法故,随师共堕常见外道法中,无有能自醒觉者。
非唯未悟错悟之人必须依法而不依法人,乃至二乘无学及与菩萨真正证悟之人,亦皆必须依法而不依人;二乘无学不晓实相故,真悟菩萨尚须依于三转法轮所说诸法检点自身所悟真伪故,必须悟后依诸经法修学种智方能渐入初地及诸地故;慧明法师浑不知此,主张禅宗密宗皆依人不依法,其谬大矣!密宗之所以深入歧路而不能回头,皆坐此病所致。有智佛子或闻师示、或读师文、或被印证破参明心,随后当以三转法轮诸经印证,验其虚实;若师所言异于诸经所说法,当举示于师而辨正之,一则自身免受误导,二则警觉于师,令其返归正法,舍离外道邪见;是故一切人皆须“依法而不依人”,唯除所依是究竟佛。
慧明法师所“悟”偏邪,不能与经法印证符契,是故主张依人不依法。观其开示之证悟实相三关,合诸密宗古今祖师,然背禅宗真悟诸祖,更违大乘诸经佛旨。何故平实如是检点慧明?谓彼欲将有念灵觉心修成无念灵觉心,复将无念灵觉心分心返照,似成二我,名为“三昧现前”;后将灵觉心放舍一切法,不观不照一切法,如是安住,谓此名为证得实相。此乃邪见,欲将意识修行转变而成真如,常见外道无异,云何名为证悟实相?云何名为透过三关?其实于禅宗初关犹未参破,云何令人依止于他而不依法?
云何慧明法师此说名为邪见?此谓觉知心乃是意识,意识不可能经由修行转变成真如。真如乃从本已来即是不思善恶之体性,从本以来不曾起过一念妄想,从本以来不曾间断、非如觉知心之夜夜间断;从本以来不曾于六尘境起见闻觉知,从本以来即是第八识真如,非由第六识觉知心修行转变而成;是故慧明法师之开示乃是耶见--知见不正;此过甚多,余于《真实如来藏》书中已广陈述,读者径阅可解,此处勿烦赘述。
慧明法师知见邪谬、违远涅槃实相妙心者,其故无他,乃因所悟非正所致。若欲证悟,当依禅宗公案最迅速:
南泉普愿禅师一日问黄檗希运禅师:“黄金为世界,白银为壁落,此是什么人居处?”
此乃十方佛国皆有之实报庄严净土--五不还天之顶--色究竟天境界,唯有已证道种智、已得初地无生法忍以上之菩萨才得生彼,是故黄檗答云:“是圣人居处。”证得第八识真如之后,熏修种智、证得法眼,方入初地,寿尽舍报而后生彼;二乘无学尚不能至,不证实相及种智故。
然而菩萨生彼净土,其觉知心踊跃欢喜之际,别有第八识真如仍依本际安住,此非未悟之人所知也;南泉欲勘黄檗,乃问云:“更有一人居何国土?”黄檗闻言,叉手而立;似则似,是则不是;只是依样画葫芦而已,何尝亲睹葫芦?南泉知他学人作略,尚非真悟,不知此中机关,遂云:“你既然说不得,何不问我王老师?”也是一勘,恰好说与黄檗;黄蘖乃又举问:“更有一人居何国土?”正是明暗双双底时节,于此一问之下,自己不妨有个出身处,无奈黄蘖当时一股脑儿寻他南泉语脉,丢却自家宝藏不见,犹待南泉指引。
众家看倌大德!或有能于平实此一段话中触著筑著者,重问一遍之际便知出身处,语毕正好鼓平实一掌,伸手对余讨杯无生茶喝;可惜当时黄蘖懵无所觉,南泉只得点他一句:“可惜了一些。”只如黄蘖重举之际,出身处何在?诸方老宿还有能检点得出者么?何妨来我正觉讲堂讨茶水吃?
又一时,南泉复问黄蘖:“定慧等学,这个道理如何说?”即定之时慧在定,即慧之时定在慧,语出六祖坛经,人人诵得,亦能说得,只是普皆错解;黄蘖亦复如是:“将觉知心于十二时辰中都不依附一物一法,即是定慧等学。”此语却似慧明法师一般无二,同是错悟本家,俱皆认妄为真--欲将生灭妄心修成第八识真如也。
南泉唯恐自己听错,又重问一遍:“莫非这便是长老你的见处么?”黄蘖却自承当云:“不敢!”南泉欲令黄蘖自知所悟非真,乃向伊道:“多年以来诸方行脚时喝掉的茶水钱且暂不说,你穿坏许多双草鞋的钱,欲教谁替你还?”此乃诃责黄蘖当时所悟不真,无德消受诸方信施;黄蘖语塞,无能答他。此乃黄蘖悟前一段糗事。
如今诸方显密大师无一悟者,而普示现证悟成圣,虚受诸方信施,少则数亿台币,多则百余亿台币;或收存为己所有,或建广大道场以弘常见外道之法,共成地狱重罪;将外道法置于佛法中故,佛说如是等人名为佛法中贼故。
黄蘖彼时未悟,虽然只受信施茶水草鞋钱,南泉已不肯他;何况今人虚受信施动辄以亿计?云何不知速求证悟?上座若闻余语,心有凄凄,欲求悟者,且携草鞋一只来寻平实;甫见已,平实伸脚便令上座为系草鞋。上座系已,起身鼓平实一掌,且自返寺,两厢无事。如或不解,平实为汝举声哭云:“呜呼!哀哉!”
---------------------------
第三三八则 庞公喝责
马祖法嗣则川和尚 庞居士来看师,师云:“还记得初见石头时道理否?”居士云:“犹得阿师重举在。”师云:“情知久参事慢。”居士云:“阿师老耄,不啻庞翁。”师云:“二彼同时,又争几许?”居士云:”庞翁鲜健,且胜阿师。”师云:“不是胜。我只欠尔一个朴头。”居士拈下朴头云:“恰与师相似。”师大笑而已。
师入茶园摘茶次,庞居士云:“法界不容身,师还见我否?”师云:“不是老师怕答公话。”居士云:“有问有答,盖是寻常。”师乃摘茶不听,居士云:“莫怪适来容易借问。”师亦不顾,居士喝云:“遮无礼仪老汉,待我一一举向明眼人在!”师乃抛却茶篮子。便入方丈。
河北柏林禅寺净慧法师云:《…第二点,将修行落实于当下。我们修行要时刻不离当下一念,当下一念处理不好,一切都无从谈起。……我们要让目己的每一念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毫不含糊,在无明烦恼刚要萌动时,就要用智慧的光芒照破它,不可随它迁流。古德所说:“念起即觉,觉之即无”,就是觉照当下一念的方法。如果能把修行落实于当下,那么我们就不必担心到腊月三十日会手忙脚乱,不必担心最后一息不来时会前路茫茫。因为当下是一个永恒的概念,当下不等于是这一念;这一念过了,下一念还是当下;当下能作得主,时时处处就能作得主,这就是所谓“一念万年,万年一念”,能做到这一点,何愁生死不了?何愁烦恼不断?何愁圣果不成呢?》(摘自圆明出版社《净慧法师开示录》页一六一、一六二)
平实云:当下一念乃是意识心之作用,不离意识别境五心所法:欲、胜解、念、定、彗;任汝修到驴年到来,依旧是意识境界,永不能与般若实相相应,此心永远不会变为真心空性故。古德所谓“念起即觉,觉之即无”,乃是修定之法,永不能悟,以定为禅故,非干般若禅,祖师禅故;法师勿误导众生以定境为般若也。
心住当下,永远不离六尘了别,而真心不了别六尘,亦不住当下;能住当下之心乃是觉知心--意识;不论此觉知心有无妄想,皆是意识。净慧法师欲以觉知心于死亡时安住当下而不散乱,欲能作主,此名邪见;不解般若实相故,不解涅槃本际故。唯有觉知心--意识--能安住当下,此心若灭(譬如正死位、闷绝、眠熟、无想定、灭尽定中)则于当下无有能安住者;正死位中此心已灭,谁能安住于当下?而言安住当下及与作主,宁非痴人说梦?乃竟有其座下弟子寄来其所发行之《禅月刊》,谓平实云:“河北是禅的故乡。”
今观河北净慧法师知见邪浅,尚不能知二乘涅槃,亦不入声闻见道,云何能知般若实相?竟言当下能作得主、便能了生死,却与台湾中台山惟觉法师是同参,而言“何愁圣果不成?”俱成大妄语人。
净慧法师又云:《…这里所说的当下一“念”,是“念”心所。心有各种活动,这种现象在佛教界中称为“心所”,即心的活动的各种状态。那么,我们平常作用最多的,是“念心所”--十个“善心所”里最为主要的一个。》(摘自《净慧法师开示录》页一七一)
平实云:法师岂唯不通宗门,亦乃不解教门也;当下一念之念,实非念心所;念心所乃是“于所经境,忆持不忘”之念,非当下一念分明之念也,乃是忆念也;凡曾研读三转法轮诸经之法师居士,尚未悟道而皆能知之,乃竟在“禅的故乡”教禅的您,而竟不知若此,可谓末法也。
复次,“念心所”并非“善心所”之一,乃是别境五心所之一,佛说此乃意识相应心所,不与真心相应;法师云何信口雌黄?说为善心所之一?说与此别境心所相应之觉知心为真如?
三者,善心所有十一,非法师所谓“十个善心所”也,胪列如次,以证念心所非为善心所也:信.进、惭、愧、无贪、无瞋、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净慧法师又云:《以念心所来观察我们当下的这一念妄心,因为我们的真心现在还没有显露出来,我们所观的是一念妄心。妄心转变了,真心就显露出来了,即所谓“舍妄归真”或“转妄成真”。观心是一个手段,目的是要去妄显真。》(摘自同书一七二页)
平实云:法师欲将妄心转变为真心者,乃是邪见--凡夫外道邪见也。妄心者名七转识--眼耳鼻舌身意识能见闻觉知,以及末那识--作主之意根;合此七识名为妄心。云何名妄?谓前六识乃依他起性:依六根六尘及第八识真心而有,缘缺则坏灭,故名为妄心;末那识名为意根,意识觉知心依之而后能起,是意识之根,主宰意识之思惟,恒审思量故处处作主、时时作主,于依他起性上不知其妄,执为实有,是故名为无明覆障,不能证得真如。若人能知自已名我,即知“我”在之时已堕我见,便知应离“作主之我”,当知此人已断一分末那我执;若人能知“见闻觉知”乃是前六识之“我”,复知此我乃依他起性,非真实不坏之法,如实证验之后,则意根末那--作主之我--复能于此依他起性上消除一分遍计执性,当知是人已入声闻见道位,成声闻初果,而犹不知禅--般若实相也。由前六识之依他起性,非是常恒不坏之心,故名为妄;由第七识意根恒常不断而遍计度前六识及相应心所法为我,于依他起性上起遍计执性,导致轮迥生死之流不断,处处作主故、时时作主故,轮迥无尽,故名为妄。
今者法师开示徒众,令人将此妄心修成真心,更言“转妄成真、去妄显真”,却成自语相违,抵触佛意:
一者:若依法师之意转七识妄心成真心第八识者,则汝第八识真心非是本已有之,乃是修而后得;此说有种种大过,亦令佛说因果及熏习等法悉成无义,拙著《真实如来藏》中已具言之,此不赘述。
二者:若妄心七识能转变成真心第八识,以此为悟者,则应一切开悟圣者悉于证悟之际即入无余涅槃,不可能有悟者住世弘法,己无末那妄心故不能持身,真如必将立刻舍身不住色身。设或真如不舍身者,亦将形同植物人,已无妄心见闻觉知及作主性,诸根悉停止运为故,妄心已转变成真心故,佛说真心离见闻觉知亦不作主故。
三者:“转妄成真、去妄显真”之说若得建立,则声闻无学岂非去妄显真者?则应一切阿罗汉皆已亲证法界实相、成大乘菩萨,真心已显故,阿罗汉不应不知故;云何诸声闻罗汉尚有大部份人不知真心而取灭度?
四者:佛既成佛,必是究竟转妄心成真心者,则佛世尊应已全无前七识妄心,则应无觉无知如同木石;而现见佛世尊能观众生根器,应机逗教,非无觉观分别;显见成佛时仍有前七识与第八识真如并行运为,既如是,则法师所言“去妄显真、转妄成真”之说,即成妄语虚语。
五者:法师若言:“我非否定第八识真心,我亦承认其有:我所言者乃是修行--令七识清净而不流转生死。”此亦有过,谓汝不知不证第八识真心故;未知未证之人云何可教祖师禅?助人开悟?尤其是在“禅的故乡”?
六者:法师既知第八识真心与前七识妄心同在,则应开示徒众,教令诸人以妄心觅真心;云何却故意教人转妄成真?故意误导众生于邪路者,名为居心叵测,非法师所应为也,无慈无悲故。若言不知第八识真心与前七识妄心同在者,则法师自身佛法基本知见,可谓极度欠缺,云何而可为人开示?主持禅七?乃至出书误导众生?贻误今人、遗害后人?
平实今劝法师起大悲心--寝息一切误导众生事业;依余诸种著作修正知见及建立功夫,然后精进参究--寻尔本已自有而与妄心同时并存之真心。证得真心后,复入大乘方广唯识诸经印证,而后方可复出,开示佛子正确禅法,令河北省再度成为“禅的故乡”,斯乃法师大功德也。若不依余言,继续将常见外道法置于佛法中,以之开示佛子、误导佛子者,腊月三十到来,阎王不怕汝多话,法师切勿轻忽余言,自寻其咎。前来辨邪已过,今当示尔入处:
则州和尚乃马大师座下真善知识之一。一日庞蕴居士来探访,则州和尚问云:“你还记得当年初见石头希迁禅师时的道理否?”庞居士答云:“还得要你重新再举一遍哩。”则州和尚云:“我料想得知你这个人是:久参事慢。”
久参事慢者谓:参学很久的老修行者,只看重悟之见地,于各种事相事务都变得漫不经心了。居士答云:“你也是老而昏昧了,与我庞蕴没什么差别。”则州和尚却云:“他们俩是同时的,何必争谁年轻年老、差几许年?”则州和尚是向正中来,居士却向偏中答他:“我庞老儿比你年轻健壮。”则州和尚云:“不是你年轻健壮胜我,我只是少了你一个朴头罢了!”朴头者头巾也,或是便帽也。庞公闻言,便拈下朴头道:“这样便恰好与你相似了。”则州和尚闻言大笑而已。
二人之真心但是无始本有,不曾有先后,依证悟者言,平等平等,不分轩轾;然又不妨世间相上之五蕴身有先生晚生之异、有年轻年老之别。是故则州和尚向真心答他庞翁,庞翁却又向妄形答他则州和尚;二人心知肚明,俱知家里事,所以庞翁拈下朴头云:“恰与师相似。”则州和尚知他落处,所以大笑。只如庞翁拈下机头云:“恰与师相似。”什么处是相似?法师若能于此著得一只眠,平实道尔有来由,可以为人说禅。若道不得,平实倩尔向戏班子借个朴头,闲时对著镜子戴上光头上瞧瞧!瞧不出道理时,且摘下朴头瞧瞧!
则州和尚入茶园摘茶时,庞居士忽来问云:“法界里是真空实相,容不得这个色身的,你还看得我的真心本际否?”这庞翁见过许多被马祖粗心大意错印证的同门师兄弟,前时虽与则州和尚有些言语相契,惟恐只是巧合、误打正著,所以这回卷土重来,要再勘则州和尚。所以无风起浪,致上如此一问。
则州和尚茶务正忙,无暇理会,便向他道:“不是我这老师怕答您的言语。”庞翁却不肯放过,逼云:“有问有答,本来是寻常事。”希望则州和尚答他问话。则州和尚却只顾著摘茶叶,不听庞翁言语。庞翁再度要求他答话:“你不要错怪我方才是随便问话。”则州和尚仍旧不理会他,庞居士便大声喝道:“你这个没有礼仪的老汉,等我一一举说给那些明眼人听去!”则州和尚依旧不答他话,却丢下装茶叶的篮子,直接进入方丈室去。
只如居士要他方外相见,问他见不见得到居士真心?则州和尚为什么不答?这庞居士二度逼问,则州和尚却仍不答,抛下茶篮子,径入方丈;究竟则州和尚是有答他处;是无答他处?若已答,和尚分明未曾道得一言半语;若未答,庞居士却又作罢,不入方丈逼他答;法师还答得么?若答不得,即不知老赵州意旨,没有住持“赵州观音院--今之柏林禅寺”本钱;如何为人说禅?
庞翁在当时中国丛林,辨得许多野狐,个个没遮掩处,所以声望极高,诸方老宿闻名惊悚,个个不敢正眼看他,唯除少数证悟之人;此回来到则州和尚处,这第二回勘验人,再三逼问,却不晓得早已反被则州和尚勘验去也。且道:什么处是则州和尚勘破他处?敢问净慈法师您还道得否?若道不得,且请赶快辟个茶园子,待茶熟时,来函邀余前往河北同摘茶去,届时法师小心自看。
(原标题:04、《宗门血脉》摘录)
宗门血脉
萧平实 著
目录
261.瑞峰点茶……………00l
262.盐官家人**…………004
263.盐官法界……………009
264.鸟窠布毛……………014
265.云居运悲**…………019
266.神秀佛心**…………026
267.嵩岳密用……………031
268.嵩岳破灶……………035
269.嵩岳善枪……………041
270.嵩岳无人……………044
271.保唐无念**…………049
272.保唐真心**…………054
273.南岳恁来……………059
274.青原(金出)斧**……063
275.马祖坐禅……………070
276.永嘉非动……………075
277.大通知见**…………080
278.志道灭生……………085
279.大耳野狐**…………094
280.国师三唤……………100
281.国师背后……………105
282.国师身虫……………109
283.国师钉云……………115
284.国师立义……………119
285.国师示塔……………124
286.荷泽般若……………129
287.径山有鲤**…………134
288.即心即佛……………141
289.非心非佛……………147
290.心佛药病……………151
291.石头路滑……………157
292.马祖狮子……………161
293.大珠木石……………165
294.大珠变易……………172
295.大珠用功……………177
296.大珠法身……………180
297.杉山本末……………185
298.石巩捉空……………192
299.紫玉莫求……………195
300.南源相看**…………200
301.中邑三昧……………206
302.百丈卷席……………213
303.百丈丧儿……………218
304.百丈家活……………224
305.汾州觉性**…………229
306.盘山写真……………235
307.丹霞天然……………242
308.东寺背后……………248
309.东寺相见……………253
310.鄂州圆相……………258
311.鄂州呻吟……………262
312.归宗得闻……………269
313.归宗不销……………277
314.归宗围株……………283
315.归宗斩蛇……………288
316.归宗观音……………294
317.归宗流布……………301
318.归宗帽带……………307
319.归宗一昧……………312
320.南泉错棒……………318
321.南泉圆相……………324
322.南泉围灰……………329
323.南泉双陆……………333
324.南泉物外……………338
325.南泉相扑……………344
326.南泉不是……………350
327.南泉鞋钱……………356
328.南泉草贼……………362
329.五台泻水……………370
330.乌臼同坑……………378
331.石霜犬吠……………384
332.石臼茫然……………392
333.石林聋哑……………398
334.西山回首……………404
335.齐峰草贼**…………409
336.大阳雪霜**…………415
337.龟洋能辨**…………422
338.庞公喝责……………429
339.千山回照**…………438
340.马头无知……………444
---------------------------
自序
余初无意评论名师,然却走上评论诸方名师之路;因为诸方名师之法教错误极多,处处误导佛子故。我本无意批判传统,却不得不走上批判传统之路,因为今日传统佛教已因丧失宗门了义正法之修证实质、而没落了;徒有只管奉献、崇拜名师而不知证道为何物之广大佛子,徒有金碧辉煌之寺院,徒有规模庞大之佛教财团法人资产,徒有遍布而繁多之佛教弘法表相,徒有认妄为真之各大道场禅修活动,而无了义正法之本质,所以佛教表面兴盛,其实 是没落了!
忆昔初出道时,于诸方大德,不论悟与未悟,悉皆赞叹之,未敢稍贬一词。乃竟有诸错悟凡夫,或处心积虑、或随缘以破余法、颠覆余法,令余弘法以来横生波折,一再至三,令宗门了义正法之唯一血脉几如悬丝。距正法灭尽尚有七千余年,而势已如此;吾人若再一味退缩,不图摧邪显正,则宗门了义正法将于此界永灭,时在不久。有鉴于此,不得不起而奋斗,拈说诸方邪见,以示正道;得罪诸方名师,俾益佛子。
此前三辑公案拈提,皆不举示诸方名师姓名等,乃为避免影响彼等名闻利养故。今于此辑起,一改已往,一一举示姓名书名及其开示出处,其故有四:
一者依著作权法规定,凡引用他人著作言句,必须注明其出处,否则即成违法;余既累世受持菩萨戒,违法之事不应故犯,故今依法一一举示姓名及出处。
二者前三辑中虽已举示名师邪见而辨正之,然佛子众中,十有九人不知此诸邪见究系何人何书所说;虽知其见邪谬,而不知邪见乃是彼师所说;虽知应当远离邪见,而仍受彼师误导。而彼师以余书不指陈其姓名故,乃肆无忌惮,执意继续弘传常见外道等法,混淆佛法正理,不改邪见;故应举示名号及出处,令诸志求正法佛子知之。若有佛子知已,仍愿继续受学彼师邪见邪法,余心亦无愧疚,所应为彼作者,余已作故。
三者坊间有谓余所举示诸多邪见,泰半系属自己杜撰者;今示出处以明事实,使知余语皆有根据,非空穴来风也。
四者摧邪显正维护正法,乃证悟佛子无可推卸之责任,一切六迥向位以上菩萨,悉应肩负此责、救护众生;佛云:“菩萨摩诃萨施声闻缘觉种种乘时,发恭敬心、尊重心…发解脱一切魔系缚心、摧灭一切魔军众心;不可称量明净智慧,善能分别一切诸法,令一切众生皆成可信第一福田…令一切众生灭诸恶法、闻佛正法,句身味身悉能受持…令一切众生常乐如来正教之法,除灭一切九十六种外道邪见…令一切众生善分别知诸佛正教,悉能守护持佛法者。”若不能尔,坐令众生修学佛法而受误导、入外道法,不名慈悲,乃是无慈无悲,即成空发四宏誓愿,不名菩萨。
以此四缘,自本辑起,一改已往仁厚于名师之心,转而仁厚于广大学人;乃一一举示引用他文之出处及与姓名,令诸有智学人愿意依法不依人者,据以简别。伏愿一切志求证道佛子,悉蒙法益乃至悟入;以此功德迥向正法久住,一切有情法雨均沾同获其利,宗门血脉源远流长永无穷尽;今者此书完稿,遂题此书名为《宗门血脉》,因之造序。
时惟公元二000年新春
大乘末法孤子 萧乎实 敬序于喧嚣居
---------------------------
第三0七则 丹霞天然
蒲州麻谷山宝彻禅师 师与丹霞游山次,见水中鱼,以手指之;丹霞云:“天然!天然!”师至来日又问丹霞:“昨日意,作么生?”丹霞乃放身作卧势,师云:“苍天!”
一日与丹霞行至麻谷山,师云:“某甲向遮里住也。”丹霞云:“住即且从,还有那个(个)也无?”师云:“珍重!”
师使扇次,僧问:“风性常住,无处不周,和尚为什么却摇扇?”师曰:“你只知风性常住,且不知无处不周。”僧曰:“作么生是无处不周底道理?”师却摇扇,僧作礼,师曰:“无用处师僧,著得一千个,有什么益?”
采访者小姜问云:《大乘佛法的修行虽也分派别,但不外念佛号、打坐禅修、读经书等,例如金刚经或空性与唯识等经典。而在台湾的密宗弟子,多数一开始即进入密宗,毫无经教之基础;不知仁波切对此有何看法?经教在密宗的地位如何?…》
堪布卡塔仁波切答云:《基本上,显教经典是很重要的。目前在台湾的显密关系可用一个例子来作比喻:颇教好似一片已挖掘耕耘好的土地,正准备栽种植物,但还未洒(撒)种子,因此也长不出东西来;而密宗则似乎地还未整好,因此洒(撤)了许多优良种子,也仍未有结果。为了学密,显教的经典是非常基本而重要的,而由小乘、大乘、金刚乘次第上来,密续的修法才算完整。这中间只有互辅相成并无矛盾。我认为台湾再多给些时间,当显教准备接受种子,而密宗的田地也整得蛮好时,就会进入情况了。》(摘自众生出版社《觉醒的心》页二八○)
平实云:仁波切对于小乘及大乘法完全不解,对于自家密宗之本质亦完全不解,故有此类开示。密宗尚不及小乘:小乘向初果人已破我见,初果人已断我见,而今现观密续所载“金刚持佛”及莲花生、阿底峡、寂天、月称、密勒日巴、冈波巴、宗喀巴、噶玛巴……诸人所“悟”所“证”,悉以觉知心意识为恒为常、为不生灭者,堕于意识境界,未离十八界及识蕴,此名为我;如是我见不破不断,尚不能及小乘向初果人,云何奢言超胜于大乘?小乘阿罗汉尚不能知七住菩萨明心境界故。
余依密宗诸祖口诀及岩藏密续,判汝密宗乃是附佛法外遣,唯除昔世觉囊达玛笃补巴等诸大德,及除现今改依显教大乘经典修学之密宗行者。仁波切在台任堪布,觅余甚易;若于余言不服不受,何妨提示密宗古今诸师之证悟言论证据?何妨垂顾平实辨正?若不能者,尔后莫言金刚乘法阶于大乘之上,不如小乘未入流之向初果人故,汝密宗内无有真实金刚心法故。
密宗曾于西藏大放异彩者,唯余往昔世投生于觉囊壤塘,彼世自参自悟,遂多世住藏弘传了义正法,欲将正法授与藏人;然以藏人薄福故,由达赖五世援引蒙古可汗及清朝之政治势力消灭觉囊达玛,复假藉萨迦达布之手打杀觉囊派信众,诬陷余等为破坏正法者,最后逐余出藏;藏地雪域之正法因缘又复断灭。除此而外,密宗自月称、寂天、莲花生、阿底峡以来,未曾见有证悟之人,悉是常见外道之我见我执邪法,尚不能与小乘向初果人齐肩,何况超胜于大乘?而言密宗“有许多优良种子”?
返观显教大乘之法,已于台湾开花结果,汝云何言大乘法于台湾“未洒(撒)种子,也长不出束西来”?仁波切若不弃舍密续邪见,任凭整地百年、撒种洒水千年,永远只长野草毒树,于佛道之证悟上,永无开花结果之日。依显教经典及禅宗教外别传之法修行,方能证悟故;依密宗之法“证悟”者,必堕我见及断常二见故。今劝仁波切速舍密宗邪见,回归大乘,便举丹霞天然公案,共尔话无生,仁波切若能悟入,便有相见之缘:
蒲州麻谷山宝彻禅师,一日与丹霞山天然禅师游山之时,见水中游鱼(洪波浩渺,境界风吹),麻谷宝彻禅师乃以手指鱼示之(多嘴婆,岂唯汝见?)丹霞天然禅师见状便云:“是我天然!是我天然!”(是一?是二?是鱼?是天然?)
麻谷实彻禅师次日又问丹霞天然:“昨天游山见鱼,你如何体会祖师意?”(更要第二勺恶水作什么?)丹霞闻言,乃作放身卧倒之势(相随来也)。麻谷见状,已知他意,乃云:“苍天!”(的是苍天?抑或是鱼?是麻谷?是天然?)
麻谷宝彻与丹霞天然结契莫逆,一日结伴游山,路见水中游鱼,正是境界风吹,洪波鼓浪,麻谷心中无生类智法尘现起,乃伸手指鱼以示丹霞天然;此是初悟法智不久之人常现之无生类智法尘,已得类智忍故,遇一切境皆起类智法尘。丹霞天然见已,何当不知?便道:“正是我天然!正是我天然!”丹霞答语可杀奇怪,分明是鱼,云何道是天然自己?究竟是鱼?抑或天然?天然与鱼是一?是二?料想仁波切于此公案必定不会,以汝未得见道者所必得之法智忍与法智故;平实老婆,且说与汝知:天然非鱼亦非非鱼,鱼非天然非不天然,天然与鱼非一非二,仁波切作么生说个天然与鱼非一非二之理?若说不得,尽是外道凡夫,不知不见金刚心也。
麻谷与天然交情莫逆,别后各觅悟缘,非于同一禅师座下证悟;今于悟后初见,必须勘定二人所悟同异,若有异者,必有一人错悟;此事非同小可,法身慧命所系,若有差池,便致天壤之别,不可不慎,所以次日又问丹霞天然:“咋日游山见鱼,你如何体会祖师意?”虽不要第二勺恶水,然而小心不蚀本,确认一下何妨?丹霞闻言,乃作放身卧倒之势,卿卿侬侬、树倒藤枯,相随来也;麻谷见状,知他丹霞落处与己无别,乃云苍天。
仁波切既言密宗有许多优良种子,能令学人证悟成佛,平实今以此一公案征询全球法王仁波切等:麻谷道是苍天,究竟是不是苍天?苍天是鱼耶?非鱼耶?是丹霞天然耶?非丹霞天然耶?汝等法王活佛数千人众,颇有道得者否?何妨蕴处界外相见平实?
麻谷宝彻一日与丹霞天然行至麻谷山,向丹霞云:“我准备在这里住山弘法。”丹霞云:“住山弘法的事就由著你,还有那个没有?”麻谷宝彻答云:“珍重!”且道:那个是阿哪个?麻谷珍重复是何意?道这一句珍重,是有那个?是无那个?诸方法王还有道得者否?
一日天热,麻谷使扇,有僧便问:“风性常住,无处不周(楞严经语),和尚为何却要摇扇?”恁么愚卤,吃却麻谷一缸酒,犹道未沾唇,又向麻谷伸手讨;麻谷答云:“你只知道风性常住,仍旧不知无处不周之理。”拈出个纸盆子,引他入瓮;僧便问:“如何是无处不周底道理?”果然随著麻谷语脉来也!麻谷闻言,不答他语,却自摇扇乘凉--又送一缸酒与他;这僧似解未解,便礼麻谷;不知早已雁过新罗,犹向中土虚空放箭;麻谷早个瞧在眼里,便向他道:“没有用处的法师僧人,留下一千个人,有什么利益?”于今请问全球法王仁波切:第一缸酒在什么处?第二缸酒在什么处?麻谷使扇扇风乘凉,干他无处不周什么事?偏要摇扇示他?若能道得,便可不离住处与平实三界外见;若道不得,尽是凡夫外道,有什么悟处?还有道得者么?
---------------------------
第三二七则 南泉鞋钱
池州南泉普愿禅师 师一日问黄檗︰“黄金为世界,白银为壁落,此是什么人居处?”黄檗云︰“是圣人居处。”师云︰“更有一人居何国土?”黄檗乃叉手而立。师云︰“道不得,何不问王老师?”黄檗却问︰“更有一人居何国土?”师云︰“可惜许。”
师又别时问黄檗︰“定慧等学,此理如何?”黄檗云:“十二时中不依倚一物。”师云︰“莫是长老见处么?”黄檗云︰“不敢!”师云︰“浆水价且置,草鞋钱教阿谁还?”
杭州灵隐寺故慧明法师开示云:《禅密兼修是方便法门,开门见山,不从渐入,不重事相;亦不偏谈理论,下手即在心念上用功:心念清净则生菩提,超凡入圣;若心念不清净,则起惑造业,斯即凡夫。…禅宗参话头,与密法持真言,虽有自力佛力之不同,然自他不二,同是不可说,同是以此镇一切妄念。真言功用更不可思议,故本法只持六字真言,不用话头;即以此真言破除一切妄念种子。…本法亦具三关;云何初关?学人持诵真言,持到万念归一,不起二念,名透初关;但此乃以石压草,尚非究竟。云何二关?真言持到持而不持、不持而持,是谁在持?自己亦不知;乃至同时好似有二人同持,是名三昧现前,亦名透二关。云何三关?真言持到真妄法三者不知,深入三昧而得离持正定、一无所有,即证实相,一切具足,名透三关。》(摘自南投菩提禅院《慧明法师开示录》第二版四三、四四页)
又云:《…可知禅密两宗皆重事,不执理;只依人,不依法。慧明以前说“依法不依人”,乃自愧功德不够,恐增我慢故。实在学禅学密只重师传、一切不疑,方有受用。》(同书六0页)
平实云:慧明法师淡泊自守,毫无私心,令人无比敬佩。但其主张“依人不依法”者,实有大过,往往误堕邪见之中而令师徒不能自我检查审断故。如今中台山法鼓山四众弟子,实因依人不依法故,随师共堕常见外道法中,无有能自醒觉者。
非唯未悟错悟之人必须依法而不依法人,乃至二乘无学及与菩萨真正证悟之人,亦皆必须依法而不依人;二乘无学不晓实相故,真悟菩萨尚须依于三转法轮所说诸法检点自身所悟真伪故,必须悟后依诸经法修学种智方能渐入初地及诸地故;慧明法师浑不知此,主张禅宗密宗皆依人不依法,其谬大矣!密宗之所以深入歧路而不能回头,皆坐此病所致。有智佛子或闻师示、或读师文、或被印证破参明心,随后当以三转法轮诸经印证,验其虚实;若师所言异于诸经所说法,当举示于师而辨正之,一则自身免受误导,二则警觉于师,令其返归正法,舍离外道邪见;是故一切人皆须“依法而不依人”,唯除所依是究竟佛。
慧明法师所“悟”偏邪,不能与经法印证符契,是故主张依人不依法。观其开示之证悟实相三关,合诸密宗古今祖师,然背禅宗真悟诸祖,更违大乘诸经佛旨。何故平实如是检点慧明?谓彼欲将有念灵觉心修成无念灵觉心,复将无念灵觉心分心返照,似成二我,名为“三昧现前”;后将灵觉心放舍一切法,不观不照一切法,如是安住,谓此名为证得实相。此乃邪见,欲将意识修行转变而成真如,常见外道无异,云何名为证悟实相?云何名为透过三关?其实于禅宗初关犹未参破,云何令人依止于他而不依法?
云何慧明法师此说名为邪见?此谓觉知心乃是意识,意识不可能经由修行转变成真如。真如乃从本已来即是不思善恶之体性,从本以来不曾起过一念妄想,从本以来不曾间断、非如觉知心之夜夜间断;从本以来不曾于六尘境起见闻觉知,从本以来即是第八识真如,非由第六识觉知心修行转变而成;是故慧明法师之开示乃是耶见--知见不正;此过甚多,余于《真实如来藏》书中已广陈述,读者径阅可解,此处勿烦赘述。
慧明法师知见邪谬、违远涅槃实相妙心者,其故无他,乃因所悟非正所致。若欲证悟,当依禅宗公案最迅速:
南泉普愿禅师一日问黄檗希运禅师:“黄金为世界,白银为壁落,此是什么人居处?”
此乃十方佛国皆有之实报庄严净土--五不还天之顶--色究竟天境界,唯有已证道种智、已得初地无生法忍以上之菩萨才得生彼,是故黄檗答云:“是圣人居处。”证得第八识真如之后,熏修种智、证得法眼,方入初地,寿尽舍报而后生彼;二乘无学尚不能至,不证实相及种智故。
然而菩萨生彼净土,其觉知心踊跃欢喜之际,别有第八识真如仍依本际安住,此非未悟之人所知也;南泉欲勘黄檗,乃问云:“更有一人居何国土?”黄檗闻言,叉手而立;似则似,是则不是;只是依样画葫芦而已,何尝亲睹葫芦?南泉知他学人作略,尚非真悟,不知此中机关,遂云:“你既然说不得,何不问我王老师?”也是一勘,恰好说与黄檗;黄蘖乃又举问:“更有一人居何国土?”正是明暗双双底时节,于此一问之下,自己不妨有个出身处,无奈黄蘖当时一股脑儿寻他南泉语脉,丢却自家宝藏不见,犹待南泉指引。
众家看倌大德!或有能于平实此一段话中触著筑著者,重问一遍之际便知出身处,语毕正好鼓平实一掌,伸手对余讨杯无生茶喝;可惜当时黄蘖懵无所觉,南泉只得点他一句:“可惜了一些。”只如黄蘖重举之际,出身处何在?诸方老宿还有能检点得出者么?何妨来我正觉讲堂讨茶水吃?
又一时,南泉复问黄蘖:“定慧等学,这个道理如何说?”即定之时慧在定,即慧之时定在慧,语出六祖坛经,人人诵得,亦能说得,只是普皆错解;黄蘖亦复如是:“将觉知心于十二时辰中都不依附一物一法,即是定慧等学。”此语却似慧明法师一般无二,同是错悟本家,俱皆认妄为真--欲将生灭妄心修成第八识真如也。
南泉唯恐自己听错,又重问一遍:“莫非这便是长老你的见处么?”黄蘖却自承当云:“不敢!”南泉欲令黄蘖自知所悟非真,乃向伊道:“多年以来诸方行脚时喝掉的茶水钱且暂不说,你穿坏许多双草鞋的钱,欲教谁替你还?”此乃诃责黄蘖当时所悟不真,无德消受诸方信施;黄蘖语塞,无能答他。此乃黄蘖悟前一段糗事。
如今诸方显密大师无一悟者,而普示现证悟成圣,虚受诸方信施,少则数亿台币,多则百余亿台币;或收存为己所有,或建广大道场以弘常见外道之法,共成地狱重罪;将外道法置于佛法中故,佛说如是等人名为佛法中贼故。
黄蘖彼时未悟,虽然只受信施茶水草鞋钱,南泉已不肯他;何况今人虚受信施动辄以亿计?云何不知速求证悟?上座若闻余语,心有凄凄,欲求悟者,且携草鞋一只来寻平实;甫见已,平实伸脚便令上座为系草鞋。上座系已,起身鼓平实一掌,且自返寺,两厢无事。如或不解,平实为汝举声哭云:“呜呼!哀哉!”
---------------------------
第三三八则 庞公喝责
马祖法嗣则川和尚 庞居士来看师,师云:“还记得初见石头时道理否?”居士云:“犹得阿师重举在。”师云:“情知久参事慢。”居士云:“阿师老耄,不啻庞翁。”师云:“二彼同时,又争几许?”居士云:”庞翁鲜健,且胜阿师。”师云:“不是胜。我只欠尔一个朴头。”居士拈下朴头云:“恰与师相似。”师大笑而已。
师入茶园摘茶次,庞居士云:“法界不容身,师还见我否?”师云:“不是老师怕答公话。”居士云:“有问有答,盖是寻常。”师乃摘茶不听,居士云:“莫怪适来容易借问。”师亦不顾,居士喝云:“遮无礼仪老汉,待我一一举向明眼人在!”师乃抛却茶篮子。便入方丈。
河北柏林禅寺净慧法师云:《…第二点,将修行落实于当下。我们修行要时刻不离当下一念,当下一念处理不好,一切都无从谈起。……我们要让目己的每一念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毫不含糊,在无明烦恼刚要萌动时,就要用智慧的光芒照破它,不可随它迁流。古德所说:“念起即觉,觉之即无”,就是觉照当下一念的方法。如果能把修行落实于当下,那么我们就不必担心到腊月三十日会手忙脚乱,不必担心最后一息不来时会前路茫茫。因为当下是一个永恒的概念,当下不等于是这一念;这一念过了,下一念还是当下;当下能作得主,时时处处就能作得主,这就是所谓“一念万年,万年一念”,能做到这一点,何愁生死不了?何愁烦恼不断?何愁圣果不成呢?》(摘自圆明出版社《净慧法师开示录》页一六一、一六二)
平实云:当下一念乃是意识心之作用,不离意识别境五心所法:欲、胜解、念、定、彗;任汝修到驴年到来,依旧是意识境界,永不能与般若实相相应,此心永远不会变为真心空性故。古德所谓“念起即觉,觉之即无”,乃是修定之法,永不能悟,以定为禅故,非干般若禅,祖师禅故;法师勿误导众生以定境为般若也。
心住当下,永远不离六尘了别,而真心不了别六尘,亦不住当下;能住当下之心乃是觉知心--意识;不论此觉知心有无妄想,皆是意识。净慧法师欲以觉知心于死亡时安住当下而不散乱,欲能作主,此名邪见;不解般若实相故,不解涅槃本际故。唯有觉知心--意识--能安住当下,此心若灭(譬如正死位、闷绝、眠熟、无想定、灭尽定中)则于当下无有能安住者;正死位中此心已灭,谁能安住于当下?而言安住当下及与作主,宁非痴人说梦?乃竟有其座下弟子寄来其所发行之《禅月刊》,谓平实云:“河北是禅的故乡。”
今观河北净慧法师知见邪浅,尚不能知二乘涅槃,亦不入声闻见道,云何能知般若实相?竟言当下能作得主、便能了生死,却与台湾中台山惟觉法师是同参,而言“何愁圣果不成?”俱成大妄语人。
净慧法师又云:《…这里所说的当下一“念”,是“念”心所。心有各种活动,这种现象在佛教界中称为“心所”,即心的活动的各种状态。那么,我们平常作用最多的,是“念心所”--十个“善心所”里最为主要的一个。》(摘自《净慧法师开示录》页一七一)
平实云:法师岂唯不通宗门,亦乃不解教门也;当下一念之念,实非念心所;念心所乃是“于所经境,忆持不忘”之念,非当下一念分明之念也,乃是忆念也;凡曾研读三转法轮诸经之法师居士,尚未悟道而皆能知之,乃竟在“禅的故乡”教禅的您,而竟不知若此,可谓末法也。
复次,“念心所”并非“善心所”之一,乃是别境五心所之一,佛说此乃意识相应心所,不与真心相应;法师云何信口雌黄?说为善心所之一?说与此别境心所相应之觉知心为真如?
三者,善心所有十一,非法师所谓“十个善心所”也,胪列如次,以证念心所非为善心所也:信.进、惭、愧、无贪、无瞋、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净慧法师又云:《以念心所来观察我们当下的这一念妄心,因为我们的真心现在还没有显露出来,我们所观的是一念妄心。妄心转变了,真心就显露出来了,即所谓“舍妄归真”或“转妄成真”。观心是一个手段,目的是要去妄显真。》(摘自同书一七二页)
平实云:法师欲将妄心转变为真心者,乃是邪见--凡夫外道邪见也。妄心者名七转识--眼耳鼻舌身意识能见闻觉知,以及末那识--作主之意根;合此七识名为妄心。云何名妄?谓前六识乃依他起性:依六根六尘及第八识真心而有,缘缺则坏灭,故名为妄心;末那识名为意根,意识觉知心依之而后能起,是意识之根,主宰意识之思惟,恒审思量故处处作主、时时作主,于依他起性上不知其妄,执为实有,是故名为无明覆障,不能证得真如。若人能知自已名我,即知“我”在之时已堕我见,便知应离“作主之我”,当知此人已断一分末那我执;若人能知“见闻觉知”乃是前六识之“我”,复知此我乃依他起性,非真实不坏之法,如实证验之后,则意根末那--作主之我--复能于此依他起性上消除一分遍计执性,当知是人已入声闻见道位,成声闻初果,而犹不知禅--般若实相也。由前六识之依他起性,非是常恒不坏之心,故名为妄;由第七识意根恒常不断而遍计度前六识及相应心所法为我,于依他起性上起遍计执性,导致轮迥生死之流不断,处处作主故、时时作主故,轮迥无尽,故名为妄。
今者法师开示徒众,令人将此妄心修成真心,更言“转妄成真、去妄显真”,却成自语相违,抵触佛意:
一者:若依法师之意转七识妄心成真心第八识者,则汝第八识真心非是本已有之,乃是修而后得;此说有种种大过,亦令佛说因果及熏习等法悉成无义,拙著《真实如来藏》中已具言之,此不赘述。
二者:若妄心七识能转变成真心第八识,以此为悟者,则应一切开悟圣者悉于证悟之际即入无余涅槃,不可能有悟者住世弘法,己无末那妄心故不能持身,真如必将立刻舍身不住色身。设或真如不舍身者,亦将形同植物人,已无妄心见闻觉知及作主性,诸根悉停止运为故,妄心已转变成真心故,佛说真心离见闻觉知亦不作主故。
三者:“转妄成真、去妄显真”之说若得建立,则声闻无学岂非去妄显真者?则应一切阿罗汉皆已亲证法界实相、成大乘菩萨,真心已显故,阿罗汉不应不知故;云何诸声闻罗汉尚有大部份人不知真心而取灭度?
四者:佛既成佛,必是究竟转妄心成真心者,则佛世尊应已全无前七识妄心,则应无觉无知如同木石;而现见佛世尊能观众生根器,应机逗教,非无觉观分别;显见成佛时仍有前七识与第八识真如并行运为,既如是,则法师所言“去妄显真、转妄成真”之说,即成妄语虚语。
五者:法师若言:“我非否定第八识真心,我亦承认其有:我所言者乃是修行--令七识清净而不流转生死。”此亦有过,谓汝不知不证第八识真心故;未知未证之人云何可教祖师禅?助人开悟?尤其是在“禅的故乡”?
六者:法师既知第八识真心与前七识妄心同在,则应开示徒众,教令诸人以妄心觅真心;云何却故意教人转妄成真?故意误导众生于邪路者,名为居心叵测,非法师所应为也,无慈无悲故。若言不知第八识真心与前七识妄心同在者,则法师自身佛法基本知见,可谓极度欠缺,云何而可为人开示?主持禅七?乃至出书误导众生?贻误今人、遗害后人?
平实今劝法师起大悲心--寝息一切误导众生事业;依余诸种著作修正知见及建立功夫,然后精进参究--寻尔本已自有而与妄心同时并存之真心。证得真心后,复入大乘方广唯识诸经印证,而后方可复出,开示佛子正确禅法,令河北省再度成为“禅的故乡”,斯乃法师大功德也。若不依余言,继续将常见外道法置于佛法中,以之开示佛子、误导佛子者,腊月三十到来,阎王不怕汝多话,法师切勿轻忽余言,自寻其咎。前来辨邪已过,今当示尔入处:
则州和尚乃马大师座下真善知识之一。一日庞蕴居士来探访,则州和尚问云:“你还记得当年初见石头希迁禅师时的道理否?”庞居士答云:“还得要你重新再举一遍哩。”则州和尚云:“我料想得知你这个人是:久参事慢。”
久参事慢者谓:参学很久的老修行者,只看重悟之见地,于各种事相事务都变得漫不经心了。居士答云:“你也是老而昏昧了,与我庞蕴没什么差别。”则州和尚却云:“他们俩是同时的,何必争谁年轻年老、差几许年?”则州和尚是向正中来,居士却向偏中答他:“我庞老儿比你年轻健壮。”则州和尚云:“不是你年轻健壮胜我,我只是少了你一个朴头罢了!”朴头者头巾也,或是便帽也。庞公闻言,便拈下朴头道:“这样便恰好与你相似了。”则州和尚闻言大笑而已。
二人之真心但是无始本有,不曾有先后,依证悟者言,平等平等,不分轩轾;然又不妨世间相上之五蕴身有先生晚生之异、有年轻年老之别。是故则州和尚向真心答他庞翁,庞翁却又向妄形答他则州和尚;二人心知肚明,俱知家里事,所以庞翁拈下朴头云:“恰与师相似。”则州和尚知他落处,所以大笑。只如庞翁拈下机头云:“恰与师相似。”什么处是相似?法师若能于此著得一只眠,平实道尔有来由,可以为人说禅。若道不得,平实倩尔向戏班子借个朴头,闲时对著镜子戴上光头上瞧瞧!瞧不出道理时,且摘下朴头瞧瞧!
则州和尚入茶园摘茶时,庞居士忽来问云:“法界里是真空实相,容不得这个色身的,你还看得我的真心本际否?”这庞翁见过许多被马祖粗心大意错印证的同门师兄弟,前时虽与则州和尚有些言语相契,惟恐只是巧合、误打正著,所以这回卷土重来,要再勘则州和尚。所以无风起浪,致上如此一问。
则州和尚茶务正忙,无暇理会,便向他道:“不是我这老师怕答您的言语。”庞翁却不肯放过,逼云:“有问有答,本来是寻常事。”希望则州和尚答他问话。则州和尚却只顾著摘茶叶,不听庞翁言语。庞翁再度要求他答话:“你不要错怪我方才是随便问话。”则州和尚仍旧不理会他,庞居士便大声喝道:“你这个没有礼仪的老汉,等我一一举说给那些明眼人听去!”则州和尚依旧不答他话,却丢下装茶叶的篮子,直接进入方丈室去。
只如居士要他方外相见,问他见不见得到居士真心?则州和尚为什么不答?这庞居士二度逼问,则州和尚却仍不答,抛下茶篮子,径入方丈;究竟则州和尚是有答他处;是无答他处?若已答,和尚分明未曾道得一言半语;若未答,庞居士却又作罢,不入方丈逼他答;法师还答得么?若答不得,即不知老赵州意旨,没有住持“赵州观音院--今之柏林禅寺”本钱;如何为人说禅?
庞翁在当时中国丛林,辨得许多野狐,个个没遮掩处,所以声望极高,诸方老宿闻名惊悚,个个不敢正眼看他,唯除少数证悟之人;此回来到则州和尚处,这第二回勘验人,再三逼问,却不晓得早已反被则州和尚勘验去也。且道:什么处是则州和尚勘破他处?敢问净慈法师您还道得否?若道不得,且请赶快辟个茶园子,待茶熟时,来函邀余前往河北同摘茶去,届时法师小心自看。
(原标题:04、《宗门血脉》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