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三乘歧路
第一节 大乘非佛说?
从第一章到第四章为止,已经说明了胜义谛空性心与世俗谛空相的内涵,以及两者之间关系为何。从这一章开始,就以前面所说为基础,来探讨在修学三乘菩提之过程中究竟有哪些歧路,会使得学人走上偏斜的修行路,乃至有人走入古印度性力派男女双身邪淫外道法中,而与 佛陀的正法越离越远。因为这样的缘故,有必要将三乘菩提较严重的修行歧路加以说明,以避免学人走错路,否则,再回头时已经是多生多劫以后的事了。如果读者能够如实了知三乘菩提的正确知见,以及修行道上存在有哪些歧路,就能不为恶知识所误导,因而走在正确的三乘菩提道路上,乃至福德因缘成熟时能有所实证,这也是笔者默默为正法付出的微小功德之一。
笔者愿以此功德,普皆回向:一者、愿一切有情未来能够迅速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二者、愿正法久住,如无尽灯一样,永续弘传无有穷尽。
常闻佛门中有许多大法师、大居士们主张“大乘非佛说”,譬如释印顺法师主张:【从“佛法”而演进到“大乘佛法”的过程中,有一项是可以看作根本原因的,那就是“佛般涅槃所引起的,佛弟子对于佛的永恒怀念”。】1 他的意思很清楚地表示:他认为大乘法不是 佛亲口说的,是后世佛弟子对 佛的永恒怀念,而由佛弟子们编造出来的。又譬如,蓝吉富教授2008 年5 月在玄奘大学所举办学术会议的第二天早上,他发表完自己的论文后,开放大家提问,当时现场有人质疑“大乘非佛说”的说法不正确,他却答覆说:“大乘非佛说在学术界已经是常识了!”2 他的意思很清楚地告诉大众:他不认同大乘法是 佛亲口说的,所以才会附和“大乘非佛说”的这种说法,甚至还一竹篙将所有佛学学术界人士打入这邪见坑中。
第一点、在阿含诸经中已经有大乘法名相存在,显示 世尊确实早就已经有开示大乘法的内涵存在,只是二乘人对大乘法义没有胜解而不能生起念心所,因此才将它结集成徒有大乘法名相的二乘法解脱道经典。譬如在《杂阿含经》卷3 佛陀曾开示: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支提竹园精舍。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多闻圣弟子于何所而见无常、苦?”诸比丘白佛言:“世尊为法根、法眼、法依,唯愿为说!诸比丘闻已,当如说奉行。”
佛告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多闻圣弟子于色见无常、苦,于受、想、行、识见无常、苦。比丘!色为是常、无常耶?”
比丘白佛:“无常。世尊!”“比丘!无常者是苦耶?”比丘白佛:“是苦。世尊!”“比丘!若无常、苦,是变易法,多闻圣弟子宁于中见我、异我、相在不?”比丘白佛:“不也。世尊!”“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故比丘!所有诸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皆非我、非异我、不相在。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多闻圣弟子如是观察,厌于色,厌受、想、行、识,厌故不乐,不乐故解脱。解脱故,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4
说明如下:有一天,佛在支提竹园精舍为大众开示:色是无常、是苦,是变易法,多闻的圣弟子如实知见色法不是真实我,也不异于真实我,色法与真实我本来就是不一不异的,同时同处又不相混杂地配合运作。五阴当中的色法如是,其他受、想、行、识等四阴,也是同样的道理,皆非真实我也不异真实我,更与真实我不相在。接著 世尊再对五阴与真实我非一非异的道理进一步详细说明,举色法为例而说所有诸色:或者过去的色、或者未来的色、或者现在的色,或者内色、或者外色,或者粗的色、或者细的色,或者美好的色、或者丑恶的色,或者远的色、或者近的色,所有的一切色法都不是真实我,也不异于真实我,色法与真实我本来就是不相混杂的,而且同时同处的配合运作。接著对其他四阴—受、想、行、识—也作同样的开示:或者过去的受想行识、或者未来的受想行识、或者现在的受想行识,或者缘于内的受想行识、或者缘于外的受想行识,或者粗的受想行识、或者细的受想行识,或者美好的受想行识、或者丑恶的受想行识,或者远的受想行识、或者近的受想行识,所有的一切受想行识都不是真实我,也不异于真实我,受想行识与真实我也是不相混杂而同时同处的配合运作。多闻圣弟子由于信受有常住不变易的真实我存在,于五阴如实观察以后,对于五阴产生了厌离想,因为厌离五阴的关系,就不再爱乐五阴;不爱乐五阴的缘故,乃能断三缚结证得初果解脱,再进断五下分结,乃至断尽五上分结,成为自知自作证的“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之四果阿罗汉。
由上举 佛陀的开示可知:与五阴“非我、非异我、不相在”的这个我,当然不会是众生所认知的五阴我,而是外于五阴的,这个不具五阴我性,而与五阴同时同处和合运作的入胎识才是真我,所以五阴我不是真实我,但也不能说五阴我与真实我不相干,因为五阴我是真我入胎识所出生,摄属于入胎识的局部体性,不能外于入胎识而有,所以说两者之间的关系是非一非异。
平实导师在《阿含正义》书中也告诉我们:
【这种开示,在真悟的菩萨们看来,真是太贴切了!这样的开示,绝对是进入第二、三转的般若中观时期,以及唯识种智时期所说的经典;这已经清楚的表示五阴是与真正的我—本识入胎识—同时同处而不一亦不异的,这绝对不会是在初转的声闻法时期所说的经典。】5
说到这里,不知读者有没有发现,“彼一切皆非我、非异我、不相在”这样的说法与哪二部经典所说的义涵一样?是的!就是与二转般若经中《心经》、《金刚经》所说的道理一样。譬如《心经》开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又譬如《金刚经》所开示的:“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这两部经都已经明白地诠释五阴我的虚妄无常性与真实我的金刚不坏性,以及两者之间非一非异的关系。读者如果想要了解这两部经之真实义理的详细内容,请参阅第三章第五节中的说明,于此不再重述。
此外,《杂阿含经》卷20 也提到无相心三昧,迥异于阿含解脱道的说法,如下: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拘睒弥国瞿师罗园,尔时尊者阿难亦在彼住。时有闍知罗比丘尼诣尊者阿难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问尊者阿难:“若无相心三昧不涌、不没,解脱已住,住已解脱。尊者阿难!世尊说此何果?何功德?”
尊者阿难语闍知罗比丘尼:“若无相心三昧不涌、不没,解脱已住,住已解脱,世尊说是智果、智功德。”
闍知罗比丘尼言:“奇哉!尊者阿难!大师及弟子同句、同味、同义。尊者阿难!昔于一时,佛在娑只城安禅林中,时有众多比丘尼往诣佛所,问如此义。尔时,世尊以如是句、如是味、如是义为诸比丘尼说,是故当知奇特,大师弟子所说同句、同味、同义,所谓第一句义。”
时,闍知罗比丘尼闻尊者阿难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如闍知罗比丘尼,迦罗跋比丘尼亦尔。6
说明如下:有闍知罗比丘尼诣尊者阿难所,问:“证得不涌、不没,解脱已住,住已解脱之无相心三昧有何果报?有何功德?”阿难回答:“是智慧的果报、是智慧的功德。”为什么?因为菩萨证此无相心三昧是没有境界的境界,只是般若智慧的出生而已,所以证得无相心三昧的人有般若智慧的果报及功德。也就是说,菩萨证此无相心三昧,是智慧的果报、智慧的功德,就是智慧现起而已,不会有涌动兴奋之心行,故名不涌;也不会如定性声闻阿罗汉,舍寿后灭尽蕴处界一切诸法——灭尽自我(永远灰飞烟灭)而入无余涅槃,故名不没。菩萨转依无相心本来解脱的体性而安住,名为解脱已住、住已解脱。闍知罗比丘尼听到阿难的开示以后,便说:“世尊与其弟子所说的同一句、同一味、同一义,没有差别。”
由此可知:一者、这个无相心三昧迥异于阿含解脱道所说的有相法,与前面所说的“非我、非异我、不相在”的真实“我”都是异名同体之真实义,皆是指称第八识如来藏故。二者、可以证明二乘人曾参与二转、三转盛会,但因二乘人未证如来藏无相心,未得大乘无相心三昧的缘故,不知般若理趣,更不知种智深妙法,是故恭闻 佛陀宣说大乘经典时,只能对其中与解脱道有关的开示成就念心所,并且在 佛陀入灭后随即进行的第一次五百结集,又不肯邀请诸菩萨们共同参与,因此就把他们曾听闻到开示大乘法义理的经典,自意结集在《杂阿含》与《增壹阿含》中,当然就成为徒有大乘法名相的声闻解脱道经典了!7。
此外,有关大乘、真实、如、常住不变、中道、界、种子、熏习、一切种智、六波罗蜜、十波罗蜜等等属于大乘法义的名相,也都已经出现在《杂阿含经》、《增壹阿含经》里面,在在证明:四阿含诸经中,有许多法本来属于大乘经典所说的法,只因为二乘人对大乘法无法胜解,因而无法成就念心所,所以被声闻圣人及凡夫结集成为二乘法的解脱道经典,但仍然保有大乘的佛法名相。如果是证悟的菩萨,为了深入了解整个佛法架构及内涵,也就是要成就差别智、道种智乃至一切种智,一定会深入 佛陀初转、二转、三转所说的经典,他就会发现,其实 佛已经很清楚明白地开示有三乘菩提之差异,而且这三乘菩提最后都摄归于佛菩提,也就是大乘佛菩提,由此可以证明:大乘法真是佛说。
第二点、在二转的《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51〈辨大乘品 第15 之1〉中已经很清楚开示大乘菩提法要,例如:尔时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云何当知菩萨摩诃萨大乘相?云何当知菩萨摩诃萨发趣大乘?如是大乘从何处出?至何处住?如是大乘为何所住?谁复乘是大乘而出?”
佛告善现:“汝问‘云何当知菩萨摩诃萨大乘相者’?谓六波罗蜜多是菩萨摩诃萨大乘相。何等为六?谓布施波罗蜜多、净戒波罗蜜多、安忍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静虑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8
善现向 佛禀白:“如何知道菩萨摩诃萨的大乘法相?”佛陀开示说:“菩萨摩诃萨的大乘法相就是六度波罗蜜多:布施波罗蜜多、持戒波罗蜜多、忍辱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禅定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由此可以证明:大乘法道包括六度波罗蜜多,迥异于声闻只观修四念处、四圣谛、八正道等法,以及缘觉所修十因缘、十二因缘法。所以说,佛在二转所宣演的大乘法,是菩萨摩诃萨才能了知的智慧境界,尚且不是二乘圣人所能了知,更遑论那些主张大乘非佛说的凡夫法师与居士们所能少知。
第三点、在第三转的《入楞伽经》卷7〈五法门品 第12〉,佛已经很详细开示大乘菩提法要如下:五法自体相,及与八种识,二种无我法,摄取诸大乘;名相及分别,三法自体相,正智及真如,是第一义相。9
佛在经中已经很详细说明大乘法道的内涵皆由根本识空性心所含摄,而第一义谛空性心第八识出生前七个识,此八识心王具足函盖五法(相、名、分别、正智、如如)、三自性(圆成实性、依他起性、遍计所执性)、二种无我(人无我、法无我)等一切法,可以为证悟的菩萨在悟后起修中,次第一一亲证现观及体会。大乘法所开示般若总相智、别相智及唯识一切种智等这样的佛菩提法道及智慧,与二乘解脱道完全不同,佛为二乘人所说的解脱道法,以阿含部经典为主,而 佛所宣演大乘法的经典,比起阿含部经典不仅多出许多,而且内涵更是极为甚深微妙;不说别的,光是二转的般若部经典,其分量就已经超过阿含部很多倍,而且经中所开示般若中道的实相智慧都不是不回心的二乘圣人所能理解及亲证的,更不用说第三转的方广唯识诸经所谈一切种智的智慧,那就更是远远超过二乘人的所知与所见了。由此可以证明:在第三转时期,佛陀是更详细阐扬大乘法道之深妙内容,所开示之一切种智的智慧,已经远远高深于二转所宣演的总相及别相智,更不用说初转的解脱道一切智了,这种究竟微妙甚深的无上胜义,唯有诸佛才能具足了知,所以说,大乘法真是佛说。
第四点、佛在般涅槃前,讲了《妙法莲华经》,开示三乘之差别如下:
舍利弗!如彼长者,初以三车诱引诸子,然后但与大车,宝物庄严、安隐第一,然彼长者无虚妄之咎。如来亦复如是无有虚妄,初说三乘引导众生,然后但以大乘而度脱之。何以故?如来有无量智慧、力、无所畏诸法之藏,能与一切众生大乘之法,但不尽能受。舍利弗!以是因缘,当知诸佛方便力故,于一佛乘分别说三。10
佛陀先用譬喻说明大富长者以三车(羊车、鹿车、大白牛车,分别代表声闻乘、缘觉乘以及菩萨乘)诱引儿子们出离火宅(譬喻三界生死)以后,就全部平等地都给他们最好的大白牛车。接著再对舍利弗开示:“舍利弗!当时的大富长者以三车引诱儿子们出离火宅,最后给的却都是具足种种宝物的大白牛车(譬喻菩萨法最为殊胜),远远超过羊车(声闻)、鹿车(缘觉)所能乘载的宝物,而且还可以让诸子都到达最究竟的安隐处(意指无住处涅槃),所以大富长者用这种方法,让儿子们欢喜出离火宅后,最后还得到最尊贵、最殊胜的大白牛车(菩萨法),是没有任何虚妄言说之过失的。”世尊说完譬喻后,接著说自己也是如此,刚开始为众生说有三乘法道,那是因为众生根性各不相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在一开始就接受大乘法,所以如来施设种种方便,先从唯一佛乘的菩萨法中分析出其中的一小部分——解脱道(二乘法)来化导众生,教导大众能出离三界生死苦以后,再为宣演唯一佛乘的大乘菩萨法道;最后都摄归于大乘法,就是希望众生最终都能成就佛道,这样的次第说法是没有任何过失的。如来具有无量的智慧、威神之力、四无所畏等等诸法的宝藏,能给与一切众生无上深妙的大乘之法;但是,因为众生福德、智慧、根器种种条件的不同,所以并不是每一个众生都能够信受奉行的。因为这样的缘故,诸佛就会用种种善巧方便力,于一佛乘中分别为三乘菩提来为众生演说,让众生可以依照自己的根性去修学佛法;但是诸佛最终的目的,都是要让众生能够成就唯一佛乘,而无有余乘若二、若三。由此可知:世尊由于观察众生种种因缘的差异不同,才分别为三乘法道来摄受众生,但最终目的,还是要让众生入唯一佛乘;因此,没有大乘法就不会有二乘解脱道的存在,这就可以证明:大乘法真是佛说。
第五点、禅宗明心见性的法,就是 释迦世尊教外别传的大乘法,说明如下:
尔时大梵天王白佛言:“世尊出世四十余年种种说法,云何有未曾有法耶?云何有及言语法耶?愿为世间一切人天能示己自。”言了,金色千叶大婆罗华持以上佛,而退舍身,以为床座,真诚念愿。
尔时,世尊著坐其座,廊然拈华。时众会中,百万人天及诸比丘悉皆默然。时于会中,唯有尊者摩诃迦叶即见其示,破颜微笑,从座而起,合掌正立,有气无言。尔时佛告摩诃迦叶言:“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有智无智,得因缘证,今日付属摩诃迦叶。”11
大梵天王向 佛禀白:“世尊说法四十余年,说了种种法教,为什么却又开示说从来没有说过任何一法呢?可是现见世尊在世间确实以言语说法四十余年,唯愿世尊为世间一切人天开示此中真正的道理,让大众可以证得世尊所说的微妙法。”大梵天王说完,便将金色莲花(金色优鉢罗华)呈献给 世尊,然后便退下并化现为 世尊的法座,真诚希望世尊能够为大众开示及解疑。这时候,世尊并没有开口说话,只是环顾四周拈起金色莲花示众。当时会中百万人天及诸比丘们,皆不知道 世尊真正的意旨,只有大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从座而起,合掌端身正立,也没有说任何一句话。这时,世尊便当众向摩诃迦叶开示说:“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是一切有情生命的实相心,这个无形无相的微妙法门,不立文字,作为教外别传之法,不论是有智慧的人或是没有智慧的人都一样具有这个实相妙心,一切有情于未来若具足见道的因缘时就可以证得,今天就将此微妙法门嘱咐给大迦叶。”经中已清楚地开示了二个重点:
第一个重点、世尊教外别传的微妙法门,就是大乘菩萨所证的明心见性妙法,从大迦叶尊者开始,天竺的禅宗祖师们代代相传,直到达摩祖师西来,然后在中国发扬光大,直到今天仍然有东山门下的真悟菩萨,因大悲愿力所持而不舍众生,乘愿再来弘传此胜妙的无上大法。禅宗虽然本质上是直指人心、不立文字的宗派,然而证悟诸祖却是比其他宗派留下了更多的语言文字,更以公案的方式来阐述明心见性这
个真实法;所以真悟祖师所说的法,都是直指第一义谛空性心,不能外于第一义谛空性心而有明心见性可说。如果外于第一义谛空性心而说有明心见性等法,那必定都是言不及义的戏论,而与真实义佛法无关。然而第一义谛空性心的行相真的很微细,众生不容易证得,例如《大乘入楞伽经》卷2〈集一切法品 第2〉开示:
大慧!如是藏识行相微细;唯除诸佛及住地菩萨,其余一切二乘、外道定慧之力皆不能知。12
经中 佛已开示:第一义谛空性心藏识行相非常微细,众生真的很难亲证,再加上 世尊有明白告诫:对缘未熟的人不能泄漏密意,否则即成为亏损法事、亏损如来 13,成就破佛正法之重罪。因为这样的缘故,禅宗证悟祖师都不能明说密意,只好撒土撒沙、和泥和水,扮尽种种神头鬼脸,使用种种机锋,甚至用种种语言文字的开示,目的都是在直指真心之所在,让有缘的众生可以藉由参禅的方法来亲证明心见性的大乘无上妙法,成为 佛所说的真实义菩萨,这也正是禅本身虽然不须立任何语言文字,但禅宗祖师们为了众生的法身慧命,却是立了最多语言文字的宗派之因缘所在。
第二个重点、世尊说法四十九年,圆满了三乘菩提种种法,最后却说“从来没有说过任何一法”,这真的会让凡愚大众摸不著头绪。如果是真悟底人,就会知道 世尊说的是如实语。为什么?因为 世尊这句话,是以第一义谛空性心的实际理地之立场来阐述的。由于第八识空性心的实际理地无有一法存在,如同《心经》开示:第八识空性心的自住境界是没有六根、六尘、六识,也没有声闻四圣谛、缘觉十二因缘等法存在的非境界,这样没有境界的境界,才是第一义谛的真实境界,所以虽然空性心祂从来没有说过任何一法,却不妨碍空性心所出生的七转识藉著种种缘,而有种种说法的事相出现。也就是说,第一义谛空性心本身恒处于极寂静的涅槃境界中,哪里有说过法!所以 世尊才会说:“从来没有说过任何一法。”可是第一义谛空性心藉种种缘出生种种法,包括众生的五阴世间及器世间等等,在事相上,不断地显现有种种法出现,不断地为众生生显、让众生受用,所以才能有 世尊说法四十九年的示现。这样的道理,如果不是真悟底人,是无法如实理解的,因此就会有无明众生觉得 世尊说法真的很奇怪,怎么前后颠倒不一致呢?乃至更有愚痴大胆的地狱种性众生,竟然说 世尊三次转前后颠倒、自相矛盾,甚至行于文字列在书中或网络贴文。事实上,世尊前后三转的说法根本没有丝毫颠倒或矛盾,始终是法同一味,所有说法皆秉持以第一义谛空性心为根本而宣演,内容函盖所生显的空相以及空性与空相两者之间的关系,只是依说法次第之浅深狭广不同来分别为众生解说。例如,初转的阿含解脱道,主要是站在第一义谛所生空相立场来说,而且同时开示有涅槃本际(空性心)的存在;二转的般若诸经,主要是站在第一义谛空性心的立场来说,同时说明空性与空相非一非异的道理;而第三转的方广唯识诸经,则是更进一步深入阐释第一义谛空性心及其所生空相诸法二者之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关系,因此有种种不同面向及方便善巧的说法出现。譬如站在第一义谛空性心的自住境界来说,世尊真的没有说法,这是因为第一义谛空性心,祂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是究竟寂灭,哪里会有说法。又,如果站在第一义谛所生现象界诸法的空相立场来说,世尊的确说法四十九年,不仅说到人乘、天乘,还说到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又若是同时从第一义谛空性心及其所生空相两者之间关系的立场来说,世尊的无垢识虽然没有说法,却不妨碍事相上 世尊的无垢识于所生之应化身中真的有说法,而且是炽然说,如禅宗祖师所说:“常说、炽然说无间歇”14。像这样胜妙的第一义谛空性心的真实道理,众生真的很难了解与体会,二乘圣人尚且无法了知,更何况是一般凡夫如何能了知。所以才会有愚痴众生的种种颠倒见出现,妄说 世尊前后三转说法颠倒;唯有真悟底人,才能真正的清楚知道 世尊所谓非说非不说的真实义理,都是围绕著第一义谛空性心而说,从来没有外于第一义谛空性心。由此同样可以证明:大乘法真是佛说。
从上面分析可以证明:佛陀说法四十九年,确实已经将三乘菩提法道详细说明了,尤其是二、三转的大乘法,总共说法三十几年,而初转的二乘法才十几年而已,显然大乘法道比二乘法道更广大、更深入、更胜妙、更微细,而且是函盖二乘法在内,所以 佛需要花更多时间来解说大乘法,这也证明《胜鬘经》中胜鬘夫人的开示:【摄受正法者是摩诃衍,何以故?摩诃衍者,出生一切声闻、缘觉世间出世间善法。……又如一切种子皆依于地而得生长,如是,一切声闻、缘觉世间出世间善法,依于大乘而得增长……。】15 意思是说,大乘法出生了一切包括声闻、缘觉的世间善法和出世间善法,并且这一切包括声闻、缘觉的世间善法和出世间善法,都是依于大乘法而得增长广大,也正因为菩萨依大乘法修行而永不入无余涅槃,用大乘法来摄受众生,才能让二乘法得不断绝;在在证明:大乘法真是 佛亲口说的,绝不是如释印顺等人所主张的,认为是佛弟子对 佛的永恒怀念而长期结集(创造)出来的。(待续)
-------------------
注1 释印顺著,《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正闻出版社(台北市),1994.7七版,页11。
注2 、2008 年5 月31 日至6 月1 日,由释印顺弟子昭慧教授等人,为了纪念印顺去世三周年,于玄奘大学举办第七届“人间佛教,薪火相传”学术会议。笔者第一天没有参加,仅参加第二天的研讨会。蓝吉富教授于发表完自己的论文〈印顺学之形成与发展〉后,开放现场提问,当有人质疑释印顺认同“大乘非佛说”时,笔者及在场大众都亲耳听到蓝吉富教授亲口这么说:“大乘非佛说在学术界已经是常识了!”
又譬如慧广法师主张【大乘经论是佛陀入灭后几百年,才逐渐编辑出来的】3,乃至还有一些小法师、小居士们随顺附和这样的看法,认为大乘法不是 佛陀亲口说的,而是由菩萨们结集创造出来的;这些人不断地在书上、电视上、网络上主张“大乘非佛说”,评论提出大乘是佛说的人不如法。虽然具正信的佛弟子都知道大乘诸经确实是 佛亲口所说,至于要如何证明执“大乘非佛说”之邪见者的主张不正确,这是本节所要深入探究与说明的地方。以下略分五点来阐释及证明大乘法真的是佛说。
注3 慧广法师著,《从假我到真我》,解脱道出版社(南投县),2013.9 初版1 刷,页51。
注4《大正藏》册2,页21,上25-中13。
注5 平实导师著,《阿含正义—唯识学探源》第七辑,正智出版社(台北市),2007.8 初版首刷。
注6《大正藏》册02,页146,上13-29。
注7 参阅 平实导师著,《阿含正义—唯识学探源》第七辑,正智出版社(台北市),2007.8 初版首刷。
注8《大正藏》册5,页290,上26-中5。
注9《大正藏》册16,页558,上25-28。
注 10《妙法莲华经》卷2〈譬喻品 第3〉,《大正藏》册9,页13,下10-18。
注11《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万续藏》册87,页653,下9-18。
注12《大正藏》册16,页594,中29-下2。
注13《大宝积经》卷110:【诸比丘从今已往,于不信前勿说此经,求经过者慎勿示之,于尼干子、尼干部众诸外道中亦勿说之,不恭敬渴请亦勿为说。若违我教亏损法事,此人则为亏损如来。】《大正藏》册11,页617,中12-16。
注14《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15,《大正藏》册47,页874,上21-22。
注15《大正藏》册12,页219,中7-13。
第一节 大乘非佛说?
从第一章到第四章为止,已经说明了胜义谛空性心与世俗谛空相的内涵,以及两者之间关系为何。从这一章开始,就以前面所说为基础,来探讨在修学三乘菩提之过程中究竟有哪些歧路,会使得学人走上偏斜的修行路,乃至有人走入古印度性力派男女双身邪淫外道法中,而与 佛陀的正法越离越远。因为这样的缘故,有必要将三乘菩提较严重的修行歧路加以说明,以避免学人走错路,否则,再回头时已经是多生多劫以后的事了。如果读者能够如实了知三乘菩提的正确知见,以及修行道上存在有哪些歧路,就能不为恶知识所误导,因而走在正确的三乘菩提道路上,乃至福德因缘成熟时能有所实证,这也是笔者默默为正法付出的微小功德之一。
笔者愿以此功德,普皆回向:一者、愿一切有情未来能够迅速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二者、愿正法久住,如无尽灯一样,永续弘传无有穷尽。
常闻佛门中有许多大法师、大居士们主张“大乘非佛说”,譬如释印顺法师主张:【从“佛法”而演进到“大乘佛法”的过程中,有一项是可以看作根本原因的,那就是“佛般涅槃所引起的,佛弟子对于佛的永恒怀念”。】1 他的意思很清楚地表示:他认为大乘法不是 佛亲口说的,是后世佛弟子对 佛的永恒怀念,而由佛弟子们编造出来的。又譬如,蓝吉富教授2008 年5 月在玄奘大学所举办学术会议的第二天早上,他发表完自己的论文后,开放大家提问,当时现场有人质疑“大乘非佛说”的说法不正确,他却答覆说:“大乘非佛说在学术界已经是常识了!”2 他的意思很清楚地告诉大众:他不认同大乘法是 佛亲口说的,所以才会附和“大乘非佛说”的这种说法,甚至还一竹篙将所有佛学学术界人士打入这邪见坑中。
第一点、在阿含诸经中已经有大乘法名相存在,显示 世尊确实早就已经有开示大乘法的内涵存在,只是二乘人对大乘法义没有胜解而不能生起念心所,因此才将它结集成徒有大乘法名相的二乘法解脱道经典。譬如在《杂阿含经》卷3 佛陀曾开示: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支提竹园精舍。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多闻圣弟子于何所而见无常、苦?”诸比丘白佛言:“世尊为法根、法眼、法依,唯愿为说!诸比丘闻已,当如说奉行。”
佛告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多闻圣弟子于色见无常、苦,于受、想、行、识见无常、苦。比丘!色为是常、无常耶?”
比丘白佛:“无常。世尊!”“比丘!无常者是苦耶?”比丘白佛:“是苦。世尊!”“比丘!若无常、苦,是变易法,多闻圣弟子宁于中见我、异我、相在不?”比丘白佛:“不也。世尊!”“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故比丘!所有诸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皆非我、非异我、不相在。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多闻圣弟子如是观察,厌于色,厌受、想、行、识,厌故不乐,不乐故解脱。解脱故,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4
说明如下:有一天,佛在支提竹园精舍为大众开示:色是无常、是苦,是变易法,多闻的圣弟子如实知见色法不是真实我,也不异于真实我,色法与真实我本来就是不一不异的,同时同处又不相混杂地配合运作。五阴当中的色法如是,其他受、想、行、识等四阴,也是同样的道理,皆非真实我也不异真实我,更与真实我不相在。接著 世尊再对五阴与真实我非一非异的道理进一步详细说明,举色法为例而说所有诸色:或者过去的色、或者未来的色、或者现在的色,或者内色、或者外色,或者粗的色、或者细的色,或者美好的色、或者丑恶的色,或者远的色、或者近的色,所有的一切色法都不是真实我,也不异于真实我,色法与真实我本来就是不相混杂的,而且同时同处的配合运作。接著对其他四阴—受、想、行、识—也作同样的开示:或者过去的受想行识、或者未来的受想行识、或者现在的受想行识,或者缘于内的受想行识、或者缘于外的受想行识,或者粗的受想行识、或者细的受想行识,或者美好的受想行识、或者丑恶的受想行识,或者远的受想行识、或者近的受想行识,所有的一切受想行识都不是真实我,也不异于真实我,受想行识与真实我也是不相混杂而同时同处的配合运作。多闻圣弟子由于信受有常住不变易的真实我存在,于五阴如实观察以后,对于五阴产生了厌离想,因为厌离五阴的关系,就不再爱乐五阴;不爱乐五阴的缘故,乃能断三缚结证得初果解脱,再进断五下分结,乃至断尽五上分结,成为自知自作证的“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之四果阿罗汉。
由上举 佛陀的开示可知:与五阴“非我、非异我、不相在”的这个我,当然不会是众生所认知的五阴我,而是外于五阴的,这个不具五阴我性,而与五阴同时同处和合运作的入胎识才是真我,所以五阴我不是真实我,但也不能说五阴我与真实我不相干,因为五阴我是真我入胎识所出生,摄属于入胎识的局部体性,不能外于入胎识而有,所以说两者之间的关系是非一非异。
平实导师在《阿含正义》书中也告诉我们:
【这种开示,在真悟的菩萨们看来,真是太贴切了!这样的开示,绝对是进入第二、三转的般若中观时期,以及唯识种智时期所说的经典;这已经清楚的表示五阴是与真正的我—本识入胎识—同时同处而不一亦不异的,这绝对不会是在初转的声闻法时期所说的经典。】5
说到这里,不知读者有没有发现,“彼一切皆非我、非异我、不相在”这样的说法与哪二部经典所说的义涵一样?是的!就是与二转般若经中《心经》、《金刚经》所说的道理一样。譬如《心经》开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又譬如《金刚经》所开示的:“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这两部经都已经明白地诠释五阴我的虚妄无常性与真实我的金刚不坏性,以及两者之间非一非异的关系。读者如果想要了解这两部经之真实义理的详细内容,请参阅第三章第五节中的说明,于此不再重述。
此外,《杂阿含经》卷20 也提到无相心三昧,迥异于阿含解脱道的说法,如下: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拘睒弥国瞿师罗园,尔时尊者阿难亦在彼住。时有闍知罗比丘尼诣尊者阿难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问尊者阿难:“若无相心三昧不涌、不没,解脱已住,住已解脱。尊者阿难!世尊说此何果?何功德?”
尊者阿难语闍知罗比丘尼:“若无相心三昧不涌、不没,解脱已住,住已解脱,世尊说是智果、智功德。”
闍知罗比丘尼言:“奇哉!尊者阿难!大师及弟子同句、同味、同义。尊者阿难!昔于一时,佛在娑只城安禅林中,时有众多比丘尼往诣佛所,问如此义。尔时,世尊以如是句、如是味、如是义为诸比丘尼说,是故当知奇特,大师弟子所说同句、同味、同义,所谓第一句义。”
时,闍知罗比丘尼闻尊者阿难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如闍知罗比丘尼,迦罗跋比丘尼亦尔。6
说明如下:有闍知罗比丘尼诣尊者阿难所,问:“证得不涌、不没,解脱已住,住已解脱之无相心三昧有何果报?有何功德?”阿难回答:“是智慧的果报、是智慧的功德。”为什么?因为菩萨证此无相心三昧是没有境界的境界,只是般若智慧的出生而已,所以证得无相心三昧的人有般若智慧的果报及功德。也就是说,菩萨证此无相心三昧,是智慧的果报、智慧的功德,就是智慧现起而已,不会有涌动兴奋之心行,故名不涌;也不会如定性声闻阿罗汉,舍寿后灭尽蕴处界一切诸法——灭尽自我(永远灰飞烟灭)而入无余涅槃,故名不没。菩萨转依无相心本来解脱的体性而安住,名为解脱已住、住已解脱。闍知罗比丘尼听到阿难的开示以后,便说:“世尊与其弟子所说的同一句、同一味、同一义,没有差别。”
由此可知:一者、这个无相心三昧迥异于阿含解脱道所说的有相法,与前面所说的“非我、非异我、不相在”的真实“我”都是异名同体之真实义,皆是指称第八识如来藏故。二者、可以证明二乘人曾参与二转、三转盛会,但因二乘人未证如来藏无相心,未得大乘无相心三昧的缘故,不知般若理趣,更不知种智深妙法,是故恭闻 佛陀宣说大乘经典时,只能对其中与解脱道有关的开示成就念心所,并且在 佛陀入灭后随即进行的第一次五百结集,又不肯邀请诸菩萨们共同参与,因此就把他们曾听闻到开示大乘法义理的经典,自意结集在《杂阿含》与《增壹阿含》中,当然就成为徒有大乘法名相的声闻解脱道经典了!7。
此外,有关大乘、真实、如、常住不变、中道、界、种子、熏习、一切种智、六波罗蜜、十波罗蜜等等属于大乘法义的名相,也都已经出现在《杂阿含经》、《增壹阿含经》里面,在在证明:四阿含诸经中,有许多法本来属于大乘经典所说的法,只因为二乘人对大乘法无法胜解,因而无法成就念心所,所以被声闻圣人及凡夫结集成为二乘法的解脱道经典,但仍然保有大乘的佛法名相。如果是证悟的菩萨,为了深入了解整个佛法架构及内涵,也就是要成就差别智、道种智乃至一切种智,一定会深入 佛陀初转、二转、三转所说的经典,他就会发现,其实 佛已经很清楚明白地开示有三乘菩提之差异,而且这三乘菩提最后都摄归于佛菩提,也就是大乘佛菩提,由此可以证明:大乘法真是佛说。
第二点、在二转的《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51〈辨大乘品 第15 之1〉中已经很清楚开示大乘菩提法要,例如:尔时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云何当知菩萨摩诃萨大乘相?云何当知菩萨摩诃萨发趣大乘?如是大乘从何处出?至何处住?如是大乘为何所住?谁复乘是大乘而出?”
佛告善现:“汝问‘云何当知菩萨摩诃萨大乘相者’?谓六波罗蜜多是菩萨摩诃萨大乘相。何等为六?谓布施波罗蜜多、净戒波罗蜜多、安忍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静虑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8
善现向 佛禀白:“如何知道菩萨摩诃萨的大乘法相?”佛陀开示说:“菩萨摩诃萨的大乘法相就是六度波罗蜜多:布施波罗蜜多、持戒波罗蜜多、忍辱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禅定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由此可以证明:大乘法道包括六度波罗蜜多,迥异于声闻只观修四念处、四圣谛、八正道等法,以及缘觉所修十因缘、十二因缘法。所以说,佛在二转所宣演的大乘法,是菩萨摩诃萨才能了知的智慧境界,尚且不是二乘圣人所能了知,更遑论那些主张大乘非佛说的凡夫法师与居士们所能少知。
第三点、在第三转的《入楞伽经》卷7〈五法门品 第12〉,佛已经很详细开示大乘菩提法要如下:五法自体相,及与八种识,二种无我法,摄取诸大乘;名相及分别,三法自体相,正智及真如,是第一义相。9
佛在经中已经很详细说明大乘法道的内涵皆由根本识空性心所含摄,而第一义谛空性心第八识出生前七个识,此八识心王具足函盖五法(相、名、分别、正智、如如)、三自性(圆成实性、依他起性、遍计所执性)、二种无我(人无我、法无我)等一切法,可以为证悟的菩萨在悟后起修中,次第一一亲证现观及体会。大乘法所开示般若总相智、别相智及唯识一切种智等这样的佛菩提法道及智慧,与二乘解脱道完全不同,佛为二乘人所说的解脱道法,以阿含部经典为主,而 佛所宣演大乘法的经典,比起阿含部经典不仅多出许多,而且内涵更是极为甚深微妙;不说别的,光是二转的般若部经典,其分量就已经超过阿含部很多倍,而且经中所开示般若中道的实相智慧都不是不回心的二乘圣人所能理解及亲证的,更不用说第三转的方广唯识诸经所谈一切种智的智慧,那就更是远远超过二乘人的所知与所见了。由此可以证明:在第三转时期,佛陀是更详细阐扬大乘法道之深妙内容,所开示之一切种智的智慧,已经远远高深于二转所宣演的总相及别相智,更不用说初转的解脱道一切智了,这种究竟微妙甚深的无上胜义,唯有诸佛才能具足了知,所以说,大乘法真是佛说。
第四点、佛在般涅槃前,讲了《妙法莲华经》,开示三乘之差别如下:
舍利弗!如彼长者,初以三车诱引诸子,然后但与大车,宝物庄严、安隐第一,然彼长者无虚妄之咎。如来亦复如是无有虚妄,初说三乘引导众生,然后但以大乘而度脱之。何以故?如来有无量智慧、力、无所畏诸法之藏,能与一切众生大乘之法,但不尽能受。舍利弗!以是因缘,当知诸佛方便力故,于一佛乘分别说三。10
佛陀先用譬喻说明大富长者以三车(羊车、鹿车、大白牛车,分别代表声闻乘、缘觉乘以及菩萨乘)诱引儿子们出离火宅(譬喻三界生死)以后,就全部平等地都给他们最好的大白牛车。接著再对舍利弗开示:“舍利弗!当时的大富长者以三车引诱儿子们出离火宅,最后给的却都是具足种种宝物的大白牛车(譬喻菩萨法最为殊胜),远远超过羊车(声闻)、鹿车(缘觉)所能乘载的宝物,而且还可以让诸子都到达最究竟的安隐处(意指无住处涅槃),所以大富长者用这种方法,让儿子们欢喜出离火宅后,最后还得到最尊贵、最殊胜的大白牛车(菩萨法),是没有任何虚妄言说之过失的。”世尊说完譬喻后,接著说自己也是如此,刚开始为众生说有三乘法道,那是因为众生根性各不相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在一开始就接受大乘法,所以如来施设种种方便,先从唯一佛乘的菩萨法中分析出其中的一小部分——解脱道(二乘法)来化导众生,教导大众能出离三界生死苦以后,再为宣演唯一佛乘的大乘菩萨法道;最后都摄归于大乘法,就是希望众生最终都能成就佛道,这样的次第说法是没有任何过失的。如来具有无量的智慧、威神之力、四无所畏等等诸法的宝藏,能给与一切众生无上深妙的大乘之法;但是,因为众生福德、智慧、根器种种条件的不同,所以并不是每一个众生都能够信受奉行的。因为这样的缘故,诸佛就会用种种善巧方便力,于一佛乘中分别为三乘菩提来为众生演说,让众生可以依照自己的根性去修学佛法;但是诸佛最终的目的,都是要让众生能够成就唯一佛乘,而无有余乘若二、若三。由此可知:世尊由于观察众生种种因缘的差异不同,才分别为三乘法道来摄受众生,但最终目的,还是要让众生入唯一佛乘;因此,没有大乘法就不会有二乘解脱道的存在,这就可以证明:大乘法真是佛说。
第五点、禅宗明心见性的法,就是 释迦世尊教外别传的大乘法,说明如下:
尔时大梵天王白佛言:“世尊出世四十余年种种说法,云何有未曾有法耶?云何有及言语法耶?愿为世间一切人天能示己自。”言了,金色千叶大婆罗华持以上佛,而退舍身,以为床座,真诚念愿。
尔时,世尊著坐其座,廊然拈华。时众会中,百万人天及诸比丘悉皆默然。时于会中,唯有尊者摩诃迦叶即见其示,破颜微笑,从座而起,合掌正立,有气无言。尔时佛告摩诃迦叶言:“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有智无智,得因缘证,今日付属摩诃迦叶。”11
大梵天王向 佛禀白:“世尊说法四十余年,说了种种法教,为什么却又开示说从来没有说过任何一法呢?可是现见世尊在世间确实以言语说法四十余年,唯愿世尊为世间一切人天开示此中真正的道理,让大众可以证得世尊所说的微妙法。”大梵天王说完,便将金色莲花(金色优鉢罗华)呈献给 世尊,然后便退下并化现为 世尊的法座,真诚希望世尊能够为大众开示及解疑。这时候,世尊并没有开口说话,只是环顾四周拈起金色莲花示众。当时会中百万人天及诸比丘们,皆不知道 世尊真正的意旨,只有大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从座而起,合掌端身正立,也没有说任何一句话。这时,世尊便当众向摩诃迦叶开示说:“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是一切有情生命的实相心,这个无形无相的微妙法门,不立文字,作为教外别传之法,不论是有智慧的人或是没有智慧的人都一样具有这个实相妙心,一切有情于未来若具足见道的因缘时就可以证得,今天就将此微妙法门嘱咐给大迦叶。”经中已清楚地开示了二个重点:
第一个重点、世尊教外别传的微妙法门,就是大乘菩萨所证的明心见性妙法,从大迦叶尊者开始,天竺的禅宗祖师们代代相传,直到达摩祖师西来,然后在中国发扬光大,直到今天仍然有东山门下的真悟菩萨,因大悲愿力所持而不舍众生,乘愿再来弘传此胜妙的无上大法。禅宗虽然本质上是直指人心、不立文字的宗派,然而证悟诸祖却是比其他宗派留下了更多的语言文字,更以公案的方式来阐述明心见性这
个真实法;所以真悟祖师所说的法,都是直指第一义谛空性心,不能外于第一义谛空性心而有明心见性可说。如果外于第一义谛空性心而说有明心见性等法,那必定都是言不及义的戏论,而与真实义佛法无关。然而第一义谛空性心的行相真的很微细,众生不容易证得,例如《大乘入楞伽经》卷2〈集一切法品 第2〉开示:
大慧!如是藏识行相微细;唯除诸佛及住地菩萨,其余一切二乘、外道定慧之力皆不能知。12
经中 佛已开示:第一义谛空性心藏识行相非常微细,众生真的很难亲证,再加上 世尊有明白告诫:对缘未熟的人不能泄漏密意,否则即成为亏损法事、亏损如来 13,成就破佛正法之重罪。因为这样的缘故,禅宗证悟祖师都不能明说密意,只好撒土撒沙、和泥和水,扮尽种种神头鬼脸,使用种种机锋,甚至用种种语言文字的开示,目的都是在直指真心之所在,让有缘的众生可以藉由参禅的方法来亲证明心见性的大乘无上妙法,成为 佛所说的真实义菩萨,这也正是禅本身虽然不须立任何语言文字,但禅宗祖师们为了众生的法身慧命,却是立了最多语言文字的宗派之因缘所在。
第二个重点、世尊说法四十九年,圆满了三乘菩提种种法,最后却说“从来没有说过任何一法”,这真的会让凡愚大众摸不著头绪。如果是真悟底人,就会知道 世尊说的是如实语。为什么?因为 世尊这句话,是以第一义谛空性心的实际理地之立场来阐述的。由于第八识空性心的实际理地无有一法存在,如同《心经》开示:第八识空性心的自住境界是没有六根、六尘、六识,也没有声闻四圣谛、缘觉十二因缘等法存在的非境界,这样没有境界的境界,才是第一义谛的真实境界,所以虽然空性心祂从来没有说过任何一法,却不妨碍空性心所出生的七转识藉著种种缘,而有种种说法的事相出现。也就是说,第一义谛空性心本身恒处于极寂静的涅槃境界中,哪里有说过法!所以 世尊才会说:“从来没有说过任何一法。”可是第一义谛空性心藉种种缘出生种种法,包括众生的五阴世间及器世间等等,在事相上,不断地显现有种种法出现,不断地为众生生显、让众生受用,所以才能有 世尊说法四十九年的示现。这样的道理,如果不是真悟底人,是无法如实理解的,因此就会有无明众生觉得 世尊说法真的很奇怪,怎么前后颠倒不一致呢?乃至更有愚痴大胆的地狱种性众生,竟然说 世尊三次转前后颠倒、自相矛盾,甚至行于文字列在书中或网络贴文。事实上,世尊前后三转的说法根本没有丝毫颠倒或矛盾,始终是法同一味,所有说法皆秉持以第一义谛空性心为根本而宣演,内容函盖所生显的空相以及空性与空相两者之间的关系,只是依说法次第之浅深狭广不同来分别为众生解说。例如,初转的阿含解脱道,主要是站在第一义谛所生空相立场来说,而且同时开示有涅槃本际(空性心)的存在;二转的般若诸经,主要是站在第一义谛空性心的立场来说,同时说明空性与空相非一非异的道理;而第三转的方广唯识诸经,则是更进一步深入阐释第一义谛空性心及其所生空相诸法二者之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关系,因此有种种不同面向及方便善巧的说法出现。譬如站在第一义谛空性心的自住境界来说,世尊真的没有说法,这是因为第一义谛空性心,祂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是究竟寂灭,哪里会有说法。又,如果站在第一义谛所生现象界诸法的空相立场来说,世尊的确说法四十九年,不仅说到人乘、天乘,还说到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又若是同时从第一义谛空性心及其所生空相两者之间关系的立场来说,世尊的无垢识虽然没有说法,却不妨碍事相上 世尊的无垢识于所生之应化身中真的有说法,而且是炽然说,如禅宗祖师所说:“常说、炽然说无间歇”14。像这样胜妙的第一义谛空性心的真实道理,众生真的很难了解与体会,二乘圣人尚且无法了知,更何况是一般凡夫如何能了知。所以才会有愚痴众生的种种颠倒见出现,妄说 世尊前后三转说法颠倒;唯有真悟底人,才能真正的清楚知道 世尊所谓非说非不说的真实义理,都是围绕著第一义谛空性心而说,从来没有外于第一义谛空性心。由此同样可以证明:大乘法真是佛说。
从上面分析可以证明:佛陀说法四十九年,确实已经将三乘菩提法道详细说明了,尤其是二、三转的大乘法,总共说法三十几年,而初转的二乘法才十几年而已,显然大乘法道比二乘法道更广大、更深入、更胜妙、更微细,而且是函盖二乘法在内,所以 佛需要花更多时间来解说大乘法,这也证明《胜鬘经》中胜鬘夫人的开示:【摄受正法者是摩诃衍,何以故?摩诃衍者,出生一切声闻、缘觉世间出世间善法。……又如一切种子皆依于地而得生长,如是,一切声闻、缘觉世间出世间善法,依于大乘而得增长……。】15 意思是说,大乘法出生了一切包括声闻、缘觉的世间善法和出世间善法,并且这一切包括声闻、缘觉的世间善法和出世间善法,都是依于大乘法而得增长广大,也正因为菩萨依大乘法修行而永不入无余涅槃,用大乘法来摄受众生,才能让二乘法得不断绝;在在证明:大乘法真是 佛亲口说的,绝不是如释印顺等人所主张的,认为是佛弟子对 佛的永恒怀念而长期结集(创造)出来的。(待续)
-------------------
注1 释印顺著,《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正闻出版社(台北市),1994.7七版,页11。
注2 、2008 年5 月31 日至6 月1 日,由释印顺弟子昭慧教授等人,为了纪念印顺去世三周年,于玄奘大学举办第七届“人间佛教,薪火相传”学术会议。笔者第一天没有参加,仅参加第二天的研讨会。蓝吉富教授于发表完自己的论文〈印顺学之形成与发展〉后,开放现场提问,当有人质疑释印顺认同“大乘非佛说”时,笔者及在场大众都亲耳听到蓝吉富教授亲口这么说:“大乘非佛说在学术界已经是常识了!”
又譬如慧广法师主张【大乘经论是佛陀入灭后几百年,才逐渐编辑出来的】3,乃至还有一些小法师、小居士们随顺附和这样的看法,认为大乘法不是 佛陀亲口说的,而是由菩萨们结集创造出来的;这些人不断地在书上、电视上、网络上主张“大乘非佛说”,评论提出大乘是佛说的人不如法。虽然具正信的佛弟子都知道大乘诸经确实是 佛亲口所说,至于要如何证明执“大乘非佛说”之邪见者的主张不正确,这是本节所要深入探究与说明的地方。以下略分五点来阐释及证明大乘法真的是佛说。
注3 慧广法师著,《从假我到真我》,解脱道出版社(南投县),2013.9 初版1 刷,页51。
注4《大正藏》册2,页21,上25-中13。
注5 平实导师著,《阿含正义—唯识学探源》第七辑,正智出版社(台北市),2007.8 初版首刷。
注6《大正藏》册02,页146,上13-29。
注7 参阅 平实导师著,《阿含正义—唯识学探源》第七辑,正智出版社(台北市),2007.8 初版首刷。
注8《大正藏》册5,页290,上26-中5。
注9《大正藏》册16,页558,上25-28。
注 10《妙法莲华经》卷2〈譬喻品 第3〉,《大正藏》册9,页13,下10-18。
注11《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万续藏》册87,页653,下9-18。
注12《大正藏》册16,页594,中29-下2。
注13《大宝积经》卷110:【诸比丘从今已往,于不信前勿说此经,求经过者慎勿示之,于尼干子、尼干部众诸外道中亦勿说之,不恭敬渴请亦勿为说。若违我教亏损法事,此人则为亏损如来。】《大正藏》册11,页617,中12-16。
注14《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15,《大正藏》册47,页874,上21-22。
注15《大正藏》册12,页219,中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