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方有般若波罗蜜
必须先证得自性如来——第八识如来藏阿赖耶识,才能现观祂的真如法性,然后才能观察祂是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证真如与发起实相般若之间的因与果,是当代佛门四众所不知道的;而证如来藏与证真如的因与果,也是当代佛门四众所不知道的,包括当代所有大法师、大居士们在内。证真如而观察到第八识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此是因;之后由于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观察而产生实相般若深妙智慧,则是果。证如来藏心体的所在而能现前观察祂的运作,是因;证如来藏之后即能观察如来藏的真如法性,名为证真如,是果。以此缘故而说:实相般若以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为体,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以真如为体,真如以第八识如来藏为体。
必须先有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现观,才会有实相般若在胸;也是因为对真如所现观的内容越来越深广,使得菩萨对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内涵了解越来越深广;如是继续深入观察而扩及对于真如、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与世间法、出世间法、世出世间法等大乘三十七道品的观察,具足《大品般若经》所说的内涵,使实相般若越来越具足、越圆满,才能依此般若智慧而确实到达初地,通达自心如来本来解脱的彼岸境地。但涅槃总共有四种,不是初地菩萨所能具足证得;在这一节中要说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与般若波罗蜜的关联之前,应该先了解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道理。《成唯识论》卷 10云:
涅槃义别,略有四种。一、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谓一切法相真如理;虽有客染而本性净,具无数量微妙功德,无生无灭湛若虚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与一切法不一不异,离一切相一切分别;寻思路绝,名言道断;唯真圣者自内所证,其性本寂故名涅槃。……1
语译如下:
【涅槃真实义的差别,大略而言有以下四种。一、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是说一切诸法运行的种种法相中的真如正理;在这个涅槃之中,虽然仍有三界爱等客尘杂染,而这个涅槃是本性清净的,具有无数亦无量的微妙功德,从来无生而且永远无灭,湛然不动犹如虚空一般;而这个真如妙理所显示的涅槃是一切有情平等平等并且是同样都本然已有,与名色等一切法不一也不异,而祂自身远离一切法相及一切分别;寻思之路来到祂的境界中便断绝了,一切表义名言与显境名言之道来到祂的境界中便断绝了;这是唯有真实亲证的圣者自身内法之所证,这个真如涅槃的自性是本来已经寂灭的缘故,所以名之为涅槃。……】
般若所证、所说都是法界实相 ——诸能差别背后的真实法相,所以名为实相般若。有情法界总说有十:佛法界,菩萨法界,声闻、缘觉、诸天、人间、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法界。一切法界 ——上从诸佛法界以下乃至地狱等十个法界,莫不由实相心如来藏所成就;若无实相心如来藏出生万法,十法界中之一切有情名色即无由而生,则无法界之可言。而一切法界中之一切有情名色既生已,能生之如来藏恒与一切法界同时同处而不分离,是故如来藏恒时显示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即与一切法界同时同处,故说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与一切法界的法相不一不异。由上面所举经文及《成唯识论》中的说明,很清楚表显了真如与祂所显示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能具足般若之理。
因为证真如而证得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人,才会有般若智慧生起;然涅槃本无实法,乃第八识于三界中的运行过程所显示之不生不灭法相故,是故有时以涅槃之名说第八识如来藏心。亦因此故,有时说涅槃即是第八识心而容受一切法界有情。《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 58〈初分赞大乘品第 16之 3〉:
善现!当知如涅槃界普能含受无数无量无边有情,大乘亦尔,普能含受无数无量无边有情。善现!由此因缘故作是说:譬如虚空普能含受无数无量无边有情,大乘亦尔,普能含受无数无量无边有情。2
这是因为一切有情法界即是真如,真如即是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即是如来藏,如来藏妙义即是第一义谛,第一义谛即是大乘,所以才说:“大乘亦尔,普能含受无数无量无边有情。”
然而涅槃以及一切诸佛胜法,其实本是第八识如来藏心之所出生、显示,是故涅槃本来无法,因心成法而说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这个涅槃其实即是第八识妙真如心,是故《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 1〈释提桓因品第 2〉说:
尔时众中有诸天子作是念:“诸夜叉众语言章句尚可知义,须菩提所说所论难可得解。”须菩提知诸天子心所念,语诸天子言:“是中无说、无示、无听。”诸天子作是念:“须菩提欲令此义易解,而转深妙。”须菩提知诸天子心所念,语诸天子言:“若行者欲证须陀洹果,欲住须陀洹果,不离是忍。欲证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欲证辟支佛道,欲证佛法,亦不离是忍。”尔时诸天子作是念:“何等人能随顺听须菩提所说?”须菩提知诸天子心所念,语诸天子言:“幻人能随顺听我所说,而无听无证。”诸天子作是念:“但听者如幻,众生亦如幻?须陀洹果乃至辟支佛道亦如幻?”须菩提知诸天子心所念,语诸天子言:“我说众生如幻如梦,须陀洹果亦如幻如梦,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亦如幻如梦。”诸天子言:“须菩提亦说佛法如幻如梦?”须菩提言:“我说佛法亦如幻如梦,我说涅槃亦如幻如梦。”诸天子言:“大德须菩提亦说涅槃如幻如梦耶?”须菩提言:“诸天子!设复有法过于涅槃,我亦说如幻如梦。诸天子!幻梦、涅槃,无二无别。”3
涅槃如幻如梦,都因涅槃本是第八识妙真如心所显示之不生不灭非境界故,然第八识本来自己已在、法尔而有,是故菩萨亲证第八识妙真如心时所证涅槃,当知是本来涅槃,故名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而这个涅槃仍然不离第八识真如心而显示,本属心性,是故涅槃并非实有,当然如幻如梦。佛法乃至声闻菩提法,下至三界六道二十五有等有情,亦依如来藏真如心而有、而显示,当然佛法亦复如幻如梦,唯有如来藏真如心是真实究竟之法。
般若智慧的出生是缘于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现观是缘于真如,真如的现观则是缘于对第八识在五阴十八界中运行过程的现量观察,所以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就是真如在一切法中运行的过程所显示出来的涅槃道理,因此《成唯识论》中才会说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是“谓一切法相真如理”。由这个道理,说实相般若智慧的出生,要缘于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实证;若是未曾实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即无实相般若的实证可言;若是否定如来藏,即无真如可证,即是否定真如,即无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之实证可言;以此缘故,若是否定第八识如来藏阿赖耶识,即无真如的实证可言,何况能知能说真如妙义?由此而特地标举学法时的重要知见:必须依止八识论而学习三乘菩提,若是依止六识论而欲学、已学菩提,拒斥第八识如来藏阿赖耶识,三乘中任何一乘的学习都将注定失败,更别说是想要亲证任何一种涅槃。
想要实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必须先修学禅宗的禅,明心证悟如来藏之后方能现观如来藏的真如法性而证真如;想要实证真如、实证般若波罗蜜多,应该先学般若波罗蜜多,即是先闻熏正确的实相般若正见,藉以断除我见而远离六识论恶见,然后才能正确地参禅而明心;明心以后才能证真如,证真如以后才能实证菩萨所证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所以想要亲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人,要先修学正确的般若波罗蜜多,藉以远离六识论恶见,这才是最重要的事。以此缘故,《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 3〈学观品第 2〉说:
若菩萨摩诃萨欲等安立十方各如殑伽沙界诸有情类,令住戒蕴、或住定蕴、或住慧蕴、或住解脱蕴、或住解脱知见蕴、或住预流果、或住一来果、或住不还果、或住阿罗汉果、或住独觉菩提,乃至或令入无余依般涅槃界,应学般若波罗蜜多。4
这是因为只要实证般若波罗蜜多,就能现观一切法界中的实相即是一切有情各各都有的第八识如来藏,就能现观一切有情身中本有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确认不从修得,而是本有。而这个涅槃是本来自性清净,不是无自性,也不是像二乘涅槃的修习,是从现象上说有染污而后修除染污的涅槃;所以菩萨若是想要帮助众生证得二乘菩提出世果,应该先学般若波罗蜜多;何况是想要帮助众生证得大乘菩提的世出世果,更应该自己先学般若波罗蜜多,然后才能实证,也才能如实利乐学人。但若是跟错了善知识而学错了,把修学二乘菩提当作是修学般若波罗蜜多,或是把错会后的二乘菩提解脱道的修学当作是修学般若波罗蜜多,则必落入常见外道所堕的意识境界中——不论那个意识境界是粗意识、细意识、极细意识、现意识、近意识、远意识。这是末法时代佛门中一切真修行者必须特别留意之处。
第九节 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极难修证,更难转依
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极难修证,是因为这个本来涅槃是不可思议的非数之门,并非数门所摄。然而实证后的转依更困难,我见未断、智慧不够、定力不够、贪欲深重或慢心深重者,都无法转依成功。如是类人,都得先修五停心观,把觉知心与意根降伏下来很久以后,接著要确实具足断尽我见,再来求实证,才有可能在实证以后转依成功。若是尚未修得定力,又是善知识作人情奉送而听闻,不是自己经历辛苦的参究过程而弃舍无数邪见者,虽知般若密意,依旧无法转依成功,则真如密意对他而言只是知识,并非实证;后果就是转依不能成功而开始心疑,继之以毁谤贤圣及毁谤真如妙法,来世报在无间地狱;因为他的觉知心所造谤法、谤贤圣等大恶业,都是在他自己的如来藏中造作,这些大恶业种子当然也都不离自心如来藏,必然完整收存于自己的如来藏心中,舍寿后自动实行因果律。因此若不想自害,则不应单凭善知识书中的文字而作真如密意之研究;若不想害人,则不应以实相般若的密意为人明说;否则纵使明知般若密意了,也必然无法转依成功,只是自害害人之举,大大不利于自己及他人之后世。
接著先谈为何很难实证?《大集大虚空藏菩萨所问经》卷 6有载:
复问:“云何数非数门?”答曰:“数门者说有为法,非数门者说无为法。又数非数法,皆是无为,是故佛说应以智慧远离一切称量数法。于有为数,以识称量,如理观察,尔时不见是法应断、是不应断,是法应证、是不应证,是法应修、是不应修;不见诸法,亦不作限量。若无见无量,是时即获无所执著得无悕望。若无悕望则无所缘,得无所缘则得无我,若得无我则无所执。云何无所执?不执色是常无常,不执受想行识是常无常;不执色是苦是乐,不执受想行识是苦是乐;不执色是我无我,乃至不执识是我无我;不执色是净非净,乃至不执识是净非净;不执色是空非空,乃至不执识是空非空,即获无所执著三摩地。得是三摩地已,常起大悲度诸有情,不见流转生死烦恼。所以者何?生死涅槃,性无别故;于诸有情现见涅槃,亦知自身本来涅槃,是名菩萨般涅槃行。”5
由这一段经文中所说,显示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并非数法所摄,而属于非数法;因为这不同于二乘菩提依于五蕴六入……等有数法而作观行,是故名为非数法。什么是数法?例如五蕴—色受想行识—总数有五,可以计数;亦如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等,都是可以从世间法中经由教授说明而得理解,然后即能一一计数,检查自己欲断之我见、我执有无断尽,所以名为数法。但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这个法虽然可以现观而得实证,却不是三界中有数法等法数,因此极难实证而难得现观;因为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这个法,是由第八识在十八界中运行的过程显示出来的真如,来显示第八识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而这个真如、涅槃并非世间法,没有数可数,是绝对待的世出世间实相之法,因此唯有实证第八识真如的菩萨才能现观,不是经由语言文字明说以后就能实证。要从实证第八识真如心来观察祂在三界诸法中运行时的不生不灭等自性,才能实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正因为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不是世间法,不是有数法而属于非数法,所以极难实证。
二乘涅槃是经由有数法的观行而得实证,例如观察五蕴之无常、苦、空、无我;观察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等有数法之无常、苦、空、无我,所观行之对象都是经由语言文字加以说明之后,闻者便能理解,随后即能观察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等有数法而得理解;然后修学声闻四圣谛十二行观,即能断我见乃至断我执;这些都是有次第性的数法,观行时也是由浅而深的次第性观行之法。但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之现量境界,无法以言说解释便能让人实证,亲证时也不是有次第性的实证,而是顿时悟入而无次第;因为这种涅槃不是有数法,绝待于三界一切法数,听闻之人纵使想要实证,若无善知识指导,终无入处。观察古来求证如是大乘涅槃之人,多如过江之鲫,而历代之实证者寥寥可数,证明如是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之极难实证。
证悟已难,但证悟后能否成功转依,才是最大的难关;若转依不成功,纵使所悟真实,一世乃至十劫之中不免退转;退转之后难免无恶不造,无恶不造的结果就是如同无量劫前的净目天子法才、王子舍利弗一样,下堕地狱长劫受苦之后次第流转于饿鬼道、畜生道中,无量劫后方得重回人间,果报极为惨痛而长久;这个无量劫前的往事,具载于《菩萨璎珞本业经》中,如来苦口劝诫一切弟子,要具足实修菩萨本业作为璎珞(要有具足的福德作为所证智慧之支持),转依始能成功,方免解悟之后退转堕入地狱无量劫受诸大苦;以此缘故,平实再次说明悟后转依之重要。
上举经文讲的正是证悟后的转依境界,由于许多人不懂转依的道理,在没有善知识摄受之下,纵使所悟真实,仍然不懂转依的道理,短短一世之中即已退失而造作诬谤最了义法之大恶业,或者违背佛陀的法戒—法毗奈耶—而求世间名声、财物利益,贩卖佛法或公开明讲大乘涅槃之密意,成为亏损法事、亏损如来之大恶业,不免如同往昔无数劫前的净目天子法才、王子舍利弗一样,由于没有善知识摄受而致转依未成功,退失菩提而导致不信因果、无恶不造,因此堕入三恶道极久。所以佛门一切实证般若密意之人,对转依的道理都必须详加了解而如实作到,今语译上举文殊菩萨与大虚空藏菩萨之间对答经文的意涵如下:
【复问:“什么是数门与非数门?”答曰:“有数之门的意思是说有为法,非数之门的意思是说无为法。而且,有数法与非数法,全部都是无为,因为这个缘故,佛说应该以智慧远离一切可以称说或计量的有数之法。于有为性的有数法,以识阴六识来称说及衡量时,如理作意加以观察了,那时不会看见这个法应该断除、这个法不应该断除,这个法应该证得、这个法不应该证得,这个法应该修习、这个法不应该修习;这时依止真如法界而没有看见诸法了,也不对诸法作出一定数目的限制。假使所见诸法是无能见也无有数量时,就获得无所执著而住于无所悕望的境界中。如果无所悕望就无所攀缘,可以无所攀缘就证得无我,若是证得无我时就无所执著。什么是无所执著呢?不执著色蕴是常或无常,不执著受想行识是常或无常;不执著色蕴是苦或是乐,不执著受想行识是苦或是乐;不执著色蕴是我或无我,乃至不执著识阴是我或无我;不执著色蕴是清净或不清净,乃至不执著识蕴是清净或不清净;不执著色蕴是空或非空,乃至不执著识蕴是空或非空,就能获得无所执著三摩地。得到这个三摩地以后,常常生起大悲心而度化很多有情,却同时不曾看见有流转生死等烦恼。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生死与涅槃,二者的自性没有差别的缘故;这样的菩萨于一切有情现前看见都是本来涅槃,也知道自己本身是本来涅槃,这样就名之为菩萨般涅槃行。”】
“有数”之法可以计量,“非数”之法没有“数”可言,则不能计量;蕴处界等法都有数量可以计算,妙真如心所显示的大乘涅槃却“非数”而不可计量;所以二乘涅槃是有数法,大乘涅槃是“非数”法。这是因为求证二乘涅槃法时,所观行的对象是世俗法五蕴十八界等法数;而求证大乘涅槃时,除了同样必须观行二乘涅槃法所观行的世俗法,还必须进而观行世俗法蕴处界等有数法的来处与生灭;世俗法的来处即是第一义谛真如妙心,但这个真如妙心不属于三界中法,不归入一切法数中;因为一切法数都是从祂而生的,而祂是超然于物外、超然于觉知心、作主心之上的万法本源,所以真如妙心所显示的大乘涅槃当然不是有数法。但因为实证“无数亦无量”之妙真如法以后,转依妙真如心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而住心时(住心即是止),设身处地转从妙真如心的境界来看一切有数之法(观)时,妙真如心离见闻觉知所以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则一切有数法自然也随之无有所见、所闻、所觉、所知,是故这段经文中说:“尔时不见是法应断、是不应断,是法应证、是不应证,是法应修、是不应修;不见诸法,亦不作限量。”
正因妙真如心永远住于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中,觉知心现观此事实而有智慧了,悟知此理,除此以外别无解脱可证、别无涅槃可得。既然真实理地是如此,在世间法中虽有各种五欲、五尘可得,其实只是觉知心六识、作主心意根的所得,又是自心真如所变现之六尘而说有所得,其实亦是妙真如心的自心现量而无所得;再从妙真如心的自我始终都离见闻觉知,同样是从来都无所得;于是六识觉知心与处处作主的意根便解脱于各种贪著,是故经中紧接著说:“若无见无量,是时即获无所执著得无悕望。若无悕望则无所缘,得无所缘则得无我,若得无我则无所执。”无所执时就是解脱,不受后有而又依于悲愿世世受生人间自度度他,乃至成佛亦永远不舍众生而不取无余涅槃,永远住于无住处涅槃;这就是菩萨们证得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渐次修行以后,达到诸佛无住处涅槃的实修历程中的刚开始实证的转依。
然而,转依之理是多数解悟之人或是打探而知般若密意之人,所无法理解的,因此便都无法成功作到转依;既无法成功转依妙真如心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便无胜妙智慧生起,也无本来涅槃的解脱功德可以发起,于是空有已知般若密意的事实,却无点滴解脱的功德受用,也无点滴实相般若智慧生起。乃至因无善知识摄受、护持不退及教导,或有善知识摄受、护持、教导,但是心中因慢而不接受,自以为证量、功德远高于善知识,于是自意妄想随意攀缘菩萨果位,又自己妄作思惟解释而演述佛法,开始逐日妄说佛法、误导众生,乃至最后不免引生谤佛、谤法、谤贤圣,成就无间地狱大恶业而不自知。所以,如何使自己成功转依才是最重要的事,远比是否已经证知般若密意重要,远比能否现观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更重要。然而悟得般若密意以后,能否转依成功的最关键所在,却是悟前是否曾经修伏五盖等性障而使自心清净?悟前曾否实修五停心观而使自心能够真的安止于佛法中?悟前曾否实修未到地定的定力?悟前曾否广修见道所必须的广大福德?若无此等次法中的实修等事作为璎珞而支持所悟,纵使已知般若密意,亦无关见道;打探所得的般若密意对他而言只是知识而非见道,绝无点滴功德受用 ——既无实相智慧生起亦无解脱功德。更恐怕的是,不免因此而认为这只是戏论或故弄玄虚,以致谤法、谤贤圣等极大恶业一一随生,于是舍寿后堕入无间地狱中受苦无间。以是缘故,说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极难实证,亦难转依。
但是,菩萨摩诃萨们之所以愿意也能够世世在人间历尽各种痛苦,常与众生同事利行而不畏惧生死流转中的种种痛苦,都是因为这个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实证而导致的,所以上举的经文中才会这么说:“得是三摩地已,常起大悲度诸有情,不见流转生死烦恼。所以者何?生死涅槃,性无别故;于诸有情现见涅槃,亦知自身本来涅槃,是名菩萨般涅槃行。”生死只是在自己的如来藏中生死,涅槃也是依自己的如来藏而不生不死,这样的生死与涅槃不二,这样的本来涅槃,才是真正的“菩萨般涅槃行”。
第十节 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唯证乃知
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唯证乃知,未证之人,设使善知识为其详细解说,亦难如实了知;即使不事真修实参而探得般若密意,也仍然不是实证者,所知必定逐渐产生偏差——当他不接受善知识的摄受以后;本会 2003年退转之人及前二次退转之人莫非如是,皆是现成事例。诸佛及诸菩萨众虽然早知如此,也现见于一切法中都无所得而使心中都无所贪,却不舍众生而世世常在人间度化有情同证此一涅槃,以此缘故,
《大宝积经》卷 86说:【无起无作、无性无相、无生无灭、本来涅槃,不可言说而说涅槃,是名神变。】 6诸佛菩萨实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是本来无生之法,不像二乘涅槃是灭却蕴处界等有数法以后不再受生而说为无生;这种本来无生之法,浅学无智之凡夫僧俗都很难以信受,何况能实证之?这种无法言说而令人实知之本来涅槃,唯有实证第八识妙真如心以后才能现观;对一切尚未明心之人而言,不论为其如何解说,听闻之后终究只能信解而无法胜解,因为这个涅槃是本来如此而非修行所生之解脱境界;但一切菩萨随佛修学而证妙真如心以后,在善知识指导或开示之下,自然可在缘熟之时得以现观而如实理解,名为已得胜解者。一切未证之人所无法理解,故说唯证乃知;依于如是唯证乃知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非境界,所发起的智慧即是实相般若智慧中的一部分。
般若波罗蜜多既非二乘圣者智慧所及,当知极难修证。《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 4〈学观品第 2〉说:
佛告具寿舍利子言:“……舍利子!诸菩萨摩诃萨如是修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除诸佛慧,一切声闻、独觉等慧所不能及,以不可得空故。所以者何?是菩萨摩诃萨于名、所名,俱无所得,以不观见、无执著故。舍利子!诸菩萨摩诃萨若能如是修行般若波罗蜜多,名善修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舍利子!假使汝及大目乾连满赡部洲,如稻、麻、竹、苇、甘蔗、林等所有智慧,比行般若波罗蜜多一菩萨摩诃萨智慧,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俱胝分不及一,百俱胝分不及一,千俱胝分不及一,百千俱胝分不及一,数分、算分、计分、喻分乃至邬波尼杀昙分亦不及一。何以故?舍利子!是菩萨摩诃萨智慧,能使一切有情趣般涅槃,一切声闻、独觉智慧不如是故。又,舍利子!修行般若波罗蜜多一菩萨摩诃萨,于一日中所修智慧,一切声闻、独觉智慧不能及故。”7
这段经文中世尊的意思是说,菩萨摩诃萨所证的般若波罗蜜多是甚深极甚深的,除了诸佛以外,一切声闻、独觉的智慧都不能到达,因为是本来就无所得的妙真如心的空性境界;一切不回心的阿罗汉、缘觉,乃至未来受生于无佛之世自己观行因缘法而成辟支佛的独觉,都因为未曾实证第八识妙真如心而对般若波罗蜜多全无所知,般若波罗蜜多的智慧必须证得第八识如来藏才能生起故。所以菩萨们对“名”——受想行识等心,以及“所名”——受想行识所触受的一切境界,不论是财色名食睡或五尘胜妙境界,以及形而上学的各种玄学法尘,乃至三乘菩提一切世间、出世间、世出世间法,在转依妙真如心以后的实相智慧境界中,都无所得也无所见、无所受,因此而无执著的缘故,即是依于实相智慧而到达本来解脱的彼岸,这就是一切法界的真实相貌,所以又名为实相般若波罗蜜多。然后再以大悲心而回入三界、人间,以此智慧广度有缘众生。
假使世间充满了无量无边回心大乘以前的舍利弗与神通第一的大目犍连,把如同他们二人证量的无法计数俱解脱圣者全部智慧合为一慧,也仍然无法了知一位菩萨摩诃萨所证知的实相般若中的极小极小部分内涵,因为这不是二乘圣者依世俗法的蕴处界等有数法,作为观行对象而获得的智慧所能臆测的;而是依他们回小向大以后才能证得的第八识第一义谛妙真如法的实证,所生起的实相智慧才能了知的。所以世尊最后下了一个结论说:“修行般若波罗蜜多一菩萨摩诃萨,于一日中所修智慧,一切声闻、独觉智慧不能及故。”
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极难令人生信,是故信之便已极难;又因善知识出世甚难,欲闻如是正理之解说亦属极难,是故修之更属极难。然而,一切佛子修学佛法都极努力,同欲实证涅槃,为何竟说信之极难?例如《大宝积经》卷 86云:
尔时商主天子白佛言:“世尊!颇有神变能过此耶?”佛告天子:“如来复有殊胜神变。”即语文殊师利:“汝可演说,令诸菩萨得深法忍,摧伏众魔,亦令如来菩提之法久住于世。”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如来若以三千世界四大海水置于掌中,水性众生无所娆动,如是神变未为殊胜。若如来于一切法不可言说,无名无相、无色无声、无行无作、无文字、无戏论、无表示,离心意识,一切语言道断,寂静照明,而以文字语言分别显示,一切世间所不能解,沙门婆罗门闻者惊怖,是名诸佛最大神变。复次……如是神变不与身合,不与心合,无行无作离诸境界,一切世间所不能信。何以故?言世间者,名为五蕴;凡夫于此妄生执著,或说蕴常或说无常;以是义故,一切世间妄见蕴常,闻说无常不能生信;妄见蕴乐,闻说蕴苦不能生信;妄见蕴我,闻说无我不能生信;妄见蕴净,闻说不净不能生信。计蕴我所,说无我所,不能生信;计五蕴实,闻说不实,不能生信;以是义故,如来神变出过心相,闻者不欣,一切世间所不能信。复次,超眼境界,非色法故,是名神变;超耳境界,非声法故;乃至超意境界,非意法故;不可显示,非智所知,是名神变。复次,空无相愿不可言说,而说于空无相无愿,是名神变;无起无作、无性无相、无生无灭、本来涅槃,不可言说而说涅槃,是名神变。”8
语译如下:
【这个时候商主天子禀白佛陀说:“世尊!是否还有神变可以超过这个境界吗?”佛陀告诉天子说:“如来还有别的殊胜神变。”随即告诉文殊师利菩萨:“你可以就此加以演说,使得诸菩萨们获得甚深的法忍,可以用来摧伏众魔所传布的邪说,也可以使得如来的觉悟之法持久地住于世间。”
文殊师利菩萨禀白佛陀说:“世尊!如来若是将三千世界四大海水置于掌中,这四大海中的水性众生都不会有所惊动而烦扰不安,像这样的神变其实并不是最殊胜的。假使如来于一切法中有一个不可言说,无名字无相貌、无色形也无音声、无身口意行而无所作、无有文字、无有语言戏论、离见闻觉知而无所表示,是远离过去心、未来意、现在识的非境界,是一切语言之道已经断绝,是本来而且永远寂静却能照明五蕴而随缘任运的,把这种不可言说难以理解的涅槃境界,而以文字语言为大众加以分别并显示出来,是一切世间有情所不能理解,是一切外道中的出家沙门与在家修行的婆罗门等人听闻之时就会心生惊怖,这样的法义宣扬就称为诸佛的最大神变。”
“复次……像这样的神变不是指色身的境界所以不与身合,不是指觉知心或作主心的境界所以不与心合,没有意根与觉知心的任何行为也没有任何的造作,是远离各种境界的,一切世间有情所不能信受。是什么缘故而这样子呢?所谓的世间,称之为五蕴;凡夫总是于这五蕴虚妄地生起执著,或者有时更会坚持说五蕴是常而堕常见之中,或者也有人说五蕴是无常而堕入断见中;由于这个道理的缘故,一切世间有情妄见五蕴是常,听闻诸佛菩萨说五蕴无常时便不能生起信心;又妄见五蕴是乐,听闻说五蕴是苦便不能生起信心;或是虚妄地认为五蕴是真实不坏的我,听闻有人说五蕴并没有真实我而不能生起信心;或是虚妄地认为五蕴是清净的,听闻有人说五蕴不清净便不能生起信心。有人则错误地计著五蕴为我所,听闻智者说五蕴中没有哪一个部分可以成为常住的我所,心中便不能生起信心;或是错误地计著五蕴是真实不坏法,听闻如来演说五蕴不真实,便不能生起信心;由于这些道理的缘故,如来说法的种种神变超出而且远远超越有情觉知心的相貌,听闻的人往往不能生起欣悦之心,所以佛法是一切世间凡夫所不能信受的。”
“而且,如来所说之法超过眼的境界,不是色尘法的缘故,这也是我所说的如来神变;如来所说之法是超越耳的境界,不是声尘法的缘故;乃至超越意识与意根的境界,如来所说不是意识、意根等法的缘故;这种非境界不可能以色法或语言来显示,不是世间人的智慧所能稍知,这就是如来的神变。此外,转依妙真如心而证得这个空性境界,住于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非境界中,所以就不再对世间诸法有所愿求,因此心中对世间法都已无愿而具足空、无相、无愿三昧,再依这种不可言说的三三昧境界,而对世间人演说空、无相、无愿三昧,这就是如来的神变;这种非境界之中是没有生起也没有所作、没有善恶性也没有五蕴相、没有出生过而将来也没有坏灭、本来就是不生不死的涅槃,如来将这种不可言说的非境界而说为涅槃,这就是如来的神变。”】
但这种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非境界,都不是未证之人所能臆想猜测而知的;因为这是离世间五蕴的非境界,是离语言的境界,是离六尘的境界,是离三界的境界,却又是在五蕴中、在语言中、在六尘境界中显现了出来,所以非常难以理解,唯证乃知。(待续)
-------------------
1《大正藏》册 31,页 55,中 7-12。
2《大正藏》册 5,页 329,中 10-15。
3《大正藏》册 8,页 540,中 26-下 18。
4《大正藏》册 5,页 14,上 2-7。
5《大正藏》册 13,页 636,中 4-22。
6《大正藏》册 11,页 493,中 15-17。
7《大正藏》册 5,页 17,中 26~页 18,中 24。
8《大正藏》册 11,页 493,上 1-中 17。
必须先证得自性如来——第八识如来藏阿赖耶识,才能现观祂的真如法性,然后才能观察祂是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证真如与发起实相般若之间的因与果,是当代佛门四众所不知道的;而证如来藏与证真如的因与果,也是当代佛门四众所不知道的,包括当代所有大法师、大居士们在内。证真如而观察到第八识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此是因;之后由于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观察而产生实相般若深妙智慧,则是果。证如来藏心体的所在而能现前观察祂的运作,是因;证如来藏之后即能观察如来藏的真如法性,名为证真如,是果。以此缘故而说:实相般若以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为体,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以真如为体,真如以第八识如来藏为体。
必须先有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现观,才会有实相般若在胸;也是因为对真如所现观的内容越来越深广,使得菩萨对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内涵了解越来越深广;如是继续深入观察而扩及对于真如、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与世间法、出世间法、世出世间法等大乘三十七道品的观察,具足《大品般若经》所说的内涵,使实相般若越来越具足、越圆满,才能依此般若智慧而确实到达初地,通达自心如来本来解脱的彼岸境地。但涅槃总共有四种,不是初地菩萨所能具足证得;在这一节中要说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与般若波罗蜜的关联之前,应该先了解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道理。《成唯识论》卷 10云:
涅槃义别,略有四种。一、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谓一切法相真如理;虽有客染而本性净,具无数量微妙功德,无生无灭湛若虚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与一切法不一不异,离一切相一切分别;寻思路绝,名言道断;唯真圣者自内所证,其性本寂故名涅槃。……1
语译如下:
【涅槃真实义的差别,大略而言有以下四种。一、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是说一切诸法运行的种种法相中的真如正理;在这个涅槃之中,虽然仍有三界爱等客尘杂染,而这个涅槃是本性清净的,具有无数亦无量的微妙功德,从来无生而且永远无灭,湛然不动犹如虚空一般;而这个真如妙理所显示的涅槃是一切有情平等平等并且是同样都本然已有,与名色等一切法不一也不异,而祂自身远离一切法相及一切分别;寻思之路来到祂的境界中便断绝了,一切表义名言与显境名言之道来到祂的境界中便断绝了;这是唯有真实亲证的圣者自身内法之所证,这个真如涅槃的自性是本来已经寂灭的缘故,所以名之为涅槃。……】
般若所证、所说都是法界实相 ——诸能差别背后的真实法相,所以名为实相般若。有情法界总说有十:佛法界,菩萨法界,声闻、缘觉、诸天、人间、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法界。一切法界 ——上从诸佛法界以下乃至地狱等十个法界,莫不由实相心如来藏所成就;若无实相心如来藏出生万法,十法界中之一切有情名色即无由而生,则无法界之可言。而一切法界中之一切有情名色既生已,能生之如来藏恒与一切法界同时同处而不分离,是故如来藏恒时显示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即与一切法界同时同处,故说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与一切法界的法相不一不异。由上面所举经文及《成唯识论》中的说明,很清楚表显了真如与祂所显示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能具足般若之理。
因为证真如而证得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人,才会有般若智慧生起;然涅槃本无实法,乃第八识于三界中的运行过程所显示之不生不灭法相故,是故有时以涅槃之名说第八识如来藏心。亦因此故,有时说涅槃即是第八识心而容受一切法界有情。《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 58〈初分赞大乘品第 16之 3〉:
善现!当知如涅槃界普能含受无数无量无边有情,大乘亦尔,普能含受无数无量无边有情。善现!由此因缘故作是说:譬如虚空普能含受无数无量无边有情,大乘亦尔,普能含受无数无量无边有情。2
这是因为一切有情法界即是真如,真如即是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即是如来藏,如来藏妙义即是第一义谛,第一义谛即是大乘,所以才说:“大乘亦尔,普能含受无数无量无边有情。”
然而涅槃以及一切诸佛胜法,其实本是第八识如来藏心之所出生、显示,是故涅槃本来无法,因心成法而说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这个涅槃其实即是第八识妙真如心,是故《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 1〈释提桓因品第 2〉说:
尔时众中有诸天子作是念:“诸夜叉众语言章句尚可知义,须菩提所说所论难可得解。”须菩提知诸天子心所念,语诸天子言:“是中无说、无示、无听。”诸天子作是念:“须菩提欲令此义易解,而转深妙。”须菩提知诸天子心所念,语诸天子言:“若行者欲证须陀洹果,欲住须陀洹果,不离是忍。欲证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欲证辟支佛道,欲证佛法,亦不离是忍。”尔时诸天子作是念:“何等人能随顺听须菩提所说?”须菩提知诸天子心所念,语诸天子言:“幻人能随顺听我所说,而无听无证。”诸天子作是念:“但听者如幻,众生亦如幻?须陀洹果乃至辟支佛道亦如幻?”须菩提知诸天子心所念,语诸天子言:“我说众生如幻如梦,须陀洹果亦如幻如梦,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亦如幻如梦。”诸天子言:“须菩提亦说佛法如幻如梦?”须菩提言:“我说佛法亦如幻如梦,我说涅槃亦如幻如梦。”诸天子言:“大德须菩提亦说涅槃如幻如梦耶?”须菩提言:“诸天子!设复有法过于涅槃,我亦说如幻如梦。诸天子!幻梦、涅槃,无二无别。”3
涅槃如幻如梦,都因涅槃本是第八识妙真如心所显示之不生不灭非境界故,然第八识本来自己已在、法尔而有,是故菩萨亲证第八识妙真如心时所证涅槃,当知是本来涅槃,故名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而这个涅槃仍然不离第八识真如心而显示,本属心性,是故涅槃并非实有,当然如幻如梦。佛法乃至声闻菩提法,下至三界六道二十五有等有情,亦依如来藏真如心而有、而显示,当然佛法亦复如幻如梦,唯有如来藏真如心是真实究竟之法。
般若智慧的出生是缘于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现观是缘于真如,真如的现观则是缘于对第八识在五阴十八界中运行过程的现量观察,所以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就是真如在一切法中运行的过程所显示出来的涅槃道理,因此《成唯识论》中才会说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是“谓一切法相真如理”。由这个道理,说实相般若智慧的出生,要缘于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实证;若是未曾实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即无实相般若的实证可言;若是否定如来藏,即无真如可证,即是否定真如,即无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之实证可言;以此缘故,若是否定第八识如来藏阿赖耶识,即无真如的实证可言,何况能知能说真如妙义?由此而特地标举学法时的重要知见:必须依止八识论而学习三乘菩提,若是依止六识论而欲学、已学菩提,拒斥第八识如来藏阿赖耶识,三乘中任何一乘的学习都将注定失败,更别说是想要亲证任何一种涅槃。
想要实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必须先修学禅宗的禅,明心证悟如来藏之后方能现观如来藏的真如法性而证真如;想要实证真如、实证般若波罗蜜多,应该先学般若波罗蜜多,即是先闻熏正确的实相般若正见,藉以断除我见而远离六识论恶见,然后才能正确地参禅而明心;明心以后才能证真如,证真如以后才能实证菩萨所证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所以想要亲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人,要先修学正确的般若波罗蜜多,藉以远离六识论恶见,这才是最重要的事。以此缘故,《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 3〈学观品第 2〉说:
若菩萨摩诃萨欲等安立十方各如殑伽沙界诸有情类,令住戒蕴、或住定蕴、或住慧蕴、或住解脱蕴、或住解脱知见蕴、或住预流果、或住一来果、或住不还果、或住阿罗汉果、或住独觉菩提,乃至或令入无余依般涅槃界,应学般若波罗蜜多。4
这是因为只要实证般若波罗蜜多,就能现观一切法界中的实相即是一切有情各各都有的第八识如来藏,就能现观一切有情身中本有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确认不从修得,而是本有。而这个涅槃是本来自性清净,不是无自性,也不是像二乘涅槃的修习,是从现象上说有染污而后修除染污的涅槃;所以菩萨若是想要帮助众生证得二乘菩提出世果,应该先学般若波罗蜜多;何况是想要帮助众生证得大乘菩提的世出世果,更应该自己先学般若波罗蜜多,然后才能实证,也才能如实利乐学人。但若是跟错了善知识而学错了,把修学二乘菩提当作是修学般若波罗蜜多,或是把错会后的二乘菩提解脱道的修学当作是修学般若波罗蜜多,则必落入常见外道所堕的意识境界中——不论那个意识境界是粗意识、细意识、极细意识、现意识、近意识、远意识。这是末法时代佛门中一切真修行者必须特别留意之处。
第九节 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极难修证,更难转依
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极难修证,是因为这个本来涅槃是不可思议的非数之门,并非数门所摄。然而实证后的转依更困难,我见未断、智慧不够、定力不够、贪欲深重或慢心深重者,都无法转依成功。如是类人,都得先修五停心观,把觉知心与意根降伏下来很久以后,接著要确实具足断尽我见,再来求实证,才有可能在实证以后转依成功。若是尚未修得定力,又是善知识作人情奉送而听闻,不是自己经历辛苦的参究过程而弃舍无数邪见者,虽知般若密意,依旧无法转依成功,则真如密意对他而言只是知识,并非实证;后果就是转依不能成功而开始心疑,继之以毁谤贤圣及毁谤真如妙法,来世报在无间地狱;因为他的觉知心所造谤法、谤贤圣等大恶业,都是在他自己的如来藏中造作,这些大恶业种子当然也都不离自心如来藏,必然完整收存于自己的如来藏心中,舍寿后自动实行因果律。因此若不想自害,则不应单凭善知识书中的文字而作真如密意之研究;若不想害人,则不应以实相般若的密意为人明说;否则纵使明知般若密意了,也必然无法转依成功,只是自害害人之举,大大不利于自己及他人之后世。
接著先谈为何很难实证?《大集大虚空藏菩萨所问经》卷 6有载:
复问:“云何数非数门?”答曰:“数门者说有为法,非数门者说无为法。又数非数法,皆是无为,是故佛说应以智慧远离一切称量数法。于有为数,以识称量,如理观察,尔时不见是法应断、是不应断,是法应证、是不应证,是法应修、是不应修;不见诸法,亦不作限量。若无见无量,是时即获无所执著得无悕望。若无悕望则无所缘,得无所缘则得无我,若得无我则无所执。云何无所执?不执色是常无常,不执受想行识是常无常;不执色是苦是乐,不执受想行识是苦是乐;不执色是我无我,乃至不执识是我无我;不执色是净非净,乃至不执识是净非净;不执色是空非空,乃至不执识是空非空,即获无所执著三摩地。得是三摩地已,常起大悲度诸有情,不见流转生死烦恼。所以者何?生死涅槃,性无别故;于诸有情现见涅槃,亦知自身本来涅槃,是名菩萨般涅槃行。”5
由这一段经文中所说,显示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并非数法所摄,而属于非数法;因为这不同于二乘菩提依于五蕴六入……等有数法而作观行,是故名为非数法。什么是数法?例如五蕴—色受想行识—总数有五,可以计数;亦如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等,都是可以从世间法中经由教授说明而得理解,然后即能一一计数,检查自己欲断之我见、我执有无断尽,所以名为数法。但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这个法虽然可以现观而得实证,却不是三界中有数法等法数,因此极难实证而难得现观;因为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这个法,是由第八识在十八界中运行的过程显示出来的真如,来显示第八识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而这个真如、涅槃并非世间法,没有数可数,是绝对待的世出世间实相之法,因此唯有实证第八识真如的菩萨才能现观,不是经由语言文字明说以后就能实证。要从实证第八识真如心来观察祂在三界诸法中运行时的不生不灭等自性,才能实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正因为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不是世间法,不是有数法而属于非数法,所以极难实证。
二乘涅槃是经由有数法的观行而得实证,例如观察五蕴之无常、苦、空、无我;观察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等有数法之无常、苦、空、无我,所观行之对象都是经由语言文字加以说明之后,闻者便能理解,随后即能观察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等有数法而得理解;然后修学声闻四圣谛十二行观,即能断我见乃至断我执;这些都是有次第性的数法,观行时也是由浅而深的次第性观行之法。但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之现量境界,无法以言说解释便能让人实证,亲证时也不是有次第性的实证,而是顿时悟入而无次第;因为这种涅槃不是有数法,绝待于三界一切法数,听闻之人纵使想要实证,若无善知识指导,终无入处。观察古来求证如是大乘涅槃之人,多如过江之鲫,而历代之实证者寥寥可数,证明如是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之极难实证。
证悟已难,但证悟后能否成功转依,才是最大的难关;若转依不成功,纵使所悟真实,一世乃至十劫之中不免退转;退转之后难免无恶不造,无恶不造的结果就是如同无量劫前的净目天子法才、王子舍利弗一样,下堕地狱长劫受苦之后次第流转于饿鬼道、畜生道中,无量劫后方得重回人间,果报极为惨痛而长久;这个无量劫前的往事,具载于《菩萨璎珞本业经》中,如来苦口劝诫一切弟子,要具足实修菩萨本业作为璎珞(要有具足的福德作为所证智慧之支持),转依始能成功,方免解悟之后退转堕入地狱无量劫受诸大苦;以此缘故,平实再次说明悟后转依之重要。
上举经文讲的正是证悟后的转依境界,由于许多人不懂转依的道理,在没有善知识摄受之下,纵使所悟真实,仍然不懂转依的道理,短短一世之中即已退失而造作诬谤最了义法之大恶业,或者违背佛陀的法戒—法毗奈耶—而求世间名声、财物利益,贩卖佛法或公开明讲大乘涅槃之密意,成为亏损法事、亏损如来之大恶业,不免如同往昔无数劫前的净目天子法才、王子舍利弗一样,由于没有善知识摄受而致转依未成功,退失菩提而导致不信因果、无恶不造,因此堕入三恶道极久。所以佛门一切实证般若密意之人,对转依的道理都必须详加了解而如实作到,今语译上举文殊菩萨与大虚空藏菩萨之间对答经文的意涵如下:
【复问:“什么是数门与非数门?”答曰:“有数之门的意思是说有为法,非数之门的意思是说无为法。而且,有数法与非数法,全部都是无为,因为这个缘故,佛说应该以智慧远离一切可以称说或计量的有数之法。于有为性的有数法,以识阴六识来称说及衡量时,如理作意加以观察了,那时不会看见这个法应该断除、这个法不应该断除,这个法应该证得、这个法不应该证得,这个法应该修习、这个法不应该修习;这时依止真如法界而没有看见诸法了,也不对诸法作出一定数目的限制。假使所见诸法是无能见也无有数量时,就获得无所执著而住于无所悕望的境界中。如果无所悕望就无所攀缘,可以无所攀缘就证得无我,若是证得无我时就无所执著。什么是无所执著呢?不执著色蕴是常或无常,不执著受想行识是常或无常;不执著色蕴是苦或是乐,不执著受想行识是苦或是乐;不执著色蕴是我或无我,乃至不执著识阴是我或无我;不执著色蕴是清净或不清净,乃至不执著识蕴是清净或不清净;不执著色蕴是空或非空,乃至不执著识蕴是空或非空,就能获得无所执著三摩地。得到这个三摩地以后,常常生起大悲心而度化很多有情,却同时不曾看见有流转生死等烦恼。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生死与涅槃,二者的自性没有差别的缘故;这样的菩萨于一切有情现前看见都是本来涅槃,也知道自己本身是本来涅槃,这样就名之为菩萨般涅槃行。”】
“有数”之法可以计量,“非数”之法没有“数”可言,则不能计量;蕴处界等法都有数量可以计算,妙真如心所显示的大乘涅槃却“非数”而不可计量;所以二乘涅槃是有数法,大乘涅槃是“非数”法。这是因为求证二乘涅槃法时,所观行的对象是世俗法五蕴十八界等法数;而求证大乘涅槃时,除了同样必须观行二乘涅槃法所观行的世俗法,还必须进而观行世俗法蕴处界等有数法的来处与生灭;世俗法的来处即是第一义谛真如妙心,但这个真如妙心不属于三界中法,不归入一切法数中;因为一切法数都是从祂而生的,而祂是超然于物外、超然于觉知心、作主心之上的万法本源,所以真如妙心所显示的大乘涅槃当然不是有数法。但因为实证“无数亦无量”之妙真如法以后,转依妙真如心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而住心时(住心即是止),设身处地转从妙真如心的境界来看一切有数之法(观)时,妙真如心离见闻觉知所以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则一切有数法自然也随之无有所见、所闻、所觉、所知,是故这段经文中说:“尔时不见是法应断、是不应断,是法应证、是不应证,是法应修、是不应修;不见诸法,亦不作限量。”
正因妙真如心永远住于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中,觉知心现观此事实而有智慧了,悟知此理,除此以外别无解脱可证、别无涅槃可得。既然真实理地是如此,在世间法中虽有各种五欲、五尘可得,其实只是觉知心六识、作主心意根的所得,又是自心真如所变现之六尘而说有所得,其实亦是妙真如心的自心现量而无所得;再从妙真如心的自我始终都离见闻觉知,同样是从来都无所得;于是六识觉知心与处处作主的意根便解脱于各种贪著,是故经中紧接著说:“若无见无量,是时即获无所执著得无悕望。若无悕望则无所缘,得无所缘则得无我,若得无我则无所执。”无所执时就是解脱,不受后有而又依于悲愿世世受生人间自度度他,乃至成佛亦永远不舍众生而不取无余涅槃,永远住于无住处涅槃;这就是菩萨们证得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渐次修行以后,达到诸佛无住处涅槃的实修历程中的刚开始实证的转依。
然而,转依之理是多数解悟之人或是打探而知般若密意之人,所无法理解的,因此便都无法成功作到转依;既无法成功转依妙真如心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便无胜妙智慧生起,也无本来涅槃的解脱功德可以发起,于是空有已知般若密意的事实,却无点滴解脱的功德受用,也无点滴实相般若智慧生起。乃至因无善知识摄受、护持不退及教导,或有善知识摄受、护持、教导,但是心中因慢而不接受,自以为证量、功德远高于善知识,于是自意妄想随意攀缘菩萨果位,又自己妄作思惟解释而演述佛法,开始逐日妄说佛法、误导众生,乃至最后不免引生谤佛、谤法、谤贤圣,成就无间地狱大恶业而不自知。所以,如何使自己成功转依才是最重要的事,远比是否已经证知般若密意重要,远比能否现观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更重要。然而悟得般若密意以后,能否转依成功的最关键所在,却是悟前是否曾经修伏五盖等性障而使自心清净?悟前曾否实修五停心观而使自心能够真的安止于佛法中?悟前曾否实修未到地定的定力?悟前曾否广修见道所必须的广大福德?若无此等次法中的实修等事作为璎珞而支持所悟,纵使已知般若密意,亦无关见道;打探所得的般若密意对他而言只是知识而非见道,绝无点滴功德受用 ——既无实相智慧生起亦无解脱功德。更恐怕的是,不免因此而认为这只是戏论或故弄玄虚,以致谤法、谤贤圣等极大恶业一一随生,于是舍寿后堕入无间地狱中受苦无间。以是缘故,说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极难实证,亦难转依。
但是,菩萨摩诃萨们之所以愿意也能够世世在人间历尽各种痛苦,常与众生同事利行而不畏惧生死流转中的种种痛苦,都是因为这个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实证而导致的,所以上举的经文中才会这么说:“得是三摩地已,常起大悲度诸有情,不见流转生死烦恼。所以者何?生死涅槃,性无别故;于诸有情现见涅槃,亦知自身本来涅槃,是名菩萨般涅槃行。”生死只是在自己的如来藏中生死,涅槃也是依自己的如来藏而不生不死,这样的生死与涅槃不二,这样的本来涅槃,才是真正的“菩萨般涅槃行”。
第十节 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唯证乃知
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唯证乃知,未证之人,设使善知识为其详细解说,亦难如实了知;即使不事真修实参而探得般若密意,也仍然不是实证者,所知必定逐渐产生偏差——当他不接受善知识的摄受以后;本会 2003年退转之人及前二次退转之人莫非如是,皆是现成事例。诸佛及诸菩萨众虽然早知如此,也现见于一切法中都无所得而使心中都无所贪,却不舍众生而世世常在人间度化有情同证此一涅槃,以此缘故,
《大宝积经》卷 86说:【无起无作、无性无相、无生无灭、本来涅槃,不可言说而说涅槃,是名神变。】 6诸佛菩萨实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是本来无生之法,不像二乘涅槃是灭却蕴处界等有数法以后不再受生而说为无生;这种本来无生之法,浅学无智之凡夫僧俗都很难以信受,何况能实证之?这种无法言说而令人实知之本来涅槃,唯有实证第八识妙真如心以后才能现观;对一切尚未明心之人而言,不论为其如何解说,听闻之后终究只能信解而无法胜解,因为这个涅槃是本来如此而非修行所生之解脱境界;但一切菩萨随佛修学而证妙真如心以后,在善知识指导或开示之下,自然可在缘熟之时得以现观而如实理解,名为已得胜解者。一切未证之人所无法理解,故说唯证乃知;依于如是唯证乃知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非境界,所发起的智慧即是实相般若智慧中的一部分。
般若波罗蜜多既非二乘圣者智慧所及,当知极难修证。《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 4〈学观品第 2〉说:
佛告具寿舍利子言:“……舍利子!诸菩萨摩诃萨如是修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除诸佛慧,一切声闻、独觉等慧所不能及,以不可得空故。所以者何?是菩萨摩诃萨于名、所名,俱无所得,以不观见、无执著故。舍利子!诸菩萨摩诃萨若能如是修行般若波罗蜜多,名善修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舍利子!假使汝及大目乾连满赡部洲,如稻、麻、竹、苇、甘蔗、林等所有智慧,比行般若波罗蜜多一菩萨摩诃萨智慧,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俱胝分不及一,百俱胝分不及一,千俱胝分不及一,百千俱胝分不及一,数分、算分、计分、喻分乃至邬波尼杀昙分亦不及一。何以故?舍利子!是菩萨摩诃萨智慧,能使一切有情趣般涅槃,一切声闻、独觉智慧不如是故。又,舍利子!修行般若波罗蜜多一菩萨摩诃萨,于一日中所修智慧,一切声闻、独觉智慧不能及故。”7
这段经文中世尊的意思是说,菩萨摩诃萨所证的般若波罗蜜多是甚深极甚深的,除了诸佛以外,一切声闻、独觉的智慧都不能到达,因为是本来就无所得的妙真如心的空性境界;一切不回心的阿罗汉、缘觉,乃至未来受生于无佛之世自己观行因缘法而成辟支佛的独觉,都因为未曾实证第八识妙真如心而对般若波罗蜜多全无所知,般若波罗蜜多的智慧必须证得第八识如来藏才能生起故。所以菩萨们对“名”——受想行识等心,以及“所名”——受想行识所触受的一切境界,不论是财色名食睡或五尘胜妙境界,以及形而上学的各种玄学法尘,乃至三乘菩提一切世间、出世间、世出世间法,在转依妙真如心以后的实相智慧境界中,都无所得也无所见、无所受,因此而无执著的缘故,即是依于实相智慧而到达本来解脱的彼岸,这就是一切法界的真实相貌,所以又名为实相般若波罗蜜多。然后再以大悲心而回入三界、人间,以此智慧广度有缘众生。
假使世间充满了无量无边回心大乘以前的舍利弗与神通第一的大目犍连,把如同他们二人证量的无法计数俱解脱圣者全部智慧合为一慧,也仍然无法了知一位菩萨摩诃萨所证知的实相般若中的极小极小部分内涵,因为这不是二乘圣者依世俗法的蕴处界等有数法,作为观行对象而获得的智慧所能臆测的;而是依他们回小向大以后才能证得的第八识第一义谛妙真如法的实证,所生起的实相智慧才能了知的。所以世尊最后下了一个结论说:“修行般若波罗蜜多一菩萨摩诃萨,于一日中所修智慧,一切声闻、独觉智慧不能及故。”
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极难令人生信,是故信之便已极难;又因善知识出世甚难,欲闻如是正理之解说亦属极难,是故修之更属极难。然而,一切佛子修学佛法都极努力,同欲实证涅槃,为何竟说信之极难?例如《大宝积经》卷 86云:
尔时商主天子白佛言:“世尊!颇有神变能过此耶?”佛告天子:“如来复有殊胜神变。”即语文殊师利:“汝可演说,令诸菩萨得深法忍,摧伏众魔,亦令如来菩提之法久住于世。”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如来若以三千世界四大海水置于掌中,水性众生无所娆动,如是神变未为殊胜。若如来于一切法不可言说,无名无相、无色无声、无行无作、无文字、无戏论、无表示,离心意识,一切语言道断,寂静照明,而以文字语言分别显示,一切世间所不能解,沙门婆罗门闻者惊怖,是名诸佛最大神变。复次……如是神变不与身合,不与心合,无行无作离诸境界,一切世间所不能信。何以故?言世间者,名为五蕴;凡夫于此妄生执著,或说蕴常或说无常;以是义故,一切世间妄见蕴常,闻说无常不能生信;妄见蕴乐,闻说蕴苦不能生信;妄见蕴我,闻说无我不能生信;妄见蕴净,闻说不净不能生信。计蕴我所,说无我所,不能生信;计五蕴实,闻说不实,不能生信;以是义故,如来神变出过心相,闻者不欣,一切世间所不能信。复次,超眼境界,非色法故,是名神变;超耳境界,非声法故;乃至超意境界,非意法故;不可显示,非智所知,是名神变。复次,空无相愿不可言说,而说于空无相无愿,是名神变;无起无作、无性无相、无生无灭、本来涅槃,不可言说而说涅槃,是名神变。”8
语译如下:
【这个时候商主天子禀白佛陀说:“世尊!是否还有神变可以超过这个境界吗?”佛陀告诉天子说:“如来还有别的殊胜神变。”随即告诉文殊师利菩萨:“你可以就此加以演说,使得诸菩萨们获得甚深的法忍,可以用来摧伏众魔所传布的邪说,也可以使得如来的觉悟之法持久地住于世间。”
文殊师利菩萨禀白佛陀说:“世尊!如来若是将三千世界四大海水置于掌中,这四大海中的水性众生都不会有所惊动而烦扰不安,像这样的神变其实并不是最殊胜的。假使如来于一切法中有一个不可言说,无名字无相貌、无色形也无音声、无身口意行而无所作、无有文字、无有语言戏论、离见闻觉知而无所表示,是远离过去心、未来意、现在识的非境界,是一切语言之道已经断绝,是本来而且永远寂静却能照明五蕴而随缘任运的,把这种不可言说难以理解的涅槃境界,而以文字语言为大众加以分别并显示出来,是一切世间有情所不能理解,是一切外道中的出家沙门与在家修行的婆罗门等人听闻之时就会心生惊怖,这样的法义宣扬就称为诸佛的最大神变。”
“复次……像这样的神变不是指色身的境界所以不与身合,不是指觉知心或作主心的境界所以不与心合,没有意根与觉知心的任何行为也没有任何的造作,是远离各种境界的,一切世间有情所不能信受。是什么缘故而这样子呢?所谓的世间,称之为五蕴;凡夫总是于这五蕴虚妄地生起执著,或者有时更会坚持说五蕴是常而堕常见之中,或者也有人说五蕴是无常而堕入断见中;由于这个道理的缘故,一切世间有情妄见五蕴是常,听闻诸佛菩萨说五蕴无常时便不能生起信心;又妄见五蕴是乐,听闻说五蕴是苦便不能生起信心;或是虚妄地认为五蕴是真实不坏的我,听闻有人说五蕴并没有真实我而不能生起信心;或是虚妄地认为五蕴是清净的,听闻有人说五蕴不清净便不能生起信心。有人则错误地计著五蕴为我所,听闻智者说五蕴中没有哪一个部分可以成为常住的我所,心中便不能生起信心;或是错误地计著五蕴是真实不坏法,听闻如来演说五蕴不真实,便不能生起信心;由于这些道理的缘故,如来说法的种种神变超出而且远远超越有情觉知心的相貌,听闻的人往往不能生起欣悦之心,所以佛法是一切世间凡夫所不能信受的。”
“而且,如来所说之法超过眼的境界,不是色尘法的缘故,这也是我所说的如来神变;如来所说之法是超越耳的境界,不是声尘法的缘故;乃至超越意识与意根的境界,如来所说不是意识、意根等法的缘故;这种非境界不可能以色法或语言来显示,不是世间人的智慧所能稍知,这就是如来的神变。此外,转依妙真如心而证得这个空性境界,住于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非境界中,所以就不再对世间诸法有所愿求,因此心中对世间法都已无愿而具足空、无相、无愿三昧,再依这种不可言说的三三昧境界,而对世间人演说空、无相、无愿三昧,这就是如来的神变;这种非境界之中是没有生起也没有所作、没有善恶性也没有五蕴相、没有出生过而将来也没有坏灭、本来就是不生不死的涅槃,如来将这种不可言说的非境界而说为涅槃,这就是如来的神变。”】
但这种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非境界,都不是未证之人所能臆想猜测而知的;因为这是离世间五蕴的非境界,是离语言的境界,是离六尘的境界,是离三界的境界,却又是在五蕴中、在语言中、在六尘境界中显现了出来,所以非常难以理解,唯证乃知。(待续)
-------------------
1《大正藏》册 31,页 55,中 7-12。
2《大正藏》册 5,页 329,中 10-15。
3《大正藏》册 8,页 540,中 26-下 18。
4《大正藏》册 5,页 14,上 2-7。
5《大正藏》册 13,页 636,中 4-22。
6《大正藏》册 11,页 493,中 15-17。
7《大正藏》册 5,页 17,中 26~页 18,中 24。
8《大正藏》册 11,页 493,上 1-中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