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连载29)----平实导师

分享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7-09  浏览次数:1472
第四节 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是如
  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为何是如?同样必须有明确的举证与说明。
  如前所说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本质就是真实与如如,因为二者同样是第八识如来藏心运转时所显示出来的自性;既然第八识如来藏心显示了祂永不改变的真实与如如的法性,又同时显示了祂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法性,就表示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是如,证实如来藏永远不会在三界六尘境界中动心。
  如的意思具有二义:一是本来自己已在,不依他法而存在,名为自在;由于自在的缘故,能于一切三界境界中永远自如、永远恒存,故名为如。二是由于自身是本住法的缘故,必是全面函盖三界一切诸法者,所以在因果律、出生三界世间、出生各类五阴世间、出生有情的心所法……等功能方面,无始以来本自具足,不待他法来出生。以是缘故,于三界的任何境界中都能离于一切境界受,离于一切心想感知层面的受,因此祂于三界六道任何境界中都无所受,是故永远如如不动其心。真如的如,主要的意涵在此二义。
  既然第八识如来藏心的本性即是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即是真如法性,若有情造作十善业而不害众生,于舍寿后,他的如来藏心就为他造作欲界天身,令他舍此人身生于欲界天中享乐,然而他的如来藏心依旧对欲界天中的胜妙五欲如如不动,从来不受其乐,如实执行因果律而无喜厌取舍。
  若有情具备五戒十善而又增修色界法,证得禅定,于舍寿后,他的如来藏心便为他出生色界天身,随其禅定的证量深浅而出生了相应的色界天身,令于色界天中以禅悦为食而得生存;但他的如来藏心仍不领受禅悦境界,依旧如如不动其心。若有情厌患欲界身、色界身 ——有身为患,于是厌离一切色,修学四空定而有所证,于舍寿后,他的如来藏心便为他出生无色界相应的受想行识,单单只有意根、意识与四空定中的定境法尘等三法,让他住在四空定中的无有五尘亦无其他法尘的境界中,他的感觉就只有意识自我与定境的存在,成为有“名”而无“色”的境界;在这个无色界境界中,他的如来藏心依旧不领受无色界中的定境,自始至终如如不动其心。
  若有情造作恶业,应堕三恶道中,于舍寿后,他的如来藏心便为他出生三恶道相应的中阴身,随其果报现业风境界而实现因果,不能自主地“逃入”三恶道中受生;当有情在三恶道中广为领受恶业异熟苦果之时,他们的如来藏心依旧不领受任何苦受境界,因为祂永远都没有六尘境界中的觉知与领受,一向住于舍受而不领受苦乐,对三恶道苦痛境界永远如如而不动其心。而且有情的如来藏心依于真如的法性,在天界或在三恶道中运转时,仍然恒时示现其本来自性清净涅槃。
  既然第八识如来藏心对一切境界都如如不动,迥无苦乐而永远是如,祂在三界中运转时所显示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当然也永远是如,由祂的真如法性永远如是显示出祂永远不变的如;那么菩萨们所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智慧,自然也可以现观二乘无学圣者所入的无余涅槃境界中,即是如来藏心独住的如如不动境界,其实是阿罗汉们舍寿前即已存在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名为有余涅槃。而这个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具有本来性,并非修行以后才出现的,不同于二乘涅槃必须经由修行以后才出现与存在;而二乘无学圣者所证的有余及无余涅槃,其实本质上也是依大乘菩萨所证的这个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而方便施设,本质依旧是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其实也仍然是本来即已存在的涅槃。他们舍寿后所入的无余涅槃本质也是菩萨所证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只是二乘无学圣者不肯回心大乘法中修学而不能实证罢了。所以说,二乘涅槃的本质也是如,但二乘有学及无学圣者都不能实证这个现量,所以没有菩萨的般若智慧,因为他们都没有实证如来藏心而无法现观这个清净法界中的事实真相;但是已入定位的贤圣菩萨们,在善知识摄受护念教导以后,都能如是现观而亲自证实本来如此。以此缘故,说大乘贤圣菩萨愿受善知识护念而今已入定位者,都能现观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过去是如,现在是如,未来也将永远是如。
  不特大乘法中如是宣演,阿含部的经典中已如是说。例如《杂阿含经》卷 12:
  云何缘生法?谓无明、行。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来自所觉知,成等正觉,为人演说,开示显发,谓缘无明有行,乃至缘生有老死。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来自觉知,成等正觉,为人演说,开示显发,谓缘生故有老病死忧悲恼苦。此等诸法,法住、法空、法如、法尔;法不离如,法不异如,审谛、真实、不颠倒。如是随顺缘起,是名缘生法;谓无明、行、识、名色、六入处、触、受、爱、取、有、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是名缘生法。1
  其实这本来就是大乘经典,因为声闻圣者闻之不解其义,只能结集成这个模样,已经不太像大乘经典了,今语译如下:【如何是缘生法呢?是说无明、行。假使有佛出世,或者佛未出世,这个法是常住的,这个法住于诸能差别中,那些众多如来对此法是自己所觉知出来的,由此而成为正等正觉,然后为别人演说,打开此法而示现此法并且明显地发扬出来说明,是说此法缘于无明而有行,乃至此法缘于生而有老死。或者有佛出世,或者诸佛尚未出世,这个法是常住的,这个法住在诸法的功能差别中,那些众多的如来自己觉知此法,成就正等正觉,为他人演绎解说,打开众生对此法的暗昧而示现出来并使其明显而发扬出来,就是说此法缘于生的缘故,有老、病、死、忧、悲、恼等诸苦。十二因缘等诸法,其实是此法常住、此法是空、此法是如、此法本来如是,此法永远不离真如,此法不异于真如,如是详细审虑观察真实、心中都不颠倒。像是这样子随顺于此法而有缘起,就说这是缘生法。是说此法缘于无明而有行,然后就是行、识、名色、六入处、触、受、爱、取、有、生、老病死忧悲恼苦,这就是我说的缘生法。】
  这段《阿含经》中说的“法”,讲的就是妙真如心,正是《阿含经》中说的二乘圣者所入涅槃中的本际,只是二乘圣者不知罢了。而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正是这个妙真如心所显示出来的本来性、自性性、清净性、涅槃性等本来涅槃解脱的境界。二乘解脱道的阿含部经典中如是说,大乘经中也如是说。《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 8〈观心品 第 10〉:
  “善男子!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究竟沉沦。众生之心犹如大地,五谷五果从大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恶五趣、有学无学、独觉、菩萨及于如来。以是因缘,三界唯心,心名为地。一切凡夫,亲近善友闻心地法,如理观察如说修行,自作教他,赞励庆慰,如是之人能断二障,速圆众行,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尔时,大圣文殊师利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唯将心法为三界主;心法本元不染尘秽,云何心法染贪瞋痴?于三世法谁说为心?过去心已灭,未来心未至,现在心不住;诸法之内性不可得,诸法之外相不可得,诸法中间都不可得;心法本来无有形相,心法本来无有住处。一切如来尚不见心,何况余人得见心法?一切诸法从妄想生,以是因缘,今者世尊为大众说三界唯心。愿佛哀愍,如实解说。”
  尔时,佛告文殊师利菩萨言:“如是、如是,善男子!如汝所问,心心所法本性空寂,我说众喻以明其义。善男子!心如幻法,由遍计生种种心想,受苦乐故;心如水流念念生灭,于前后世不暂住故;心如大风,一刹那间历方所故;心如灯焰,众缘和合而得生故;心如电光,须臾之顷不久住故;心如虚空,客尘烦恼所覆障故;心如猿猴,游五欲树不暂住故。
  心如画师,能画世间种种色故;心如僮仆,为诸烦恼所策役故。心如独行,无第二故;心如国王,起种种事得自在故;心如怨家,能令自身受大苦故;心如埃尘,坌污自身生杂秽故;心如影像,于无常法执为常故;心如幻梦,于我法相执为我故;心如夜叉,能噉种种功德法故;心如青蝇,好秽恶故;心如杀者,能害身故;心如敌对,常伺过故;心如盗贼,窃功德故;心如大鼓,起斗战故;心如飞蛾,爱灯色故;心如野鹿,逐假声故;心如群猪,乐杂秽故;心如众蜂,集蜜味故;心如醉象,耽牝触故。
  善男子!如是所说心、心所法,无内无外亦无中间,于诸法中求不可得,去来现在亦不可得,超越三世非有非无,常怀染著从妄缘现,缘无自性,心性空故。如是空性,不生不灭,无来无去,不一不异,非断非常,本无生处,亦无灭处,亦非远离非不远离,如是心等不异无为,无为之体不异心等。心法之体本不可说,非心法者亦不可说,何以故?若无为是心,即名断见;若离心法,即名常见。永离二相不著二边,如是悟者名见真谛,悟真谛者名为贤圣。一切贤圣性本空寂,无为法中戒无持犯,亦无大小,无有心王及心所法,无苦无乐。如是法界自性无垢,无上中下差别之相,何以故?是无为法性平等故。如众河水流入海中,尽同一味无别相故。此无垢性非实非虚,此无垢性是第一义,无尽灭相体本不生。此无垢性常住不变最胜涅槃,所乐净故。此无垢性远离一切平等不平等,体无异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应当一心修习如是心地观法。”2
  语译如下:【“善男子!三界一切境界之中都是以心为主,能如实观察心的人可以究竟解脱,不能如实观察的人终究是要继续沉沦。众生的心犹如大地,五谷五果都是从大地出生的,这个像大地一样的心法能出生世间与出世间等善恶五趣、有学无学等解脱道圣者、实证因缘法的独觉辟支佛、实证佛菩提的菩萨乃至于如来。由于这样的因缘,三界一切都唯是心,这样的心就名为大地。一切凡夫学人,若能亲近真正的善友而听闻这种心地法门,如理观察之后又如说修行,自己亲作也教导他人,并且赞叹奖励称庆安慰大家勤修,这样的人能够断除所知障与烦恼障,快速圆满种种菩提行,很快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世尊开示完了,这时大圣文殊师利菩萨禀白佛陀说:
  “世尊!如佛所说,只将这样的心法指称为三界之真主;但这个心法本元是不会沾染尘秽的,为何这个心法却染上了贪瞋痴而使众生显示都有三毒?于三世诸法之中是哪一个应该说为心?过去心已灭,未来心未至,现在心也没有所住;种种诸法之内,寻求真实性都不可得;种种诸法之外,常住的法相也不可得,而种种诸法中间也都没有一个常住不坏的法相可得;心法本来就没有形相,心法本来也没有住处。一切如来尚且说不见自心,何况其余的人而可以看得见这个心法?一切诸法都是从妄想而引生,由于这样的因缘,今天世尊为大众说三界唯心。诚愿佛陀哀愍,为大众如实解说。”
  这个时节,佛陀告诉文殊师利菩萨说:“如是、如是,善男子!诚如你所问的一样,心、心所法的本性是空寂的,我就演说各种譬喻藉以明白表达其中的真实义。善男子!众生所知的心,犹如变幻出来的假法,由普遍计度而产生了种种心中的觉知(“想亦是知”,详见《阿含经》中佛说),为了领受苦乐受的缘故;众生所知的心犹如水流一般念念生灭,于前世及后世都不能暂时停住的缘故;众生所知的心犹如大风一样,在一刹那间就能游历不同方所的缘故;众生所知的心犹如油灯的火焰,是众缘和合而得出生的缘故;众生所知的心犹如闪电之光,须臾之顷就消失而不久住的缘故;众生所知的心犹如虚空一样有各种杂质,是因为被三界爱等客尘烦恼所覆障的缘故;众生所知的心犹如猿猴,游于五欲大树而不能暂时停下来安住的缘故。
  菩萨所知的心犹如画师一般,能画出三界世间种种不一样色法的缘故;但众生所知的心犹如僮仆,被种种烦恼所驾驭驱使的缘故。菩萨所知的心犹如有力独行的人,没有第二心可以和祂并论的缘故;这样的心犹如国王,能生起种种事而得自在的缘故;但众生所知的心却是犹如怨家,能令自身感受重大痛苦的缘故;这样的心犹如埃尘,沾污了自己而产生纷杂污秽的缘故;这种心犹如影像一般不实,总是在无常法中执著为真实常住的缘故;这个觉知心犹如幻象梦境一般时起时灭,于五阴等我的种种法相中执以为真实我的缘故;觉知心犹如夜叉,能吃掉种种功德法的缘故;觉知心犹如青色蝇虫一般,爱好污秽恶事的缘故;觉知心犹如嗜杀的人,能残害自身善法的缘故;觉知心犹如敌人在面对自己,常常在窥伺寻找机会而造作过失的缘故;觉知心犹如盗贼,会窃取自己的功德法故;觉知心犹如大鼓,面对善法时常常生起斗战之心的缘故;觉知心犹如飞蛾,贪爱灯色等世间诸欲的缘故;觉知心犹如野鹿,追逐假有的音声之故;觉知心犹如群猪,乐于纷杂的秽物故;觉知心犹如众蜂永不停息,喜欢蒐集蜜味的缘故;觉知心犹如醉象,沉迷于母象的觉触故。
  善男子!像这样所说的心与心所法合在一起成为一心来观察时,没有内、没有外也没有中间可说,于诸法之中求其实物之性都不可得,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也一样求不可得,超越了三世而非有非无,却常常怀中执著各种染著而从虚妄的藉缘中显现出来,而藉缘是没有自性的,因为这样的心自性如虚空的缘故。像这样的空性,不生不灭,无来无去,不一不异,非断非常,本来就没有出生的处所,也没有灭后的去处,亦没有远离却又不是没有远离,像这样的真心妄心和合在一起时不异于无为,而无为之理体也不异这样心等。心法之理体本不可说,非心之法的妙义也是不可说的,何以故?如果强说无为就是心,就说这是断见;但如果离开了心等法,即落入五阴而名为常见。永远离开断与常等二相而不执著于二边,像这样子证悟的人就称之为已经看见真实道理,证悟真实道理的人就名之为贤人或圣人。一切贤圣证得空性而转依之后看见诸法本来空寂,在无为法的境界中所说的戒并没有受持或毁犯可言,也无大戒小戒的差别,也没有八识心王及各种心所法可说,既没有苦也没有乐。像这样的法界之中的自性没有污垢可说,没有上中下等差别的法相,何以故?这个无为的法性是平等的缘故。犹如不同的河水流入大海中,就全部成为同样一味而没有不同法相的缘故。这个没有污垢的心性非实也非虚,这个没有污垢的心性就是第一义,这个没有止尽灭除一切法相的心体本来不生。这个无垢之性常住不变而且是最殊胜的涅槃,这样实证以后心中所爱乐的是本来已经这样清净的缘故。这个无垢性远离一切平等与不平等的境界,因为平等或不平等的理体都没有差异,同是这个无垢性心的缘故。假使有善男子、善女人,想要求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时候,应当要一心修习这样的心地观行之法。”】
  就像这段经文一样,显示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其实是因心而有,离心即无。当真实心如来藏出生了觉知心以后,觉知心追逐世间种种境界法;而真实心如来藏却永远安住自己的无垢性之中,与五阴身心和合似一而继续摄护觉知心等五阴身心,自己却依旧运作不辍而使五阴身心健全地运作,使五阴身心能追逐种种世间法;而这个真实心却仍然是如,从来不在三界世间法中动心或生起贪厌。菩萨亲证这个真实心如来藏以后,现观法界中的这个事实,由于现观真实心如来藏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境界永远都不离于如,故说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是如。
  第五节 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是现前寂灭境界
  大乘贤圣菩萨所证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永远是寂静境界,不会有时坠入六尘之中而不寂静,因为这个涅槃境界是由第八识如来藏心在三界中运转时,所显示出来的离六尘境界的法性;而如来藏心这个涅槃境界,永远离开三界六道的六尘境界,因此并无六尘可言,故是绝对寂静的境界,此亦符合二乘法教中的三法印,同一印证:涅槃寂静。若究其实,二乘涅槃这个法印,也是依大乘贤圣菩萨所证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而施设,是从大乘教中方便析出,教导给急求出离三界生死痛苦的定性声闻人,快速远离三界生死苦;所以二乘菩提的一切法教,都不得丝毫远离大乘般若真如法教;也正因此,一切菩萨亲证实相般若时的所说妙法,自然也就不违二乘菩提的实证与现量。如前所说,二乘菩提解脱道等法教,是依大乘菩提法教而方便析出、方便施设,以利益急求出离三界生死苦的不回心声闻人。若是此类定性声闻种性之人,证得阿罗汉果而确定自己舍寿后一定可以“不受后有”了,就开始住于灰心泯智的境界中,等待舍寿入涅槃的时刻来到,对一切世间法都无所想、所思,对于无上正等正觉更无希愿,故名定性声闻。
  “涅槃寂静”这个法印是声闻道中实证时的三法印之一,然而世尊施设这个法印之目的,其实是为了避免学人误会二乘涅槃的实证智慧与境界,让二乘学人用以自我检查,藉以预防二乘学人误犯大妄语业而下坠三恶道中。若依大乘贤圣菩萨之所亲见,涅槃境界中依旧是第八识如来藏心的自住境界;在如来藏这个自住境界中并无五阴身心的身口意行 ——无六尘、无觉知心也无色身,即是真实寂静的涅槃境界(离念灵知不离六尘,并不寂静)。如来藏心出生了五阴身心而持续不断地供给五阴身心所必须之心所法、色法……等功德时,祂自己依旧本于离六尘境界而不见、不闻、不觉、不知六尘境界的任何诸法;因为如来藏对六尘境界是一向离见闻觉知的,所以如来藏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自然也是寂静的,而且是永远寂静的,所以一向寂静。
  在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如来藏心自住境界中,这个涅槃境界是本来即已如此,非从修得,是故这个本来涅槃永远不坏。在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或无余涅槃中 ——在这二种大小乘涅槃境界中,其实还是恒具能生万法、能记录有情五阴身心一切业行、能主动执行因果律的如来藏心,所以是自性真实,并非施设之说,也不由五阴身心来运转这些功能,是故如来藏心不必了知也不应了知六尘境界中的任何一法,自然不需对六尘境界加以了知。即由此故,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或无余涅槃的境界中必定是绝对寂静的,其中是没有觉知心运作也不与一切六尘境界相应的。也因为如来藏心本来就超越于五阴身心及三界一切法,不了知三界中的六尘境界而恒离苦乐等受,所以永远都是寂静性,因此祂所显示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自然就是寂静的。
  恒时显示出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如来藏心,是本住法而非所生法,是万法的主体能出生各类有情的五阴身心;领受五阴身心中的各种境界而有苦乐果报的,本来就是各个有情的五阴身心而非如来藏心,所以如来藏心不必对三界六道中的六尘境界加以领受。这样的如来藏心,既然是远离六尘境界中的苦乐受者,当然不必对三界六道中的任何境界加以取舍,自然是本性清净的。凡是从祂出生的六尘境界,不论是苦、是乐的境界,都是由异熟果报体五阴身心来领受的,祂自己从来都不领受,所以祂恒时住于不了知六尘境界的绝对寂静性中;这样的清净心当然是本来寂静的,所以祂所显示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当然也是绝对寂静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寂静境界,是一切亲证如来藏妙心的大乘贤圣菩萨们都可以现前观见的,是现量亲证而不是想像之说,所以平实说
  “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是现前寂灭境界”。
  由于这个常住法如来藏心不是果报的领受体,不必领受六尘境界中的苦乐受,当然不必对因果种子有所取舍,平等执受一切善业、恶业、无记业、净业等种子;因此祂恒离六尘境界,不对六尘境界加以了知,当然是绝对寂灭性的心。而且祂是无始以来本自寂灭而非修行之后方始变为寂灭,因此说祂所显示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也是寂灭的境界。而这个本住法如来藏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寂灭境界,是一切实证的贤圣菩萨们都可以现前照见、现前观察无误的,故说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是现前寂灭境界,不只是理论上的寂灭境界。
  第六节 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无我性
  若已证涅槃者,必知涅槃之中是无我、无境界的非境界;若实证涅槃后,仍落在五阴身心之中,即是有我,有我即是未断我见而错会、错证涅槃的凡夫;不论大乘、中乘、小乘,莫非如是。然末法时代凡夫众生,上从大师下至新学,悉皆畏惧无我性的真涅槃,爱乐有我性的假涅槃,故对善知识所弘扬的涅槃无我之法,心中都不爱乐而反对之。以是缘故,对于大小乘之涅槃境界究系无我、抑或有我?应当略加探讨;以期末法时代一切大师与学人读后思惟,纵使心中仍怀犹豫,但已经种下未来世能实证无我涅槃的种子,未来世或未来佛诸法会中,若得与闻涅槃正法妙义,自当得有实证涅槃之因缘。但涅槃非境界中究系有我抑或无我?经中有时明说无我,有时则又明说有我,凡夫大师及诸学人读之,每每自生矛盾、百思不解而生误会;然而其理始终如一,前后一贯而无扞格,自是未证、错证之人自生误会而已。是故涅槃无我之理略说之后,仍应举出涅槃有我与无我之经论诸说加以释义,则可助益读者如实理解而求证之,脱出经论中有我无我文字表相之说,期能探得实义,则未来实证涅槃而解有我及无我之说,得以现观诸经中佛菩萨从不同面向广为众生说法之为人悉檀。
  先论二乘涅槃之无我。二乘涅槃有二:有余涅槃、无余涅槃。先论无余涅槃,谓二乘定性声闻四果圣者,舍此世身之后即“不受后有”而宣称“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我生已尽”,是舍身之后不再出生中阴身,不再于三界六道中的任何一处受生,是故《阿含经》中有诸经典作如是说:(《杂阿含经》卷 2)
  比丘!若离色、受、想、行,识有若来、若去、若住、若生者,彼但有言数,问已不知,增益生痴,以非境界故。色界离贪,离贪已,于色封滞,意生缚断;于色封滞、意生缚断已,攀缘断;攀缘断已,识无住处,不复生长增广。受、想、行界离贪,离贪已,于行封滞,意生触断;于行封滞、意生触断已,攀缘断;攀缘断已,彼识无所住,不复生长增广。不生长故不作行,不作行已住,住已知足,知足已解脱;解脱已,于诸世间都无所取、无所著;无所取、无所著已,自觉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我说彼识不至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无所至趣;唯见法,欲入涅槃,寂灭、清凉、清净、真实。3
  语译如下:【比丘!如果离开了色、受、想、行,而说识阴觉知心有来、或是有去、或是有住、或是有生的话,那些话仅仅只有言说之数,真的反问他们以后,他们其实不知其中的道理,所以反问之后只会增益他们的邪思而出生了愚痴,由于这五阴之法义不是他们所知境界的缘故。若是远离欲贪而继续进修,对于色界境界也能远离贪著,远离贪著以后,对于色界五阴的爱著就被封住而停滞了,于色界作意而受生的系缚便断除了;对于色界作意受生的系缚被封住而停滞、作意受生于色界系缚断灭以后,对自我的攀缘就断灭了;攀缘断灭以后,识阴等六识就没有可住之处,识阴的自我势力就不会继续生长增广。然后是对受、想、行等功能跟著远离贪著,远离对受、想、行阴的贪著以后,在行阴上面的生长增广就被封住而停滞,因行阴而作意受生的“触”断除了;于行阴已经封住停滞、因行阴而作意受生的“触”断除以后,因行阴而引生的攀缘断灭了,攀缘断灭以后,那个识阴就无所住,识阴的势力就不会继续再生长增广了。不生长增广识阴势力的缘故,就不再造作种种行;不造作种种行以后就安住下来,安住以后于一切都已知足,知足而不想再取任何一法以后就得到解脱;解脱以后,对于各种世间都没有所取、没有所著;没有所取、没有所著以后,自己觉知无余涅槃的境界:“我重新受生的事情已经灭尽,清净行已经建立而远离欲界了,为了要离开色界、无色界所应作的种种观行已经作完了,自己清楚地知道死后不会再领受后有。”我说他的识阴六识不会去到东西南北,不论是四维或上下都没有所会去到的有情界,这时他只看见涅槃法,想要进入无余涅槃中;这涅槃是寂灭而无觉无知的,是清凉而无热恼的,是清净而不染污的,也是真实而非断灭的。】
  这段经文中世尊的开示,说明二乘涅槃之中是超过三界境界而在死后不受后有的;由于不受后有的缘故,不再有欲界、色界的五阴,也不再有无色界的四阴,才是真实、清净、清凉、寂灭的无余涅槃,这当然是无我的境界,因为三界中的任何一类我都已不复存在了。
  又如《中阿含经》卷 2〈七法品 第 1〉:
  云何无余涅槃?比丘行当如是:我者无我,亦无我所;当来无我,亦无我所;已有便断,已断得舍;有乐不染,合会不著。行如是者,无上息迹,慧之所见而已得证。我说彼比丘不至东方,不至西方、南方、北方、四维上下,便于现法中息迹灭度。我向所说七善人所往至处及无余涅槃者,因此故说。4
  语译如下:
  【如何是无余涅槃?比丘修行应当如是:五阴我的实质是无真实我,也没有真正不坏的我所;未来世的五阴同样没有真实我,也没有真实不坏的我所;已经有了的五阴实有的我见便能断除,已经断除就可以有能力舍弃;若有乐受都是我所而不染著,即使和合会遇了乐受的时候也不染著。修行能够像这样的人,就是无上息灭烦恼的道路,五阴无有真实我的智慧之所亲见而且已经得以实证。我说那位比丘舍寿后不会去到东方,不会去到西方、南方、北方、四维上下,就能够于现前所证的法中息灭烦恼而看见解脱的道路,可以取灭而度过三界生死。我一向所说七种贤善等人所前往到达解脱的处所,以及无余涅槃的解脱境界,即是因为这个缘故而说的。】
  这也证明已断我执、我所执的慧解脱比丘,舍寿之后不会再去三界的任何一处受生,死后就永远息灭,不再出现后世的三界有,所以不再有后世的五阴、四阴,当然是不会再有意识觉知心存在的了,因此说无余涅槃中是绝对无我也无我所的非境界。
  然而这种实证涅槃的真实无我境界,不是所有人都能修证的,永远都是少数人方能修证,原因就是凡夫之人悉皆畏惧真正涅槃无我的非境界,都只喜爱自己觉知心仍然存在的妄想所知的假涅槃境界——希望仍然有识阴我继续存在。但是,识阴我存在的当下,就会有色、受、想、行等四阴同时存在,不可能由识阴单独存在,除非他已证得四空定而往生无色界,但仍然会有受想行阴伴随意识存在。然而这个道理,对现代自以为已证阿罗汉果的诸多凡夫大师们而言,却是讲不通的,因为他们听不懂。
  这类事相佛世已有,并非现今才有,因此才会有上面所举的《杂阿含经》卷 2的经文说:“比丘!若离色、受、想、行,识有若来、若去、若住、若生者,彼但有言数,问已不知,增益生痴,以非境界故。”证之于平实二十年来不断地演说有念灵知心、离念灵知心悉是识阴我,细细演绎识阴不能单独存在于人间或天界的道理,而诸错会解脱道及佛菩提道却自以为实证的凡夫四众,不论身为台面上的大法师、大居士,抑或台面下的小法师、小居士,率多不能信受,至今无人肯接受识阴是依于色、受、想阴才能存在,而且必须有行阴才能显现其继续运作的事。
  如佛所说,若问他们为何没有色、受、想阴就无法使识阴(灵知心)存在的道理,他们必定成为佛所说的“问已不知,增益生痴”的人,因为这不是他们的智慧所知的境界,所以佛说“以非境界故”。由此也证明声闻解脱道的粗浅智慧,都不是他们所能知道的;纵使后来真的懂得这道理了,心中也不能接受,不免导致如理观行以后仍然无法心得决定。定心所不能生起时,纵使知道这个道理,也知道这个道理是真实而不可推翻的,他们心中还是无法完全接受,故不能转依这个真实的道理,于是口说已断我见,但实质上仍然抱著我见在“修道”,则是假名修道者。(待续)
  -------------------
  1《大正藏》册 2,页 84,中 16-26。
  2《大正藏》册 3,页 327,上 21-下 24。
  3《大正藏》册 2,页 9,上 11-25。
  4《大正藏》册 1,页 427,下 16-22。
 
标签: 电子书

本文标题: 涅槃(连载29)----平实导师

本文链接: http://www.4fo.cn/book/1/4839.html (转载时请保留)

 
[ 佛法读书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佛医网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网站、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学习。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涅槃(连载29)----平实导师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内容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佛医网",获得佛法精华好文,佛教正法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