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佛在初转中也谈到第八识真心的异名:本识、真如。譬如“本识”这个名相,在《增壹阿含经》卷 46就曾出现。经文开示如下:
彼云何为老?所谓彼彼众生于此身分齿落发白,气力劣竭,诸根纯熟,寿命日衰,无复本识,是谓为老。1
经文开示:所谓老,就是彼彼众生的色身状况,牙齿掉了,头发白了,已经没有年轻时候的身强力壮,五根也渐渐纯熟而衰老,寿命一天天的减少,最后本识也将舍离五蕴身而面临死亡。佛已经很明白地开示过:众生从中阴身投胎以后,由本识执持受精卵,使得色身渐渐长大,成为五根具足的胎儿,然后出胎、长大成人,乃至由成年人、中年人转至老年人,这时齿落发白、气力衰减、皮肤渐渐皱了、老了,到最后本识就要离开这个不堪用的五阴身,因而进入死亡阶段。因此可以证明:一个人从受精卵开始,一直到死亡的阶段,都是因为有这个本识住持而得存在;如果没有本识住持,
当然就不会有一切有情五阴身能够存在,更不会有依于五阴身而有的生、老、病、死种种现象出现。在在都证明:因为有本识,才会有众生五阴身及生老病死的现象存在,不能外于本识而有任何一法存在,所以本识是一切有情的真心无疑。
又譬如“真如”这个名相,在《杂阿含经》卷 19曾出现,经文开示如下:
时尊者阿那律独一静处,禅思思惟,作是念:“有一乘道,净众生,离忧悲恼苦,得真如法,所谓四念处……” 2
经文开示:有一乘道名为四念处,可以让众生清净,以及让众生远离忧悲恼苦,最后可以得到真如法;在在证明:佛在初转时已经隐说第八识真心存在的事实,只是佛陀未用“第八识”这个名相,而是用“真如”来说明。虽然初转的《杂阿含经》已出现“真如”这个名相,但是佛陀并没有很详细说明真如的真实内涵为何,这是因为二乘人不证真如,所以不需要详细说明。可是佛在二转及三转诸经里,却是很详细说明真如有种种的体性,譬如在二转经典中,说真如是一切法真如、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 3等种种名;在三转经典中,说真如是心、阿陀那(识)、所知依、种子识、阿赖耶(识)、异熟识、无垢识 4等种种名,使得证悟的菩萨可以依所亲证真如而有了总相智以后,可以进修别相智、道种智,乃至可以圆成一切种智。
由上面的逻辑说明就可以证明:二乘人于佛初转后,也必定会与菩萨们一起听闻二转、三转的开示,只是二乘人对大乘法没有胜解及念心所,仅能对与解脱道有关的部分有胜解及念心所,所以声闻人的大迦叶等阿罗汉结集经典的时候,只能结集成杂揉了大乘法的一些唯识名相,而没有大乘唯识法义实质内容的二乘解脱道经典。所以,阿含部的经典里面,有很多经其实本来都是大乘经,但是被那些声闻人结集起来以后,都变成声闻法、都变成只有解脱道,失去了佛菩提道的内涵。那些阿含部里的大乘经典中,只剩下一些大乘法的名相,譬如三乘部众、三乘菩提……等;凡是大乘佛法的内涵,被声闻人结集为四阿含以后,都只剩下名相而已。5
综合上面分析可知:初转的声闻菩提所说:苦的本际、我、如、本识、真如、如来藏等名相,其实就是二转、三转所说的第八识真心,只是在不同阶位所施设不同佛法名相,来说明第八识真心的种种体性而已,其实都是指一切有情各个本有的第八识真心;祂出生了有情的蕴处界及诸法,所以说蕴处界及诸法,都是真心的局部功能差别,都是摄属于真心的局部体性,不能外于这个真心而有蕴处界等法出现。由于声闻人不证真心,所以佛在初转时仅教导声闻人:一者、观察蕴处界等法虚妄,因为这样的缘故,声闻人认为外法为真实,所以才要将外法的蕴处界等法灭除,不知外法都是从内法真心藉缘而出生的,深怕被五欲六尘所染,所以想尽办法赶快将我见、我所执、我执全部断除,成为四果阿罗汉,于舍寿时心不改易,得以灭尽自己的蕴处界诸法而入无余涅槃。二者、由于声闻人不证第八识真心,所以在四阿含诸经中,仅记载有苦之本际、如、我、如来藏等真心之不同名相,并没有详细说明这个真心的种种内涵,因此只是隐说此第八识真心而已。由于阿罗汉相信佛在四阿含的开示,相信无余涅槃中并不是断灭空,所以于内无恐惧、于外无恐惧,舍报时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而入无余涅槃。诸经论中在在证明:阿罗汉入无余涅槃并不是断灭空,还有无余涅槃的本际、我、如、真如、如来藏等不同名称的第八识真心独自存在,处于极寂静的无境界之境界中,这也是佛开示三法印当中涅槃寂静的道理。因此缘故,在佛门中,如果有法师、居士们主张“阿罗汉入无余涅槃是一无所有,是断灭空”、“阿罗汉入无余涅槃是灰飞烟灭”等,你一定就能够清楚知道,提出这样主张的人,他不相信无余涅槃还有本际、我、如、真如的第八识真实存在,而认为一切都是缘起性空、都是断灭空,是为佛所斥责的断见佛门外道无疑。
第二节 初转的缘觉菩提
接下来谈初转的缘觉菩提,如前所说,缘觉是观察十因缘与十二因缘而悟入缘觉菩提,在《杂阿含经》卷 12谈到十因缘与十二因缘的开示如下: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忆宿命未成正觉时,独一静处,专精禅思,作是念:‘何法有故老死有?何法缘故老死有?’即正思惟:‘生如实无间等,生有故老死有,生缘故老死有。如是,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何法有故名色有?何法缘故名色有?’即正思惟,如实无间等生:‘识有故名色有,识缘故有名色有。’我作是思惟时,齐识而还,不能过彼,谓缘识名色,缘名色六入处,缘六入处触,缘触受,缘受爱,缘爱取,缘取有,缘有生,缘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
“我时作是念:‘何法无故则老死无?何法灭故老死灭?’即正思惟:‘生如实无间等,生无故老死无,生灭故老死灭,如是,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广说。“我复作是思惟:‘何法无故行无?何法灭故行灭?’即正思惟,如实无间等:
‘无明无故行无,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识灭故名色灭,名色灭故六入处灭,六入处灭故触灭,触灭故受灭,受灭故爱灭,爱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如是,纯大苦聚灭。’”6
首先谈十因缘,《杂阿含经》卷 12的记载:那时候释迦世尊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当时,佛陀告诉诸位比丘:
“我释迦牟尼佛回忆过去尚未成佛时,独自在一个安静、没有喧闹的地方,专心一意心无旁骛地深入思惟法义:‘什么法有的缘故,使得老死出现了?是以什么法为缘,所以使得老死出生了?’就在当时,正确思惟‘生’这个法的时候,了知‘生’犹如真实而无间等地持续著,也就是‘生’是与这个无间等的—真实法—非一非异和合运作而不间断的,如是‘生’这个法才能持续地存在及运作。于是就有了如实、不间断的这个正知见出现:‘因为有生的缘故,使得老死的现象出生了,因为以生为所缘,就有老死出现。’像这样一一详细往前观察与思惟:有、取、爱、受、触、六入、名色等,也是同样的道理。接著再思惟:‘什么法有的缘故,使得名与色出现了?又是什么法作为所缘,使得名与色能够出生?’就这样正确地思惟,一一支都是从这个如如不动之真实而且平等而不间断的法所生,如是思惟的结果就是:‘因为有一个识存在,所以名与色就出现了;因为有这个识的缘故,才会有名与色出生与存在。’因为这样正确地思惟,探究到了这个识就只能转身回来了,超过这个第八识就没有任何一法存在,所以必须回到这个识,再作顺观:缘于这个识才会有名色出现,缘于名色才会有六入处,缘于六入处才会有六尘之触,缘于六尘之触才会有三受或者五受,缘于三受或五受才会有对十八界的贪爱,缘于对十八界的贪爱才会有取,缘于取才会有后有的种子,缘于后有的种子才会有未来世出生,缘于出生才会有老病死种种苦出现。就是这样子啊!纯粹的三界种种生死大苦就聚集起来了。”佛已经很清楚告诉大众:这个识出生了名色,
为名色之因缘,也因为这个识出生了一切有情的蕴处界及诸法等法,这个识就是一切有情的真心—本识—第八识如来藏,没有任何一法可以超过祂。为什么名色无法超过这个识?因为,名色当中的“色”是指五色根(都是物质之法),“名”是为识阴六识与意根,名与色都是可灭之法,不是常住法,不可能是一切有情的真心,所以名色不可能超过这个识。由此可知:佛在初转所说十因缘,已经隐说有第八识真心如来藏存在的事实,只是佛不是用“真心、第八识、如来藏……”这些名相,而是用识来表示。没有证悟的人或者错悟的人,无法了知佛所说十因缘当中“齐识而还,不能过彼”的真实道理,常将这个“识”当作是识阴六识,以为十因缘说的“识”等同于十二因缘所说识阴六识的识。
谈完十因缘以后,接下来谈十二因缘。佛开示:“我释迦牟尼佛当时这样思惟:‘什么法没有了,老死也就没有了?什么法灭除了,老死也就跟著灭除了?’正确思惟的结果,出生如实、没有间断而不会改变的智慧:‘因为生犹如真实而无间等的存在,如果没有了“生”这个法,老死也就不存在了;如果“生”灭除了的缘故,老死也就跟著灭除了。就像这样子,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等等如同前面广说的一样。’我又继续往前推溯思惟:‘什么法没有了的缘故,识阴的行就没有了?什么法灭除的缘故,识阴的行就会跟著灭除了?’正确思惟的结果,如实、没有间断的智慧出现了:‘因为这个如如不动的真实不间断的本识中,没有了无明现行的缘故,识阴的行就没有了;识阴的行灭除的缘故,后有的识阴六识也跟著灭除;识阴六识灭除的缘故,名与色也跟著灭除;名与色灭除的缘故,六入处等的十二处也跟著灭除;六入处灭除的缘故,与六尘的接触也跟著灭除;六尘的接触灭除的缘故,苦、乐、不苦不乐之三受,或者苦、乐、忧、喜、舍之五受也都跟著灭除;三受或五受灭除的缘故,对自我的贪爱也跟著灭除;自我的贪爱灭除的缘故,取也跟著灭除;取灭除的缘故,后有的种子也跟著灭除;后有的种子灭除的缘故,后世的生也跟著灭除;后世的生灭除的缘故,老病死忧悲恼苦也跟著灭除。就是这样子啊!纯大苦聚的五阴也就跟著灭除了。’”佛已经很清楚告诉大众:十二因缘法的识支就是指过去世的识阴六识,因为有过去世的识阴六识造作了种种善恶业行,使得今世的名与色出现了;因此,若过去世如实地将识阴六识的种种执著灭除了,就不会有今世名色的出生;既然没有今世的名色出现,就不会有随后的六入处、触、受、爱、取,以及未来世后有的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出现,所以十二因缘法的识支是指识阴六识,因为那是可灭之法,不是不可灭的。
综合佛所说的十因缘及十二因缘,可归纳出下面二点:第一点、十因缘法中的识支,乃是指一切有情的真心本识,所有的名色以及一切诸法都是由这个识所出生,没有任何一法可以超过祂,所以佛在开示十因缘法时才会说“齐识而还,不能过彼”的道理,已经分明显示:这个识是一切有情的第八识真心,不能外于这个识而有因缘法的存在。十二因缘法中所说的识支,则是指识阴六识,祂是六根六尘相接触后才出生的法,是依于他法(根、尘、触三和合)才能出生的法,是被生的法,是可灭之法,不是常住法;摄属于一切有情真心本识的局部功能体性,乃是以一切有情的真心本识为因,藉著种种缘而出生。如果读者对于十因缘法中的识与十二因缘法中的识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分清楚了,就不会将一切有情的识阴六识当作真心本识,成为佛所说的常见、断见外道;因为那可是毫厘有差,天地悬隔啊!
第二点、缘觉知道有个“齐识而还,不能过彼”的识以后,再来观察十二因缘,知道十二有支的一一支都是虚妄法。也就是缘觉人了解所有的蕴处界及诸法都是虚妄的,没有任何一法是真实的,于是舍寿时愿意将自己的蕴处界灭尽而入无余涅槃,永不再于三界现身意。所以,缘觉人不仅观察蕴处界虚妄,而且也知道无余涅槃中还有个识存在,知道入无余涅槃不是断灭空,所以能够于内、于外都无恐怖,而愿意将自己的蕴处界灭尽入无余涅槃,可是这个识在哪里?缘觉人并不知道!由此可以证明:缘觉人透过十因缘、十二因缘的观察及思惟,知道灭尽五阴十八界的无余涅槃中还有个识存在,祂是一切有情的第八识真心,也是十因缘、十二因缘的根本因,不能外于这个一切有情的真心本识而有十因缘、十二因缘存在。因此缘故,在佛门中的外道 ——信奉喇嘛教应成中观派的印顺法师主张:“世尊自述它发见生死流转和解脱生死的法则,就是缘起缘灭。不但世尊如此,过去诸佛,也没有不经历这缘起大道的。”7显示他完全误解了十因缘与十二因缘所说的真实义,而落在外道无因论的缘起性空断灭空当中,与断见外道无异。虽然他现的是出家相,还为人解说种种法,乃至著作等身,甚至被人尊称为导师,仍然不是佛在《杂阿含经》、《证契大乘经》……等经典中所称许的法师 8、导师 9,因为他本质上就是个未断我见的凡夫。
接下来,佛在《长阿含经》卷 10开示有“入胎识”存在,与《杂阿含经》中所说十因缘法的识支互相辉映,经文如下:
“阿难!我以是缘,知触由名色,缘名色有触,我所说者义在于此。阿难!缘识有名色,此为何义?若识不入母胎者,有名色不?”答曰:“无也!”
“若识入胎不出者,有名色不?”答曰:“无也!”
“若识出胎,婴孩坏败,名色得增长不?”答曰:“无也!”
“阿难!若无识者,有名色不?”答曰:“无也!”
“阿难!我以是缘,知名色由识,缘识有名色。我所说者义在于此。阿难!缘名色有识,此为何义?若识不住名色,则识无住处;若无住处,宁有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不?”答曰:“无也!”
“阿难!若无名色宁有识不?”答曰:“无也!”
“阿难!我以此缘,知识由名色,缘名色有识。我所说者义在于此。阿难!是故名色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苦、悲恼,大苦阴集。阿难!齐是为语,齐是为应,齐是为限,齐此为演说,齐是为智观,齐是为众生。阿难!诸比丘于此法中,如实正观无漏心解脱。阿难!此比丘当名为慧解脱。如是解脱比丘,如来终亦知,如来不终亦知,如来终不终亦知,如来非终非不终亦知。何以故?阿难!齐是为语,齐是为应,齐是为限,齐是为演说,齐是为智观,齐是为众生。如是尽知已,无漏心解脱比丘不知不见,如是知见。”10
经文翻译如下:“阿难!我释迦牟尼佛以这个缘起,知道六根、六尘的触是因为有名与色和合运作而出生,所以缘于名与色才能触六尘,我所说的道理就是这样啊!阿难!缘于识才有名与色出现,这是什么道理呢?如果这个识不入母胎,还会有名与色出现吗?”阿难答:“不会的!”“如果这个识入胎而不出胎,还会有此世的名与色出生吗?”阿难答:“不会的!”“如果这个识出胎,婴孩因为某种原因导致色身败坏,名与色还会增长吗?”阿难答:“不会的!”“如果没有这个识,还会有名与色吗?”阿难答:“不会的!”“阿难!我以这个因缘,知道名与色都是由于这个识,缘于这个识,才会有名与色出现。我所说的道理就是这样啊!阿难!反过来说,缘于名色而有识,究竟是什么道理?如果这个识不住在名与色中,那这个识就没有住处;如果这个识没有住处,还会有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吗?”阿难答:“不会的!”“阿难!如果没有名与色出生,还能看得到这个识吗?”阿难答:“再也看不到这个识了!”“阿难!我以这个因缘,知道这个识能够出现于三界,可以让证悟的圣弟子看见,都是因为有名与色的关系,所以缘于名与色,才会有这个识在三界中显现,我所说的道理就是这样啊!阿难!因为这个缘故,说名色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有六入的因缘所以有触的作用,有触的因缘所以有苦、乐、不苦不乐受,有了苦、乐、不苦不乐受的因缘就于自我有贪爱,有了自我贪爱的因缘就会产生三界有的取,有了取的因缘就会有后有的种子,有了后有种子的因缘就会有后世的出生,有了后世出生的因缘必定会有老病死忧悲苦恼,纯粹大苦的五阴就聚集起来了。阿难!因缘法最多就只能为众生讲到这个地步,不可能再超过十因缘与十二因缘,不可能再解说更多的因缘法了;众生所应该知道的因缘法也到此为止,不可能超过这个地步了。因缘法最终的推究也只能到这个限度,我为众生演说的因缘法也只能到这里,再也无法超过。这就是因缘法实证者的智慧观察,我为众生解说因缘法也就到这里。阿难!诸比丘对于识缘名色、名色缘识的道理能够如实观察,才能以无漏心得解脱。阿难!像这样观行得无漏心解脱的比丘,名为慧解脱的阿罗汉。这样的慧解脱比丘,如来有什么法终止了,他都知道;如来有什么法不会终止的,他也知道;如来终止、不终止的法,他都知道;如来不是终止的法、也不是不终止的法,他也都知道。为什么?阿难!这是因为比丘解说因缘法只能讲到这里,众生所应该知道的因缘法也是到这里为止,为众生说因缘法也只能到这个限度不能再超过,为众生演说的因缘法也只能到此为止,推究因缘法而得的智慧现观也只能观察到这里,以此限度为众生演说因缘法。像这样全部了知因缘法的内涵以后,以无漏心得解脱的比丘却是不知也不见,他就是这样了知与看见因缘法而得真解脱。”
从佛的开示可以得到三个结论:
一者、“名色缘识,识缘名色”的这个识,正是佛所说的真心本识,也就是能够入母胎而出生名色的入胎识。为什么?这是因为这个入胎识从无始劫以来就在,能够入于母胎执持受精卵,并藉著母亲供给的四大来长养受精卵,因而使受精卵增长成为胎儿乃至出胎成为婴孩。又,由于前世的识阴六识,于中阴身入母胎后便消灭了,新的识阴六识还得等到胎儿少则三、四个月(多者要七个月)才会现起。如果识阴六识是入胎识而能入母胎出生名色,那么识阴六识就不应该于入胎后灭失,乃至还须等到少者三、四个月(多者七个月)才能出现,应该是入了母胎后,识阴六识仍然存在而不曾断灭消失过,乃至可以出生名色,以及让名色增长。可是,现见识阴六识于中阴身入母胎后就灭失不见了,最早也得等到胎儿
三、四个月后才会出现;由此可知,识阴六识绝不可能是出生名色的入胎识。又譬如有人主张:意根就是入胎识,能入胎而出生名色。这样的说法也是不正确的,因为《大宝积经》中曾开示:六根 11当中的意根,摄属于名色当中的名,当然不是能生名色的入胎识,否则就落入自己出生自己的过失中。如果意根就是入胎识,那么二乘人入无余涅槃时,是要灭尽自己的蕴处界,当然也包括意根在内,如此岂不是与断见外道没有差别?所以说,意根绝对不是入胎识。
由上面分析可知:佛在《阿含经》中已经隐说第八识如如而真实永恒存在的道理,不是没有说过。又因为缘觉自己思惟佛所说的法义,知道有一个出生名与色的入胎识存在,祂是缘觉法的根本,一切法不能外于入胎识而存在,只是缘觉不证入胎识,所以佛并没有详细对缘觉人说明入胎识的种种内涵及自性,只有提到与第八识同一心体而不同名称的“入胎识”出现,使得缘觉人可以自己深入思惟而知道有一个出生名色的识存在,祂就是无余涅槃的本际、如、我、本识等种种不同名相所指向的第八识—如来藏—入胎识,所以在断尽我见、我执、我所执后,能够于内无恐惧、于外无恐惧的灭尽五阴十八界而入无余涅槃,永不再三界现身意。
二者、这个入胎识既然是“识缘名色、名色缘识”所说的识,当然也就是十因缘法中所说“齐识而还,不能过彼”的识,也是佛在《中阿含经》卷 24〈因品第 4〉中开示的
【名色因、名色习、名色本、名色缘者,谓此识也】 12,都是指同一个识,也就是第八识如来藏,只是从不同层面,以不同名相来加以解释说明而已。为什么?因为此识是名与色的因,是名与色之所熏习的依止处,是名与色的根本、名与色之所缘,与前面所说“识缘名色,名色缘识”的识、“齐识而还,不能过彼”的识完全一样,没有差别。因为这样的缘故,所以佛二次开示:齐是为语,齐是为应,齐是为限,齐是为演说,齐是为智观,齐是为众生等;也是就说,因缘法的真实内涵都不能超过入胎识这个识,离开了这个入胎识,根本就没有“识缘名色、名色缘识”、“齐识而还,不能过彼”、“名色因、名色习、名色本、名色缘”等等这些法,何况能为众生说了。
三者、佛最后开示:“如是尽知已,无漏心解脱比丘不知不见,如是知见。”就是说缘觉四果人入无余涅槃后,是没有三界任何一法存在之绝对寂静境界。也就是说,无余涅槃是入胎识处于无有任何一法的极寂静境界中,祂没有任何心行存在,因此就算是佛也找不到祂,因此慧解脱的阿罗汉能够这样观待无余涅槃是寂静、不知、不见的境界,才是真的已知、已见的解脱圣者。这样的说法对菩萨而言,真的是太真实、太贴切了,因为菩萨亲证这个识的时候,虽然祂无形无相,可是祂所显的真如性,却能为菩萨所亲见,这样的不知、不见,才是佛在《楞严经》卷 5开示【知见无见,斯即涅槃】 13 的真知、真见。
此外,在《长阿含经》卷 12中也谈到有入胎识存在:
世尊说法又有上者,谓识入胎。入胎者,一谓乱入胎、乱住、乱出。二者不乱入、乱住、乱出。三者不乱入、不乱住而乱出。四者不乱入、不乱住、不乱出。彼不乱入、不乱住、不乱出者,入胎之上;此法无上,智慧无余,神通无余,诸世间沙门、婆罗门无能与如来等者,况欲出其上?14
《长阿含经》所开示的这个识可以入胎,与《中阿含经》所说的入胎识是一样而没有差别的,都是一切有情的第八识如来藏真心,这也是佛在四阿含中隐说第八识真心真实存在,只是佛不用真心第八识这些名相,而是用识、入胎识来代表。
综合上面所说:世尊在初转的缘觉菩提中,已经隐说真心第八识真实存在,说之为“齐识而还,不能过彼”的识、“识缘名色,名色缘识”的识、“名色因、名色习、名色本、名色缘”、入胎识等不同名相;可以了知缘觉法不能外于此识而存在,亦即不能外于入胎识存在,如果外于此识、外于入胎识而说蕴处界及诸法等法虚妄,不异断、常二见。由于缘觉人观察因缘法,知道有这个识(入胎识)存在,知道入无余涅槃不是断灭空,所以如同声闻人一样,于舍寿时,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而入无余涅槃,唯第八识独处于极寂静的境界中,永不再三界现身意。这样极寂静的境界,就是三法印当中涅槃寂静的道理,因此就算十方诸佛穷尽威神之力,也无法找到祂。(待续)
-------------------
1《大正藏》册 2,页 797,下 13-15。
2《大正藏》册 2,页 139,上 19-22。 3《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
3〈学观品第 2〉,《大正藏》册 5,页 13,中 27-29。
4《成唯识论》卷 3,《大正藏》册 31,页 13,下 7-22。
5平实导师著,《金刚经宗通》第四辑,正智出版社(台北市),2012/11/30初版首刷。
6《大正藏》册 2,页 80,中 24-下 17。
7释印顺著,《唯识学探源》,正闻出版社(竹北市),2003/4新版 2刷,页 7。
8《杂阿含经》卷 1:“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有异比丘来诣佛所,头面礼足,却住一面,白佛言:‘如世尊所说法师,云何名为法师?’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今欲知如来所说法师义耶?’比丘白佛:‘唯然,世尊!’佛告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佛告比丘:‘若于色,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若于受、想、行、识,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是名如来所说法师。时彼比丘闻佛所说,踊跃欢喜,作礼而去。”《大正藏》册 2,页 5,下 9-19。
9《证契大乘经》卷下:“‘世尊!谁与一切众生作大导师?’佛言:‘正士!持此如来藏者。’”《大正藏》册 16,页 663,中 23-25。
10《大正藏》册 1,页 61,中 7-下 2。
11《大宝积经》卷 55:“十九七日处母胎时,由前风力,眼、耳、鼻、舌四根成就。初入胎时已具三根:一者、身根,二者、命根,三者、意根,如是诸根悉已具足。”《大正藏》册 11,页 324,上 7-9。经文中已经很清楚开示:在初入胎时,名色已具,其中的身根(受精卵)属于色,意根属于名。意根的体性是恒审思量,无始劫以来,与入胎识在一起。怀胎第十九周时,六根已经具足,其中眼、耳、鼻、舌、身等五根属于色,意根属于名。因为六根具足了,可以接触外五尘,所以透过外六入、内六入,使得识阴六识出现了,识阴六识亦摄属于名。
12《大正藏》册 1,页 579,下 21-22。
13《大正藏》册 19,页 124,下 9。
14《大正藏》册 1,页 77,上 11-17。
彼云何为老?所谓彼彼众生于此身分齿落发白,气力劣竭,诸根纯熟,寿命日衰,无复本识,是谓为老。1
经文开示:所谓老,就是彼彼众生的色身状况,牙齿掉了,头发白了,已经没有年轻时候的身强力壮,五根也渐渐纯熟而衰老,寿命一天天的减少,最后本识也将舍离五蕴身而面临死亡。佛已经很明白地开示过:众生从中阴身投胎以后,由本识执持受精卵,使得色身渐渐长大,成为五根具足的胎儿,然后出胎、长大成人,乃至由成年人、中年人转至老年人,这时齿落发白、气力衰减、皮肤渐渐皱了、老了,到最后本识就要离开这个不堪用的五阴身,因而进入死亡阶段。因此可以证明:一个人从受精卵开始,一直到死亡的阶段,都是因为有这个本识住持而得存在;如果没有本识住持,
当然就不会有一切有情五阴身能够存在,更不会有依于五阴身而有的生、老、病、死种种现象出现。在在都证明:因为有本识,才会有众生五阴身及生老病死的现象存在,不能外于本识而有任何一法存在,所以本识是一切有情的真心无疑。
又譬如“真如”这个名相,在《杂阿含经》卷 19曾出现,经文开示如下:
时尊者阿那律独一静处,禅思思惟,作是念:“有一乘道,净众生,离忧悲恼苦,得真如法,所谓四念处……” 2
经文开示:有一乘道名为四念处,可以让众生清净,以及让众生远离忧悲恼苦,最后可以得到真如法;在在证明:佛在初转时已经隐说第八识真心存在的事实,只是佛陀未用“第八识”这个名相,而是用“真如”来说明。虽然初转的《杂阿含经》已出现“真如”这个名相,但是佛陀并没有很详细说明真如的真实内涵为何,这是因为二乘人不证真如,所以不需要详细说明。可是佛在二转及三转诸经里,却是很详细说明真如有种种的体性,譬如在二转经典中,说真如是一切法真如、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 3等种种名;在三转经典中,说真如是心、阿陀那(识)、所知依、种子识、阿赖耶(识)、异熟识、无垢识 4等种种名,使得证悟的菩萨可以依所亲证真如而有了总相智以后,可以进修别相智、道种智,乃至可以圆成一切种智。
由上面的逻辑说明就可以证明:二乘人于佛初转后,也必定会与菩萨们一起听闻二转、三转的开示,只是二乘人对大乘法没有胜解及念心所,仅能对与解脱道有关的部分有胜解及念心所,所以声闻人的大迦叶等阿罗汉结集经典的时候,只能结集成杂揉了大乘法的一些唯识名相,而没有大乘唯识法义实质内容的二乘解脱道经典。所以,阿含部的经典里面,有很多经其实本来都是大乘经,但是被那些声闻人结集起来以后,都变成声闻法、都变成只有解脱道,失去了佛菩提道的内涵。那些阿含部里的大乘经典中,只剩下一些大乘法的名相,譬如三乘部众、三乘菩提……等;凡是大乘佛法的内涵,被声闻人结集为四阿含以后,都只剩下名相而已。5
综合上面分析可知:初转的声闻菩提所说:苦的本际、我、如、本识、真如、如来藏等名相,其实就是二转、三转所说的第八识真心,只是在不同阶位所施设不同佛法名相,来说明第八识真心的种种体性而已,其实都是指一切有情各个本有的第八识真心;祂出生了有情的蕴处界及诸法,所以说蕴处界及诸法,都是真心的局部功能差别,都是摄属于真心的局部体性,不能外于这个真心而有蕴处界等法出现。由于声闻人不证真心,所以佛在初转时仅教导声闻人:一者、观察蕴处界等法虚妄,因为这样的缘故,声闻人认为外法为真实,所以才要将外法的蕴处界等法灭除,不知外法都是从内法真心藉缘而出生的,深怕被五欲六尘所染,所以想尽办法赶快将我见、我所执、我执全部断除,成为四果阿罗汉,于舍寿时心不改易,得以灭尽自己的蕴处界诸法而入无余涅槃。二者、由于声闻人不证第八识真心,所以在四阿含诸经中,仅记载有苦之本际、如、我、如来藏等真心之不同名相,并没有详细说明这个真心的种种内涵,因此只是隐说此第八识真心而已。由于阿罗汉相信佛在四阿含的开示,相信无余涅槃中并不是断灭空,所以于内无恐惧、于外无恐惧,舍报时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而入无余涅槃。诸经论中在在证明:阿罗汉入无余涅槃并不是断灭空,还有无余涅槃的本际、我、如、真如、如来藏等不同名称的第八识真心独自存在,处于极寂静的无境界之境界中,这也是佛开示三法印当中涅槃寂静的道理。因此缘故,在佛门中,如果有法师、居士们主张“阿罗汉入无余涅槃是一无所有,是断灭空”、“阿罗汉入无余涅槃是灰飞烟灭”等,你一定就能够清楚知道,提出这样主张的人,他不相信无余涅槃还有本际、我、如、真如的第八识真实存在,而认为一切都是缘起性空、都是断灭空,是为佛所斥责的断见佛门外道无疑。
第二节 初转的缘觉菩提
接下来谈初转的缘觉菩提,如前所说,缘觉是观察十因缘与十二因缘而悟入缘觉菩提,在《杂阿含经》卷 12谈到十因缘与十二因缘的开示如下: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忆宿命未成正觉时,独一静处,专精禅思,作是念:‘何法有故老死有?何法缘故老死有?’即正思惟:‘生如实无间等,生有故老死有,生缘故老死有。如是,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何法有故名色有?何法缘故名色有?’即正思惟,如实无间等生:‘识有故名色有,识缘故有名色有。’我作是思惟时,齐识而还,不能过彼,谓缘识名色,缘名色六入处,缘六入处触,缘触受,缘受爱,缘爱取,缘取有,缘有生,缘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
“我时作是念:‘何法无故则老死无?何法灭故老死灭?’即正思惟:‘生如实无间等,生无故老死无,生灭故老死灭,如是,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广说。“我复作是思惟:‘何法无故行无?何法灭故行灭?’即正思惟,如实无间等:
‘无明无故行无,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识灭故名色灭,名色灭故六入处灭,六入处灭故触灭,触灭故受灭,受灭故爱灭,爱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如是,纯大苦聚灭。’”6
首先谈十因缘,《杂阿含经》卷 12的记载:那时候释迦世尊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当时,佛陀告诉诸位比丘:
“我释迦牟尼佛回忆过去尚未成佛时,独自在一个安静、没有喧闹的地方,专心一意心无旁骛地深入思惟法义:‘什么法有的缘故,使得老死出现了?是以什么法为缘,所以使得老死出生了?’就在当时,正确思惟‘生’这个法的时候,了知‘生’犹如真实而无间等地持续著,也就是‘生’是与这个无间等的—真实法—非一非异和合运作而不间断的,如是‘生’这个法才能持续地存在及运作。于是就有了如实、不间断的这个正知见出现:‘因为有生的缘故,使得老死的现象出生了,因为以生为所缘,就有老死出现。’像这样一一详细往前观察与思惟:有、取、爱、受、触、六入、名色等,也是同样的道理。接著再思惟:‘什么法有的缘故,使得名与色出现了?又是什么法作为所缘,使得名与色能够出生?’就这样正确地思惟,一一支都是从这个如如不动之真实而且平等而不间断的法所生,如是思惟的结果就是:‘因为有一个识存在,所以名与色就出现了;因为有这个识的缘故,才会有名与色出生与存在。’因为这样正确地思惟,探究到了这个识就只能转身回来了,超过这个第八识就没有任何一法存在,所以必须回到这个识,再作顺观:缘于这个识才会有名色出现,缘于名色才会有六入处,缘于六入处才会有六尘之触,缘于六尘之触才会有三受或者五受,缘于三受或五受才会有对十八界的贪爱,缘于对十八界的贪爱才会有取,缘于取才会有后有的种子,缘于后有的种子才会有未来世出生,缘于出生才会有老病死种种苦出现。就是这样子啊!纯粹的三界种种生死大苦就聚集起来了。”佛已经很清楚告诉大众:这个识出生了名色,
为名色之因缘,也因为这个识出生了一切有情的蕴处界及诸法等法,这个识就是一切有情的真心—本识—第八识如来藏,没有任何一法可以超过祂。为什么名色无法超过这个识?因为,名色当中的“色”是指五色根(都是物质之法),“名”是为识阴六识与意根,名与色都是可灭之法,不是常住法,不可能是一切有情的真心,所以名色不可能超过这个识。由此可知:佛在初转所说十因缘,已经隐说有第八识真心如来藏存在的事实,只是佛不是用“真心、第八识、如来藏……”这些名相,而是用识来表示。没有证悟的人或者错悟的人,无法了知佛所说十因缘当中“齐识而还,不能过彼”的真实道理,常将这个“识”当作是识阴六识,以为十因缘说的“识”等同于十二因缘所说识阴六识的识。
谈完十因缘以后,接下来谈十二因缘。佛开示:“我释迦牟尼佛当时这样思惟:‘什么法没有了,老死也就没有了?什么法灭除了,老死也就跟著灭除了?’正确思惟的结果,出生如实、没有间断而不会改变的智慧:‘因为生犹如真实而无间等的存在,如果没有了“生”这个法,老死也就不存在了;如果“生”灭除了的缘故,老死也就跟著灭除了。就像这样子,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等等如同前面广说的一样。’我又继续往前推溯思惟:‘什么法没有了的缘故,识阴的行就没有了?什么法灭除的缘故,识阴的行就会跟著灭除了?’正确思惟的结果,如实、没有间断的智慧出现了:‘因为这个如如不动的真实不间断的本识中,没有了无明现行的缘故,识阴的行就没有了;识阴的行灭除的缘故,后有的识阴六识也跟著灭除;识阴六识灭除的缘故,名与色也跟著灭除;名与色灭除的缘故,六入处等的十二处也跟著灭除;六入处灭除的缘故,与六尘的接触也跟著灭除;六尘的接触灭除的缘故,苦、乐、不苦不乐之三受,或者苦、乐、忧、喜、舍之五受也都跟著灭除;三受或五受灭除的缘故,对自我的贪爱也跟著灭除;自我的贪爱灭除的缘故,取也跟著灭除;取灭除的缘故,后有的种子也跟著灭除;后有的种子灭除的缘故,后世的生也跟著灭除;后世的生灭除的缘故,老病死忧悲恼苦也跟著灭除。就是这样子啊!纯大苦聚的五阴也就跟著灭除了。’”佛已经很清楚告诉大众:十二因缘法的识支就是指过去世的识阴六识,因为有过去世的识阴六识造作了种种善恶业行,使得今世的名与色出现了;因此,若过去世如实地将识阴六识的种种执著灭除了,就不会有今世名色的出生;既然没有今世的名色出现,就不会有随后的六入处、触、受、爱、取,以及未来世后有的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出现,所以十二因缘法的识支是指识阴六识,因为那是可灭之法,不是不可灭的。
综合佛所说的十因缘及十二因缘,可归纳出下面二点:第一点、十因缘法中的识支,乃是指一切有情的真心本识,所有的名色以及一切诸法都是由这个识所出生,没有任何一法可以超过祂,所以佛在开示十因缘法时才会说“齐识而还,不能过彼”的道理,已经分明显示:这个识是一切有情的第八识真心,不能外于这个识而有因缘法的存在。十二因缘法中所说的识支,则是指识阴六识,祂是六根六尘相接触后才出生的法,是依于他法(根、尘、触三和合)才能出生的法,是被生的法,是可灭之法,不是常住法;摄属于一切有情真心本识的局部功能体性,乃是以一切有情的真心本识为因,藉著种种缘而出生。如果读者对于十因缘法中的识与十二因缘法中的识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分清楚了,就不会将一切有情的识阴六识当作真心本识,成为佛所说的常见、断见外道;因为那可是毫厘有差,天地悬隔啊!
第二点、缘觉知道有个“齐识而还,不能过彼”的识以后,再来观察十二因缘,知道十二有支的一一支都是虚妄法。也就是缘觉人了解所有的蕴处界及诸法都是虚妄的,没有任何一法是真实的,于是舍寿时愿意将自己的蕴处界灭尽而入无余涅槃,永不再于三界现身意。所以,缘觉人不仅观察蕴处界虚妄,而且也知道无余涅槃中还有个识存在,知道入无余涅槃不是断灭空,所以能够于内、于外都无恐怖,而愿意将自己的蕴处界灭尽入无余涅槃,可是这个识在哪里?缘觉人并不知道!由此可以证明:缘觉人透过十因缘、十二因缘的观察及思惟,知道灭尽五阴十八界的无余涅槃中还有个识存在,祂是一切有情的第八识真心,也是十因缘、十二因缘的根本因,不能外于这个一切有情的真心本识而有十因缘、十二因缘存在。因此缘故,在佛门中的外道 ——信奉喇嘛教应成中观派的印顺法师主张:“世尊自述它发见生死流转和解脱生死的法则,就是缘起缘灭。不但世尊如此,过去诸佛,也没有不经历这缘起大道的。”7显示他完全误解了十因缘与十二因缘所说的真实义,而落在外道无因论的缘起性空断灭空当中,与断见外道无异。虽然他现的是出家相,还为人解说种种法,乃至著作等身,甚至被人尊称为导师,仍然不是佛在《杂阿含经》、《证契大乘经》……等经典中所称许的法师 8、导师 9,因为他本质上就是个未断我见的凡夫。
接下来,佛在《长阿含经》卷 10开示有“入胎识”存在,与《杂阿含经》中所说十因缘法的识支互相辉映,经文如下:
“阿难!我以是缘,知触由名色,缘名色有触,我所说者义在于此。阿难!缘识有名色,此为何义?若识不入母胎者,有名色不?”答曰:“无也!”
“若识入胎不出者,有名色不?”答曰:“无也!”
“若识出胎,婴孩坏败,名色得增长不?”答曰:“无也!”
“阿难!若无识者,有名色不?”答曰:“无也!”
“阿难!我以是缘,知名色由识,缘识有名色。我所说者义在于此。阿难!缘名色有识,此为何义?若识不住名色,则识无住处;若无住处,宁有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不?”答曰:“无也!”
“阿难!若无名色宁有识不?”答曰:“无也!”
“阿难!我以此缘,知识由名色,缘名色有识。我所说者义在于此。阿难!是故名色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苦、悲恼,大苦阴集。阿难!齐是为语,齐是为应,齐是为限,齐此为演说,齐是为智观,齐是为众生。阿难!诸比丘于此法中,如实正观无漏心解脱。阿难!此比丘当名为慧解脱。如是解脱比丘,如来终亦知,如来不终亦知,如来终不终亦知,如来非终非不终亦知。何以故?阿难!齐是为语,齐是为应,齐是为限,齐是为演说,齐是为智观,齐是为众生。如是尽知已,无漏心解脱比丘不知不见,如是知见。”10
经文翻译如下:“阿难!我释迦牟尼佛以这个缘起,知道六根、六尘的触是因为有名与色和合运作而出生,所以缘于名与色才能触六尘,我所说的道理就是这样啊!阿难!缘于识才有名与色出现,这是什么道理呢?如果这个识不入母胎,还会有名与色出现吗?”阿难答:“不会的!”“如果这个识入胎而不出胎,还会有此世的名与色出生吗?”阿难答:“不会的!”“如果这个识出胎,婴孩因为某种原因导致色身败坏,名与色还会增长吗?”阿难答:“不会的!”“如果没有这个识,还会有名与色吗?”阿难答:“不会的!”“阿难!我以这个因缘,知道名与色都是由于这个识,缘于这个识,才会有名与色出现。我所说的道理就是这样啊!阿难!反过来说,缘于名色而有识,究竟是什么道理?如果这个识不住在名与色中,那这个识就没有住处;如果这个识没有住处,还会有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吗?”阿难答:“不会的!”“阿难!如果没有名与色出生,还能看得到这个识吗?”阿难答:“再也看不到这个识了!”“阿难!我以这个因缘,知道这个识能够出现于三界,可以让证悟的圣弟子看见,都是因为有名与色的关系,所以缘于名与色,才会有这个识在三界中显现,我所说的道理就是这样啊!阿难!因为这个缘故,说名色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有六入的因缘所以有触的作用,有触的因缘所以有苦、乐、不苦不乐受,有了苦、乐、不苦不乐受的因缘就于自我有贪爱,有了自我贪爱的因缘就会产生三界有的取,有了取的因缘就会有后有的种子,有了后有种子的因缘就会有后世的出生,有了后世出生的因缘必定会有老病死忧悲苦恼,纯粹大苦的五阴就聚集起来了。阿难!因缘法最多就只能为众生讲到这个地步,不可能再超过十因缘与十二因缘,不可能再解说更多的因缘法了;众生所应该知道的因缘法也到此为止,不可能超过这个地步了。因缘法最终的推究也只能到这个限度,我为众生演说的因缘法也只能到这里,再也无法超过。这就是因缘法实证者的智慧观察,我为众生解说因缘法也就到这里。阿难!诸比丘对于识缘名色、名色缘识的道理能够如实观察,才能以无漏心得解脱。阿难!像这样观行得无漏心解脱的比丘,名为慧解脱的阿罗汉。这样的慧解脱比丘,如来有什么法终止了,他都知道;如来有什么法不会终止的,他也知道;如来终止、不终止的法,他都知道;如来不是终止的法、也不是不终止的法,他也都知道。为什么?阿难!这是因为比丘解说因缘法只能讲到这里,众生所应该知道的因缘法也是到这里为止,为众生说因缘法也只能到这个限度不能再超过,为众生演说的因缘法也只能到此为止,推究因缘法而得的智慧现观也只能观察到这里,以此限度为众生演说因缘法。像这样全部了知因缘法的内涵以后,以无漏心得解脱的比丘却是不知也不见,他就是这样了知与看见因缘法而得真解脱。”
从佛的开示可以得到三个结论:
一者、“名色缘识,识缘名色”的这个识,正是佛所说的真心本识,也就是能够入母胎而出生名色的入胎识。为什么?这是因为这个入胎识从无始劫以来就在,能够入于母胎执持受精卵,并藉著母亲供给的四大来长养受精卵,因而使受精卵增长成为胎儿乃至出胎成为婴孩。又,由于前世的识阴六识,于中阴身入母胎后便消灭了,新的识阴六识还得等到胎儿少则三、四个月(多者要七个月)才会现起。如果识阴六识是入胎识而能入母胎出生名色,那么识阴六识就不应该于入胎后灭失,乃至还须等到少者三、四个月(多者七个月)才能出现,应该是入了母胎后,识阴六识仍然存在而不曾断灭消失过,乃至可以出生名色,以及让名色增长。可是,现见识阴六识于中阴身入母胎后就灭失不见了,最早也得等到胎儿
三、四个月后才会出现;由此可知,识阴六识绝不可能是出生名色的入胎识。又譬如有人主张:意根就是入胎识,能入胎而出生名色。这样的说法也是不正确的,因为《大宝积经》中曾开示:六根 11当中的意根,摄属于名色当中的名,当然不是能生名色的入胎识,否则就落入自己出生自己的过失中。如果意根就是入胎识,那么二乘人入无余涅槃时,是要灭尽自己的蕴处界,当然也包括意根在内,如此岂不是与断见外道没有差别?所以说,意根绝对不是入胎识。
由上面分析可知:佛在《阿含经》中已经隐说第八识如如而真实永恒存在的道理,不是没有说过。又因为缘觉自己思惟佛所说的法义,知道有一个出生名与色的入胎识存在,祂是缘觉法的根本,一切法不能外于入胎识而存在,只是缘觉不证入胎识,所以佛并没有详细对缘觉人说明入胎识的种种内涵及自性,只有提到与第八识同一心体而不同名称的“入胎识”出现,使得缘觉人可以自己深入思惟而知道有一个出生名色的识存在,祂就是无余涅槃的本际、如、我、本识等种种不同名相所指向的第八识—如来藏—入胎识,所以在断尽我见、我执、我所执后,能够于内无恐惧、于外无恐惧的灭尽五阴十八界而入无余涅槃,永不再三界现身意。
二者、这个入胎识既然是“识缘名色、名色缘识”所说的识,当然也就是十因缘法中所说“齐识而还,不能过彼”的识,也是佛在《中阿含经》卷 24〈因品第 4〉中开示的
【名色因、名色习、名色本、名色缘者,谓此识也】 12,都是指同一个识,也就是第八识如来藏,只是从不同层面,以不同名相来加以解释说明而已。为什么?因为此识是名与色的因,是名与色之所熏习的依止处,是名与色的根本、名与色之所缘,与前面所说“识缘名色,名色缘识”的识、“齐识而还,不能过彼”的识完全一样,没有差别。因为这样的缘故,所以佛二次开示:齐是为语,齐是为应,齐是为限,齐是为演说,齐是为智观,齐是为众生等;也是就说,因缘法的真实内涵都不能超过入胎识这个识,离开了这个入胎识,根本就没有“识缘名色、名色缘识”、“齐识而还,不能过彼”、“名色因、名色习、名色本、名色缘”等等这些法,何况能为众生说了。
三者、佛最后开示:“如是尽知已,无漏心解脱比丘不知不见,如是知见。”就是说缘觉四果人入无余涅槃后,是没有三界任何一法存在之绝对寂静境界。也就是说,无余涅槃是入胎识处于无有任何一法的极寂静境界中,祂没有任何心行存在,因此就算是佛也找不到祂,因此慧解脱的阿罗汉能够这样观待无余涅槃是寂静、不知、不见的境界,才是真的已知、已见的解脱圣者。这样的说法对菩萨而言,真的是太真实、太贴切了,因为菩萨亲证这个识的时候,虽然祂无形无相,可是祂所显的真如性,却能为菩萨所亲见,这样的不知、不见,才是佛在《楞严经》卷 5开示【知见无见,斯即涅槃】 13 的真知、真见。
此外,在《长阿含经》卷 12中也谈到有入胎识存在:
世尊说法又有上者,谓识入胎。入胎者,一谓乱入胎、乱住、乱出。二者不乱入、乱住、乱出。三者不乱入、不乱住而乱出。四者不乱入、不乱住、不乱出。彼不乱入、不乱住、不乱出者,入胎之上;此法无上,智慧无余,神通无余,诸世间沙门、婆罗门无能与如来等者,况欲出其上?14
《长阿含经》所开示的这个识可以入胎,与《中阿含经》所说的入胎识是一样而没有差别的,都是一切有情的第八识如来藏真心,这也是佛在四阿含中隐说第八识真心真实存在,只是佛不用真心第八识这些名相,而是用识、入胎识来代表。
综合上面所说:世尊在初转的缘觉菩提中,已经隐说真心第八识真实存在,说之为“齐识而还,不能过彼”的识、“识缘名色,名色缘识”的识、“名色因、名色习、名色本、名色缘”、入胎识等不同名相;可以了知缘觉法不能外于此识而存在,亦即不能外于入胎识存在,如果外于此识、外于入胎识而说蕴处界及诸法等法虚妄,不异断、常二见。由于缘觉人观察因缘法,知道有这个识(入胎识)存在,知道入无余涅槃不是断灭空,所以如同声闻人一样,于舍寿时,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而入无余涅槃,唯第八识独处于极寂静的境界中,永不再三界现身意。这样极寂静的境界,就是三法印当中涅槃寂静的道理,因此就算十方诸佛穷尽威神之力,也无法找到祂。(待续)
-------------------
1《大正藏》册 2,页 797,下 13-15。
2《大正藏》册 2,页 139,上 19-22。 3《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
3〈学观品第 2〉,《大正藏》册 5,页 13,中 27-29。
4《成唯识论》卷 3,《大正藏》册 31,页 13,下 7-22。
5平实导师著,《金刚经宗通》第四辑,正智出版社(台北市),2012/11/30初版首刷。
6《大正藏》册 2,页 80,中 24-下 17。
7释印顺著,《唯识学探源》,正闻出版社(竹北市),2003/4新版 2刷,页 7。
8《杂阿含经》卷 1:“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有异比丘来诣佛所,头面礼足,却住一面,白佛言:‘如世尊所说法师,云何名为法师?’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今欲知如来所说法师义耶?’比丘白佛:‘唯然,世尊!’佛告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佛告比丘:‘若于色,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若于受、想、行、识,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是名如来所说法师。时彼比丘闻佛所说,踊跃欢喜,作礼而去。”《大正藏》册 2,页 5,下 9-19。
9《证契大乘经》卷下:“‘世尊!谁与一切众生作大导师?’佛言:‘正士!持此如来藏者。’”《大正藏》册 16,页 663,中 23-25。
10《大正藏》册 1,页 61,中 7-下 2。
11《大宝积经》卷 55:“十九七日处母胎时,由前风力,眼、耳、鼻、舌四根成就。初入胎时已具三根:一者、身根,二者、命根,三者、意根,如是诸根悉已具足。”《大正藏》册 11,页 324,上 7-9。经文中已经很清楚开示:在初入胎时,名色已具,其中的身根(受精卵)属于色,意根属于名。意根的体性是恒审思量,无始劫以来,与入胎识在一起。怀胎第十九周时,六根已经具足,其中眼、耳、鼻、舌、身等五根属于色,意根属于名。因为六根具足了,可以接触外五尘,所以透过外六入、内六入,使得识阴六识出现了,识阴六识亦摄属于名。
12《大正藏》册 1,页 579,下 21-22。
13《大正藏》册 19,页 124,下 9。
14《大正藏》册 1,页 77,上 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