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以中观来看待三转之三乘菩提
第一节 初转的声闻菩提
第三章已经说明了涅槃的定义,以及禅宗祖师所证悟的心,就是本来自性清净涅槃 —如来藏—阿赖耶识,也说明了涅槃有哪些内涵。从第四章开始,依所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以及祂所生的蕴处界及诸法等法的立场,来观待三乘菩提——观待世尊三转时,到底有没有隐说、显说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种种内涵;以此缘故,本章就分节来加以说明。首先谈的是初转的声闻菩提。
在初转时,佛陀对声闻人已经隐说了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是寂灭、清凉、真实的正理;譬如本际、我、如、真如、如来藏……等种种名,所以声闻人相信入无余涅槃并不是断灭空,而是有涅槃本际真实存在,处于绝对寂静而非三界的境界中,因此能于外无恐惧(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并且于内无恐惧(知道灭尽自我的无余涅槃还有本际存在),愿意于舍报时灭尽自己的蕴处界入无余涅槃,永不再于三界中受生。又因为
声闻人不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故对于佛陀开示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真实义理也没有胜解及念心所,只是相信佛陀所说“无余涅槃中有本际真实常住不灭”的开示;也就是说,声闻人对于佛陀隐说第八识真心如来藏的真实意涵,没有因于实证所生起的殊胜了解而得以明记不忘,是故于佛陀般涅槃后结集经典时,也只能依他们所能理解其中与二乘解脱道相应的法义来结集,于是便将佛陀所说的大乘法义结集成为小乘的经典,譬如散见于增壹阿含与杂阿含的大乘法义经典,其中包括最为人所乐说的《央掘魔罗经》等。然而,在这些被归类于阿含部的小乘经典中,处处可以看见大乘经中才有详细解说的佛法名相,譬如:中道、界、种子、熏习、三乘部众、大乘、一乘、一切种智、真实、如、真如、本识、常住不变、诸地菩萨、十二地菩萨、六度波罗蜜、十度波罗蜜……等第三转之大乘唯识增上慧学的佛法名相,都已出现在增壹阿含及杂阿含诸经中了!这告诉大众:声闻人在佛般涅槃后所结集的经典当中,在在处处都能证实增壹阿含及杂阿含的许多经典,其实都本属大乘经典,只因为声闻圣人共同参与听闻时,无法对大乘般若及种智生起胜解,是故无法产生对于大乘法义的念心所,所以无法记持大乘法义,就只能针对听得懂的解脱道相应的部分,结集成为二乘解脱道的经典了!1因此缘故,本节将针对佛在初转之声闻解脱道圣教中,所隐说苦之本际、我、如、本识、真如、如来藏等名相详细说明,来证明这些名相其实都是指称大乘法教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祂是真实存在,不是那些无明凡夫以恣意妄想而得以从根本上否定祂的存在。
首先谈的是苦之本际,《杂阿含经》卷 10,经文开示如下:
【尔时佛告诸比丘:“于无始生死,无明所盖,爱结所系,长夜轮回,不知苦之本际。”】 2
佛陀开示:众生无始以来在无边无际的生死流转当中,为无明所遮盖、为三界爱结使所系缚,在无明长夜中轮回生死,无法了知众苦之所依亦不能外于此涅槃本际。佛已经很明白告诉大众:众生在生死轮回当中,有一个所依的本际存在。虽然在现象界,众生示现有三界爱的结使、有无明,所以才会在三界中不断轮回生死,但是涅槃本际自身没有三界爱的结使,也没有无明,更没有生死,也就是在生死当中有一个没有生死的本际存在,祂是一切有情不断轮回三界生死的主体;由于祂没有生死,所以你我才有五阴的生死,这个一切法(包括众苦等法)所依止的本际,就是一切有情真心,也是初转的《央掘魔罗经》卷 2中所说的如来藏:
知诸如来不从欲生,广为世间开示演说。以此智慧功德利益,在所生处子孙众多,父母长寿,常受人天一切快乐,族姓殊胜悉皆具足,斯由闻知一切众生悉有如来常住藏故。未来现在天上人中,一切快乐,常得具足,由闻如来常住藏故。若彼众生去、来、现在,于五趣中支节不具,轮转生死受一切苦,斯由轻慢如来藏故。3
亦是二转《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 1〈归依三宝品第 1〉中所说的如来藏:
众生悉有如来藏,三宝于是现世间,一切有情入佛智,以性清净无别故。佛与众生性不异,凡夫见异圣无差,一切众生本清净,三世如来同演说。4
亦是三转《胜鬘经》中所说的如来藏:【世尊!生、死者依如来藏,以如来藏故,说本际不可知。】 5
所以佛在初转、二转、三转经典已经很清楚地开示:众生以及一切法所依止的本际就是如来藏。由此可以证明:一者、初转所说的本际,其实就是初转、二转与三转所说的如来藏,两种名称互相辉映,所以如来藏这个名称并不是在大乘经典才有,在初转的杂阿含《央掘魔罗经》中已经开示有常住法“如来藏”存在,在在证明初转、二转以及三转的经典中,圣教之义理本来就是法法互通、毫无抵触与障碍的。二者、声闻、缘觉等二乘行者也都曾参与二转、三转盛会,由于二乘人对大乘法义没有胜解及念心所,佛般涅槃后的经典结集,二乘人无有能力集结大乘法,所以将随佛亲闻的大乘法义结集成了二乘解脱道的经典,因此才会在小乘经典中处处可见大乘佛法的名相。
综合上面所说:众苦所依止的本际,就是佛所说的第八识如来藏,祂是一切有情的真心。因为阿罗汉相信佛语开示,知道入无余涅槃并不是断灭空,还有无余涅槃的本际存在,所以舍寿时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而入无余涅槃,永不再于三界现身意。因此缘故,印顺法师主张:“本际,即是原始的时间边限,这边限是不可得的。若说有此本际,即等于取消了时间。”6读者若能用心理解笔者前面所说的道理,就一定很清楚知道释印顺的说法错了,而且错得离谱!为什么?一者、在世俗上,时间是指宏观一切具有不停止的持续性和不可逆性的物质状态的各种变化过程,其有共同性质的连续事件的度量衡的总称 7,乃是人为施设的一个名相哪里有“边限”可说,作为人们对时间的衡量标准,时间是本无今有的法,与无始劫以来就存在的真心本际、如来藏完全不相同。二者、释印顺将本际当作是虚空、是时间的边限。在佛法上,虚空乃是依于物质之边际以外没有物质的地方,施设为虚空,如龙树菩萨《中论》卷 1〈观六种品第 5〉开示:【因色故,有无色处,无色处名虚空相。】 8龙树菩萨开示:虚空是依于物质之边际以外,没有物质的地方而施设名之为虚空。由此可知:虚空乃是人为施设的法,乃至并非世间有法,更不是真实法。
又佛在《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 1〈一切佛语心品第 1之 1〉中也开示:【虚空是色,随入色种。】 9佛陀开示:虚空是摄属于色法,因为是依于色法之边际以外没有物质的地方,而施设为虚空,是随入色法所施设的,当然不能离开色法而有,所以说虚空是色法,亦名色边色 10。又物质的色法本来就是虚妄不实的,而依于物质的色法所施设的虚空,当然更是虚妄法,何况是依于物质在空间的变化而施设的时间,当然更是虚妄。又时间的施设,乃是人类为了度量某一事物在某一段的运作过程而施设一种衡量单位,譬如秒、分、时、日、月、年等等,是依于空间的变化而有的法,虚空本来是虚妄法,更何况是依于虚空所假设的空间,再由人类所施设的一种度量衡名相,作为衡量时间的计算单位,当然更是虚妄不实,所以说,时间乃是人类依于物质在空间的变化所施设一种度量衡名相,也是人类意识下一个概念而已,本来就是虚妄不实的法,与无始劫以来就存在的真心本际、如来藏完全是不可相提并论的,本际如来藏既然是“无始”又怎能说有“边限”!所以印顺法师提出“本际,即是原始的时间边限”,那是严重错误的说法,完全违背佛说也与佛法不相干。
又譬如说,与运动有关的法,譬如篮球、棒球、足球、排球……等,也是要依于虚空去移动才能施设的法,当然也不是真实法,乃至依于这些运动而辗转所施设的种种运动规则,如:篮球规则、棒球规则、足球规则、排球规则等等,那就更是虚妄不实的法了,有什么好执著的呢?可是,现见众生沉溺在这种种运动当中,在这种种运动所规范的轨则下又争、又夺、或喜、或悲、或贪、或瞋,乃至因为输赢而引发种种情绪,犯下杀人越货、放火打劫等等恶业,这不是很愚痴吗!如果读者能够了解上面所说真实内涵,如实去观待世间每一个法,其实都是人为施设的法,是人类意识所施设的一个名相,作为大众约定俗成的标准,这样笔者可以保证您在世间法上的烦恼,一定会渐渐减少,未来还可以断除我见,乃至成为三乘解脱的圣者。
又阿含部《央掘魔罗经》卷 3也开示:一切有情的真心就是第八识如来藏:【我于无量阿僧祇劫恒河沙生,闻如来藏一切众生断诸烦恼,便得成佛。因其信乐覆护众生故,生覆护身。】 11佛已很清楚地开示:如来藏是一切有情因地的真心,如果能够断除一念无明以及无始无明,未来可以成就果地无垢识,所以佛在初转隐说的本际、如来藏,乃是指一切有情因地的真心,也是未来果地的无垢识:祂真实存在,不是人为施设一个虚妄名相而已。因此缘故,在佛门中,如果有人主张:“如来藏是佛方便施设,本来就不存在。”你就能很清楚知道,他一定是十信位尚未圆满的凡夫,因为他连佛的开示都还没有具足信心,犹待他去圆满十信位应有的功德,然后才会相信佛所说一切有情真心如来藏确实存在的开示。接下来谈“我”,佛在《杂阿含经》卷 3曾开示如下:
一时佛住支提竹园精舍。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多闻圣弟子于何所而见无常、苦?”诸比丘白佛言:“世尊为法根、法眼、法依,唯愿为说!诸比丘闻已,当如说奉行。”
佛告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多闻圣弟子于色见无常、苦,于受、想、行、识,见无常、苦。比丘!色为是常、无常耶?”比丘白佛:“无常!世尊!”
“比丘!无常者是苦耶?”比丘白佛:“是苦!世尊!”
“比丘!若无常、苦,是变易法,多闻圣弟子宁于中见我、异我、相在不?”比丘白佛:“不也!世尊!”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故,比丘!所有诸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皆非我、非异我、不相在,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多闻圣弟子如是观察,厌于色,厌受、想、行、识,厌故不乐,不乐故解脱,解脱故:‘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12
佛陀开示:多闻圣弟子见所有的色(包括外五尘、内五尘、法处所摄色):或者是过去的色、未来的色、现在的色、内色(自身的五脏六腑等色)、外色(外境的山河大地等色)、粗糙的色、微细的色、美好的色、丑陋的色、远的色、近的色,彼一切色皆无常、苦,是变异法,非真我,却也不异于真我,色法与真我之间也不是由于色法毁坏而真我就跟著毁坏的相在法。色法既是如此,受想行识也是这样的道理。或者是过去的受想行识、未来的受想行识、现在的受想行识,内在的受想行识、外在的受想行识,粗糙的受想行识、深细的受想行识,美好的受想行识、丑陋的受想行识,远的受想行识、近的受想行识,彼一切受想行识皆非真我,但也不异于真我,受想行识与真我之间同样也不是由于受想行识毁坏真我就跟著毁坏的相在法。多闻圣弟子如是观察五阴(色、识、受、想、行)不是真实我以后,对五阴产生厌离;因为厌离的关系,不再乐著于五阴等虚妄有为境界,于是能够解脱生死,最后成就四果(阿罗汉果)而自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诸比丘们听到佛的开示,非常欢喜地如教奉行。
经文已经很清楚地告诉大众:五阴本来就是虚妄我,不是真实我,故名非我;可是,五阴也不能说是异于真实我,因为五阴虚妄我是由真实我所出生的一部分,摄属于真实我,不能离开真实我而有,故名非异我。虚妄我与真实我虽同时同处和合运作,但不会因为虚妄的五阴毁坏,真实我就跟著毁坏,故名为不相在。由此可知:这个“我”就是世尊所说第八识真实我,亦如前面所说苦之本际、如来藏一样,是一切有情的真心,也是未来果地的无垢识。因为有这个真实我存在,阿罗汉知道无余涅槃中并不是断灭空,还有真实我(涅槃本际)的存在,所以才能于内、于外都无恐惧,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入无余涅槃,永不再于三界中现身意。
说到这里,对于“非我、非异我、不相在”有没有觉得似曾相识或非常眼熟呢?是的!这个说法与《心经》说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13二者所开示的义理,是互相契合而没有差别的。《心经》开示:五蕴空相是虚妄我,不是真实我,故名非我;可是五蕴空相诸法都是由空性心第八识如来藏藉缘而出生的法,本来就是空性心局部的体性,不能外于空性心而有五蕴空相存在,故名非异我;而且五蕴空相与空性心如来藏同时同处和合运作,见闻觉知处处作主的境界与离见闻觉知不作主完全不相同,故名不相在。由此证明:在初转“非我、非异我、不相在”所说的这个真“我”,与二转《心经》所说的空性心第八识如来藏的义理完全相吻合,没有任何违背。于此通了,那么佛在初转经典,乃至二转、三转经典中的开示,在历经三大无量数劫追随真善知识努力精进的修学过程中,也就能够渐渐次第通达,了知佛在初转经典中隐说真心真实存在的道理,以及在二转、三转经典中明说有关第八识真心无量的中道体性以及第八识如来藏所含藏一切功能差别的内涵。所以学人能不能贯通三转经典,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有没有亲证涅槃实相,这也是佛陀对于二乘人不需要证涅槃本际故而隐说真心,对于菩萨却要很详细地显说真心之种种内涵,让菩萨未来可以次第亲证及成就大菩提果。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初转所说的无余涅槃本际,二转、三转所说的如来藏,其实都是指同一个心,祂就是一切有情因地的第八识真心如来藏,也是未来果地的无垢识,是互通而且没有任何矛盾的;唯有不懂佛法的人,才会毁谤说佛在三转说法互相矛盾。
接下来谈“如”,《杂阿含经》卷 16,经文开示如下: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持我所说四圣谛不?”时有比丘从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为佛作礼,合掌白佛:“唯然,世尊所说四圣谛,我悉受持。”
佛告比丘:“汝云何持我所说四圣谛?”比丘白佛言:
“世尊说苦圣谛,我悉受持,如如、不离如、不异如,真实、审谛、不颠倒,是圣所谛,是名苦圣谛。世尊说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如如、不离如、不异如,真实、审谛、不颠倒,是圣所谛,是为世尊说四圣谛,我悉受持。”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真实持我所说四圣谛,如如、不离如、不异如,真实、审谛、不颠倒,是名比丘真实持我四圣谛。”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14
有一天,世尊在王舍城迦兰陀竹园问诸比丘:“你们有没有受持我所说的四圣谛呢?”其中有一位比丘从座而起,整肃衣服,偏袒右肩,作礼合掌向佛禀白:“世尊所说的四圣谛,弟子完全受持。”世尊再问这位比丘:“你是如何受持我所说的四圣谛?”比丘向佛禀白:“世尊所说的苦圣谛,弟子悉皆受持,苦圣谛的本际即是如,不能离开如,不异于如,
‘如’是真实存在的,可以详细观察到,而且没有颠倒,是圣人所依止的真实道理,名为苦圣谛。苦圣谛既如是,苦集圣谛、苦集灭圣谛、苦集灭道圣谛也是这样,本际即是如,不能离开如,不异于如,‘如’是真实存在的,可以详细观察到,而且没有颠倒,是圣人所依止的真实道理。这样的说法,就是世尊所说的四圣谛,弟子悉皆受持。”世尊听了这位比丘的说明以后赞叹说:“说得好啊!说得好啊!你是真实受持我所说的四圣谛,本际即是如,不能离开如,不异于如,‘如’是真实存在,可以详细观察到,而且没有颠倒。能够这样受持,才是真实受持我所说四圣谛的弟子。”
从佛的开示可知:一者、这个“如”,如同前面所说苦之本际、我一样,都是指一切有情的第八识真心,祂如如不动,四圣谛之所有的法都是从这个“如”藉缘而出生的,不能外于这个“如”而有四圣谛,祂真实存在,可以现前观察到,而且没有颠倒,所以才说“如如、不离如、不异如,真实、审谛、不颠倒”。二者、既然“如”真实存在,当二乘人灭尽自己的蕴处界入无余涅槃,当然只剩下“如”独存,可以证明:无余涅槃本际就是“如”。既然“如”真实存在,一定可以为菩萨亲证及现前观察到,祂真的如如不动,也不分别六尘,完全被动地配合七转识妄心一起和合运作,从来没有颠倒过,因此才称为如如、不离如、不异如、真实、审谛、不颠倒。
此外,再举经典中的一个真实例子,可以辅助说明阿罗汉入无余涅槃并不是断灭空,还有苦之本际、我、如的这个第八识如来藏真实存在。经文虽然稍微长一点,但并不难懂。举示如下,《杂阿含经》卷 5: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有比丘名焰摩迦,起恶邪见,作如是言:“如我解佛所说法,漏尽阿罗汉身坏命终、更无所有。”
时有众多比丘闻彼所说,往诣其所,语焰摩迦比丘言:“汝实作是说:‘如我解佛所说法,漏尽阿罗汉身坏命终、更无所有’耶?”
答言:“实尔!诸尊!”时诸比丘语焰摩迦:“勿谤世尊,谤世尊者不善。世尊不作是说,汝当尽舍此恶邪见。”
诸比丘说此语时,焰摩迦比丘犹执恶邪见,作如是言:
“诸尊!唯此真实,异则虚妄。”如是三说。时诸比丘不能调伏焰摩迦比丘,即便舍去,往诣尊者舍利弗所,语尊者舍利弗言:“尊者!当知彼焰摩迦比丘起如是恶邪见言:‘我解知佛所说法,漏尽阿罗汉身坏命终、更无所有。’我等闻彼所说已,故往问焰摩迦比丘:‘汝实作如是知见耶?’彼答我言:‘诸尊!
实尔!异则愚说。’我即语言:‘汝勿谤世尊,世尊不作此语。汝当舍此恶邪见。’再三谏,彼犹不舍恶邪见,是故我今诣尊者所。唯愿尊者,当令焰摩迦比丘息恶邪见,怜愍彼故。”
舍利弗言:“如是,我当令彼息恶邪见。”时众多比丘闻舍利弗语,欢喜、随喜而还本处。
尔时尊者舍利弗晨朝著衣持鉢,入舍卫城乞食;食已出城,还精舍,举衣鉢已,往诣焰摩迦比丘所。时焰摩迦比丘遥见尊者舍利弗来,即为敷座洗足,安停脚机奉迎,为执衣鉢,请令就座。
尊者舍利弗就座、洗足已,语焰摩迦比丘:“汝实作如是语:‘我解知世尊所说法,漏尽阿罗汉身坏命终、无所有’耶?”
焰摩迦比丘白舍利弗言:“实尔!尊者舍利弗!”舍利弗言:“我今问汝,随意答我。云何焰摩迦!色为常耶?为非常耶?”答言:“尊者舍利弗!无常。”复问:“若无常者,是苦不?”答言:“是苦。”复问:“若无常、苦,是变易法;多闻圣弟子宁于中见我、异我、相在不?”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复问:“云何焰摩迦!色是如来耶?”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
“受想行识是如来耶?”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
复问:“云何焰摩迦!异色有如来耶?异受想行识有如来耶?”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复问:“色中有如来耶?受想行识中有如来耶?”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复问:“如来中有色耶?如来中有受想行识耶?”答言:
“不也!尊者舍利弗!”复问:“非色受想行识有如来耶?”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
“如是!焰摩迦!如来见法真实、如,住无所得,无所施设。汝云何言:‘我解知世尊所说,漏尽阿罗汉身坏命终、无所有。’为时说耶?”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
复问:“焰摩迦!先言:‘我解知世尊所说,漏尽阿罗汉身坏命终、无所有。’云何今复言非耶?”焰摩迦比丘言:“尊者舍利弗!我先不解、无明故,作如是恶邪见说。闻尊者舍利弗说已,不解、无明,一切悉断。”
复问:“焰摩迦!若复问:‘比丘!如先恶邪见所说,今何所知见,一切悉得远离?’汝当云何答?”
焰摩迦答言:“尊者舍利弗!若有来问者,我当如是答:‘漏尽阿罗汉色无常,无常者是苦,苦者寂静、清凉、永没,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有来问者,作如是答。”舍利弗言:“善哉!善哉!焰摩迦比丘!汝应如是答。所以者何?漏尽阿罗汉色无常,无常者是苦,苦、无常苦者,是生灭法;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尊者舍利弗说是法时,焰摩迦比丘远尘离垢,得法眼净。15
经文已经很清楚告知:一者、多闻圣弟子如舍利弗等,都不许把五阴某一个法或全部当作真实法,也不许把五阴认作与真实我无关的法,更不许把五阴与真实我混合为同一个法,在在显示有二个法同时同处存在,一个是真实我的空性心,一个是蕴处界的空相诸法。这样的说法,如同前面所说:非我、非异我、不相在之我、如、苦之本际等一样,没有差别。二者、焰摩迦比丘本来认为“漏尽阿罗汉身坏命终更无所有”,这是断灭空的想法,后来因为舍利弗为他开示“五阴非我、非异我、不相在”的道理,焰摩迦比丘便舍弃阿罗汉入无余涅槃是断灭空的错误见解,认定阿罗汉入无余涅槃并不是断灭空,还有无余涅槃的本际、我、如的第八识存在。也因为这样的改变,焰摩迦比丘断了三缚结,成为法眼清净的初果人,乃至更于后时不起诸漏,心得解脱。由此可以证明:阿罗汉入无余涅槃,并不是什么都没有的一切法空,而是还有本际、我、如的第八识独自存在,处于极寂静的无境界之境界中,这也是 佛陀开示三法印,将诸行无常、诸法无我都灭尽以后,只剩下涅槃寂静的道理。(待续)
-------------------
1此中深妙义理敬请参阅平实导师著,《阿含正义—唯识学探源》第七辑,正智出版社(台北市),2007/8初版首刷。
2《大正藏》册 2,页 69,中 5-7。
3《大正藏》册 2,页 526,上 12-19。
4《大正藏》册 8,页 868,上 7-11。
5《大正藏》册 12,页 222,中 5-6。由于笔者的论述必定以经论圣教之开示为依据,故常引用经、论之内容,乃至引述他人说法;为了让读者能很快地了知其中关键之所在,故于引文中的关键字词上,皆用粗体字来标示重点。后文依此类推,本书各章节中之引文笔者也都是以此原则来作阐述,为免重复赘述故于此合先具陈。
6释印顺著,《中观今论》,正闻出版社(竹北市),2000/10新版1刷,页 123。
7参见维基百科网址:(撷取日期:2012/1/26)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9%82%E9%96%93
8《大正藏》册 30,页 7,中 13。
9《大正藏》册 16,页 485,下 4。
10《鞞婆沙论》卷 6:“空界云何?谓色边色。”《大正藏》册 28,页 460,下 9-10。
11《大正藏》册 2,页 537,中 10-12。
12《大正藏》册 2,页 21,上 25-中 13。
13《大正藏》册 8,页 848,下 8-10。
14《大正藏》册 2,页 110,中 27-下 12。
15《大正藏》册2,页30,下12-页31,中19。
第一节 初转的声闻菩提
第三章已经说明了涅槃的定义,以及禅宗祖师所证悟的心,就是本来自性清净涅槃 —如来藏—阿赖耶识,也说明了涅槃有哪些内涵。从第四章开始,依所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以及祂所生的蕴处界及诸法等法的立场,来观待三乘菩提——观待世尊三转时,到底有没有隐说、显说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种种内涵;以此缘故,本章就分节来加以说明。首先谈的是初转的声闻菩提。
在初转时,佛陀对声闻人已经隐说了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是寂灭、清凉、真实的正理;譬如本际、我、如、真如、如来藏……等种种名,所以声闻人相信入无余涅槃并不是断灭空,而是有涅槃本际真实存在,处于绝对寂静而非三界的境界中,因此能于外无恐惧(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并且于内无恐惧(知道灭尽自我的无余涅槃还有本际存在),愿意于舍报时灭尽自己的蕴处界入无余涅槃,永不再于三界中受生。又因为
声闻人不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故对于佛陀开示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真实义理也没有胜解及念心所,只是相信佛陀所说“无余涅槃中有本际真实常住不灭”的开示;也就是说,声闻人对于佛陀隐说第八识真心如来藏的真实意涵,没有因于实证所生起的殊胜了解而得以明记不忘,是故于佛陀般涅槃后结集经典时,也只能依他们所能理解其中与二乘解脱道相应的法义来结集,于是便将佛陀所说的大乘法义结集成为小乘的经典,譬如散见于增壹阿含与杂阿含的大乘法义经典,其中包括最为人所乐说的《央掘魔罗经》等。然而,在这些被归类于阿含部的小乘经典中,处处可以看见大乘经中才有详细解说的佛法名相,譬如:中道、界、种子、熏习、三乘部众、大乘、一乘、一切种智、真实、如、真如、本识、常住不变、诸地菩萨、十二地菩萨、六度波罗蜜、十度波罗蜜……等第三转之大乘唯识增上慧学的佛法名相,都已出现在增壹阿含及杂阿含诸经中了!这告诉大众:声闻人在佛般涅槃后所结集的经典当中,在在处处都能证实增壹阿含及杂阿含的许多经典,其实都本属大乘经典,只因为声闻圣人共同参与听闻时,无法对大乘般若及种智生起胜解,是故无法产生对于大乘法义的念心所,所以无法记持大乘法义,就只能针对听得懂的解脱道相应的部分,结集成为二乘解脱道的经典了!1因此缘故,本节将针对佛在初转之声闻解脱道圣教中,所隐说苦之本际、我、如、本识、真如、如来藏等名相详细说明,来证明这些名相其实都是指称大乘法教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祂是真实存在,不是那些无明凡夫以恣意妄想而得以从根本上否定祂的存在。
首先谈的是苦之本际,《杂阿含经》卷 10,经文开示如下:
【尔时佛告诸比丘:“于无始生死,无明所盖,爱结所系,长夜轮回,不知苦之本际。”】 2
佛陀开示:众生无始以来在无边无际的生死流转当中,为无明所遮盖、为三界爱结使所系缚,在无明长夜中轮回生死,无法了知众苦之所依亦不能外于此涅槃本际。佛已经很明白告诉大众:众生在生死轮回当中,有一个所依的本际存在。虽然在现象界,众生示现有三界爱的结使、有无明,所以才会在三界中不断轮回生死,但是涅槃本际自身没有三界爱的结使,也没有无明,更没有生死,也就是在生死当中有一个没有生死的本际存在,祂是一切有情不断轮回三界生死的主体;由于祂没有生死,所以你我才有五阴的生死,这个一切法(包括众苦等法)所依止的本际,就是一切有情真心,也是初转的《央掘魔罗经》卷 2中所说的如来藏:
知诸如来不从欲生,广为世间开示演说。以此智慧功德利益,在所生处子孙众多,父母长寿,常受人天一切快乐,族姓殊胜悉皆具足,斯由闻知一切众生悉有如来常住藏故。未来现在天上人中,一切快乐,常得具足,由闻如来常住藏故。若彼众生去、来、现在,于五趣中支节不具,轮转生死受一切苦,斯由轻慢如来藏故。3
亦是二转《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 1〈归依三宝品第 1〉中所说的如来藏:
众生悉有如来藏,三宝于是现世间,一切有情入佛智,以性清净无别故。佛与众生性不异,凡夫见异圣无差,一切众生本清净,三世如来同演说。4
亦是三转《胜鬘经》中所说的如来藏:【世尊!生、死者依如来藏,以如来藏故,说本际不可知。】 5
所以佛在初转、二转、三转经典已经很清楚地开示:众生以及一切法所依止的本际就是如来藏。由此可以证明:一者、初转所说的本际,其实就是初转、二转与三转所说的如来藏,两种名称互相辉映,所以如来藏这个名称并不是在大乘经典才有,在初转的杂阿含《央掘魔罗经》中已经开示有常住法“如来藏”存在,在在证明初转、二转以及三转的经典中,圣教之义理本来就是法法互通、毫无抵触与障碍的。二者、声闻、缘觉等二乘行者也都曾参与二转、三转盛会,由于二乘人对大乘法义没有胜解及念心所,佛般涅槃后的经典结集,二乘人无有能力集结大乘法,所以将随佛亲闻的大乘法义结集成了二乘解脱道的经典,因此才会在小乘经典中处处可见大乘佛法的名相。
综合上面所说:众苦所依止的本际,就是佛所说的第八识如来藏,祂是一切有情的真心。因为阿罗汉相信佛语开示,知道入无余涅槃并不是断灭空,还有无余涅槃的本际存在,所以舍寿时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而入无余涅槃,永不再于三界现身意。因此缘故,印顺法师主张:“本际,即是原始的时间边限,这边限是不可得的。若说有此本际,即等于取消了时间。”6读者若能用心理解笔者前面所说的道理,就一定很清楚知道释印顺的说法错了,而且错得离谱!为什么?一者、在世俗上,时间是指宏观一切具有不停止的持续性和不可逆性的物质状态的各种变化过程,其有共同性质的连续事件的度量衡的总称 7,乃是人为施设的一个名相哪里有“边限”可说,作为人们对时间的衡量标准,时间是本无今有的法,与无始劫以来就存在的真心本际、如来藏完全不相同。二者、释印顺将本际当作是虚空、是时间的边限。在佛法上,虚空乃是依于物质之边际以外没有物质的地方,施设为虚空,如龙树菩萨《中论》卷 1〈观六种品第 5〉开示:【因色故,有无色处,无色处名虚空相。】 8龙树菩萨开示:虚空是依于物质之边际以外,没有物质的地方而施设名之为虚空。由此可知:虚空乃是人为施设的法,乃至并非世间有法,更不是真实法。
又佛在《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 1〈一切佛语心品第 1之 1〉中也开示:【虚空是色,随入色种。】 9佛陀开示:虚空是摄属于色法,因为是依于色法之边际以外没有物质的地方,而施设为虚空,是随入色法所施设的,当然不能离开色法而有,所以说虚空是色法,亦名色边色 10。又物质的色法本来就是虚妄不实的,而依于物质的色法所施设的虚空,当然更是虚妄法,何况是依于物质在空间的变化而施设的时间,当然更是虚妄。又时间的施设,乃是人类为了度量某一事物在某一段的运作过程而施设一种衡量单位,譬如秒、分、时、日、月、年等等,是依于空间的变化而有的法,虚空本来是虚妄法,更何况是依于虚空所假设的空间,再由人类所施设的一种度量衡名相,作为衡量时间的计算单位,当然更是虚妄不实,所以说,时间乃是人类依于物质在空间的变化所施设一种度量衡名相,也是人类意识下一个概念而已,本来就是虚妄不实的法,与无始劫以来就存在的真心本际、如来藏完全是不可相提并论的,本际如来藏既然是“无始”又怎能说有“边限”!所以印顺法师提出“本际,即是原始的时间边限”,那是严重错误的说法,完全违背佛说也与佛法不相干。
又譬如说,与运动有关的法,譬如篮球、棒球、足球、排球……等,也是要依于虚空去移动才能施设的法,当然也不是真实法,乃至依于这些运动而辗转所施设的种种运动规则,如:篮球规则、棒球规则、足球规则、排球规则等等,那就更是虚妄不实的法了,有什么好执著的呢?可是,现见众生沉溺在这种种运动当中,在这种种运动所规范的轨则下又争、又夺、或喜、或悲、或贪、或瞋,乃至因为输赢而引发种种情绪,犯下杀人越货、放火打劫等等恶业,这不是很愚痴吗!如果读者能够了解上面所说真实内涵,如实去观待世间每一个法,其实都是人为施设的法,是人类意识所施设的一个名相,作为大众约定俗成的标准,这样笔者可以保证您在世间法上的烦恼,一定会渐渐减少,未来还可以断除我见,乃至成为三乘解脱的圣者。
又阿含部《央掘魔罗经》卷 3也开示:一切有情的真心就是第八识如来藏:【我于无量阿僧祇劫恒河沙生,闻如来藏一切众生断诸烦恼,便得成佛。因其信乐覆护众生故,生覆护身。】 11佛已很清楚地开示:如来藏是一切有情因地的真心,如果能够断除一念无明以及无始无明,未来可以成就果地无垢识,所以佛在初转隐说的本际、如来藏,乃是指一切有情因地的真心,也是未来果地的无垢识:祂真实存在,不是人为施设一个虚妄名相而已。因此缘故,在佛门中,如果有人主张:“如来藏是佛方便施设,本来就不存在。”你就能很清楚知道,他一定是十信位尚未圆满的凡夫,因为他连佛的开示都还没有具足信心,犹待他去圆满十信位应有的功德,然后才会相信佛所说一切有情真心如来藏确实存在的开示。接下来谈“我”,佛在《杂阿含经》卷 3曾开示如下:
一时佛住支提竹园精舍。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多闻圣弟子于何所而见无常、苦?”诸比丘白佛言:“世尊为法根、法眼、法依,唯愿为说!诸比丘闻已,当如说奉行。”
佛告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多闻圣弟子于色见无常、苦,于受、想、行、识,见无常、苦。比丘!色为是常、无常耶?”比丘白佛:“无常!世尊!”
“比丘!无常者是苦耶?”比丘白佛:“是苦!世尊!”
“比丘!若无常、苦,是变易法,多闻圣弟子宁于中见我、异我、相在不?”比丘白佛:“不也!世尊!”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故,比丘!所有诸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皆非我、非异我、不相在,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多闻圣弟子如是观察,厌于色,厌受、想、行、识,厌故不乐,不乐故解脱,解脱故:‘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12
佛陀开示:多闻圣弟子见所有的色(包括外五尘、内五尘、法处所摄色):或者是过去的色、未来的色、现在的色、内色(自身的五脏六腑等色)、外色(外境的山河大地等色)、粗糙的色、微细的色、美好的色、丑陋的色、远的色、近的色,彼一切色皆无常、苦,是变异法,非真我,却也不异于真我,色法与真我之间也不是由于色法毁坏而真我就跟著毁坏的相在法。色法既是如此,受想行识也是这样的道理。或者是过去的受想行识、未来的受想行识、现在的受想行识,内在的受想行识、外在的受想行识,粗糙的受想行识、深细的受想行识,美好的受想行识、丑陋的受想行识,远的受想行识、近的受想行识,彼一切受想行识皆非真我,但也不异于真我,受想行识与真我之间同样也不是由于受想行识毁坏真我就跟著毁坏的相在法。多闻圣弟子如是观察五阴(色、识、受、想、行)不是真实我以后,对五阴产生厌离;因为厌离的关系,不再乐著于五阴等虚妄有为境界,于是能够解脱生死,最后成就四果(阿罗汉果)而自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诸比丘们听到佛的开示,非常欢喜地如教奉行。
经文已经很清楚地告诉大众:五阴本来就是虚妄我,不是真实我,故名非我;可是,五阴也不能说是异于真实我,因为五阴虚妄我是由真实我所出生的一部分,摄属于真实我,不能离开真实我而有,故名非异我。虚妄我与真实我虽同时同处和合运作,但不会因为虚妄的五阴毁坏,真实我就跟著毁坏,故名为不相在。由此可知:这个“我”就是世尊所说第八识真实我,亦如前面所说苦之本际、如来藏一样,是一切有情的真心,也是未来果地的无垢识。因为有这个真实我存在,阿罗汉知道无余涅槃中并不是断灭空,还有真实我(涅槃本际)的存在,所以才能于内、于外都无恐惧,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入无余涅槃,永不再于三界中现身意。
说到这里,对于“非我、非异我、不相在”有没有觉得似曾相识或非常眼熟呢?是的!这个说法与《心经》说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13二者所开示的义理,是互相契合而没有差别的。《心经》开示:五蕴空相是虚妄我,不是真实我,故名非我;可是五蕴空相诸法都是由空性心第八识如来藏藉缘而出生的法,本来就是空性心局部的体性,不能外于空性心而有五蕴空相存在,故名非异我;而且五蕴空相与空性心如来藏同时同处和合运作,见闻觉知处处作主的境界与离见闻觉知不作主完全不相同,故名不相在。由此证明:在初转“非我、非异我、不相在”所说的这个真“我”,与二转《心经》所说的空性心第八识如来藏的义理完全相吻合,没有任何违背。于此通了,那么佛在初转经典,乃至二转、三转经典中的开示,在历经三大无量数劫追随真善知识努力精进的修学过程中,也就能够渐渐次第通达,了知佛在初转经典中隐说真心真实存在的道理,以及在二转、三转经典中明说有关第八识真心无量的中道体性以及第八识如来藏所含藏一切功能差别的内涵。所以学人能不能贯通三转经典,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有没有亲证涅槃实相,这也是佛陀对于二乘人不需要证涅槃本际故而隐说真心,对于菩萨却要很详细地显说真心之种种内涵,让菩萨未来可以次第亲证及成就大菩提果。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初转所说的无余涅槃本际,二转、三转所说的如来藏,其实都是指同一个心,祂就是一切有情因地的第八识真心如来藏,也是未来果地的无垢识,是互通而且没有任何矛盾的;唯有不懂佛法的人,才会毁谤说佛在三转说法互相矛盾。
接下来谈“如”,《杂阿含经》卷 16,经文开示如下: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持我所说四圣谛不?”时有比丘从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为佛作礼,合掌白佛:“唯然,世尊所说四圣谛,我悉受持。”
佛告比丘:“汝云何持我所说四圣谛?”比丘白佛言:
“世尊说苦圣谛,我悉受持,如如、不离如、不异如,真实、审谛、不颠倒,是圣所谛,是名苦圣谛。世尊说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如如、不离如、不异如,真实、审谛、不颠倒,是圣所谛,是为世尊说四圣谛,我悉受持。”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真实持我所说四圣谛,如如、不离如、不异如,真实、审谛、不颠倒,是名比丘真实持我四圣谛。”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14
有一天,世尊在王舍城迦兰陀竹园问诸比丘:“你们有没有受持我所说的四圣谛呢?”其中有一位比丘从座而起,整肃衣服,偏袒右肩,作礼合掌向佛禀白:“世尊所说的四圣谛,弟子完全受持。”世尊再问这位比丘:“你是如何受持我所说的四圣谛?”比丘向佛禀白:“世尊所说的苦圣谛,弟子悉皆受持,苦圣谛的本际即是如,不能离开如,不异于如,
‘如’是真实存在的,可以详细观察到,而且没有颠倒,是圣人所依止的真实道理,名为苦圣谛。苦圣谛既如是,苦集圣谛、苦集灭圣谛、苦集灭道圣谛也是这样,本际即是如,不能离开如,不异于如,‘如’是真实存在的,可以详细观察到,而且没有颠倒,是圣人所依止的真实道理。这样的说法,就是世尊所说的四圣谛,弟子悉皆受持。”世尊听了这位比丘的说明以后赞叹说:“说得好啊!说得好啊!你是真实受持我所说的四圣谛,本际即是如,不能离开如,不异于如,‘如’是真实存在,可以详细观察到,而且没有颠倒。能够这样受持,才是真实受持我所说四圣谛的弟子。”
从佛的开示可知:一者、这个“如”,如同前面所说苦之本际、我一样,都是指一切有情的第八识真心,祂如如不动,四圣谛之所有的法都是从这个“如”藉缘而出生的,不能外于这个“如”而有四圣谛,祂真实存在,可以现前观察到,而且没有颠倒,所以才说“如如、不离如、不异如,真实、审谛、不颠倒”。二者、既然“如”真实存在,当二乘人灭尽自己的蕴处界入无余涅槃,当然只剩下“如”独存,可以证明:无余涅槃本际就是“如”。既然“如”真实存在,一定可以为菩萨亲证及现前观察到,祂真的如如不动,也不分别六尘,完全被动地配合七转识妄心一起和合运作,从来没有颠倒过,因此才称为如如、不离如、不异如、真实、审谛、不颠倒。
此外,再举经典中的一个真实例子,可以辅助说明阿罗汉入无余涅槃并不是断灭空,还有苦之本际、我、如的这个第八识如来藏真实存在。经文虽然稍微长一点,但并不难懂。举示如下,《杂阿含经》卷 5: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有比丘名焰摩迦,起恶邪见,作如是言:“如我解佛所说法,漏尽阿罗汉身坏命终、更无所有。”
时有众多比丘闻彼所说,往诣其所,语焰摩迦比丘言:“汝实作是说:‘如我解佛所说法,漏尽阿罗汉身坏命终、更无所有’耶?”
答言:“实尔!诸尊!”时诸比丘语焰摩迦:“勿谤世尊,谤世尊者不善。世尊不作是说,汝当尽舍此恶邪见。”
诸比丘说此语时,焰摩迦比丘犹执恶邪见,作如是言:
“诸尊!唯此真实,异则虚妄。”如是三说。时诸比丘不能调伏焰摩迦比丘,即便舍去,往诣尊者舍利弗所,语尊者舍利弗言:“尊者!当知彼焰摩迦比丘起如是恶邪见言:‘我解知佛所说法,漏尽阿罗汉身坏命终、更无所有。’我等闻彼所说已,故往问焰摩迦比丘:‘汝实作如是知见耶?’彼答我言:‘诸尊!
实尔!异则愚说。’我即语言:‘汝勿谤世尊,世尊不作此语。汝当舍此恶邪见。’再三谏,彼犹不舍恶邪见,是故我今诣尊者所。唯愿尊者,当令焰摩迦比丘息恶邪见,怜愍彼故。”
舍利弗言:“如是,我当令彼息恶邪见。”时众多比丘闻舍利弗语,欢喜、随喜而还本处。
尔时尊者舍利弗晨朝著衣持鉢,入舍卫城乞食;食已出城,还精舍,举衣鉢已,往诣焰摩迦比丘所。时焰摩迦比丘遥见尊者舍利弗来,即为敷座洗足,安停脚机奉迎,为执衣鉢,请令就座。
尊者舍利弗就座、洗足已,语焰摩迦比丘:“汝实作如是语:‘我解知世尊所说法,漏尽阿罗汉身坏命终、无所有’耶?”
焰摩迦比丘白舍利弗言:“实尔!尊者舍利弗!”舍利弗言:“我今问汝,随意答我。云何焰摩迦!色为常耶?为非常耶?”答言:“尊者舍利弗!无常。”复问:“若无常者,是苦不?”答言:“是苦。”复问:“若无常、苦,是变易法;多闻圣弟子宁于中见我、异我、相在不?”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复问:“云何焰摩迦!色是如来耶?”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
“受想行识是如来耶?”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
复问:“云何焰摩迦!异色有如来耶?异受想行识有如来耶?”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复问:“色中有如来耶?受想行识中有如来耶?”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复问:“如来中有色耶?如来中有受想行识耶?”答言:
“不也!尊者舍利弗!”复问:“非色受想行识有如来耶?”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
“如是!焰摩迦!如来见法真实、如,住无所得,无所施设。汝云何言:‘我解知世尊所说,漏尽阿罗汉身坏命终、无所有。’为时说耶?”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
复问:“焰摩迦!先言:‘我解知世尊所说,漏尽阿罗汉身坏命终、无所有。’云何今复言非耶?”焰摩迦比丘言:“尊者舍利弗!我先不解、无明故,作如是恶邪见说。闻尊者舍利弗说已,不解、无明,一切悉断。”
复问:“焰摩迦!若复问:‘比丘!如先恶邪见所说,今何所知见,一切悉得远离?’汝当云何答?”
焰摩迦答言:“尊者舍利弗!若有来问者,我当如是答:‘漏尽阿罗汉色无常,无常者是苦,苦者寂静、清凉、永没,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有来问者,作如是答。”舍利弗言:“善哉!善哉!焰摩迦比丘!汝应如是答。所以者何?漏尽阿罗汉色无常,无常者是苦,苦、无常苦者,是生灭法;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尊者舍利弗说是法时,焰摩迦比丘远尘离垢,得法眼净。15
经文已经很清楚告知:一者、多闻圣弟子如舍利弗等,都不许把五阴某一个法或全部当作真实法,也不许把五阴认作与真实我无关的法,更不许把五阴与真实我混合为同一个法,在在显示有二个法同时同处存在,一个是真实我的空性心,一个是蕴处界的空相诸法。这样的说法,如同前面所说:非我、非异我、不相在之我、如、苦之本际等一样,没有差别。二者、焰摩迦比丘本来认为“漏尽阿罗汉身坏命终更无所有”,这是断灭空的想法,后来因为舍利弗为他开示“五阴非我、非异我、不相在”的道理,焰摩迦比丘便舍弃阿罗汉入无余涅槃是断灭空的错误见解,认定阿罗汉入无余涅槃并不是断灭空,还有无余涅槃的本际、我、如的第八识存在。也因为这样的改变,焰摩迦比丘断了三缚结,成为法眼清净的初果人,乃至更于后时不起诸漏,心得解脱。由此可以证明:阿罗汉入无余涅槃,并不是什么都没有的一切法空,而是还有本际、我、如的第八识独自存在,处于极寂静的无境界之境界中,这也是 佛陀开示三法印,将诸行无常、诸法无我都灭尽以后,只剩下涅槃寂静的道理。(待续)
-------------------
1此中深妙义理敬请参阅平实导师著,《阿含正义—唯识学探源》第七辑,正智出版社(台北市),2007/8初版首刷。
2《大正藏》册 2,页 69,中 5-7。
3《大正藏》册 2,页 526,上 12-19。
4《大正藏》册 8,页 868,上 7-11。
5《大正藏》册 12,页 222,中 5-6。由于笔者的论述必定以经论圣教之开示为依据,故常引用经、论之内容,乃至引述他人说法;为了让读者能很快地了知其中关键之所在,故于引文中的关键字词上,皆用粗体字来标示重点。后文依此类推,本书各章节中之引文笔者也都是以此原则来作阐述,为免重复赘述故于此合先具陈。
6释印顺著,《中观今论》,正闻出版社(竹北市),2000/10新版1刷,页 123。
7参见维基百科网址:(撷取日期:2012/1/26)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9%82%E9%96%93
8《大正藏》册 30,页 7,中 13。
9《大正藏》册 16,页 485,下 4。
10《鞞婆沙论》卷 6:“空界云何?谓色边色。”《大正藏》册 28,页 460,下 9-10。
11《大正藏》册 2,页 537,中 10-12。
12《大正藏》册 2,页 21,上 25-中 13。
13《大正藏》册 8,页 848,下 8-10。
14《大正藏》册 2,页 110,中 27-下 12。
15《大正藏》册2,页30,下12-页31,中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