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连载26)----平实导师

分享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7-09  浏览次数:1142
在世亲菩萨所著的《摄大乘论释》卷6〈释应知胜相品 第2〉中说:
  论曰:住于佛住。谓不由功用,不舍如来事,佛住功德。释曰:此显无住处涅槃,不在生死故无功用心,不在涅槃故不舍如来利益众生事。如此二义,由无住处涅槃故得成立,故说此涅槃名为佛住。1
  语译如下:
  【《摄大乘论》中说:住于诸佛的所住。是说不由种种行而获得功德力用,但也不舍离如来所行诸事,是诸佛所住的功德。释论说:这是显示无住处涅槃,由于早已不住在生死中的缘故而没有丝毫需要再藉由修行而获得功用的心行,又因不住在无余涅槃的缘故而不舍离如来种种利益众生之事。像这样的二种真实义,是由无住处涅槃的缘故而得成立,所以说这个涅槃名为佛住。】
  《摄大乘论释》卷8〈释应知入胜相品 第3〉:
  论曰:四、由涅槃差别。谓摄无住处涅槃,以为住处。
  释曰:此涅槃非是道果,是道住处。何以故?由菩萨行般若,观察生死过失,故修道不在生死。由菩萨行大悲,观众生苦,起救济心;虽不在生死而不舍生死,故不住涅槃。由道住此处,不执真俗二相生,故名无相道。小乘道则无此事。2
  语译如下:
  【《摄大乘论》说:第四、由于有涅槃的差别。是说摄受无住处涅槃,作为如来的住处。释论说:这个无住处涅槃不是修道所得的果报,而是修道最后的住处。这是什么缘故呢?由于菩萨修行般若,观察生死流转中的种种过失,所以修道以后便不住在生死流转之中。又由于菩萨行于大悲,观察众生的无量苦恼,生起了救济众生之心;因此虽然不住在生死之中而又处处受生以救护众生,所以就不舍离生死,以此缘故而不住于无余涅槃中。这是由于佛道而住在这个地方,也不执著真谛、俗谛二相的出生,所以名为无相道。小乘道的二种涅槃中可就没有这样的事情了。】
  《摄大乘论释》卷12〈释依慧学差别胜相品 第8〉:
  论曰:由无住差别,住无住处涅槃故。释曰:声闻住著涅槃,如凡夫住著生死;菩萨不尔,见生死涅槃俱是分别所作,同无相性故,不住二处。3
  语译如下:
  【《摄大乘论》说:由于无所住的差别,住于无住处涅槃故。释论说:声闻圣者住著于无余涅槃,犹如凡夫住著于生死一样;菩萨就不像这样子,看见生死与涅槃二者全是分别心之所作,同样都没有真实相性的缘故,所以便不住于生死及涅槃等二处。】
  为何名为无住处涅槃?《摄大乘论释》卷12〈释依慧学差别胜相品 第8〉:
  论曰:由恒差别,于无余涅槃不堕断尽边际故。
  释曰:二人于无余涅槃有差别故,智慧有差别。二乘于无余涅槃无应化二身,以不观他利益事故;无应身故堕断,无化身故堕尽。菩萨于无余涅槃恒起二身,无有边际,何况法身?以自利利他圆满故,有应身故不堕断,有化身故不堕尽。4
  语译如下:
  【《摄大乘论》说:由于常恒而有差别,诸菩萨于无余涅槃不会堕于断尽边际的缘故。释论说:声闻人与菩萨于无余涅槃的现观有差别的缘故,智慧便有差别。二乘无学圣者于无余涅槃没有应身与化身,是因为不观察他人解脱利益等事的缘故;他们没有应身的缘故堕于断绝,没有化身的缘故堕于灭尽。诸地菩萨则于无余涅槃之中恒常生起应身与化身,没有中止的时候而不会有边际,何况是第八识法身?是因为自利利他已经圆满的缘故,所以有应身的缘故而不堕入断绝,有化身的缘故而不堕入灭尽。】
  《摄大乘论释》卷13〈释学果寂灭胜相品 第9〉:
  论曰:诸菩萨惑灭,即是无住处涅槃。
  释曰:二乘与菩萨同以惑灭为灭谛。二乘惑灭,一向背生死,趣涅槃;菩萨惑灭,不背生死,不背涅槃,故异二乘。菩萨此灭,于四种涅槃中,是无住处:一、本来清净涅槃,二、无住处涅槃,三、有余,四、无余。菩萨不见生死涅槃异,由般若不住生死,由慈悲不住涅槃。若分别生死,则住生死;若分别涅槃,则住涅槃;菩萨得无分别智,无所分别故无所住。
  论曰:此相云何?释曰:无住处涅槃,以何法为相?
  论曰:舍离惑与不舍离生死,二所依死,转依为相。
  释曰:若菩萨在转依位,不与诸惑缘起处,故名舍离。或在出观位,必起分别故,名不舍离生死。若偏观前后明此二义,亦得一时具二义。若双观二义,必在一时。此二义并以依他性为依止,无住处涅槃以转依为相,即转二著。凡夫著生死,二乘著涅槃;菩萨得无分别智,不见生死涅槃有差别;虽灭惑,不住涅槃;虽起分别,不住生死。故此涅槃以转依为相,此转依即依止依他性。5
  语译如下:
  【《摄大乘论》说:诸菩萨的烦恼障惑及所知障惑灭尽时,就是无住处涅槃。释论说:二乘圣人与菩萨同样以无明的灭除作为灭谛。但二乘圣人的无明灭尽时,一向都是背离生死,趣向无余涅槃;菩萨的无明灭尽时,不背离生死,也不背离无余涅槃,所以异于二乘圣人。菩萨这个无明灭尽时,于四种涅槃之中,是没有住处的:一、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二、无住处涅槃,三、有余涅槃,四、无余涅槃。菩萨依真如境界而不见生死与涅槃有什么差异,又由于实相般若的亲证而不住于生死中,再由慈悲利众的缘故而不住于无余涅槃中。若是分别生死时,则是住于生死之中;若是分别涅槃时,则是住于涅槃中;菩萨由于证真如的缘故而证得无分别智,依真如而无所分别的缘故所以都无所住。
  《摄大乘论》自问说:这无住处涅槃的法相如何?
  释论语译说:无住处涅槃,是以什么法作为其相?
  《摄大乘论》说:舍离无明与不舍离生死,二种所依的分段生及变易生都已经死了,转依智慧及解脱作为无住处涅槃的法相。释论说:如果菩萨在转依位,不与种种无明缘起安处,所以名为舍离。或者在出观之位中,必定会生起分别的缘故,名为不舍离生死。如果偏观前后而明白这二种正义,也可以一时具足这二种正义。若是双观二义时,必定是在同一时中。这二种正义同以依他起性作为依止,才能在三界中示现及宣说;无住处涅槃则是以转依作为法相,即是转易二种执著。凡夫执著于生死,二乘圣者执著于涅槃;菩萨证得无分别智,依真如而不见生死与涅槃有什么差别;虽然灭除了无明,却不住于涅槃中;虽然生起了分别,却又不住于生死之中。所以说这个无住处涅槃是以转依作为法相,这个转依即是依止于依他起性的蕴处界诸法而显示出来。】
  《成唯识论述记》卷10:
  论:四、无住处涅槃至故名涅槃。
  述曰:所知障者,显唯菩萨得,非二乘。二乘不能出所知障故。大悲般若常所辅翼者,显缘此涅槃,生智、悲故。或由智、悲,缘证如故,于生死、涅槃二俱不住。缘此虽起悲、智二用,体性恒寂故名涅槃。6
  语译如下:
  【《成唯识论》所说:“四、无住处涅槃”到“故名涅槃”。
  窥基述曰:提出所知障的意思,是表显这个无住处涅槃只有菩萨能够证得,不是二乘圣者。二乘圣者不能出离所知障范畴的缘故。“大悲般若常所辅翼”这句话的意思,是表显说,缘于这个无住处涅槃,出生智慧、大悲心的缘故。或者是由于智慧、大悲心,缘于亲证真如的缘故,对于生死、涅槃二边全都没有所住。缘于这个无住处涅槃虽然生起了大悲、智慧二种神用,体性却是永远寂灭的缘故而名为涅槃。】
  窥基的弟子惠沼在《成唯识论了义灯》卷1 中有著不同的说法,若从分证上面来说,亦可名为已得无住处涅槃:
  问:“菩萨得无住处涅槃已不?”
  答:得。何以得知?
  《摄论》〈智殊胜〉中云:“菩萨远离如是处所,般若、大悲皆具足故,能正安住无住涅槃。”
  又〈辨菩萨.声闻智差别〉中云:“谓无住涅槃为所住故。”“若尔,亦云菩萨四毕竟差别者,谓住无余依涅槃界无断灭故。”答:此非成难,下论释中“又若诸菩萨得成佛时所证法身,穷生死际无断尽故”,无住处中直云菩萨住,不言成佛故。7
  这就是说,《成唯识论》中是以严格标准而说贤位菩萨上至妙觉位中,都只证得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未证无住处涅槃;但惠沼是从分证的层面来说,亦可说菩萨们开悟后证得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时,就已分证无住处涅槃了。因为无住处涅槃的建立,是由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实质而施设的缘故。依本质说,如来所证方是究竟清净涅槃,《大般涅槃经》卷18〈梵行品 第8〉:
  【菩萨施时如法求财,不侵彼施此,是故成佛得清净涅槃。】8 意思是说,诸佛如来于菩萨位中行施之时,不以非法所得财物布施,全都是如法求财而行布施,绝不以侵欺众生所得的财物而作布施,以此缘故成佛时所证的涅槃是清净涅槃;这与二乘圣者尚有往世业行习气种子未得全部清净,所证涅槃即非清净而有不同。
  又《四童子三昧经》卷2:
  佛告阿难:“阿难!汝见此四童子已不?从四方来,面如满月,过日光明,蔽四天下,威德特尊;齿白明耀,发智慧光,得大精进,入甚深智,成就功德;识智了达,有深信行,谦卑惭愧行业满足,意见深远得正念定,智慧善巧有大方便;第一总持,为诸众生随顺说法;增长善本,于无量亿百千佛所种诸善根。各住四方,各于佛刹闻我涅槃,各从彼刹诸如来所谘发启请,生此刹土,欲闻见我及我名称、说法利益功德之事,观看今日如来后夜分时,于力士生地娑罗双树间,当入无余涅槃、不思议涅槃、一切世间无等涅槃、一切世间希有涅槃、一切世间安乐涅槃、一切世间难伏涅槃、一切世间断离诸趣清净涅槃,如来当取如是微妙最上涅槃。”9
  这段经文中所说,如来“当入无余涅槃、不思议涅槃、一切世间无等涅槃、一切世间希有涅槃、一切世间安乐涅槃、一切世间难伏涅槃、一切世间断离诸趣清净涅槃,如来当取如是微妙最上涅槃”,是由于 如来已断除分段生死烦恼的现行,于成佛前二大阿僧祇劫已证得有余涅槃、无余涅槃;又断除烦恼障的习气种子随眠,证得色阴尽、受阴尽、想阴尽境界,都无三界爱的丝毫习气种子随眠。又进而断尽所知障随眠,渡过变易生死而致无垢识中一切种子都不再变异;此时已尽识阴习气种子,证得行阴尽、识阴尽境界,再也没有无记性种子的生灭变异了,此时六根互通运作而无阻隔,才能证得“如是微妙最上涅槃”,这才是无住处涅槃的实证。诸佛无住处涅槃,要依菩萨因地所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而得。
  《金刚仙论》卷10 已有明文:
  明诸佛如来得出世正观,见有为法本来寂灭即是涅槃性,不同声闻见世间异涅槃,故厌舍有为而取涅槃。今言有为即涅槃者,是佛性妙有常住涅槃;明诸佛如来观有为法即是性净涅槃,既见性净涅槃,断二障永尽,得此妙智正观时,能即得彼现果方便涅槃故,不舍有为而住涅槃也。10
  若究其实,此论已说“明诸佛如来观有为法即是性净涅槃”,是故诸佛的无住处涅槃,要因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实证,然后次第渐修而得,并非一悟可几。
  又《华严五十要问答》卷1:无住处涅槃通因及果。此有二种,约理量分二释,如《摄论》。若一乘教,即唯有一大般涅槃,无有差别,广说如《华严经》。11
  亦同此理,谓无住处涅槃之因,即是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一切菩萨无不由于因地所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而现观真如,然后生起实相般若,次第进修八识心王唯识增上慧学而得无生法忍,然后进修十度波罗蜜多,次第灭尽五阴习气种子,证得五阴尽智慧境界而得成佛。
  《大乘玄论》卷3 说:
  涅槃备于三德,谓法身、般若、解脱。所以三德为涅槃者,略有四种义:生死与涅槃相对,生死有三障,谓烦恼业苦;对报障故名法身,对业障故辨解脱,对烦恼障说于般若。二者欲显如来三业自在,有法身故身业自在,具般若故口业自在,有解脱故意业自在。三者无境不照名为般若,无感不应名法身,无累不尽称解脱故,三德为宗。四者为对二乘三德不圆,有身智解脱不足,解脱亦圆则无身智,故名如来三德圆备。12
  意思是说,三德的圆满具足,其实也是由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之实证而次第渐修完成。证得第八识如来藏阿赖耶识时,即可现观如来藏自身之真如法性,由真如法性而得现观如来藏是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虽然此一涅槃本来而有、非修而成,却是不修菩萨道即不得实证。亲证第八识如来藏时即知此心是万法之所依身,名为证得法身,但法身德仍不具足,要待成佛方始具足。亲证如来藏时即知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现观一切众生本来涅槃而一切众生不知不见,凡夫众生因此继续轮回;虽圣而愚的二乘无学因此而不得实相般若,舍寿即入无余涅槃,无益于广大众生,是故二乘无学圣人皆无法身德;菩萨则因证得如来藏而有真如智,有智慧观察实相法界而有般若德,但仍要待成佛之时方始圆满具足。又因亲证如来藏故现观自身及一切有情同有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然而一切有情不能知见、更不能证,如是现观而有基于实相般若所生之解脱德,是故不急于断尽我执而取无余涅槃,次第修习三贤位之法,依相见道位之般若智慧修习,渐次迈向初地。如来则是三业自在:“有法身故身业自在,具般若故口业自在,有解脱故意业自在。”以三德悉皆具足圆满故。故知“一悟即至佛地”之说,只是方便摄受众生之语;一切菩萨要因实证真如而证得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方能次第进修而渐至初地,然距离佛地犹遥。
  入地以后应修十度波罗蜜多,但入地后应先侧重于扩大六度波罗蜜多的修行,是依无生法忍而重新广修六度波罗蜜多;于三地满心位成就三昧乐意生身,证得色阴尽的境界(至迟应在五地满心位前生起三昧乐意生身及证得色阴尽境界),此后每天若处在暗夜之时,永远都是视物犹如白昼。于六地满心位应证得受阴尽的境界,觉知心可以在自己的色身内外去住自由,不需入定以后才能进出,没有任何障碍。然后转入第七地中,修习方便波罗蜜多;到第七地满心位已经是想阴尽的大菩萨了,这时由于三界爱的习气种子已经断尽了,所以任何离语言文字的极微细妄念(念头、话头)也都不存在了,终日都无任何一种离语言文字之极微细念现行,永远如此,除非他依于愿力而思惟应该为众生作什么,或为有缘人开示佛法;这时是“一伦死生,首尾圆照”,在三界中的生来死去、何去何从都已事先预知了;而且从此时开始,眠熟时也不再有无记性的梦境出现了,才能说是想阴已尽。从初地入地心至第七地满心修行完成,历时一大阿僧祇劫。
  七地满心时已得念念入灭尽定之后,恐有不慎进入无余涅槃之虞,世尊必然会来摄受,传予“引发如来无量妙智三昧”,令七地满心菩萨继续趣向佛菩提道而不会误入无余涅槃,此时即转入第八地中。转入八地心以后,应该修习愿波罗蜜多,于八地满心位应证得“如实觉知诸法相意生身”,于相于土变化自在,行阴习气种子已灭除一部分。然后转入第九地中应修习力波罗蜜多,满心位应证得“种类生无作行意生身”,同时具足圆满了四无碍辩,行阴习气种子又灭除一部分。接著转入第十地中应修习智波罗蜜多,于满心位证得行阴尽的境界;这时行阴习气种子已经断尽了,凡有所思、凡有作言、凡有所作,都因自意欲作而作,非无意义之事;一切无记性的身口意行,再也不会无意之间现行了,才算是圆满十地心。这时十方世界诸佛共同为他遥作灌顶而成为法王子,菩萨道满足,准备转入等觉位中。等觉位菩萨犹如诸佛故名等觉,从此以后百劫修相好,无一时非舍命时,无一处非舍身处,世世布施外财与内财而无犹豫,藉此断尽识阴习气种子;凡有起念,都属故意所作之念,永远不再有不经意而生的无记业等念。如是百劫满已,成就大福德后,方能转入妙觉位中,观察因缘而下生人间示现成佛、八相成道、三转而示现灭度。
  始从初地心开始,到十地满心位,地地各有二障二愚应当修除,这个内涵,不属于本书所应宣演之内容,是故只于前面略说修证得果后之功德法相,以免增上慢者悟后尚未通达前,妄自尊大而导致舍寿后下堕三涂。如上所说修证上应发起之功德,从七地满心到十地满心位,仍然要历时一大阿僧祇劫方得成满。关于灭除五阴习气种子的五阴尽境界,详细说明之内容请详拙著《楞严经讲记》,此书中不作细说;因为对一般读者而言,这没有迫切的关联性——与读者眼前的修证没有直接的关联性,更与本书想要阐释的涅槃无直接关联,是故不说。
  这十度波罗蜜多,总共历经二大阿僧祇劫方得圆满。关于十度波罗蜜多的详细修学内容,并非本书所应或所欲解说之内涵,仅于正觉同修会增上班课程中为诸已悟同修论说,是故本书仅针对与现代佛子容易淆讹及可能相关之见道与加行内涵而作说明,因为本书所说的内涵是涅槃及与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有关之见道,并非阐释修道之次第与内涵故。详说见道与加行的关联,目的是鉴于佛弟子四众往往悟后尚未断尽大乘见道所断异生性,易被大乘见道通达位方能断尽之邪见遮障;往时亦多有悟后被恶知识或被自己的慢心所遮障,导致退转而自以为增上,实质上已不能在第七住位常住不退,乃至于未来世必将下堕三涂;为预防如是恶事继续发生于佛子身上,是故不得不说。
  第二章 本来自性清净涅槃
  第一节 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之本质即是真如
  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是施设法:依第八识心体之自性而说有真如,依真如法性而说有本来自性清净涅槃。那么真如究竟是什么?真如即是第八识如来藏的真实而又如如不动的自性。
  所谓真,是因为如来藏真实存在故说为真,也是因为如来藏能生万法而有其外于七转识之自性故说为真。复次,如来藏能生五阴世间故真,共业有情之如来藏能生共业有情所住的器世间故真;如来藏能执持有情所造一切善业种、恶业种、无记业种、净业种故真;如来藏永远没有断灭之时故真。以诸佛的宿住随念智力穷究如来藏至无始以前,依旧无法了知如来藏是何时出生的,因为本来无生故说为真。如来藏是能生万法之心,能生之心不可能被生,由此证明祂本自无生、法尔如是,故说为真。阿含部的圣教中说如来藏是“诸法本母”,证悟之后的现观亦复如是,依如是圣教量及现量所观,当然必定说如来藏心为真。若依实证而能详细思惟者,当有更多如来藏真实之理可得,故说如来藏真实。
  所谓如,是因为如来藏于一切世间境界都如,永远不会因为任何境界变化而动其心;不论八风之中有哪一种风吹来,如来藏都不动其心;假设八风一起吹来,如来藏亦复如如不动其心,决不动转,故说为如。有情造作善业应生欲界天上,如来藏即为其造作来世欲界天身,正当该有情大肆享乐之时,其如来藏依旧如如不动而名为如。有情造作禅定业应生色界天中,如来藏即为其造作来世色界天身;正当该有情住于禅定享受禅悦之时,其如来藏依旧如如不动而名为如。有情造作无色定业应生无色界天中,如来藏即为其造作来世无色界之受想行识等“名”;正当该有情住于离念境界之时,其如来藏依旧如如不动而不领会其定境,故名为如。有情造作恶业应堕三恶道,如来藏即为其造作来世三恶道下劣欲界身;正当该有情受苦难过之时,其如来藏依旧如如不动而名之为如。真见道后于一切时中现观,复于相见道位一切时中现观,至通达位的初地心中及十地诸地位中,乃至成佛后的诸佛境界中现观,如来藏心莫非如是如如不动,故当名之为如。
  合如是真实与如如之自性,如来藏名为真如。由如是永远不变之真如自性故,说如来藏本来存在、法尔而有,非从他生亦非自生,更非因缘生及共生,本来而有、法尔如是;以此缘故,如来藏心即是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之体,是故说如来藏心有本来而有的种种自性,即是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中之“本来”正义。
  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之“自性”者,谓如来藏有各种自性,谓其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增不减、不一不异、不垢不净……等无量自性之外,尚有能生万法、能持一切种子之自性,是宇宙中一切万法之本源,因果律实行之主体,并非纯属名言施设之形而上学一类名词;更非六识论的应成派中观师所说“缘起性空之别名为如来藏”,因为如来藏有其种种自性故,故名“自性”。
  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之“清净”义者,谓如来藏心本来清净,迥无染污,于三界六道有情身中永远不动其心,是故永无爱厌取舍之心性。既无爱厌取舍之心性,则如来藏于各自有情身中运作不断之时,即无所谓行善或造恶之心行。既无行善或造恶之心行,纯一无记之性,则有情造恶之时,如来藏不堕恶性之中;有情行善而对善业之未来世果报生起执著之时,如来藏亦不执著,由是二故说如来藏本来清净。纵使如来藏所含藏的有情种子有各种染污,然而如来藏将这些种子流注现行出来时,其染污性仍由有情五阴身心领受及运作,不与如来藏相应,故说如来藏本来之自性原已清净。
  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之“涅槃”者,谓如来藏无始劫来不生不灭,永离生死;不像识阴六识世世出生以后又复死亡(中阴身入胎时即告灭失不复现起),世世之识阴六识都不能去到下一世,当知不从前世来。每一世之识阴六识等觉知心,全部都是崭新的识,从来没有从上一世移转到此世来的识阴六识觉知心,因此人人都有胎昧,不离隔阴之迷,唯除已得三明六通或满三地心之菩萨摩诃萨已有意生身者。但如来藏心无始恒存、本来而有、法尔如是不从他生,本来自在,即由如是本来自己已在、不生不灭、永无生死等自性,说如来藏本来涅槃。
  又二乘四果圣人不回心者(属于定性声闻圣者),舍寿而入无余涅槃时,灭尽此世五蕴身心、灭尽自己十八界而不受后有,迥无一法存在时,仍然只是各自的第八识如来存,离见闻觉知又无证自证分,迥然无我而不知自己正在无余涅槃中,无知无觉之境界中无智亦无得,永离三界分段生死而名无生,名为无余涅槃,其实仍是如来存之离见闻觉知境界。合如是本来性、自性性、清净性、涅槃性四者,名为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然而如是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之境界,其实即是第八识的真如境界,乃依第八识的真实与如如境界而施设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若非第八识如来藏恒时不断地显示其真如法性,则本来性、自性性、清净性、涅槃性等四者都将无所成立,是则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即不能现观,则无能实证之。然诸菩萨摩诃萨随 世尊修学,由实证第八识如来藏故,能转而互相传授于有缘者,皆能不断地重复实证而持续验证之,即能观察如来藏之本来性、自性性、清净性、涅槃性;由心得决定及本有定力伏惑之缘故,必能转依成功而依止真如法性,即得现观如是四种自性,发起实相般若之根本无分别智,名为真见道;继续进修相见道位的各种智慧而名为相见道位之实修,以发起后得无分别智。至三贤位满足时便能具足观察如来藏之本来性、自性性、清净性、涅槃性,名为具足亲证三贤位之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者,即将转入初地心中。以是缘故,说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依如来藏的真如法性而施设建立,故说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之本质即是真如。
  由世间法与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俱是第八识如来藏心之所显性故,说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与生死流转等悉皆不二,《摄大乘论》卷2〈应知胜相品 第2〉:
  有生无生无二,有灭无灭无二,本来寂静、不寂静无二,本来涅槃、非涅槃无二,生死涅槃无二。由如此等差别,诸佛如来依义密语,由此三性应随决了。13
  语译如下:
  【有生与无生不是二法,有灭与无灭不是二法,本来寂静与不寂静不是二法,本来涅槃与非涅槃不是二法,生死与涅槃不是二法。依于像这样解说的种种差别,诸佛如来依真实义而说种种秘密法语,由这些道理,圆成实性、遍计执性、依他起性的正义,应随于如是正义而得决了。】因为经由证真如而现量观察,生与无生等二边诸法全都是如来藏一心之所显示、之所出生、之所坏灭,本来就应摄属于一心如来藏,何处而有角立或互离之可说?故说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一切众生亦有,一切证悟菩萨悉皆如是现量观察无误,只是凡夫、愚人不能证得真如而无法现观。
  亦如《涅槃宗要》云:
  真如法性本来无染,故曰性净,亦名本来清净。涅槃即如如理,凡圣一味,是故亦名同相涅槃。14
  注14《大正藏》册38,页243,上21-23。
  语译如下:
  【真如法性是本来就无杂染,所以名之为自性清净,又名之为本来清净。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其实即是如来藏心本来如如的道理,不论是在凡夫或圣人身中,如来藏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永远都是同一法味,由这个缘故就名之为同一法相的涅槃。】
  ---------------------------------
  注1《大正藏》册31,页195,下25-29。
  注2《大正藏》册31,页210,上19-25。
  注3《大正藏》册31,页245,下29-页246,上3。
  注4《大正藏》册31,页246,上4-10。
  注5《大正藏》册31,页247,上27-中18。
  注6《大正藏》册43,页596,下16-21。
  注7《大正藏》册43,页673,上3-12。
  注8《大正藏》册12,页470,下8-9。
  注9《大正藏》册12,页934,下20-页935,上5。
  注10《大正藏》册25,页873,下16-23。
  注11《大正藏》册45,页523,下1-4。
  注12《大正藏》册45,页47,上20-中1。
  注13《大正藏》册31,页121,上24-28。
  (待续)
 
标签: 电子书

本文标题: 涅槃(连载26)----平实导师

本文链接: http://www.4fo.cn/book/1/4788.html (转载时请保留)

 
[ 佛法读书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佛医网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网站、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学习。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涅槃(连载26)----平实导师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内容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佛医网",获得佛法精华好文,佛教正法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