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18 P255-272
答18:
传圣法师来文:
【复次,古往今来之大德,所言及的以“离念灵知”为本性者,吾人切不可误判为是定境,言是未到地定之境界,并以此而论谤之、贬低之;若如此者则是自己对别人之误会也,强加给别人一个罪名罢了。何以故?只因古德所言之离念境界非假作意而成;所言之灵知境界非假待缘而有故,是故无有过患。而不是像今人所言的,作意把念头打住,或向里注照,使念凝澄而一念不生也(尽管他亦对外之境界觉知了了),便认此境为离念灵知者,若此则自然不是了!因为此属造作之境界,未离心所法,纵能觉知不灭,虽不落顽空,亦难免落于偏空。因心有所住故,念有作意故,此是二乘之用心及境界也;含糊一些,就算能离念吧,却非是灵知也。若是菩萨众,就算能灵知不昧,却未必能离念,真无心也。若是真离念者,则必定真灵知,若真灵知者必是真离念(编注:删除线是原文即已如此),纵是至八地、十地,到无功用行,犹自有微细之照功未忘,故非真离念、真无心也;若是真离念者,则必定是真灵知,若真灵知者必是真离念,不可分也,名为定慧等持,明见佛性也。是故若真达离念灵知之境地,则必是真心,必是本性。】
谨答:
大德文中提到:所谓的离念灵知,不是经由作意把念头打住,不是使念凝澄而一念不生待缘而有之境界,其实只是读过 平实导师著作之后的狡辩之言,辩称不是 平实导师书中所破斥的离念灵知意识心境界,想要免除错悟、未悟之名。然而大德二年前所著之书籍证据仍在,岂能狡辩?今举大德以无心禅和名义所写《参禅指归》中叙述之离念灵知境界,供读者评判,自能了知大德前后所言虚妄不实:
“问:离心意识参怎么参?答:此乃指行人参话头功夫用得极熟,疑情极得力时,不疑而自疑,自然只是个不明白,放不下,不假作意也。所谓‘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是也。因为此人已到无心用行之地故。但,未到此田地的行人,则不提倡‘离心意识参’,若一开始就教初发心的人去离心意识参,则实在无从下手矣……因此对于初发心的人来说,应该从有心用到无心处,这需要一个过程故一般不谈离心意识参,并且也不可勉强,当然。参禅人,非得到此‘离心意识参’之地不可名为功夫得力;若要开悟,也得到此‘离心意识参’之地,方有可能。”(传圣法师著《参禅指归》页五十~五十二)
“做功夫时,行人必须要做到‘如实自知’方可。也就是说,功夫用得怎么样,有妄想无妄想,有昏沉无昏沉,话头在不在,疑情得不得力,自己都要明明了了,清清楚楚的知道,不要糊里糊涂,啥也不知道。……若能明明了了的知道当下确实是没有念头,一丝念都不生,如是则名为‘定慧等持’,功夫得力也。这个如实自知名之为慧,无有一念名之为定。虽然无有一念但却能自己知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虽然知道,但并不需要自己去起心动念才知道,故此名为‘自性知’。经云:‘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即是指此自性知。它不同于凡夫的‘分别知’,分别知是起心分别,有念头而知;而此自性知是无念而知,又名‘离念灵知’。它越是离念,则越是灵知得厉害;越是灵知了了,则越发离念。……即便只是少刻与之相应,令安住之,则亦是成佛之正因。”(《参禅指归》页六十六~六十九)
从前面两段文字叙述中就可以了知,大德的“离念灵知”乃是将自己能见闻觉知的意识觉知心,经过一段时间的作意于所谓不明白的、无义味的死话头上,想让意识心能离开意识“心”自己,以及离开心之作“意”与“识”分别(即了别六尘)之功能,说这样就可以离于“心、意、识”了。经过一段过程之做功夫其实正是作意;如果意识心自己能够全然的住于不明白(此乃是意识心作意不于五尘了知,而住于所施设所缘之无所有一心中,于前念已灭、后念未起的刹那间,住于来不及了知五尘的境界中,或是未到地定过暗而不了知五尘境界),则说意识心已经离于“心、意、识”,其实都不离意识觉知心的过去、现在、未来等三世境界,何曾离开“心、意、识”?
于当下了知自己(离念灵知)不缘于五尘(不明白),未于五尘起念(离念),其实是谎言;因为这是未到地定过暗者才能安住的境界,现见大德书中所说法义,已知大德不曾证得未到地定过暗境界,所以大德的觉知心其实是没有能力离开五尘境界的。但是有人能长时间住在离五尘的境界,也仍然是未到地定境界,都是意识心的境界;大德不知定境、未证定境,不信这正是未到地定境界,正德可以体谅大德。但是大德所说正是意识觉知心的离念灵知境界,而说这就是成佛之正因,欺骗学人,未免太轻视学人智慧了。因为大德在书中明明这样说:“若能明明了了的知道当下确实是没有念头,一丝念都不生,如是则名为‘定慧等持’。”又说:“它越是离念,则越是灵知得厉害;越是灵知了了,则越发离念。”显然是本来有念而努力修行压制以后变成无念的境界。以大德所叙述之内容,很明显的告诉大众:必定是意识觉知心经过一段期间之不断作意过程,以意识心之取舍及意识心假藉制心于所缘之无所有法尘境(即是使念凝澄)而成者,大德却仍主张此“离念灵知”非假作意而成,非是使念凝澄而一念不生者,非是未到地定之境界者,实属妄语,故意欺蒙学人。大德会触犯此一过失者,都是对于意识心之心相与体性缺乏正知见的缘故,都是因为不懂二乘菩提解脱道的法义所致。在二乘菩提道的四阿含诸经中,佛陀早就破斥离念灵知心为意识心,早就开示说此心是意根与法尘相触和合而有的缘起缘灭的有灭心,但是大德轻视经教、不读经教,所以犯了大过失却还不知道,还敢写出奇文让宗门禅和共赏。
意识者即是觉知心,乃是依意根末那识接触法尘,并经意根作意而生起之生灭识,因为是以意根为俱有依而生、依意根立名故名意识。就像眼识,是依于未坏之眼根扶尘根与胜义根而触色尘,经意根之作意(意根乃是眼等六识生起之等无间缘)而生起,专为了别色尘而以眼根为俱有依故,故称为眼识。若意根不作意,眼识乃至意识皆有不现起之时节,也就是睡著无梦时(亦如闷绝、无想定、灭尽定、正死位、无想天中时),而当时六识皆灭,无梦亦无觉知;大德所说的离念灵知,决定无法在这五位及无想天中存在的,在这些时节中都是间断暂灭而不存在的,所以是生灭心。
若以欲界不入初禅、二禅以上等至位之有情而说,欲界之意识离念灵知现行时,除了梦中之独头境界以外,必定会与五识俱起,与前五识于同时同处同境分别了知,并有其特有之心相与体性,不同于前五识,亦不同于意根末那识之作用与心行;前五识仅能对五尘境之自识现量境界做刹那之了别,无法做相续之了别,仅能了别五尘内涵之粗显境,譬如色尘之青黄赤白、声尘之变动粗细…等;由于无法相续了别故,因此无法了别五尘之细相内涵。意识由于是依于遍缘六尘之意根而生起,依于行阴不断之意根而生起(意根之心行亦是行阴,意根唯于入无余涅槃时才灭除心行故),意识能够分别自相及共相,又具足欲、胜解、念、定、慧五种差别境界之了别心所法,因此意识能够刹那并相续的分别五尘之粗相、细相,并对五尘之细相进行比度、思惟、分析,因此意识得能于五尘之现量境上进而生起比量乃至非量之法尘境。意根末那识则于意识对五尘及衍生之法尘刹那分别思惟分析之结果,于刹那刹那间依于习气惯性而作主取舍;依意识之了知而对六尘取舍作主,是意根业行中之少分,故意根也就是处处作主的心。
佛于《持世经》卷二中也如是开示:“忆想分别起,从识而生;有所识故,名之为识。从忆想分别觉观生,假借而有;有所识故,数名为识。以识诸物故,以起心业故,以思惟故,众缘生相故,起种种思惟故,数名识阴。从有所识,有识像出,示心业故,摄思惟故,数名识阴。或名为心,或名为意,或名为识(已经过去的觉知心意识名心,尚未现起的觉知心意识名意,正在了知的觉知心名识),皆是意业分别故,识阴所摄。识相、识行、识性示故,数名识阴。……诸凡夫于见闻觉知法中,计得识阴贪著念有,是人贪著见闻觉知法,为识阴所缚,贵其所知。”能忆想分别六尘诸法的行相,乃是从(意)识而生起的心法,因为对于六尘诸法有所识别的缘故,所以能识别诸法的心就被称为识。因为能忆想分别六尘,所以就能生起觉知观察六尘的心行,假借六根六尘之缘而现起眼识分别色尘、现起耳识分别声尘乃至现起意识分别法尘;于六尘有所识别的缘故,识别色尘的心、识别声尘的心乃至识别法尘的心,都称为识。因为能够识别六尘故,因为现起了心的了别业行故,因为能于六尘思惟故,但却都是借五根不坏、五尘现前、意根作意等众缘而生起的法相故,能于六尘生起粗相、细相、比量、非量、喜好厌恶等种种思惟而遮障实相故,这六识就被称为识阴(阴即是遮障解脱、实相之义)。
又:同一意识觉知心,能够忆想故名为心,能够思惟故名为意,能够分别故名为识,但是忆想、思惟、分别都是意识心的业行,是五阴中之识阴所含摄。意识的心行就是忆想、思惟、分别、觉观六尘,但意识是要借五根不坏、五尘现前、意根作意等众缘具足,才能从自心如来中生起;由于意识离念灵知无自己能单独常住而永远不坏之体性故,说是生灭法的识阴所摄。……所有凡夫于见闻觉知六尘诸法中,计著能够于六尘见闻觉知之意识心为我,贪著意识念念见闻觉知五尘及法尘之功能,贪著了了分明的觉知自己存在的境界了知,执为实有法,并起欲心想要保持其常在不灭,这样的凡夫贪著意识和对六尘之见闻觉知,就是被识阴所系缚,就是宝爱意识心于六尘之见闻觉知,就是以意识心之所知为尊贵、为最究竟。大德正是这样的人,落在意识心境界中而自以为离念时即是已离意识心境界者,未断我见。
如上文经中所说,忆想、分别、思惟、觉观,都是意识的心行,但就欲界而言,此忆想、分别、思惟、觉观等心性,皆不离六尘之见闻觉知,乃是五阴中之识阴所含摄,以意识心见闻觉知法中差别境界之所知为贵者,都是被识阴所系缚者。大德把“离念灵知”之心境说为已经离“心、意、识”,就是对于意识心之心行与识相都不了解所致。末学正德上来举证说明:意识心属识阴所摄,是聚集众缘依他而生起的,若坏五色根、若无六尘、若无意根之作意,离念灵知心是无法生起的,所以没有自体性。
意识心离念灵知,无法离于意识心前后三刹那“心、意、识”之思惟、作意、了别体性。除了意识离念灵知心,不可能有一心体单纯存在而无有“心、意、识”之心行;只有在意识离念灵知不现起之眠熟无梦…等五位中,才可能没有意识之“心、意、识”心行,因为离念灵知意识心已经暂时灭了、不存在了。祂一旦现起,必于见闻觉知有所分别,就必定具足“心、意、识”之心行,意识见闻觉知之法是其体性故,是因为意根有了想要见闻觉知性生起的作意,才生起离念灵知故。所以大德梦想要离念灵知之意识心离于“心、意、识”之心行,理不得成,即是佛所说被识阴所系而“贵其所知”者,大德正是珍贵能知与所知的世俗人。
而禅宗祖师所说离心意识参者,乃是要学人参究时,目标不应落于意识心本身见闻觉知之行相中,若是落于意识心之行相中者,甚至如同大德臆想要让意识心本身离于见闻觉知者,就是死水里作活计者,就是落于阴界入我中,被识阴所系者;所以大德正是宗门祖师锋利的杀人刀所杀不死者,正是命根未断者。因此,离心意识参之真正意涵,是所参究之内容、能够一念相应而悟得之心,是一向离于六尘之见闻觉知,无始劫以来就一向不受不著六尘,而与能参究之离念灵知意识心同时同处和合在运作。不是大德所说的同一个离念灵知心在不同的时段分成两种截然不同的体性,而是不相同的两个心和合运作,第六意识离念灵知心与第八识如来藏心同时同处,两者体性截然不同故。
意识心自己否定掉自己,体认自己透过六根六尘所产生之受想、了知、身觉境界之虚妄性而不认自己为真,即是断除阴界入我之我见;意识心以其能离于语言文字了别之体性(意识心本身即有显境名言之取相能力,不一定要语言文字等表义名言方能取相分别),完全把方向放在参究另一个离于阴界入所摄意识心行相以外之心(第八识无心相心),一个不像是心的心(非心心),一个一向离于见闻觉知的心(六入不会之心),这样参禅寻觅第八识真心,才是真正的离心意识参。
大德不仅对于意识心之体性未具足正知见,对第八识如来藏(阿赖耶识、异熟识、无垢识)之体性更是落于文字枷锁中,以识阴所含摄之意识错误见解来套用于第八识之“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之体性上,妄说意识心于当下“虽然知道,但并不需要自己去起心动念才知道,故此名为‘自性知’”。众生只要对六尘“知道”,就已经是意识心之所知了,乃至到达佛地时都还是见闻觉知之知,都是能于所见所闻所觉所知法中作意、分别、思惟、觉观及忆想,这种见闻觉知之知,都是意识体性之知,非是第八识如来藏心之知。第八识如来藏心能生阴界入及展转所生万法,但是从来都不了别六尘,从来就不曾对六尘有见闻觉知之差别心行;但是第八识如来藏心却能于眼见色尘时,经由意根之作意现起眼识及内相分色尘,于耳闻声时经由意根之作意现起耳识及内相分声尘,乃至于意根触法尘并作意时现起意识;于眼识、耳识乃至意识本身虽有见闻觉知之差别法相,但是第八识如来藏心却仍然自住于平等而不分别六尘之如如无差别相法相中。
想要亲证此“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者,得要先破初参、明得如来藏心之所在以后,再以父母所生肉眼亲见佛性,才能真正领纳到此清净无差别,不离见闻觉知但又非见闻觉知之如如不动、善分别诸法相之佛性境界。亲证心体所在,要以离见闻觉知、离心意识参之方向来参;明心以后要眼见佛性,却要不离于见闻觉知而参非见闻觉知差别相之平等不分别菩提性;若非经由真正亲证善知识之指导与勘验并印证者,永远都会陷于矛盾及文字枷锁中,仅能以意识心之臆想境界来套用经文圣教,但是却处处与正法违背而不能成。就同于大德如今之处境,于自宗之文字叙述前后文中,已经明显的表达出“离念灵知”是要经过一段过程来作意待缘而有的,仍然是处于见闻觉知之“知道、明白”中,仍然是有证自证分之念的,全然违背您自己所主张之非假作意、非待缘而有、非是分别知者,所说已经抵触自己的主张了,竟然还不能察觉,还落实在文字中送给宗门禅和子们,正是自曝己短,恐怕将来会有许多人前来质问,正德真替大德捏了好几把冷汗!
如果诸法之实相、本来面目、第八识如来藏心,要经作意过后让祂越发离念,才能越发灵知;要让祂越发灵知,才能越发离念,那么这样的实相心有何宝贵之处?像这样必须勤加作意与功行才能离念的觉知心,怎能叫“真实的如如─真如”呢?如果还没有作加行的功夫,就如同一般凡夫了;如果这个离念灵知心在未作加行功夫以前,仍然可以说是众生之本来面目,那么众生的本来面目就不是离念的了;既不离念,是否就不灵知呢?那么大德所说凡夫的本来面目就不同于圣者之本来面目了,这一来,本来面目就有凡圣差别了!那么众生的本来面目就不能算是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而是只有圣者的本来面目才可以算是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了;因为大德所说的道理,显然是说:凡夫的本来面目既是有念,而且还愚懵而不灵知,既不清净又没有涅槃性。如果是这样,这个离念灵知的“实相心”显然就不是本来而有的,就违背了大德自己所说的了;若这个离念灵知心得要假待众缘而修而证成者,即成为因缘散时必会坏灭的无常心,若这就是实相心,则佛不应说众生皆有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如来藏、皆有成佛之性。然而 佛说众生皆有如来藏,此如来藏本来就在,本来就已具足其清净性、涅槃性及自性性,大众到底应信大德所说?或应信佛说?有智慧之正信禅和,以及大德读过这本书中的开示以后,必定能作正确之抉择的。
而且,从大德《参禅指归》书中所说“即便只是少刻与之相应”一句,就已证明大德的离念灵知其实正是自己现在所否定的离念灵知,因为真悟者所相应到的真心,都是一悟永悟、一见永见、一旦相应就永远可以与之相应的第八识心。但是大德所“悟”的却只是少刻或多刻与之相应的觉知心,不是从来而且悟后永远都能时时相应而不会有一时不相应的。只有第八识如来藏的证悟,才能一悟永悟、一见永见而不会有时不相应;第六意识保持离念而灵知了了的境界,却是不修定时就会不相应的。所以从大德这一句话中,有智慧的人就可以了知大德的落处了,不必寻文觅句的读上一大堆话才知道大德的落处。这并不是只有正德一人能够如此,凡我正觉同修会中的已悟者都是可以如此判断出来的。
申论过大德书中所举“离念灵知”之真实主张以后,回归到大德文中所说:“若是真离念者,则必定是真灵知,若真灵知者必是真离念,不可分也,名为定慧等持,明见佛性也。是故若真达离念灵知之境地,则必是真心,必是本性。”所谓离念时之灵知者,乃是指有情众生自身之知,清清楚楚灵明觉了之知,所有众生的八个识中,只有意识一心具有此种觉知之体性。只要是“知”则必定会有粗细不同的心念现行,只是大德不证禅定境界,所以只知极粗之心念现行,只知有语言文字之粗念,不知觉知心尚与种种不与语言相应之细念继续在运作。又因为离念灵知心乃是意根触法尘时,由意根之作意故生起者,离念灵知生起之后即能了知法尘之内涵:对于五尘境之知,或者制心一处定境法尘之知,皆能了了分明。是故,有知则必有念,必定会有缘于法尘之念故,故大德说真离念则必定真灵知者,不应道理。
佛地前之诸地菩萨、有情众生之第八识如来藏心,仅与触、作意、受、想、思五遍行心所有法相应,而具有此五遍行心所有法之如来藏阿赖耶识、异熟识,由于没有别境心所有法故,并不触于六尘境、不于六尘境作意、不领受六尘境、不取六尘境中之离语言妄念相,不了知六尘境界中之离言说相,也不于六尘境中自知有我而起作主之心行,因此佛地前第八识之心行不在六尘中了知,所以无法让未悟者的阴界入所摄离念灵知心所了知;纵然明心亲证第八识之所在以后,也只能以离念灵知心经由第八识之自性性法相而观行领纳祂。虽然第七识意根末那识之思心所,可以和第八识互动;但是第七识之了别慧极劣、心之行相极微细,也很难让意识心了知,除了亲证道种智者外,或除亲近大善知识而被正确的指示出来的人。所以真心本性之真如佛性,非是意识心之“离念灵知”,大德真是鲁鱼亥豕不分,错把冯京当马凉也。
“佛告善现:‘于意云何?心住为如,心真如不?’善现答言:‘如是世尊!如是善逝!’佛告善现:‘于意云何?心如真如住,为如实际不?’善现答言:‘不也世尊!不也善逝!’”(《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三百三十)
佛于大般若经中说:“善现!你认为如何呢?心本来就安住于本来如如不动者,这个心是真如吗?”善现答说:“如 世尊所说,如 善逝所说,心本就安住于本来之如如不动体性者,就是真如心体。” 佛又问善现:“你认为如何呢?如果有心能犹如真如心一样的安住,这心就是真如实际心体吗?”善现答说:“不是这样的,世尊!不是这样的,善逝!倘若有心能够犹如真如一样的安住,此心不是真如实际之心体。”
佛所说的已经相当的明显,真如心之真如体性,是自心如来藏本来所自住者,并非是依于某一法而安住者,圣者之如来藏如是,凡夫之如来藏亦如是,猫狗猪羊之如来藏亦如是,无有一法可以比拟而成者。若是离念灵知心,再怎么模仿真如心的境界、再怎么仿效而犹如真如心一般的安住,安住无量数劫以后,祂仍然是离念灵知意识心,永远都不能变成真如心的。纵然能够于欲界修至非想非非想定,境界层次远高于大德欲界中的“离念灵知”,也还是系于三界之识阴所摄,永远都不可能变成真如心的,只能“如”真如心一般的安住,也就是转依的意思,仍然是意识心。倘若“离念灵知”是真心本性,那么此真心本性于睡著无梦时,现前不现前?若是睡著无梦时不灵知、不灵觉,即是离念灵知心暂断而不现前。若说睡著时仍然有知,则一定非睡著无梦,根本就未睡著;当时若不是梦境不断,则必定处于失眠状态。有觉有知者即是意识尚未暂时断灭故,若真眠熟时意识必定暂时断灭故;若无意识暂灭境界,或者没有梦中的独头意识境界,则世间睡眠之法即不能成就也。
《大宝积经》卷二十五中 佛说:“一切法和合,善巧无所住;一切时及处,种种性和合;无住无所依,亦无有所取。”自心如来藏与其所生之阴界入一切法真妄和合运作,自心如来藏以其本来无住、无所得、平等无差别之真心本性而不住著于一切法;然而阴界入是依他而起之法,都是从自心如来心体中出生的,亦是刹那刹那生灭无住,由于虚妄遍执而于一切法有所住、有所著;于一切时中(函盖眠熟无梦、闷绝、正死位、无想定、灭尽定五位)并于六根六尘十二处中,自心如来藏之集性自性、性自性、相性自性、大种性自性、因性自性、缘性自性、成性自性(此七种性自性之详细解说,请阅 平实导师所著《楞伽经详解第二辑》开示)与七转识本身之了别功能体性皆和合运作无间。于真妄和合种种体性和合运作无间中,出生、显现一切世出世间万法,但是自心如来却一向都无所住、无所依,一向无我、无所得而无所取。七转识本身犹如幻化所成,从自心如来中刹那变生而无所从来(自心如来无处故说无所从来),刹那灭亦无所去,虚妄不实,故依自心如来非一亦非异之理而说七转识本身亦是无所住无所取;但由于无明、我见而产生虚妄计著,导致熏习染污之烦恼种子相随,执取一切法实有而住于我见我执及习气烦恼中。
因此,“离念灵知”若确实是真心本性,应该于眠熟无梦时仍然现前,也应该是能生万法之实相心;但是 佛说真心本性与虚妄之七转识心于一切时一切处皆是和合运作故,既说有第八识能生阴界入、能生万法而说是实相心,又说离念灵知意识心从自心如来中出生的,当然不可将离念灵知意识心认作真心。如今大众皆可检验:于中夜睡著无梦时不知亦不觉,既然不知亦不觉,即是已经暂断而不现前了,即非灵知。既然有不现前的暂灭时节因缘,就不是能与一切法于一切时一切处和合运作之实相心,当然更不可能是出生阴界入及万法的实相心。“离念灵知”是摄在阴界入、我见之法,如果“离念灵知”真的是真心本性,那么应该是本来就常、本来就无住的法;然而现见“离念灵知”之知,乃是意识觉知心缘于法尘、住于法尘之心相,能缘、能住之心即非不缘、不住之实相心。又现见“离念灵知”不能于二六时中皆念念现前而不中断,也不能像第八识自心如来一样于五位中念念皆分明现前,是故非常、非常住,又常对六尘加以了知而不能像第八识一样的永远不了知六尘而无所住,所以正是无常而有所住之法。法界实相之法若是常而无所住之心,则不应又是时而无常、时而有所住的离念灵知心,故说大德此理不得成也!
(原标题:21 答-18)
答18:
传圣法师来文:
【复次,古往今来之大德,所言及的以“离念灵知”为本性者,吾人切不可误判为是定境,言是未到地定之境界,并以此而论谤之、贬低之;若如此者则是自己对别人之误会也,强加给别人一个罪名罢了。何以故?只因古德所言之离念境界非假作意而成;所言之灵知境界非假待缘而有故,是故无有过患。而不是像今人所言的,作意把念头打住,或向里注照,使念凝澄而一念不生也(尽管他亦对外之境界觉知了了),便认此境为离念灵知者,若此则自然不是了!因为此属造作之境界,未离心所法,纵能觉知不灭,虽不落顽空,亦难免落于偏空。因心有所住故,念有作意故,此是二乘之用心及境界也;含糊一些,就算能离念吧,却非是灵知也。若是菩萨众,就算能灵知不昧,却未必能离念,真无心也。若是真离念者,则必定真灵知,若真灵知者必是真离念(编注:删除线是原文即已如此),纵是至八地、十地,到无功用行,犹自有微细之照功未忘,故非真离念、真无心也;若是真离念者,则必定是真灵知,若真灵知者必是真离念,不可分也,名为定慧等持,明见佛性也。是故若真达离念灵知之境地,则必是真心,必是本性。】
谨答:
大德文中提到:所谓的离念灵知,不是经由作意把念头打住,不是使念凝澄而一念不生待缘而有之境界,其实只是读过 平实导师著作之后的狡辩之言,辩称不是 平实导师书中所破斥的离念灵知意识心境界,想要免除错悟、未悟之名。然而大德二年前所著之书籍证据仍在,岂能狡辩?今举大德以无心禅和名义所写《参禅指归》中叙述之离念灵知境界,供读者评判,自能了知大德前后所言虚妄不实:
“问:离心意识参怎么参?答:此乃指行人参话头功夫用得极熟,疑情极得力时,不疑而自疑,自然只是个不明白,放不下,不假作意也。所谓‘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是也。因为此人已到无心用行之地故。但,未到此田地的行人,则不提倡‘离心意识参’,若一开始就教初发心的人去离心意识参,则实在无从下手矣……因此对于初发心的人来说,应该从有心用到无心处,这需要一个过程故一般不谈离心意识参,并且也不可勉强,当然。参禅人,非得到此‘离心意识参’之地不可名为功夫得力;若要开悟,也得到此‘离心意识参’之地,方有可能。”(传圣法师著《参禅指归》页五十~五十二)
“做功夫时,行人必须要做到‘如实自知’方可。也就是说,功夫用得怎么样,有妄想无妄想,有昏沉无昏沉,话头在不在,疑情得不得力,自己都要明明了了,清清楚楚的知道,不要糊里糊涂,啥也不知道。……若能明明了了的知道当下确实是没有念头,一丝念都不生,如是则名为‘定慧等持’,功夫得力也。这个如实自知名之为慧,无有一念名之为定。虽然无有一念但却能自己知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虽然知道,但并不需要自己去起心动念才知道,故此名为‘自性知’。经云:‘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即是指此自性知。它不同于凡夫的‘分别知’,分别知是起心分别,有念头而知;而此自性知是无念而知,又名‘离念灵知’。它越是离念,则越是灵知得厉害;越是灵知了了,则越发离念。……即便只是少刻与之相应,令安住之,则亦是成佛之正因。”(《参禅指归》页六十六~六十九)
从前面两段文字叙述中就可以了知,大德的“离念灵知”乃是将自己能见闻觉知的意识觉知心,经过一段时间的作意于所谓不明白的、无义味的死话头上,想让意识心能离开意识“心”自己,以及离开心之作“意”与“识”分别(即了别六尘)之功能,说这样就可以离于“心、意、识”了。经过一段过程之做功夫其实正是作意;如果意识心自己能够全然的住于不明白(此乃是意识心作意不于五尘了知,而住于所施设所缘之无所有一心中,于前念已灭、后念未起的刹那间,住于来不及了知五尘的境界中,或是未到地定过暗而不了知五尘境界),则说意识心已经离于“心、意、识”,其实都不离意识觉知心的过去、现在、未来等三世境界,何曾离开“心、意、识”?
于当下了知自己(离念灵知)不缘于五尘(不明白),未于五尘起念(离念),其实是谎言;因为这是未到地定过暗者才能安住的境界,现见大德书中所说法义,已知大德不曾证得未到地定过暗境界,所以大德的觉知心其实是没有能力离开五尘境界的。但是有人能长时间住在离五尘的境界,也仍然是未到地定境界,都是意识心的境界;大德不知定境、未证定境,不信这正是未到地定境界,正德可以体谅大德。但是大德所说正是意识觉知心的离念灵知境界,而说这就是成佛之正因,欺骗学人,未免太轻视学人智慧了。因为大德在书中明明这样说:“若能明明了了的知道当下确实是没有念头,一丝念都不生,如是则名为‘定慧等持’。”又说:“它越是离念,则越是灵知得厉害;越是灵知了了,则越发离念。”显然是本来有念而努力修行压制以后变成无念的境界。以大德所叙述之内容,很明显的告诉大众:必定是意识觉知心经过一段期间之不断作意过程,以意识心之取舍及意识心假藉制心于所缘之无所有法尘境(即是使念凝澄)而成者,大德却仍主张此“离念灵知”非假作意而成,非是使念凝澄而一念不生者,非是未到地定之境界者,实属妄语,故意欺蒙学人。大德会触犯此一过失者,都是对于意识心之心相与体性缺乏正知见的缘故,都是因为不懂二乘菩提解脱道的法义所致。在二乘菩提道的四阿含诸经中,佛陀早就破斥离念灵知心为意识心,早就开示说此心是意根与法尘相触和合而有的缘起缘灭的有灭心,但是大德轻视经教、不读经教,所以犯了大过失却还不知道,还敢写出奇文让宗门禅和共赏。
意识者即是觉知心,乃是依意根末那识接触法尘,并经意根作意而生起之生灭识,因为是以意根为俱有依而生、依意根立名故名意识。就像眼识,是依于未坏之眼根扶尘根与胜义根而触色尘,经意根之作意(意根乃是眼等六识生起之等无间缘)而生起,专为了别色尘而以眼根为俱有依故,故称为眼识。若意根不作意,眼识乃至意识皆有不现起之时节,也就是睡著无梦时(亦如闷绝、无想定、灭尽定、正死位、无想天中时),而当时六识皆灭,无梦亦无觉知;大德所说的离念灵知,决定无法在这五位及无想天中存在的,在这些时节中都是间断暂灭而不存在的,所以是生灭心。
若以欲界不入初禅、二禅以上等至位之有情而说,欲界之意识离念灵知现行时,除了梦中之独头境界以外,必定会与五识俱起,与前五识于同时同处同境分别了知,并有其特有之心相与体性,不同于前五识,亦不同于意根末那识之作用与心行;前五识仅能对五尘境之自识现量境界做刹那之了别,无法做相续之了别,仅能了别五尘内涵之粗显境,譬如色尘之青黄赤白、声尘之变动粗细…等;由于无法相续了别故,因此无法了别五尘之细相内涵。意识由于是依于遍缘六尘之意根而生起,依于行阴不断之意根而生起(意根之心行亦是行阴,意根唯于入无余涅槃时才灭除心行故),意识能够分别自相及共相,又具足欲、胜解、念、定、慧五种差别境界之了别心所法,因此意识能够刹那并相续的分别五尘之粗相、细相,并对五尘之细相进行比度、思惟、分析,因此意识得能于五尘之现量境上进而生起比量乃至非量之法尘境。意根末那识则于意识对五尘及衍生之法尘刹那分别思惟分析之结果,于刹那刹那间依于习气惯性而作主取舍;依意识之了知而对六尘取舍作主,是意根业行中之少分,故意根也就是处处作主的心。
佛于《持世经》卷二中也如是开示:“忆想分别起,从识而生;有所识故,名之为识。从忆想分别觉观生,假借而有;有所识故,数名为识。以识诸物故,以起心业故,以思惟故,众缘生相故,起种种思惟故,数名识阴。从有所识,有识像出,示心业故,摄思惟故,数名识阴。或名为心,或名为意,或名为识(已经过去的觉知心意识名心,尚未现起的觉知心意识名意,正在了知的觉知心名识),皆是意业分别故,识阴所摄。识相、识行、识性示故,数名识阴。……诸凡夫于见闻觉知法中,计得识阴贪著念有,是人贪著见闻觉知法,为识阴所缚,贵其所知。”能忆想分别六尘诸法的行相,乃是从(意)识而生起的心法,因为对于六尘诸法有所识别的缘故,所以能识别诸法的心就被称为识。因为能忆想分别六尘,所以就能生起觉知观察六尘的心行,假借六根六尘之缘而现起眼识分别色尘、现起耳识分别声尘乃至现起意识分别法尘;于六尘有所识别的缘故,识别色尘的心、识别声尘的心乃至识别法尘的心,都称为识。因为能够识别六尘故,因为现起了心的了别业行故,因为能于六尘思惟故,但却都是借五根不坏、五尘现前、意根作意等众缘而生起的法相故,能于六尘生起粗相、细相、比量、非量、喜好厌恶等种种思惟而遮障实相故,这六识就被称为识阴(阴即是遮障解脱、实相之义)。
又:同一意识觉知心,能够忆想故名为心,能够思惟故名为意,能够分别故名为识,但是忆想、思惟、分别都是意识心的业行,是五阴中之识阴所含摄。意识的心行就是忆想、思惟、分别、觉观六尘,但意识是要借五根不坏、五尘现前、意根作意等众缘具足,才能从自心如来中生起;由于意识离念灵知无自己能单独常住而永远不坏之体性故,说是生灭法的识阴所摄。……所有凡夫于见闻觉知六尘诸法中,计著能够于六尘见闻觉知之意识心为我,贪著意识念念见闻觉知五尘及法尘之功能,贪著了了分明的觉知自己存在的境界了知,执为实有法,并起欲心想要保持其常在不灭,这样的凡夫贪著意识和对六尘之见闻觉知,就是被识阴所系缚,就是宝爱意识心于六尘之见闻觉知,就是以意识心之所知为尊贵、为最究竟。大德正是这样的人,落在意识心境界中而自以为离念时即是已离意识心境界者,未断我见。
如上文经中所说,忆想、分别、思惟、觉观,都是意识的心行,但就欲界而言,此忆想、分别、思惟、觉观等心性,皆不离六尘之见闻觉知,乃是五阴中之识阴所含摄,以意识心见闻觉知法中差别境界之所知为贵者,都是被识阴所系缚者。大德把“离念灵知”之心境说为已经离“心、意、识”,就是对于意识心之心行与识相都不了解所致。末学正德上来举证说明:意识心属识阴所摄,是聚集众缘依他而生起的,若坏五色根、若无六尘、若无意根之作意,离念灵知心是无法生起的,所以没有自体性。
意识心离念灵知,无法离于意识心前后三刹那“心、意、识”之思惟、作意、了别体性。除了意识离念灵知心,不可能有一心体单纯存在而无有“心、意、识”之心行;只有在意识离念灵知不现起之眠熟无梦…等五位中,才可能没有意识之“心、意、识”心行,因为离念灵知意识心已经暂时灭了、不存在了。祂一旦现起,必于见闻觉知有所分别,就必定具足“心、意、识”之心行,意识见闻觉知之法是其体性故,是因为意根有了想要见闻觉知性生起的作意,才生起离念灵知故。所以大德梦想要离念灵知之意识心离于“心、意、识”之心行,理不得成,即是佛所说被识阴所系而“贵其所知”者,大德正是珍贵能知与所知的世俗人。
而禅宗祖师所说离心意识参者,乃是要学人参究时,目标不应落于意识心本身见闻觉知之行相中,若是落于意识心之行相中者,甚至如同大德臆想要让意识心本身离于见闻觉知者,就是死水里作活计者,就是落于阴界入我中,被识阴所系者;所以大德正是宗门祖师锋利的杀人刀所杀不死者,正是命根未断者。因此,离心意识参之真正意涵,是所参究之内容、能够一念相应而悟得之心,是一向离于六尘之见闻觉知,无始劫以来就一向不受不著六尘,而与能参究之离念灵知意识心同时同处和合在运作。不是大德所说的同一个离念灵知心在不同的时段分成两种截然不同的体性,而是不相同的两个心和合运作,第六意识离念灵知心与第八识如来藏心同时同处,两者体性截然不同故。
意识心自己否定掉自己,体认自己透过六根六尘所产生之受想、了知、身觉境界之虚妄性而不认自己为真,即是断除阴界入我之我见;意识心以其能离于语言文字了别之体性(意识心本身即有显境名言之取相能力,不一定要语言文字等表义名言方能取相分别),完全把方向放在参究另一个离于阴界入所摄意识心行相以外之心(第八识无心相心),一个不像是心的心(非心心),一个一向离于见闻觉知的心(六入不会之心),这样参禅寻觅第八识真心,才是真正的离心意识参。
大德不仅对于意识心之体性未具足正知见,对第八识如来藏(阿赖耶识、异熟识、无垢识)之体性更是落于文字枷锁中,以识阴所含摄之意识错误见解来套用于第八识之“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之体性上,妄说意识心于当下“虽然知道,但并不需要自己去起心动念才知道,故此名为‘自性知’”。众生只要对六尘“知道”,就已经是意识心之所知了,乃至到达佛地时都还是见闻觉知之知,都是能于所见所闻所觉所知法中作意、分别、思惟、觉观及忆想,这种见闻觉知之知,都是意识体性之知,非是第八识如来藏心之知。第八识如来藏心能生阴界入及展转所生万法,但是从来都不了别六尘,从来就不曾对六尘有见闻觉知之差别心行;但是第八识如来藏心却能于眼见色尘时,经由意根之作意现起眼识及内相分色尘,于耳闻声时经由意根之作意现起耳识及内相分声尘,乃至于意根触法尘并作意时现起意识;于眼识、耳识乃至意识本身虽有见闻觉知之差别法相,但是第八识如来藏心却仍然自住于平等而不分别六尘之如如无差别相法相中。
想要亲证此“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者,得要先破初参、明得如来藏心之所在以后,再以父母所生肉眼亲见佛性,才能真正领纳到此清净无差别,不离见闻觉知但又非见闻觉知之如如不动、善分别诸法相之佛性境界。亲证心体所在,要以离见闻觉知、离心意识参之方向来参;明心以后要眼见佛性,却要不离于见闻觉知而参非见闻觉知差别相之平等不分别菩提性;若非经由真正亲证善知识之指导与勘验并印证者,永远都会陷于矛盾及文字枷锁中,仅能以意识心之臆想境界来套用经文圣教,但是却处处与正法违背而不能成。就同于大德如今之处境,于自宗之文字叙述前后文中,已经明显的表达出“离念灵知”是要经过一段过程来作意待缘而有的,仍然是处于见闻觉知之“知道、明白”中,仍然是有证自证分之念的,全然违背您自己所主张之非假作意、非待缘而有、非是分别知者,所说已经抵触自己的主张了,竟然还不能察觉,还落实在文字中送给宗门禅和子们,正是自曝己短,恐怕将来会有许多人前来质问,正德真替大德捏了好几把冷汗!
如果诸法之实相、本来面目、第八识如来藏心,要经作意过后让祂越发离念,才能越发灵知;要让祂越发灵知,才能越发离念,那么这样的实相心有何宝贵之处?像这样必须勤加作意与功行才能离念的觉知心,怎能叫“真实的如如─真如”呢?如果还没有作加行的功夫,就如同一般凡夫了;如果这个离念灵知心在未作加行功夫以前,仍然可以说是众生之本来面目,那么众生的本来面目就不是离念的了;既不离念,是否就不灵知呢?那么大德所说凡夫的本来面目就不同于圣者之本来面目了,这一来,本来面目就有凡圣差别了!那么众生的本来面目就不能算是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而是只有圣者的本来面目才可以算是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了;因为大德所说的道理,显然是说:凡夫的本来面目既是有念,而且还愚懵而不灵知,既不清净又没有涅槃性。如果是这样,这个离念灵知的“实相心”显然就不是本来而有的,就违背了大德自己所说的了;若这个离念灵知心得要假待众缘而修而证成者,即成为因缘散时必会坏灭的无常心,若这就是实相心,则佛不应说众生皆有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如来藏、皆有成佛之性。然而 佛说众生皆有如来藏,此如来藏本来就在,本来就已具足其清净性、涅槃性及自性性,大众到底应信大德所说?或应信佛说?有智慧之正信禅和,以及大德读过这本书中的开示以后,必定能作正确之抉择的。
而且,从大德《参禅指归》书中所说“即便只是少刻与之相应”一句,就已证明大德的离念灵知其实正是自己现在所否定的离念灵知,因为真悟者所相应到的真心,都是一悟永悟、一见永见、一旦相应就永远可以与之相应的第八识心。但是大德所“悟”的却只是少刻或多刻与之相应的觉知心,不是从来而且悟后永远都能时时相应而不会有一时不相应的。只有第八识如来藏的证悟,才能一悟永悟、一见永见而不会有时不相应;第六意识保持离念而灵知了了的境界,却是不修定时就会不相应的。所以从大德这一句话中,有智慧的人就可以了知大德的落处了,不必寻文觅句的读上一大堆话才知道大德的落处。这并不是只有正德一人能够如此,凡我正觉同修会中的已悟者都是可以如此判断出来的。
申论过大德书中所举“离念灵知”之真实主张以后,回归到大德文中所说:“若是真离念者,则必定是真灵知,若真灵知者必是真离念,不可分也,名为定慧等持,明见佛性也。是故若真达离念灵知之境地,则必是真心,必是本性。”所谓离念时之灵知者,乃是指有情众生自身之知,清清楚楚灵明觉了之知,所有众生的八个识中,只有意识一心具有此种觉知之体性。只要是“知”则必定会有粗细不同的心念现行,只是大德不证禅定境界,所以只知极粗之心念现行,只知有语言文字之粗念,不知觉知心尚与种种不与语言相应之细念继续在运作。又因为离念灵知心乃是意根触法尘时,由意根之作意故生起者,离念灵知生起之后即能了知法尘之内涵:对于五尘境之知,或者制心一处定境法尘之知,皆能了了分明。是故,有知则必有念,必定会有缘于法尘之念故,故大德说真离念则必定真灵知者,不应道理。
佛地前之诸地菩萨、有情众生之第八识如来藏心,仅与触、作意、受、想、思五遍行心所有法相应,而具有此五遍行心所有法之如来藏阿赖耶识、异熟识,由于没有别境心所有法故,并不触于六尘境、不于六尘境作意、不领受六尘境、不取六尘境中之离语言妄念相,不了知六尘境界中之离言说相,也不于六尘境中自知有我而起作主之心行,因此佛地前第八识之心行不在六尘中了知,所以无法让未悟者的阴界入所摄离念灵知心所了知;纵然明心亲证第八识之所在以后,也只能以离念灵知心经由第八识之自性性法相而观行领纳祂。虽然第七识意根末那识之思心所,可以和第八识互动;但是第七识之了别慧极劣、心之行相极微细,也很难让意识心了知,除了亲证道种智者外,或除亲近大善知识而被正确的指示出来的人。所以真心本性之真如佛性,非是意识心之“离念灵知”,大德真是鲁鱼亥豕不分,错把冯京当马凉也。
“佛告善现:‘于意云何?心住为如,心真如不?’善现答言:‘如是世尊!如是善逝!’佛告善现:‘于意云何?心如真如住,为如实际不?’善现答言:‘不也世尊!不也善逝!’”(《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三百三十)
佛于大般若经中说:“善现!你认为如何呢?心本来就安住于本来如如不动者,这个心是真如吗?”善现答说:“如 世尊所说,如 善逝所说,心本就安住于本来之如如不动体性者,就是真如心体。” 佛又问善现:“你认为如何呢?如果有心能犹如真如心一样的安住,这心就是真如实际心体吗?”善现答说:“不是这样的,世尊!不是这样的,善逝!倘若有心能够犹如真如一样的安住,此心不是真如实际之心体。”
佛所说的已经相当的明显,真如心之真如体性,是自心如来藏本来所自住者,并非是依于某一法而安住者,圣者之如来藏如是,凡夫之如来藏亦如是,猫狗猪羊之如来藏亦如是,无有一法可以比拟而成者。若是离念灵知心,再怎么模仿真如心的境界、再怎么仿效而犹如真如心一般的安住,安住无量数劫以后,祂仍然是离念灵知意识心,永远都不能变成真如心的。纵然能够于欲界修至非想非非想定,境界层次远高于大德欲界中的“离念灵知”,也还是系于三界之识阴所摄,永远都不可能变成真如心的,只能“如”真如心一般的安住,也就是转依的意思,仍然是意识心。倘若“离念灵知”是真心本性,那么此真心本性于睡著无梦时,现前不现前?若是睡著无梦时不灵知、不灵觉,即是离念灵知心暂断而不现前。若说睡著时仍然有知,则一定非睡著无梦,根本就未睡著;当时若不是梦境不断,则必定处于失眠状态。有觉有知者即是意识尚未暂时断灭故,若真眠熟时意识必定暂时断灭故;若无意识暂灭境界,或者没有梦中的独头意识境界,则世间睡眠之法即不能成就也。
《大宝积经》卷二十五中 佛说:“一切法和合,善巧无所住;一切时及处,种种性和合;无住无所依,亦无有所取。”自心如来藏与其所生之阴界入一切法真妄和合运作,自心如来藏以其本来无住、无所得、平等无差别之真心本性而不住著于一切法;然而阴界入是依他而起之法,都是从自心如来心体中出生的,亦是刹那刹那生灭无住,由于虚妄遍执而于一切法有所住、有所著;于一切时中(函盖眠熟无梦、闷绝、正死位、无想定、灭尽定五位)并于六根六尘十二处中,自心如来藏之集性自性、性自性、相性自性、大种性自性、因性自性、缘性自性、成性自性(此七种性自性之详细解说,请阅 平实导师所著《楞伽经详解第二辑》开示)与七转识本身之了别功能体性皆和合运作无间。于真妄和合种种体性和合运作无间中,出生、显现一切世出世间万法,但是自心如来却一向都无所住、无所依,一向无我、无所得而无所取。七转识本身犹如幻化所成,从自心如来中刹那变生而无所从来(自心如来无处故说无所从来),刹那灭亦无所去,虚妄不实,故依自心如来非一亦非异之理而说七转识本身亦是无所住无所取;但由于无明、我见而产生虚妄计著,导致熏习染污之烦恼种子相随,执取一切法实有而住于我见我执及习气烦恼中。
因此,“离念灵知”若确实是真心本性,应该于眠熟无梦时仍然现前,也应该是能生万法之实相心;但是 佛说真心本性与虚妄之七转识心于一切时一切处皆是和合运作故,既说有第八识能生阴界入、能生万法而说是实相心,又说离念灵知意识心从自心如来中出生的,当然不可将离念灵知意识心认作真心。如今大众皆可检验:于中夜睡著无梦时不知亦不觉,既然不知亦不觉,即是已经暂断而不现前了,即非灵知。既然有不现前的暂灭时节因缘,就不是能与一切法于一切时一切处和合运作之实相心,当然更不可能是出生阴界入及万法的实相心。“离念灵知”是摄在阴界入、我见之法,如果“离念灵知”真的是真心本性,那么应该是本来就常、本来就无住的法;然而现见“离念灵知”之知,乃是意识觉知心缘于法尘、住于法尘之心相,能缘、能住之心即非不缘、不住之实相心。又现见“离念灵知”不能于二六时中皆念念现前而不中断,也不能像第八识自心如来一样于五位中念念皆分明现前,是故非常、非常住,又常对六尘加以了知而不能像第八识一样的永远不了知六尘而无所住,所以正是无常而有所住之法。法界实相之法若是常而无所住之心,则不应又是时而无常、时而有所住的离念灵知心,故说大德此理不得成也!
(原标题:21 答-18)